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一):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我的故乡和幼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资料。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我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我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我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经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此刻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明白有小孩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幼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二):
1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我的故乡和幼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经过诵读,悟出诗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活动2【活动】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明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我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此刻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我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够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必须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忙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
(1)那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教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我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此刻教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此刻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活动4【活动】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头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那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境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小孩,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经过你的朗读,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十分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能够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此刻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那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齐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那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小孩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幼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小孩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我的幼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头,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能够根据情景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能够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教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活动5【练习】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此刻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我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
夜书所见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活动2【活动】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明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我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此刻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我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够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必须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忙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
(1)那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教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我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此刻教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此刻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活动4【活动】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头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那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境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小孩,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经过你的朗读,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十分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能够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此刻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那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齐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那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小孩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幼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小孩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我的幼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头,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能够根据情景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能够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教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活动5【练习】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此刻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我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
夜书所见教案(三):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明白了哪些信息?
如:能够明白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我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教案(四):
一、教材简述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我的故乡和幼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奋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经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图片。
2、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天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解题。“夜”(夜晚)“所见”(所看到的景物)“书”(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资料的教学。调整顺序是为了降低难度贴合学生认知。
2、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带读古诗。学生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做记号并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2、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图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景,经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经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3、学习生字(促、深)
指导认读、书写、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经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逐层深入,音形义各方面全面结合,落实“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识字本事。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齐读。
(2)教师点拨: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客”是指谁?(诗人自我)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教师深情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之情。(板书:动客情)
(4)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资料,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经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
(2)教师点拨“知”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小孩在玩些什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会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幼年)(板书:思乡之情)
(4)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教师引导:根据情景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5)小组赛读,加上表情,体会诗人心境。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交流自我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既贴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进取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古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教师说诗句意思,学生猜相应诗句。
2、同桌一人说意思,一人猜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带着表情赛读。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
(1)教师说诗句中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诗句。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经过游戏等不一样的方式进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交流读过的思乡古诗。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最终,把小结和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收集思乡古诗,背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3、观察周围秋景,说说心中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资料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教案(五):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再经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异常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经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忙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资料——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忙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明白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样明白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本事。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活力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当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经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趣味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趣味的画面读出来,那里突出一个“趣”字。]
5、师范读
师:哈哈,这趣味的画面也勾起了教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明白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必须能找到?
[反思:教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趣味的事件,生发出“你们明白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天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经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先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父亲母亲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经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我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小孩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我的幼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小孩,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我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终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仅有母亲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教师经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经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到达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述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经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可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应当选择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适宜的音乐背给父亲母亲听。
3、课外搜集描述秋天的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六):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教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异常引起教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日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日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我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头教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教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能够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头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我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我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头,我们就一齐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样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样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齐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样明白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必须……、、
8.说的真好,那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所以,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境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教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样明白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教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当有两个小孩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明白的?那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必须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明白小孩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明白他们是怎样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头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齐回到幼年时代,在教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所以,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幼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欢乐……)板书:欢乐
20.那你觉得应当怎样读诗歌的最终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我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幼年的完美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境,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案(七):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光: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能够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可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团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明白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当怎样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小孩)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经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
板书:梧叶寒声
秋风客情
一灯明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我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必须是小孩们在那里欢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境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异常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述秋天的诗吗?你还明白哪些描述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寒声
秋风客情
一灯明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案(八):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我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本事。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明白的资料。)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日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述天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经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光,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境。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我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所以,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我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完美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教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夜书所见教案(九):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景,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齐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幼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课前连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静夜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示儿
天净沙.秋思)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很好!
3、今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4、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
5、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教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异常引起教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日的福建建欧。
二、初读定向
1、我们今日学的这首就是他的《夜书所见》,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①夜:是晚上的意思;②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2、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那里的书是写的意思)
3、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我所看见的)
4、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
主题图)
5、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6、下头教师想请同学们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教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能够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头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7、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自学古诗,你有什么收获吗?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吗?
8、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头,我们就一齐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三、精读探究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样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样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生2:全家围在一齐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7.你怎样明白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必须……..8.说的真好,那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所以,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境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教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样明白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教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当有两个小孩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明白的?那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必须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15.你们明白小孩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明白他们是怎样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头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齐回到幼年时代,在教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所以,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幼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欢乐……)板书:欢乐20.那你觉得应当怎样读诗歌的最终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我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幼年的完美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境,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案(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经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教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述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头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忙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那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我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境是怎样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境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小孩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幼年,心境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境十分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日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夜书所见教案(十二):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述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必须的偏差。异常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头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十分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先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并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异常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教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述的画面。经过教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小孩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夜书所见教案(十三):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我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教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明白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齐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齐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并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齐读!怎样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此刻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必须能看到一番异常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忙自我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先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先诗人看到的仅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先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教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教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能够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齐读?我们一齐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此刻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齐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此刻教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述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述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日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异常美,同学们在课下还能够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能够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夜书所见教案(十四):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教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异常引起教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日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日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我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头教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教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能够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头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我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我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头,我们就一齐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样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样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齐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样明白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必须……、、
8.说的真好,那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所以,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境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教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样明白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教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当有两个小孩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明白的?那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必须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明白小孩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明白他们是怎样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头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齐回到幼年时代,在教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所以,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幼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欢乐……)板书:欢乐
20.那你觉得应当怎样读诗歌的最终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我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幼年的完美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境,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案(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
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词语积累。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经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2、经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小孩们,此刻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明白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期望小孩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景。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小孩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小孩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我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小孩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景。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书所见》
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教案(十六):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境。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天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我幼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趣味;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完美,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幼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经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我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教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必须会很精彩!来,我们一齐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贴合儿童的认识规律。经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本事,二是为了有一个简便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教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教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经过整体感悟文章资料,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头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我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进取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小孩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幼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我的家乡和幼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当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资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 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我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我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天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十七):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再经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异常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经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忙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资料——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忙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明白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样明白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本事。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活力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当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经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趣味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趣味的画面读出来,那里突出一个“趣”字。]
5.师范读
师:哈哈,这趣味的画面也勾起了教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明白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必须能找到?
[反思:教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趣味的事件,生发出“你们明白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天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经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先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父亲母亲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经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我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小孩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我的幼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小孩,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我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终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仅有母亲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教师经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经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到达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述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经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可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应当选择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适宜的音乐背给父亲母亲听。
3、课外搜集描述秋天的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十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读成诵《夜书所见》。
2、经过读寓言故事悟出必须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本事。
3、经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本事。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2、阅读寓言《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 熟读古诗。
⑵ 作者描述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读成诵。
二、阅读《邯郸学步》
1、自由读,理解资料。
2、小组讨论:
⑴ 那个青年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⑵ 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听,说话的训练,请同学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听、写、读的本事。
二、口语交际训练
1、这次是练习谈谈自我坚持身体健康做法的训练,教师把平时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讲给大家,让同学仿照教师的方法,进行训练。
2、同桌互相讲。 告诉学生,你们所讲的健康小常识,要准确,清楚叙述资料。然后谈谈自我坚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别的同学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哪些地方讲的好,就向他学习,哪些地方讲的不好,就帮他改过来。
3、推送代表在班上讲,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酌情指导。
夜书所见教案(十九):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明白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齐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经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光: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能够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可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团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明白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当怎样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小孩)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经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我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必须是小孩们在那里欢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境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异常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述秋天的诗吗?你还明白哪些描述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一):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我在外孤单心境。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景,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景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当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忙我们理解那些十分难的词语,可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资料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此刻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并且仔细看图,思考: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图画中的景象体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初步感知古诗,大致了解古诗意思
2、(1)思考: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会很天然地感到什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门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亲人。也就是第二句“动客情”。
(2)思考:动客情,动的是什么情?往后读。
(3)这个时候诗人看着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小孩们正在捉蟋蟀,肯定十分开心,诗人也替他们开心,可是,诗人这时不是在自我的家乡呀,这个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幼年。
得出结论:那么,“客情”第一个是: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是:思念自我的家乡和幼年。
(4)理解再读,品味赏析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终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教师指导,教师再范读,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
五、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我的语言说一说
(2)教师描述诗句的资料,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教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六、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教师那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齐体会诗歌的感。
《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3、背一背。
七、作业。
结束语:今日学习的这首诗,饱含思乡之情,秋天到了,出门在外,哪怕只是一砖一瓦都使人多么容易思念亲人呀!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二):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经过课前预习,你们明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经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日这节语文课,由朱教师和大家一齐来学习。小孩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小孩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齐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小孩们,叫一叫诗人的名称。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齐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明白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那里的书,就是我们此刻“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小孩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齐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头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忙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明白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此刻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齐,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能够明白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教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教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教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齐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我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样也静不下心来了。小孩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那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我为“客”。(因为他不在自我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能够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经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齐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我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那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小孩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我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幼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齐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趣味,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此刻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我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趣味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日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趣味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齐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我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悲痛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境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幼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经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我漂泊在外的心境,(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小孩们,先自我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齐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教师来说诗的意思,小孩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我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四):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述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我的幼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述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稚纶侧莓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终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明白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小孩,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小孩。这首诗就是描述小小孩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貌?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明白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述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此刻我们面前。期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促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我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境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幼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能够想象诗人的幼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幼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境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我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五):
教材简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我的故乡和幼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
奋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经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资料。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1、 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境怎样样?谁来说说?
2、为什么总是想家?
3、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境,大家都有过吗?
4、好。这就叫:作客的心境。下头,我们学一首古诗【课件: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是怎样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齐读题目。
5、谁明白这个“书”字在那里的意思?
6、“书”字有这个意思。可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异常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7、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8、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9、“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10、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明白了【课件出示:全诗】。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2、【课件出示生字】谁来拼拼音?
3、【课件出示生字: “促、深” 】这两个字要异常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4、这首诗的左下角有【课件出示:“注释”】,它是帮忙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此刻,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5、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
6、此刻,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7、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教师一齐背一次。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此刻,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课件出示:前两句】 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2、你说对了。可是,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课件出示:“秋风、落叶、寒冷,江上刮来秋风?”】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3、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天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课件出示:孤单、寂寞、苦闷。】
4、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境呀!有了这样的心境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5、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境。这就叫【课件出示: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客情” 就是作客的思乡之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课件出示:前两句】
6、此刻来学后两句诗【课件出示:后两句 】。【课件出示插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7、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8、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9、是的,诗人必须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10、【课件出示:“知”】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明白)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样解释?(料定)
11、这些解释都有“想”的意思。可是,“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12、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我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自我的家乡呀,他看到那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幼年。】
13、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幼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那里能够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
了客情,思念起自我的家乡和幼年。
14、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课件出示:全诗】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15、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可是,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16、此刻,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课件播放: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终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17、(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18、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提议和同学们一齐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样写成这么完美的诗篇的,好不好?
19、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齐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越想越怎样样?(越睡不着,越兴奋。)
20、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21、你们看:“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活力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22、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此刻我们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我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课件出示:诗意】
四、拓展阅读
1、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教师那里也有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齐体会诗歌的感。
3、有兴趣的同学还能够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必须会成为现代小诗人的。
五、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我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我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资料,想象美景。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听了教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明白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1、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此刻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1、师:同学们说的十分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我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2、CAI:出示画面
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一)理解“月黑”
1、 指名说
2、 指导理解诗意
3、 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
4、 师描述: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先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5、师相机板书:月黑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6、指导朗读
(二)理解“孤光”
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
2、生谈体会。指出“点点灯火”的错误
3、师:你抓住了“孤光”,原先诗人看到的仅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板书:孤光)
4、指名读
(三)理解“一点萤”
1、师:那你们还从哪明白是一盏渔灯呢?
2、生谈体会
3、师:原先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好,我们来一齐看一看。(板书:一点萤)
【CAI:隐去岸边灯光】
4、指导朗读
师:天地一片漆黑,仅有孤零零的一盏渔灯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可是它的光虽然微弱可是在漆黑的夜晚却显得异常明亮。难怪诗人说“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自我试试读读吧!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2、生描述画面生读第二句
师:你们说的景象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样办呢?他没有画,我们能够闭上眼睛去想象啊。
3、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4、师CAI: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
5、同位互读
6、指导朗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板书:散作---满河星)
7、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此刻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齐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1、师:此刻教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述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2、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述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师: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异常美,教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你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吗?能够画一画,也能够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能够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
【板书设计】
舟 夜 书 所见
月黑
↓见
渔灯
一点萤→满河星
散作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七):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我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本事。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明白的资料。)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日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述天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经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光,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境。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我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所以,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我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完美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教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八):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明白了哪些信息?
如:能够明白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我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一样。)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齐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明白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必须在思念着诗人呢。此刻,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样想,怎样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日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夜书所见教案(二十九):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经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述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日学习古诗。大家明白,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日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明白“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那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忙。)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忙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齐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我所能到达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必须也不管文人大家,必须有人能够用自我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能够和我一齐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能够用自我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仅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能够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能够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夜书所见教案(三十):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资料,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经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本事。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经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光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料,使人越读越有味道。那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仅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头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经过行旅见闻来描述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我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此刻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那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先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样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并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我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头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我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一样?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能够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我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仅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三十一):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经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天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明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我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此刻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资料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我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够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必须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忙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景,经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经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那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教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我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此刻教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8.师:此刻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经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本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天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矗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头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那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境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小孩,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夜书所见教案(三十二):
一、教材简述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我的故乡和幼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奋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经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图片。
2、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天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解题。“夜”(夜晚)“所见”(所看到的景物)“书”(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资料的教学。调整顺序是为了降低难度贴合学生认知。
2、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带读古诗。学生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做记号并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2、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图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景,经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经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3、学习生字(促、深)
指导认读、书写、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经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逐层深入,音形义各方面全面结合,落实“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识字本事。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齐读。
(2)教师点拨: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客”是指谁?(诗人自我)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教师深情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之情。(板书:动客情)
(4)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资料,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经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
(2)教师点拨“知”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小孩在玩些什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会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幼年)(板书:思乡之情)
(4)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教师引导:根据情景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5)小组赛读,加上表情,体会诗人心境。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交流自我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既贴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进取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古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教师说诗句意思,学生猜相应诗句。
2、同桌一人说意思,一人猜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带着表情赛读。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
(1)教师说诗句中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诗句。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经过游戏等不一样的方式进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交流读过的思乡古诗。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最终,把小结和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收集思乡古诗,背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3、观察周围秋景,说说心中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资料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教案(三十三):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我的故乡和幼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资料。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我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我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我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经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此刻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明白有小孩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幼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三十四):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资料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日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此刻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经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此刻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我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教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貌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齐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教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我幼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我幼年时跟小伙伴们一齐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齐玩时趣味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此刻呢?自我一个人在外地,幼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仅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我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我幼年跟小伙伴一齐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齐玩时趣味的事,可此刻却是一个人在异地,幼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境,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我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幼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当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境会怎样?
让我们一齐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齐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教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样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齐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述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三十五):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景,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齐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幼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