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的故事(一):
总关心着周围的同志
一个冬天的早晨,张思德起床以后,看到哑巴炊事员老王担水上山很吃力。他到了伙房,搬过来一个榆木疙瘩,扶老王坐下,伸手就给他脱鞋。老王没拦住,鞋被脱下来了,那一双脚上裂了好几条大口子,渗着血。
张思德烧了一盆热水,替老王把脚洗干净,涂上一些猪油,又把自我的毛袜子给他穿上。第二天,张思德从老乡那里打听到一个土方:把土豆捣成糊糊涂在口子上,能够治冻疮。于是,他一连几天,给老王洗脚,涂土豆糊糊,直到口子完全好了为止。
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饭都吃不饱。通信班大都是年轻人,经常走远路外出送信,饭量都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
一次、两次同志们没有注意,时间一长,张思德的这个秘密就被发现了。
一个星期天,张思德跑出去几十里地,从一个水坑里捞来一些小鱼。没有油,他就用火烤好,让大家会顿餐。大家吃得正香,他又要去打水,这回水桶让副班长先拿走了,他只好转身回来。自我碗里不明白谁给放了几个黑面馍馍,他明白了,这是同志们想让他多吃一些。他故意细嚼慢咽,好半天才吃了半个馍,剩下的放回盆里,刚要走开,被战士小韩一把拉住了。"班长,你别再瞒着我们了,我们都明白了。""我吃饱了。"小韩把张思德拽回来,把那几个馍馍硬塞给他说:"班长,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不要一个人饿着肚子,省下让我们吃。"张思德见实在推不开了,就把几个馍掰成12份,全班每人一份,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1944年9月5日一大早,下起了毛毛雨。地里的活儿干不成了,队长和张思德商量以后,决定临时组织一个突击队,进山赶挖几个新炭窑。张思德带着8个战士,一路唱着歌到了庙河沟的山林,分散在3个地方挖窑。
牛毛细雨下大了,张思德给另两处的几个战士送遮雨的麻袋回来继续挖窑。跟他一齐干的战士小白请求说:"这回让我进去挖一会儿吧!"张思德见外面还在下雨,窑里也能容下两个人了,就说:"好,进去多注意!"小白见他还要进去,劝他歇会儿。张思德说:"我不累。我们得赶紧把炭窑挖成,好多出几窑炭。此刻革命需要炭,领导和同志们需要炭,多出一窑,就是为抗战多作一份贡献!"说着,又钻进了窑里。
雨渐渐停了下来。快到中午时分,一眼炭窑就要挖成了。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锄头开始修整窑面,突然,窑顶上"啪啪"掉下几片碎土。"快出去,有危险!"张思德大喊一声,一把将小白推出窑口,就在这时,"轰隆"一声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小白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被整个埋在土里。张思德为了战友的安全,献出了才29岁的生命。
毛泽东在主席台上打着手势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他还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的话说: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一样。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些之后人们十分熟悉而又熟记的论述传遍了家家户户,尤其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一句,更随着张思德事迹的传扬而遐迩闻名,并且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也成为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政治提高人们的必读文献。
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普通小事,但这些普通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我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进取主动去关心,去做。其实只要有伟大的梦想,就能够在普通中找到伟大。为人民服务是普通的,为人民服务更是伟大的!
张思德的故事(二):
张思德的两大绝技是啥?
中国电影集团在2006年9月推出影片《张思德》,这部电影震撼了北京及全国各地的观众。其编剧刘恒说,他想象中的张思德,神色十分宁静,可是做事情异常快,干活有灵气。
确实如此。张思德身怀两大绝技:编草鞋是一绝,烧木炭也是一绝。
张思德编草鞋的功夫,是众口相传的。在红军时期,他用自我攒的布条和麻绳编草鞋。之后他用马刀割马蔺草带在身上。在宿营时,他就用马蔺草编草鞋。之后很多人从张思德那里学会了用马蔺草打草鞋,保障了部队的行军。
1938年隆冬,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口号,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八路军开始了大生产运动。1940年7月,张思德率一个班到延安南面的土黄沟烧炭,3个月顺利完成烧炭3万斤的任务。
张思德当时是烧炭班的班长和技术指导。从建窑、伐木到出炭、包装、背运等七八道工序,他都一一指挥。烧炭必须注意火候,为了烧好炭,他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爬上窑顶几次。一般百姓烧一窑炭要用10天,张思德他们只用7天,为了抢时间,常常是木炭还没完全冷却,张思德就冒着高温,用破布包手,钻进狭小的炭窑里捡炭了。
1944年,中央准备于次年在延安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给代表们和当时参加整风运动的同志准备防寒烤火用炭。张思德再次承担了烧炭的重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张思德他们就烧了5万多斤上好的木炭。
9月,天气转凉了,烧炭队的同志多数都回到延安,仅有张思德等少数几人留守炭场。张思德为了再多烧些木炭,9月4日这天,他一个人砍伐有几围粗的一棵大树。但不想,树倒后正好压在炭窑上,碰坏了烟囱。第二天他早早起来修补,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向干到中午,就在他最终加固炭窑正打算装窑时,忽然炭窑崩塌,他被深深地埋在窑内……时年29岁。
张思德从1933年10月参加红军,到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在他的革命生涯里,只留下了两张照片和一种不计得失、造福他人的精神。
在这两张照片中,有一张张思德正伏在炭窑口,把一抱又一抱刚烧好的木炭往外送。这也正是他一生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缩影。
一位是革命领袖,一位是普通士兵,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张思德调到内卫班,开始为领袖站岗。身为“枣园哨兵”的张思德,为了让毛主席休息好,他又想了哪些办法?毛泽东听到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作了哪三点指示呢?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做了那篇传扬天下的演讲。
张思德的故事(三):
张思德最爱唱的是哪首歌?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张思德到荣誉军人学校学习、休养。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张思德被调到云阳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警卫连一排三班任班长。这年7月,张思德奉命到西安将一批重要物资押运回延安。他领导全班同志,战胜了沿途土匪的破坏和当地国民党政府的捣乱,克服了山道陡峭、大雨泥泞等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上级的嘉奖。1939年夏,警卫连护送荣校、一一五师留守处向边区境内转移。在土桥等地遇到国民党军的百般刁难。张思德走在前面,向他们宣传我党的统战政策,戳穿了敌人妄图强逼我方首开第一枪的阴谋。
1940年春,张思德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做到了迅速、准确、保密、安全。一天傍晚,张思德刚执行任务回来,还没有休息,又接到要他把一封敌情通报送到王家坪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室的通知。50里路还未走出一半,倾盆大雨袭来。张思德急中生智,把信件夹在两鞋之间,赤着脚按时把密件送到了目的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仪陇县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总共牺牲了四五千人,幸存者中当团长当旅长的都有,张思德最高只当到班长,但他从不计较职务高低。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了。
当了7年班长,又改当战士,张思德从容淡泊。在不声不响中袒露出一个普通士兵那灵魂的高尚——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实。
张思德自入党之日起,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荣校之歌”,也就是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之歌。歌词是这样写的——
为了革命,为了人民,
虽然负了伤,从不畏惧,也不悲伤,
流血牺牲也是光荣。
我们听党召唤,
我们心向阳光,
养好病,治好伤,
学好文化,习好本领,
再上战场,再上战场!
这样的梦想,张思德一生未改。
张思德利用行军间隙,总是用马刀割马蔺草带在身上。他割这些草干什么用呢?八路军开始了大生产运动,张思德率一个班到延安南面的土黄沟。他要在那里完成什么任务呢?
张思德的故事(四):
张思德为什么“抢吃”野萝卜?
沙场秋点兵,共和国大阅兵。天安门前三军列阵,阅兵首长一声亲切问候:“同志们,辛苦了!”官兵们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在天安门西侧的中南海,镌刻在新华门照壁上的“为人民服务”成了党和人民政府显著的标记。
有人会问“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是哪年提出的呢?说到为人民服务,就要提到一个普通的战士。他就是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1月19日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家乡在四川仪陇。四川仪陇曾出过两位名人,一位是红军之父朱德总司令,另一位就是普通战士张思德。张思德从小就过继给了叔父叔母,当时的小名叫“谷娃子”。这个“谷娃子”11岁时才读了几个月的书。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
1933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发动了营渠战役,解放了仪陇县。在六合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17岁的谷娃子第一个跑上台要求诉苦。在登记发言时,是一位红军干部给他起了个名称叫“张思德”。这个新名称,标志着他的新生活的开始。
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向红四方面军发动“六路围攻”。这时,张思德参加了红军,被编入长胜县独立团。入伍第3天,张思德便参加了战斗。在战斗中,张思德用一支步枪干掉了敌人的机枪手,首战立功。在随后的关口梁战斗中,张思德参加尖刀班,冒着弹雨枪林,和战友搭人梯,攀上寨顶,炸开寨门,为部队打开了通路。之后,他又带领6个战友,扼守一个山包,粉碎了敌军两个排的多次进攻。
1935年3月,张思德同红四方面军长征。一路上他机智勇敢,曾只身泅渡嘉陵江,巧夺大船,为大军开路;在川西茂洲地区的战斗中,他创造了一人缴获两挺机枪的战绩。在长征路上,为了战胜无情的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庄严号召。
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丛生。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是很不容易的,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轻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处处严格按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我,在“尝百草”的活动中,他总是抢在前头。见到一种草,他总是首先尝一尝,找到一种能吃的草,他就立刻去告诉兄弟单位。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这有野萝卜!野萝卜!”随后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见状,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我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便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随后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对身边的战友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
张思德同志在尝百草活动中,就是这样把生的期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我。
张思德视革命任务为生命,多次完成重要任务。他曾赤脚按时把密件送到了目的地。当了7年班长,又改当战士,从容淡泊中袒露出一个普通士兵那灵魂的高尚。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最爱唱一首歌,这是他的梦想。
张思德的故事(五):
“我刚做完手术不能下地,多亏几个年轻人帮忙抢收。”进入5月,正是张思德故乡四川南充市仪陇县割油菜、犁秧田的农忙时节,在县纪委监委的11名党员的帮忙下,年逾70的盛家沟村村民唐成德家的油菜籽粒粒归仓。
3月以来,仪陇县纪检监察机关186名纪检监察干部包联230个脱贫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与37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已收集并解决问题118个。入农户、探民情、办实事,在仪陇,广大党员干部正以群众的获得感检验党的历史学习教育成效,践行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为他取名“思德”。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长征期间,张思德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延安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为了让班里的战士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2年11月部队整编,张思德服从组织分配,调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在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他经常帮忙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忙驻地群众生产劳动。1944年,张思德进取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1944年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友进山挖窑,窑顶坍塌,他将战友推出洞口,自我却被埋在下边。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牺牲时年仅29岁。
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红色血脉源源流淌,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今已是故乡的红色符号,仪陇县检察院的“张思德式为民服务小分队”为“事实孤儿”送温暖、国网仪陇县供电公司的“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帮忙企业节能降耗……多个以“张思德”命名的服务队经过开展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等,让党旗在先烈故里高高飘扬。
张思德的故事(六):
张思德(1915年—1944年),四川仪陇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十多年来,张思德的形象是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张思德精神具有永恒性也具有发展性,在不一样时代具有不一样的价值功效和引领作用。它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1933年参加红军,以往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我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毛泽东主席亲自出席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张思德的故事(七):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千余人,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了庄严而肃穆的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撰写挽联,并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讲话。这名战士就是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红军,在战火与硝烟中长大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1937年,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我,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1940年春,张思德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作为班长,他总是承担全班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经常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又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地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都干劲儿十足,工作成绩也异常出色。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因班干部需精简下派,所以领导决定将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应对职务上的调整,他欣然理解了组织的安排,并说道:“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自此,他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中央领导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还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44年初,为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来到距离延安30多公里外的安塞县生产农场,并被选为副队长。夏末秋初,张思德带领突击队员进入安塞县林区烧制木炭,准备过冬。他不怕苦、不怕累,处处树起模范标兵的大旗:白天,他巡视炭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时还带着火星,但每次出炭,他总是第一个钻进窑中作业。战友们见他大汗淋漓,脸被烤得通红,便一再请求他交换下位置,但他总是执意不肯。在张思德的感召下,战士们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烧炭5万多斤。9月5日,张思德带着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受雨水影响,炭窑突然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友小白推出窑口,小白得救了,年仅29岁的张思德却永久闭上了眼睛。
3天后,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站在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的手势,沉痛而坚定地发表讲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一样。”“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讲话经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的故事(八):
张思德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张思德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我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发表悼念讲话。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张思德的故事(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我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之后,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进取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普通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普通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今日,冬季已经不再寒冷。红色的歌声,依然飘扬在大巴山。
张思德的故事(十):
毛泽东与张思德,一个是革命领袖,一个是普通战士。他们两人是怎样认识的呢?这缘于一次“巧遇”。那是在1941年初,张思德一行3人,路上看见毛主席的小汽车正陷进冰窟窿里,张思德他们就帮忙推车。可是车子后轮只在冰上空转,张思德立即跳进冰水中,两手抱起大石头,对准车轮前的冰坨子猛砸,又喊战友们搬一些小石头垫在车轮下。最终车子发动了,车轮从冰窟窿中滚了出来。毛主席这次认识了张思德,并把他的名称记在本子上,夸赞他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哩!”
1943年初,延安兴建八路军大礼堂,张思德也在工地上劳动。有一天上大梁时,忽然房架晃动,眼看要发生危险,张思德手疾眼快,迅速爬到上头,固定好大梁,化险为夷,保护了民工和战友们的安全。但张思德却因用力过猛,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这天恰逢毛泽东、朱德来工地视察,发现此事后,快速赶了过来。毛泽东一看是张思德便说了一声:“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随后指示以最快的速度请医生来,并高声说:“绝不能有一分一秒的耽误!”
1943年4月,张思德调到内卫班,开始为毛主席站岗。中央书记处搬到枣园办公后,内卫班的警卫战士也就有了“枣园哨兵”的美誉。
张思德每一天都把毛泽东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洼洼垫平。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张思德早早起床,悄悄地把毛主席窑洞附近的鸡鸭和牲畜赶得远远的,用小石块把在附近树上啼叫的鸟儿撵走,好让毛主席能多睡一会儿。
毛主席外出开会时,一般是坐那辆宋庆龄赠送的救护车,车身宽大,能坐10个卫士。在车尾有专供卫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后有人偷袭。这个踏板通常都是张思德的,冬天他也站在后边,耳朵都冻坏了。毛主席说天冷,你进车里吧,他不肯。让他把棉帽耳朵放下来遮风,但他为了听周围的动静,也不肯。
张思德牺牲后,毛主席心境很沉痛,生气地对前来报告的队长古远兴说,打仗死人没办法,搞生产死人不应当。毛主席随即吩咐了三点:那一带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岗,尸体不能被狼吃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
说到那里,有人会问,那是谁用手一点点地从塌窑中将张思德扒出来的呢?
当时和张思德一齐烧炭的是金洪奎和武根虎。张思德被压在窑洞后,武根虎先用锄头、斧头和十字镐连扒带刨,最终用手一点点地将张思德从塌窑里扒了出来。
1944年9月8日午时一点多钟,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举行了“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
毛主席亲自将花圈放在张思德遗像正下方,挽联上写着:“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追悼会由中央警备团团长兼政委吴烈主持。奏完《国际歌》、向烈士致哀后,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致悼词,对张思德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进行了介绍,张廷祯主任致完悼词后,毛主席走上讲台,打着手势,开始了他那篇著名的讲演。他没有讲稿,他要讲的话早已酝酿在心,他一开口就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一样。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还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可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张思德的战友宫韫书回忆说:当时一位炊事员听了毛主席的演讲,回到单位一口气挑了几十担水,有人问他为啥有这么大劲儿,他说:“张思德也是一名战士,他烧炭是为人民服务,他牺牲后,毛主席都给他致悼词。我挑水也是为人民服务,也是有功的,为啥不好好干呢?”还有一位不太安心工作的干部,参加了张思德的追悼会回来后,就订了一个争当劳模的计划。
毛泽东这篇著名的演讲,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的革命精神,并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勤政为民的光辉思想。毛泽东的这篇演讲,很快传遍了延安,传遍了边区和各个解放区。
讲到这,有人又会问,在当时是谁记录了毛主席的这篇演说呢?
当时,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同志做了符号速记,之后与其他听演讲的文秘人员对文稿进行整理后,送呈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后,在文章的上方一挥而就,写上了“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这篇文章随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
在中国武装力气的队列中,至今仍有着这样的标准性的口号:“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的故事(十一):
为了让毛主席多睡一会儿,他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
张思德在平常给人的感觉是老实,其实他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称,所以才被挑选当通讯员并担任中央最高领导的警卫。当时中央警卫团直属警卫队素有“钢盔团”之称,表示其战斗力强,装备精良。在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是每个战士梦寐以求的愿望。1943年以后中央书记处搬到枣园办公,所以内卫班的警卫战士也有了“枣园哨兵”的美誉。
张思德每一天都把毛主席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洼洼垫平。毛主席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张思德早早起床,悄悄地把毛主席窑洞附近的鸡鸭和牲畜赶得远远的,用小石块把在附近树上啼叫的鸟儿撵走,好让毛主席能多睡一会儿。他还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在院子的树上系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端通向警卫班宿舍,里面挂一个小铃档,如毛泽东这边发现情景,只要哨兵一拉绳子,警卫班就能够立即出动,又不会打搅毛主席休息。
毛主席外出开会时,张思德常在身边警卫。当时毛主席在延安乘坐的是一辆爱国人士赠送的救护车,车身宽大,能坐10个卫士。在车尾有专供卫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后有人偷袭,这个位置通常都是张思德的。由于背对着行车方向,尘土很大,毛泽东很过意不去,拍着他的肩膀,让他到前面。张思德总是笑笑,依旧站在那里。每当毛泽东外出,张思德总是提前把冲锋枪和马灯擦亮,备好水壶,早早等候在车子旁。因为他明白,做好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就是对革命的最大贡献。
张思德的故事(十二):
救战友尝百草
红军过草地时,由于缺衣少药,许多战友病倒了,张思德原本魁梧的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但他仍坚持为伤病员背枪,在泥水没踝的荒草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通信营一排的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向上挣扎,眼里淌着泪痛苦地向战友们喊着:"救救我,快救救我呀!"有的战士伸手去拉,也险些被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战友们很着急却束手无策。这时,张思德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爬在泥沼上。班长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急着冲他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他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急切的目光,班长抬起了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最终得救了。大家都为张思德奋不顾身救战友的精神所感动,并称赞他善于动脑筋。
在进草地二十多天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首长们把驮文件的马杀了,战士们把牛皮带煮了充饥。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处处按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在党组织号召的"尝百草"活动中,见到一种草,他总是先尝,发现能吃的,就立刻告诉兄弟单位。
一天,一名战士采了一些类似野萝卜的植物,张思德怕它有毒先尝了尝,结果,他脸色发青、呕吐、浑身无力,这植物有毒……张思德慢慢醒来后,模模糊糊地看见战友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