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是什么意思详解(一):
冬月,汉语词语,读音为dōngyuè。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仲冬,也称中冬,指的是冬季第二个月,即子月,包含大雪、冬至两个节气。对应农历十一月。
农历一年分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农历十一月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葭月也是农历十一月的美称,因为冬月里的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所以十一月称之为葭月。
冬月是什么意思详解(二):
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又称"子月"称"建子"。
历史沿革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就是说在黄帝时便以冬至为元旦(朔旦)了,不只是“沿袭”周代(“姬家”)“建子春”,冬至曾是“年”(“岁首”“元旦”)已是由来已久,之后“冬至大如年”的由来原是因为“冬至曾是年”。冬至习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残余。但随着年代日益久远,及历法的变迁,冬至节曾是年节已逐渐被淡忘。
冬月是农历十一月的别称,农历十一月也被称为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寒冬腊月,即是指年前最冷的三个月,寒月为十月;冬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根据我国农历历法规定,冬至这个节气必须出此刻11月,如果运行出现误差,则运用闰月的设置来进行调整。
其他月份在农历中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丽月、杏月、如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仲夏、郁蒸、榴月、蒲月、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冬月是什么意思详解(三):
冬月指的是农历十一月,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周朝的时候,冬至曾是“年”,也就是“岁首”“元旦”,这已是由来已久,之后“冬至大如年”的由来原是因为“冬至曾是年”,冬至习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残余,所以古人把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份叫做冬月。
冬月的来历
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彝族,由于山高坡陡,天然环境恶劣,灾害极为频繁,常常遭遇各种伤害。主要原因是人烟稀少,居住分散,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因而常常遭受外敌的入侵和欺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齐,构成了人类古老的原始部落。
并推举有最高威望的长老作为部落首领。彝族称为“兹摩”。“兹摩”率领族人生产劳作,安排部落内部一切事务,调解各种纠纷,因而使部族内部构成合力,为战胜天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出现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安居乐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