小石潭记教案(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资料。(重点)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清洌()
为坻()为屿()
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
差互()寂寥()
悄怆()幽邃()
三、重点词解释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四、翻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天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述景物的方法;(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一、写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读课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第一天然段描述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天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这段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天然段描述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天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我的感受,描述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自测评估:(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述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述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述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述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头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头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经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资料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述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述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资料,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案(二):
灵乡中学20xx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教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必须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资料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堪()差互()寂寥()幽邃()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一词多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乐:可:清:从:以:
而:差:见:游:环:
为:
2、语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
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淑尔远逝斗折蛇行
心乐之潭西南而望
3、古今异义
记之而去崔氏二小生闻水生
不可久居鱼可百许头
4、重点句子翻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整体感知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特点,小石潭给作者的感受。
第二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呢?
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如何理解呢?
语言赏析(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抓特点,用比喻:
正面、侧面相呼应:
比较描述:
拟人:
移步换景:
语文积累--------唐宋八大家妙记二则
1、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以往(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2、一个叫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人在拱(曾巩)石头(王安石),流(柳公权)了一身汗(韩愈),就休(欧阳修)息了一会。
《小石潭记》教案25(获奖)
小石潭记
旧城中学张文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本事。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整体感知
1听读(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团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齐解决,最终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
为屿y为嵁kān佁然y
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
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4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
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
4)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5)日光下澈向下
6)影布石上照映
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
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5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梳理文章资料(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
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样?
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
五:石潭的环境怎样?
三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头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因为它。
2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应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总结全文
1作者观鱼时的心境和游览到最终的心境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资料。
⑵经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我的鉴赏本事。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境,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述的天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资料,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境,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天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刻,就由我带着大家一齐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齐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文章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团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为堪(kān)参差披拂(cēncī)佁然(yǐ)
俶尔(chù)往来翕忽(xī)悄怆(qiǎo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终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境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齐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样描述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述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头与侧面描述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述小溪。
③文中的“比较”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比较,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构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资料,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必须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团体评定。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境怎样?在文中找出描述作者心境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我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述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我们在一齐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与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感激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以往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称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齐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小石潭记教案(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必须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以往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堪()
怡然()俶尔()翕忽()差互()悄怆()()
幽邃()寂寥()摇缀()隶()参差()()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能够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天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天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述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天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天然段。讨论
(1)第二天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述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述潭水。经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阳光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那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经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述。(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欢乐,这是作者把自我欢乐的心境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欢乐似的。
板书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
谭水: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述)
游鱼:轻快、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天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天然段。讨论
(1)描述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那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述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十分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动
6、自由朗读第三天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天然段。讨论
(1)第四天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我的感受,描述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述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境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提高文人的痛苦心境。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终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我的心境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境,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日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资料,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述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顺序景写法情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心乐之
潭中景物潭水:清澄侧面描述…特写镜头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相乐
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凄神寒骨
悄怆幽
小石潭记教案(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本事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述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本事。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述的天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资料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述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述。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一样?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日我们学习他的散文《》。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述,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我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天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完美风物,寄寓自我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境。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资料。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境,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资料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述则属于特写镜头,之后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能够从动词的角度谈,能够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能够从声音的角度,也能够从写形状的角度谈,能够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天然而又贴切。
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境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天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之后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景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天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文章的解读能够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这节课我们换一换,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仅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一样)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日,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仅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能够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之后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可是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能够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能够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提示:①修辞手法,异常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③比较手法,作者心境乐与悲的比较。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头的研究得出的资料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资料,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坚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我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教案(六):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本事。
2、能积累必须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资料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能够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资料。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回到的全过程,异常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述,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境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欢乐,可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理解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境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欢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以往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í)
C、俶尔(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能够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境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一样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安排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天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资料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完美风物,寄喻自身的心境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境。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天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一天然段描述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天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天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二天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述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述潭水。经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笼统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阳光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那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经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示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述。
⑶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貌。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十分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欢乐,这是作者把自身欢乐的心境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欢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述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天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天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第三天然段描述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良莠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那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述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十分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良莠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天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天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天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述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述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境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提高文人的痛苦心境。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解脱这种抑郁的心境;但这种欢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溢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身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示出来的凄苦心境,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跟我们今日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需有明确的认识。
四、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述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良莠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身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和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发明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议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教案(七):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必须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2、难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境,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简便、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终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能够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终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我的心境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资料,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述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八):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资料,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日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经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天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境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述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境,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我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能够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小石潭记教案(九):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资料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作为学习的重点。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必须的难度,所以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难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的原则,发扬探究学习的精神,用团体智慧来攻克难题。课前学生经过自学,查找必要的工具书,自我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不待教师讲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的一般特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②学习本文用特写镜头状物绘景的手法。
③体会借写景物的幽静,抒发自我凄清忧伤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谪居后,抑郁忧伤的感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齐的。生活在喧嚣闹市中常不免让人觉得烦闷,郊游是我们排遣郁闷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园的天然风光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日我们就随着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一齐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丽的风光,并学习他状物绘景的写作手法。[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谭记》,省称《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齐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境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遗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母潭、钴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四、解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资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
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响,(我的)心感到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开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头有个小水潭,潭水异常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作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小石潭记教案(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对天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本事。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经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本事。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本事。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境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日教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我的抑郁之情。美丽的天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述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述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述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天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能够找一幅自我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小石潭记教案(十一):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述,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我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天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完美风物,寄寓自我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境。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坚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我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我的感受,描述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描述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述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境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境。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资料。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头一段文字,然后用自我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述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能够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我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述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述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述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我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本事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本事,以陶冶完美的情操。
教学提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经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述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述:“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经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天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必须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一样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资料。下头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七、板书示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境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头看见一个小潭,潭水异常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一样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明白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那里的环境太凄清,不能够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能够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能够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一样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天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最终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此刻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述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并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
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齐,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此刻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述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一样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异常是对水中游鱼的描述,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阳光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头,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欢乐。读到那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境。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那里,作者十分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十分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境的曲折反映。
最终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并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之后,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那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最终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应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所以构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我的感情,景随情迁,天然地构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教案(十二):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资料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境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一样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仅摹出了两岸的形,并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构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资料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资料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资料。
比如《小石潭记》,还能够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比较”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异常注意“教读”,异常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能够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十三):
资料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资料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所以,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一):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四):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境。
第四部分(五):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所以,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能够看出。
可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境,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述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十分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述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头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教案(十四):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经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经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简便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⑵m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⑵斗折蛇行斗: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凄: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头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述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境,游览到最终又是怎样的心境?
【课堂学习】
1.交流预习资料。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述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十分鲜明突出。
(3)正面描述。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述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可是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头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乃悟前狼假寐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经过对天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述的资料是;乙文中描述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头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以其境过清清:
⑶南流数十步南:⑷不可名状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头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应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附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①大约②忽然2、①名词作状语,在空中②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③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3、①伐竹取道②水尤清冽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m尔远逝,往来翕忽4、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5、观鱼时的心境:“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终的心境:“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能够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境,但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拓展比较阅读】
(一)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B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碳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4、欣赏天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⑴大约、大概⑵凄清、冷清⑶向南⑷说出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明白溪水的源头。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4、那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我境遇的感慨。
小石潭记教案(十五):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一样含义,疏通文意。
2.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述景物;理解第二段写“鱼”与写“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生字词(请学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洌liè坻chí屿yǔ嵁kān参差cī
佁yǐ俶chù翕xī悄qiǎo怆chuàng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境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十分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标展示】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一样含义,疏通文意。
2.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述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吗
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终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1)重点词语
西行心乐之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俶尔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佁然不动
乃记之而去隶而从者
(2)特殊现象
①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主角)
②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以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3)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资料吗
明确:第1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概貌。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第3节,写潭水的来源。
第4节,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第5节,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据对课文资料的概括,请问作者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顺序。
5.写景过程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提示:能够从动词的角度谈,能够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能够从声音的角度,也能够从写形状的角度谈、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弯曲的样貌。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7.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归纳总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巩固拓展】
想象描述: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预习指导】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达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潭水和游鱼
潭水的来源
潭边的感受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十六):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本事。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经过师生互动、交流,最终取得共识。采用“讲练评”相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五、教学设想:
多读。多媒体以及其他的现代技术协助教学。把学生自主性学习调动到极致。
六、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小组预习情景,然后小组长作点评、
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
为屿y为嵁kān佁然y
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
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2、检查朗读课文情景(以小组为单位来选取几句或者一段来读,然后其他小组对其做点评、
三、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各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团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齐解决,最终教师总结。
3解释重点词句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到每个小组去,让小组完成自我的任务,并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这过程中其他小组能够作点评和补充、
(1、(小组A、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注意好句中停顿、语言的节奏、
重点词句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水尤清冽寒冷
(2、(小组B)读第二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重点词句1、日光下澈向下,澈,穿透
2、影布石上照映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小组C)读第三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游历的兴趣。
重点词句1、明灭可见或现或隐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小组C)读第四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重点词句1、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师总评: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作点评和补充。
四、问题探究
研讨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能够小组先讨论,把你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派代表来展示成果、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石(潭石、——奇
水(潭水、——清(写鱼是为了写水,侧面烘托、
势(潭势、——曲
境(潭境、——幽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作者观鱼时的心境和游览到最终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十七):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板块]
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写作训练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日,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齐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教学板块之一:走进小石潭
走进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1、同学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了解(多媒体展示文字:a、有关作者b、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
2、请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多媒体展示文字:诵读课文)
3、齐声朗读课文。
4、请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5、你认为学习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以课文为例来说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不。(多媒体展示:我的笔记本——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走进小石潭之二:我来画一画
1、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貌呢?下头让我们一齐来欣赏同学们画中的小石潭。(多媒体展示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画一幅幅投放出来)请作画者谈谈自我的创作思路,再请同学们用1+1+的方式来评画。(一条优点、一条缺点、一条提议)
3、欣赏了同学画中的小石潭,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再次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课时
走进小石潭之三:我来写一写
1、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2、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写一写:小石潭真_____!)
点评习作“小石潭真_______!”
4、刚才,同学经过画小石潭,写小石潭,充分季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此刻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说一说——感受小石潭……)
教学板块之二:走过柳宗元
5、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6、下头,请欣赏一段音乐,听完后请说一说: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段音乐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多媒体展示文字: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
7、在音乐声中,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深冷寂,感受到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近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8、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文,选出你最欣赏一段,体会它情景结合的特点。大声朗读,读出你的这,读出你的理解。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训练
1、柳宗元的册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如果让你写一篇游记,你认为能够从《小石潭记》中学到哪一招呢?(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学一招——《小石潭记》让我学到了……)
2、请同学们将自我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练一练——你以往游历过哪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我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我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十八):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资料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境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一样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仅摹出了两岸的形,并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构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资料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资料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资料。
比如《小石潭记》,还能够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比较”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异常注意“教读”,异常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能够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十九):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资料,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日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经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天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境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述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境,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我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能够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
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述及心理描述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述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景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景,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向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十分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貌)
3、具象品读:作者欢乐的心境,能够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境,石头天然构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仅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愉快心境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境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述: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小孩,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快乐。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天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我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境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可是作者欢快的心境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能够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此刻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境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境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境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欢乐无法冲散它;
②欢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能够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齐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我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应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我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境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平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终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那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习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述“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小孩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本事。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近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可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一样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我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天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齐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述,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述,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能够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可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我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我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资料,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我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天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期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习
1、从资料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本事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述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本事。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述的天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述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述。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一样?
三、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齐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此刻我们面前。今日,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述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述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述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十分鲜明突出。
(3)正面描述。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述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比较描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比较,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一样?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天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所以,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那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经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此刻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二):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必须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一样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境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述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资料)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述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终写潭上气氛。具体描述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资料,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游览到最终的心境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述时心境是欢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述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境。政治上不得志,心境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资料。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境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头看见一个小潭,潭水异常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一样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明白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那里的环境太凄清,不能够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构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述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我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所以,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构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三):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思考:作者围绕小石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写此文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述的语句。(结合朗读、背诵)
(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会作者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结:小石潭(景)——幽静
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我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3、问题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我的抑郁之情。美丽的天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欢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
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
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
小石潭潭中小潭潭中
2、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珮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坻-屿-嵁—岩—青树—蒙络—参差……
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往来—似与……
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可……
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乃……
同游者……
五、当堂练习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
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面竹树环合:
8.心乐之:
9.近岸:
10.似与游者乐:
11.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四):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2.经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天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经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述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境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资料,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述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那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一样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资料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述潭水经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阳光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那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经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我欢乐的心境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欢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述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述)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比较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境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述,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境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经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我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当教会学生从中,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善。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的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
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在自我的写作中进行尝试。
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教师规规矩矩的提问引导,学生天然正正经经的细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的缺乏创新的形式,怎样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我,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学习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当能够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能够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进取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给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习练习。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
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五):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能够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资料。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回到的全过程,异常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述,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境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欢乐,可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境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欢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以往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
同学们,谁能起来介绍一下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人称柳河东,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主张“以礼貌道”。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也一向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彩屏显示)
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六):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经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学会多种描述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学会多种描述景物的技巧。
(3)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述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本事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异常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我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经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资料,以到达“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应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日,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资料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景)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景,帮忙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述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述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述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资料,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经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用了什么描述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述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述方法。
⑶作者描述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述技巧描述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资料,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述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述相结合,侧面描述与正面描述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资料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述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我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七):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资料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资料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资料较多,教参提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理解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景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资料:(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境?
2、浏览重叠最终又是怎样的心境?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境;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天然流露出来。就很天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资料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八):
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资料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所以,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以往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境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一样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天然段描述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天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述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述潭水。经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阳光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那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经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述。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貌。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十分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欢乐,这是作者把自我欢乐的心境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欢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述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天然段描述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那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述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十分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天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我的感受,描述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述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境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提高文人的痛苦心境。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境,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日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貌,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异常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构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一样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齐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齐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九):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必须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一样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齐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境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cī)、寂寥(liáo)
摇缀(zhuì)、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资料,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境,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简便、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终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能够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一样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头两个问题。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景。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经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资料。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点拨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仅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终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并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并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十分真切。
3、作者把自我的心境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我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所以,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构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境,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资料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自读思考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能够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必须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5、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述作好铺垫。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①√②×③×④√4、5、略。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资料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所以,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一):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四):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境。
第四部分(五):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能够看出。
可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境,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述中隐约可知。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十分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一):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述的天然风光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资料,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境,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刻,就由我带着大家一齐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齐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团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终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提问: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述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头与侧面描述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述小溪。
③文中的“比较”与“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比较,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2、提问: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构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境怎样?在文中找出描述作者心境的句子。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由乐转为忧。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我们在一齐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以往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称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齐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四、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述的短文。(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二):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本事。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经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我的发现,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1、小石潭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境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我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境天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我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景色美乐在其中
偏贬
远谪
幽静冷清触景生情抑郁忧伤
景情景交融情
21、小石潭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三):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境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境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证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境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证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欢乐的之后又悲伤了呢?下头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天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完美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进取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我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我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我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欢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述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构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以往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我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天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完美景物,寄寓自我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境。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述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境: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构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述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述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五):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经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经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头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学生朗读,解释。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那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齐,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3)幽
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称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述“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投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欢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一齐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理由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述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能够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说心境,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我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境;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天然流露出来。
六、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不得志”便寄情山水。
1、
(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我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七、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可是气来
了,于是,他们仅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我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资料。(重点)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清洌()
为坻()为屿()
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
差互()寂寥()
悄怆()幽邃()
三、重点词解释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四、翻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天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述景物的方法;(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一、写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读课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第一天然段描述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天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这段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天然段描述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天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我的感受,描述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自测评估:(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述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述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述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述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头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头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经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资料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述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述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资料,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七):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经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能够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能够帮忙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境感的。
师:今日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之后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当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向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当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齐参与变革,也一齐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样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仅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教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齐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忙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杯具啊!失意的文人仅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能够。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天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天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天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且作者还融入了自我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欢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头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教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头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述也叫──
生:侧面描述。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能够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可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教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当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当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必须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当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提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可是教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齐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称,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能够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当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述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头,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当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日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天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天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终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教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期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八):
学习目标:经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资料、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教师简单加以点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能够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近。所以,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境。(板书:景情)
2、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我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境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诵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簧(huáng)竹清冽(liè)披拂(fú)佁(yǐ)然
俶(chù)尔翕(xī)忽寂寥(liáo)幽邃(suì)
二读,读得流畅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三读,读出节奏
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四读,读懂文句
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一样含义
(1)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2)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
(1)心乐之()
(2)斗折蛇行()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
3、补充省略的资料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读,概括文意
教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貌(今)痴呆或深思的样貌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主角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理解
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
“小石潭记”是一个很趣味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那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
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到了“石”,“坐潭上”天然是坐在石头上头。这是属于间接写到石头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字句,发挥联想本事。并且,“凄神寒骨”不但写到了石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还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失意、忧愁苦闷之情。这是由景领悟出情。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
我们的品读就能够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
2、话题品析活动
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头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
话题一:说说石潭的“小”
话题二:说说石潭的“潭”(提示:可围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
课文整体感知,
3、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并且也是“石潭”吗?
四、小结
“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
《小石潭记》所写的景色是曲折变化、细致入微的,在这景色之中,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心与物化”。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板书设计:
景情
小石潭作者
幽寂忧愁苦闷
凄清凄凉寂寞
附: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又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应当是要让学生更顺利地、更好地构成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从衔接的角度讲,更多的则是如何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以最终贴合中学学习的要求。具体反映在教学中,则应当是引领学生更进取主动地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习的资料。
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确把握教材
这是一节课效果的根本保证。我认为,仅有在正确把握、处理教材的情景下,才谈得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节课,我抓住课文的景和情的关系,引导学生经过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成功的保证。
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时常看到一些步骤繁多、流程复杂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我佩服设计者的心思细密,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一节课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让学生构成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这次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两个板块:诵读感知、品读理解,每一个板块都层次分明。尤其是后一个板块,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也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像这次的话题品析活动,就生成了一些资料:
师:下头我们进行话题品析活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品读课文,两个话题分别是:一、说说石潭的“小”;二、说说石潭的“潭”,提示:可围绕潭水或潭边的景物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说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为底”能够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块石头做底,那石头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说小石潭的“小”的。从第四段“坐潭上”可见石头超出了水面,水面应当是很浅的,估计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
生3:我也说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写溪水的,这溪水是石潭的源头,这溪水是很小的,可见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应当也是很小的。
师:“明灭可见”也有可能是青树翠蔓的遮挡造成的,当然,你从那里猜测石潭的小,也贴合文意。
生4:我说的是潭的小。第二段开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后面又写到这鱼“尔远逝,往来翕乎”,可见鱼很小,又仅有百许头,潭大不到哪里去。
生5: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也说明潭不大。
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我的理解,较之于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更进了一层,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三、教师要恰当地指导
教师的正确指导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保证,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教师应当在学生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在学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学生不明白处讲解。本课教学的成功,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朗读指导当讲在关键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的朗读。然而,八年级的朗读,与小学、与七年级的朗读应当有什么不一样呢?显然,应当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本课的朗读教学,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透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请看教学实录:
师:我觉得,朗读《小石潭记》要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节奏,其实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要依据课文的特点。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文有一种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寓有变化。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三个四字词语组合在一齐,有一种整齐之美。朗读时首先要注意其内部节奏。“青树翠蔓”是一个并列短语,停顿为“青树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个短语读起来节奏一样的话就不好听了,“参差披拂”这个短语朗读时中间能够适当拖长,能够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其次,本文还有一种变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长有短。如“近岸”,短,读起来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长,读起来显得舒缓,有抑扬之美,朗读时要注意。(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样的指导,既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形式的特点,明白了朗读的要点所在,又有教师的示范,所以,这个环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当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学生的思考应更加深入,这既是学生长大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级过渡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当迅速地进行判别,并且给予指导。请看教学实录:
师: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了“石”的?
生:“全石以为底”。
师:还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师:还有呢?
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师:还有呢?
(生愕然,有的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笑容。学生们低头思考。)
生:“坐潭上”,因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头,所谓“坐潭上”应当是坐在潭边的石头上。
师:他找的这个句子和刚才大家找的句子不一样,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直接写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这个则是间接地写到“石”的句子。找这样的句子难度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展开联想。
几个“还有呢”,让学生出乎意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并使之最终有所发现。之后,点明学生前后回答的不一样,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真正的收获,后面的课堂活动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础。
四、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要有保证
这节课生成了一些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品读理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话题,可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话题一的,并且都没有能够讲到景物描述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我想还是课堂活动时间不够造成的。设计时我只给这个环节留下了12分钟。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另一个班再教《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对教学环节作了调整,给学生更充足的品读时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当时部分学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是说小石潭环境的幽寂,同时,从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个人,隶而从者有两人,总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却说“无人”,我想,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心里面十分忧愁苦闷、凄凉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传递的感觉能够推想出,他所见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记”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贬官后的寂寥、凄凉的心境了。
生3:我反对你的说法,其实大的景也能够突出孤寂的感觉。
生2:可是我觉得大的景通常是抒发大的感受,像国破家亡的悲凉,以死报国等伟大的情怀啊之类的,例如《过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适宜于抒发小一点的感受,这是一般的情景。所以我觉得小石潭应当是比较小的。
虽然回答还显得稚嫩,可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先的一节课更进了一步。是否能够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有效呢?是否能够认为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方向呢?
小石潭记教案(三十九):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资料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境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一样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仅摹出了两岸的形,并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构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资料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资料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资料。
比如《小石潭记》,还能够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比较”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异常注意“教读”,异常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能够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本事;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本事。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本事。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那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本事;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本事。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我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境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进取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境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当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资料,(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景)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清冽(liè)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ǐ)俶尔(chù)翕(xī)忽差(cī)互悄怆(qiǎochuànɡ)幽邃(suì)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景。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我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资料。
1.齐读课文,重温资料。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
为嵁()佁然()俶尔()翕忽()
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为坻潭中鱼可百许头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2、如鸣珮环
3、心乐之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述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鱼:乐
怎样描述?水:侧面描述鱼:动静结合溪: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鱼→水→溪身→岸势→四周
↓↓↓↓↓↓↓
奇美乐清曲折参差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简便和欢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境。)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职责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境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一):
《小石潭记》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回到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进取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很多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我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境。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能够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所以,《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能够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一样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由景及情,写来极为天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最终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此刻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述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并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
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齐,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此刻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述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一样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异常是对水中游鱼的描述,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阳光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头,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欢乐。读到那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境。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那里,作者十分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十分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境的曲折反映。
最终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那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我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向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此刻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能够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述,美景重现。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天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述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貌(今)痴呆或深思的样貌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主角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确定。“若”“似”“如”都能够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必须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第一部分(一):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四):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境。
第四部分(五):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构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述小溪。
(4)文中的“比较”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比较,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我的心境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我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所以,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构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境,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述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境也欢快起来。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一样底形状。
(9)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10)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2)“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13)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述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本事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述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本事。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述的天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资料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述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述。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一样?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日我们学习他的散文《》。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述,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我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天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完美风物,寄寓自我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境。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资料。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境,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资料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述则属于特写镜头,之后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能够从动词的角度谈,能够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能够从声音的角度,也能够从写形状的角度谈,能够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天然而又贴切。
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境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天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之后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景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天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文章的解读能够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这节课我们换一换,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仅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一样)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日,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仅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能够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之后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可是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能够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能够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提示:①修辞手法,异常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③比较手法,作者心境乐与悲的比较。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头的研究得出的资料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资料,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坚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我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三):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资料,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日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经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天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境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述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境,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我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能够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四):
灵乡中学20xx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教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必须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资料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堪()差互()寂寥()幽邃()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一词多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乐:可:清:从:以:
而:差:见:游:环:
为:
2、语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
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淑尔远逝斗折蛇行
心乐之潭西南而望
3、古今异义
记之而去崔氏二小生闻水生
不可久居鱼可百许头
4、重点句子翻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整体感知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特点,小石潭给作者的感受。
第二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呢?
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如何理解呢?
语言赏析(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抓特点,用比喻:
正面、侧面相呼应:
比较描述:
拟人:
移步换景:
语文积累--------唐宋八大家妙记二则
1、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以往(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2、一个叫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人在拱(曾巩)石头(王安石),流(柳公权)了一身汗(韩愈),就休(欧阳修)息了一会。
《小石潭记》教案25(获奖)
小石潭记
旧城中学张文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本事。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整体感知
1听读(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团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齐解决,最终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
为屿y为嵁kān佁然y
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
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4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
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
4)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5)日光下澈向下
6)影布石上照映
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
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5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梳理文章资料(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
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样?
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
五:石潭的环境怎样?
三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头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因为它。
2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应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总结全文
1作者观鱼时的心境和游览到最终的心境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经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经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也可,并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参差披拂()()佁然()
俶尔()翕忽()悄怆幽邃()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异常)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代的,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述了小石潭的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②清: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述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趣味的语句:
(4)描述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经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经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述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③描述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悲痛境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述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述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述小石潭的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我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④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头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六):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本事。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经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我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
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境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我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境天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我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景色美乐在其中
偏贬
远谪
幽静冷清触景生情抑郁忧伤
景情景交融情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七):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必须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一样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齐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境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cī)、寂寥(liáo)
摇缀(zhuì)、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资料,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境,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简便、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终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能够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一样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头两个问题。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景。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经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资料。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点拨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仅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终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并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并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十分真切。
3、作者把自我的心境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我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所以,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构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境,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资料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自读思考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能够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必须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5、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述作好铺垫。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①√②×③×④√4、5、略。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八):
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述及心理描述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述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景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景,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向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十分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貌)
3、具象品读:作者欢乐的心境,能够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境,石头天然构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仅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愉快心境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境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述: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小孩,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快乐。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天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我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境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可是作者欢快的心境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能够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此刻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境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境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境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欢乐无法冲散它;
②欢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能够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齐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我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应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我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境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平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终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那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习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述“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小孩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本事。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近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可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一样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我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天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齐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述,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述,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能够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可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我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我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资料,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我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天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期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习
1、从资料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教案(四十九):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必须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以往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堪()
怡然()俶尔()翕忽()差互()悄怆()()
幽邃()寂寥()摇缀()隶()参差()()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述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能够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天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天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述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天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天然段。讨论
(1)第二天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述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述潭水。经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阳光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那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经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述。(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述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欢乐,这是作者把自我欢乐的心境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欢乐似的。
板书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
谭水: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述)
游鱼:轻快、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天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天然段。讨论
(1)描述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那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述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十分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动
6、自由朗读第三天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天然段。讨论
(1)第四天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我的感受,描述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述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境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提高文人的痛苦心境。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终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我的心境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境,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日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资料,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述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顺序景写法情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心乐之
潭中景物潭水:清澄侧面描述…特写镜头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相乐
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凄神寒骨
悄怆幽
小石潭记教案(五十):
资料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幽邃居隶(实词)以能够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天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境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境,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卷石底以出(而)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我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述最具特色,异常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资料: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天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述,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能够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能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