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什么意思详解(一):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头一个节气。它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据元朝吴澄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分载:“立,建始也。”春为一岁首。汉朝刘熙著(《释名》;“春,蠢也,动而生也”。即万物蠢动,春意盎然的意思。立春,又称“打春”。秦腔《五典坡》中薛平贵有句唱词,“打罢春,是夏天,春夏秋冬不一般”,就是把立春称作“打春”。
立春时节,阳光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由冬天偏南渐渐北移。我国的日照时间逐渐增多,地面理解的热量已超过夜晚向空中散发的热量,所以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开始复苏。正如民谚所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发芽”。但立春与最冷的大寒相临,我国北方到长江流域的平均气温仍然很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霜冻天数仍较多,有时会出现暴冷的天气。
民间习惯称立春为“打春”,实际上“打春”是在立春前一天或当天举行的迎春民俗活动。农民说:“春打六九头”,就是说“立春”这天是“六九”的开头。从冬至开始“数九”,到立春过了三个节气为45天,所以是“春打六九头”。
立春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乎均气温为零摄氏度左右,仍处于冬季气候。北京地区立春节平均气温为-3·5℃,海南岛为22℃,黑龙江北部为一26℃,南北温差48度。立春和冬至两节。气是我国南北温差最大的时期。
我国春季从南至北逐渐实现。南方春来早。我国南部广东、广西和江西、湖南南部没有冬天,是我国春季起步的地方。江西南部2月28日进入春季,湖南南部在3月上旬进入春季,武汉之长江两岸在3月中旬进入春季,河南省郑州在3月下旬进入春季,北京在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沈阳在4月11日进入春季,哈尔滨在4月底进入春季,黑龙江省漠河在5月20日左右才进入春季。云南省昆明市四季知春,称为春城,昆明海拔高,春季有180多天,是我国春天最长的地方。
适当多吃补肝养肝的食物
平时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补肝养肝的食品,如动物肝脏、鸭血、乌梅、豆制品、鸡蛋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立春不宜吃酸味食物
饮食调养方面要研究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所以要忌食酸收之味。
多吃青绿色蔬菜
饮食调养应从进食清爽绿色蔬菜、提升阳气出发,进而到达调养身体的目的。可适当多吃辛甘的蔬菜,如大葱、香菜、韭菜、芹菜、豌豆等,胡萝卜、菜花、白菜及青椒等新鲜蔬菜,也有提升阳气之效,可多吃。
春季常吃芽菜
春季最常见的生发性食物莫过于芽菜,芽菜在古代被称为“种生”,常见的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立春吃芽菜有什么功效呢《黄帝内经》中讲:
“春三月,此为发陈。”发,是发散的意思;陈,就是陈旧的意思。
《黄帝内经》把万物发芽的姿态不叫发新而叫做发陈,是因为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将植物陈积物质发散掉的功效。所以如果人体的阳气发散不出来,可借助这些嫩芽的力气来帮忙发散。
立春是什么意思详解(二):
每年的2月4日或5日,阳光到达黄经315度时,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自秦代以来,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在这一天,宫廷会举行十分隆重而浩大的迎春仪式,民间则有在立春这天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的习俗。汉朝刘熙著的《释名》中认为;“春,蠢也,动而生也”。即万物蠢动,春意盎然的意思。民谚说:“春打六九头”,就是说“立春”是“六九”的开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发芽”,一到了立春,万物就开始复苏,春天也就真正开始了。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作为一个万物复苏的节气,立春也一向广受老百姓的重视。
立春是什么意思详解(三):
立春的含义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春季的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阳光到达黄经315度时就是“立春”。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天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农民耕耘播种。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向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中国台湾地区将立春定为农民节。
立春其实是一个节气,是标志春天的开始,可是真正春天的开始,要看每个地方的具体情景了,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进入春天的时间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立春节
立春节,即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日,古代立春节前一日要行迎春礼,举行祭太皞、芒种的仪式。汉族民间也进行各项迎春活动,诸如打春牛、食春盘、贴春帖、喝春茶、剪春幡、咬春、戴春鸡、绑立春萝卜等。
旧俗立春日又为汉族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古有天子率百官迎春于东郊,以祈求全年丰收之俗。唐宋时围绕农业生产,又增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俗。明清以来,汉族民间有的贴宜春贴;有的妇女用青色绸剪成春燕、春蝶饰于头上;有的造面茧,用肉或菜蔬作馅,中置纸签,名"探春茧";有的以春盘相馈赠或全家食春饼、萝卜等,谓之"咬春";有的选集优人、戏子、小妓等装扮社火,进行教习,谓之"演春"等俗。民国时地方官员每年仍举行迎春仪式,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才停止。如今市郊地区仍有立春前一晚,让小孩住到别人家去的"住春夜"风俗,也有人家在壁间张贴用红纸书写的"迎春接福"四字。而白族汉族民间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是日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
历史渊源
立春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在天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在古时有迎春之仪。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礼貌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一样,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并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向遗存至今。
明代作品《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天文历法
划分依据:
斗转星移(秦汉前)
斗转星移“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礼貌的产物,它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在不一样的季节和夜晚不一样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一样的方位,它是古人定方向、季节节气的标尺。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像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斗柄旋转一圈谓之一岁,“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上古时代的纪元星名,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天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斗柄指向法”确立的节气,以斗柄指寅为起点,“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始于立春、最终大寒。二十四节气历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星斗转星移制定的,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阳光公转,所以斗柄指向法节气与现行的阳光黄经节气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史记.天官书》:“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立春为四时之始。
圭表测影(汉至清初)
圭表测影圭表测影法(平均时间法)测定的节气,与“斗转星移”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称,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一样。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用立杆测影(圭表)在黄河流域测出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平均时间法”将历年平均分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先测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由于不研究阳光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阳光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所以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最终大雪。
阳光黄经(现行)
阳光黄经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根据阳光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光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阳光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阳光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又称为“定气法”。廿四节气,“二分二至”时阳光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阳光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阳光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天然结果。现行按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最终大寒。
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中国境内。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阳光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天然节气转换与天文上的“黄赤交角”紧密相关。
北回归线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它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编排与这条特殊天文纬线以及中国的季风气候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天文意义上的冬春转换时(斗指寅或阳光黄经达315°),北回归线上(黄赤交角)的一边春意盎然,另一边却还是萧瑟的冬天。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阳光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历法融合: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天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天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通常用“岁首”来称呼历法的首月首日,其实严格来讲,“岁”是干支历特有的概念,岁即“摄提”,又名太岁,“岁首”原始含义是摄提(太岁)的首月首日,即立春。阴历是以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阴历的首月首日多称为“元朔”。“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生肖转换是以立春为界。
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阳光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阳光、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纯阴历由于不研究地球绕阳光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变化。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一样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经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阳光历是用来标度阳光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农历中称作:岁实。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可是因为公历是平均阳光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
历法转换:
“双立春”与“无春年”现象:
在历史发展中,古人在阴历基础以融合阳历成分构成了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属于阴阳合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立春”是阳气升发、万物更生的节令,将有“双春”之农历年视为大吉年份。“双立春”与“无春年”是夏历(农历)中的概念,是指农历一年有“双立春”或全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这是由于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回归年、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缘故。如:2016年农历猴年是“无春年”,即,全年没有立春之日。干支历不存在无春,因为每一岁均是以“立春”为岁之起始,立春节气一到,就是孟春开始了,所以岁岁有“春”。
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而农历年情景就不一样了,农历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故闰年有25个节气,平年有23个或24个节气。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出4种情景: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两头春;全年无立春日。
农历有闰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7年),因年长长于回归年,故年初年末都有立春日即“两头春”;无闰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12年),因年长短于回归年,“无春年”最多,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约各占一半。这种规律以19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个别年份稍有出入。
农历一年中有一个立春,双立春,或者没有立春都是由于阴阳历转换造成的,属正常的历法现象,完全和凶吉无关。旧时人们认为“无立春之年是寡妇年”,不宜嫁娶。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
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无春的年份有37次,年初立春的年份有12次,年末立春的年份有14次。
立春气候特点
气象变化:
立春时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从立春节气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在天然界以及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复苏。立春,在天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20]
立春时,中国的冬春分界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那一线以南地区,立春时有春的气息了,但中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入春。所谓立春,还只是一番“立意”。立春期间,气温开始趋于上升,日照、降雨开始趋于增多。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出现了春天的前奏。
中国传统社会为何如此重视立春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被认为是春天的开始。同时,它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年和岁的起始时间不一样,年是从正月初一开始,而岁是以立春作为开始。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主要“靠天吃饭”,人们的`农业生产受气温、降水等天然条件的重要影响。为此,古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如小寒、大寒、雨水、小雪、大雪等,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黄河流域冷暖雨量的变化,促进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立春是最早产生的八个节气之一,大概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是农事活动起始环节,然后是夏耘、秋收、冬藏。农耕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立春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极其重要。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新的农事活动周期即将开始,要进行劝耕备耕等各项活动。
立春养生的原则有哪些
1、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所以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异常注意调养预防。
2、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3、每一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一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天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天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故春天梳头,正贴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立春的禁忌
躲春,就是躲开立春的这一天。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人都习惯一向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新的开始。
所以,立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立春是什么意思详解(四):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到来,意思是春季的开始,阳气上升,万物更生,新岁开启。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至此,渐次复苏。时至立春,在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阳光黄经度数定节气,当阳光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人们将有“双立春”的农历年视为大吉年份。
立春习俗
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所以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打牛等活动。其他一些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礼貌时代的遗风。经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当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鞭春之俗与祈求丰收相关,是一项较为古老之节俗[24]。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之后一向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必须的巫术意义。不一样地区迎春牛均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能够促进牛的繁殖。
咬春:
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以迎春、庆春。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24]
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传统食物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齐卷进春饼里吃。
吃春卷:
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这种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馅、用油炸制而成。其具体制作方法为:面粉和成浆状,放些许在平锅底,用文火烧,时时旋转平锅,制成薄如蝉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馅,卷成约二寸长的长筒状,两头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麦面,也有用鸡蛋皮、豆腐皮者。至于馅料则分南北两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丝等,而江南则多用白菜、肉丝、虾丝、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这一食品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该书中曾提到过"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这两种春卷。到了明清时期,春卷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时至今日,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的春卷已成为许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风味独特、备受欢迎的名点。此刻人们吃春卷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时也经常能够吃到它。可是,春卷在立春日这一天吃起来还是会别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尝春作为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原本是立春节庆习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此刻这种节庆习俗已经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不明白这一习俗了。此刻,人们更多地用吃面条和饺子代替了吃春盘、春饼、春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故民间广泛流传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普遍流传有吃春盘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一书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就曾这样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到了宋代这一习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词人苏轼曾在其诗词作品中多次提及这一习俗,如“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愁闻塞曲吹芦管,喜见春盘得蓼芽”;而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这样的诗句。到了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中载:“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引西晋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南朝诗人庾信的《岁尽应令诗》中也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这样的句子。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如李时珍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按照现代科学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必须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善,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盘的习俗一向流传至今,但春盘的资料已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变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时令菜为主,外加肉丝、豆腐丝等合炒成盘,也可酌加海参、香菇、鸡丝等原料,因人而异,随意搭配。
立春是什么意思详解(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十分适宜。可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构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之后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养生原则
慢跑
慢跑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运动项目,它对于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体代谢本事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慢跑还有助于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消除便秘。
散步
春天是万木争荣的季节,人亦应随春生之势而动。春季的日出之后、日落之时是散步的大好时光。散步地点以选择河边湖旁、公园之中、林阴道或乡村小路为好,因为这些地方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新。散步时衣服要宽松舒适。鞋要轻便,以软底为好。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利于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起居上要做到夜卧早起。
春气通于肝气,春季正养肝。
立春切忌忧思恼怒,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坚持愉悦的心境。
饮食方面,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春卷
紫薯银耳羹
食材:100g银耳、50g鲜百合、100g紫薯、50g冰糖
做法:
1、银耳泡水洗净去掉根部黄色的部分,用手撕成小朵
2、百合掰开洗净
3、准备所需冰糖
4、紫薯去皮切丁蒸熟备用
5、中加水煮沸,放入银耳煮至出胶(小火煮大概要40-60分钟)
6、银耳出胶后加入蒸熟的紫薯7)加入冰糖调味8)最终加入鲜百合,继续煮至百合软烂即可
山药萝卜粥
食材:50g糯米、30g大米、100g淮山、100g罗卜、2朵香菇、适量香油、适量盐、水量葱花
做法:
1、准备好所有的食材。
2、糯米和大米一齐淘洗干净清水浸泡10分钟。
3、怀山药去皮切段清水浸泡备用。
4、萝卜去皮切小块,香菇洗净切小粒。
5、锅中水烧开放入萝卜和香菇焯烫片刻备用。
6、大米,萝卜,香菇放入电压锅内胆。
7、在放入怀山药。
8、在加入适量热水。
9、内胆放入电压锅中。
10、加盖按下营养饭-煮粥健。
11、滴声提示后开盖加入盐调味。
12、再滴入几滴香油搅拌均匀。
13、盛入碗中后撒上葱花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