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精选20篇)

时间:2022-11-23 13:45:01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一):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此项工作于2011年11月启动,前后历时十个多月,现已修订完成并发布,将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在2012级开始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在全面总结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专业分类建设。根据我校专业特点,新版方案在人才培养总体分为教师教育类和非教师教育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类型细分为基础类、应用类和艺体类,为各专业明确办学定位,利用好现有办学资源,设计好人才培养路径,服务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针对08方案对学生专业核心本事培养不足、专业核心课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订要求各专业综合研究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等因素,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本事,进而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本事培养,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供给知识与本事基础。

  三是加强实践创新本事培养。本次的方案修订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本事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还允许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经过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据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方案修订工作,校党委书记顾家山、校长王伦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分管副校长李进华全程参与、直接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进取组织开展修订工作,期间召开相关会议10余次,其中包括为期两天的新版方案团体评审论证会。方案修订遵循“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强化实践、突出本事”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我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料、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本事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将立足于一个新的平台,为我校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二):

  一、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认为,此刻学校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觉得此刻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构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对学生传统单一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坚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本事和素质的提高。

  二、方案探讨

  1、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而创业基于创新,并推进创新。高职教育“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2、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本事;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确定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实践、实施和拓展本事;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社会竞争力。二是“双创型”人才也应当具有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

  3、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4、创新“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进取推行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经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二是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景下扮演某个主角,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到达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本事;三是“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下扮演某个真实的主角,开展业务工作,以到达真实的学习目的。

  5、强化“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本事、创新本事的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料,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训资料,确保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本事训练。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资料应以针对学生的本事、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活力,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考核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三、结束语

  本文旨在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供给探讨方法。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三):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经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本事、建设创新型国家供给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进取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本事,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奋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经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坚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本事。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构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某某-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某某-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某某-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长大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进取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构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一样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一样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2)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3)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4)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3)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本事;

  4)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异常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2)企业创办不足5年;

  3)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长大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__”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所从事科研工作贴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2)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3)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5)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2)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本事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3)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进取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4)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5)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6)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某某-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景,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贴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一样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天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长大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本事,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当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

  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所以,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主角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一样类型、不一样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一样。

  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并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一样。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一样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本事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仅有经过精心设计,贴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大学究竟应当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当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资料如何确定,以及怎样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长大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忙学生做好自我的人生规划。所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经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进取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重要资料。大学应经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供给政策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五):

  一、专业简介

  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秉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学、商学教育背景,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在充分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本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兼修法律和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成为既有英语语言优势又有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一支团结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考试经过率稳定在20%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平均经过率85%,高出全国经过率29.7个百分点;专业八级考试曾以85.14%的一次经过率创得佳绩,高出全国43.11%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期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科技英语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山东省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因既掌握英语又兼修法学、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具有必须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本事、自主学习本事和社会适应本事,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法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三、培养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政治、文化、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熟悉英语语言学、文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3.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对英语国家的语言、经济、社会、文化等有较广泛的了解,具有必须的跨文化交际本事;

  4.具有较强的实践本事及必须的科研本事和创新意识;

  5.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本事和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身体素质到达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8.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本事,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9.掌握日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10.鼓励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专业本事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本事证书: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全国英语翻译证书、上海外语口译证书、托福、雅思等。

  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资格证、法律英语证书、律师资格证等。

  四、学制、学时与学分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修业年限3到6年。

  总学时:2416学时。

  总学分:165.5学分,其中,必修课128.5学分(通识必修课27.5学分,专业必修课52.5学分,实践必修课48.5学分);选修课34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10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五、授予学位

  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贴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基础英语20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精修课程,它旨在经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英语》及相关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2.高级英语8学分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干课,它旨在经过阅读和分析资料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学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本事和整体素质。

  3.英语泛读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本事、语篇分析本事以及逻辑思维本事。同时,经过阅读训练帮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积累语言知识,加深英语语言文化的积淀。

  4.英语听力16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必修课。它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正规严格的听力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语料的理解本事,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5.英语口语8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是经过很多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本事,同时帮忙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6.英语写作2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本事、英语思维本事、篇章组织本事和表达艺术,有助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

  7.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经过对英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本事,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和批判思维本事。

  8.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经过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异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研究、评价美国文学思潮流派、经典作家作品,提高综合的文学批评本事和文学鉴赏本事。

  9.英语翻译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译实践本事,致力于培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胜任英汉互译任务的专门人才。

  10.英语语言学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六):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天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物联网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本事,能胜任在物联网相关行业从事软件研发、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等工作,既有较强的实践本事又有创新本事的高级应用型物联网工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1.综合素质

  (1)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社会职责感强;

  (2)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较扎实的天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应用本事;

  (3)具备必须的体育基础知识,到达国家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业务本事与素质

  (1)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2)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应用方法,以及物联网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维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并在物联网软件研发、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等某一业务技能方面有所侧重;

  (3)获得良好的物联网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本事和必须的创新本事;

  (4)熟悉国家物联网产业政策及行业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物联网产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鼓励学生取得教育部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认证的“物联网应用工程师”和“物联网开发工程师”和国家或行业内认可的资质证书。

  三、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射频识别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

  (二)核心课程

  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物联网通信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最长修业年限: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

  课程类别学分数学分比例学时数学时比例公共必修平台3923.64%77427.51%通识教育平台63.64%963.41%学科基础平台本学科基础分平台4326.06%90031.98%跨学科基础分平台1810.91%32411.51%专业方向平台必修1710.30%39614.07%选修127.27%28810.24%集中实践教学平台3018.18%361.28%合计165100%2814100%

  (二)实践性课程统计

  类别学分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实践课时84.85%实验课时127.27%素质与本事拓展入学教育13.03%军事训练1社会实践1素质拓展2专业实践专业见习215.15%专业实习9毕业设计(论文)6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2专业技能训练课程6

  合计5030.30%

  注:可根据专业具体情景调整增加。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学期12345678考试课程(门)7889520

  (四)各学期周学时统计

  学期12345678周学时(必修课)252626.527.517.510.518周11周周学时(选修课)01.51.59.59.50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一)公共必修平台课程模块

  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学时各环节学时分配考核类型各学期周学时分配备注授课实践(验)一二三四12345678两课模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44000001)3543618S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44000002)2361818S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4000003)3543618S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44000004)61087236S33形势与政策(144000005)2361818C0.50.50.50.5工具性学科基础模块大学外语大学英语(034000001E)大学英语(A)15270162(课堂)108(自主)S4课堂2自主4自主3课堂2课堂大学英语(B)15270234(课堂)36(自主)S4课堂1自主4课堂1自主3课堂2课堂大学英语(C)15270270(课堂)S4课堂4课堂4课堂3课堂大学日语(034000001J)15270270S4课堂4课堂4课堂3课堂大学法语(034000001F)大学俄语(034000001R)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模块军事理论(174000002)2361818S2大学体育(154000001)4144144S2222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模块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184000001)2361818C2总计397746301449119.510.50.52.5

  注:1.考核类型c为考查,s为考试;下同。

  2.大学外语可从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法语和大学俄语中任选一门。

  3.大学体育1学分36学时,其他课程1学分18学时。

  (二)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学分学时各环节学时分配考核类型各学期周学时分配备注授课实践(验)一二三四12345678公共选修课和石城讲坛系列讲座哲学伦理与人道情怀1.524C某某某某3-6学期选修6学分中外文化与世界视野1.524C某某某某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1.524C某某某某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1.524C某某某某政治法律与公民意识1.524C某某某某社会人生与生存智慧1.524C某某某某总计6961.51.51.51.5

  注:公共选修课程1学分16学时。

  (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模块

  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学时各环节学时分配考核类型各学期周学时分配备注授课实践(验)一二三四12345678本学科信息技术概论(074231001)3723636S4CC++程序设计(074231002)4905436S5数据结构与算法(074231003)4905436S5电路基础(074231004)3.5725418S4数字电路(074231005)35454S3模拟电路(074231006)35454S3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074231007)3.5725418S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074231008)35454S3操作系统(074231009)2.5543618S3计算机网络(074231010)3.5725418S4嵌入式系统原理(074231011)2.5543618S3企物联网工程导论(074231012)23636S2企物联网通信原理(074231013)2.5543618S3企传感器原理及应用(074231014)3723636S4企小计439006482529717143跨学科高等数学(074231015)9162162S45线性代数(074231016)35454S3离散数学(074231017)35454S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4231018)35454S3小计18324324783总计611224972252161517173

  注:实践(验)指集中实施的实践(验)教学活动(如上机、技能、实验课等),不包含授课环节中的实践活动;下同。

  (四)专业方向平台

  课程模块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学时各环节学时分配考核类型各学期周学时分配备注授课实践(验)一二三四12345678必修移动通信技术(074232019)23636S2企RFID原理及应用(074232020)3723636S4企传感网原理及应用(074232021)3723636S4企物联网数据处理(074232022)3723636S4企物联网信息安全(074232023)3723636S4企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074232024)3723636S4企小计17396216180148选修Web程序设计(074232125)3723636C4选修12学分物联网综合应用(074232126)23636C2企物联网控制(074232127)3723636C4企数据库原理与设计(074232128)3723636C4智能设备编程技术(074232129)3723636C4企Java程序设计(074232130)3723636C4软件工程(074232131)3723636C4算法设计与分析(074232132)3723636C4数据挖掘技术(074232133)3723636C4网络系统工程(074232134)3723636C4网络协议分析(074232135)3723636C4小计1228814414488总计296843603242216

  (五)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模块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周数(学时)形式考核类型各学期周数分配备注集中分散一二三四12345678素质与本事拓展入学教育(014104001)11周C1军事训练(174000001)12周C2社会实践(014104002)12周C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素质拓展(014104003)24周C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专业实践专业见习(014104004)22周C某某某某某某专业实习(014104005)918周C某毕业设计(论文)(014104006)611周C11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074234036)236学时C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程序设计应用训练课程(074234037)0.51周C1数据结构与算法训练课程(074234038)0.51周C1物联网基础应用训练课程(074234039)11周C1企嵌入式系统设计训练课程(074234040)11周C1企物联网综合应用训练课程(074234041)11周C1企物联网职业本事考试课程(074234042)22周C11总计3047周+36学时3周1周1周1周2周2周18周11周

  注:1.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本事和科研创新本事,例如: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师范生××基本功训练课程等。

  2.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门数由各院(部)根据专业需要制定。

  3.集中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均需有课程代码。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形式;是将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本事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从院校拓展到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与社会,实现了学生本事素养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此许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招工形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渠道、教师与师傅双向交流机制等方面进取开展探索。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与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等中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利引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对促进职业教育更务实、更健康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

  一是对进取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并给予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或者专项资金补助,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20__年河南省批准了学校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方案,20__年河南省批准学校开展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学校试点建设方案,省财政供给专项资金,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是校企双方要加强岗位安全意识教育,要求企业应支付学生合理劳动报酬,并为实习生购买“职责保险”,切实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三是在政府引导和监管下,开展PPP合作机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办学体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按照产权制度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探索多元体制办学形式,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体制改革;充分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等各方面的力气参与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

  依行业办专业,建专业馈行业

  学校以“立足地方,依靠企业,服务行业”为原则,和中铁电化局设计院、中铁电化局三公司、北京通号工程有限公司、洛阳电务段等多家企业就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配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取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建设集铁道信号、铁道通信技术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等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演练场;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中国铁路通号总公司等单位加强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仅能够满足学校专业实训的需要,充实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地区,为企业、其他院校学生供给培训服务。

  二、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20__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学校进取开始试点,推行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招生方式、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和探索。目前,河南省入选全国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正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稳步推进实施,逐步完善“基础素能+核心素能+拓展素能”的素质培养体系、“过程考核+德育学分+职业认证”的人才评价体系、“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多元评价”的创新机制

  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项目试点领导小组,分设秘书处、理论研究团队、实践探索团队(通信、信号、供电三个专业团队);合作企业相应成立项目办公室,分设技术小组、协调小组、指导委员会。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五个育人环节。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同研讨实训方法与实训项目,三是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四是共同做好“双元”(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五是共同做好学生招生与就业,使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

  学校联合企业在20__级学生中共同组建3个铁道信号专业、2个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2个铁道通信专业学徒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同步实施“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团队教学,并为学徒制班级配备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德育教师;另外引入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通信、信号、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评价和反馈。

  “立德树人,技能为本”的立体培养

  1.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校组织专家编写校编教材《岗前教育教程》,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歌手赛、才艺赛、体育赛,“法律讲堂”“道德讲堂”“模拟应聘”与“企业文化周”,举办爱心社。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引导学生平稳进入社会,解除困惑,树立信心,快速实现主角转换,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全方位融入企业团队;三是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特点,介绍薪酬、劳动保险、劳动合同等方面资料,促进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四是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2.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课程开发标准,建立“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采用“师带徒”模式增强专业实践教学,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引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实训项目,改革实训方式,促进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融合,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本事和创新本事。

  “寓学于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1.针对在校学生工学结合

  如第一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开展校内实训,获得基本实践技能;第二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假期还可进行专项技能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学校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中铁建“十四局通信班”,中铁建“十四局供电班”,校企双方本着互助合作、共同发展、进取交流、互惠互利的原则,采用该模式校内教学与顶岗实习。

  2.针对企业职工的工学结合

  学校根据用工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专业技能需求,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包括学历教育班、专技人员培训班、特殊行业或工种培训班等。如,学校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一公司合作的“一公司信号班”、中国中铁的的“三公司信号班”就是针对企业职工再学习、再教育而开办的职工班等。

  “校企共育,权责共担”的订单培养

  学校按企业“订单”要求招生,由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按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资料进行专业培养,职业院校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企业“私人定制”专业人才,做到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的“济南通号班”“天津通号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模式培养学生。在“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实现两个“双向对接”:一是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做到“产销对路”;二是学生与员工主角的对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岗前培训,创设企业环境、企业管理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服从企业决策的员工意识。“订单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仅为学校赢得声誉,更为企业储备了很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平台对接

  大赛是竞技场,也是风向标。学校在铁道信号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全国铁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得各专业一、二等奖。竞赛深化了与行业更紧密的合作,多项竞赛都有知名企业参与,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便于研讨、开展专业建设;比赛资料与产业发展、行业标准融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的改革创新[4],引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观,塑造“技能改变命运,大赛点亮人生”的价值观。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八):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各高校都会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景制定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将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必定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如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订,培养适应本事强,专业水平高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近几年担任教务员的工作实践,我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修订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经过走访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和优秀校友进行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实现提高就业率和学校美誉度的目标。

  2、准确定位的原则

  经过市场调研,我们大致掌握和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接下来就应当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这个时候我们要清楚的看到,如果只从社会需求出发而不研究本校、本地区和师生的实际情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甚至导致出现不能执行的情景。围绕我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必须要强化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这不可是突出应用型这一特点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

  3、前瞻性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具有前瞻性,要经过市场调研和对学科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及时调整方向,在专业设置、师资引进和储备上早准备、早规划,为将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本事。

  4、国际化的原则

  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工作,主要有开展合作办学和互派留学生两种形式。近几年来,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发展很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与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006年至今已有四百多位同学作为留学生到国外留学,他们切身体会到不一样教育体制的优劣,实现优势互补,这对于对培养他们全球化的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信出国留学的这一段经历对他们将来事业的发展也会产生进取而深远的影响。

  人才培养方案对整个教学、学生就业和学校声誉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应当深入调研,紧跟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认真慎重做好课程设置工作,引进或培养“大师级”的人才,探索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估机制,奋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深入调研,掌握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每个高校都要直接应对的现实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法律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供给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越来越高,各高校都尝试开展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大环境,深入市场开展调研,掌握基本需求,从而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本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事和水平。

  2、根据学校的定位,统筹做好课程的设置工作

  高校办学定位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各高校都会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景,做好五年发展纲要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设置关系密切,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形势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以期更好实现办学目标。在制定课程设置时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对课程设置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完善相关细则,使之更趋合理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将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现办学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好课程设置工作,我认为应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情景的调查摸底工作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我们必须对服务对象情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仅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景、兴趣爱好,本事素质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我们能够经过对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情景和毕业生就业情景进行评估和预测,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定一个比较切合我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异常指出的是,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是动态、可修改的,以满足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学生长大成才的客观需要。(2)要做好相关教师的引进和人才储备工作

  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后,接下来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很多的实践证明,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必须要有优质的师资作为保证。我们应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做好相关专业的教师引进工作。经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本事,从而担当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异常是要有战略眼光,瞄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好今后发展所需优秀人才的储备工作,为学校内涵建设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完善教学设施,为开展创新教育供给物资保证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取得新优势和新提高的力气和源泉,作为国内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也必须顺应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奋力搞好创新教育,仅有这样才能实现新的跨越。韶关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跟其他山区学校一样,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遇到了办学经费短缺这一突出的问题,对教学投入就显得不足,制约了课程教学的发展。为了开展好创新教育,进取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经费投入,同时还要整合社会资源,争取热善好施的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的支持,不断增加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为创新教育供给坚强的物资保证。

  (4)胆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本事和实践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做出了进取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进取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本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异常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的前提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本事和实践意识。

  3、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成功与否,必须要经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机制,客观公正的评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从而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供给理论和现实依据。我认为要集思广益,经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等途径广泛征求专家、教授、学者和师生代表等的意见和提议,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除了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景外,还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研判,提前谋划好相关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学生长大成才道路上的明亮“灯塔”。

  5、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相当迅速,我校这方面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快,目前我校已经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合作办学,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缔结成姊妹学校,双方互派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开局良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出国交流生反馈的情景看,经过1~2年的国外学习,由于国外的教育模式和体制与国内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普遍都感到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将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供给实实在在的帮忙。我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经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让学生接触更多新东西,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向纵深发展,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人才培养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们期望经过市场调研掌握需求,做好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工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估机制等途径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和反馈等工作,为大学生的长大成才保驾护航,为把韶关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做出自我新的更大的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九):

  一、遵循原则

  1.遵循规律性。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注重整体性。着眼完整人的长大,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3.体现协同性。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具体措施

  1.实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

  着眼于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解决各年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各自为战的.问题,在创新人才落实三段联动职责制,促进我市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一样,将三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创新习惯、需掌握的创新技能和应构成的创新本事综合研究,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加强学段间教学资料衔接的研究,协调三个学段的工作步调,实现学段教学和研究力气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学段统筹协作的整体集成效益。

  二是确定具体任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统一制定提高创新本事的战略规划。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意见。开展三个学段学科贯通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统一组织有关的创新教育活动,为课堂教学供给正确的导向。发现与解决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

  三是落实段联动措施。建立由三个年级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实行首席教研员制。组长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要起核心作用,发现问题、设计活动,组织领导本学科其他各学段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分学科制定三段联动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开展研究工作。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对学科创新教育教学联动的情景每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对学科组提出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学科组内实行捆绑式考核,纳入教研员学科负责制。

  2.建立创新潜质学生数据库,联动跟踪培养

  创新潜质学生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实本事的学生,对于潜质学生加强跟踪管理有利于他们的良好的后续发展,同时能够发挥进取的榜样作用,使创新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一是学校从创新课程落实及创客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中,经过数据跟踪分析,发现创新潜质人才,构成潜质学生数据库并及时跟进培养,并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创新教育活动。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经过搭建各类竞赛活动,对学校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筛选,建立市级数据库,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经过数据库关注潜质学生发展动态,结合人生规划课程,及时与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做好沟通,为学生后续发展搭建桥梁,为高中、中职学校供给创新潜质的学生,同时学校结合自主招生政策,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升入高校牵线搭桥。

  3.出台贯通培养实施方案,供给政策保障

  出台加强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确保人才贯通培养工作有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1名局领导分管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确定创新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同时,各中小学校要有1名校级领导分管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教育局将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经费列入预算,重点支持科技教育资源、基地建设、设备设施购置、科技竞赛活动举办等工作。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安排创新人才教育经费,重点用于活动耗材的购置、活动资源的引入、校内外活动的实施。

  三是完善评价制度。教育局把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列入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各学校对创新教育活动辅导教师工作纳入学校评价系统。学校对学生参加创新教育活动进行多元、动态、过程性评价,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对高中学生创新成果记入档案,赋予相应学分,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自主招生相对接的优先录取制度。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

  某某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某某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本事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贴合人才长大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某某年底,经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到达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到达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到达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到达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资料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4个1”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1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检验、经营、知识产权、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进取引进和培养造型、化验、熔炼、热处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昱工耐磨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化验、检验、安全生产、维护、行车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昱工”为载体,进取培育昱工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一):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经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间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经过几年的奋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坚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5年获国家(科技提高、天然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的论文要求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⑷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或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

  ⑸已经或正在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者。

  ⑹近5年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其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必须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可者。

  三、选拔程序

  选拔拔尖人才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学科或专业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所在学院按照条件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初评。

  2.各学院经过初评产生的候选人要向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供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代表其学术水平的论文、著作以及鉴定证书、获奖证书、课题立项说明书等有关佐证材料。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候选人在规定时间按规定要求要向评审专家汇报个人学习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科研等情景,并阐明自我近3年的学术计划。同时还要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评审会专家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

  5.学校对专家评审经过的人选进行公示。

  6.学校批准公布。

  四、选拔范围

  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包括学校规划确定的所有学科和专业。同时,学校异常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领域里寻找新的生长点。凡近年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内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贴合上述选拔条件的,也能够按程序申报。

  五、支撑条件与组织管理

  1.为确保此项计划的顺利推进,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抓这项工作,由下设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学校为确定的拔尖人才供给如下支持条件:

  (1)为每位拔尖人才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100元。

  (3)学校每年为拔尖人才供给1~2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用。

  (4)每年为拔尖人才供给500元书报资料费补贴。

  (5)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导师。

  (6)对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校优先予以研究解决。

  3.对拔尖人才的任务要求:

  拔尖人才不仅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并且还必须完成下列科研任务:

  ⑴每年必须在东北林业大学中文学术期刊目录a类所规定的杂志中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上述发表的论文要求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必须是以东北林业大学名义发表的。

  (2)3年内必须申请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本人必须为第一主持人,个人可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3)5年内必须出版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或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学校的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完不成规定任务指标,经评估低于三分之二票数者,将取消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资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种优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头情景下将不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续培养:

  (1)经民主推选并经组织批准为学科带头人;

  (2)年龄满45周岁;

  (3)有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制假者;

  (4)由于种种原因不宜作为拔尖人才继续进行培养者。

  6.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举措。各个学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他们的长大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注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进取参加所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本事,还要进取为他们出国考察、访问及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异常是要进取推荐他们到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提高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长大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本事,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当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所以,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主角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一样类型、不一样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一样。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并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一样。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一样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本事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仅有经过精心设计,贴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大学究竟应当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当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资料如何确定,以及怎样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长大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忙学生做好自我的人生规划。所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经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进取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重要资料。大学应经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供给政策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三):

  一、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认为,此刻学校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觉得此刻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构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对学生传统单一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坚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本事和素质的提高。

  二、方案探讨

  1、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而创业基于创新,并推进创新。高职教育“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2、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本事;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确定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实践、实施和拓展本事;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社会竞争力。二是“双创型”人才也应当具有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

  3、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4、创新“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进取推行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经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二是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景下扮演某个主角,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到达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本事;三是“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下扮演某个真实的主角,开展业务工作,以到达真实的学习目的。

  5、强化“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本事、创新本事的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料,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训资料,确保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本事训练。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资料应以针对学生的本事、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活力,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考核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三、结束语

  本文旨在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供给探讨方法。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四):

  1培养目的

  1.1根据公司确立的“五个一”目标,经过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和挖掘各层次人才的潜质,以促进A服务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公司新的改革与发展供给有效的人才资源保障,实现:

  1.1.1人才无断层:要保有一到二名的适宜人选,当某个关键职位由于前任提升、退休或辞职等原因出现空缺时,可接替这个职位。

  1.1.2工作顺利交接:要保证连续性较强及较重要的工作,当承担工作任务的人员突然离开岗位时,后继的人选在短时间内能顺利交接工作。

  1.1.3构成人才磁场:要保障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吸引各类贤才的加盟,到达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2培养原则

  2.1领导问责培养原则。各级单位及部门负责人对人才培养工作负直接职责,人才培养的成效应纳入考核范畴。

  2.2滚动进出培养原则。不论资排辈,实行“赛马制”滚动培养,每年根据实际工作表现调整人才梯队,选择优秀人才纳入人才库中,对实际工作中表现一般的人员淘汰出人才梯队。

  2.3个性化综合性原则。坚持专业培养与综合培养同步进行,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方向,设计针对性的发展通道和培养方法。

  3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A公司本部及各子公司。

  4管理职责

  4.1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负责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认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5甄选方法

  5.3.1职业操守、知识技能、工作资历等基本条件经过个人材料,结合日常工作观察情景进行分析。

  5.3.2关键本事资质经过调查表、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条件具备的可借助专业机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

  5.4甄选程序

  5.4.1公司关键岗位的数量可按公司当前职位总数的30%之内进行评定,每个关键岗位至少要选定1~2名后备人员。如果公司内部没有适宜人选的特殊岗位,可研究外部招聘。

  5.4.2后备人才由各单位根据公司制定的甄选原则及条件进行筛选确定,并报A人力资源部审核备案。

  5.4.3确定的关键岗位一般应公开,但关键岗位后备人选根据各单位实际情景,可在单位内部公开,也可只在单位领导班子范围内公开。

  5.4.4流程:

  步骤流程资料职责部门

  1提交关键岗位及后备人选各管理部门

  2关键岗位及后备人选资质审核,并绘制关键岗位及人才梯队配备图人力资源部门

  3提交公司领导班子评定人力资源部门

  4确定关键岗位及后备人才名单公司领导班子

  5后备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制订、跟进实施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

  6后备人才的考核、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管理部门

  7后备人才的调整公司领导班子

  8后备人才库的维护与管理人力资源部门

  6关键岗位人才梯队库

  6.1目的作用。公司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各单位根据甄选条件确定的后备人才,创立关键岗位后备人才库,完善后备人才档案,以促进信息查询、跟踪培养、管理评估、选拔与调动等管理。

  6.2梯队层级。根据同一关键岗位对人才培养的先后顺序,按照各单位的综合评价划分一级梯队和二级梯队,一级梯队人才为优先发展级,二级次之。

  6.3梯队晋升。当关键岗位出现人员缺位时,优先研究从一级梯队人才中选拔适宜人员,同时从二级梯队人才中选拔适宜人员补充到一级后备人才;当二级梯队人才空缺时,则相应从公司选拔优秀者补充空缺。

  6.4晋升条件。关键岗位空缺时,应优先从后备人员中聘任,后备梯队人员一般应在经过1年以上培养后才能晋升上一级管理岗位(特聘人员除外)。

  7培养使用方式

  主要经过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双向选聘、工作优化、导师制等方式循环培养,合理地挖掘、开发各层次人才,以便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供给人力支持。

  新员工试用(见习)期的培养管理,按照《新员工入职指导管理办法》执行。

  7.1挂职锻炼

  7.1.1挂职对象。主要针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型人员开展“T”形培训,让他们在熟悉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同时,纵向或横向增强对其他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识和了解,以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业务工作本事。

  7.1.2挂职周期。由派出单位与挂职单位协商确定,原则上按全日制3~6个月为一个周期,或按每月挂职工作时间不低于15天。

  7.1.3人事管理。

  (1)挂职职位一般跨单位或部门安排,以部门副职或助理职位为主,以学习、调研、议政等形式参与兼职部门工作,在业务上理解挂职部门领导的管理,并理解所在挂职部门负责人的考核,考核结果应反馈给派出部门。

  (2)挂职人员人事关系仍然隶属于派出单位,享受挂职前的薪酬待遇。

  7.1.4审批流程。

  (1)跨单位挂职锻炼的,由拟派出单位提出议案(明确挂职人员、培养目的、工作时间、工作资料要求等),提交A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协调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挂职工作;

  (2)跨部门挂职锻炼的,由拟派出部门或所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议案,并报单位负责人批准。

  (3)挂职申请批准后,统一由负责审核的人力资源部门签发派遣通知函,以书面的形式明确挂职人员的岗位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项,正式通知接收单位或部门。

  (4)接收单位(或部门)应当为挂职人员供给相应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且负责安排好挂职人员的工作。

  7.2岗位交流

  7.2.1交流对象。主要针对具有培养潜质的中高级专业管理骨干,经过单位(部门)之间双向或单向交流方式,让交流人员熟悉多种业务,提高综合管理本事,培养具备多种本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推动A公司范围内人才的良性流动,进一步优化专业管理人才队伍结构。

  7.2.2交流周期。原则上为6个月~1年或以完成必须任务为限,具体交流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景确定。

  7.2.3人事管理。

  (1)岗位交流以跨部门为主,一般参照同级别职位交流,由接收部门聘任上岗,直接参与部门的具体工作,并按新聘任岗位考核,发放薪酬待遇。

  (2)由子公司提出议案,经A公司同意后跨单位交流的,人事关系一般隶属于派出单位,薪酬待遇也在派出单位发放。

  (3)由A公司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安排的岗位交流,人事关系一般转移到新聘任单位,并按新聘任岗位相应的标准发放薪酬待遇。

  7.2.4审批流程。

  (1)单位内部交流:由各单位自行调配——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备案;

  (2)跨单位交流:由各单位提出议案——A人力资源部审核——公司领导批准。(财务、组织人事、监察、审计等岗位人员交流还应征询业务主管部门意见)

  (3)岗位交流申请批准后,统一由负责审核备案的人力资源部门签发派遣通知函,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交流人员的岗位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项,正式通知接收单位。

  7.3双向选聘

  7.3.1选聘对象。业务拓展难以获取的特殊专业人才或急需人才,一般根据工作对象专业工作特长,结合本人的意愿在A内部进行优化配置,由单位与个人双向选择后聘用,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促进A公司人才资源的共享。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五):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职责、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进取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景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第八条:人才的培养方式: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忙,使他们能快速的长大,尽快地长大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进取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长大。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供给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经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长大。

  4、供给学习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必须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经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供给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6、进取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进取组织各种健康礼貌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六):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经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供给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奋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到达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到达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经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本事,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进取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平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供给信息服务。各企业要进取为“平台建设”供给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供给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供给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构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平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资料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资料、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资料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平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本事。

  5、技术交流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必须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资料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院校供给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供给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景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xx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七):

  一、指导思想

  以xx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在医疗实践中加快培养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

  (一)人才无断层

  当医院内的某个职位由于人员的变动、长假、退休或辞职等种种原因出现空缺时,保证有适宜的人选接替这个位置。

  (二)顺利交接保证目前的人选确实胜过他的前任,并且交接得越快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培训方式:

  (一)根据和培养对象签定的“协议书”和个人培训计划,采取以在岗位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培训、跟师学习、参加学术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

  (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人才的培养,异常是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根据全院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三)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在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措施为:

  1、合理安排各层次人员比例,按照区卫生局的要求进行人员配置。

  2、由我院主持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规划的实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

  3、进取统筹调动卫生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优势互补,统筹兼顾。

  4、方向明确,形式多样针对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学历、推广适宜技术、讲授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进取开展卫生专科人才培养。培养同时应重视师承,分层开展。

  三、以人为本,坚持“三个并重”

  (一)培养和使用并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其价值和潜力。人才也仅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我院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将人才的培养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充分注重挖掘人才潜力,进取探索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极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1、不拘一格用人才。

  (1)为现有技术骨干供给必要的临床工作条件,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2)经过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发挥院内老医师的作用。

  2、进取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从政策、财力和时间上对现有人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充分发挥院内有临床经验医师的传、帮、带作用。

  (2)进取鼓励科室内的小讲课。各科室每月都要组织1—2次科内小讲课,或坚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临床经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3)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来院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3、每年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根据需要,医院每年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深造。医院要求每位外出人员学习回来后要向全院讲授所学的资料、体会及外院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医院也会对外出人员开展新技术情景进行评估。

  4、对新职工实行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二)进取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多形式,多渠道广纳贤才。主动到各医学院校或面向社会招纳贤才。想方设法为优秀人才供给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

  (三)激励与考核并重把品德、本事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点。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德、能、勤、绩四方应对医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院内公布,进入医务人员个人档案,并直接奖金挂钩。

  四、保障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重视、关心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景,听取他们的提议和要求,帮忙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改善工作条件,为其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及实务基础,具备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基本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并能较熟练地应用国际法规、外语开展商务操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国际贸易、国际化经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理论和实务,具有分析和处理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基本本事。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本事:

  1.掌握国际商务及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国际商务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实务操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实际本事;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进行商务沟通的本事;

  4.了解涉外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的惯例与规则及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政策;

  5.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本事;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必须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本事。

  三、核心课程

  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基础会计、统计学、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函电、国际项目管理、国际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电子商务模拟、国际商务管理案例、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实习(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五、基本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七、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数学类等课程模块。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提高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提高课程包括思政、外语、计算机、数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学生在基础课程修读完成后,根据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选择修读。拓展课程包括天然科学与技术(A类)、人文科学与艺术(B类)和社会科学(C类)三个课程模块;学生也能够将学校开设的非本人主修专业的任何课程作为自我的通识教育选修拓展课程。

  (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双语)、组织行为学(双语)、管理经济学、电子商务、国际商法、企业战略管理等。

  (五)专业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商务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物流、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管理案例、国际经济法等。

  (六)专业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英语口语、世界经济概论、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创业管理、WTO通论、国际电子商务模拟等。

  (七)特设课程

  主要包括创新实践成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等。

  八、专业特色

  国际商务专业立足学科建设和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围绕“厚基础、宽领域、重应用、高技能”的培养目标,重视发挥双语和外教全英文授课优势,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具有管理知识和沟通技能,具有善于利用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本事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

  九、就业去向

  20xx年至20xx年,已有600多名学生毕业,总体就业率始终坚持在95%以上,其中15%的学生考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就业领域涵盖政府、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系统的涉外部门和内外资企业,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管理和咨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十九):

  为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毕业生毕业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三项测试”的要求和学院迎评工作统一部署,结合我系的具体实际,特制定电子商务专业20XX年学生综合技能强化训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有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和《高等职业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为指导,全面贯彻我院教学工作大会精神,认真执行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对我院06级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确保以优异成绩经过教学水平评估。

  二、培训对象、目标和资料

  (一)培训对象:本系06级电子商务专业57名学生。

  (二)培训目标:经过强化培训,使参加培训学生所有培训科目全部达标。

  (三)综合技能培训资料: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知识、电子商务实际操作技能。

  三、组织机构

  组长:甘露

  副组长:李XX

  成员:周XXX、张XXX

  四、电子商务专业技能操作本事培训工作步骤

  (一)工作步骤

  1、宣传组织和布置阶段(20XX.6.2—20XX.6.6)

  学院评建办、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门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20XX年学生综合技能培训方案,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说明专业技能等综合技能培训在评估中的重要意义,并制定目标,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2、摸底测试阶段(20XX.6.9—20XX.6.10)

  (1)对电子商务专业参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摸底测试

  (2)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优良、一般、差三个等级,为下一步培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全员培训阶段(20XX.6.11—20XX.6.28)

  针对本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全面培训。

  五、培训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精神制定培训方案,保证培训任务的落实。

  (二)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原则上所有专业技能项目均须让所有学生操作一遍。

  (三)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考勤,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二十):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可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本事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本事没有充分展现出来,进取性也有所欠缺。

  所以,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进取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进取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本事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本事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研究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