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是哪一天(详解3篇)

时间:2024-01-12 16:48:31

  寒食节是哪一天详解(一):

  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向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理解。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由禁火节演变而来,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以往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之后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

  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寒食节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构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寒食节是哪一天详解(二):

  寒食则是夏历“冬至”后第105日(别称“一百五”),“冬至”也是按照阳光历来确定的,所以“寒食”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源自远古的改火旧习,初春时气候干燥,易发火灾,所以上一年留存的火种必须全部熄灭,然后改火,禁火期间无熟食,只能以冷食度日,此谓“寒食”。可是寒食节真正确定为节日,据说是在春秋时代,当时晋文公为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寒食”。古代寒食节有扫墓祭祖、禁烟、寒食、植树、插柳、踏青、秋千、蹴鞠、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习俗,这些习俗中很多都被融入现今的清明节中。

  寒食节禁火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于骊姬,决定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后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大都吃不起苦头,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耿耿的人,一向跟着晋文公,介于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食无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介子推偷偷在自我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厂官职,惟独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听了歌谣。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召唤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与母亲商量后,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于是便同母亲一齐隐居到绵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来。晋文公便采取烧山的办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个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

  寒食节禁火

  晋文公在旁臣的提议下,在山的三面放火,期望介子推能从没有火的那面下山。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青翠的山林变成了焦土,可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同时发现了他用衣襟写就的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以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悲痛,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另外还规定,在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由于寒食节的时间与清明节相近,大约从唐朝开始,寒食节禁止烟火要吃冷食盛行各地,并与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结合,便逐渐与紧相连的清明节融合成为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又叫禁烟火节、禁烟节、冷烟节、熟食节、冷节等,曾一度流行全国各地,尤以山西为盛。

  清明节是公历每年4月5号前后,由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所以按照必须阳光历来确定日期,清明是“春分”节气后第15日,2018年和2019年都是4月5日,而2020年将会是4月4日。

  寒食则是夏历“冬至”后第105日(别称“一百五”),“冬至”也是按照阳光历来确定的,所以“寒食”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日,比如2019年寒食节就是4月4日,己亥年(猪年)二月廿九。

  上巳节则是按照阴历而定在每年三月初三,所有又俗称为“三月三”。

  由于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很近,很多活动都会在这段时间举行,比如唐代王维就写过一首诗《寒食城东即事》,描述了三月份少年人踏青游玩。

  寒食和清明最迟在宋代之前已经融合,两节相差可是一二日,而扫墓祭祖又很难在一天内完成,所以常会由寒食开始清明结束,所以“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而宋朝以后,上巳风俗在北方地区销声匿迹,上巳节的习俗传统开始融合到清明节中,可是南方仍有上巳习俗流传,至今福建和广东部分地区仍以“三月初三”为“古清明”,并会在这一日祭拜祖先。

  寒食节是哪一天详解(三):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并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构成了之后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一样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传承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气。

  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