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向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证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齐。”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向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此刻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日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完美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气。
愿世界少一些战争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
团结就是力气,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明白,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期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我明白,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
人多又怎样样呢我们中国是一个最团结的国家,十三亿人口,手牵着手,心连着心,与祖国共同迈向繁荣,人民强了,团结了,还怕国家不强,不团结吗
有句话说得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自古以来,钓鱼山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一个小小的日本,想买我们的领土,不买就抢,全国与世界的人民,我相信,此刻都看得清日本是一个怎样无耻、霸道的、小到用一百个日本,才低得中国的领土。
在这一点上,足够证明中国人民的团结,比团结,比人力我们样样赢你,小小的日本,你不要嚣张,最终的胜利是要靠民心所向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我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提高。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仅有美丽如画的天然风光,并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一样,经济、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不一样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一样。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可是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十分趣味。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四):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完美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期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久团结在一齐,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证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日,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日,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此刻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一样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奋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母亲的心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五):
我出生在新疆博州精河县,现住博乐市。博尔塔拉是个美丽的地方,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先进,民族团结。今日我要介绍的是国家级天然保护区夏尔希里天然保护区。
夏尔希里天然保护区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阿拉套山北麓,是我国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地带,那里分布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整个区域,林草生长茂盛。植物覆盖率达91%左右。有野生植物1600多种,鸟类170多种;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二级保护动物。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除了夏尔希里天然保护区外,还有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天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天然保护区、温泉新疆北鲵天然保护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是天然保护区密度最高的地州之一。我们应当很好地保护他们,让我们的家乡永久山清水秀,风调雨顺。
我爱新疆,我爱博尔塔拉,我爱博乐。我爱博州的山山水水,更爱博州的各族人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六):
这民族那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巩固发展我国民族团结提高事业,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高亢的民族团结之歌,需要众声合唱;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需要同心呵护;牢固的民族团结之桥,需要真情浇铸;民族团结提高事业的大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一句话,维护民族团结大局人人有职责,实现民族团结目标个个有义务。
但民族团结不会凭空而至、从天而降,更是坐等不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工作的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提高事业的舞台。我们都应坚定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发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像爱护自我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自觉做民族团结提高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涵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提高事业发展的浩荡潮流。
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携手共筑维护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使民族团结成为时代的正能量、最强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七):
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小山村,隔过不远又是一个小山村,就是这样村村相连,鸡犬相闻,炊烟相望。小山村的父老乡亲,异常亲和,用相濡以沫也并不夸张。其实,住在老家那前坡后洼的乡邻,有蒙古族、汉族……当然,还有满族,老家那地方是满族自治地方,满族人相对多一些。经过世世代代的杂居聚居,人们间的民族概念似乎不清晰了,真的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概念。异常满族蒙族都是草原民族,好多风俗和禁忌也没有啥区别,互相认可。老家那里居住的乡邻们在日常交流、生产生活中多使用汉语,这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结果。
之后,因为某种机缘离开河北坝上的老家,到了内蒙古的阿拉善工作生活。记得在我出门的前一晚,母亲叮嘱到了民族地区,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不懂多看、多学、多记……要与当地的本土民族交往好,仅有这样才能生活好,工作好。
阿拉善宁静僻远,我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积累,学了不多的民族语言,比如简单地问候语、日常生活用语,还结交了不少当地的蒙古族朋友。
其中文学界的马英、恩克哈达、额宝勒德、宝音巴图……我们都是很好的文友,文学相通,在文学活动中能感知到文学赋予我们文学人的相知,能感受到文学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欢乐。
我们还有一个玩乐团,这个团队成员由几个家庭组成,定期不定期组团外出旅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值得一说的.是我们的团体内有三个民族成分,我是满族,还有一家是汉族,其余的是蒙古族,可谓民族大融合、大团结,我们相处得十分好,情同手足一样,一齐玩,一齐转,不亦乐乎。
其中有一位阿拉善长调民歌协会的副会长达来,达来在蒙古语中是“海子”“湖泊”的意思。我们统称这位老兄为“大海哥哥”,他的夫人萨仁,在蒙古语中是“月亮”的意思。每次出行到了内地,大哥代表内蒙古阿拉善文化使者隆重出场,把悠扬的长调献给远方的朋友,赢来的不仅仅是热烈的掌声、欢笑、还有就是斟满的美酒,歌声不断酒不断,唱到一醉方休,喝到一醉方醒,草原民族的豪放、劲爽,给内地朋友留下十分深、十分好的印象,至今大家都有很好的往来,是朋友。
我们不会唱长调,可是会跟着旋律的起伏,摇头晃脑地随唱,混在悠扬的歌声中,我们是一个团队,把阿拉善的文化和热情带给内地的朋友们,其乐融融,欢聚一堂,满满喝几杯。
在老家其实好多风俗,都是杂化糅合过的,比如春节有好多习俗,说是满族的也不全是,说是汉族的也不尽然,当然中间也有好多蒙古族元素。毕竟同山同地同风雨,世世代代走过了多少年,融合是求同存异的必然选择,互相尊重是文化多样性的必须。
朋友也好、民族也好,以礼为先,尊敬在前,一切事情都好办。在新时代发展提高的当下,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建立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民族共同体,正是被十九大写入党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意义的具体实践,也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守。
我们旅游到过新疆,到过云贵,在一些民族互动的活动中,大家唱起来,跳起来,其乐融融,都是共和国的儿女,都是中华民族兄弟,乐之所乐,倾情与共,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手挽手,肩并肩,建设和谐美丽的家园,才是人间正道。
正如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八):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民族团结教育蔚然成风。说到民族团结,我的眼前忽然闪现《冰山上来客》那熟悉的电影画面,那悠扬的旋律“花儿为什么这样会红……”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他们的小孩和我同上一所小学,一个班级。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有一天,我曾高兴的对父亲说:“我们班新转来两位哈萨克族姐妹。”也许语言不通,刚开始她们对同学们的关心显得很冷漠。独坐静想,她们需要的仅仅是尊重。不胜其烦的打扰让谁也会不高兴的。我试着用一颗理解的心去对待她们,真的获得意外惊喜:原先她们是那样的热情善良。不会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灿烂的笑容花儿般绽放。有一次,姐姐指着墙上的'画问我:“张虎是谁”我说就是我呀!她用本民族的文字把我的名称写在纸上。我珍藏着,虽然此刻还无法读懂,可是相信有一天我能。
同学们,打消你的疑虑吧,此刻就行动起来。走进这些少数民族同学的心中!将心比心,你会觉得天更蓝,地更宽。我们的未来更令人憧憬。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让民族之花盛开,让花儿更红。至情无言,大爱无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请付诸行动吧。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九):
仅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仅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构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完美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奋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构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职责等。这些公共精神的构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供给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仅会构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供给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供给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能够供给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供给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能够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构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构成必须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构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进取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礼貌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进取的自强行动,奋力学习并提高。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提高奋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构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供给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我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供给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
托县强化组织领导抓落实,成立了教育系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托克托县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提高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方案》,对全县教育系统民族团结提高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全县教育系统经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宣讲培训、教育先锋志愿宣讲服务等形式,全面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分批分层次培训覆盖全员。学习教育紧紧围绕“强化理论武装、打牢思想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纠正偏差;增强政治担当、突出工作重点”3个方面,从理论内涵、历史脉络、政治要求、发展规律、地位关系、法律层面、政策表述、中央要求、工作机制等角度,深入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和推进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意义,详细解答“怎样看”和“怎样办”两个问题,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认识,为坚定坚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有关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紧密结合学习教育活动,托县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2020年10月开始,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教育,经过集中学习、对照检查、考察评定以及召开“师德师风”专题研讨活动和教师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站位,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奋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供给有力保障。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学校办学、教师工作生活、学生及家庭等基本情景,密切党群、干群和家校关系,该县在全县教育系统持续推进访学校、访教师、访家长“三访”活动,扎实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包联活动,走访30所中小学幼儿园、2000余名教师、2万余名学生,“应对面”听取意见,“心贴心”谈心交流,“零距离”服务群众,打好同心结、画好同心圆、走好同心路,共筑中国梦。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成为全县和谐稳定的民族团结提高窗口,从去年9月份开始,该县中小学、幼儿园2万余名学生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形式多样、资料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齐,奋力践行“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不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全县师生心灵深处,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该县还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等资料融入学校文化,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学校有效发挥功能室、走廊文化、学校文化墙的育人功能,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家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大力开展思想宣传和主题活动,创新学校阵地建设途径,突出“一校一品”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奋力使学校文化在学生长大成才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展现学校文化阵地新风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一):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梦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能够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能够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能够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构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天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奋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构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构成明朗乐观完美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确定、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本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能够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构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仅有把自我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齐,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齐,中华民族才有期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国情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政治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在于奋力实现共建共享。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气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三):
从学前班到此刻,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晓丹和姑丽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一样,可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此刻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闫晓丹是一个开朗乐观,进取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小孩,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我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普通的日子里,她总是奋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进取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姑丽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进取,热爱团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天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齐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齐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齐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很多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姑丽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闫晓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明白她理解、学会为止,使姑丽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姑丽皮亚常常在闫晓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忙,在她每次的比赛上姑丽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齐排练,使闫晓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齐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闫晓丹烦恼时,姑丽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姑丽皮亚犹豫不决时,闫晓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确定。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仅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仅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完美。而这些道理是闫晓丹和姑丽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我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快乐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我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团体团结的力气。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单靠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离开了笛卡尔的启示和普里斯特等人的共同研究的科技成果,牛顿能提出“牛顿第必须律”吗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仅有融入团结的团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提高和发展。异常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当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职责。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日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完美的祖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四):
翻译不仅仅是将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其他的民族,更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桥梁。从事翻译工作33年来,王玉海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民族优势,在翻译公章、市面牌匾,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矛盾化解等方面做出进取贡献,成为民族交流有温度的桥梁。
今年53岁的王玉海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从小理解的是蒙文授课,到小学三年级才学习简单的汉语拼音。至今来到扎兰小城三十多年了,口音中还是能够能够听出些蒙古味道。高中毕业后,他成功考入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学习翻译和修改专业,从此他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扎兰屯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从事翻译一职。
王玉海回忆初来扎兰小城的情景:来到了儿时憧憬的“外面的世界”,可置身其中,年轻的王玉海却有些心灰意冷。因为扎兰屯市虽地处呼伦贝尔,可人们普遍使用的是汉语,而自我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能支撑他听懂汉话,但要是想和大家交流,他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说不出来。可想起教师说过的“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也不是语码的简单转换,它是文化符号,更需要情感。”他便决心扎根在那里,拿出百倍的热情投注到汉语言及翻译专业学习中。一路走来,他把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信念,全部熔铸于所从事的翻译事业中。
在王玉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汉蒙词典,“翻译人员的职业生涯,就是在不断学习、探索的,这本书就是我的'教师。”王玉海说。扎兰屯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人少事多,至今,他还在从事着个体商户牌匾、公章的蒙文翻译及校正工作。除了搞好自我的本职工作以外,他还进取参与民族团结提高示范创立、开展制作牌匾的个体商户蒙文培训、兼做少数民族群众事务调节等工作。王玉海介绍,之前有蒙古族游客坐火车丢失了钱包,下车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最终民警找到了王玉海,在他的帮忙下,游客的困难顺利解决。说到这件事,王玉海也表示期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能够尽早接触汉语,学习汉语言,这样既不会有了游客所遇到的困难,也不会有自我刚刚工作时语言不通的尴尬。
王玉海所从事的翻译工作,普通而又不普通,他相信爱国主义情怀会带给他战胜一切困难的不竭动力,他也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我最大的力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五):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期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覆行着自我“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我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而白克日。卡依尔用自我的生命换回了一个汉族儿童的生命。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去年为抢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汉族儿童,在救他时白克日。卡依尔也因次现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在这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我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和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他们这样的事例在各种民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春日的鲜花朵朵;也是夏日的和风习习;又是秋日的硕果累累;还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让我们的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六):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气。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快乐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们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们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景之后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忙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如果没有一种全民共同使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仅会严重影响不一样民族区域、不一样语言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时间长了还会淡化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割裂各民族之间的纽带。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和文化认同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表达符号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共同工具。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有利于实现不一样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一样成员的关系。在内蒙古,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齐,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体现得更加深沉、更加厚重。正是因为这种真诚、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吸引知名的艺术家贾作光和辛沪光从北京、上海到内蒙古工作,并创作了著名的《鄂尔多斯舞》和民族交响乐《嘎达梅林》;乌兰托嘎、德德玛、美丽其格等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艺术家,创作推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阳光》《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一批草原经典歌曲;国粹京剧以及杂技进入内蒙古以后,产生了蒙派京剧和蒙派杂技;在走西口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二人台和漫翰调这两种在晋陕蒙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特殊艺术形式;名扬海内外的乌力格尔,经过胡尔齐的再创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族群众中广为流传。这些作品从不一样角度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气,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软实力
和文艺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一个团结奋进的内蒙古。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当今世界的思想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愈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抓好民族文艺创作就成为民族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创作推出的话剧《国家的小孩》、民族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北疆赞歌》、民族舞剧《骑兵》等优秀作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进取作用,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八):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进取的促进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更要强调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有利于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照自身也曾出现过一些思想偏差,如以往在组织文化活动中过度强调民族元素、把草原文化等同于内蒙古文化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没有以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政治标尺和根本标准,没有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自我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认真整改,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民族团结提高宣传教育工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新时期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民族团结提高宣传教育,创新载体和方式,精心组织以弘扬民族团结提高,讴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为主要资料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奋力把文化文艺激发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像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动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经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进取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思想道德觉悟,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牧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农牧民群众构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十九):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具有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不一样阶段的教育特征,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针对小学教育阶段,确定学校教育在不一样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重心,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
小学教育阶段是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时期。
这阶段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开始理解学校教育。所以,该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立足于启蒙教育,以象征教育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出发点和参照物,让学生感知国家的象征符号,孵育国家情感。首先,我们经过学生在校期间美德表现发放激励卡,学生们经过团体表现获得激励卡数,换取学校组织的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和参观机会。参观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故居、武装暴动纪念馆,体验了蒙元、农耕等文化。以此感悟民族文化,进而增进民族情怀。在传统节日时,我校组织“小小乌兰牧骑”多次走进社区,和社区居民们共度传统节日,为广大居民们送去了欢乐和礼貌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学校依托《语文》《道德与法治》等教科书中象征中华民族或国家的符号,如颜色鲜艳的国旗、国徽、红领巾,或者祖国母亲、花瓣、大家庭等国家比喻物,经过情感的渲染,在学生心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向学生传递苦难辉煌的中华历史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发展历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这一阶段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以爱天然、爱他人、爱家乡为融入点,帮忙学生初步构成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爱人民的情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向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证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齐。”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向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此刻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日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完美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气。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一):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期望和快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必须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完美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气、供给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供给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团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团体智慧,凝聚发展力气。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奋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气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团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所以,新时代仍需奋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提高力气。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供给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礼貌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构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构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构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构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异常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构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进取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供给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团体尊严。团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靠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供给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二):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我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提高。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仅有美丽如画的天然风光,并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一样,经济、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不一样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一样。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可是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十分趣味。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仅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仅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构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完美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奋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构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职责等。这些公共精神的构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供给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仅会构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供给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供给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能够供给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供给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能够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构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构成必须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构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进取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礼貌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进取的自强行动,奋力学习并提高。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提高奋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构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供给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我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供给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四):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期望和快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必须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完美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气、供给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供给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团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团体智慧,凝聚发展力气。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奋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气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团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所以,新时代仍需奋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提高力气。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供给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礼貌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构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构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构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构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异常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构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进取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供给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团体尊严。团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靠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供给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五):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梦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能够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能够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能够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构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天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奋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构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构成明朗乐观完美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确定、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本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六):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梦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能够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能够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能够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构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天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奋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构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构成明朗乐观完美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确定、知识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本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七):
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一份职责心,需要做好这一点,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统一思想,加强教育。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中央坚持高度一致;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确定和处理宗教问题,进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进取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其次,立足实际,认清形势。
首先要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没有稳定,绝不会有发展,更不可能有科学发展。仅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开放,经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创造利通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
长期以来,“分裂分子”集团一向处心积虑地破坏发展与稳定,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异常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坚定意志、正确思路、实际本事、政策措施和自觉行动,以更好地把握人民的意愿,把握利通区发展提高的关键。所以,要经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举一反三,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始终紧绷政治这根弦,始终坚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临战状态,切实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坚决粉碎“分裂分子”的新一轮进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安全和利通区社会稳定。
第三,和睦相处,加强团结。
多少年来,利通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创造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团结”的新局面;各民族是一家,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深入揭批“分裂分子”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决地同”分裂分子”集团分裂活动进行斗争,反对分裂,用自我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还要进一步提高讲政治、讲党性的本事和水平,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无小事”的思想,团结一切力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做好反分裂和维护稳定工作,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八):
“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的工作,我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党性认识也得到了显著加强。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党员,必须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增强党性观念,身体力行做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各项工作。
在我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民族团结的故事也让我感触颇深,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随处可见。我们单位唱响了民族团结之歌,民族团结之花在那里开的鲜艳无比。
在单位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我和几个汉族同志成了亲戚。几个月来,我们有事长商量,没事多走动,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兄弟。我们经常在一齐谈心,沟通交流。相互帮忙解决了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困扰,我们相互都感受到了对方的真情实意。
我认为,在新疆,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能够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尽自我奋力把结对认亲工作做好。在结对认亲工作中踏踏实实,坚持做实事好事,树立良好的共-产-党员形象!
我必须牢记嘱托,好好团结、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和结对的“亲戚”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齐,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创造新疆更加完美的明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二十九):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提高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加强民族团结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基于此,县委提出要把第一年的创立民族团结提高先进区活动作为我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和有效载体,要求以解决突出问题的创立工作成果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以转变作风的实效为创立工作供给强大动力,为推动我县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供给有力保证。创立民族团结提高先进区,归根到底就是促进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民族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一)和谐民族关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气所在、期望所在。中华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维护边疆安宁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共同当家作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历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跨界民族由于地缘和血缘上的原因,境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会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维护祖国边疆安宁的重大工作,决定了民族和谐始终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
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的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引发民族矛盾的因素更加多样,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民族的问题日益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齐。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妥善处理各种民族的问题,全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各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当代中国人的职责与使命。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快乐、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得益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异常是从1978年开始开展了30多年的民族团结提高创立工作,夯实了各民族团结提高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我们坚信,任何破坏团结、制造分裂的图谋和行径必将以失败告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
“发展最给力的条件,就是各民族相互团结、互相帮忙。谁要想破坏团结,我们坚决不答应。”“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是我们在基层工作的抓手。”“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今后不仅仅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多下功夫,还要在师生中自觉开展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教育。”听到这些西藏人民团结的声音,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不断礼貌,对一个人而言,团结是一种精神内涵;对一个家庭而言,团结是一种黏合剂;对一个社会而言,团结是一种公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团结是一种大义。实践证明,各民族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才能和睦相处、和谐生活;也仅有各民族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真正做到团结一心了,一切破坏团结的阴谋才会不攻自破。抗日战争时期,国人能够把列强赶出中国,能够说团结从中起到举足轻重乃至不可或缺的作用。
1937年7月29日,卢沟桥炮响后的第21天,北平沦陷。城中的120万中国人,面临国破家亡、走投无路的惨痛现实。一夜之间,北平由一座美丽可爱的城市变成人间地狱。作家沈从文出门探听消息,遇到一位老警官:“先生,快回家去,不要再上街了。我们打了败仗,军队全退出城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北平沦陷前一日,千里之外的上海,蔡元培、萨空了、王芸生、郑振铎、茅盾、赵朴初、张天翼、巴金、欧阳予倩等一批著名文化人士,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文化救亡协会,时任文化救亡协会宣传部长的胡愈之等人在成立宣言中呼喊:“上文化战线,唤醒同胞,组织同胞,共同为抗敌救国而奋斗!”
这是什么这就是团结,民族大团结,在应对民族大义上自发的团结。书生,迎向炮火就是战士;纸笔,浸透鲜血铸造刀枪。这些文弱书生,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在列强欲以灭我民族文化实现灭我中华白日梦之际,他们表现出为民族利益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精神,不仅仅捍卫了民族魂,更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参与抗争,这种团结不怕牺牲的精神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鼓舞作用,更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值得后人学习的团结范本。
此刻,处于和平时期,但同时处于建设时期。这个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众横交错,更要不断深化团结,让团结内化成民族大义,统一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上来,统一到建设民族、礼貌、富强的思路上来,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以及伟大的“中国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一):
第一,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基本知识教育。
高度重视和防范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不良信息的传播。
奋力经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提高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群居地方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第三,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把非民族性质的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
第四,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二):
在这春意盎然的4月,我们新疆大学各族师生迎来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我们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位于祖国边陲的新疆又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地域最大、地处边疆的自治区。新疆不仅仅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地,并且又享有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盛誉。同时,新疆不仅仅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又是祖国边防,担负着巩固边防、守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所以,新疆的13个民族必须团结在一齐,搞好民族团结,集中力气狠抓经济建设。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活动中,作为建设新疆、开发新疆的一份子,我要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以下是我在本次学习中的点滴感受:
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职责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着重解决好渡河的“桥”与“船”的问题,为加强民族团结搭建一个平台、找到一个载体;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要让各族干部群众经过
手拉手、心连心、交朋友,消除隔阂、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要经过一对一结对子,千方百计帮忙群众摆脱贫困,让群众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更加坚定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转变干部作风的现实需要,要推动各级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牧场帐篷,与各族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养成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要把贯彻落实总目标的这一重要举措坚决落到实处。要始终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要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下去,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要认准民族团结这个根本,在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感情上更加贴近各族群众,常去基层一线走一走,常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常同各族群众聊一聊,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多了解群众的期盼,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要经过开展结对子等各项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随着“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我们就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为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供给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三):
最关键是搞好团结,最管用是争取人心。在多民族地区的新疆,这句话就显得更科学更真切。在昨日召开的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动员大会,要求今年11月底前,最晚明年2月底之前,自治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每人结对联系1户基层群众,各民族之间相互结亲,实现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全覆盖。这无疑是新疆推进民族团结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
我们明白,家园意识是一种文化上最基础的认同,生于斯,长于斯,这片水土,构建了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构建了精神家园。把祖国当自我的母亲,把新疆当成各民族共同家园,都是这种文化认同的最真挚最纯净的精神维系和情感归宿。也故如此,在共同家园里,各民族是一家人,各民族团结一家亲。此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能够说是把积累多年的推进民族团结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回归到求真务实的“结对认亲”工作中。我们明白,认亲,是情感上的交融和关联,是对社会关系中稳固而强劲的文化脉络的确认,这也促进了社会“陌生人”向“亲人”的文化复归,将各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的关系深深植根在新疆大地之上。
一家人,维系的是共同的文化血脉,寻求的是共同的梦想,维护的是共同的至高利益,融汇的是共同的正向能量。结对认亲活动,逾越了空间距离,拉近了心灵距离,以心交心,认亲结对,核心是要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结出民族团结的果实。
此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确保“活动一人不少,全员参与”,到达“全覆盖”,这在新疆民族团结的进程中,也是罕见的。全覆盖效应,强调了民族团结人人参与的意识,党员干部要参与,援疆干部要参与,同样也能够带动全社会各民族人民共同参与。
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所以构成社会的“共同职责”,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关心民族团结,承担社会职责,与基层各族群众结对认亲,村村有亲,人人有爱,共同奔小康,共同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做基础工作,做雪中送炭嘘寒问暖的工作,做争取人心工作。
此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规定“要经常走访,坚持每两个月与结对认亲户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这就强化了结对认亲的互动性。“3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认亲不是终极目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构成合力,构成同心圆才是真正目的。“串串门、聊聊天、跳跳舞、唱唱歌”,解人之忧,宽人之心,在结对认亲中,密切干群关系,凝聚民族关系,互动是最有效的途径。
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能够说是又一次改善人与人基本关系的正能量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社会的互动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不断淳化,社会共识不断深化,源头活水,涓涓汩汩,给我们的社会关系带来新的润泽,同时也保证了不一样层面的人,在结对认亲中,重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维护民族团结,是进行时态,是不断依靠每个人付出和奋力的艰巨工作,所以,若想收获民族团结带来的社会之利,就要承担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社会之责。一家人,让我们满怀家国情怀,不分彼此,和谐相处,担起建设完美家园的职责;一家亲,让我们结对认亲,同声共气,血脉相连,心手相牵,在亲人的微笑中,看到期望,在亲人的信任中,走向未来。
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_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好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礼貌气度。坚持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之成为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把各民族凝聚在一齐的牢固纽带。_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常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彼此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民族工作要顺应这种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来做,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研究制定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完美家园、共创完美未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六):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气,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提高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_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气。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我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我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仅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天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气之魂。_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湖北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有24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5%,是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湖北统战系统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_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提高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提高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齐的强大精神力气。_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应对世界_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资料。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深入开展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八):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梦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能够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能够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能够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构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天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奋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构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构成明朗乐观完美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确定、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本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九):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期望和快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必须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完美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气、供给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供给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团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团体智慧,凝聚发展力气。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奋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气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团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所以,新时代仍需奋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提高力气。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供给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礼貌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构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构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构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构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异常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构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进取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供给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团体尊严。团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靠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供给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四):
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_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好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礼貌气度。坚持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之成为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把各民族凝聚在一齐的牢固纽带。_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常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彼此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民族工作要顺应这种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来做,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研究制定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完美家园、共创完美未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五):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梦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能够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能够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能够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构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天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奋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构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构成明朗乐观完美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确定、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本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气之魂。_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湖北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有24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5%,是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湖北统战系统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_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提高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提高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齐的强大精神力气。_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应对世界_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资料。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深入开展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七):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气,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提高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_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气。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我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我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仅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天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八):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期望和快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必须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完美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气、供给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供给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团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团体智慧,凝聚发展力气。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奋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气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团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所以,新时代仍需奋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提高力气。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供给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礼貌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构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构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构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构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异常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构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进取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供给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团体尊严。团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靠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供给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三十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如果没有一种全民共同使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仅会严重影响不一样民族区域、不一样语言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时间长了还会淡化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割裂各民族之间的纽带。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和文化认同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表达符号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共同工具。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有利于实现不一样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一样成员的关系。在内蒙古,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齐,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体现得更加深沉、更加厚重。正是因为这种真诚、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吸引知名的艺术家贾作光和辛沪光从北京、上海到内蒙古工作,并创作了著名的《鄂尔多斯舞》和民族交响乐《嘎达梅林》;乌兰托嘎、德德玛、美丽其格等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艺术家,创作推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阳光》《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一批草原经典歌曲;国粹京剧以及杂技进入内蒙古以后,产生了蒙派京剧和蒙派杂技;在走西口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二人台和漫翰调这两种在晋陕蒙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特殊艺术形式;名扬海内外的乌力格尔,经过胡尔齐的再创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族群众中广为流传。这些作品从不一样角度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气,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和
文艺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一个团结奋进的内蒙古。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当今世界的思想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愈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抓好民族文艺创作就成为民族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创作推出的话剧《国家的小孩》、民族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北疆赞歌》、民族舞剧《骑兵》等优秀作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进取作用,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四十):
再次见到全区自强模范阿腾都西,是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新开业的阿腾都西银匠世家工艺品店里。
这幢高4层、占地3800平方米、投资上亿元打造的工艺品店,装修得古朴典雅又颇具民族特色,从生产车间到商城、精品区、展览馆、办公区一应俱全。3楼的展览馆里展示着阿腾都西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创作和收藏的各类精美的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其中2件由他亲手打造的——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巨型纯银鼻烟壶和大银碗,当作镇店之宝供顾客参观。阿腾都西坐在轮椅上,穿梭于这些展品之间,给参观者介绍他的得意之作、经典藏品甚至是传奇的创业故事,笑容里满是骄傲。
“你们看,这个一米多高、300多斤重的银火锅,是由我们公司17名各民族的工匠师傅,历时14个月共同完成的,正准备申请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呢!”看着又一件大型工艺品完工,阿腾都西一脸自豪:“我的事业能发展得这么顺畅,离不开与各民族工匠师傅们的相互学习与通力合作。”
今年38岁的阿腾都西出生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5岁时因医疗事故双腿致残。自幼喜爱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他12岁就自学雕刻鼻烟壶,18岁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银器,经过20多年刻苦钻研,以其精湛的银器制作技艺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长大为鄂尔多斯民族手工艺界大师级的人物。他创立的“阿腾莎”民族工艺品品牌,在鄂尔多斯市有11家分店,每年创收1000多万元。20_年注册的“阿腾都西”品牌,走的是纯手工、高品质的高端路线,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饰品,深受蒙古国、意大利和全国各地客商的喜爱,私人定制化业务纷至沓来。
“蒙古族传统特色手工技艺的传承很重要,但也需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我们的工艺品不仅仅受蒙古族群众喜爱,其他民族的同胞们也很喜欢,这和我们的作品既独具民族特色又兼容并蓄的特质有很大关系。”
阿腾都西的公司目前有员工和工匠师傅40多人,30多人是汉族,其余的是蒙古族、藏族、白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师傅们虽然语言不一样,但都在这个大家庭里相互交流、切磋技艺。阿腾都西不仅仅带出了很多出色的蒙古族徒弟,还培养出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其他民族的徒弟。各民族文化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汇聚、交融,大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将不一样民族的艺术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使这些艺术品不仅仅具有收藏价值,又兼具实用价值,让民族传统特色手工艺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两年前记者在乌审旗见到阿腾都西时,他就有个梦想,不仅仅要传承和发扬蒙古族传统手工技艺,还要帮忙和他一样的残疾人自强自立。如今,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公司里不仅仅有各民族兄弟姐妹,还有十几个跟随他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残疾人兄弟。这些工匠在他的带领下,个人年收入从10万元至80多万元不等,而他的事业也在各族同胞的扶持下蒸蒸日上。“只要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取长补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应对未来激烈的生存挑战,阿腾都西毫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