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资料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资料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资料,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资料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资料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经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奋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欢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你怎样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景?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景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供给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述自我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经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确定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我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一样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资料,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本事。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和概括本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供给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光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经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构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本事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课件出示)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明白教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进取性这么高,教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课件)你们明白这上头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4 5*4+3*4]
学生不难发现,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能够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板书=)这样的设计,既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当经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所以,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同学们能帮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计算,我适时板书:[35*3+25*3 (35+25)*3]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能够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天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据探究知规律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我的发此刻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你能仿照上头的例子再举一些包含这样规律的例子吗?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我问: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经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必须律的?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最终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教师板书)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能够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本事。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资料,所以,我把第四个
环节设计为:
(四)凭练习固新知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出示课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我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进取性,我将让学生经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确定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本事。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根据供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能够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a-b)*c=a*c-b*c],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最终一个环节是:
(五)借评估促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善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在课的最终,我将让学生做最终的自我评估: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教师和同学帮帮你?让学生自我梳理,最终布置作业。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三):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已学习了乘法、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出现的,学习乘法分配律是为简便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目标定位】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概括本事。
【教法运用】
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切实改善课堂教学,我组织学生经过探索,自我去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本事,并且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在课堂上喜欢发表自我的不一样见解。为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优势,组织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获取新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情,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三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比赛激趣、启迪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我设计了男女生计算比赛活动。(放录像及课件)经过创设这样的计算比赛活动,学生初步感知了简便计算的`一些规律,把学生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迫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我先出示书上的准备题。(出示课件例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果。之后引导学生对照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来听听学生是怎样说的。
(放录像)学生感受到了两组算式结果相等,但运算顺序不一样,对这一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验证这一现象不是巧合,我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等式并计算是否相等。
(放录像)学生写完后汇报,我将等式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等式两边算式,去领悟思考,寻求规律。
(放录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我之后设计了一道连线题。
(出示课件与录像)学生先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同学之间说一说,议一议,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我们一齐来看学生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放录像)这样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天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逐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之后我又出示“找朋友”的游戏题。
(放课件)经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因素的作用;同时课件演示乘法分配律的反运用。再告诉学生们这种规律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乘法分配律,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同学间互相用自我的话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放录像及课件)我们一齐来看学生们是如何总结乘法分配律。
(放录像)尽管学生说的不是很完整,但他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我再揭示乘法分配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以便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边放课件)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应用规律
定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抢答题,必答题,自创题,风险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抢答题和必答题以基础题为主,体现正逆两方面,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变形练习,让每个学生异常是潜能未开发的学生能体味到成功,有成就感;自创题是让学生自我相互当小教师,围绕乘法分配律出题目,相互进行检测;风险题是为了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题目加深加难,激起优秀的学生求知欲望。第一题有的学生是这样说的,他发现算式里有相同的数139,把它提出来再乘剩下的几个数的和;第二题学生是这样理解的,199个25加1个25就是200个25。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这种发散题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这样就保证了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评价反思】
纵观这堂课,我认为这节课我在这几个方面把握得较好:
一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课伊始,我设计一个比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是学生的天性。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光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出示连线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时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珍视课堂动态生成,实现没有预约的精彩。课前在设计激趣这个环节时,只研究到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速度快,没想到演板时会出错。应对这一情景我冷静处理,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简便计算不仅仅速度快,并且正确率高。
三是设计分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我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是借助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教学中我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连线题、“找朋友”、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等。使课堂教学生动趣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未尽人意的地方。如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只是教师对学生本事的评价,没有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生生评价;如果教师再多一些对学生的情感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我想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教师们,“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这块花园里,我愿勤奋耕耘,虚心学习,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四):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齐,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资料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必须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景吗?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你明白济青高速公路的情景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情景。(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本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紧之后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经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团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110×2+90×2=400(千米)。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头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我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能够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能够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样链接的,为什么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确定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 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 110×2+90×2=400
方法二 (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a+b)。c = a.c+b.c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经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 ——简单运用规律。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使数学课堂"活"起来。经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五):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资料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获取新知识的本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此刻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资料和学生的认知本事,我将本节课的
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二、说学情
今日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必须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本事,但运用本事不够,抽象概括本事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必须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
125×825×425×6×47×8×52×3×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教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地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
(40+4)×2537×45+55×37
68×32+68×68(80+8)×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时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比较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能够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所以,经过复习旧知,能够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和初步的逻辑思维本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教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我的列式,得出板书
板书:65×5+45×5(65+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经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一样,可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类比展开,经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教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65×6(32+65)×6
32×8+65×8(32+65)×8
32×6+45×6(32+45)×6
32×8+45×8(32+45)×8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
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练习的设计不仅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并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到达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必须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c+b×c=(a+b)×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本事的发展。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六):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经过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二).算一算,初步感知规律。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一样点;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教师不用计算,就能够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那里有什么奥秘吗?今日,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③.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2.郭教师用订书器为同学们订30个练习本和40个白报本,每个本需要2个书钉郭教师至少要准备多少个书钉。
①.再一步探究概括规律:
②.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3.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利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给出题目,学生解答。﹚
(四).巩固运用规律。
(1)数学医院:确定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3)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4)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20个,根据下头供给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足球22元 篮球25元
(五).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经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七):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你们好!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分配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作一些分析:
一、说课资料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二、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②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③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说教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温故互查,复习旧知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计算题,怎样使计算简便?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应当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从而能够较好把握教学起点,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二、创设情境,自学感悟(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一)提出问题:那里共有多少块瓷砖?
学生列式解答并汇报。4×9+6×9或(4+6)×9
点拨(一)(4+6)×9=4×9+6×9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左边表示10个9,右边表示4个9加上6个9也是10个9。也就是说10个9能够分成4个9加上6个9。)学生会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不一样的解答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
(二)、发现问题,引发猜想
1.算一算、连一连。(课件出示)
2×(11 + 9) 11×2 + 9×2 (20 + 4)×5 20×5 + 4×5 (3 + 2)×4 3×4 + 2×4 2,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点拨学生找出这几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为规律的猜想奠定基础。
点拨(二)根据自我发现的规律提出假设并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他数据
【设计意图:经过算一算、连一连、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充分认识这些算式的特点,为后面的猜想奠定基础。】
三、举例验证,合作探究
1、下头请每个同学写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两个算式,进行计算,看看左右两边相不相等?
2、汇报验证过程,进行归纳。
(1)你写出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样验证的?(2)同桌交换验证。(引出课题:乘法分配律)(课件出示)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根据上头的字母表达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之后,经过举例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知识推理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来总结规律,并记住规律。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四、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1、确定正误
2、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20
3、简便计算
点拨(三)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拓展题
【设计意图:设计了不一样层次的练习题,经过连一连、填一填、算一算等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本事。】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回顾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乘法分配律的?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课即将结束时,对本节课的资料进行回顾反思。一方面总结出知识要点即:乘法分配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总结出这一规律获得过程与方法,突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八):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头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的资料。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分配律是在学生学完四则运算以及加法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简便运算做好铺垫。所以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学习过四则混合运算,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所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必须的生活经验,且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表达,愿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这些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是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而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则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法我确定为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之所以用这些方法,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氛围,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所以,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这5个部分来展开教学过程。
1.导入: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本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进行导入,创设如下情境:四年级学生在植树节种树,教师学生每25人分到1组,有4组同学进行铲土种树,有2组同学去打水给树浇水。我会一边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一边引导学生,你观察清楚了吗?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预设学生回答:想明白浇水组有多少学生,种树组有多少学生,一共有多少学生,从而引出今日的课题——《乘法分配律》。
经过多媒体导入新课,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设疑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2.新授: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1:理解题意,初步感知
我将提问学生:根据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能否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学生之前已经有过解决应用题的经验,所以我会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得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我会适时点拨学生。探究结束后请2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发言,有的同学可能会先计算浇水组学生人数25×2,再计算种树组学生人数25×4再将二者相加得到结果150人。
板书:25×2+25×4=150)
有的同学可能会先求出一共有几个小组2+4,再将小组个数乘25,最终同样求出150人(板书25×(2+4)=150),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会予以表扬鼓励,能够运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对于不足之处我也会做补充和引导,帮忙学生理清思路。
活动2: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接下来,我会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字相同,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会进行追问,你们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规律吗?如果把 25 和(2+4)对调位置呢,结果还是一样的吗?然后引导学生启动4 人小组讨论交流,限时 5 分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有的小组会发现 25 和(2+4)的位置调换,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小组发现 25 与(2+4)相乘和 25 分别与括号的里数相乘,再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各种发现,我会予以发展性评价,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纠错,帮忙学生理解知识,梳理过程。
最终,师生共同提出猜想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能够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我将此过程进行板演,规范书写
(板书25×(2+4)=25×2+25×4 (2+4)×25=25×2+25×4))。
活动3: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利用刚才的猜想计算,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数据。最终我会引导、帮忙学生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并体会乘法分配律能让计算变得简便。
紧之后,我会启发学生:你能用字母来代替数字,写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字母进行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能够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新授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经过活动、讨论主动建构知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经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帮忙学生内化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巩固: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分层次借助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设置“勇夺智慧宝石”闯关游戏。评价采用生生互评,生生纠错的形式,帮忙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我会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多维度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5.作业:
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我将为学生布置书面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课后作业:
作业1: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作业2:把本节课的资料制成数学书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最终,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必须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识记和运用。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评委教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资料,感激各位教师的聆听!(鞠躬)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九):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购买球衣、球裤等应用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归纳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资料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归纳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乘法分配律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对一些小朋友而言理解起来有必须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我主要采用发现教学法和发现学习法,引领学生自我动手,在探索交流中去发现一般规律、去思考问题本质、敢于质疑。
四、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环节。
第一环节:以两道应用题作为复习,分别包含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既对先前学习的定律作简单回顾,也体验了算法多样化。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据儿童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巧妙地从生活购物中引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动手独立尝试计算出结果后互相交流,要求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这中间包含乘法分配律以及它的逆运算,学生在计算的同时感受采用不一样算法带来的方便。与此同时,有些小朋友能从中发现规律,就利用这样的机会对猜想进行验证。在丰富的素材的积累上,以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乘法分配率,并用a、 b、c来表示这个规律。
第三环节:基础练习与巩固应用,本环节我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如:填空、确定正误,这能够加深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记忆;“看谁算得最快”组块练习,体会分配率计算的简便。
最终,第四环节:让学生谈自我的收获和问题。有的同学说明白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学说学会用乘法分配律了。不仅仅如此,学生也能够提出质疑。比如: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等。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这中间可能会出现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午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头,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今日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资料。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此基础之上学习的乘法分配率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教学资料的难点。乘法分配率是学生今后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与前提,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学习方法、已有的生活经验三方面着手。
首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用字母表示数、并初步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其次学生已经有必须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本事,也具备了必须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本事。可是运用本事不强抽象概括本事不够,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这类的实际问题,比如: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的方法,可是没有系统的进行总结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究并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乘法分配律过程中,体现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进取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你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将采用王教授的'和谐教学课堂模式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
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并验证乘法分配律。这样一来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理解的更透彻。根据本节课教学资料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经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验证归纳,从感
知中认识乘法分配律的途径,采取“导——扶——放”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学设计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树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的把握。
随后PPT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经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得出乘法分配律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并逐步学会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2、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一)“温故知新”
PPT出示口算题
125x8=25x4=25x6x4=7x8x5=2x3x50=
设计意图: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的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二)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绿化工人正在给我们的公园种植芍药和牡丹,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这壮观的景象吧。经过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
想一想:1.要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我板书两种列式。
随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2+8)×9=12×9+8×9
(15+10)×8=15×8+10×8
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交流提出猜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能够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问: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吗?对他们的验证提出要求,随后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验证猜想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能够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率。我并板书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律吗?
学生尝试我板书。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乘法分配律,学生全程参与该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想一想,做一做。①236×3+7×236=(+)×
②(125+60)×=125×8+60×8
2.确定:
2×(6+5)=2×6+5
(25+7)×4=25×4×7×4
35×9+35=35×(9+1)=350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学生自主小结,我加以补充。经过小结该过程,学生谈收获,抒疑虑,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和总结本事得到加强,同时对于本节课新知资料起到及时巩固的效果。
5、达标测试,当堂反馈
3×17+5×17(22+44)×30
(18+4)×618×6+4×6
22×30+44×3060×20+60×30
60×(20+30)(3+5)×17
PPT出示达标测试题,做到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景做到人人清,堂堂清。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法一:12×9+8×915×8+10×8
法二:(12+8)×9(15+1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这样的板书设计利于帮忙学生理清思路,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一):
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资料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资料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资料,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资料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资料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经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奋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欢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导入—猜想—验证: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你怎样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师: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景?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景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供给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述自我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经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确定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我的理解。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一样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资料,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二):
一、设计思路
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忙、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我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二、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6、38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学生能够初步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正确率为91.35%。但能对规律进行独立、完整归纳的仅有20.1%。由此可见,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经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时光和机会经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很多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必须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本事。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定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尝试”。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六、说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中的一个特例,怎样将它与实际背景相联系,这实在有一点难度。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讨论和积问题的意思,明确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自我身边的“和积问题”,把课前研究题设计为:主标题是研究一个和积问题,要求学生具体地完成三个小问题:①你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和积问题);②你的解法是:(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算式);③你的发现是:(学生写出自我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渠道的寻找答案、搜集材料)。
(一)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地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4)列成等式。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经过观察、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构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用自我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验证算式,感悟规律
二、组织堂上交流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运算顺序不一样,可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能够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经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本事,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你能用自我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能够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 8 25 × 4
25 × 6 × 4 7 × 8 × 5 2 × 3 × 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 25 37 × 45+55 × 37
68 × 32+68 × 68 ( 80+8 )× 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算得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明白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了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资料。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光掌握学习目标中的资料。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忙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梦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教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头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我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必须会异常想把自我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我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头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 c = a × c+b × 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四):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资料,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一样的'方法,团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构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本事]
三、 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能够省略不写,
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能够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此刻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五):
一、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美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
问题:①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问题:②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的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学解答问题②得到(65+35)×5=500(元)
(2)经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当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①和问题②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构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出示第二道题:
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经过分析,构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之后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经过很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本事。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能够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简便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景)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28×(68+32)
②(25+6)×425×6+4×6
③35×(18+26)35×18+35×26
④(24+35)×524+35×5
⑤(75×125)×875×8+125×8
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当怎样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确定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本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4、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趣味的练习,并且层次不一样,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经过引导学生经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六):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4 ― 65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终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进取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经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光和机会经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叶教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地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叶教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经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一样,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貌不一样,可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能够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叶教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景,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经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构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我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经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此刻教师给每个小组供给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能够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能够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
(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5+5×13
(13+7)×4
13×4+7
(13+7)×4
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经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本事,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我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能够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头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9×18+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及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__里填入适宜的数
(1)、(15+23)×2=____×2+_____×2
(2)、(37+12)×16=37×____+12×____
(3)、___×___+___×___=(16+26)×8
(4)、(125+11)×8=____×____+____×_____
(5)、276×38+276×62=____×(___+___)
如果计算的话,(4)、(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2、确定下头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2×15+4×15=(2+4)×15………………
订正:
(2)5×(20+6)=5×20+6……………………
订正:
(3)
8×23+8×27=8×23+27……………………
订正:
(4)9×(6×4)=9×6+9×4……………………
订正:
3、应用题
一块长方形的桌面,长68厘米,宽3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简便方法计算(任选一题)
①(125+9)×8
②128×31—28×31
③43×5+46×5+11×5
小结:有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景的不一样,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仅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并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到达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必须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总结回顾
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短袖衫裤子夹克衫
32元45元65元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能够把这
65×5+45×5=(65+45)×5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325+225=110×5
=550(元)=550(元)
其他购买方案:
32×6+65×6=(32+65)×6
32×8+65×8=(32+65)×8
32×6+45×6=(32+45)×6
32×8+45×8=(32+45)×8
〔a+b〕×c=a×c+b×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七):
教学资料: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教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教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明白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齐来口头列式。
(65+45)×2 65×2+45×2 —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景?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能够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一样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明白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教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教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 32×2+45×2 —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能够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样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教师一齐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日,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我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能够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能够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摘自黄崇波教师的博客,资料有修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确定正误,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 )×(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景如下表。
年级 班级数 平均每班人数
三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3 3 3
464650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我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能够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课小结
1、今日你有什么收获?将自我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确定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难点:
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资料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景: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能够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分别相乘比较简便,能够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另外两个乘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能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这两种情景分别在例题和“试一试”中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来得简便。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初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资料,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体验简便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交流为主,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铺垫引入
l、把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35+65)x3780x125+8x125
(80+8)x12511x4+25x4
(35+45)x1235x37+65x37
(11x25)x435x12+45
为什么(35+45)x12和35x12+45,(11x25)x4和11x4+25x4不相等?要使它们的结果相等,该怎样改?
想一想,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找的.?
(a+b)xc=axc+bxc
2、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王叔叔到商场去采购一批服装。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中你明白了哪些信息?
谈话:求买102件短袖衫、一共要多少钱,应当选择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2x102=________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强烈的的求知欲望,这样的学习素材生动、真实、有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2)提问: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
预设:
(1)32接近30,102接近100,30x100=3000(元)
(2)把102件看作100件,32x100=3200(元),师:3200比3000更接近准确的结果。
实际付出的钱要比3200元,多多少,你能口算出来吗?
(学生在估计时会很天然地把102件看作100件,根据32x100=3200,估计出实际结果必须大于3200。估计是过程天然提示学生注意到102是个接近100的数,从而为把102看作“100+2”进行口算,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作了必要的孕伏。)
提问: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付多少钱了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买100件用3200元,买2件用64元,一共用3264元。
(3)谈话: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证一下,各自列式计算,指定一人板演。
(4)谈话:口算和笔算相比,你觉得哪种算法更简便?
(学生用笔算和口算的方法计算结果是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和口算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也能让学生体会口算比竖式计算快捷方便。)
(指名口答)此刻我们就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边板书边谈话:我们把102分成两个数,于是写成32x(100+2)。你能把下头的算式填完整吗?为什么能够这样计算?你能之后算下去吗?
32x102
=32x(100+2)
=32x口+32x口
学生说算式,教师完成板书。
谈话: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x102的思考过程。回顾这个过程,谁来说一说,先怎样办?再怎样办?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5)填一填
15x2031001x84
=15x(200+)=(+)x84
=15x200+15x=x84+x84
(6)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48x20273xlOl302x15
指定三人板演,其他学生任意做1~3题,共同订正。
这些题目都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
2、教学补充题:王叔叔如果买8件上衣和8条裤子,一共要多少元?
预设
(1)根据已知条件列式。
65x8+45x8
(2)(65+45)x8
=110x8
=880(元)
比较两种解法。
提问:你觉得哪个计算简便?第一步进行算式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试一试”。
独立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
46x12+54x12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让学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探索求两积之和的简便计算的方法,更全面地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思路。)
4、想一想;下头横线上怎样填能够使计算来得简便?
39x65+x
生练习后讨论交流。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x、+、x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一样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在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5、小结:
什么样的式题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来得简便呢?
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能够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分别相乘比较简便,能够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另外两个乘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能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填空,再让学生交流各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口算第1题,学生说口算过程,教师演示:
32x3
=(30+2)x3
=30x3+2x3
提问:你能说一说这样做的依据吗?
同桌相互说一说另外两题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
预设:
16x4
=(10+6)x4或(20-4)x4(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思想)
3、做“想想做做”第5题,第6题。说说解题思路。
五、全课总结
提问: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文章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十九):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资料。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获取新知识的本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此刻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资料和学生的认知本事,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变式练习。
教学难点:猜测、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
二、说学情
今日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必须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本事,但运用本事不够,抽象概括本事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必须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125×8 25×4 25×6×4 7×8×5 2×3×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教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地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
(40 4)×25 37×45+55×37 68×32+68×68 (80+8)×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时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比较快,是因为教师
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能够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所以,经过复习旧知,能够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 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和初步的逻辑思维本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教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我的列式,得出板书
板书:65×5 45×5 (65 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经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一样,可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 类比展开,经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教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 65×6 (32 65)×6 32×8 65×8 (32 65)×8 32×6 45×6 (32 45)×6 32×8 45×8 (32 45)×8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 c)×b=a×b c×b
以及其逆运算:a×b c×b=(a 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 练习的设计不仅仅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并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到达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必须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a b ) ×c = a×c+b×c
a×c+b×c=( a 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本事的发展。
六、说设计理念:
在认真解读了教学用书、教材后,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突出了两个方面的重点资料: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乘法分配律,二是设计灵活多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不一样类型的练习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乘法分配律,并尝试了用语言来概括,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我借助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了一个等式:
(110 90)×2=110×2 90×2
然后又创设了买演出服的情境,这样就列出了第二个等式:
(60 40)×2=60×2 40×2
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你能根据上头两个等式把下头的等式补充完整吗?出示:
(30 20)×5= □×5 □×5 (10 90)×3= □×3 □×3 这时,学生就要先观察前两个等式的特点,进行填空。这时,启发学生思考:等号的左边有什么共同点?等号的右边和左边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之后,让学生仿照例子再列举两个等式。这个时候,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经验上的基础,教师问:“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写得完吗?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学生一下子想到了用字母表示。字母公式就这样出来了,再让学生试着概括。
整个探究过程不断引发学生猜测、验证、观察、比较、进而归纳,使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体验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2、练习的设计层次性强。
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我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决定把练习题设计成不一样的层次
第一层次,练习乘法分配律的正向练习。
第二层次,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反向练习,并且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即把两个数的和变成三个数的和,等式能否成立?变成四个数的和呢?五个数的和呢?让学生明白,多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第四层次,依旧是拓展练习,“把两个数的和改成两个数的 10差,你会发现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猜测、验证。
把练习设计成不一样层次的变化练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为学习简算打下了基础。
七、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抛弃已有经验,重新设计这节课,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几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为“经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重点也由传统教学的重视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本节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经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进取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进取参与,思维活跃,同时使学生感知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
(一)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1、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资料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概括的方法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尝试练习;扩展延伸;全课小结”共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是规律的学习,就资料本身而言枯燥,单调,学生很难感兴趣,所以我从男女生的比赛开始,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经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到用相同的数,相同的运算符号,组成的结果也相同的算式,由于运算顺序不一样,使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引导学生找这些式子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时,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归纳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经过例题的教学,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后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肯定为这一发现感到欣喜不已并有表达的欲望,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就让学生先交流,但受学生的抽象概括本事的制约,表达的肯定不是很清楚,这时教师立刻让学生练习课前练习题来比较、观察,一来让学生明白用语言表达困难时能够借助式子用行为表达,二来也是以此来验证规律是否成立。接下来让学生把众多的的案例概括起来——即用符号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除了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资料。学生在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也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最终教师把文字规律呈现出来,一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
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我让学生经过“课堂活动”第1题的练习,再次体验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之后设计了一组紧扣规律的简单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中“分配”的意义。紧之后经过一组确定题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最终的拓展延伸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体会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这样的类型题也能够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使学有余力学生的本事进一步得到提高。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一):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资料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资料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10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资料,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资料。在实际教学,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资料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资料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经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奋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欢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你怎样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景?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景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供给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述自我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经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确定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我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一样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资料,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二):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X 8 25 X 4
25 X 6 X 4 7 X 8 X 5 2 X 3 X 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X 25 37 X 45+55 X 37
68 X 32+68 X 68 ( 80+8 )X 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算得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明白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了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资料。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光掌握学习目标中的资料。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忙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梦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教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头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我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必须会异常想把自我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我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头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X c = a X c+b X 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三):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资料,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一样的方法,团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构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本事]
三、 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能够省略不写,
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能够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此刻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四):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已学习了乘法、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出现的,学习乘法分配律是为简便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目标定位】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概括本事。
【教法运用】
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切实改善课堂教学,我组织学生经过探索,自我去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本事,并且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在课堂上喜欢发表自我的不一样见解。为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优势,组织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获取新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情,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三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比赛激趣、启迪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我设计了男女生计算比赛活动。(放录像及课件)经过创设这样的计算比赛活动,学生初步感知了简便计算的一些规律,把学生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迫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我先出示书上的准备题。(出示课件例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果。之后引导学生对照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来听听学生是怎样说的。
(放录像)学生感受到了两组算式结果相等,但运算顺序不一样,对这一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验证这一现象不是巧合,我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等式并计算是否相等。
(放录像)学生写完后汇报,我将等式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等式两边算式,去领悟思考,寻求规律。
(放录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我之后设计了一道连线题。
(出示课件与录像)学生先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同学之间说一说,议一议,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我们一齐来看学生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放录像)这样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天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逐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之后我又出示“找朋友”的.游戏题。
(放课件)经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因素的作用;同时课件演示乘法分配律的反运用。再告诉学生们这种规律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乘法分配律,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同学间互相用自我的话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放录像及课件)我们一齐来看学生们是如何总结乘法分配律。
(放录像)尽管学生说的不是很完整,但他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我再揭示乘法分配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以便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边放课件)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应用规律
定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抢答题,必答题,自创题,风险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抢答题和必答题以基础题为主,体现正逆两方面,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变形练习,让每个学生异常是潜能未开发的学生能体味到成功,有成就感;自创题是让学生自我相互当小教师,围绕乘法分配律出题目,相互进行检测;风险题是为了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题目加深加难,激起优秀的学生求知欲望。第一题有的学生是这样说的,他发现算式里有相同的数139,把它提出来再乘剩下的几个数的和;第二题学生是这样理解的,199个25加1个25就是200个25。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这种发散题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这样就保证了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评价反思】
纵观这堂课,我认为这节课我在这几个方面把握得较好:
一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课伊始,我设计一个比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是学生的天性。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光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出示连线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时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珍视课堂动态生成,实现没有预约的精彩。课前在设计激趣这个环节时,只研究到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速度快,没想到演板时会出错。应对这一情景我冷静处理,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简便计算不仅仅速度快,并且正确率高。
三是设计分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我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是借助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教学中我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连线题、“找朋友”、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等。使课堂教学生动趣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未尽人意的地方。如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只是教师对学生本事的评价,没有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生生评价;如果教师再多一些对学生的情感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我想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教师们,“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这块花园里,我愿勤奋耕耘,虚心学习,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五):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经过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二)算一算,初步感知规律。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一样点;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教师不用计算,就能够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那里有什么奥秘吗?今日,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③.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2.郭教师用订书器为同学们订30个练习本和40个白报本,每个本需要2个书钉郭教师至少要准备多少个书钉。
①.再一步探究概括规律:
②.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3.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利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给出题目,学生解答。)
(四)巩固运用规律。
(1)数学医院:确定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3)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4)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我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20个,根据下头供给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足球22元 篮球25元
(五)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经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六):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本事。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和概括本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供给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光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经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构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本事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明白教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进取性这么高,教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明白这上头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不难发现,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能够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这样的设计,既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当经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所以,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同学们能帮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能够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天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据探究知规律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我的发此刻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你能仿照上头的例子再举一些包含这样规律的例子吗?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
在此基础上,我问: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经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必须律的?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最终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能够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本事。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资料,所以,我把第四个环节设计为:
(四)凭练习固新知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我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进取性,我将让学生经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确定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本事。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根据供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能够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
(五)借评估促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善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在课的最终,我将让学生做最终的自我评估: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教师和同学帮帮你?让学生自我梳理,最终布置作业。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七):
教学资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经过"联系实际, 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进取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 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一样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教师不用计算,就能够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那里有什么奥秘吗?今日,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样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理解我的考验吗?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确定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供给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22元 25元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经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八):
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资料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资料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资料,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资料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资料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经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奋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欢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导入—猜想—验证: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你怎样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师: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景?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景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供给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述自我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经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确定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我的理解。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一样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资料,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二十九):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购买球衣、球裤等应用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归纳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资料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归纳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乘法分配律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对一些小朋友而言理解起来有必须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我主要采用发现教学法和发现学习法,引领学生自我动手,在探索交流中去发现一般规律、去思考问题本质、敢于质疑。
四、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环节。
第一环节:以两道应用题作为复习,分别包含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既对先前学习的定律作简单回顾,也体验了算法多样化。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据儿童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巧妙地从生活购物中引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动手独立尝试计算出结果后互相交流,要求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
这中间包含乘法分配律以及它的逆运算,学生在计算的同时感受采用不一样算法带来的方便。与此同时,有些小朋友能从中发现规律,就利用这样的机会对猜想进行验证。在丰富的素材的积累上,以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乘法分配率,并用a、b、c来表示这个规律。
第三环节:基础练习与巩固应用,本环节我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如:填空、确定正误,这能够加深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记忆;“看谁算得最快”组块练习,体会分配率计算的简便。
最终,第四环节:让学生谈自我的收获和问题。有的同学说明白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学说学会用乘法分配律了。不仅仅如此,学生也能够提出质疑。比如: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等。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这中间可能会出现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三十):
一、说课资料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54—55页的资料
二、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并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经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三)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及关键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终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进取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经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光和机会经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施教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地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施教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
(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经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一样,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貌不一样,可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能够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教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像这样的情景,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经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构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我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经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此刻教师给每个小组供给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能够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能够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5+5×13
(13+7)×4
13×4+7
(13+7)×4
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经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本事,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我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能够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头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9×12+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我确定。然后请生说说确定的依据。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贴合什么规律?
小结:经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各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景的不一样,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并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到达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必须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总结回顾
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短袖衫
裤
子
夹克衫
32元
45元
65元
65×5+45×5
=(65+45)×5
=
325+225
=
110×5
=
550(元)
=550(元)
其他购买方案: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a+b〕×c=a×c+b×c
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能够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