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30篇)

时间:2024-01-08 15:41:31

  春江花月夜教案(一):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选自《大学语文》诗歌单元,而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影响。

  2、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能够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为这首诗,而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本事目标: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本事。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经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而又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理工科学生和其它专业的学生对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不需要那么精、深、专,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我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所以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经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经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提议》中说:'每一个小孩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可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当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仅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一样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一些其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本事,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供给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所以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经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经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入语首先介绍了作者和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播放配画诗朗诵,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时能够有的放矢。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自学本事,所以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这一部分我分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资料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对人生探索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资料,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资料和形式到达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那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本事。

  5、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经过列出其他人的五篇乐府旧题《春江花月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能够发现,它们的诗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供给了创作的素材。但张若虚的诗显然远远超过了前几首,异常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更是前几首诗所没有的。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情感的抒发几方面将张若虚的诗与以上五首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对于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期望各位教师多提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提高的机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经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聆听乐曲

  1、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齐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

  002

  (1)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天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构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比较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述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003

  这种“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它使全曲气势连贯,融会统一,

  提示学生:音乐艺术的主体特征是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欣赏乐曲时能够视听结合,借助画面来感受音乐,但不宜机械地寻求标题与音乐之间的具体联系,不必拘泥于每段小标题所提示的具体景物,而应当从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入手,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文化内涵。

  四、欣赏1?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体味诗韵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提问:诗歌的意境与乐曲表现的意境相同吗?这两部作品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欣赏2

  绘画《春江花月夜》:感受画的意境。

  提问:画面与《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吻合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欣赏装饰画《春江花月夜》。

  师生交流:画的构图很合理,色彩运用恰到好处,很和谐,黄色的月亮在蓝色调的背景衬托之下愈发显得明亮,倒影和小船隐约可见,几座山头有明有暗,经过明度上的比较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整个画面表现出春江花月之夜的一种悠远、朦胧、宁静之美,与主题十分吻合。

  欣赏3

  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师:在我国古代,乐与舞是不分开的,乐就包括舞,此刻相对分成两个专业,但他们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舞蹈离不开音乐。乐曲凭借声音塑造听觉形象,舞姿凭借形体塑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舞蹈艺术形式。悠远婉转的曲调令人心旷神怡,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又把我们带入梦幻般的意境。

  提问:舞蹈的动作和情节与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和谐一致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赏后回答:整个舞蹈的动作很美,很舒展,情节趣味,舞蹈动作的幅度、快慢与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谐一致。当音乐起伏大时,动作的幅度也大;音乐欢快时,动作的节奏也快而轻巧;而音乐平静时,舞蹈动作和情绪也较平和。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舞蹈是音乐的一种表现方式。

  3.分组讨论分析

  (1)诗歌、美术、舞蹈的欣赏,对理解、体验乐曲《春江花月夜》有帮忙吗?为什么?

  (2)《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与诗歌、美术、舞蹈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同教师进行交流:

  经过欣赏诗歌、绘画和舞蹈《春江花月夜》,开阔了文化视野,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虽属不一样的几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是姊妹艺术,彼此相通,互相交融,音乐中有浓浓的诗情画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二者密不可分。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都是塑造艺术形象,诉诸于情感表达,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美,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

  师:《春江花月夜》是天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艺术中有无数珍品,他们既有各自独特的风情又有共同的神韵,这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这充分证明,艺术既有千姿百态又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借助其他艺术门类丰富我们的音乐素养,他们与音乐相融相衬,相互渲染,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五、表现与创造

  1、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

  2、以《春江花月夜》为题,选择下列你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表演。

  a.一首小型歌曲

  b.一幅画

  c.诗歌

  d.散文

  e.自编舞蹈片段

  要求:与音乐有机结合,体现出东方古典美,能够独立完成,也能够分小组,发挥每个同学的爱好特长,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展示给大家。

  最终,让我们再次演唱全曲的主旋律,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在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中结束本课。

  春江花月夜教案(三):

  设计说明: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当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我,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本事,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学习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大家明白这首诗的作者和题目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首诗的作者是历史上的大名人:杨广,他还有另一个名称——隋炀帝。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我想提到这个名称,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日,就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2、配乐示范朗诵,【多媒体】学生整体感知。一个任务:纠正字音。朗读结束多媒体打出几个字并注音,霰(xiàn)汀(tīng)砧(zhēn)由学生齐读一遍。

  三、学生自读诗歌。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分句算一句,这首诗共有几句话,共分几韵。

  四、深入赏析。

  明确上述问题:共36句,四句一转韵,共9韵。在中国古诗当中,不管多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资料等,一般都需要连续四句,才能够停顿下来。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四句为一节,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当中,就称为“一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传统。这就是之后的格律诗中“绝句”名称的'由来。

  此刻我请大家继续深入朗读诗歌,我们能够以“绝”为单位,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三个问题:第一,把你最喜欢的那一绝背诵下来,第二,用四个字概括你所选择的这一“绝”的主要资料(或画面),这四个字当中至少要用到题目中的一个字。第三,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两种东西:一是从中读出问题、困惑、启迪、感悟,二是读出你自我。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先给大家示范一段:

  我选择了第三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步,我把它背下来,第二步,我给它拟了个题目叫:孤月临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读出了诗人的孤独与高迈,我看到了诗人的深邃与无奈,我从中读出了诗人那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作者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中,转入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说常新,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并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小孩的疑问,也是一个穿越亘古、永无答案的哲学家的天问。张若虚的这一问应当是受到了同时代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启发,张若虚之后,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清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从这一轮高悬的明月中,我也读出了自我,是的,这一轮照过李白、也照过苏轼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张若虚、李白、苏轼们已经在时光中永恒,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那么我对着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应当思考,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我应当留给这个世界什么,虽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但哪怕如雪泥鸿爪,哪怕只留只语片言,也不枉对这一轮明月,不枉对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鸟鸣!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每一个个体,虽然都如蜉蝣寄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是,我们能不能让之后人在某一个不期然的瞬间,看到过我们以往存在的生命足迹,这,是一个问题。

  好,此刻请大家阅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请大家展示自我的阅读成果。

  学生阅读展示,能够根据时间伸缩调整。【说明:那里是开放性课堂的集中展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适时引导点拨。】

  教师板书: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笼花,孤月临江,江月待人,游子思妇,月伴离人,望月怀远,江月流春,落月摇情。

  五、深入探究。

  此刻,请大家来分析这首诗的题目中的五个字中,没有直接描述而只作为背景来写的是哪两个字【春、夜】,再结合我们刚才对上述9个章节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个字中哪个字用得最少【花】。写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这首诗的主体资料,我们此刻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一下,改为两个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明确】题目本身就具有诗情画意,先声夺人,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应当是最适宜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体裁,比如我们说“诗情画意”,就是指诗画一般的完美意境。所以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由此可见,这首诗的题目也是它经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擅自改动的。

  六、课堂演练。

  改写第一绝,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成五绝,第二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写成散文。

  根据改写结果评点:古诗不是用来翻译的,而是用来吟咏的。意义可译,意境难翻;语言可译,文化不传!弄懂文意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吟咏,此刻我们齐读这首诗。

  小结: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一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学们完美的人生路上永久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七、作业:全文背诵《春江花月夜》。

  八、板书设计:

  春江月生

  江月笼花

  孤月临江

  江月待人

  春江花月夜游子思妇

  月伴离人

  望月怀远

  江月流春

  落月摇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四):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本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向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天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日,就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头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天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为陈后主所作。”《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为五言四句,且资料平平。

  张若虚此篇虽说也没完全摆脱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全诗气象恢宏、意境深沉,与那些同名作品有天壤之别。异常是其诗情与哲理天然融合的笔法、清丽新颖的语言风格,与初唐流行的浮艳诗风截然不一样,以至于李白、杜甫等一些大诗人,都从中吸取过艺术营养。后人还将《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回环、往复、连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调配这些艺术特色,总结为“《春江花月夜》之格”。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写月亮的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二、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滟滟霰穷已但见扁舟清风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逐月华摇情可怜楼上月徘徊水成文。

  2、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述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感情的向往和对快乐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终为一层,写()。

  三、合作探究

  1、欣赏诗的景物美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我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2、领悟诗的哲理美

  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本段引发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3、体会诗的情感美。

  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春江花月夜教案(五):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本事。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一样的情感。我们一齐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头,我们就一齐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梦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资料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资料和形式到达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朗读

  能够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经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赏析课文

  (一)、景——春江花月夜美景

  1、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诗歌中描绘的意境(生朗读。)

  2、这首诗歌都描述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描述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哪部分呢?

  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生答:春、江、花、月、夜。景物描述主要集中在开头部分。)

  3、下头我们有请女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部分,同时思考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幽美而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我们能否用两个短语简单概述这幅画面?

  (二)、理——宇宙人生哲理

  1、看到了如此美景,诗人又想起了什么呢?

  (生答:诗人想到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是的,应对着幽美深远的月下美景,诗人的思绪触碰到了人生、宇宙。由月之"照"人,从描述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请一位同学朗读“江天一色无纤尘”到“但见长江空流水”这四联。

  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仅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这位同学朗读时感情比较充沛,可是,还应注意“何人”“何年”要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诗人的这些思索真的就只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无穷?我们来比较张若虚的宇宙人生哲理与另几句诗歌的哲理有什么不一样。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选出代表发言。)

  (生答:课文中的宇宙人生哲理比讲义诗句的似乎要豁达一些。)

  (生答:张若虚笔下的人不是指自我,也不是指个人,而是指整个人类。)

  刚才这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必须道理,讲义中的诗句,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应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这种追求和期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

  (生讨论以短语概括本诗节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三)、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师: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诗人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余下的部分。

  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齐声答:游子的思归之情,思妇的相思之情。)

  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天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1、“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2、最终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仅是天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经过朗读,感受到了张若虚笔下的春之画,江之卷,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也品味了诗人与众不一样的宇宙人生哲理。诗人认为人生的短暂的,而人类却是绵延久长,能够与江月共存的。同时,我们还赏析了诗中的游子思归和思妇相思之情,学习了诗人巧妙的手法。学习了这么优美的诗篇,今晚,仰望天空,看到那弯清冷的新月时,我们又能生出多少美丽的遐想啊?

  六、作业

  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完美意境表现出来

  (作业参考答案: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

  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

  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七、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春江花月夜教案(六):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本事。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明白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日,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齐,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

  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那里,应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相比,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相比,却并不颓废和绝望,而是流露出了热爱人生的进取豁达情感,哀而不伤。)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师导: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作者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学生自由朗诵剩余的二十句。

  (2)学生朗诵。

  (3)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情绪。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二层,写思妇怀远。作者是如何写思妇的无限悲苦的?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述,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由此我们天然想到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层,写游子想家。全体男学生诵读。

  (5)男生诵读。

  (6)最终这几句诗写闲潭落花,写春光欲尽,写江潭落月,除了表现春天将尽,一天将尽的意思之外,你还读出什么隐含的意思?

  (明确:人生如此短暂,青春如此美丽,可思妇和游子就在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将逝,真是令人感伤之至。)

  (7)引导学生分析“尽”、“复”、“沉沉”、“无限路”“摇”等字词。

  (明确:人有情而江水绝情,江水滔滔向东流啊,春光快被流“尽”了,一个“尽”字真是痛心极了;人有情,而月绝情。月却又一次西斜,将要坠下去了,一个“复”字,说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境折射吗?。“无限路”表面是写路,暗指游子遥遥无归期。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两地相思永恒。)

  (四)“赏”月诵诗:

  1、这首诗歌主要描绘哪些意象?

  (明确: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月是整首诗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能够发现,诗人对宇宙的感叹,也是借助月引发出来,思妇游子的思亲怀乡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触动。所以,月在诗歌中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3、诗歌中各处的月有什么不一样?怎样读法?

  (明确:月初升迷离美妙(高亢)——月中天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月西斜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伤)。)

  4、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这种美来。

  四、课堂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比较,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低落颓废,它表现了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五、作业:

  1、搜集与“月”相关的诗句。

  2、背诵全诗。

  附诗的大意: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经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资料已有了必须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经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境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本事。唤起了他们进取思考探讨的本事,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到达“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一样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此刻想想,我完全能够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一样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春江花月夜教案(七):

  首次试上,笔记本上写满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维目标明确,有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例如,学完这首诗教师总结说:“我们收获了很,除了无尽的美感,还了解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拿到一首诗,我们明白该如何下手了:

  1、读一一美读几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与情感的匹配点,整体感知诗歌。

  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构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本事。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线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设主线,明思路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因为《春江花月夜》“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围“春、江、花、月、夜”铺开,月是诗人震动的脉搏,月光洒辉处,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詀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了一副幽美恬静、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落月摇情,情韵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荡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学呢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所以,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当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美在哪里这条学习主线,应念而生。

  围绕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美听一美读一美品。其中,美品是关键,它能够设计以下两个思考题:

  1、你在诗歌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月亮的推移为顺序找出描述对象:

  (1)找景物;

  (2)找人物(注意体现人物情感的词)。

  2、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你的理由。结合你最欣赏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品一品。

  再次上课,我们明显感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仅有的一次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似乎是游离于课堂外的陌生人,课堂冷冷清清,局面尴尬。

  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弊端,强调团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禁锢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品质缺失,自主意识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怀缺失,公民意识缺失。高中新课程的实践者应充分意识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培养高中学生自觉的社会职责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确定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的职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到,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怎样为教学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二、二改: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情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仅有这样才能深入诗文的深处。所以,我们能够这样创设:

  1、美导。

  一位同行的导语设计值得借鉴: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打开了记忆仓库之后,教师再深情地说:“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日,就让我们一齐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美听。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潺潺连绵的流水、流利婉转的鸟鸣,他们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这迷茫朦胧的月色中,沉浸于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里,浸入美读酿成的美境中。有了这种倾听,那种跃跃欲试的萌动之心,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3)诵读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小组竞赛读、团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活力。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我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必须的体悟,学习的进取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并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资料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经过第三次上课,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当在美品课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课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杯具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最终探讨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的资料和表达有自我的心得,能提出自我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对学习资料有选择的自由,不受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一样的看法,并阐述自我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维、分享阅读成果。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必须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进取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经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春江花月夜教案(八):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此刻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天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所以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此刻,我们就一齐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资料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天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仅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那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感情,又由感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我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

  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2、应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明确: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以短语概括本诗节的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3、第三部分资料(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

  提示:能够找到这一部分诗句所描述的意象,结合相应的修辞手法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来谈。

  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表现的是思妇与游子纯真的感情美与人性美。

  修辞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

  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境,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

  对游子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

  明确:

  第三部分,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感情的向往和对快乐的憧憬。(情感美)

  六、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诵。

  教师选择诗句示范诵读;

  同学相互推荐诵读(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诵);

  师生点评。

  2、设问升华。

  设问:诵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请从景、情、理三方面任选一例,根据自我的经验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读。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

  教师择要点拨: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齐,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感情永恒。)

  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恒。)

  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乡。)

  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七、拓展延伸

  教师导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我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下头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落花”两个意象的寓意。

  1、分组比赛,列举诗句;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综合概括,明确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能够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感情——花前月下

  b、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布置作业

  结合《春江花月夜》,从“春”、“江”、“夜”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诵读作结

  欣赏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同声诵读。

  春江花月夜教案(九):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向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天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描述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日,就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梦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资料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资料和形式到达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贴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我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我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齐,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述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仅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

  (三)余下十六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感情的向往和对快乐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那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可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头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最终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比较,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述的主体和引发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总结

  1、资料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天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可是写得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完美企盼。从表层看,虽然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天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快乐的追求,在礼赞天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展现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应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可是天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2、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完美意境表现出来。作业参考答案: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3、从诗歌“花”“月”等意象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描述、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经过朗读,感受到了张若虚笔下的春之画,江之卷,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也品味了诗人与众不一样的宇宙人生哲理。诗人认为人生的短暂的,而人类却是绵延久长,能够与江月共存的。同时,我们还赏析了诗中的游子思归和思妇相思之情,学习了诗人巧妙的手法。学习了这么优美的诗篇,今晚,仰望天空,看到那弯清冷的新月时,我们又能生出多少美丽的遐想啊?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经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聆听乐曲

  1。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齐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

  002

  (1)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天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构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比较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述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003

  这种“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它使全曲气势连贯,融会统一,

  提示学生:音乐艺术的主体特征是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欣赏乐曲时能够视听结合,借助画面来感受音乐,但不宜机械地寻求标题与音乐之间的具体联系,不必拘泥于每段小标题所提示的具体景物,而应当从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入手,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文化内涵。

  四、欣赏1?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体味诗韵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提问:诗歌的意境与乐曲表现的意境相同吗?这两部作品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欣赏2

  绘画《春江花月夜》:感受画的意境。

  提问:画面与《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吻合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欣赏装饰画《春江花月夜》。

  师生交流:画的构图很合理,色彩运用恰到好处,很和谐,黄色的月亮在蓝色调的背景衬托之下愈发显得明亮,倒影和小船隐约可见,几座山头有明有暗,经过明度上的比较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整个画面表现出春江花月之夜的一种悠远、朦胧、宁静之美,与主题十分吻合。

  欣赏3

  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师:在我国古代,乐与舞是不分开的,乐就包括舞,此刻相对分成两个专业,但他们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舞蹈离不开音乐。乐曲凭借声音塑造听觉形象,舞姿凭借形体塑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舞蹈艺术形式。悠远婉转的曲调令人心旷神怡,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又把我们带入梦幻般的意境。

  提问:舞蹈的动作和情节与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和谐一致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赏后回答:整个舞蹈的动作很美,很舒展,情节趣味,舞蹈动作的幅度、快慢与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谐一致。当音乐起伏大时,动作的幅度也大;音乐欢快时,动作的节奏也快而轻巧;而音乐平静时,舞蹈动作和情绪也较平和。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舞蹈是音乐的一种表现方式。

  3.分组讨论分析

  (1)诗歌、美术、舞蹈的欣赏,对理解、体验乐曲《春江花月夜》有帮忙吗?为什么?

  (2)《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与诗歌、美术、舞蹈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同教师进行交流:

  经过欣赏诗歌、绘画和舞蹈《春江花月夜》,开阔了文化视野,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虽属不一样的几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是姊妹艺术,彼此相通,互相交融,音乐中有浓浓的诗情画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二者密不可分。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都是塑造艺术形象,诉诸于情感表达,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美,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

  师:《春江花月夜》是天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艺术中有无数珍品,他们既有各自独特的风情又有共同的神韵,这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这充分证明,艺术既有千姿百态又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借助其他艺术门类丰富我们的音乐素养,他们与音乐相融相衬,相互渲染,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五、表现与创造

  1、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

  2、以《春江花月夜》为题,选择下列你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表演。

  a.一首小型歌曲b.一幅画c.诗歌

  d.散文e.自编舞蹈片段

  要求:与音乐有机结合,体现出东方古典美,能够独立完成,也能够分小组,发挥每个同学的爱好特长,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展示给大家。

  最终,让我们再次演唱全曲的主旋律,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在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中结束本课。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一):

  教学目标:

  1.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意象),进而借助联想、想像,体会一种春江月夜的画意诗情。

  2.学习诗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引导学生经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在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境。

  教学重点:

  1.读懂诗意

  2.抓关键字词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张若虚仅存两首诗,而恰恰就是这其中一首诗使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有人评价说张若虚是“以一诗而压全唐”,足见其诗的艺术成就之高。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资料是写艳情的“宫体”诗。

  二、作者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今山东)兵曹。唐中宗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唐玄宗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证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三、预习初读: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①滟滟(yàn)②皆似霰(xiàn)③捣衣砧(zhēn)④碣(jié)石

  2、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标题是《春江花月夜》,涉及到五种景物,作者重点写了哪种景物?怎样写?有何特点?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从结构层次上说,一绘江月之景、二阐人生之理、三抒相思之情。

  1、【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意译】

  春天,江水浩荡潮势汹涌,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齐涌出来。

  3、【简析】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那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齐,气势宏伟。

  赏析“生”字: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生”是“涌出”,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可谓妙笔生辉。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

  二、读译析第二节:

  1、【原诗】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2、【意译】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细密的雪珠。月光象白霜从空中流下,所以霜飞无从察觉,它照得江畔的白沙和月色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仅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3、【简析】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叙)。诗人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请简析这四句诗的意境: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着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仅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细腻传神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三、读译析第三节:

  1、【原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意译】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仅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3、【简析】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天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叙)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也许之后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则如出一辙。

  这几句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整个人类则是代代相传的,宇宙也是亘古长存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的情绪是“哀而不伤”。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四、读译析第四节:

  1、【原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意译】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一片白云缓缓地飘走,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3、【简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承“江月年年只相似”而来的: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久不能如愿。(叙)月光下江水流动,诗篇也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天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请评析“悠悠”两字的表达效果。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悠悠”是“飘动的样貌”,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没有点出抒情主体,可是更使人想到思妇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更有余韵。“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令人想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五、第五节

  1、【原诗】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文---纹)

  2、【意译】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当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完美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这时二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期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鸿雁能飞很远但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3、【简析】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叙)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赏析“徘徊”二字: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亮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月色,却又“卷不去”,“拂还来”。那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析)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又凭添了几重愁苦!(评)

  六、读译析第六节:

  1、【原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意译】

  昨晚游子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相距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仅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3、【简析】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叙)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仅是天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快乐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二字渲染并加重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简析末句的意境:“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强化了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它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笔触细腻传神,意境深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二):

  教学目的要求: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本事。

  教学重点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经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经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资料及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向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天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

  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日,就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述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资料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资料和形式到达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贴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我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我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齐,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述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仅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感情的向往和对快乐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那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可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头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终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比较,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齐,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终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齐,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五、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述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头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经过景与情的比较,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终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那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那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可是,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并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能够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经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

  ;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终,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天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之后诗人应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构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天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思考练习题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附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我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资料,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资料。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终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资料。(选取自我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四):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所以,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先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此刻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经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

  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日我们一齐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教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一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日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齐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能够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一样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一样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一样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忙。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国-共-产-党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目标

  经过诵读置身诗境,赏析本诗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缘景明情,引导学生经过意象,了解和把握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诗歌鉴赏本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想象,掌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写作线索,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

  理解“月”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经过月亮的变化,看景、情、理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探究法讲析法和点拨法

  2、教学用具:音频资料图片多媒体

  (二)教学手段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使学生在吟诵中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经过对诗歌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五、教学资料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奥运会昆曲《春江花月夜》

  2、导语:同学们听出来这是哪首昆曲么?(《春江花月夜》)没错,就是这样的一段春江,一轮明月,一篇诗行,成就了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张若虚。也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经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本文已经有了必须的了解,今日就让我们共同登上那顶峰上的顶峰,去看看那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3、了解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二)整体感知,充分阅读

  1、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感受作者心境与表达的主要情感。

  2、经过默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相思之情,引出作者在看见美丽壮观的天然景物,异常是——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时所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的相思之情。

  3、让学生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将语言文字还原成既贴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我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并指导学生找出月的变化规律,从而导出文章线索——月。

  4、经过月亮位置的变化为学生们描绘一幅“月亮变化图”,并以此为参照,深入赏析课文。

  (三)赏析品读,深入理解

  1、找三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的时候,诗人看见了哪些美景?

  (2)当孤月高悬时,诗人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可用原文)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体现世人所不能解答的疑问,从而引出诗人笔峰一转,将对世间的疑问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即诗人之后所想到的,感叹“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的短暂,而人类历史繁衍的永恒”,体会诗人“哀而不伤”的情感态度。

  六、艺术特色(总结概括,不讲)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终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齐,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七、板书设计

  春

  江月

  花张

  月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

  夜虚

  (位置变化)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六):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

  1、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

  2、经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资料,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此刻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天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所以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此刻,我们就一齐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资料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天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仅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那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感情,又由感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我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2、应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第二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明确: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以短语概括本诗节的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第三部分资料(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第三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提示:能够找到这一部分诗句所描述的意象,结合相应的修辞手法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来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表现的是思妇与游子纯真的感情美与人性美。

  修辞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

  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境,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

  对游子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明确:

  第三部分,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感情的向往和对快乐的憧憬。(情感美)

  六、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诵。

  教师选择诗句示范诵读;

  同学相互推荐诵读(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诵);师生点评。

  2、设问升华。

  设问:诵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请从景、情、理三方面任选一例,根据自我的经验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读。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教师择要点拨: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齐,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感情永恒。)

  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恒。)

  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乡。)

  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七、拓展延伸

  教师导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我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下头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落花”两个意象的寓意。

  1、分组比赛,列举诗句;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综合概括,明确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能够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感情——花前月下

  b、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布置作业

  结合《春江花月夜》,从“春”、“江”、“夜”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诵读作结

  欣赏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同声诵读。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资料: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本事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资料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资料: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应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应对完美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教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一样: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感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八):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天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述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我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终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一样?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天然地把笔触由天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悲痛、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经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能够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终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经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完美的人生路上永久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十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本事。(重点)

  2、经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重点)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春江花月夜》曲子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

  1、张若虚

  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梦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资料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资料和形式到达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那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齐,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仅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天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久不能如愿。月光下,仅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天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那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终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仅是天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快乐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完美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我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感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感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天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终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山月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意思贴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三个要点,意思贴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唐代诗人于良史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风格清淡闲雅,极富神韵。这首诗描述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诗开篇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可谓一箭双雕。接下来的六句则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

  一、课题:

  《春江花月夜》

  二、年级:

  八年级上

  三、课型:

  纯乐器欣赏课

  四、课时:

  一个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钢琴

  六、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趣味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天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七、教学重点:

  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经过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歌曲主题音乐的难点节奏经过拍手捻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

  (1)多媒体播放,提前提问问题: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钢琴范唱前三个乐段,提前提出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

  2.深入了解

  发声练习: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

  跟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对其情绪方式进行引导。

  经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和第五段的音乐进行分析。

  3.整体感受

  这一环节针对《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并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对《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并对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教师总结升华。

  十、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同头换尾创作手法

  民族管弦乐琵琶萧古筝二胡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一):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诗歌,有情地朗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运用自我的语言描绘诗歌资料,品味诗歌的情感,进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多媒体的使用。

  (2)以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的片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鱼龙潜跃水成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日我们一齐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二、赏析全诗:

  (一)、整体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下头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期望能够读出自我的感受来。

  齐读: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

  明确:乡愁

  朗读点评(略)

  整体概说:

  《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齐,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

  A、景致: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头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

  明确: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读:(1)请大家以自我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简评(略)

  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我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一轮明月伴随着滔滔江水一同生长,绵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处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夜空中飘飞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辉中也似乎迷失了踪迹,江边小块陆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诗人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明丽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图。

  团体朗诵:在刚才我们描述的基础上,一齐有感情地朗诵这八句诗。

  教学设想: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到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让自身融入诗歌资料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情理:

  问:诗人应对如此良辰美景,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请朗读相关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

  如:(1)、“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借这轮孤月抒发内心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2)、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感受到诗人因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而深感惆怅。

  (回答从这两方面入手,意思相同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回忆古人相关主题的语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等。

  小结: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历来是文人感叹的主题。诗人却从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绵延悠长。“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中得到了欣慰。诗人虽对人生短暂而感伤,但并不颓废而绝望,这源于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C、思妇怀远片段:

  生命之河就像这流水一样经久不息。流水无情,江月有恨。由此引出下篇思妇怀远的情结。请大家齐声朗读下头六联,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我们同学化用自我一双双巧手描摹出了这位女子的心事。下头请大家一齐来欣赏。

  投影展示学生的想象片段:

  如:白云随着风悠然飘去,离我远去。青枫浦的枫叶红了又绿,春去了又回。我的愁还是愁,思依然思。你却是不归,今夜又是谁家飘荡江湖的游子,又是哪位对月寄托着思念。楼上的明月正照着梳妆台,照出一片相思冰凉,一片寸断肝肠。只恨月太明,卷起玉帘,卷不去它半分清辉。照在砧上,拂去了水也拂不去它的一寸光华。相思无限化作泪,凉如水,更胜清辉。只愿随着月光,照耀着你。却只能仰望鸿雁,俯视鱼龙,却依旧比不上月光,只是泛起微微水纹,化作点点相思,相思点点。

  (选择其中一两篇既可。)

  点评:同学们将思妇的内心世界描述得十分形象细腻,其中一卷、一拂这两个小动作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同学们,除此之外,诗人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来描述思妇的愁苦?先请大家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表达手法。(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述(动作描述等)、议论、抒情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点面结合、

  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烘托、渲染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比较、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要求:下头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分析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来书写思妇的愁苦?请你书写在书的空白地方。

  学生发言:略

  如以下角度,意思相近就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运用“白云”、“青枫浦”这几个诗歌中常用来表示离愁的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到达了融情于景的效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扁舟子”、“相思”诗人直接流露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光似乎也对这位思妇心生爱怜,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来陪伴她,为她疏愁解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却人隔天涯。只期望多情的月辉能带去我对你的思念。“愿”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与期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本想叫鱼雁传递音讯,可如今鸿雁长飞却飞不出光的影子,鱼龙潜跃,只激起点点波澜。诗人借景抒情,思妇内心的愁苦无以言语。

  D、游子思乡

  从别后,忆相逢,柔肠一寸愁千缕,几回魂梦与君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以思妇怀远的方式虚写游人的乡愁,到达了虚实相生的效果。下篇水到渠成地生发了游子的思归之情。

  请大家自由朗诵。

  三、总结全诗:

  朗读:团体朗读(注意朗读时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由朗读较好的学生来朗读,其它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全诗总结: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二):

  [写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的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的资料,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述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资料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文学常识]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天然的感觉。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述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是第一节。这节从月出写起,而描述重点在月色下的春江。头两句写春江水满,江海相联,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衬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壮丽景象。第三句承潮水,明月,描述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跃远逝,邈远迷茫。这景色给人遥思遐想,故启出下句“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下将眼前景物联系到一个广阔空间的想象的境界,为以下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月下游子、闺妇的相思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四句是第二节。这节极写月光皎洁。首句承上节“春江”写“江流”,又带出“芳旬”。“芳甸”一语即透出春天气息。长江春水本来应当是滔滔奔腾,那里却轻着一“流”字,并且赋予“流”的形象化:“宛转绕”,因而春水也似有深情。上句出“芳甸”,下句便直写“花林”。可是这时是月光下的花林,不可能有日间看到的姹紫嫣红的色彩和真切形象。直接写月光下的花,无法浓墨重彩渲染,往往只能淡墨勾一个轮廓。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曹植《公宴》)对于月下的兰花和荷花(朱华)只能点到为止。张若虚这两句诗虽然也是点到为止,却写得流光溢彩,表现了花林月色,相交不定,只觉花光烁烁,如霰洁白,如霰闪闪,似真似幻,创造了色彩迷离的特定境界。最终两句写月光的清淡、皎洁。月亮升高了,月色纯净,简直就是“空里流霜”了。霜是不会流动的,诗人此时感觉月色如霜从空中流泻下来。那里着一“流”字,月色便成了幻象的动态。可是此时的“霜”(月色)只是清凉的、静谧的,因而“不觉飞”,这透明的月色似乎又动中有静。由于月色洁净,因而“汀上白沙”与月光融为一色而“看不见”了。这时天地、景物与人在这透明的月色中融合了,有的是纯净无瑕的快慰。诗

  人在那里对于皎洁月光的描述和美感意境的追求,确实到达了极精巧的程度,真可与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印象画派对于光色的表现相媲美。

  以上第一,二节八句起笔扣题,把春、江、花,月逐层写出,写的是月色夜景,这“夜”天然就包括在其中了。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述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江天—色无纤尘”四句里的头两句继续写月,但这时已是皎月当空,境界更加开阔,由写景转入抒情。

  “江天一色无纤尘”,一是表现了月光的皎洁,二是表现了整个人天然的纯净,景物与宇宙浑然一体。此时的直觉仅有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独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闻不见的地位去了。那里一个“孤”字显得这境界实在过于广阔了,这宇宙实在过于苍茫了,我们似乎感到诗人一颗凄清的心在这透明的空间跳动。后两句因景生情,进入了遥思遐想,对宇宙、对人生作了探索诘询。两句的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沉寥廓的哲学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天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诗人的这种意识更直接体此刻下一节诗中。

  下一节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诗人在上节由人与月的关系想到时间长河的遥远迷茫,这一节想到人生世代相传虽然也是无穷尽的,但哪及得年年圆缺相似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恒。诗人在寻求人生与永恒的大自然关系的解答,吐露了对人生世代变幻的迷惘。此时浮想联翩:“不知江月待何人”一个“待”字写出了月也有情,它似乎也有执著的期待和追求,但无法了解它期待和追求什么。人比月应当更有情,应当有更执着的期待和追求。这时诗人进入了低回沉思,目光从月又移到江,“但见长江送流水”,留下的是对人生短暂的轻轻喟叹,淡淡的惆怅。因为有所期待,所以也并不绝望。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关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感情的向往和对快乐的幢景。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浴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终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起是第三部分,;转写游子、闺妇,景物成为离人相思的烘托。前面有江天一色“无纤尘”,描述大自然的洁净无垢,这一节首句出“白云一片”,能够说是相反相成,起了衬托月色的作用,同时又是转到另一主题的起兴。“白云”飘忽渐远,似离情依依,故日“去悠悠”;“一片”又显得孤独无定。前人常用浮云喻游子,所谓“浮云游子意”,所以启出下句“青枫浦上”游子愁肠九折的相思之情。。以上两句是虚写,下两句直写游子、闺妇无可奈何的相思:谁家今夜有停留在江上的游子?何处的闺妇在明月朗照中的楼上思念远方的亲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月下闺情。经过游子设想思妇的相思情状。“可怜”自是游子怜惜明月楼上的思妇。“月徘徊”一语双关,既是把景物写活,又是诗人的一种寄托。那里用了·曹植《七哀》诗的典故,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思妇愁,悲叹有余哀。”

  “月徘徊”一语即含蓄的点出了思妇的哀愁,又与上节“白云”“去悠悠”对照设想思妇的哀伤。下句“应照”的“应”字是“应会”的意思,是设想之词。游子设想自我所见的月应会同时照及“离人”(思妇)的妆镜台。杜甫有“双照泪痕干”句(“双照”共照两地相思的人)。月也有情,月光成了相思联系的一个根线。后两句经过闺妇两个动作细节,刻划其相思的内心矛盾:此时帘遮“玉户”,皎洁的月光透过帘幕撩得闺妇心烦意乱,她想卷起帘幕将月光赶去,可是卷起帘幕,月光更是直泻闺室,仅有惹起更强烈的愁思;下句写月光照在捣衣砧上,也使闺妇思绪烦乱不安,她又痴想把月光拂去,可又是“拂还来”(一说是拂去砧上自我的身影)。古代妇女捣衣常与制衣送征人有关,故闺妇在月下捣衣,月光照在砧上,勾起对远方游子无限的思念。这两句经过游子想象闺妇的两个动作,描述她想排遣相思的痛苦而又无法排遣。这月色给游子,闺妇何等强烈的感情色彩!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中,首两句承上节月光的“卷不去”,“拂还来”,写闺妇的内心独自。此时两地所望见的是同一个月,故说“此时相望”,可是又不通音讯,故又说“不相闻”。相望不相闻”完美的感情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下句表达了闺妇期望追随月光流照君前。这当然也只是痴想,事实是“鸿雁长飞”也不能将此处的月光带到游子那里去。最终一句从游子这边看,浦边水里的鱼龙也只潜在水里跳跃,泛起一点波纹而巳,不能代为传递消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扫·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后因称书信往来为“鱼雁传书”。那里后两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突出了会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终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逐步总结全诗。“昨夜”指望月之夜,这时已是次日黎明。花落寒潭,青春将尽,人未还家。一个“梦”字点出望月思人、期待相会的虚幻。江水流,夜将尽,花已落,月西斜,雾漫漫,呼应了开头春、江、花、月、夜的描述,逐句收结,衬托了游子闺妇急于相会而又不能实现的惆怅。最终归纳为“不知乘月几人归”如此花月良宵,有多少离人虚度了,又有几个人此时返家。无可奈何中又有完美的憧憬,因为毕竟也有良宵夜归人啊!“落月摇情满江树”,月有情,最终余辉洒满树梢。树有情,留得余辉满树梢;人有情,余辉树影情摇摇;不知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此情此景绵绵无尽。清代人王尧衢评此诗结尾说:“余情袅袅,摇曳于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伤离别而相思,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无已,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的无穷。。(《唐诗合解》)

  [资料述评]

  张若虚的《春汀花月夜》闻一多先生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认为“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

  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胯诗杂论》)一篇诗得到如此高度赞誉,这在中国文学史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天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于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借,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可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完美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天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己”与“江月年年望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快乐的追求,在礼赞天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即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窘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唐诗杂论》)

  [艺术特色]

  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人不仅仅沿用题目,并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便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冰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相思离别,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天真与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彷徨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美的历程》)由于诗中并未涉及具体的现实人事资料,因而其对离别的哀愁伤感显得宽泛而轻淡;但诗对相思的描绘渲染,却因天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笔致的柔婉,显得真切缠绵,如三月丝雨沁人心扉。

  三、其他

  诗中的月亮不仅仅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引发了作者对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探究与思索(“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八句),使此诗在诗情画意之中蕴含了必须的哲理。因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资料上讲,月光均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们所以称赞此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光的内在贯通。

  此外,此诗四句一换韵,凡九换韵,平厌交替,且又多用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因而使全诗显得声韵流荡,一气流走。

  [参考资料]

  看了上头的简释,我们已初步理解这首名作的大意,此刻再做—点分析,进—步欣赏、探讨它的艺术特色和思想资料。

  节律清新,流美婉转。《春江花月夜》属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是陈后主、隋炀帝用过的宫体诗题目。陈后主君臣原作已失传,据《旧唐书·音乐志二》等材料记载,宫体诗不外是陈叔宝君臣在宫中唱和的艳丽佻达的艳体诗。据《乐府诗集》所录,用这一题目所作的诗,在张若虚之前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资料仍未摆脱艳情诗的窠臼,并且都是五言四句或六句的短篇写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显然完全摆脱原先曲调的束缚,另创优美的七言长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总感清新流畅,可婉转轻歌,这是它节律格调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特点首先表此刻诗的押韵、转韵平仄交错上。第一节一、二、四句用“平”、“生”、“明”三个平声字押韵,第三句末用仄声字“里”;第二节一、二、四句用“甸”、“霰”、“见”三个仄声字押韵,第三句末用平声字“飞”。以下两节采用同样手法押韵、转韵。诗的第二部分前四节用平声转韵,最终一节转仄声韵。这种押韵高低抑扬交错的手法,不仅仅使诗的音韵和谐,并且也切合写景抒情的反复咏叹和游子闺妇的无限缠绵的感情。其次,诗句平仄虽然不像律诗那么严格,但其中也有一些贴合律诗乎仄和对偶的诗句,加强了全诗优美的节奏感。

  用词造句的复叠和回环往复。王尧衢指出此诗“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子只二见。。这段评论正确地指出此诗词句复叠回环的艺术特点。如开头四句,用词上便“春将”两现,“潮”两现,“月”两现;造句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种用词造句环复、错综和顶真的修辞手法,使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江天海月的邈远的境界中去。又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等等,这些句子整齐中又显自由,不拘一格,用词似复叠而非复叠,恰当地表达了幽深邀远的境界和缠绵相思的情态。其次,用词造句紧扣题旨,使主体景物不断显现、深化。原先用这个题目作诗都得扣紧“春、江、花、月、夜”五个字的资料,张若虚的诗远远超过其前人并对后世歌行体产生影响之一就在使主体事物如乐曲主旋律的回环、重现,深化、如“江”便有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月”便有明月、月明、月照,江月、明月楼、月徘徊、月华,斜月、落月。“江、月”与“春、花、夜”相联,与望月的游子,思妇的感情相联,不断叠现,并组成回环返复而又错综变化的语句,构成一个景、情,理浑融一体、迷离变幻、奇光异彩的意境。

  [构思缜密]

  如上分析,诗人扣紧“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诗,但并不平均用力,而是突出特定的时间环境---月夜。“夜”是比较抽象的,写好了“月”,天然就包含夜,并且是一个特定的“夜”,所以全篇以“月”为主线,能够说句句离不开月,当然也离不开“夜”。月光下的情景如万花筒,随着月亮起落高低,月色的不一样,闪烁变幻。先是潮涌月出,波光滟滟;继而月光渐朗,花如珠霰,在后皎月中天,微尘不飞,碧空如洗,令人悠思遐想,上穷千古,下伤离情;往下斜月沉沉,雾茫茫,路茫茫,思绪茫茫;最终落月余辉,散落树梢,余情袅袅。一夜月光贯穿今古,朗照天地,净化了游子、闺妇的感情。词虽纤丽,但境界开阔,这是那些轻艳浮靡的宫体诗不可比拟的。

  对宇宙、人生的沉思遐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并且在思想资料方面显示了初唐的时代精神。诗人对江山风月、良辰美景不停留在一般形象的感受,而是升华为对时间的永恒、空间的无限的哲理性认识;以严肃的态度描述游子、思妇的纯真感情,虽有惆怅感伤,但有留恋,绝无低级庸俗成分,洗净了宫体诗的影响,给优良的传统感情诗注入了新鲜的资料。联系初唐四杰的诗,异常是与张若虚同时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看,此诗透露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认识,虽有迷惘,但有憧憬,这正是盛唐气象的萌芽,时代精神的回响。可是此诗较多地描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在宇宙面前感到人生完美的短暂和惆怅,这是读这首诗时应注意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用当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突破他们时代的局限。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三):

  设计说明: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当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我,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本事,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学习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大家明白这首诗的作者和题目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首诗的作者是历史上的大名人:杨广,他还有另一个名称——隋炀帝。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我想提到这个名称,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日,就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2、配乐示范朗诵,【多媒体】学生整体感知。一个任务:纠正字音。朗读结束多媒体打出几个字并注音,霰(xiàn)汀(tīng)砧(zhēn)由学生齐读一遍。

  三、学生自读诗歌。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分句算一句,这首诗共有几句话,共分几韵。

  四、深入赏析。

  明确上述问题:共36句,四句一转韵,共9韵。在中国古诗当中,不管多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资料等,一般都需要连续四句,才能够停顿下来。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四句为一节,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当中,就称为“一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传统。这就是之后的格律诗中“绝句”名称的由来。

  此刻我请大家继续深入朗读诗歌,我们能够以“绝”为单位,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三个问题:第一,把你最喜欢的那一绝背诵下来,第二,用四个字概括你所选择的这一“绝”的主要资料(或画面),这四个字当中至少要用到题目中的一个字。第三,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两种东西:一是从中读出问题、困惑、启迪、感悟,二是读出你自我。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先给大家示范一段:

  我选择了第三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步,我把它背下来,第二步,我给它拟了个题目叫:孤月临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读出了诗人的孤独与高迈,我看到了诗人的深邃与无奈,我从中读出了诗人那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作者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中,转入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说常新,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并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小孩的疑问,也是一个穿越亘古、永无答案的哲学家的天问。张若虚的这一问应当是受到了同时代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启发,张若虚之后,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清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从这一轮高悬的明月中,我也读出了自我,是的,这一轮照过李白、也照过苏轼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张若虚、李白、苏轼们已经在时光中永恒,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那么我对着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应当思考,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我应当留给这个世界什么,虽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但哪怕如雪泥鸿爪,哪怕只留只语片言,也不枉对这一轮明月,不枉对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鸟鸣!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每一个个体,虽然都如蜉蝣寄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是,我们能不能让之后人在某一个不期然的瞬间,看到过我们以往存在的生命足迹,这,是一个问题。

  好,此刻请大家阅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请大家展示自我的阅读成果。

  学生阅读展示,能够根据时间伸缩调整。【说明:那里是开放性课堂的集中展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适时引导点拨。】

  教师板书: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笼花,孤月临江,江月待人,游子思妇,月伴离人,望月怀远,江月流春,落月摇情。

  五、深入探究。

  此刻,请大家来分析这首诗的题目中的五个字中,没有直接描述而只作为背景来写的是哪两个字【春、夜】,再结合我们刚才对上述9个章节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个字中哪个字用得最少【花】。写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这首诗的主体资料,我们此刻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一下,改为两个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明确】题目本身就具有诗情画意,先声夺人,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应当是最适宜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体裁,比如我们说“诗情画意”,就是指诗画一般的完美意境。所以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由此可见,这首诗的题目也是它经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擅自改动的。

  六、课堂演练。

  改写第一绝,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成五绝,第二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写成散文。

  根据改写结果评点:古诗不是用来翻译的,而是用来吟咏的。意义可译,意境难翻;语言可译,文化不传!弄懂文意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吟咏,此刻我们齐读这首诗。

  小结: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一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学们完美的人生路上永久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七、作业:全文背诵《春江花月夜》。

  八、板书设计:

  春江月生

  江月笼花

  孤月临江

  江月待人

  春江花月夜游子思妇

  月伴离人

  望月怀远

  江月流春

  落月摇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我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资料,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资料。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终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资料。(选取自我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拓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月高悬,见证悲欢离合。在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这玲珑透彻的诗情画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缠绵悱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开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涌起,景像壮观。一个“生”字给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蒙上一层洁白的雪。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奥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似,明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悬挂中天,像在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久不能如愿。月光下仅有江水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怀念。诗人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无奈、愁怅和迷惘。也就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深水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涟漪。“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夫音讯——该又凭添了几重愁苦!

  最终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仅是天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快乐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与落寞,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洒,天各一方,浓重的乡思与离情,伴着残月,洒落在清光迷漫的江边……“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写景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叟”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的感情诗。诗人将这些传统题材注入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与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感情,把对游子和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隐藏在恍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几个意象来写,又以月为主,是整篇的脉搏,像一条生命线,通贯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高楼、镜台、砧石,分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以淡寓浓,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乐的节奏强烈而优美,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极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既含蕴、隽永,又宛转优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盖全唐”的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五):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患。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今文学长廊里,无数文人墨客对月兴叹,月亮一向是他们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从而写下了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

  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很多关于月的诗句,如: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等等。

  今日,就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介绍及题解。

  1、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但《全唐诗》仅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梦想的高远意境。

  2、古今评价:《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所以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六):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所以,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先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此刻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经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日我们一齐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教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一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日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齐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能够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一样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一样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一样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忙。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国-共-产-党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目标

  经过诵读置身诗境,赏析本诗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缘景明情,引导学生经过意象,了解和把握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诗歌鉴赏本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想象,掌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写作线索,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

  理解“月”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经过月亮的变化,看景、情、理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探究法讲析法和点拨法

  2、教学用具:音频资料图片多媒体

  (二)教学手段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使学生在吟诵中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经过对诗歌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五、教学资料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奥运会昆曲《春江花月夜》

  2、导语:同学们听出来这是哪首昆曲么?(《春江花月夜》)没错,就是这样的一段春江,一轮明月,一篇诗行,成就了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张若虚。也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经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本文已经有了必须的了解,今日就让我们共同登上那顶峰上的顶峰,去看看那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3、了解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二)整体感知,充分阅读

  1、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感受作者心境与表达的主要情感。

  2、经过默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相思之情,引出作者在看见美丽壮观的天然景物,异常是——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时所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的相思之情。

  3、让学生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将语言文字还原成既贴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我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并指导学生找出月的变化规律,从而导出文章线索——月。

  4、经过月亮位置的变化为学生们描绘一幅“月亮变化图”,并以此为参照,深入赏析课文。

  (三)赏析品读,深入理解

  1、找三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的时候,诗人看见了哪些美景?

  (2)当孤月高悬时,诗人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可用原文)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体现世人所不能解答的疑问,从而引出诗人笔峰一转,将对世间的疑问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即诗人之后所想到的,感叹“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的短暂,而人类历史繁衍的永恒”,体会诗人“哀而不伤”的情感态度。

  六、艺术特色(总结概括,不讲)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终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齐,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七、板书设计

  春

  江月

  花张

  月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

  夜虚

  (位置变化)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八):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

  1、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

  2、经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资料,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此刻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天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所以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此刻,我们就一齐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资料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天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仅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那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感情,又由感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我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2、应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第二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明确: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以短语概括本诗节的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第三部分资料(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第三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提示:能够找到这一部分诗句所描述的意象,结合相应的修辞手法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来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表现的是思妇与游子纯真的感情美与人性美。

  修辞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

  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境,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

  对游子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明确:

  第三部分,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感情的向往和对快乐的憧憬。(情感美)

  六、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诵。

  教师选择诗句示范诵读;

  同学相互推荐诵读(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诵);师生点评。

  2、设问升华。

  设问:诵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请从景、情、理三方面任选一例,根据自我的经验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读。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教师择要点拨: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齐,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感情永恒。)

  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恒。)

  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乡。)

  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七、拓展延伸

  教师导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我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下头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落花”两个意象的寓意。

  1、分组比赛,列举诗句;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综合概括,明确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能够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感情——花前月下

  b、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布置作业

  结合《春江花月夜》,从“春”、“江”、“夜”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诵读作结

  欣赏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同声诵读。

  春江花月夜教案(二十九):

  教学目标:

  1.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意象),进而借助联想、想像,体会一种春江月夜的画意诗情。

  2.学习诗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引导学生经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在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境。

  教学重点:

  1.读懂诗意

  2.抓关键字词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张若虚仅存两首诗,而恰恰就是这其中一首诗使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有人评价说张若虚是“以一诗而压全唐”,足见其诗的艺术成就之高。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资料是写艳情的“宫体”诗。

  二、作者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今山东)兵曹。唐中宗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唐玄宗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证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三、预习初读: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①滟滟(yàn)

  ②皆似霰(xiàn)

  ③捣衣砧(zhēn)

  ④碣(jié)石

  2、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标题是《春江花月夜》,涉及到五种景物,作者重点写了哪种景物?怎样写?有何特点?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从结构层次上说,一绘江月之景、二阐人生之理、三抒相思之情。

  1、【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意译】

  春天,江水浩荡潮势汹涌,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齐涌出来。

  3、【简析】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那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齐,气势宏伟。

  赏析“生”字: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生”是“涌出”,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可谓妙笔生辉。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

  二、读译析第二节:

  1、【原诗】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2、【意译】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细密的雪珠。月光象白霜从空中流下,所以霜飞无从察觉,它照得江畔的白沙和月色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仅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3、【简析】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叙)。诗人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请简析这四句诗的意境: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着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仅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细腻传神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三、读译析第三节:

  1、【原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意译】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仅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3、【简析】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天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叙)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也许之后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则如出一辙。

  这几句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整个人类则是代代相传的,宇宙也是亘古长存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的情绪是“哀而不伤”。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四、读译析第四节:

  1、【原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意译】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一片白云缓缓地飘走,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3、【简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承“江月年年只相似”而来的: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久不能如愿。(叙)月光下江水流动,诗篇也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天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请评析“悠悠”两字的表达效果。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悠悠”是“飘动的样貌”,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没有点出抒情主体,可是更使人想到思妇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更有余韵。“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令人想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五、第五节

  1、【原诗】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文---纹)

  2、【意译】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当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完美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这时二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期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鸿雁能飞很远但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3、【简析】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叙)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赏析“徘徊”二字: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亮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月色,却又“卷不去”,“拂还来”。那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析)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又凭添了几重愁苦!(评)

  六、读译析第六节:

  1、【原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意译】

  昨晚游子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相距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仅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3、【简析】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叙)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仅是天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快乐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二字渲染并加重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简析末句的意境:“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强化了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它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笔触细腻传神,意境深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春江花月夜教案(三十):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本事。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本事,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本事。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向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天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述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日,就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梦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资料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资料和形式到达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必须会有一种迫切的心境,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完美意境。

  下头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贴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我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播放配乐flash)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我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齐,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述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仅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感情的向往和对快乐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那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可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头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终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比较,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齐,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终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齐,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述,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可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所以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快乐的追求,在礼赞天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完美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完美意境表现出来。

  作业参考答案: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教学反思:

  每次讲到《春江花月夜》都让我无从下手,因为诗文太美了,太完美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一旦描绘出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包含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此刻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头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仅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悲痛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游子之思也是让人心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课下注释说“表达惜春之情”而更多的应当是对家的思念之情。

相关推荐
  •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 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其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2、赏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积累通感等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对情景交融的意...

  • 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体会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1....

  • 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教案(一): 教学资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 教学目标: 1、明白事情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多少之间的密...

  •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 背景材料 一、韩愈抗颜而为师 《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

  • 生态文明教案

    生态文明教案(一): 主题名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活动目的:爱护环境,从自身做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构成善待天然、爱护天然、保护天然...

  •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植物母亲有办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明白植物母亲有多种不一样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2.理解课文资料,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实心球教案

    实心球教案(一): 1.课前准备器材,检查场地。 2.集合整队,师生问好。 要求: 1.整队快、静。 2.精神饱满。 制造气氛 1.教师语言引导学生听音乐的节奏来开展各种球性练习...

  • 小班手指游戏教案

    小班手指游戏教案(一): 活动目标: 1.感知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喜欢用手指做游戏。 2.能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手指动作。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欢乐,乐意与同...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