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齐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境;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欢乐……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述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头让我们一齐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明白,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样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资料。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资料。能够把自我读懂的资料跟同桌讲一讲。
2、团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资料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应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我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那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本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一样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日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十分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我吗?
真好,我宣布,从此刻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礼貌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齐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齐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供给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齐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齐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我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经过朗读古诗和注释明白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三):
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
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ò)”,认识生字“壶”。
2、朗读检查。(正确、节奏、速度)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从正确朗读、读好每一个字做起,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把握好速度。
三、诗文理解,自主交流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读得懂?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学)
2、同桌之间交流,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样理解的。
3、认为自我读得懂的请举手,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生答,师结合注释讲解字词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了学生的自学本事、理解本事。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你能说出来,说明你真的弄懂了。
“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黯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设计意图】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境志的,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需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送别辛渐一共写了两首诗,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之后因事被贬谪至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其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诗歌的意境。
3、读一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我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证明自我的信念)
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证明自我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证明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我高洁清廉的品质)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貌的?(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玉壶冰”首次见于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至唐代成为一个久写不衰的意象,多次出此刻诗词作品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玉壶冰”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精神品质的难点,知人论诗,所以补充“玉壶冰”的历来寄托就有了依据。
4、想象:诗人会向辛渐说什么呢?
5、归纳主题:全诗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经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证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6、指导背诵。
送别诗我们学了很多,有的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有的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有像今日我们所学的,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证明自我的心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拓展处安排群诗阅读,既对送别诗做一个小结,又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从人物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品质”,围绕书后习题展开学习,群诗阅读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主题性阅读,這样的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精神。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节奏感、音韵感、画面感、意蕴感都需要反复诵读。朗读,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读,教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是基础;入口入心读,让学生能够读懂诗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读,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读之有层次,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古诗的张力与魅力。
古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意味无穷,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和作者来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读懂古诗的资料,体会诗歌的情意。
古诗教学最终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美感流淌在学生心中,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资料。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教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日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景。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孤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齐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头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经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能够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能够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境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境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齐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教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可是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并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齐来读,怎样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教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冯教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平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我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教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那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平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此刻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仅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我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我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平安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我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进取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小孩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小孩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我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气。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六):
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
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必须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异常的一首,能够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能够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景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景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必须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景、教师板书)
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学习成果呈现:问题标注于课文)
学习活动三: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1、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送别的时间、地点与人物;
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
3、估计的争议
(1):前面两句诗均为描述环境,在日记中应从哪一个环境入手达成共识的途径为引导学生想像:晚上王昌龄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写日记。
补充诗歌阅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
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行补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
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
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四次写作日记。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写成的日记。)
学习活动四:感动与拓展性阅读。
1、配乐阅读《王昌龄日记》。
2、略读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在感情地朗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
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
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明白,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样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资料。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能够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能够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境。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可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
(2)播放动画
经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貌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证明自我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3)补充“玉壶”典故诗句。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经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证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搜集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八):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我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我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我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团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九):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经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经过不一样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经过诗题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能够帮忙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我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我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经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构成必须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天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齐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天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活力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明白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那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十分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终“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样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两句,一齐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经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应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经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活力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活力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并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教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所以,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天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活力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明白,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我依然冰清玉洁,坚持着自我的信念。
(设计意图:经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能够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
教学目标: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我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以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离开美丽的学校。随着毕业的临近,不知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开始弥漫离别的气息;那么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习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我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我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我,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我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我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我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
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
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明白,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样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资料。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能够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能够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境。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可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
(2)播放动画
经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貌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证明自我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3)补充“玉壶”典故诗句。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经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证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搜集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二):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我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明白哪些送别诗?
2、这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齐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必须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一般状况下,我们能够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
学习前两句
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
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之后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十分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再读前两行。
学习后两句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可是他在送别辛渐时仅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4、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5、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白自我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我冰清玉洁的品质)
6、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指名读。但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三、拓展延伸。
王昌龄还擅长写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塞》课下搜集他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孤
冰玉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三):
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
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必须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异常的一首,能够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能够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景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景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必须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景、教师板书)
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学习成果呈现:问题标注于课文)
学习活动三: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1、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送别的时间、地点与人物;
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
3、估计的争议(1):前面两句诗均为描述环境,在日记中应从哪一个环境入手达成共识的途径为引导学生想像:晚上王昌龄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写日记。
补充诗歌阅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
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行补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
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
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四次写作日记。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写成的日记。)
学习活动四:感动与拓展性阅读。
1、配乐阅读《王昌龄日记》。
2、略读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在感情地朗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四):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基本资料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
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资料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资料
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资料(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包含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所以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资料,尤其是第二、第三节资料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能够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资料。
第2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资料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构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资料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此刻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能够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阳光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教学反思:
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目标不太现实。于是我就以课后练习题二为“母题”,围绕唐代评论家殷璠对这首诗的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为此体调也。”那么,这首诗到底“奇”在哪里呢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章法结构、语言、意境、主旨、风格等。
时间短,任务重,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奇”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也能更好地到达目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境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境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齐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教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可是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并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齐来读,怎样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教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冯教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平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我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教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那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平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此刻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仅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我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我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平安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我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进取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小孩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小孩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我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气。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六):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透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透过不一样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透过诗题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能够帮忙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我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我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透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构成必须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天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齐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天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活力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明白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那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十分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终“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样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两句,一齐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透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应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透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活力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_____”。(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_____。”(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_____。”(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活力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并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教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所以,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天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_____。”学生再次活力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明白,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我依然冰清玉洁,持续着自我的信念。
(设计意图:透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能够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七):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本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一样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日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十分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我吗?
真好,我宣布,从此刻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礼貌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齐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齐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供给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齐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齐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我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经过朗读古诗和注释明白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八):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我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我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我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十九):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能够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我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头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头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能够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能够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明白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一样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能够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境。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我的.体会。
(5)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平明”,即天刚刚亮,能够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境。(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我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立刻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我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可是他在送别辛渐时仅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证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我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我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我,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习。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我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我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最终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把自我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我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_____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_____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_____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这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资料。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教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日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景。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孤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齐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头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经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能够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能够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齐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境;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欢乐……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述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头让我们一齐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明白,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样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资料。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资料。能够把自我读懂的资料跟同桌讲一讲。
2、团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资料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应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我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那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三):
教学目标: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我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以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离开美丽的学校。随着毕业的临近,不知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开始弥漫离别的气息;那么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习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我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我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我,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我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我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我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四):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经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经过不一样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经过诗题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能够帮忙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我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我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经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构成必须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天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齐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天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活力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明白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那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十分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终“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样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两句,一齐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经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应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经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活力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活力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并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教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所以,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天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活力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明白,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我依然冰清玉洁,坚持着自我的信念。
(设计意图:经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能够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拓展阅读:《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可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天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我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所以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构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天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日,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我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我的话说一说。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最终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把自我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我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日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终一句是运用了表现了作者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我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我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最终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把自我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我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这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七):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本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一样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日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十分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我吗?
真好,我宣布,从此刻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礼貌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齐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齐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供给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齐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齐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我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经过朗读古诗和注释明白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八):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本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一样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日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十分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我吗?
真好,我宣布,从此刻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礼貌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齐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齐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供给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齐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齐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我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经过朗读古诗和注释明白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十九):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能够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我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头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头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能够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能够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明白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一样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能够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境。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我的体会。
(5)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平明”,即天刚刚亮,能够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境。(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我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立刻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我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可是他在送别辛渐时仅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证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我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我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我,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习。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三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齐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境;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欢乐……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述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头让我们一齐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明白,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样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资料。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资料。能够把自我读懂的资料跟同桌讲一讲。
2、团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资料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
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
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应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我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那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
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2)指导朗读
一、二句。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那份送别好友时的凄凉孤寂。
2、教学
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可是诗人王昌龄却是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可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插入诗人生平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底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能够说,他一生壮志未酬。可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我的梦想,从未改变过自我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经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貌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证明自我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我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经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证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其实共有两首,这节课学的是其中一首,描述的是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出示诗句“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述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我们来读一读。(生读)从“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又再一次道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但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内心怎样孤寂,始终改变不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因为他始终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并引生再读此句)
2、师配乐解说: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行,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写诗给自我的朋友。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你还明白哪些送别诗?
3、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表达离情别怨的诗歌。比如说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王维的《山中相送》等等,大家课后能够去欣赏、品味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山孤
孤寂
高洁
冰心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