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产业研究(详解12篇)

时间:2024-03-23 13:46:50

  产业研究详解(一):

  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所以推动县域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忻州市神池县的支柱产业是神池月饼产业,2012年神池月饼产业总产值为1.2亿元,而2012年神池县的年生产总值为4.8051亿元,月饼产业占神池县2012年全县总产值的24.97%,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能够得出神池月饼产业就是神池县支柱产业的结果。所以本文力图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以神池月饼产业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县域支柱产业快速长大的制约因素。

  一、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确定

  1.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

  产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具体如下:产业发展构成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少;产业规模小;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产品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差。产业发展初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加速增长;产业规模加速扩大;市场结构近似完全竞争;产品技术创新极为活跃;产品质量加速提高。产业发展中期特征为企业数量缓慢增长;市场规模缓慢增长;市场结构垄断竞争;产品技术创新减慢;产品质量缓慢提高。产业发展后期特征为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产业规模趋于稳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产品技术创新进一步减缓以至于停滞;产品性能成熟。

  2.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确定

  认清神池月饼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是确定该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下头将从多方面分析该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确定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产业规模扩大。与神池月饼产业内企业数量变化类似,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月饼产业规模扩大,产值额稳步升高。据当地年度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月饼业产值额为1.2亿元,2008年增为1.6亿,到此刻直逼2亿。

  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内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由于很多投资者进入该产业大多携带着技术创新,而在位企业应对进入者的压力也技术创新,在双方争夺市场主流技术、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压力过程中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

  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由于神池月饼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善和完善,在位企业为增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生产产量,无形中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在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人力之后,企业变动成本下降。

  结合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和目前神池月饼业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得出神池月饼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为产业规模在扩大;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特征做比较基本吻合,由此能够确定该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

  二、神池月饼产业加速长大的制约因素

  1.产业缺乏竞争力。虽然神池月饼产业发展较快,可是与国内其他知名品牌相比竞争力缺乏。首先,产业链虽然构成可是又短又弱,并且没有构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其次,就整个神池月饼产业价值链而言,虽然企业的生产处于深度加工的下游区,可是龙头企业数目少且缺乏实力未构成规模经济。最终,就资源优势而言,所处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缺乏企业家队伍,难以构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是月饼产业的一个短板。其主要问题是品种选育与生产加工需要脱节。胡油是生产神池月饼的主要原料之一,胡麻作物的含油量直接关系到油的产出率和生产成本。可是神池县在品种选育和种植胡麻作物方面与生产加工脱节,满足不了月饼加工企业对优质胡油的需求。

  3.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是神池月饼产业加速长大的一个棘手问题。虽然各方对神池月饼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构成共识,县委、县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起到必须作用,可是多数政策措施存在落实不梦想的问题。

  三、神池月饼产业加速长大的对策及提议

  1.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神池月饼产业要想坚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不仅仅要完善现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并且要适时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神池月饼产业已构成原料供应、生产、包装、运输的产业链。推动月饼包装行业的发展能完善产业链,而月饼新品种的研发、胡麻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连锁经营能延伸产业链。

  2.加快产品差异化调整。产品差异化调整能够经过几种方法。首先,产品价格定位差异化。产品高、中、低档定位不一样,消费群体就不一样。其次,产品技术差异化。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研发个性化、创造性产品。最终,产品文化差异化。了解销售对象的文化取向差异,产品销售不一样的文化。

  3.落实和调整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现有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根据政策执行情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现行政策。现有政策中的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技改优惠政策、龙头企业贷款优先、优惠政策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产业研究详解(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景

  1、常州市情景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阳光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本事很强;风电产业已构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景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阳光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构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本事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到达372亿元,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到达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阳光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阳光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构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构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景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阳光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阳光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构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阳光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阳光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本事,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阳光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必须规模和产品开发本事,构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进取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以往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阳光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进取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本事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构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很多节俭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很多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构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气。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进取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气,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到达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经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阳光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阳光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俭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供给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经过示范推广帮忙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构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一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到达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本事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本事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景

  1、常州市情景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阳光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本事很强;风电产业已构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景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阳光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构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本事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到达372亿元,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到达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阳光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阳光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构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构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景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阳光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阳光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构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阳光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阳光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本事,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阳光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必须规模和产品开发本事,构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进取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以往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阳光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进取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本事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构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很多节俭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很多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构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气。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进取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气,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到达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经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阳光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阳光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俭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供给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经过示范推广帮忙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构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一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到达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本事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本事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产业研究详解(三):

  滁菊是安徽省四大著名道地药材之一,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也是滁州市唯一享有国家标准的农产品。滁菊俗称甘菊、白菊,其药用、保健价值居全国四大名菊之首,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活血、延年益寿等功效。近年来,在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科技、农委、财政、工商、质检等部门的鼎力扶持,南谯区滁菊研究所、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施集茶场等一批滁菊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经过科技项目扶持,依靠科研院所技术支撑,使滁菊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在滁菊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市场开发等方面研究滞后,严重制约了滁菊种植上规模、产品创品牌和产业化发展。笔者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滁菊原产地域的南谯区和全椒县、定远县等主产区,应重点在滁菊“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加工工艺”三大技术上进行创新,依靠科技支撑,促进滁菊产业化发展。

  1提纯复壮,改善滁菊高产栽培技术

  滁菊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重茬栽培,产量低,抗风险本事弱。传统的栽培方法容易导致滁菊种质退化,滁变异发红,品质下降。异常是滁菊头花采摘时期,如遇到霜冻或连阴雨,滁菊会大幅度减产,企业和菊农都会遭受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滁菊产业化发展。所以,滁菊生产企业和广大菊农,必须对滁菊品种提纯复壮,改善栽培技术。一是规范栽培技术。应大力推广应用国家科技部认定的《滁菊规范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技术,严格执行栽培技术标准,把握好“选田整地、种苗选择、移栽、中耕除草、及时打顶、科学追肥、防病治虫、制干加工”8个技术环节,按照滁菊研究所牵头研制的《滁菊种苗》《滁菊田间管理技术规程》《滁菊平衡施肥》《滁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等7个安徽省滁菊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滁菊》,统一要求,规范操作程序[1-2]。二是进行工厂化育苗。各滁菊龙头企业都要建设标准化种苗生产厂房,建立滁菊化验分析室和滁菊种苗组培中心,进行种苗脱毒培养。建设温室大棚进行种苗繁育,选择南谯区施集、珠龙、大柳、全椒县的周岗、石沛、定远县池河等乡镇,建立滁菊高产栽培地膜覆盖种植示范基地。各示范基地要做到“六统一”:即统一环境条件、统一品种、统一农药种类、统一施肥要

  求、统一栽培模式、统一收购价格。为广大菊农推广优质种苗进行技术示范,确保鲜花产量要到达7500kghm2以上。三是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坚持“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按照“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孵化一批科技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要求,高标准地建设“滁菊科技示范专家大院”,依托专家大院,组织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实行“四个一”:即一张明白纸、一套录相片、一片样板田、一名技术员的培训模式。经过科技入户,送科技到田间地头,进行“应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做到技术人员到户,良苗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实行零距离服务。经过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引导周边乡镇的农民科学规范地种植滁菊。

  2革新工艺,提升滁菊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滁菊龙头企业要坚持科技创新,打破因循守旧和小富即安的观念,加大科研开发力度,不断延长滁菊产业链。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滁州市科技局、市农委、发改委、财政局联合认定的首批6个“农业科技型企业”,其中有滁菊研究所。所以,滁菊研究所要带头高标准地建设好“滁菊科技示范专家大院”和“滁菊科技研发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引领滁菊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滁菊生产的科技含量。二是建设标准化滁菊加工厂房。各滁菊生产龙头企业,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设标准化钢架加工厂房,购置微波杀青烘干加工、蒸汽杀青烘干加工、大型风干机等先进机械设备,构成各种机械作业的滁菊加工流水线,按照《滁菊干制加工技术规程》要求,保证每个企业日加工滁菊鲜花达30t以上,提高年加工滁菊产品千吨以上的生产本事[3-4]。同时,建设大容量的滁菊鲜花和干花保鲜恒温冷库,保证滁菊产品质量和延长产品使用期。三是研发转化新成果。各滁菊生产企业进取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中医学院及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科研攻关,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级滁菊科研项目20多个,其中包括“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资金”、“科技人员服务企业”3个国家重点项目和省级8个科技项目,以及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等项目。要继续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开展科研攻关,转化推广“滁菊组培脱毒技术”、“滁菊黄酮和挥发油提取”、“滁菊原粉的勾兑及口含片制取”及“滁菊专用氨基酸有机无机复合肥研制及推广应用”等科技成果;广泛应用“滁菊病害生物防治”、“滁菊热风循环干燥”、“滁菊有效成分超临界萃取”、“滁菊超细微粉体技术”等项科技成果;滁菊生产龙头企业已研发滁菊饮料、滁菊养生茶、滁菊蜜、滁菊口含片、滁菊喷干粉、滁菊保健酒、滁菊保健枕、滁菊提取黄酮和挥发油等4大系列20多个新产品;并取得“滁菊无硫磺微波杀青烘干藕合干燥法”、“滁菊无硫磺汽热杀青热风联合干燥法”、“滁菊饮料及其制备方法”等10多项滁菊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还要进一步提升滁菊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力宣传推介全国名牌农产品“金玉滁菊”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滁州贡菊”,提升滁菊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辐射带动,实施滁菊科技富民强县工程

  为了做大做强滁菊特色产业,滁菊主产地南谯区在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及省滁菊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的基础上,于2008年5月,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滁菊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今后,要继续实施滁菊科技富民强县工程,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大面积栽培滁菊,加快滁菊产业发展步伐。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滁州市政府把滁菊产业化列为“三农”工作20项重点项目进行实施,成立了由2名副市长亲自抓的“滁州市滁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拟发了《滁州市滁菊“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滁菊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组织领导,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滁菊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奋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滁菊产业化体系”,并加大对滁菊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南谯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协调科技、农业、财政、科协等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滁菊科技富民强县工程项目,并将项目任务分解到乡镇,职责到人,层层抓落实[5-7]。二是探索运作模式。进取探索“企业+基地+菊农”的运作模式,实行“订单生产,菜单式服务”,推动滁菊产业发展。协调滁菊

  专家大院和科研院所合作,企业和乡镇联合,开展从“滁菊种苗供给—田间技术指导—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工厂化加工—组织营销”等一条龙服务,发挥科技项目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周边乡镇农民种植滁菊,力促滁菊产业走优质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路。三是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南谯区滁菊研究所、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施集茶场等一批滁菊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开发滁菊新产品,保证年加工销售滁菊产品达千吨,实现年产值超亿元。确保全区菊农增收3万元hm2。带动全区和周边县区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滁菊3333.33hm2,使千年滁菊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朝阳产业”。

  产业研究详解(四):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景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景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阳光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构成优势。据《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本事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阳光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构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长大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阳光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阳光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构成了阳光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进取推进晶硅阳光能电池、薄膜阳光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构成阳光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必须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必须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供给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很多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供给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阳光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到达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贴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阳光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提高、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长大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应对新兴市场,开发本事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本事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能够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本事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本事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并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进取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提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供给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构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贴合国家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进取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期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进取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构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构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贴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供给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必须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忙解决新能源与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贴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长大性好、自主创新本事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经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经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构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构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经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本事,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构成自我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进取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本事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进取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供给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小孩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我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产业研究详解(五):

  一、探索新路径:突出重点建高地

  研发产业是具备鲜明的前瞻性、战略性特征的产业,其引进培育和发展壮大,必须从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从研发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相城区的当前重点和长远战略出发,寻求一条贴合时代特征、契合发展规律、贴合区情实际的发展道路。其中最为紧要的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打造三大高地。

  一是融入全球化创新,加快打造创新群体的最佳集聚地。研发的主体是人,是高层次、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一大批专业人才异常是高端人才、高端机构,是研发产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为此,我们应当将打造创新群体的最佳集聚地作为首要任务,始终立足于研发产业的特殊需求,始终坚持高看一眼、多想一步、厚爱一层,从最直接的经费支持、物质激励到解决后顾之忧等各个方面,把“惜才如金”“爱才如命”的文章做足、做活、做到位。经费支持上,区一级在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对每一个引进的研究所、研发公司每年都应给予运营经费和研发流动资金支持,且在支持方式上应突出重点、照顾一般,重点项目重点支持。激励政策上,制定对专业研究所、研发公司的股权激励等政策,引导其建立健全股权激励机制,创造性地给予研发团队合伙人50%以上的股权激励,股权分红则在合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确保研发积累。此外,将高质量、高水准建设人才公寓等硬件设施作为一件大事,并解决好未成年子女就学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经过既有竞争力又有亲和力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一大批高端研发人才的加速集聚。

  二是推动新动能发展,打造高端产业的最佳策源地。牢牢扭住研发产业这一战略方向,以研发产业的培育发展示范带动全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重抓好两件大事:一方面,集中精力抓好以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为核心集聚区的专业化、高端化研究所和研发公司引进,并进取争取在引进海外研发公司上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省产研院与海内外顶尖高校、园所、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加快全球创新技术、资源、人才等源源不断落户。另一方面,持续深入抓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认真落实《相城区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按照“抓亮点、抓制高点、抓突破点、抓薄弱点”的工作思路,支持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研发机构、外资研发机构、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不惜重金落实好三个方面12条专项奖励政策。力争到2020年,新增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7个,构成企业研发机构全面覆盖、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强化协同性创新,打造原创成果的最佳孵化地。原创成果的有效孵化和转化,是打造产业地标的本质要求。为此,需要扎实推进平台载体建设。一方面,全面布局建设一批功能性平台载体。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布局重点,以提高区域创新创业创意本事为主攻方向,集聚优质资源,分层次、分类别地推进产业创新中心、众创空间、产业集聚区、特色基地等平台载体建设。确保到2020年,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3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3个,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个,新增市级平台经济特色基地5个。争创省级“众创社区”试点2个,新增市级和省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分别10个和4个。新增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3个。新增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1个、市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2个。新增省级以上版权贸易交易中心(基地)1个、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另一方面,进取有效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以开发区为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3D打印等产业领域的大型综合孵化器,以黄埭高新片区为重点打造健康产业、寡糖产业等高端孵化器,以高铁新城为重点打造影视、文化创意、科技金融、电子商务、泛娱乐、互联网+等创

  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结合各板块实际进取布局打造一批专业性孵化器。

  二、汇聚新合力:强力推进抓落实

  发展壮大研发产业是一项事关长远的先导工程、战略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注重规律性把握,以超常规举措推动超常规发展,着重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做好“立柱架梁”的文章。从研发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殊需求出发,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全过程和各环节,着力加强对研发产业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协调决策,着力加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理事会及各专项小组建设,着力加强合资运行公司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构成有力有序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着眼于构成最具竞争力的研发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在推动重点科技产业发展、科创载体建设、高企培育、企业上市、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激励扶持新政。

  二是做好“筑巢引凤”的文章。高水平、高质量抓好以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建设,未来在研发社区周边建设苏州市国际会议酒店、苏州市国际会展中心、苏州市国际文化体育艺术中心、苏州市美术馆、大剧院和62万平方米国际人才公寓、4个商业街区等。坚持“以水定城、以绿筑底”,构建水绿交融的天然生态,确保规划区整体水面覆盖率到达25%、公共绿地率15%。打造智慧出行新范式,引入无人驾驶公共交通,未来不再设置红绿灯等交通标识;对研发社区10平方公里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私家车一律不在地面出行,实现地下交通无缝串联,推动构建高密度轨道交通线网。

  产业研究详解(六):

  一、竹业发展现状

  (一)竹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竹林面积扩展迅速。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竹林面积和蓄积均为世界首位,约有竹类40属500多种。近10年来,竹林面积以每年5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这与竹子的天然扩鞭功能有关,也与近年来人类大力培育有关。

  2、竹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改善。因为竹资源经营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自从森林资源实行职责制以来,竹林资源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种植户的重视,同时也注重了对竹林资源的管理,经过低产造林和人工培育等集约经营措施,使我国的竹林资源质量得到了提高。

  3、竹林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目前我国已普遍改变了过去很多种植本地竹种的现象,在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各地在大力开发本地优势竹种的同时,也进取与其他地区联系,引进优良竹种。我国目前对竹资源的利用不仅仅依靠于毛竹,也在进取开发龙竹、麻竹、苦竹等经济效益较好的其他竹种,逐步走向竹子用材林、笋竹两用林和笋用林并举的发展道路。竹种结构得到初步改善。

  4、竹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从最初的基本运用手工和半手工操作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目前,全国年产值5000万的竹加工企业已超过50家。

  5、竹资源加工和利用的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竹加工利用方面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得到突破,我国也借用新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拓宽了竹加工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经过加工的竹资源已广泛应用到建筑、造纸、家具、运输、化工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竹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虽然截至目前为止,竹资源在各个行业的利用规模还较小,但随着科技提高和人们对竹资源认识的逐步加深,竹资源会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二)竹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竹林资源还没有到达有效配置,整体培育本事低。我国目前竹林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特征,这样使那些在经营竹林资源上具有技术和劳动力农户缺乏资源,且小户经营模式使得农户在信息获取、林地经营上都存在增加交易成本的现象,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2、竹资源市场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拓宽。竹资源的快速发展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对竹资源的开发利用时间短,生产者、消费者往往习惯于认同或者偏好传的统竹制品、竹资源的用途,对新开发的竹产品不了解、不认同。同时在国内市场上,竹产品仅有在南方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北方地区消费者对竹子的习性了解很少,在国内市场上,竹产品出口结构单一且出口往往依靠某一个国家或者市场,没有构成自我的单独的出口形式。

  3、竹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落后,造成竹产业发展综合效果差。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构成独立的适合我国竹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竹资源的种植往往按照林业部门的相关政策进行,虽然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大多数的措施缺乏整体性及综合性,所以并不适合竹产业的发展,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彻底解决,严重阻碍了竹产业的发展。在有限的措施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和农户在竹业种植中的定位,政府和相关的利益主体缺乏正确认识,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忽视了竹农的参与过程等,造成农户利益受损,降低了农户种竹的进取性。

  二、我国竹产业化发展探索

  (一)产业化发展应遵循的思路

  竹产业化发展过程和林业发展化过程类似,是天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织的过程,竹林对土地要求的程度低于农林业对土地要求的程度,竹子只要在气候适宜的情景下就能生长,只要一次种植并且能够永续利用,所以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首先要能反映竹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环境与竹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综合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竹产业化模式要体现竹业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产业话发展带动整个社会发展;其次,要体现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是构建竹产业化模式的前提,从竹资源基地的建设到竹业产业链的构建与竹的种植规模等,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第三,要体现科技支撑作用,竹业产业化的发展要体现以技术为支撑,并且竹业产业化的水平也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应以高科技的运用促进竹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的发展,实现竹业产业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第四,要从本地实际情景出发,突出当地特色,同时要有重点的构建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是竹产业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不一样地区地域由于环境、技术条件等的不一样,竹产业化模式是不可能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应当根据当地的竹业生长特点和生产力水平、市场体制的完备程度,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造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

  (二)各地成功的竹产业化发展模式

  由于各地的天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一样,所以在竹业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也不一样,下头将列举几个成功的发展模式以供参考借鉴。

  1、加工企业拉动型。这种模式基于市场发展与社会需求,以企业加工为主导,以产品加工与销售为龙头,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重点生产销售一种或几种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品,有机结合资源生产基地,构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加工企业要与生产基地构成统一的生产经营体系,两者的正常联合关系经营体系的运转,能够经过契约联合或者股份联合方式,使竹农享受到生产的加工利润,提高竹农的种植进取性,这一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利用企业市场经验和信息渠道获取市场供求信息,以供当地政府和竹农及时调整政策、种植方式等。目前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四川地区,四川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市场占有率,拥有深加工的本事,能够到达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率及高附加值。四川地区竹加工主要集中在竹浆造纸,并且四川地区竹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和荒地造林发展竹林生产,构成地方经济与竹农的共同增收。

  2、流通组织带动型和生产基地启动型模式。目前这两种模式在浙江地区突显。流通组织型主要是以流通组织为龙头,带动产品加工生产的联结,实现一体化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具有特色资源并构成了必须规模的企业,例如浙江的安吉县和龙游县,这两个县初步构成了市场联基地,实现了竹子原产品自产自销的产业格局。生产基地启动型主要是以区域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同时带动产业化的发展。这种模式依托于区域的特色资源与产业,此刻主要集中于浙江省的临安市,临安市依靠自身技术力气与信息的优势,在浙江省建立雷竹技术推广站,把雷竹高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雷竹成为临安市的支柱产业。

  不论采取那种模式,它们在运行过程中都遵循这样两种原则,一是利益驱动原则,二是高效率作用,利益原则主要体此刻产业化模式仅有产生效益才能吸引利益主体有更大的驱动力,高效率原则则主要体此刻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合作单位要遵循必须的规则、秩序,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竹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是一项繁琐的工程,需要漫长的时间,也需要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在竹业产业化模式建立过程中,要基于此刻的竹业发展现状,在认真研究各地特色及环境条件的情景下,立足于现实,建立贴合当地的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同时也借鉴了成功的发展模式,以期给各地竹业产业化发展以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竹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报,2010(09).

  [2]李悦,李平.中国竹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12).

  产业研究详解(七):

  2009年,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亮相于被称为世界“书业奥林匹克”的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据了解,展会期间中国举办了600多场文化交流活动,包括经济学家的学术论坛、音乐会及各类主题活动,让德国市民、各国出版人及媒体记者应接不暇。数字出版是这次展会的一大亮点。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内578家出版社已经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出版电子图书50万种左右,与2007年相比较增长了25%,电子书发行量超过3000万。至2008年12月,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达530亿,比前一年增长46.42%,据专业机构预测,2009年将达750亿(实际到达795亿),首次超过纸质出版产值。今后几年内,电子图书用户每年将增长约30%,产值增长50%左右。如此,我们能够预测到数字出版业的兴旺程度,包括数字出版及出版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如出版物、阅读工具、整合平台及用户教育等;也能够推测出数字资料产业正受社会追捧的趋势。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新著《世界大趋势》一书中提到“文化:视觉文化正在占领世界”的趋势,能够说是又一个佐证。

  1数字资料产业的定义与边界

  仅有基本确定了数字资料产业的边界,才能够进一步对其产业进行评估体系的设定。数字资料是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产生的词汇,其宽泛涵义是指一切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文字、音频、视频信号数字化之后的产品或者服务,具体范畴包括游戏软件、动画、移动应用服务、多媒体应用及资料制作、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其中游戏和动漫是数字资料产业中最具产业潜质而倍受世界关注的明星产业。据了解,在欧、美、韩、日等国家,游戏与动漫产业已成为本国文化支柱产业之一。

  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首次提出了“数字资料产业”(digitalcontentindustry)的概念,1996年欧盟《Info2000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数字资料产业的内涵。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资料产业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资料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资料(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电子出版物资料(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资料(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以消费的各种软件等。数字化资料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资料,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DigtialBroadbandContent”研究报告指出:数字资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OECD的经济正从一个有形的产品向一个高价值的无形物制造业转变,数字资料产业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有人认为,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新型文化产业,这指的就是资料产业。伴随信息技术的推进和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型文化产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新型产业是:①网络游戏产业。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游戏可追溯到1969年,当时瑞克布罗米为Plato系统编写了一款名为《太空大战》(SpaceWar)的游戏,不一样于以前的单机游戏,该游戏可支持两人远程连线,被公认为是网络游戏的雏形。1978年,在英国的埃塞克斯大学,罗伊特鲁布肖用DEC-10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款MUD游戏――“MUD1”,这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多人交互网络游戏。1996年,大型网络游戏(MMOG)的概念产生,网络游戏不再依托于单一的服务商和服务平台而存在,而是直接接入互联网。②动漫产业。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括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和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③数字资料产业。与前两者比较,它是以文字、图像、语音等为表现资料的数字产品或产品服务的产业。

  基于网络调研得知,不一样国家或地区对于数字资料产业的表述方式也不完全相一致,如图1所示:

  由此,能够把数字资料产业划分为广义或狭义两个部分:广义上的数字资料产业,即是依托信息技术支撑,一切与之有关的文化产业链上的产品或服务都可称为数字资料产业的范围;狭义上的数字资料产业是指以数字出版为核心业务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以文字、图像、语音等为表现资料的数字产品或产品服务的产业。本研究是建立在狭义数字资料产业上的评估体系研究。

  2数字资料产业链分析

  2,1数字资料产业链的含义与基本要素

  数字资料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包含所有数字资料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生产、宣传与销售等许多部门,并且综合或分解了许多原有产业的形态。随着环境变化与发展,它还需要进一步重新整合,在融合的情景下整合或重新专业化分工,构成新的产业链环节,才有可能突显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数字资料产业实际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涉及数字资料产品生产、交易、传输、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集群式发展是产业的一个特点。另外,有专家强调,新的数字资料产业中“资料”是主要的驱动力和最重要的资产,资料产业将被“需求”驱动,而不是被技术驱动。终端用户才是最终服务的决策者(数字资料产业的特质之一),而不是被动的被引导者,资料在数字媒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同时,在媒体互动、安全交易系统、用户互动、低价加速接入、宽带等诸多领域需要令人满意的技术解决方案。资料产业的发展既需要资料,也需要技术,有时还需要配套的产品或服务支持,构成多元支撑的格局,这是数字资料产业新的发展范式。

  数字资料产业的构成要素:①它是基于传统的媒体印刷品、电子出版物和音像传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当于国内此刻的文化产业和信息资源开发产业;②资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资料的创意与设计;③网络是资料产业的传播模式或平台,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④产业政策环境的导向作用;⑤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基本的硬件设施和材料的科技含量;⑥市

  场,主要是销售渠道、销售网络和消费者。这几个方面基本构建了数字资料产业发展的条件或环境,也决定了数字资料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中国台湾于2002年提出了一个“加强数字资料产业发展的推动方案”,其中提出六方面的发展策略:①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法规,吸引投资与国际合作;②创新与管理人才供给;③投资与租税的优惠;④加速关键技术与产品的发展;⑤提升国际行销本事和竞争力;⑥推动台湾数字资料广泛应用等。从构成要素和台湾的推进策略观察,这些都能够作为数字资料产业评估体系中重点研究的指标资料。

  据悉,美国的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消费30%左右的份额,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总量的25%以上。数据显示,在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文化企业的数量已经近百家,资料在信息产业销售额中的比重接近50%,从而成为新经济态势。在英国,资料创意产业的产值仅次于金融业,是第二大产业;在日本,数字资料产业产值已超过旅游业。据有关专家估算,全球创意产业每一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这些数据证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数字资料产业政策环境十分良好,基础设施保障作用十分到位,人的创造力十分强盛。但也有数据证明,文化消费力也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影响着数字资料产业的发展。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北京是数字资料产品集中地;此外,令人注意的是华中地区的武汉有两家专做数字资料的技术支持企业,即“缘来文化”和“博看网”;广东有一家做教学课件素材的;上海已经与部分数字资料企业建立了生产基地等。“缘来文化”(省略)是专做进口的科教视频节目,博看网(WWW.省略)做消费类期刊(也有少数社科类期刊)。据了解,进入市场三年左右的博看网,目前年销售额不足一千万,其中又有30%用于版权交易上,有一些产业链正在搭建之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数字资料产业正处于启动和发展初期阶段,除了与

  国际的差距外,还存在国内地区性的差距。

  2,2数字资料产业的案例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数字资料产业的资料,以下我们以电子图书和版权产业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以便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产业链概念。

  电子图书是数字资料产业的产品之一。日本的电子图书市场,构成规模大约在2000年前后,发展至今已有8、9年历史。有人专门对日本的“电子书”市场进行了盘点,发现主要面向PC阅读器的电子图书和面向便携式阅读器的电子图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表1所示:

  从产业角度看,电子书的需求与满足需要配套的阅读器,阅读器是产业链上重要的环节。目前,全球计划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电子阅读器企业有80多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有41家。仅就电子书而言,产业的构成需要:①读者新的阅读习惯的构成;②阅读工具的便捷和较低的价格;③宣传与培训;④销售与网络;⑤与运营商的合作;⑥与终端企业的合作(如手机企业)等,每个环节都是影响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前,从“新东方”数字产品会中了解到,“新东方”已经走过16年的历程,原以语言教育为特色的培训机构,三年前开始从传统平台迈向数字资料行业,当时产品资料仅以视频为主,目前已经从英语学习增加到各种职业考试,并与电信、终端企业进取合作,从PC机阅读转向手机阅读领域,这是中国数字资料产业发展的极好例证。

  版权产业也是数字资料产业之一,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宏观的概念。200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表了由多国经济学家编写的《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调查指南》,指南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代码界定了版权产业。该指南一项重要的分类就是将版权产业区分为四大类(见表2)。

  以上四大类也有人翻译为: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及边缘版权产业。

  盛大集团是国内著名的数字资料产业企业,其中“盛大文学”是一个“全版权运营公司”,其中“版权资料”涉及:网上电子版权、线下出版权、手机上的电子版权、影视和游戏改编权以及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版权等。那里的“全版权运营”概念也是版权产业的一个实践。

  版权及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是现实存在的,并且应当能够用具体数字来量化。为了量化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确定一种科学合理并易于操作的计量尺度是至关重要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确定三个衡量指标:即:①版权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②版权产业中的就业机会;③其在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以上这3个指标是相互补充的,能够说明一个国家版权产业宏观上的基本情景。那里,我们从版权产业又能够折射到产业链上各种环节,由版权演绎出了许多产品和服务。

  据了解,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版权问题高度重视,1992年10月,中国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2009年10月5日,在广州落下帷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漫画节”中,版权交易情景令业界兴奋,实际交易额比上一届增加了13%,到达25个亿左右。其中,漫画版权购买及发行成交总额1.6亿元;动漫形象授权领域成交额到达1亿元;动画授权制作及发行成交9.5亿元;网络游戏、手机动漫及人物形象扮演等领域成交总额达12.8亿元。版权交易构成了多领域、多层次的体系和渠道,再一次看到我国版权产业的话语权。

  因而能够得知,数字资料的产品与服务之所以称为产业,是因为数字资料的传播实现是需要必须的外部条件支持(不管是技术或是硬件以及教育培训);同样,数字资料产品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许多行业的发展,因而有人称之为产业集群。数字资料产业得到全社会的青睐,还有一个原因是:它是绿色的,是经过创意去实现视觉娱乐,而不是靠纯消耗物理的材料与资源。所以,它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世界经济活动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贴合科学发展观中转变生产方式、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

  3数字资料产业评估指标体系构架

  数字资料产业增值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的智慧,而不是传统的物理资源的消耗,这一点在盛大企业战略中得到了体现,即“所有的商业模式最终归于人才创造价值”。正是因为数字资料产业的发展,它在在许多国家GDP的指数中比例越来越重,一些国家或地区实施了相关的战略计划。欧盟从2001年开始实施电子资料(E-content)计划,全面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并经过了2005-2008年度的《电子资料增强(E-contentPlus)计划》,数字资料产业在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相继出台了发展数字资料产业的有关政策;韩国的游戏产业已经超过汽车产业。能够说发达国家在数字资料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构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法规体系和产业结构,加快了对全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内的数字资料企业竞争也十分激烈,据悉,2009年5月底,“共建全球创意创新中心”的桂冠落在

  了深港头上,而立志打造“国际创意产业中心”的上海,却没有成功,其“发展的空间将受到深港挤压”。其实2008年,上海已经失利过一次,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为了这个名号,上海人追逐了四年,业界自认文化底蕴、对外交流、人才集聚、产业基础都强于深圳,那么为什么会失败,有人把职责归咎于本地政府重视不足。其实,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国家的产业战略布局可能也是重要原因,这一点应引起重视,说明一个区域的数字资料产业发展与区域内的产业政策环境十分相关。区域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都是制定本地区资料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中的重要依据。

  管理体制方面,国外政府大多采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民间的、中介协会的作用于数字资料产业的管理体制。日本成立数字资料产业协会;韩国成立数字资料产业发展委员会和数字资料规划与服务局;澳大利亚成立交互媒体产业协会、游戏开发商协会;英国成立数字资料产业联盟。为保护作者创作的进取性,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文化创意组织协会”等机构,开辟专门的数字产业基地(有的称“创意园”),以此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体制上适应数字资料产业的发展要求。

  笔者认为,数字资料产业评估体系应当从外部环境、内部组织、市场支持(效益指标)及产业链长短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加强产业评估,引导产业发展,让其知己知彼,企业或地方始终坚持清醒头脑,评估服务于发展规划,是十分有意义的。

  3,1资料产业发展环境与指标设计

  笔者认为数字资料产业发展应当坚持:①以体制建设为环境,包括产业政策导向、内在激励因素、绩效评价因素;②以人力资源为创造性源泉,即强调创意人才培养,保护创造性产品;③产品应重视品牌建设,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④市场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消费本事为背景;⑤服务以国家或地区的大众审美水平及用户的培训、教育和销售网络构建为主要资料等,采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外部环境与内部发展相一致。相对的,评估指标的设计应当包括这些资料。

  3,2指标资料

  依据以上几点要求,我们分别从产业环境、人力资源、企业、产品、市场、服务及产业链延伸等几个方面设计其一、二级评估指标,期望能基本客观评价数字资料产业的竞争与长大环境(见表3)。

  3,3权重制定原则与分配

  权重设立是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评价主要是建立在必须时期评价主体(参与者)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如数字图书是以图书的资料质量为优先研究,那么,评价者就会将数字图书的质量分值提高;动漫是以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同样就会把品牌市场占有率的分值放得很高;数字资料企业将资本与市场作为构建新产业链条的驱动力,会把资本渠道的分值摆在重要位置。所以,不一样时期、不一样的评价主体会有不一样的价值尺度,这是动态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专家意见的影响力很大。因而,评价之前应当设置一轮专家意见调查,依据专家意见来调整原先设定的权重。同样,评价结果也是在必须环境下的相对结果,可能会存在必须的偏差。

  从调研的情景分析,评价权重或分值主要研究五部分:①产业发展的环境,即一个社会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及相关配套产业政策、资金扶持状况(如风险投资比例);②人力资源状况,涉及专业的人才队伍供给与保障,支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数字资料产业强调的是创造性,产品的创意程度决定了市场的成功与失败,创造性主要在于人,人的培育也要看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机制,其中,吸引人、留住人、发挥人的作用最为关键;③产品的前期宣传与后期销售,宣传与销售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产业链的延续;④企业之间的合作、协作状况,如经过合作与外包方式解决方案,分工合作又是提高专业化和运行效率的有效形式;⑤消费本事,这取决于消费者对于数字资料产品的认知、偏好及经济支持力(比如:区域经济的发展情景)。一般来说,投资、出口、消费是全球化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见,数字资料产品的消费十分重要,无消费就无发展。以上五部分合计应占85%以上,以此来体现或评估产业的基本发展态势。

  产业研究详解(八):

  近几年来,传统工艺美术业所承载和蕴含的巨大价值,日益被社会认可,被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业被整体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蜀中之宝的蜀绣在各级政府持续的关心和扶持下,在蜀绣从业人员的坚持和奋力下,已经逐步走出生存危机,虽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可是我们更应看到期望和机遇。我认为蜀绣产业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老是眼睛盯政府,蜀绣企业自身要“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进取适应现代市场环境,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内练一口气,这口气就是练蜀绣技艺,技艺是蜀绣生存发展的根本,千年蜀绣技艺一向靠口口相传,很多针法由于没有完整文字记载,已经面临失传,此刻我们要重视对蜀绣的传承保护,首先期望在政府的组织和帮忙下成立一个非盈利的蜀绣研究和保护机构,专门负责收集蜀绣精品,挖掘蜀绣题材,整理总结蜀绣历史资料,建立起完成的技术档案。蜀绣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带出徒弟,培养好接班人,有了这些技术理论基础,才能使技艺传承,正规化、系统化,综合化、规范化,这样蜀绣才能真正的生根发芽、繁衍生息,才能避免蜀绣变成假模假式的表演形式(唐小飞,2005)。

  所谓骨,就是蜀绣企业要重视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不能觉得做手工艺的不是大规模机器生产,就不需要管理。比如这两年我的公司引进一些管理人才,同时开始尝试一些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比如生产流程控制,生产成本控制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确实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增加了收入,所以我觉得蜀绣企业应当结合实际,进取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

  说到筋,就是蜀绣经营模式,蜀绣既是工艺品也是艺术品,生产上不能一味强调数量、规模、速度等方面的多、大、快;而要着力重视质量、形态、品味等方面的好、妙、雅;使之在代表传统文化精神和工艺作风方面具有表率性、典型性和高端性。另外蜀绣想要进入市场,还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目前蜀绣题材选择范围狭窄,大部分产品仍然停留在广为人知的题材上,老资料、老形式,简单复制,而经过与客户沟通、交流,近年公司设计、制作的《川剧变脸》系列,以及采用油画素材的蜀绣产品都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充分证明蜀绣的设计创作要海纳百川,善于吸收,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讲到皮,就是蜀绣要注重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

  蜀绣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打破作坊式生产、经营、管理思维,整合资源,树立蜀绣龙头机构,走品牌与创新之路。开展品牌经营,经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和有力的营销手段,推进蜀绣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唐小飞等,2010)。创立蜀绣品牌就是一个将蜀绣文化充分展示的过程。此外。期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蜀绣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刻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质量低劣的所谓蜀绣,蜀绣应当正本清源,树立行业龙头品牌。

  应当看到,与工业生产方式相比,基于手工生产方式的蜀绣产业不仅仅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等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还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扩大就业机会、丰富产品形态等社会人文方面的优势。我们应当把振兴蜀绣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联系,从发展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等多角度来研究,我坚信蜀绣的前景是乐观的,蜀绣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产业研究详解(九):

  与临港产业相近的产业很多,比如说海洋产业、港口产业,可是临港产业不等同于海洋产业或港口产业。因而,研究临港产业需要一套与其他产业不一样的方法和思路。

  对于临港产业,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一样学者根据自我的研究对象,对临港产业给出了不一样的定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李文荣(2007)临港产业,即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有关产业部门,大致包括:以港口装卸业为主的港口直接产业,以海运业、集疏运输业、仓储业为主的港口关联产业,包括修造船、贸易、钢铁、化工等产业在内的港口依存产业,以及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饮食、商业等服务行业在内的港口服务业。钟铭、李娜、刘建纯(2008)认为临港产业是一种具有地理上毗邻港口,产业上与港口产业密切相关,共同以港口为依托、输入或输出与港口相关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本文定义的临港产业是以港口为核心,以巨大的经济腹地为依托,依托港口的存在而存在并聚集发展起来的多种类、多层次、综合性、开放性的产业体系。临港产业发展往往对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临港产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很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临港产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有自身的演变过程。根据对发达国家临港产业发展路径的分析,以及产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我们发现,尽管由于发展阶段和自身条件的不一样,可是依然能够梳理出临港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概括出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发展模式,由此构成了动态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一阶段:“以货物运输为主导的海运服务型”。这是临港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临港地区开发缓慢,临港产业以港口为核心的海洋运输业为主,港口区位优势明显,畜牧、渔生产加工业及简单工业开始在港口周围布局,产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零散无序地坐落于临港地区之中。港口区域主要肩负着对外贸易和简单农副产品加工的任务,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临港区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的货场和中转站,此临港产业发展模式中临港产业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良好的规划,港口通常以优越的区位和优惠的税费吸引广大客户。相对而言,收入也以运输费、税收和储藏费为主,此阶段经济效益较低,是临港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重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工业临港产业”发展模式。此阶段临港重化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临港产业重要组成力气,临港经济抵御经济风险的本事进一步加强。采用这种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的港口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以货物运输为主导的简单海运服务型”临港产业转型升级而来;另一种是在港口建设期间同时规划临港产业园区,大型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企业进驻园区。

  通常,临港地区通常有必须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与港口相关的重化工业能够就近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并将产成品销往国外,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并且部分临港地区有比其他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从而吸引了诸如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工业进驻临港产业园区,成为临港地区的支柱产业。临港工业企业坐落于紧邻港口的临港园区,很多的原料和产成品经过港口大批量运输,采取“大进大出”的经营方式。该阶段的产业结构相对于第一阶段有所提升,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因为产业的性质要求临港产业大型化、产业布局规范化,经济效益提升明显。临港产业区很多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企业为社会创造很多劳动职位,对gdp及税收贡献可观。可是,这种“大进大出”资源导向性工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应在对于污染的处理上多下工夫。

  第三阶段:“以重轻工业为主导的混合型临港产业”。重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后期,适度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效率低下的、落后的产能被淘汰。效率较高的、先进的技术被引进,重工业产业升级的同时,又发展出口加工业,或兼容其他轻工业。这一阶段能够看成是第二阶段发展后期的成熟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轻工业的出现,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阶段:“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临港产业”。随着临港地区经济发展,临港地区地价逐渐上涨至占地巨大的工业企业所不能理解的程度,经济效率低、科技水平低、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内陆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逐渐占据着临港产业的主导,集成电路、海洋生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逐渐占据着临港产业的主导。与此同时,金融、贸易、旅游等临港第三产业逐渐在临港地区发展壮大。较前面几种阶段而言,这一阶段的临港产业是较为发达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科技领先、经济发达、环境友好、和谐社会。这标志着临港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

  临港产业发展演变规律是与工业

  化进程息息相关的,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临港产业都是由初级阶段经过漫长的更新换代的过程逐步升级到高级阶段的。推动临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两个因素包括:1、经济因素。在临港产业发展初期,利用临港地区的优良区位和必须的基础设施进行货物运输和畜牧、渔生产加工业及简单工业。随着临港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能享受海运业大出大进的运输便利的重化工业企业进驻临港地区。在重化工业构成必须规模后,便吸引其他一些轻工业在临港地区构成集聚。临港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地价的上涨,临港地区便对工业企业家失去了成本低廉的优势,工业企业纷纷内迁。而海运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便受到了产成品附加值更高的集成电路、海洋生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青睐,与此同时,金融、贸易、旅游等临港第三产业逐渐在临港地区发展壮大。

  2、政府作用。政府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经济生活中,一味强调市场的作用往往会产生“市场失灵”。这时候政府对于纠正临港产业发展中“市场失灵”的作用尤为明显。政府必须以市场为基础,或以弥补市场机制中出现的缺陷为限度,政府应制定具体的产业准入、产业退出指南,需要政府利用产业政策来干预和指导,引导和扶持重点临港产业发展。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市场与政府相互配合。加强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和空间导向。对不一样地域相应采取适当手段,引导产业布局。对现有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吸引内资的优惠政策,都应适时进行清理,克服无序竞争、阻碍空间规划实施的混乱状态。

  可是,并不是所有临港产业的发展都完全遵循以上规律,临港地区多依据实际情景,选择了适合自我的发展路径。有的临港产业发展过程中碰到了由初级阶段向高级化发展的障碍,比如一些处在狭小岛屿或者狭长地区的港口,其处于主航线上,区位优势明显,在由以“货物运输为主导的海运服务型”临港产业向以重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工业临港产业过渡过程时,发现根本没有供工业发展的大片土地,其发展只能停滞不前;还有一些港口由于不在主航道上,港口吞吐量大大地受到影响,想要提升港口的地位,只能在临港地区发展重化工业和轻工业,经过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大进大出”来带动港口的发展,临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正确规划。所以,临港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区位因素、经济基础、资源因素、政策因素选择适合自我的临港产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经过调整临

  港地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技术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促进临港产业的换代升级,经过临港产业的发展带动港口和整个区域的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经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蓝色经济区临港产业要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区,这就要求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产业研究详解(十):

  研发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类型,伴随着研发活动的外部化、市场化而逐步出现,并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7年,GregoryTassey提出了“研究密集”产业的概念,这一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医药、科学仪器等。2000年,在“美国缅茵州公共资金用于研发的评价研究的成果”中,首次出现了R&Dindustry的提法。胡鞍钢认为,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三方面知识本事的将是三个新兴产业:研发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高汝熹等学者分析上海研发产业发展前景时,最先对研发产业进行了定义:“研发产业是指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其中,研发活动是指科学家、工程师及其助手所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此后,国内各学者对研发产业的特点、成因、边界、评价指标,以及研发产业相关机制、制度与政策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

  一、南京发展研发产业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取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也明确指出,“促进科技要素聚焦,加快科技和研发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至于如何发展南京的科技服务业,笔者认为应从南京市的实际情景出发,优先加快发展新兴的高端科技服务业――研发产业。

  1.南京发展研发产业,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加南京的经济总量

  (1)能够分享国际外包市场飞速发展带来的好处,进而促进南京经济增长。沃里克商学院对欧美及亚太地区1200家组织进行调查显示,IT外包与主流商业外包活动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市场总值将从2005年的140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200亿美元,如果南京能获得这一数字的2%,将大大促进南京经济增长。

  (2)能够创造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进而促进南京经济增长。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研发从业人员年工资为10万美元~30万美元,而我国研发人员的年工资为1万美元~5万美元,如果南京研发人员年均工资到达我国研发人员工资的上限5万美元,按2006年研发人员数3.787万人计算,则可增加近132.5亿元的社会需求。

  (3)能够提高产业投资收益率,进而推动南京经济增长。一般情景下,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通常在10%~30%左右,而社会回报率将大于50%,南京市研发投资回报率十五期间平均值为12.5%,这将极大推动南京的经济发展。

  2.南京发展研发产业,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南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1)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研发产业的支持。南京市高技术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本事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很少;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具备新颖性、具有与国际意义上的专利进行比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少,仅有发展研发产业,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2)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研发产业的支持。发展研发产业既能够满足现代服务业中其他产业的技术需求,同时还能够提高高端服务业―研发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从而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南京发展研发产业的现状分析

  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国际上通常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表示研发活动的强度,从研发产业的角度出发,能够认为该比例为一国(地区)投入研发产业的资源比例。2001年以来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加。

  由以上数据可知,2002年以来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一向坚持高位增长,2007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62%,远远高于2006年全国1.42%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上美国(2.61%)、德国(2.46%)、英国(1.78%)等一般工业化国家水平,仅次于日本(3.33%)、韩国(2.99%)的投入水平,证明南京市目前已经具备发展研发产业的物质基础。

  但南京大中型企业研发进取性不高,投入强度不足。从中外数据比较来看,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为5%左右,高科技企业则到达7%~8%,世界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2006年,南京市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1%,远远低于2%的国际平均水平。

  2.南京市研发产业结构

  研发产业结构根据不一样标准能够进行不一样的分类,对于政策研究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按照活动类型和执行机构分别进行研究。

  (1)研发经费按活动类型划分。研发活动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2006年,南京研发经费支出为70.01亿元,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的研发经费为8.025亿元,占总量的11.5%;应用研究的研发经费为16.73亿元,占总量的23.9%;试验发展的研发经费为45.25亿元,占总量的64.6%。与2005年相比,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研发经费分别增长8.6%、9.6%和31.7%。

  由图2的数据来看,南京市研发经费支出活动类型结构变化不大,实验发展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略有上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经费比例略有下降。由于基础性研究成果受益范围广,存在显著的正外部性,私人资金往往投入不足,所以政府的资金投入应当向基础研究方面倾斜,而不是注重应用和试验发展研究。

  (2)研发经费按活动机构划分。按活动机构划分,2006年,南京研发经费支出为70.01亿元,其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研发经费为9.90亿元,占总量的14.1%;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为20.23亿元,占总量的28.9%;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为39.88亿元,占总量的57.0%。与2005年相比,三类机构的研发经费分别增长24.3%、9.6%和30.3%。

  由图3的数据能够看出,南京市研发经费支出活动机构变化较大,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逐年上升。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研发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据主体地位并逐年上升属于正常现象,这也贴合建设创新型南京的思路。

  3.南京市研发产业产出

  研发产业的产出能够经过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数量等指标来衡量:

  (1)南京专利申请与授权情景。2007年,南京市申请的专利数量为8032件,同比增长18.2%,其中发明专利数量为3412件,占专利申请量的42.5%;授权的专利数量为3778件,其中发明专利数量为1007件,占专利受权量的26.6%,证明南京市的原创性发明创造本事显著增强,科技水平在同类型城市中处于前列。但南京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并不高,主要表此刻具备新颖性、具有与国际意义上的专利进行比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少。2006年,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77件,平均每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03件;拥有发明专利639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2.38件。

  (2)南京技术市场交易情景。技术交易市场是研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南京已初步构成一个多层次、跨行业、跨地域、跨组织的综合性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日益繁荣,交易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2007年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5.59亿元,是2003年成交额的1.5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资研发中心的日益本地化,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外技术交易将进一步推动南京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

  三、南京发展研发的提议

  在科技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时代,南京要想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发展研发产业。

  1.进取利用研发资源的同时,加大利用区外资源的力度,真正做到依靠两个资源渠道,发展南京研发产业

  南京是一个科教资源禀赋突出的城市,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06年底,南京拥有48所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和为数众多的部级科研院所,名列同类城市第一位。南京科教精英众多,两院院士7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4人。所以,南京应充分利用其雄厚的内部科教资源优势,引导科研机构、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建立联合科学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向企业顺畅流动和转移的社会机制。

  2.南京发展研发产业,除面向南京服务对象之外,还要为全省、全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服务,奋力参与国际外包

  发展研发产业必须建立在充分、广阔的市场基础之上。南京位于沿海、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能够为南京发展研发产业供给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南京加快发展研发产业,不仅仅要为南京和江苏全省的科技经济发展服务,还要为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和全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服务。

  3.着力培育“集聚”区域和“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南京研发产业

  科学技术间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集聚与扩散,决定了研发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所以南京应当依托浦口、仙林、江宁三地众多高校“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优势,坚持“集聚”发展研发产业,构成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大学集聚的良性互动。另外,南京发展研发产业,不能忽视“龙头”的企业的作用,应当奋力扶持一批研发产业的大型企业,如南京晨光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所、熊猫电子集团、中兴通讯南京研发中心等,以加快研发产业整体形象的树立。

  4.完善南京发展研发产业的政策体系

  南京市应当从财政政策(包括研发补贴政策、进口技术的税收抵免政策、专利申请、政府采购政策、合作研发支持政策等)、金融政策(包括研发贷款低息政策、研发风险投资政策、信用担保政策等)、税收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消费税政策、所得税政策)等方应对发展研发产业进行支持。

  产业研究详解(十一):

  1房屋和房地产

  人们谈论房地产市场的时候,主要关心的是房价,并将房地产概念的模糊成了房屋或房子。“房地产”在英文中是“RealEstate”,两者都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并由于其独特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又被称为不动产。

  房地产(不动产)包括房屋、房屋所占土地的拥有权和使用权,还包括了附带的各种权益。而这些权益和房屋的位置才是人们所真正关心和追逐的,在国内体现为户籍、儿童入学资格、各种保险等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买房不是用来解决安身问题而是用来解决一系列权利和资质问题。由此可见,笼统地讨论房屋价格是不合理的:如果去除这些附加价值,单就房屋本身而言,上海市中心的房屋和内陆山区的房屋并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罢了。所以在探讨价格时,必须研究附属的价值。

  2房地产的本质及市场主导

  房价的构成要素最近成了关注的焦点,一般概括为工程建设及配套成本、财务销售管理费用、土地成本、各类税费、企业利润等五部分资料;如果详细算来,可能有一百多项具体的构成元素。

  当我们将“房地产”拆分开来看,用数学的方法解析“房地产”时,房价的真正主导就跃然纸上了:房地产=房产+地产。通常情景下,不一样区域的房屋建筑成本差距不大,那么房价的主导因素就应当是地价及附属在土地上的相关权益;这部分价格则完全由地方政府操控,可见房价表面上看是由市场主导,但其本质是地方政府主导,不管是规模还是价格。

  2.1基建拉动市场和价格

  近年来,多数地方政府改善基础设施、市民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采用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先是经过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房地产、建材、交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然后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升值,由土地升值后获得土地出让金再次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市近5年来的经济发展史就是最好的一个佐证。根据合肥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合肥市GDP自2004年开始三级跳,当年合肥市GDP增长了16.2%。其后两年中,合肥市GDP的增速一年比一年高,到2006年底增速到达了史无前例的17.5%,全市GDP高达1073.86亿元,提前四年实现了千亿目标。换言之,从2004年开始合肥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GDP翻番。而正是在2004年,合肥市政府开始经过融资的方式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2.2地方政策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及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针来激活房地产市场,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房市,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住房贷款降低首付百分比,降低各种税费乃至发放财政补贴的做法,但市场反应较为平淡。

  从统计数据来看,住房的刚性需求确实存在,但却因房价虚高不下构成不了市场交易;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自我经济和自身收入长大的预期与房价的差距。基础经济心理学告诉我们,房产的价格超出了收入水平所能够理解的限度时,市场不可能坚持繁荣的发展,即使地方官员再出来喊“买房就是爱国”也无济于事。

  3房价背后的风险

  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地方政府受到GDP增长政绩和地方财政“小金库”的驱动,对房地产采取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构成了严重的依靠性。在部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相互之间构成一条牢固的利益纽带,促使各级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彼此“合谋”推升地价,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成本虚高不下。

  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距2003年-2005年的平均水平,还高出30%左右。国内宏观经济前景还没完全明朗,城市居民对未来经济和收入预期都不乐观,各地楼盘降价和大众对于中短期楼市看淡,导致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低迷。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08年12月末,中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8%,增幅比1―11月提高6.5%。目前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60%以上,总资产周转率多数在0.3以下,经营性现金流也多数呈现负值,资金链普遍吃紧。而行业整体的负债水平和资金状况则更不容乐观。资金链如果一旦断裂,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开发商,而是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高企的房价如烫手山芋,任由上涨即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如果暴跌则将导致更深层的经济危机;高企的房价同时导致热钱的涌入,加剧人民币升值与房价的动荡,重则危及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

  正如易宪容先生早在去年就呼吁的那样:房地产业已绑架了中国经济,进而要挟中国政府。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但房地产市场本身会遭受重大损失,对国家整体经济运行也会造成严重而深远的影响。

  4繁荣房地产市场

  4.1改革房税制度

  许多开发商捂盘惜售、待价而沽,不是不想让资金早点回流,落得心里踏实,而是想以此逼宫,迫使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救市,维持只能升不能降的高房价,自我好从中获取暴利,收获高房价带给的成果,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从推出的高价土地和高税费中也获取了丰厚回报。

  针对各地商品房普遍很多空置问题,应向开发商等征收不动产闲置税。竣工验收后的商品房,有超过75%属于空置状态,在空置一段合理时间如一年或二年后,应被认定为闲置房屋,都要向其征税。

  4.2建立房产等级收费制度

  在十多年的发展中,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构成了较大规模的市场。这种商品性的体现,也使得它始终是追逐经济利益的高位,向最大利益化体现。这种价值、价格不断的上升,也使得很多普通的居民购房出现了困难,目前我国的住房政策逐渐构成一条主线,就是针对不一样的收入结构、不一样的收入水平采取不一样的住房政策,来供给城市的居民。

  房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一般商品不一样的是其具有民生的特性。所以房地产应当只允许投资不允许炒作,即允许投资开发房产、购买房产开展租赁业务,但不允许将房产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取差价。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房地产的炒作。具体的做法有:(1)严格统计家庭拥有房屋的数量,原则上一对夫妻只能拥有一套房产;如果购买第二套房产改善居住条件,则必须在规定的缓冲时间内将原房产售出。(2)对于购买多套住房者,按照第二套征取房产总值20%、第三套征取40%的比例逐渐增加房产等级收费制度。

  仅有采取多方面措施,将房价降至百姓所能够消受的水平,才能真正的繁荣房地产市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复苏。

  产业研究详解(十二):

  一、老龄产业的基本界定

  老龄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由于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构成的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产业群,是21世纪我国由于人口结构的转变而发展成的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产业。其基本面覆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意义,即便在学术界,有关老年产业的性质究竟是盈利还是福利,抑或兼而有之,也仍是个长期争论话题,由于目前老龄产业的性质徘徊在事业和产业之间,所以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福利性和微利性是老龄产业的显著特征,是老龄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主要区别。老龄产业,国外称为银色产业,或称“健康产业”,在国内来讲,老龄产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老龄事业,构成于市场经济时代的老年社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一般认为,老龄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是以三次产业中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二、老龄产业发展碰到的问题

  一是老年日用品市场,包括食品、服装、家庭用品、药品、保健品、辅助医疗设备等,在这个领域中、市场发展滞后,老年日用品供给短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以及辅助商品少之又少,有些商家把清仓处理商品冒充老年用品出售,少数厂商以优待老人为名,故意抬高售价,甚至以伪劣产品坑害老年顾客。二是老年服务市场,包括卫生保健、医疗护理、老年公寓、托老所、心理咨询陪伴服务、婚姻介绍等,在这些老年服务领域中,供给服务尚不足,专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也不足,服务项目和资料不全,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是老年金融市场,包括银行储蓄、老年理财、老年基金、老年财产保管、老年意外保险、老年服务保险等,这块市场仍像处女地,有待开拓和引导,由于金融市场缺乏对老年人正确引导,不少老年人把自我的养老钱投到了股票市场,遇到这几年股市不好,养老钱亏得所剩无几,现象触目惊心。四是老年休闲文娱市场,包括老年人旅游、老年俱乐部、老年学校、老年职业培训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娱乐健身、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状况是我国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主要在家里,马路上和公园里,老年大学,一票难

  求,休闲娱乐场所都被年轻人挤占。以上老龄产业发展尴尬局面,急需广大学者、老龄工作者前来分析、探索与研究。

  三、造成如此现状原因分析

  为什么21世纪朝阳产业在国内热不起来呢,我们媒体早就把老龄产业称为“夕阳红”产业,就是期望此产业早日红火起来,那为什么“夕阳红”产业在我国发展陷入困境呢?

  1.对老龄产业认识模糊,尽管老龄产业的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比较宽松,但政府对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人也普遍认为,老年人关键是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至于老龄需求,老龄市场,老龄产业,对国内来讲好像还是个新名词,原先是无人问津,此刻有些部门也是赶时髦讲一下,至于实质性地探索如何发展,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有人对老年人追求新潮,赶时髦的一些需求还表示反感。

  2.和国外相比,我国老年人消费本事还是不行,虽然老年人口数量不小,但实际有效需求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削弱,首先,我国此刻的老年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拿平均化的低工资,以前积蓄不多,此刻消费主要靠现有退休工资,在职职工工资收入结构是,基本工资比重小,而奖金、津贴等部分所占比重变化大,而退休金是基本工资打折扣计发,因而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的经济收入相比,差距不断扩大,退休职工处于相对“贫困”境地。其次是,广大农业老人原先没有养老金,现逐步实现“农保”,保障水平极低,而企业,事业国家机关之间的养老金差距又太大,制约了消费。再有,我国传统文化“清贫”“勤俭节俭”思想在这一代老人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往往把有限的养老钱留给子女,或给第三代消费,转移了老年人有效需求。

  3.更重要是,政府的指导扶持力度不够;老年产业除逐利的市场性外,无疑还有协助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性,这就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优惠政策的缺乏,已成为国内企业投资老年事业的瓶颈。比如说,若无政策支持,房地产暴利的背景下,企业置地开办老年设施,是无法与房地产商竞争的。还有就是老年护理工作人员工资和社会地位普遍低,仅有提高,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总之,要给予资金,税收优惠,要像当年引外资一样为老年产业招商引资。

  四、老年产业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

  据测算,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5%老年人需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万张床位,而此刻仅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万张,以平均每张床位6万元建设成本,光建床位就有3000亿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能够至少拉动1500亿投资。首先这就是拉动内需的契机,抓住此机会,就能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阴影,我们讲“转型升级”不光是指现代化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老龄化社会,有一部分产业向老龄产业“转型”也是一种“升级”,这种“升级”是和社会同步的,老龄产业中服务业比重较大,提高服务业比重,是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硬指标,发展老龄产业和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要求不谋而合,对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而深远。其次老龄产业市场发展就是指让我们产业变得更适应于老龄化社会需求,为老年人服务,提高他们生活质量,这是我党“十七大”精神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以老年人为本的产业发展构思,怎样提高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这些“人本”思想,又可成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再者,老龄产业的服务业,能很多消化原先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职工,为社会稳定,国企改革解忧解困,扩大再就业机会,是再就业工程实施的重要举措,

  当然搞得红火创出名牌,也能吸引到新毕业的大学生,为我国由于多年大学扩招而造成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处境解困。

  五、如何走出困境,启动老龄产业发展

  发展老龄产业尤其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社会关注,需将老年产业纳入产业发展轨道,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气参与老年产业的投资,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经过多渠道,多方式宣传老龄产业,使企业进取投身到这一朝阳产业中来,尽最大可能安全稳妥地以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式解决老龄化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老年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有利于拉动老年人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2.进取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首先要在现有“农保”基础上逐步梳理,在农村实现“全民农保”制度,让全体农民全部有养老保险金,消除农村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养老金标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村老年人消费本事。在城市要进一步缩小企业、事业、国家机关三种类型的养老金差距,向中间大,二头小橄榄型养老金差距模型发展,这样能极大提高城市老年人消费本事。再者要逐步加大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减少老年病,慢性病常用药的个人医疗账户的支付比例,减少老年人“因病致贫”的现象,来提高老年人的有效需求消费水平。

  3.尽快出台相关老龄产业扶持政策,产业政策是影响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市场环境之一,故急需出台老龄产业发展所需的财政、税收减免,信贷优先、融资、简化申请报审批手续等具体优惠政策,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大部制”改革是趋势,但此刻许多职能部门仍条块分割,老龄产业涉及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所以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构成配套性扶持政策,才能构成合力,直接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又比如,我们民办养老机构在征地、资金、建房、水电等方面往往是处处受卡,举步维艰,仅有具体配套政策,才能对症下药起到效果。

  4.要进取开拓银行老年理财产品的新业务,我国老年人除日常消费外也积累了一部分资金,要帮忙他们打理好这部分资金,让它保值增值,以防“通涨”和“CPI”增长给他们带来缩水,理财产品则要以稳健型为原则,反对他们做高风险,高利润的“股票型”理财产品,亦能够做点基金定投,医疗、服务保险产品,总之根据国外经验,这方面的市场上升空间巨大。

相关推荐
  •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我局对《北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附件,按相关的规程规范进行审查,审查意见如下: 一、工程的供水范围、建设的必要性 本工程...

  • 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性学习总结(一):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研究的关键词是资源,这次学习后,我对资源一词更有了新的了解。 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和天然资源的日益枯竭,能源供应对商...

  • 新兴产业有哪些

    新兴产业有哪些详解(一): 1、生物育种:生物育种的定义是培育优良生物的生物学技术。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一...

  •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详解(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长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优势,代表了未来科技...

  • 第三产业是

    第三产业是详解(一):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产业,也称为三产。它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而言的。第三产业通常包括零售、金融、教育、医疗、咨询等服务性...

  • 员工福利方案

    员工福利方案(一): 研究到现公司员工学车人数日益增多,公司为最大限度为员工供给应有帮忙,方便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工作效率,让员工感受企业大家庭的温暖,特制定以...

  •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一):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作家秦牧也曾说过:绘画能够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能够说...

  •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一): 课题题目中学生吸烟的危害。 指导教师王玉娜 课题组成员刘格言,严晓静,刘洋,温晓晓,韩喜辉,姜琪等 相关课程研究方法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在学校可...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