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50篇)

时间:2024-08-13 19:42:38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资料,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资料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明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天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天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景,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本事目标:经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构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本事和口头表达本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本事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小孩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x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x3=?

  2x3怎样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x50=?反应太快了!怎样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经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我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能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一样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一样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必须会创造出不一样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明白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忙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一样,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经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能够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能够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终借助一组练习题,经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那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必须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一样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一样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所以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资料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经过自我的思考,到达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到达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头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头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教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教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圆柱体物品很多存在于幼儿周围,幼儿在生活中、建构中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是幼儿熟悉的,可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所以,在大班幼儿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活动资料认识圆柱体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贴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必须的挑战性;既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经过圆柱体的认识能够进一步帮忙幼儿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

  (二)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要求“要从不一样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本事、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辨认圆柱体。

  2、本事培养;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不一样,并乐意讲述自我的发现。

  3、情感态度:养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重难点

  根据可理解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会辨认圆柱体。经过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体验,再进行团体教学,组织讨论,引导发现,运用课件条理归纳,最终再分组操作,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供给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用不一样感官、不一样方式进行探索供给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球体。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具:若干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小球;课件,多媒体设备;“圆柱体家”。

  (2)学具:每人一块小圆柱体积木,一个圆形纸板;笔、记录纸;棉线;硬币每人10个。

  二、说教法

  为了到达完美的教学效果,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外,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团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学习上的支持。

  三、说学法

  同时,我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我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即经过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从感知入手,以感知体验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经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在与材料、同伴、教师的互动中,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不一样、发现圆柱体的特征,与教师、同伴交流圆柱体的特征,并经过确定、练习等一系列过程,不断获得圆柱体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资料,结合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我将活动设计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

  (一)开始部分

  1、让幼儿玩球体、圆柱体物品,比较感知不一样点。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请幼儿玩玩具的形式引题,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在玩中调动已有球体知识去比较、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从而明确两种几何体的区别。

  2、师幼共同归纳球体、圆柱体的不一样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刚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体的?球体、圆柱体长得有什么不一样?滚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讲述自我的发现,教师再做示范归纳。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记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们觉得圆柱体上下这两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样粗的呢?”等问题让幼儿思考,为幼儿的感知、测量环节有效地设置了悬念。之后让幼儿带着问题,经过用圆形纸片比上下两个面的大小;用圆形纸片比一比、用棉线量一量等操作和触摸,观察积累有关圆柱体的多种体验,使感知活动有目的地进行,逐步深化,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分享讨论,归纳圆柱体的特征。

  从幼儿学习特点出发应当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讲解在后,在分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团体教学,组织讨论:圆柱体到底长得什么样?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幼儿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在分组活动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体验进行整理、条理归纳,引导幼儿发现:圆柱体上下都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形、侧面一样粗,放倒了能滚动。这样有利于感知经验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观察确定,辨认圆柱体。

  出示课件,让幼儿从各种图形中辨认圆柱体。辨认变式、非正置的圆柱体物品,既巩固了圆柱体特征,又改变了幼儿只对典型特征的圆柱体单一、刻板的认识,使幼儿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构成相应概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4、联系生活,说说圆柱体的物品。

  幼儿到了大班,表象思维有了必须的发展,所以可在积累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进取运用表象学习数学。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有哪些东西像圆柱体,如:牛奶罐、薯片筒、圆铅笔等等,虽然大小高低不一样,但都是圆柱体形状的。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有利于幼儿能动地建构圆柱体的知识,也能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5、分组活动,巩固深化对圆柱体的认识。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活动,所以教师让幼儿借助分组活动,深化学习。根据目标和不一样幼儿的需要,供给程度不一样的材料,使材料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1)操作:用许多硬币变出高矮不一样的圆柱体。

  (2)作业单:按箭头方向用红笔沿虚线连成一个圆柱体;找出四周的圆柱体,从1开始之后编号,将个数写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从篮子里找出圆柱体的物品送到“圆柱体的家”,不是的说说理由。

  (4)作业单:说说哪些物品像圆柱体,像的打“√”,不像的说说理由。

  活动前交待幼儿按规则、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一样的程度上向前发展,又巩固加深他们对圆柱体的进一步认识。

  (三)结束部分

  1、以进取的态度评价幼儿的活动情景。《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所以不管对本事强的还是弱的都给予进取评价,培养自信心,不抹杀学习兴趣。

  2、组织幼儿整理活动材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入小学做准准备。

  (四)活动延伸

  1、数学区:继续投放作业单让幼儿感知和寻找圆柱体

  2、美工区:用长方形纸做圆柱体,利用圆柱体纸筒进行制作活动。

  3、体育游戏:赶小猪——用棍赶“小猪”(球体、圆柱体)。

  4、家园配合:引导幼儿继续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

  一个数学知识点不是只依靠一个集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数学教育还应与生活、游戏结合起来。所以,教师设计了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进一步深入进行多方探索,持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幼儿回家寻找有关圆柱体的物品,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

  一、教材

  1、教学资料: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75的资料《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材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理论依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这部分资料不仅仅在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3、教材重点:

  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类推及动手实践本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过程与方法目标:

  是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成过程,感受猜想、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说教法

  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等教法。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发现、操作体验、合作交流,有顺序的观察题、比较分析、概括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创设情境,动手体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法进行探究。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母亲给三个儿子分苹果的故事。母亲分别给三个儿子分得苹果的12、24、48,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看谁分的多,母亲是不是偏心。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进取性也调动起来了。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先,三个儿子分得的苹果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可是是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体验,形象感知。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所以我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代替苹果分别折出12、24、48,并用彩色笔涂上颜色。这样既帮忙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之后让学生观察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再请学生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使12=24=48这个结论让学生自我“做出来”,而不是教师讲出来。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一个整数对应一个大小的习惯性思维,初步体会到分数“形变值不变”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认知本事。

  第三个环节是深入探究,得出规律。

  这一节环节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既然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那这三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之间藏着什么秘密呢你们能找出它们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么规律变化吗首先,让学生自我观察,把自我的发此刻小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得出什么规律,反过来从右往左又得出什么规律。然后请学生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有了这些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再总结出规律。最终学生们会概括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板书)预计学生不会把相同的数中的0除外,所以我会问同时乘和除以0也能够吗让学生思考并得出0不能作为分母不能作为除数,所以0要除外,最终让学生重新完整的叙述一遍,教师揭示课题。最终提出问题,我们刚才是借助图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性质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呢启发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迁移本事。最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最终一个环节是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所以我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

  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确定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题型的丰富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其次是练习难度的层次性。数学题目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吃不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为此,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本事,如:分数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当加上几难度的加深,使学生的思维本事、解题本事等都有了明显提高,真正把培优补差工作落到了实处。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

  一、说教材

  (一)说课资料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资料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资料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资料、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经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本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资料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经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经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教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当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能够怎样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我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经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经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必须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进取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并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本事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一样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并经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资料,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进取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经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终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经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经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五):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大家好!

  下头我就来讲一讲我是怎样上《通分》这一堂课的。

  一、教学资料: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资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经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本事。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到达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经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我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投影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忙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本事。

  3、运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取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学法: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经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我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第(3)题是为例2学习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作准备,并经过和的比较,设置悬念,引出今日的资料。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经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先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先分母的几倍,原先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忙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我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练习十九第2题和练一练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在教学例2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应当先通分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学通分的过程,学生已有本事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并且例2的最终一步的关系符号由学生自我填写,有利于学生本事的培养。

  3、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所以我首先安排了练习十九第1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习十九的第四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本事,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终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我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必须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终我忠心期望各位领导、教师多提宝贵意见,感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六):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资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经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经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本事目标:经过生动、趣味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本事。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趣味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日教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构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构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此刻教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构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当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供给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为学生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我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o

  直角等于90o

  钝角大于90o而小于180o

  平角等于180o

  周角等于360o[page]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供给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角<()角

  (2)、在46o、130o、90o、270o、25o、107o、180o、360o这些角中()是锐角,()是直角、()是钝角,()是平角()是周角。

  (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度角。

  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能够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资料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供给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进取的数学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七):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资料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资料,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经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本事及分析、推理的本事。

  3、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过程与方法

  经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本事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一样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本事虽然有必须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本事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经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本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头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终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3、(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适宜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数学说课稿(八):

  一、说教材。

  这课的资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明白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资料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我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终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团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能够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简便愉快又进取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终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本事。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能够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理解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教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教师问:怎样能准确地明白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教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立刻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齐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一样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天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趣味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构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我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之后对学生进行节俭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之后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之后数吗?

  89--189--379--699--509--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10里面有个1

  10个10是100里面有个10

  10个百是1000里面有个100

  (2)、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那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填一填:----、---、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能够一个一个地数,也能够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能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能够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终进入总结的环节: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奋力学习,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说课稿(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今日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xx。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xx页的资料。学生在学习此资料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资料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资料,为学习后面的相关资料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教材供给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构成进取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本事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本事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构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到达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我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经过……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本事。

  归纳总结方面,经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本事,并且经过学生自我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能够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本事。

  最终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能够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资料,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必须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资料,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一样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经过供给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一样角度观察,引出不一样的分类,从而得到不一样的统计结果。之后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一样,使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分类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一样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一样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进取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景,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经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明白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趣味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能够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之后,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明白“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经过交流、引导,引出能够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一样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就要按不一样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之后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明白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经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分类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一样,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天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本事,并且经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

  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供给一张最适宜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一样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明白了我们班的哪些情景最终经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明白我们班的什么情景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一样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经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本事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一样分类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仅掌握新知,发展本事,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一):

  教学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明白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初步的动手操作本事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此刻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教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先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貌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此刻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教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那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称?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称?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能够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我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教师一齐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经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明白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教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

  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头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貌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我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明白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供给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经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十分认真,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日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仅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头图形哪个是角

  2、师:此刻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头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资料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能够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构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二):

  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头我就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资料。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本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经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本事目标:经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经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经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经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必须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我的发现告诉大家。经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小孩们经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本事。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经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之后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经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必须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我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我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欢乐,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经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经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教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教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我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欢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三):

  一、说教材:

  1、教学资料:我说课的教学资料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本事。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到达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经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到达掌握新知和发展本事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本事,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三、说学法:

  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本事,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本事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构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能够深化教学资料,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四)反馈总结: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四):

  一、说教材:

  本课资料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忙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十分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构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构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明白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证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经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明白“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经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明白“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经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构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本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一样的长方形;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五):

  一、说教材

  1、教学资料: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一样,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忙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事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情感目标: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

  枯燥乏味。所以,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进取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角。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奋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进取参与,根据自我的体验,用自我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经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我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进取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本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齐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明白“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一样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经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样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终,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称,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我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之后,我又请第一排和最终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样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终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经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经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供给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忙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之后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必须是138厘米。对吗”

  [经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本事。][page]最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我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经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本事。明白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此刻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进取锻炼,并且珍惜快乐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必须是140厘米。对吗

  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能够说小明必须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教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景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景,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经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本事。]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经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终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经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教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最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六):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资料。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白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经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构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终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构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能够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当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确定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10米,铅笔长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向学生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阅读本事、实际操作本事和抽象思维本事。

  4、资料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终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经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终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十分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到达教师所期望到达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下头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资料,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资料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忙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资料,结合学生理解本事,教学中我主要经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进取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经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小孩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来源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所以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

  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

  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

  (经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环节3:综合实践,巩固提高

  实践练习的方法是帮忙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分梯度的练习:

  1、巩固提升题。

  2、开放创新题。

  (这样多层次的练习能很好的帮忙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使不一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环节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的最终我会与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并再次强调,这样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根据本节课资料与学生情景我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

  1、必做题:课后练习,进一步使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

  2、选做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资料,两两结合,相互出题,这样也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条理清晰,能很好的掌控学生的思路,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能帮忙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我想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展现获取理论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本事,对问题不断探究,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完美程度。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资料,感谢各位评委教师!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八):

  一、说教材: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资料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还认识了三角形的特性,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等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的基础。我们把握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部分资料的教学不仅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且能够经过动手操作,获取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白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本事目标:

  ①经过学生测量、撕拼、折叠、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本事、观察本事和动手操作本事。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欢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难点:经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向学生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进取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实验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教学”贯穿全过程。设计有独立活动、同桌活动及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虽然小学生的遗忘性较强,但不得不承认学生已学过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所以一开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说,从学生说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引出与学生要学习的资料——三角形的内角,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简便地就能够答出。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够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再经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和归纳概括本事,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本事和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是自主探究,证实规律;三是应用延伸,解决问题;四是深化思维,拓展知识;五是课堂总结;六是作业布置。

  下头就具体的教学环节说说我的设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开始上课,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说三角形的特性、分类等有关知识,从学生说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引出与学生要学习的资料——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自主探究,证实规律:

  1、理解标目: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所以一开始我先不急于动手探索,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2、猜想:目标明确后,我就让学生大胆猜想,构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验证{自主探索}:学生构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很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样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进取开动脑筋,从不一样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并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本事。具体过程为:量量、拼一拼、折一折――说说、议议――小结。

  4、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构成技能技巧,必须要经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经过必须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十分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一样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根据普遍三角形两个角求一个角,根据特殊的三角形求出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具体在练习一,第二、应用延伸练习一中都有体现},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本事。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资料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够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终,我给学生出了一道经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能够完成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6、说课堂总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看书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本事。

  七、说教学板书

  这是一节操作课,学生要掌握的概念较少,所以整个板书我以表格为主,主要把学生很多的验证成果展示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后再经过观察,一目了然,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简间但又层层涉及,形式活泼,色彩也较丰富。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一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十九):

  一、说教材

  (一)说课资料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资料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资料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资料、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经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本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资料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经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经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教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当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能够怎样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我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经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经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必须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进取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并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本事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一样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并经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资料,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进取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经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终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经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经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资料,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景还能够,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本事有必须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本事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不强。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景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略

  四、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能够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资料。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资料,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头,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本事、构成技能。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一):

  一、说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资料,通分和约分一样,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通分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体现了把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的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资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个分数通分。

  本事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经过自主的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思想。

  情感目标: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到达教学资料,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遵循讲练结合,引导启发,点拨的教法。

  2、学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法的选择中,体现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小问题,“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导入情境问题:去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去游乐园玩的小朋友有很多,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进”,有的玩“疯狂老鼠”,游乐园的管理人员做了一个统计,在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进”,有34的小朋友玩了“疯狂老鼠”,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玩哪一项游戏的人比较多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经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天然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重点资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为学生学知丰富了情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4时,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问题。上学生看世界地图观察、确定,然后给出条件并使学生明确,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大小,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就行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我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最终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方法,明确通分母分数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再比较一下”,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点,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最终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做一做,然后汇报方法结果。

  2、教学例5时,在例4的基础上,天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样比较大小呢,课件出示例5,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明确只要比较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好了,之后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汇报时,有的同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有的同学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我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然后明确为了便于分数相加减,所以我们来学习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此时引导公分母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最终引导学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总结通分的意义,概念和方法,板书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先观察,根据分母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堂小结。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完成教材75页第1题,之后巩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页第2、3、5题,最终是通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完成75页第4、6题,练习题的设计从浅到深,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总结。

  (四)评价与反思

  整节课,我经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图导入,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二):

  一、说教材

  首先,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展开进行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资料。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如何测量角的大小、怎样用度数表示角的大小。前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以及比较大小的方法,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了这部分资料,能为以后学习角的分类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前应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经过操作探究,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明白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过测量角的大小的活动,提高了操作本事和思考本事;学生经过观察比较的训练方法,培养了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过实践活动中的大胆尝试,丰富了成功体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资料为教学重难点:

  经过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我将正确选用内外刻度和逐步总结量角的方法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中心任务是了解和研究学生,同时了解和研究学生也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学情分析必不可少。

  学生对于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对于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构成,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必须的发展,但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能难于理解所学资料。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本事。

  三、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结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讲授法、探究法的教法。利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体验角的变化,认识到测量角的大小的必要。利用讲授法教授学生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经过探究法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的方法,构成自我独有的数学体验。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应当是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构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的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知,我将从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分别来说一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是成功的起点,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创设到游乐场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体会滑梯三兄弟的不一样角度,请大家说一说,你喜欢玩哪一种滑梯?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立刻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借生活图片引入,直接将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于课堂,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角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且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本事,为进一步的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就是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环节。

  1、体会量角的必要性

  为了度量出滑梯三兄弟各自的角度,我利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拿出三角板量一量、比一比,评一评另外两个角的大小。经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本事和自主探究本事。

  在学生初步确定之后,我进一步提问学生用三角板去量角是否能准确的明白角2比角1大多少,以此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量角的必要性。

  2、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和量角器

  我经过四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

  (1)长度能用mm、cm等来表示,那角度呢?

  (2)测量长度用直尺,那量角应当用什么工具呢?

  (3)量角器中隐藏了很多秘密,你都看到了什么呀?

  (4)怎样用量角器测量滑梯角度的大小呢?

  经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引导学生进取发言、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角的计量单位以及表示方法、认识新的学习工具量角器。然后,我将对进取主动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并边总结边带领学生一齐认识量角器。讲解之后,在黑板上指量角器的部分,让学生说出名称并在自我的量角器上指出,以此巩固记忆。

  3、尝试量角

  首先引导学生与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一下30度的角有多大?60度呢?90度呢?90度的角又叫做什么角呢?

  其次,引导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单。与此同时,我经过巡视,观察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作出指导。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

  4、总结量角的方法

  首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汇报测量结果和方法,请其他学生评说方法的好坏。在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两重合。

  其次,提出两个问题:

  (1)读数时,是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呢?

  (2)同一个角,可不能够用不一样的方法测量呢?

  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读数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在交流探讨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注意事项和度量方法。根据学生的总结,我及时作出板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经过学生的汇报和交流,启发学生总结概括出量角的注意事项和量角的方法,以促进量角技能的掌握。

  5、解决问题

  我将呈现已经标出角的滑梯三兄弟图片,引导学生动手度量,启发学生思考它们的角度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经过实践,引导学生明确认识角与边的关系: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成功的乐趣,提高探究意识和本事。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本事的必要手段,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会从教材中分梯度选取习题,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请2-3位同学在黑板上完成,在练习后我会进行及时讲解。

  (四)归纳小结

  我将引导学生自我总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同时让学生自我谈谈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从而经过反思来更好的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总结与交流,我作疑难解答、补充评价。

  (五)布置作业

  为了到达因材施教的目的,我将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层要求。必做题是基础训练题,全体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是提高训练题,可根据自我的本事,选择完成。

  六、说板书设计

  我将黑板分为左中右三个板块,左边板块书写角的计量单位并画一个量角器在演示时使用。中间板块,主要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忙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右边板块主要用于书写练习相关资料。

  角的度量

  1、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①点合点,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②边合边,使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③数一数,把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读出来,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注意事项:读数时,看零刻度线在左边是外圈,零刻度线在右边是内圈

  2、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三):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资料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本课一共分三课时,我这节课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在于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难点在于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进取状态,从而培养思维本事。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构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构成,智力、本事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疑问,教师说“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呢?教师要向大家请教几个问题,我们祖国首都的'天安门,它是什么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三年级所学的知识顺利的回答出来。之后再提问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也为了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其次教师再提问同学们“哪位同学能够给教师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继而鼓励同学并教给他们一个表扬的小口诀。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强复习的强度,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样貌,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我被尊重、被认可,天然而然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进取性。

  之后我给同学们动手演示,将一张长方型纸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沿中线对折,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板书:对称图形)这样设计是锻炼学生上课要仔细的学习,不能马虎,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提问“同学们,刚才哪位同学看到了教师是根据什么折的线,是随便折的吗?我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给予表扬并且加以明确,引出本课的教学资料。(板书:轴对称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们养成凡事都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表扬学生能够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巨大兴趣,引发去探求新知的进取性。教师明确答案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自觉构成一种研究数学问题就应当严密的观念。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我去体验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对称轴并画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同学讲解是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教师的感觉,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为例,折出对称轴,这样能够让同学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再次向学生展示教师剪出的美丽图形,教师说“同学们,我那里有些好看的图案,明白我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就剪出来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下一步的教学。教师逐步指导学生也能够剪出如此美妙的图形,让学生将自我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扬同学们都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好小孩。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动手动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将自我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能够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认可的开心。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三个层次练习。

  第一个层次:动手操作题

  62页上的“试一试”,首先让同学们动手119页上的图形,动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话有几条对称轴?在62页的图上画出来。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并且动手实践能够让同学提高兴趣。

  第二个层次:抢答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多叫一些学生,因为机会均等,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能够让同学自我来,教师起辅助作用。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每一个同学机会,让同学自我纠正错误能够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懂得互相帮忙。

  第三个层次:练习题

  63页第2道,我采用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的方式,能够让同学们加深记忆,并且有一种做小主人的感觉。解决第3道题时,我让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口语表达本事,口齿清晰。解决第4道问题时,因为有困难,能够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5道问题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这样设计是让同学们懂得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教师给予奖励。能够叫这节课回答问题比较少的同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回顾整节课所学,巩固知识,叫回答问题少的同学来回答是研究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一位同学,鼓励学生更好的进一步的学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四):

  一、说课资料:

  北师大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二节《买鲜花》。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买鲜花”的情境,经过“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包含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并经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加减,但学生的理解本事及知识底蕴有不一样,理解本事也不一样,所以,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经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欢乐。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题。

  2、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六、教具准备:

  挂图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经过“妇女节”快到了,这一情境,提高学生买花的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经过买花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结合问题情境,理解掌握在计算有除法又有加法算式、有除法又有减法时,我们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中,我将各类习题由难到易融于智力闯关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题兴趣,激发了学生数学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趣味。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反思小结:

  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五):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资料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必须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我的观点,奋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我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必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主角。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明白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并明白它的度数。

  2、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本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我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本事较弱的学生供给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经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经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我的发现经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和表达本事,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构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贴合学生认识规律;之后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当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表象;再经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一样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

  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当怎样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当怎样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终,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经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本事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头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我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资料,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景。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经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仅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我说说,经过今日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我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景,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本事。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教师:

  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资料。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资料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景,力求到达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构成过程和找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小孩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构成过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此刻怎样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经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构成的过程。

  经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能够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能够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能够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能够是1dm、2dm、4dm,是4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终,利用集合圈帮忙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可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研究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很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经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能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景下,能够一齐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当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异常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能够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明白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齐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

  ②1和其它非0天然数的公因数是1。

  ③两个连续天然数(0除外)的公因数是1。

  最终是提高练习。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习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终一个问题:在今日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我今日的学习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资料,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七):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资料。这个资料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资料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资料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异常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

  (1)经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一样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本事,并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趣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一样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经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异常?(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我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经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一样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能够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能够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我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和实际操作本事。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样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经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能够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本事,提高语言表达本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一样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齐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称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终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

  ①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能够开始了。

  ②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能够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本事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经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十分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小孩。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团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团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我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我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构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到达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教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我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能够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能够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

  经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能够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能够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经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八):

  以下是教师面试考试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

  各位评委教师上午好!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下头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应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资料。这部分教学资料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认识,理解,掌握,探究和发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本事;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本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欢乐,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我的见解。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简便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长大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长大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构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进取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五、说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构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到达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简便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进取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资料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等学具。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到达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资料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之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坚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境,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分析思维本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经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日你学会了什么⑵你有什么收获⑶你有什么感想⑷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你还有什么疑惑⑹你感觉自我今日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之后让学生互评,最终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经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忙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期望各位评委教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十九):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中位数”。

  一、说教材

  中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中位数”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料的一个新的要求。经过本节资料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景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

  这一节主要安排了两个资料:一是理解某些情景下,用中位数作一组数据代表,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合理性;二是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经过具体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

  2、能在具体的实例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本事。

  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上,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

  1、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此方法贯穿整节课的始终,经过让学生自学能够锻炼学生自学本事,展示交流能够锻炼学的口头表达本事以及与人交往的本事,点拨指导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合作交流互补法:经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构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

  (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1、复习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105页例4,谈话导入,这是某校五年级一班举行掷沙包比赛时第3组的同学们制作的他们小组人员的成绩统计表,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数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2、学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时能够鼓励学生求出它的平均数。

  3、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有5个同学的成绩低于他们的平均数,请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景?(有两个人的成绩异常优秀)

  4、引导学生明确,平均数高于这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的成绩,是因为有两个人的成绩异常优秀,所以用平均数表示这组学生成绩的一般情景不适宜。哪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二)自学尝试

  1、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预习提纲:

  (1)认真观察统计图中的数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2)怎样能很快地找到这个数呢?

  (3)谁来给这个数起个名称呢?

  2、学生思考之后,能够让他们打开数105页,从书上找答案。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当学生思考之后再看书找答案,能够激发他们预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

  (三)展示交流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首先让小组中推选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数的过程,然后让他们当小教师把他们的思路将给大家听。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本事)

  (四)点拨指导

  重点和学生理清找中位数的方法是先把这组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找中间的数。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五)巩固拓展

  微机出示例5,五年级二班的7名同学的跳远成绩统计表,并出示问题前3个问题让学生练习。

  当学生都完成作业之后,再出示第4个问题,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再次组织学生自学尝试,展示交流、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白数据有偶数个时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六)小结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经过学习得到的结论:总结自我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来个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资料。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资料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景,力求到达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构成过程和找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小孩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构成过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此刻怎样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经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构成的过程。

  经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能够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能够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能够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能够是1dm、2dm、4dm,是4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终,利用集合圈帮忙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可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研究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很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经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能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景下,能够一齐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当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异常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能够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明白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齐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

  ②1和其它非0天然数的公因数是1。

  ③两个连续天然数(0除外)的公因数是1。

  最终是提高练习。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习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终一个问题:在今日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我今日的学习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资料,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本节资料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日我说的是其中的第2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必须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能够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供给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实际应用。不仅仅能够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四舍五入法”,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必须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本事和解决问题的本事。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本事;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本事。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本事。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本事,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供给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播放,出示生活情景图。

  2、导入,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是从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生活中许多问题的确要用数学去解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题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这两个商,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所以可能会出现能够分装在6个瓶子和包装17个礼盒的结果,这两个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引发学生的质疑和争议。借此时机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探究,让他们继续争议下去,在辩论中明确为什么要7个瓶子和只能包装16个礼盒,使学生印象深刻,方法的构成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据实际情景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本节课我经过实物的演示,帮忙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理解,既直观又形象地证实了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两种情景,也引发学生今后在探究有些数学问题时,也能够经过动手操作或实验来验证事实的必要性。

  我经过学生对两个实例的比较,在比较中揭示两种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学生对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更体会了要根据不一样的情景,采用不一样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一样的解题过程。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怎样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一样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欢乐。构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课件出示33页“做一做”:其目的是归纳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景采用“四舍五入法”,特殊情景要根据实际情景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了然。在整个练习中充分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方法,依据实际情景取商的近似值。

  (六)深化练习,学会分析

  出示P35页的第7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团体订正。

  设想是数学教学从生活入手,最终又回归生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当然,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掌握知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再去创造,去解决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构成勇于创新的精神,构成技能。

  (七)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讨论,师再总结。

  (八)布置课外作业:35页6、7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二):

  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下头小编整理收集了小学数学说课稿,期望大家喜欢!

  云南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说课稿:数学《趣味的简便运算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学生是在学完了第三单元简便计算之后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简便计算的运算定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简便计算的运算定律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到达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的相关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2、能灵活的选择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能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推理分析、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2、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材资料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创设一个解谜的情境,让学生层层深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每一环节结束时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经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找到最快速,最多样化、最优化的解题方式,使课堂教学效率到达最大化。

  拓展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说课稿:《三角形的特征》

  一、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资料,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明白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资料,不仅仅能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资料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供给了确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本事;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本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本事。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说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到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目的。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三):

  一、说教材:

  1、教学资料:我说课的教学资料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本事。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到达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2)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3)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时对本节课所学资料的回顾与整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与表达本事。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期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四):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教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教师肯定了他们进取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之后,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我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教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教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构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教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可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最终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教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构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教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我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我的想象,划出了不一样的12图。

  “同学们,你们明白有一种十分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天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能够,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能够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仅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教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教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教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教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教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样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我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五):

  一、说资料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资料。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一样的情景,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一样,有的是所用材料不贴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明白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仅有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经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必须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经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研究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研究,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经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经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十分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能够互相补充,迅速到达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可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资料偏难,如果仅经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所以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景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游戏。课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出现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头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研究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之后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最终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方法。

  首先经过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并且要平均分成3份对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之后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终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那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激发探索兴趣。

  那里主要探索非3倍数的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的方法。

  (六)学习反思: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适宜的?对于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样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我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期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忙和指点。感谢各位!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六):

  一、说教材

  《小数乘整数》是在整数乘法、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为后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小数除法等知识作铺垫。

  我根据教材的知识建构和学生思维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适宜的解释。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质疑法

  3、学练结合法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联系实际法

  (怎样教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上述目标呢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质疑法”、“学练结合法”“物质化的和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体课件整合各种音相资源、自制卡片、小磁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肢体动作等)以期望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正确迁移类推,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开拓创新的本事。)

  四、说

  依据教参,紧扣教本,我充分利用语言的亲和力、电脑课件和自制卡片等物质化和非物质化手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安排我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怎样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创设明明一家准备进行户外放飞风筝前的采购活动,用声情并茂的话语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学生熟知的购买食品入手,(意在复习整数乘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提出明明家准备购买三个喜鹊风筝,要学生帮忙算要多少钱,还要学生谈想法,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教师要学生先把自我的想法写下来,能写几种就写几种。教师巡视,走近学生,倾听心声,帮忙有困难的学生,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当学生和教师的亲近感进一步增强时,他们天然会踊跃发言,急于把自我的想法与教师分享、与同学们分享。并主动参与购买风筝的行列中。这时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学生一齐欢乐分享他们的智慧,凸显计算策略多样化,并引导分析比较得出将小数化为整数的这种方法是比较简便的,学生在简便欢乐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买买几个共需多少钱”更是把此次购买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练结合及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七):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资料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资料,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经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本事及分析、推理的本事。

  3、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过程与方法

  经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本事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一样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本事虽然有必须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本事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经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本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头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终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适宜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八):

  一、说教材、说学情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资料。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供给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本事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忙他们解决。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帮忙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本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异常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能够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根据教学大纲,新教材教法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一样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经过动手动脑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四、说教学设计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建立表象

  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关于直线的知识,复习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两端能够无限延伸。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张白纸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让学生睁开眼睛把刚才想象到的两条直线用直尺,彩色笔画在纸上。学生动手画图感知,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二)学生展示作品、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学生任意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互相展示看画的是不是一样的位置关系。以黑板上几位同学的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将图形进行初步分类。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a说分为交叉与不交叉两类,b说分为交叉、快要交叉和不交叉三类,c说分为交叉、快要交叉、不交叉和交叉并成直角四类等。当出现情景b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经过想象并请学生动手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但应当想象到没有画出来的部分,并不表示不存在(引导学生想象理解直线能够无限延伸的特点);当出现情景c时,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快要相交、不相交都是以相交与否为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不正确。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和不相交。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导入课题:垂直与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互相平行)和相交成直角(互

  相垂直)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三)揭示概念: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1.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说说两条直线相交可能会构成什么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构成角,(锐角,钝角和直角)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屏幕上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学生说成直角,教师指名学生上台验证一下这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是不是直角(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验证直角)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本事。验证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互相垂直。

  课件动态演示画直角符号,两条直线相交的交点我们把它叫做垂足。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正确理解互相的意思(一条直线我们不能说它垂直)比如同学之间互相帮忙………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互相的意思。

  2.互相平行

  提问: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真的永不相交吗出示课件演示验证。在同一平面内无限延伸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做平行线,也能够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理解互相平行的意思,出示课件观察一下屏幕上的这条直线我们能够说它平行吗(学生说不能)必须有两条直线我们才能够说它们是平行线。也能够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即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思考: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永不相交观察思考这两条平行线任何一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吗先讨论,然后请学生上台动手测量一下。得出:平行线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3.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现象(黑板、横梁、窗户等)教师指我们教室的横梁和墙角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两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会相交吗学生思考后说不会教师问:问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那么我们能够说他们平行吗(也不能)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同一个平面)确定教室内的窗户镶嵌玻璃的木框横档和窗户架子上的钢筋相交吗(不相交)平行吗(也不平行)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个平面。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顾总结这节课学习的资料。教师指名说一说。并作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明白了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能够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五)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本课我设计了三种练习,一是理解应用练习,即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辨别是否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二是拓展延伸练习,即在同一平面内摆出四条直线,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与另外两条分别垂直,一条与两条平行线相交。请学生分析确定这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出示收集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并说说自我还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交流讨论把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设计应用练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研究即生活研究,数学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自我的身边,这种练习既趣味味性,又有实践性,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享受生活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我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三十九):

  今日,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资料。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资料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资料,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景,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经过对学生身边趣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本事,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和逻辑思维本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进取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我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构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本事。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奋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本事".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教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异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本事。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景,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供给的统计图仅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教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样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景: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样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能够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取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我提出问题,并寻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本事。)(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此刻为什么只涂2格就能够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忙。

  之后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教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样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教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本事。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头没有资料),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提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我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经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

  一、说教材

  教学资料: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总复习中的资料《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

  (这部分资料是在继前一课时,已经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性质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基础上,系统复习小学数学中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梳理沟通各种图形周长、面积之间内在的关系,同时构建知识网络,构成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又使学生的数学本事得到培养和训练。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本事、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教材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计算。

  本事目标:经过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本事。

  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公式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知识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本事,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景,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个平面图形纸片、三张白纸。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情景教学法、指导点拨法、观察法、归纳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应摆正自我的位置,尽量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做,使学生经历回忆、整理、建构的思维过程。(数学教案)于是,在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指导点拨法、观察法、归纳法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直观形象的表象,动态生成的效果,比较与归纳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过程更加紧凑、高效。)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回忆整理—→构成知识网络—→探究实际问题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而是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回忆整理—→构成知识网络—→探究实际问题的系列学习活动,经历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到达掌握知识、培养本事、获取进取情感体验目标。)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二、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一幅画)

  师:怎样能把它挂在墙上又能保存更久?(讨论、交流、汇报)

  生:镶个镜框,加块玻璃

  师:这是个好办法,如果镶个镜框我要多长的木条(或铝合金),加块多大的玻璃呢?这要用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这幅画的周长和面积

  揭示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

  (在本课开始,我出示了一幅画,并告诉学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请学生帮忙想想办法,怎样能把它挂在墙上又能保存更久,让学生去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很多学生都说要给它镶个镜框,加块玻璃。而镶镜框要用到周长知识,装玻璃又要用到面积知识,天然引出本课所要复习的资料: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二)、分步梳理,引导建构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生:……

  (课件出示六种平面图形)

  1、复习周长和面积概念

  周长:围成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面积: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出示了两组图形,分别让学生观

  察,比较、讨论。经过这两组图形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

  (1)、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必须相等。(2)、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必须相等

  (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自我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构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板书完课题之后,我说: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在记忆库中再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分层次先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概念,紧扣“所有边长的总和”和“所占平面的大小”突出了“有、无计算公式”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然后,我出示了两组图形,分别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经过这两组图形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

  (1)、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必须相等。

  (2)、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必须相等)

  2、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之后再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强调了“各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学生的思维链接,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利用学习材料中的六种平面图形选择自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进行思考,交流它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根据它们在推导过程中的关系,认识到最基本的图形——长方形,体验转化思想,对知识进一步高度概括,还渗透了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构建网络图也是一种复(2)、怎样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3)、怎样在这个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你是怎样确定圆心的?圆的周长是多少和面积各是多少?(我设计这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过观察、动手操作,弄清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周长、面积意义、公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回想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我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活跃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经过前面三次讨论,这时,学生的知识网络已构成。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数学即生活。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练习:

  第一层应用公式基本练习

  第二层——联系生活,综合应用3、猜一猜谁先到达终点。

  一天,杨爷爷和喜洋洋相约到建材市场买建材。它们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家里出发,分别沿着各自的路去线建材市场买建材。,先想想看,谁先到达终点?然后想办法验证自我的想法。(而设计这道题,则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光看表面就下定论,要经过分析再下结论。)

  第三层————数学探究,总结规律学习整理知识的好方法

  三、说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这节课的交流评价主要分为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对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正是学生在精神上异常强烈需求的。”引导学生到评价的过程中,正是为学生供给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所以学生课堂上的互相评价也是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经过对自我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的总结和正确认识,对他人成功经验的借鉴和不断内化的自我估量,构筑自我的认知结构,提高自我的学习水平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评价本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评价是一种内在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对其身心活动的评价,并且还包括别人对自我的影响的认识,以便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高自我。

  四、说板书设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下头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摒弃了传统数学复习板书的多与杂,力求做到知识性与整洁性的统一,让人一目了然,体现本节课的重点。)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在课始还是课终,教师都应当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天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一):

  一、说教材

  1、说教材资料: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这部分的资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教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资料,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必须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景,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当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经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资料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天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能够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资料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先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资料。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经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能够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明白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资料的理解,能够通学习例1和例2的资料。

  学习例1,教师出示例题资料: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能够用计数来帮忙,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习其它资料,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适量完课后的习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五、说板书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情景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忙。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二):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资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资料。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构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一样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能够用“厘米”作单位,并经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构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本事,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

  经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本事,自主学习本事,估测本事,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此刻: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此刻: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资料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我的尺上能够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构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资料,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日,教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十分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

  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一样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一样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之后让学生观察自我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明白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

  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坚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经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景,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能够增加课堂的容量,到达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我,自我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本事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此刻能明白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三):

  教学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资料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资料。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研究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以下安排:

  1.迁移类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谈话引入发现问题”时,充分发挥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本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构成和学习本事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想像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一题多问,让学生从各种设想出发进行探究,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红花的活动,大家必须都得到了许多红花吧!有3个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红花,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好吗?

  电脑显示红花榜: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注意观察红花榜。)

  【设计“作业评比”情境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忙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

  师: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小雪比小华多几朵?

  小磊比小雪少几朵?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会解答吗?你想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根据自我的喜欢与难易情景来选择答题。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订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师:同学们,根据D的口答,你想对他提出些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为什么用减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为求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所以用减法……)

  【经过问题提出与解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本事,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师:咦,教师从这些题里发现两个问题。

  教师指着板书B和D,问: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用“12-8=4(朵)”来解答,是对还是错呢?你们愿意帮忙教师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能够四人小组来讨论一下,还能够借助学具,经过摆红花来想一想。

  教师巡视,给个别组适当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结合学具边摆边商量,推选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生A:“12-8=4(朵)”这个答案是对的。

  生B:因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意思一样,所以算法也一样,都用“12-8=4(朵)”。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头还有一些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有没有信心?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73页“做一做”。

  电脑示图:

  师:有两个小朋友,小红和小明,他们很喜欢看书,平时买了很多本连环画,我想我们同学也很喜欢看连环画,谁愿意来读一读小红说的话?小明的话谁来读?你们会解答小明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团体订正。

  【基本练习加以巩固新知。】

  2.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二第1题。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跳跳绳,我们一齐去看看他们各跳了多少下?电脑示图:

  师:电脑博士给我们出了两道题。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读题后,独立练习,团体订正。

  【比较练习,加深“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关系。】

  3.选择题(教科书第74页第3题)。

  电脑示图: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加大难度)

  算式:44-40=4(盆)

  (学生独立思考后,选择答案,并团体订正。)

  问题: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还剩多少盆?

  4.教科书第75页第5题。

  电脑显示:

  李平家养的家禽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鸭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

  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及探索精神。】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四):

  教学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明白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初步的动手操作本事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此刻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教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先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貌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此刻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教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那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称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称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能够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我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教师一齐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经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明白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教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

  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头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貌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我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明白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供给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经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十分认真,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日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仅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头图形哪个是角

  2、师:此刻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头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资料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能够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构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五):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资料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版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资料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研究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本事目标:经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本事以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本事,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事;

  (3)情感目标:经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下头,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到达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异常注重不一样难度的`问题,提问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经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供给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进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进取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本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最终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资料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景下学习能够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坚持,并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本事。

  (4)本事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资料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六):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然后《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资料,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资料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明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天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天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景,然后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明白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本事目标:经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构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本事和口头表达本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过程,然后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然后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本事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小孩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样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样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经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我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能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一样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一样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必须会创造出不一样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明白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忙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一样,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经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能够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能够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终借助一组练习题,经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那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必须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一样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一样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所以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资料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经过自我的思考,到达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到达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头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头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教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教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七):

  【说教材】

  数学,以其丰富的资料,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小孩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今日我说课的资料《小数乘整数》就是这样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资料。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资料。本教学资料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与整数乘法联系,便于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说教学目标】

  结合当前的课改形势,我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本事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本事。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构成进取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整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之后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以买风筝这一生活情境为蓝本,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个愉快的暑假的?这一天,小红、小明、小丽跟着父亲、母亲来到公园游玩,他们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陶醉着。这时,小明看见公园一角有位阿姨正在卖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买风筝的人真多,可热闹了。

  紧之后我出示四种不一样形状的风筝及单价。提问:如果你来帮他们选,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

  最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

  心童趣,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学习例1。

  1、让学生用自我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解答,列式计算。

  2、分析交流:请你写出计算过程,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供给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利用先前经验独立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立思考过程,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表述自我的见解,加深对自我思路的认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体现算法多样化。请你比一比,想一想,哪种解法较为简单。

  4、团体交流:评出较简单的方法。

  5、同步练习:请用你喜欢的方法为其他三个同学算出风筝的总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元、角之间的进率,为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做准备。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加学习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

  提问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

  了,你应当怎样计算?

  2、团体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我是怎样想的。

  3、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00倍。

  4、提问:请你仔细观察积3、60,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结

  1、提问:谁能说说小数乘整数能够怎样去做?应当注意些什么?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要点。

  这样的设计旨在体现《课标》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经验,给予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2、深化题。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本事。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头各题。

  3、拓展题:《练习一》第

  2、3题。

  我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不一样层次的练习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教学预设亮点】

  经过本节课的设想我体会很多,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主角,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遵循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成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中,经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体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2、转变了学生的主角,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整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力争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构成高涨的学情。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各位评委批评指正。感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八):

  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也许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题,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负数原先都是在初中才出现的,难道,此刻的小学生就要学习负数了吗?的确,新课程第一次将"负数"引入了小学数学的课堂。下头,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新的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新课标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认识负数》。

  从《课标》中能够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经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经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活力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一、亲历生活,交流发现

  祖国幅员辽阔,春秋季南北温差变化,如此难得的学习资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你对全国各地的气温进行一次调查。

  上课开始的5分钟,是学生对他们的调查进行交流的时间。在这个开放与灵动的5分钟里,既有"小小天气播报员"精彩地播报,更有小孩们围绕着调查数据展开的精彩对答,请看录像(录像)。

  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学生天然地走进了负数。在对直观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舞台",学生就能为教师呈现出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二、悉心观察,自主求知

  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教材中的两道题进行教学。

  1、读一读,写一写。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也很天然地说出了看的方法。再经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学生对这道题的解题视角真可谓丰富多彩,他们不仅仅能从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进行阐述,也细心地发现因为温度的高低所带来的小女孩在衣着与所处环境上的明显变化。

  这道题的解决过程,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终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三、阅读理解,明晰概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扎实的学习,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课程开展的"根基".这是我设计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经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再经过自读课本,学生明晰了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概念。有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我最终能够带着小孩们回归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用到正数和负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孩们似乎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交流起来,他们的视角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说:"家庭的收入能够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还有的说"比赛时得分能够用正数、失分用负数".……

  接下来,我出示了4组反映生活中不一样侧面的图片。每组图片的下头都藏着一道题,这与课本92页的"试一试"是相对应的。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能够选择自我喜欢的题进行交流。

  反馈第一题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演示(珠峰海拔图),学生准确地理解了题意。

  经过自由交流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广泛性与实用性;经历了用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过程。开阔了眼界,他们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

  本课的最终的一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就"小学生上网好吗"这个问题发表观点,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趋势。借助正、负数他们就能表示出自我的态度。请看录像。

  经过这个"实践活动"既展示了正、负数在表示调查结果中的作用,也进一步拓展了负数的应用范围,让学生体会到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五、说媒体的应用

  本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要表此刻:1、现象模拟动态化。2、知识呈现直观化。3、资源供给丰富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体现了本课资料的生活性以及正、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相反性。

  六、说预设实施的效果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之初,学生经过对"温度"的数据收集,建立了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经过与伙伴的交流、现象的观察、课本的阅读,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负数的理解,构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终,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负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十九):

  说课课题:轴对称图形

  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头我就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资料。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本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经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本事目标:经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经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经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经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必须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我的发现告诉大家。经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小孩们经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本事。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经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之后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经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必须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我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我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欢乐,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经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经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教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教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我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欢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五十):

  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7、18页例2、例3,小数除以整数。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除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整数除法学习的发展,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我探索获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本事,即独立获取知识的本事,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关键: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进取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尝试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天然地发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乘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目标: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正确、熟练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发现数学的魅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进取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向学生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设计教案的时候,研究最多的还是怎样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的在尝试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怎样才能让自我的课像名师上课一样,行云流水,不知不觉中让生尝试探索中学会新知同时,更想经过尝试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尝试为核心,为学生供给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纵横驰骋的天地。所以,我奋力的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法上,采用以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尝试自学、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供给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求解简单小数除以整数时遇到的两种不一样困难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尝试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主要学习方法:转化。另外还有迁移、猜测——验证、归纳。主要教学方法:引领、提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基本练习,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安定学生的情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1.口算。

  6.5÷57.2÷49.6÷8

  14×0.50.12×312.5÷5

  2.笔算。

  16.8÷12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过渡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经旧引新,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同时,是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只要一、二分钟,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新课。)

  点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究,明理获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一边出示例题课件,一边幽默语言导入:上节课我班我们替赵虎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可赵虎又出现了状况,看!

  1、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第一种情景:

  解答上头的问题,他每一天要跑多少千米因为有上节课的已有知识,学生很自信的独立列式,也自信的计算了,

  第一次尝试:

  (1)充分放手让生计算,适时观察,选对和错的两种竖式的同学上黑板板演,同时,做完的学生对照并讨论各自的方法的理由,在学生汇报时,有的根据意义计算,有的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计算,有的用竖式计算……。教师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发现两种,争论的焦点就出现了:商的整数部分该不该商0呢

  (2)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交流中,教师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畅谈自我的算法与想法,评讲讨论,尝试的讲算理,在越辩越清晰的状况下,学生对整数部分是不够商1时要用0来占位,商的大小才不变,水到渠成的明白了。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一样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方式:比赛,指名板演,团体订正。

  (三)再次尝试,循序渐进

  1、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第二种情景:

  (1)课件出示例3:

  讨论确定用哪个条件适宜

  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第二次尝试:

  (2)当学生计算中发现问题了:做不下去了,师问:“为什么”

  讨论:接下来怎样除自我试一试和同桌商量商量

  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样想的展示各种算法。经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用自我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算理。教师适时的给予肯定。

  (3)试探练习,错题剖析(这一步是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时的思想误区,能够说:“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再次比赛:17页做一做(2)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融入了运用,不仅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体会解决小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喜悦。

  (五)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回顾本节课你们解决了那几个问题有疑问吗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奋力创设发现问题、尝试辩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构成、发展、运用过程中,经过尝试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一样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本事、合作探究本事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反思:尝试学习中同学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你会一点,我会一点,相互竞争又共同提高,我们教师如点火器,把学生的“发动机“启动,就像润滑油,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自我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