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祭祖详解(一):
在佛教中,提倡以佛法行持之功德,利益生者回向先亡。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所以冬至时节,寺院中多会举办超荐法会,以此普资恩有悲悯众生。
同时冬至也是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尽奉孝道的传统日子,正所谓“冬至祭祖先,仪如正旦日”。
祭祖溯源
《史记·礼书》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激赐予生命之恩。
所以祭祖这个社会习俗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冬至作为节日源于汉代,起初是民间冬至祭天祭神活动,而后盛于唐宋,开始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并沿习至今。
据记载,唐宋时期,冬至便成为了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冬至这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长辈祭拜,所以,冬至也称之为“祭冬”或“拜冬”。
敬孝修福
冬至祭祖的意义是在于教人不忘根本,启发后人敬孝之心。
经过为祖先供奉食物或鲜花,或墓前祭扫等,以表感恩、缅怀之意,同时,也祈愿宗祖庇佑子孙平安健康,事事顺遂。
其实,冬至祭祖,不仅仅在民间,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这个传统。
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上说:“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
冬至这一天,佛教寺院多举行祭祖法会,僧众也要前往祖师塔、祖堂祭供历代祖师,以此缅怀祖师之德。
不仅仅如此,寺院为方便大众,在冬至这一日还会举行超度法事,并设立功德堂等为善信供给放置祖先牌位超荐的传统。
在这个缅怀感恩前贤、祭拜先祖的传统节日,恭敬、礼拜、诵持《地藏经》,不仅仅能够报答亲恩,超拔冤亲债主,也可于现世得到殊妙安乐,人天护佑,可谓冥阳两利,普被三根。
冬至祭祖详解(二):
浙江绍兴民间在冬至有祭祖的风俗。
每当冬至时节,浙江绍兴民间家家户户都会祭祀祖先,有祠堂家庙的是要聚集族人到宗祠里的,称之为“做冬至”。像安徽合肥、巢湖等地区,也是有“做冬至”的传统。一般冬至是用剪纸剪出男女衣服,送到祖先的坟前焚化,俗称为“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会聚在一齐吃个饭,联络一下感情。
冬至又叫做冬节、日南至等,兼具人为和天然两大内涵,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节气,还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作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的民间是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祭祖详解(三):
盛大的宗教节日
冬至的祭祖,在我国盛行已久,并且各地的风俗可谓是丰富多彩,当然讲究和忌讳也是必不可少,这一切都是为了这天的顺利进行。冬至,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这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过后,白昼就一天比一天长了。冬至又名“冬节”、“至节”、“长日”或“长至节”,冬至这个节日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所以,古人异常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选对时间注意身体
在天刚亮或者是还未亮时,以及在阳光快要下山之时,都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也是不太适宜进行祭祖的时候,异常是祭祖的地方还在偏远的地方,此时与逝者和亡灵沟通是不利于扫墓人健康的。东北民间约定俗成的上坟扫墓时间段,通常都是在上午。通常不走回头路,上坟完成后离开时也不回头看。孕妇和正在生理期的女性最好不要去上坟,精神或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还没完全康复的患者、以及7岁以下的小孩(民俗认为阳气较弱)提议也不要去。
祭祖各地的风俗
在冬至这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祀祖先,这是全国各地普遍的风俗,它又被称为冬祭,节日盛大,并且还是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回家过节的日子,如同春节。浙江绍兴民间在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祠堂家庙的要聚集族人到宗祠里祭祖,称为“做冬至”。浙江绍兴、新昌等县,多在冬至日祭扫祖墓,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内蒙古也将冬至日称为“鬼节”,携带香纸上坟祭奠。在江西和湖南常宁等地,也于冬至上坟,礼同清明。在山东临沂,人们认为冬至是为逝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剪纸衣,焚于墓前,添土培坟。
冬至祭祖详解(四):
首先,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中来看。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讲:“千岁昌期,一阳佳节。四方交泰,万汇昭苏。”讲的就是冬至是个好日子,此后天地之气融合通贯,生养万物,物得大通,万物旺盛。古代称颂冬至的诗人词人很多,如南朝鲍照、北齐箫愨、唐朝杜甫、裴度、白居易、杜牧、韩偓、宋朝苏轼、范成大、吴文英、文天祥、明朝董其昌等。他们表达的多为“阳气从今地底回”的欣喜之情。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有用“土圭”(古代测日影仪器)观测阳光以确定节气的记载,有冬至日献袜履的礼制,有冬至日观云以占来岁吉凶或丰收或水旱的习俗。然而,我们从古代诗词中却没有看到过有扫墓风俗的记载。另外,从古代传奇小说中,我也未发现冬至祭扫习俗的描述。我喜欢从《红楼梦》这部社会百科全书中找一些历史的风俗记录,经阅,书中仅第十一回讲到冬至前后贾母异常关心秦氏病情的故事情节,因为按中医理论,逢节气是疾病恶化或好转的一个关口,但全书并无冬至祭扫习俗的描述。
其次,再从古代其他文献中看。《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社有春社、秋社,指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腊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后定为腊月初八。这是秦汉皇帝供奉皇陵的礼制。据东汉王充《论衡·四讳》中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这是至今最早的民间祭墓的记载了。从这些典籍来看,无论皇室还是民间,都没有冬至扫墓的记载。另据清代《大兴县志》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关于冬至的记载,仅有“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的礼制,均无冬至扫墓的风俗。
之后,倒是从“百度”搜索上找到一些线索。“百度”有网友供给资料称:“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我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此刻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可是,当时觉得这条解说并无供给更有权威典籍的资料,所以尚不足信。
近些年来,偶阅书籍,找到了一些“百度”观点的佐证。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来,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动。汉代的《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大家一齐进酒肴,还要向师长和老人祝福,习俗与大年初一相同。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陵祭》和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陵寝之祭》记载,对南京皇帝陵寝,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岁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寝却是一岁九祭,分别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岁暮。另据史载,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山陵建在天寿山,离京城有百里之遥,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节,一般只是令勋旧大臣至皇陵行礼,已再无皇帝亲自致祭之例。至嘉靖朝,才重新定皇帝亲自至山陵致祭之制,并且将其定为清明、霜降两节致祭。
由此看来,冬至祭祀祖先的习俗,在皇家和民间早已有之,但将冬至作为与清明并重的墓祭习俗,即使皇族也没有构成定例。至于民间墓祭风俗,更非冬至必祭的了。据明代姚旅《露书》记载,当时墓祭之俗,最常见的是清明、重阳两节上坟扫墓,已成明代普遍的习俗。惟有河南延津,在此两节之外,正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三天也属上坟之日。十月上坟,称为“送寒衣”。此刻有些介绍中国习俗的书,讲到冬至有上坟烧钱、送寒衣等习俗,可能据于延津习俗的说法,但十月初一与冬至并无直接的联系,故此说不足为信。
由此看来,南方冬至祭祖和墓祭的习俗,并非先人传统,倒是近代老百姓自我的创造了。
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但具体做法并不尽同。如在福建莆田,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则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再如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合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向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我的“根”。
那么,南方为何有冬至墓祭的习俗呢经文博专家研究,福建泉州安溪长坑乡的'扫墓习俗构成很有代表性。安溪大部分人家,都是在清明扫墓,与泉州大多地方无异。可是安溪长坑较为特殊,老百姓是在冬至扫墓。经调查,长坑冬至扫墓原因其实很简单——避开春耕大忙时。当地老人讲,清明时节,长坑雾气很重,土地湿润,常是阴雨连绵,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扫为冬至祭扫,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至于这一习俗从何时开始,早已无从考证。无独有偶,福建潮汕一带老百姓冬至扫墓的理由也如此。当地人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景,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能够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看来,南方的气候和北方不一样,于是一些风俗构成也有区别。
墓祭的本义,无非是“保本追远”,以借助祭扫之礼寄托子孙孝道之情而已。所以,南方构成的冬至祭扫风俗,是老百姓根据中国墓祭传统习俗和当地实际情景结合的产物,是南方民间生活历史的一种沉淀,也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的呼唤。以上文字兹据书籍网络史料钩沉索隐,余不揣浅陋,凑成一文,以求教于各位博友。
冬至祭祖详解(五):
《周礼》中即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记载,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祭拜祖先,悼念先人有很多仪式需要注意:
1、祭祖和扫墓还是要心诚为好,对走路中或站立时遇到的坟,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脚去碰墓碑之类的,在这样的场所要多有严肃庄重的态度为好。其他邻居的墓碑前面不要随意触碰占据。
2、应对先辈的墓地,需清理杂草,好好添上一些松土,扫除墓前的杂物,擦拭墓碑。使墓地庄严肃穆,心中默念,寄期望九泉之下的先辈福泽后辈。
3、选择扫墓的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因为此时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扫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点到午时三点间为好。
4、去扫墓的人,如果是身体虚弱或病中或是额头发黑,则表示时运较低,若能不去为扫墓最好;若必须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护身符为好。
5、扫墓的路线讲究:去扫墓和回来的路最好不能重复,不要走回头路,扫墓完成后离开时不回头看。
6、冬至悼念先人通常买菊花比较适宜,在我国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也能够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
7、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不得嘻笑怒骂,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我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8、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异常提醒朋友们: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9、冬至拜祭辈分需要讲究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终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10、扫墓方式:其实用心灵为先人和自我,子孙祈祷祝福,诚心祈福先人得到大解脱大自在,佛教徒能够超度先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身在远方异国他乡,去寺院所为先人祈福是对先人和自我最好的祝福,也是最有效的。有经济条件的不妨请法师诵经超度。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社会公益性活动,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功德回向给先人。
冬至祭祖详解(六):
冬至的由来
至祭祖之俗,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
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
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冬至作为节候甚或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祭祖所表达的正在于此。
各地祭祖习俗
浙江宁波:
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
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
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
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
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
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
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
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冬至祭祖详解(七):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到达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北方地区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十分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至于冬至祭祖之俗,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
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冬至作为节候甚或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祭祖所表达的正在于此。
在我们小时候,冬至是个和过年(除夕)、清明节、七月半一齐并重的节日,并有谚语如下:“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就是说烧纸钱祭祖,清明节那天时辰要早点,冬至这天要时辰要晚点,而农历七月十五更是不能等到中午。每到这几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烧四大碗祭祖,当中鱼和豆腐不可少,鱼即“余”,期望过上富足有余的日子,豆腐意即“都富”。祭祖的四大碗菜也有讲究,首先不能有荤气的东西,比如葱,蒜,韭菜。其次,鱼最好是鲫鱼,不能是鲢鱼,因为鲢鱼无籽(子)。四大碗一般至少有鱼,肉,豆腐,第四种有时是蛋皮,过年则是肉圆子。
祭祖的场合在家里堂屋,要焚香祷告,氛围很是庄重,所以各种细节总是丝毫不敢马虎。祭祖的饭要倒扣,每碗插的筷子数量一至三双不等。小时候,我好奇地问家人为什么这样家人只是说给死去的家族长辈吃的饭就该这样,至于每碗饭上的筷子数量不等,更是解释不清,是上代人传下来的规矩。祭完祖先的饭菜要在灶上回过热气后才能吃。
祭祖的八仙桌的面板的纹路要东西走向(平常使用时候则是南北走向)。南面烧纸、拜祭。烧纸钱时,大人要求我们不能说话,不要乱跑,说这时亡人只在吃饭,不能打搅他们。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这一天不能打坏饭碗等。当然,更重要的一点,祭祖必须由男子进行(我想,这也许就是农村重男轻女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没有男孩的家庭,必须得招赘女婿,行驶儿子祭祖的义务。
我们家祭祖,父亲健在时,由父亲主办,父亲去世后就由哥哥们操办,上饭、插筷子、点蜡烛(小时候没有蜡烛,就点煤油罩子灯)、依次磕头、烧纸钱、回锅饭,一家人再吃饭。回来,我在城里安了家,清明节、过年前肯定要回家上坟、敬亡人,过大冬就没有回去过,生活在楼上也没有敬过亡人。这样一个场景:焚香烧纸的烟火缭绕中,一个孩童平神静气,满脸肃穆,对着桌子三叩其首,这对于小孩是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后人不能忘根。
我们住进了城里,我及将来小孩可能会不明白房子哪里是正南正北,也不会有大大的八仙桌。即使一切从简,想办法焚香祭祖,我的祖先又怎会明白,在某个钢铁森林的小盒子里,有他们的子孙在此祭拜所以,我就一向没有给他们遥寄过纸钱,只会在清明节、年前,带着妻女把纸钱送到坟堆上烧。对我的小孩来说,我更不明白他们以后连我们这些精简了的动作还做不做也不明白是否能将这些祖祖辈辈都有的烙印继续在她身上刻就下去如果是,这是否是种迷信,或者是种自私如果不是,这又是否会让她从此失去了根
冬至祭祖详解(八):
冬至节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对许多天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天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所以,古人异常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资料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所以又被称为“郊祭”。
至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为此,明永乐十八年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天坛规模宏大,中央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东北为牺牲所,西南为斋宫。此后,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坛举行。祭天活动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沐浴,次日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所用牛、羊、猪、鹿都是在牺牲所专门饲养的。祭天时,必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
冬至祭天祭神演进到唐宋时代,在民间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叫“祭冬”或“拜冬”,并成为祭祖的节日,久之则演为传统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所以,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添土竖碑后,再在墓前摆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礼致敬,以缅怀祖先功德。
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无论是室外祭还是室内祭,祭祖过程中都有聚餐的风习。北方人作兴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南方人作兴喝红豆粥、吃汤圆。
冬至祭祖,不仅仅在民间,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这个传统。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上说:“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这一天,佛教寺院多举行祭祖法会,僧众也要前往祖师塔墓、祖堂祭供历代祖师大德。有些寺院为方便信众,还要特设功德堂等,为信众供给放置祖先牌位的处所,以供超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华夏民族承传了数千年的传统。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的民风民俗,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至今仍广泛流传。浙江杭州等地民间至今仍盛行冬至扫墓。广东潮州则作兴冬至上坟“挂冬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