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详解3篇)

时间:2023-03-14 13:48:20

  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详解(一):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我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绝大多数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这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开罗及尼罗河上游西岸吉萨等地.吉札金字塔左边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着一座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为石灰岩,部分为花岗岩

  2、巴比伦空中花园:

  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我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回来,并没有真的看过,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传说呢?

  3、法洛斯灯塔

  法洛斯灯塔兴其余六个奇观绝对是与别不一样,因为它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法洛斯灯塔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卓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4、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以往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

  5、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是希腊的狩猎女神,阿拉伯人称她Lat,埃及人称她依西斯(Isis),而罗马人则称她为戴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腊阿提密丝女神深受敬仰,所以兴建了七大奇观之一阿提密丝神殿.

  6、罗得斯岛巨像:

  罗得斯岛巨像是十大奇观中最神秘的一个,因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间便倒下了,考古学家甚至连它的确实位置及外观都未能确定.

  罗得斯岛巨像位于希腊罗得斯岛(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在公元前305年罗得斯岛联邦和马耳他(Malta)的安帝哥尼斯(Antigonids) 发生了一场战争,战胜的罗得斯岛联邦得到大批战利品,为了记念这场胜仗,他们便变卖战利品来建造罗得斯岛巨像.

  7、毛索洛斯墓庙:

  毛索洛斯墓庙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只马拉着一架古代双辆战

  8、法洛斯灯塔外传之亚历山卓港:

  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 (Macedonian) 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于埃及尼罗河口西面建立一个古城--亚历山卓 (Alexandria),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托勒密 (Ptolemy) 王朝开始兴起,亚历山卓便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并所以而繁荣起来,再加上亚历山卓位于

  9、秦始皇兵马俑: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仅在中国,并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能够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能够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10、中国万里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详解(二):

  中峰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峰寺创立于西晋,原是道教的乾明观,海拔高度762米。东晋时观中已出现派别分争,时有僧人明果,受菩萨开示来到峨眉山宝掌峰,偶闻观中有妖孽作怪,残害愚弄百姓,明果欲知其根源,遂约山民来到乾明观,弄清妖孽原为蟒患,经过勇射妖蟒,安宁其四周,此事对山民影响甚大,观中道士也十分钦佩。明果禅师后被礼请主持观中事务,禅师主事后便改道观为寺,观中道士有的即皈依佛门,更新殿宇,逐步扩大,因寺后白岩峰居中,故取名中峰寺。中峰寺乃山中道观改寺的初始,为峨眉山最早六大古寺之一。唐僖宗中和元年(约公元881年),慧通禅师将中峰寺改建后更名集云寺。北宋仁宗时白水寺僧茂真禅师又扩建寺宇,名曰“中峰禅林”或 “中峰古刹”。北宋政和六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16~1162)密印禅师在此住持说法,增修寺院,后由徒弟别峰禅师继任堂中首座,成为宋、明、清时峨眉山禅风最盛的著名寺院。宋代号称“苏门四杰”的大书法家及诗人黄庭坚,任叙州太守时曾在此 “习静”。明洪武时惠安和尚曾扩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三年(1467)蜀昭王重建。明嘉靖时,逐年兴建,规模宏大,佛殿僧寮,占地百亩,园林花圃,秀甲全山。寺院在清代顺治甲申年(1644)毁于匪寇,成为一片颓垣断壁,孙思邈所赠药鼎丹灶,

  程公明笔下的“菩萨”、“竹”等全毁。在百年之中虽曾数次再建,但规模遥不及往昔。光绪二十九年(1903)前院又遭火劫,民国五年(1916)再修。现存普贤殿疑为明末清初遗留,应是峨眉山目前较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寺后群峰逶迤,呼应峰在上,茂真禅师曾到此游,上有尊者庵,为唐玄宗以武都雄黄赠孙思邈处,曾有雄黄石在此。寺左原有的观音寺,为清雍正中期洪椿坪僧峨云禅师所建。寺前有一碑,碑中记载有民国庚辰(1940)四川自贡居士在峨眉山三霄洞大唱《黄河阵》时,因洞内空气不流通产生毒气,造成46人(力夫匠人尚末计内)死亡的惨剧,死难者遗体被安葬在中峰寺外官山葫芦漕。

  中峰寺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进门右侧兼有跨院,中轴线对称,由前殿(普贤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内外施回廊。普贤殿和大雄宝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殿前有圆月儿台连接上下踏道,素面台基高4.1米,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7.5米,是峨眉山习静的难得之地。

  仙峰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初创于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时为“慈延寺”或称“永延寺”。寺倚仙峰岩,门迎华严顶,海拔高度1750米。明代初年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1612)本炯禅师重建,名“仙峰禅林”或“天峰禅院”,明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玉升、泰安和尚再度重建。寺旁九莲池建于清末,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四周石栏上有许多文字题刻。寺右前餐秀山房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建。

  寺后贝叶殿(舍利殿),殿内供奉民国七级“舍利铜塔”一座,通高3.5米,原塔通体贴金。1901、1904、1906年,上海龙华寺僧清福三次经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取回佛骨舍利十五枚、贝叶经三卷、玉佛五尊。后以舍利三枚、贝叶经二卷留赠仙峰寺,寺僧海岸、海良特建造舍利殿存放,“经舍”在“文革”中被毁,现舍利殿重建于解放初期。2003年修建了山门(石牌坊),整修地坝,使旧貌焕然。

  过餐秀山房,沿小道经仙皇台一里地是九老洞,传为轩辕黄帝访天皇真人至此,见一老人问:仅翁一人么?老翁答:九老居此,故名“九老洞”。隋代的白师、唐代的胡份先后隐居洞中,颇传神奇,旅游者慕名而来。其洞结构奇妙,深邃莫测,目前洞中虽已有照明,恢复了财神殿,所及者以400米处(财神殿)为宜。洞中常有蝙蝠岩燕,结伴飞鸣,更显古洞幽深神奇。

  到龙桥沟经过的“仙圭石”摩崖石刻,也叫“天门石”。“仙圭石”由清代著名书法家赵熙所书。巨大的石壁上刻有“南无普贤王菩萨”六个行书大字,石如斧劈,屹立道旁,深锁山径,字径为全山题刻之最。山道两边可见世界稀有的孑遗植物“珙桐”硕大成林,春夏之交,花繁似锦。

  寺后仙峰岩,壁立千仞,倾危欲坠,面瞻华严、九岭,烟云缭绕,恰似翠玉屏风。寺前视野开阔,深卉长林,盛夏如秋,移步景殊,胜景若化城。此意景被清代文人潭钟岳誉称“九老仙府”,为“峨眉十景”之一。

  仙峰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四合院布局,全寺依次由餐秀山房、财神殿、大雄宝殿、贝叶殿(舍利殿)组成,中轴线对称,除餐秀山房外,均为重檐,主殿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悬山和歇山式屋顶均有,原为木皮瓦面,后改为铁瓦和铝皮,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多级,坐四级平台,前后高差约8米。

  圣水禅院(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明代安庆巡抚吴用先旧居,因旧居周围修竹万竿,有唐代诗人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诗:“水竹色相绕,碧花动轩楹”的意境,取名 “水竹居”,海拔高度870米。明万历末年(约1619)因水竹居前有“玉液” 神水,遂改宅为寺,名“神水庵”。清初(约1645)更名神水阁。民国二十九年(1940)普智上人云游归来,率徒行愿,振兴寺院,时属大峨寺下院。原寺规模较小,几经改变。1987年对原建筑进行了扩改,数年后建成现有规模。2004年更名为圣水禅院。

  寺前有五层石塔,雕镂古朴,为我国天台宗创始者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通高7米。塔下的“玉液泉” ,又曰“流杯池”, 水质清冽,味美甘甜,终年不涸,故有“神水”之称。传说智者禅师曾寄钵杖于此,龙女从寺下的玉液泉中,将其钵杖流送至湖北荆州玉泉洞,故有“神水通楚”之说,泉旁 “神水通楚”石碑以证其事。池边巨石上有数款题刻,上有唐吕纯阳的“大峨” 、宋初陈抟的“福寿”、明张景贤的“神水”六个大字,笔法不一,浑厚俊逸。隔泉相对,石壁屹立,石上刻有明代嘉洲文人张凤、章寓之、安盘、徐文华、王宣、程启充、彭汝实“七贤”等名家手迹。清顺治(约1863)时,池畔周围有“水竹居”、“玉液”和“宗漏”三亭。东北方离寺半里,道旁巨石突出,石上刻 “歌凤台”三字,为北宋诗人黄庭坚题名,明弘治初年(约1489)督学王敕书,诗人周光镐刻。据文献载,春秋时楚狂陆通曾在此结庐。楚狂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很知名人士,与孔子曾有交情,从隐士一跃成为儒家在峨眉山的代表人物,明万历时曾作为儒家偶像,被“供奉”在报国寺前身的会宗堂中。圣水禅院石刻规模为全山之最,史料记载较为复杂,目前风化严重,难以考证。

  该寺背倚皇帽峰,可俯览龙门洞,左闻山潮声远,右睹慧灯长明,绿竹青林,凉风习习,为山中消夏胜地。

  圣水禅院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四合院落,由山门(弥勒殿)、前殿(观音殿)、中殿(大雄宝殿)、及后殿(七佛宝殿)和厢房组成,中殿距后殿空间较小,穿逗式梁架,多为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大雄宝殿二侧连厢房处各建有小楼(凉亭)一座,通体建筑坐四级平台,前后高差8米,寺后紧邻大峨寺。

  洗象池(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钻天陡绝步迟迟,蹑顶凭陵洗象池”。洗象池高踞钻天坡之上,海拔高度2070米。古称“初欢喜”,或曰“错欢喜”(见宋范成大《峨眉山行纪》)。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曰历险至此,始得平地,意稍初适,故称初欢喜;但过此仍多险峻,又称错欢喜。二曰“初”和“错”是语音讹传之故。

  明代末年,该地有小亭一座,供游人登山小憩,后将亭改建为初喜庵,因庵旁有一小池(明月池),传为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在池中汲水洗象,故称洗象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弘川、行能和尚扩建为寺,称天花禅院。清乾隆年间月正和尚整修寺院和道路时,将池改修成六方,池旁供普贤,以应普贤菩萨在此洗象之说。咸丰、同治年间扩建为三重大殿,民国33年(1944)寺僧遍祥重建大雄宝殿。1953年进行了重点维修,1984~2003年新增明月楼和东楼、维修观音殿、新修围墙、前后山门、水池、月台,恢复了“象池夜月”夜景。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嘱赠该寺“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诚团结,实现和平”字句,寺僧遍能和尚将其刻印在多把木椅背上。明月池下摩崖上的“岩谷灵光”、“古洗象池”、“象池夜月”等明清题刻,均风化严重。

  寺前对应华严诸峰,雾霭苍茫,恰似海涛浮礁,每当云收雾敛,皓月当空,宛若 “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景溶于诗。据传诗人李白:“我在巴东三峡时,西望明月忆峨眉……”的意境,即因而抒发。“象池夜月”景色被清代文人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在明月池边可平视弓背山,俯视华严顶、遇仙寺。寺后的罗汉洞,传为罗汉游憩之所。上行过罗汉坡、大乘寺、化城寺(木皮殿)、连望坡、白云寺到雷洞坪,寺下钻天坡不远处是古莲花寺遗址。

  洗象池外野猴成群,不请自来,眼窥四方,常见无人之隙,便入室抢食,偷吃供品,这是洗象池猴子的“传统”,令寺僧无可奈何。寺周盛长杜鹃,种类繁多。异常是黄色杜鹃和珙桐(鸽子)花,每到春季,叶落花飘,似若“岩鸽齐飞”,景色迷人。

  洗象池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殿宇三重,纵线对称,占地面积较小,前庭依次为前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后山门。木结构架,穿逗式梁架组成,单檐和重檐相结合,歇山式屋顶,原为木板树皮屋面,现改成铝铁皮,素面台基,坐三级平台,垂带式踏道多级。主体建筑为晚清遗物。

  圣积铜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钟由别传和尚于明嘉靖四十三(1564)甲子年闰12月24日起,在四川古江阳郡(今泸洲、富顺之间)铸奉,次年运至峨眉打磨,明隆庆丁卯年(1567)8月14日悬挂于峨眉城南圣积寺老宝楼内。大钟音质洪亮,声及绥山,俗称圣积晚钟,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 “峨眉十景” 之一。         

  钟体通高2.4米,径2.2米,唇缘厚0.2米,腹壁厚0.10米,钟纽残高0.31米,重25000斤,钟下口呈12瓣莲花状,向外微张,每瓣有仰莲花线描纹饰,莲纹之上有凸线箍二围,箍线宽0.08米。钟表铸有晋至明嘉靖1274年之间,历代帝王和以往支持佛教的文武官员,以及资助铸钟的僧俗人士名讳,内壁铸有《阿含经》部分经文和佛偈等。

  民国2年(1913),四川总督尹昌衡曾下令将铜钟冶化,用其来铸造铜钱,顶部被击一洞。“文革”(1966年)初期,该钟被当着“四旧”运至重庆回炉,因钟体太大无法进炉,纽部又增添一窟窿。铜钟幸存后运至成都,“文革”结束后才运回峨眉山,因圣积寺已废,暂置报国寺外数年。在此期间,报国寺普超法师曾出资进行修复。1983年文物部门拨专款在凤凰堡上新建了“圣积晚钟亭”,次年迁入亭中。

  普贤愿王铜印

  铸于明代,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敕建峨眉山普贤砖殿时钦赐。印为正方形制,质地铜,边长11.5厘米,钮高11厘米。印文为阳文,篆书“普贤愿王之宝”,印面上方有行书“大明万历”、左为“御题砖殿”、右为“敕赐峨山”文字。是明代帝王崇尚支持峨眉山佛教的重要物证,现存峨眉山万年寺内。

  智者禅师衣钵塔

  明万历末年创立,此塔通高7米,7层,塔基直径1.6米,为青石实心,雕镂古雅,檐角高啄,每级有佛像数十,塔座为八角,有“二龙戏珠”和莲花饰的浮雕。塔在1968年秋被毁,1988年将残存部分重新复原,是峨眉山目前现存唯一石塔,号称峨眉山第一石塔。现存神水禅院山门外。

  飞来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峨眉县城北5华里大庙河边的飞来岗上,海拔高度457米。该殿始建于唐代,但屡建屡毁。原祀天帝之孙泰山之神塑像,故名东岳庙,俗称大庙,亦有“峨山庙”之称。明代万历(约1573)初年,峨眉山天台庵僧习居此处,开始供佛像,在以后的300年中,先后杂祀群神。据北宋淳化四年(993)、元泰定四年(1327)等碑文记载,大庙为唐懿宗时(约为860~872)敕建,名“家庆楼”,楼宽9丈,高12丈,饰以金玉、琉璃,极为壮观。楼前悬挂沉香木“家庆楼”匾,为宋代著名理学家魏鹤山书。明甲申年(1644)楼坍后未复建,现仅存唐代石础四枚,可为物证。相传庙址为神所择:忽一夕有风云突变,雷雨交加,次晨一小殿岿然而立,所以得名飞来殿。原“飞来殿”三字为明崇祯时嘉州太守郭卫宸书。南宋嘉定年间改筑为兵营,邑人杨震炎以其私宅易兵营,恢复寺庙。宝佑六年(1258)因失修而毁败。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开始复建,泰定元年(1324)始告落成,历时45年之久。建成殿宇四幢,曰正殿(即原家庆楼)、五岳庙(即原飞来殿)、香殿、九蟒殿。殿宇镂楣雕拱,丹漆相辉,藻井绮丽,金碧交映。周围群峰拱揖,双溪萦绕。异常是九蟒殿的蟠龙柱,形象逼真,保存完好。

  飞来殿建筑布局坐西朝东,由山门、观音殿、香殿、九蟒殿、飞来殿、清虚殿组成,各殿建筑均不相连,呈纵线排列,为宋、元、明、清四代遗物,左右两侧新建有库房和展室。梁架结构形式基本为抬梁式结构,布局依地势而异,逐级抬高,坐七级平台,砖石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抬眼可见,各殿檐下均施大木斗拱,整个建筑群为较传统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形式,在我国西南地区罕见,是研究我国西南古代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1985年四川省文管会对其进行落架维修。

  无梁砖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峨眉山万年寺内,砖石结构。明神宗朱翊钧为母亲慈圣太后祝寿,赐重金与峨眉山白水寺,御令住持台泉和尚整修寺院。为了更好地保护普贤菩萨铜像,遣中贵二人来此,筑砖殿罩于普贤铜像之上,再建木阁覆之。明末时该阁被火烧,清代初年重建四层木制高阁,再毁后即存目前的砖殿。

  该殿坐西朝东,单体布局,穹窿屋顶,外方内圆,上圆下方,寓天圆地方之意。通高16米(含顶尖),直径16米,檐下施斗拱,壁上饰格窗,顶部正中饰飞天彩绘藻进,正面门额上有明神宗题“圣寿万年寺”五字。外墙上檐四周有仿木斗拱,每面16朵,檐(望)柱12根。殿外顶部有喇叭塔5座。内壁下部龛有24尊圆觉铁佛,上部有7层佛龛。据史料载,原供置303尊小铁佛和500罗汉,属宋、明时代铸造。目前仅存300余尊,多为现代补塑。2000年新铸大铜门4扇装于前后门。殿顶上的麒麟怪兽系1953年维修时增塑。

  清音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踞牛心岭下,唐称牛心寺,海拔高度710米,此刻的牛心寺原为后牛心寺(延福院),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三云二水”之一的卧云寺。北宋乾德二年(965),宋太祖赵匡胤召东京(河南开封)天寿院僧继业三藏等300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经,继业一行从印度带回很多经卷舍利敬奉朝廷。宋太宗赵光义即命将“圣物”择名山修习。继业周游了祖国名山大川,选中峨眉山黑白二水交汇地的延福院安身,发愿在此兴修寺院,以养终身。寺院建成后取名前牛心寺。明洪武二年(1369),安徽风阳凤凰山龙兴寺僧广济禅师来到峨眉山。相传广济和明太祖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称帝后,广济不愿理解朱元璋的宣诏,便入峨眉山禅隐于此。禅师钟爱这山水怀抱的亭、台、楼、阁,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名清音阁至今。广济禅师圆寂后葬于后牛心寺,伴峨眉青山。寺下接王亭,又曰接御亭,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圣祖玄烨派遣其头等侍卫海清伍格,向峨眉山各大寺御赐楹联经卷诗词,特建此亭举行仪式,以迎接御赐。再下古有白衣观音楼,楼下为洗心亭(牛心亭),亭下有洗心台。接王亭两侧,各有石拱桥一座,飞跨黑白二水,曰“双飞桥”。双飞桥宋称“双溪桥”或“双龙桥”,元

  、明之际曰三皇桥,因传说轩辕游胜峰时曾过此桥而名,明代中叶起称双飞桥。桥头有狂草“双飞龙桥”和行书“清音”石碑。桥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有巨石状如牛心,砥柱中流,涛声如雷。赵朴初居士的:“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诗句,咏出了景色之妙。 “双桥清音”美誉,早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 之一。         

  沿宝现溪出两河口顺流不远处是峨眉第一洞“龙门洞”,洞对面古为朝峨山的必经大道。洞口朝河,三面悬崖峭壁,风景秀丽,对面原有一亭。洞壁内有宋至清题刻多则,宋代双钩“龙门”二字尤为突出。

  溯黑龙江而上,约一公里,入白云峡。峡谷阴森,清水粼粼,峭岩百丈,光天一线,古称“龙江栈道”,今曰“一线天”。

  报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国寺位于凤凰坪下,海拔高度550米。明代万历乙卯年间(1615)创立,因原寺内祀普贤、广成子、楚狂陆通牌位,取三教会宗之意名“会宗堂”(会宗坊、问宗庵),旧址在今伏虎寺牌坊右侧,隔虎溪与太湖庵相对,瑜珈河绕其前,狮子峰峙其后,飞凤山、屏风山侍于左右。清初顺治九年(1652)闻达和尚见香火兴旺,意将寺院扩大,因原址地势狭隘,遂迁建于现址。康熙四十一年(1702)圣祖玄烨,取《释氏要揽》中的四报之一“报国主恩”之意赐 “报国寺”寺名,原会宗堂之名遂废。当年闻达和尚亲手所植的七仙榕、雅楠、香樟等高大乔木,至今仍郁郁葱葱。道光二十九年(1849)报国寺毁于火,同治五年(1866)住持本忆重建,民国17年(1928)寺僧圣宽新建普贤殿,将该寺扩建为五重殿宇的大寺。继任方丈果玲广结善缘,使该寺日意辉宏,有志铭为证。

  报国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木结构四进院落,由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组成,中轴线基本对称。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为清代建筑,普贤殿、 祗园、弄月亭、钟鼓楼、法物流通处、茶园等均为现代仿古建筑。各主殿架梁结构有抬梁和穿逗,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四级平台,周围红墙青瓦,前后高差约24米。

  金顶“十方普贤菩萨像”

  为把峨眉山建设成更加庄重的普贤菩萨道场,在人民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峨眉山佛协根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愿含意,在金顶华藏寺前缘起(铸塑) “十方普贤菩萨”像,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佛像通体为铜质,总体重约600吨。普贤菩萨像底部为台基和须弥座,须弥座上立四头六牙圣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整个佛像造型慈祥庄严,通体贴金。“十方普贤菩萨像”体内是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西方教主——阿弥陀佛铜像。殿内金碧辉煌,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这一世界佛教造像史上的千秋伟业,正式缘起于2001年,2004年破土行愿,2006年6月功德圆满,同年6月18日举行了盛大空前的开光法会。

  整个佛像无论从设计造像理念、造型结构、视觉效果以及工艺等方面,均可称为是世界佛教造像史上的奇迹,完美地体现了千座名山一座顶的佛教修行理念,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可谓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功德大圆满。

  萝峰庵

  萝峰庵,原为伏虎寺静室,名龙凤辉堂,地处伏虎寺东面萝峰山坳下,所处高度海拔630米。寺创立于明末清初,数次重建。

  介绍萝峰庵历史,就会想起一位与峨眉山有缘、有情和有重大贡献的文人。蒋超(1638~1687),著名的文史学者、诗人、教育家、书法家,字虎臣,浙江金坛人。蒋超自幼有佛缘,聪颖过人,有江南才子之称。21岁即中举人,后在大清国第二次科考中,又以一甲第三名的成绩中探花,被授翰林院编修和修撰。曾任顺天提督学政、浙江乡试主考官等职,雅称“蒋太史。” 太史在为政中厌恶官场,又因体弱多病,毅然辞去了顺天府学政一职。辞官后自号“华阳居士”,周游祖国名山大川。约在康熙九年(1670)夏慕名来到峨眉山伏虎寺,次年披剃为僧,法名智通。 康熙十年(1671)春,主持监修清代第一部《四川总志》的四川总督蔡毓荣,因得知鼎鼎大名的蒋太史隐居峨眉山,遂遣人再三邀请他出山修志,太史数辞不获免,不得已前往成都。《四川总志》纂修完成后,即回萝峰庵潜心进行《峨眉山志》的编撰和佛学研究。在编写过程中,太史不辞辛劳,抱疾伏案,完成样稿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7),溘然长逝于萝峰庵寺内,年仅49。伏虎寺两序大众及远道亲友,遵照遗愿葬骨萝峰山下,不留碑纪,至今忠骨难寻。

  蒋超临终时,将《峨眉山志》手稿交给可闻、海源禅师保存,后将手稿呈送四川按察使曹熙衡,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以木版刻印行世。道光十四年(1834),峨眉县令胡林秀(进士)又对该书校订后再版。民国二十三年(1934),现代净土高僧印光法师(1861~1940年)又对该书进行整理,由叶恭绰题签后重新出版发行。在诸版本中,尤以道光十四年修订版为最佳,美、日、英等国图书馆均视为珍本。

  萝峰庵寺在“文革”中被拆除,现存寺院建筑为1983年恢复。寺后建有二处化身窖,“普同塔”117个,为僧尼圆寂后荼毗和安放灵骨的塔园。寺周树木葱茏,翠竹成林。

  萝峰山在寺东面。每当晴朗之日,可登峰远眺,万里蓝天,白云飘渺,峨眉平川,一览无余,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萝峰晴云”,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

  萝峰庵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单体建筑,木结构,歇山式单檐滴水,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一级平台。

  大峨寺(旃檀堂)

  大峨寺位于圣水禅院后,相距不及百步,海拔高度880米。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唐代著名道学家吕岩题“大峨”二字,是之后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772)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庐于此,在石旁勤于耕读,写出了他的名篇《幽兰赋》而名声大噪。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边参将李桢捐资扩建,变庵为寺。乾隆之际又扩建,数重殿宇,气势辉宏。清光绪年间圆明和尚增建殿宇,楼阁廊庑,崇宏无匹。寺周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刻,后面原有二石:其一名“棋盘石”,传为医药家孙思邈与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对弈;其二名“中和”,二字由明代诗人高光题,意出《礼记·中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大峨寺建寺以来住比丘,复建后住比丘尼。1990年始,历经数年艰辛,目前已恢复殿宇两重,其余殿堂及佛像尚未圆满,两通康熙年间石碑孤立其中。

  大峨寺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地势开阔,为还其历史面目,应恢复殿宇四重,目前已完成大雄殿和观音殿,两殿相距太近。整体建筑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坐四级平台,素面台基,前后高差约30米。

  广福寺

  宋之牛心院和慈云寺,明万历年间(1573)重建,曾曰前牛心寺,其别院称广福寺。该寺斜卧白云峡,傍依牛心岭,海拔高度725米。明崇祯末年(1643)建筑朽败,仅存别院一厢,名曰广福寺,前牛心寺即废。清康熙年间峨云禅师重新筹建,以牛心别院之名冠之。寺外远望古德林,楠木参天,俯瞰宝观溪,溪水直泻龙门。在此静听双溪涧合,急湍殷殷,遥瞻钵孟诸峰,烟云舒卷,漫步入龙江。寺旁的“望月亭”高峙崖旁,在亭中俯看双飞龙桥,可聆黑白二水之声,别有风味。

  广福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封闭型四合院落。由前殿(观音殿、含山门)、后殿(大雄宝殿)、两厢和附属建筑组成,规模较小。前殿有垂带式踏道多级,其中一半在屋檐外,另一半深入山门。前殿当心间为穿逗式梁架,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坐二级平台。

  牛心寺

  古延福院,也称后牛心寺,寺以牛心岭而名,海拔高度958米。该寺创立年代较早,据传唐时罗汉和尚初参香林,澄远和尚曾在洞中习静。宋代继业三藏法师重建,但规模不大。现存寺院建筑建于民国元年(1911),深居密林,环境幽静。历史上许多高僧来该寺居修研习。寺后有一岩洞,是唐贞观年间(627~649)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地。孙思邈采草药于山中,在洞中炼丹以求真方,为成就《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真人丹经》著名医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岩洞遗址尚存。

  牛心寺建筑布局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全寺由前殿(弥勒殿)、主殿(大雄宝殿)、厢房组成。主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构架,其余为穿逗式结构,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坐二级平台,前后高差3.3米。

  雷洞坪

  唐、宋时称雷洞祠,明代改名雷神殿,曾有七尊铁铸“风雷云雨” 之神放于殿中,以祈求风调雨顺,海拔高度2436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圣祖玄烨亲赐《金刚经》一部,御题“灵觉”二字悬于寺门之上,乾隆年间寺僧闻奇、闻刚相继葺修,道光年间心量和尚复建,同治五年(1866)觉园禅师移建于此,现仅存一亭一殿。雷洞坪上至天门石为古“八十四盘”。坪左悬岩千丈,人迹难至,云雾迷漫,深不见底。相传下有伏曦、女娲、鬼谷等七十二洞,鬼谷子修练于此,尝闻殷雷发自岩下。“岩松无岁月,人语逼苍穹。”人若到此喧嚷,霎时云雨徐来,空翠湿衣。相传“有声则雨”之说,故有“禁语”二铁碑在此,该碑现已无存。寺右“雷洞坪”亭边山峦叠嶂,悬崖峭壁,每当云开日出,在此极目远望,满帘秀色,气势磅礴。

  原雷洞坪寺院木结构建筑早已不存,现存建筑改建于1992年,坐南朝北,砖石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

  接引殿

  宋时名新店,寺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明初改建为接引庵,或称朝阳阁,后殿宇朽败。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蜀人赵翊皇重建,康熙时再建,铸有铜铁罗汉一堂。民国五年(1916)火毁,在外参学的圣钦大和尚闻讯后即回山,当即决定恢复祖庭,经过3年准备,亲率徒果静以及两序大众于民国八年(1919)开工,因工程浩大,经数年艰辛奋力,至民国十五年(1926)方可圆满。建成后的接引殿殿宇最崇宏,佛像庄严,法器华贵,连龛壁上的彩绘罗汉均由竹禅大师所作,艺技之精湛。1953年又经大火,后仅恢复一殿,遥不及往日。该寺原址在1982年用于修建索下站,1995年在距原址100米外重新恢复,1997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

  寺外视野广阔,可观云海、佛光,风物壮丽。周有“梳妆留月”、“仙床卧云”、“相台睹光”、“神灯夕照”等古八景之胜。因寺所处高景层区,冷杉成片,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居士在该寺留居多日,创作了许多优秀佳作。

  该殿建筑布局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三重殿宇,由前殿(弥勒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弥陀宝殿)组成。建筑主体属全框架水泥砖石仿古结构,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素面砖石台基,如意踏道多级,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25米。

  伏虎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为晋末行僧心庵开建,名龙神堂,海拔高度630米。南宋绍兴年间(1133)寺因虎患,寺僧士性在此建“尊胜幢”以镇之,故名伏虎寺,明末更名药师殿,或曰虎溪禅林。伏虎寺另有一传说:因寺后山峰如虎蹲伏,俗称“伏虎岭”或“猫儿背”,与“古德林”相邻,有“密林藏伏虎”之意。明崇祯年间(1628)为金顶楞严阁下院,到明末清初,兵戈扰攘,寺宇荒废。清顺治八年(1651),贯之和尚率徒可闻来峨眉山结茅居此,在旧址兴建“虎溪精舍”,于舍中创办佛学。师仗其三义:“一曰天启与缘,二曰人弘其愿,三曰地致其灵”,开山采石,大兴土木,募走江南,迎回藏经。先后20余年建成了殿宇崇宏,桥亭一新的伏虎寺,为峨眉山一大丛林。后寂玩和尚又继其大业,以《大乘经》字数为准,广植桢楠杉柏,林薄阴深,绿荫蔽日,禽鸟和鸣,谓称 “布金林”。为何称“布金”有二意,一见《弥陀经》文的“彼佛国土,黄金为地”,二是引自佛经中祗陀太子与居士共建祗园精舍的故事。“布金林”与大峨寺 “旃檀林”和白龙洞 “古德林”合称为峨眉山“古德三林”。

  伏虎寺是高僧倍出之地,历史上一向住比丘。民国二十四年(1935)蒋介石在报国寺举办“军官训练团”时,伏虎寺被用于学员营房。抗战时期(1939)四川大学南迁峨眉时,文、理、法学院设在寺内近4年。1990年“四川省峨眉山佛学院尼众班”在此开班。2001年4月,四川省第10届传戒法会二部僧戒在此举行,来自全国的200多名新戒获圆满清净戒行,这是伏虎寺首次举行传戒法会。

  伏虎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全寺依水旁山,由伏虎寺枋、虎浴桥、虎溪桥、虎啸桥、布金林枋、虎溪精舍(天王殿)、离垢园(弥勒殿)、大雄宝殿、御书楼、华严铜塔亭、罗汉堂组成,木结构二进四合院,兼有御书楼跨院,三殿中轴线对称。离垢园、大雄宝殿、御书楼梁架为抬梁和穿逗式相交,重檐滴水,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和如意踏道均有,前后高差约50米。

  善觉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善觉寺(二坪),古为宋皇坪,位于报国寺后,海拔高度620米。泰一书云:轩辕黄帝求道于天真皇人,坪上古有“宋皇观”和“授道台”。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先是道德禅师建“降龙院”于坪上。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 降龙之名遂废。寺僧元亨禅师颇受康熙帝赏识,不仅仅赐该寺金刚经一部,还赠老僧诗联,联曰:“到处花为雨,行时杖出泉”,诗曰:“名山越遍,未到天涯,愿得真印,勤修离家,雷音虽拜,那见拈花,知此无益,再游中华,八旬老耋,行履不斜,言语忠厚,一字弗遮,观尔朴诚,朕意甚嘉,峨眉律卒,直逼云霞,明心见胜,寿守毋华。”寺中原有“八角楼亭”奉祀康熙帝像,遗址犹存。

  善觉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全寺由山门,前殿(普贤殿),中殿(药师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山门和后殿建筑为现代恢复,均为穿逗式梁架,二进院落,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约2米。

  雷音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为观音堂,海拔高度733米。明代万历年间(1573)无瑕禅师结茅于此。传说无瑕和尚摄心退熊,定寂走虎,名震四方。清初时曾一度改名解脱庵,光绪十年(1884)改建寺宇,更名雷音,以志其事。寺踞高岗,椽结危岩,清涧潺潺,丛林郁郁;夏秋晴明,蝉韵莺歌,杂乎鱼磬,雅趣幽情,引人入胜。

  寺下为解脱坡,坡下绕瑜伽河,解脱桥横跨其上。原桥旁有池,池中蓄水盈盈,清澈如镜,供游人净身沐浴,有“仙人会”之称。沿瑜伽出凉风桥,古有石坊,坊上横书“震旦第一”四字。秦时天竺称中国为“震旦”,意为日出之方,称峨眉山为“震旦第一”,有“中国第一”之意。

  出解脱桥右上约三公里是新开寺。光绪初年始建有木制西式别墅数十套,内部设施十分完善 。“七七事变”后,许多外国友人携家来那里渡假,每当盛夏来临,一派异国风情。蒋介石在报国寺举办“军官训练团”时,曾携宋美龄专程到此。“抗战”胜利后,外国友人纷纷离去,别墅在解放后相继被毁。时过迁境,追抚往昔……。

  雷音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对称。全寺由前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厢房组成,进山门右厢房内有一小天井,出山门左侧是吊脚楼。两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厢房穿逗式,四合院施重檐,吊脚楼为单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坐二级平台。寺所处地理位置独特,茂林阴翳,依山旁势,前临悬崖,下为山道,山林与寺院相融,地尽其用,其建筑风格在峨眉山具有必须特色。

  纯阳殿(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新建峨眉观,后称吕仙行祠,原为道教宫观。明代万历乙酉年(1585),明代御史赫卫阳之子赫瀛重建,历经数年建成,明崇祯癸酉年(1633),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增修,更名纯阳吕祖殿,简称纯阳殿,海拔高度940米。

  清代初年道士渐去,重建后为寺,供大士弥勒。乾隆、嘉庆年间(约1736~1796)扩建佛堂,纯阳殿旧址凋蔽于殿后,但名称沿用至今。

  寺后山是观瞻群峰之佳地,远眺层峦叠翠,金顶云浮,真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感慨,环寺古楠,遮日蔽天。寺后立明末清初石碑各一通,记述纯阳殿历史沿革。

  纯阳殿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二进院落,属清代建筑,进山门右侧有一小天井。全寺由前殿(弥勒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普贤殿 )及厢房组成。前殿两侧厢房较宽,均为吊脚楼,山门前突,两边依次向后减柱,大雄宝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其中为穿逗式,重檐和单檐均有,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7.5米。

  洪椿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椿坪位于峨眉山皇帽峰下,海拔高度1120米。晋时为印度宝掌和尚结茅静修处,宋代建寺,称千佛庵。明初(1369)楚山和尚扩建为大寺,名千佛禅林或千佛禅院,崇祯四年(1631)德心、锐峰和尚重建。清雍正时峨云禅师再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毁于火,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82~1790)逐年修复。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称洪椿坪,现存两棵,门前一棵已成枯木桩头。清康熙皇帝玄烨曾赐匾联,匾曰:“忘尘虑”;联曰:“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清代高宗皇帝弘历也赠一联:“性海总涵功德水,福林长涌吉祥云。”观音殿门上横额“发弘四愿”四字为雍正元年春(1723)果亲王亲笔题。寺内珍藏有民国木刻千佛莲灯,通高2米,径1.2米,灯上七龙绕柱,镂雕精细,剔透玲珑,为全山珍贵佛教文物之一。

  寺前宝掌峰高立云表,寺后天池峰直摩霄汉。相传古寺缺水,德心禅师以一赐杖引来天池甘露,锡杖泉泉址乃存,泉水甘甜可口。后山的箐竹林为清代高僧绣头和尚结茅处。寺周古木扶疏,瑶草奇花,群峰环翠,云雾空蒙,似雨非雨,誉称“洪椿晓雨”,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是山中避暑胜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时任国民革命政府主席林森在洪椿坪修养数月,同年6月在寺中举行了理解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仪式,8月邀请全山32位高僧大德在此举行了为时七天的“盂兰会”,以超渡抗日爱国阵亡与死难同胞,还为该寺留下“大雄宝殿”、“护国佑民”、等墨迹。现山门门额上的“洪椿坪”牌匾为林森亲笔,所寓处称为“林森园”,2003年进行了复原维修。

  上行经长坡、扁担岩、寿星桥、九十九道拐、茶棚子、癞子坡、陡石梯至仙峰寺。

  洪椿坪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复合四合院布局、全寺由山门、前殿(观音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普贤殿)、“林森园”及厢房组成,山门在侧面,三殿中轴线对称,坐四级平台,前后高差4米。该寺三殿当心间均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和悬山屋顶相交,小青瓦屋面。

  遇仙寺(乐山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清圣怀和尚茅蓬。清代同治元年(1862),圣怀云游归山后将其扩建为寺,海拔高度1700米。相传汉代窦谊隐居峨眉后升仙,千年后有人在此遇一老人,赐一竹杖,乘之化龙还乡,视其杖刻有“窦谊”二字,喻为“遇仙”, 遇仙寺之名即取其意。历史上曾有不少高僧习静于此,圣怀和尚闭观的山洞隐于寺内。

  寺因地势特殊,处峭壁之腰,虽斗室蜗轩,与宏楼画阁相比却别有韵味。每当晨曦初照,山光明媚,猿啼鸟叫。俯玉笋峰,闲云幻变,仰望九岭,雾自涧出,雅趣横生。寺周岩畔苍苔如乱发,缠挂古藤下垂十余丈,缕缕不断,人称“普贤线”。传说普贤菩萨在悬岩绝壁意留此线,引渡游人攀登顶峰。

  遇仙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单体建筑,穿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原为树皮屋面,现为铝铁皮、石砌素面台基,阶梯式踏道多级,主体坐一级平台。寺因面积较小,门前附属用房简陋狭窄。

  卧云禅院(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卧云禅院是峨眉山最高峰仅存的古建筑寺院,海拔高度约3064米。明嘉靖年间性天和尚开建,因岩下白云环绕,寺卧云中,故名“卧云庵”。明末时建筑朽败,清康熙二年(1663)受兵部侍郎哈点(瞻)及文武官员资助,伏虎寺僧可闻及卧云四友重建,塑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时因屋面覆盖锡瓦,每当云开日出,银光闪闪,有峨眉 “银顶”之称。道光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827~1932)几度失火,数次再建,现存建筑在1953年进行过重点维修。1989年后经寺僧几度修缮,重塑佛像,恢复了山门和大殿,大殿底层为大雄宝殿,上层是玉佛殿,一屋二殿,朝向相反,颇有含意。

  寺建于西峰绝顶,俯卧于白云之上,名不虚传。原庵下有池,形如半月,深广数丈,渗水足够千人饮用,古称观音水,或称井络泉。池前原有一石坊横书“扪参历井”四字。庵东面的小睹光台,台下有柱状玄武岩屹立,如铁所铸,名曰“金刚嘴”。睹光台下万石嵯峨,称七宝岩。台旁有小峰隆起,其形如锥,古称“飞来钟”,这些遗迹大都已不复存。

  卧云禅院主体建筑因年久失修,破旧腐朽,2005年峨眉山佛教协会依法进行落架维修,2006年6月竣工,恢复了 “银色世界”之庄严。“银色世界”是普贤菩萨弘化的道场,与“金色世界”同是佛和菩萨常住的净土和说法道场,二者相融,是赋予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最高意境和理念。

  维修后的卧云庵建筑布局坐东朝西。由弥勒殿和玉佛殿及厢房组成四合院落,一门进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铝合金瓦屋面,坐一级平台。

  白龙洞(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洞又称白龙寺,海拔高度800米。明嘉靖时别传和尚始建,明隆庆丁卯年(1567)别传和尚手植榛楠,周广二里,口诵《法华经》,一字一株,共植69777株,枝叶扶疏,蓊郁成林,绿云蔽天,空翠欲滴,至今尚存不少,古称 “功德林”。明代刘迈开诗云:“擘路洪椿去,幽林古德传,繁柯荫仄径,叶密罨生烟”是对该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初年重建,圣祖康熙曾赐经联于该寺。现存白龙洞大雄宝殿为清末建筑遗物,1953年和1989年曾落架维修。大雄宝殿内供有南宋铁制“数珠手观音”一尊,通高1.6米,该佛像原供黑水寺,黑水寺毁后移至万年寺巍峨宝殿内,1981年迁至现处,是山中不可多见的珍贵文物。

  寺后原有上下二洞,及金龙寺和白龙寺,原金龙寺早毁。寺右白岩石上曾刻有“白龙洞”三字,传为《白蛇传》中的白莲仙子修真处。过去有上白龙洞和下白龙洞之分,上洞口早被淹没,下洞口也天然封闭。山门外“白龙洞外点点翠峰迎旭日,古德林中片片绿云带春烟”对联,描绘了四周的迷人景色。

  白龙洞建筑布局坐北朝南,木结构,四合院布局,由前殿(弥勒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坐二级平台,前后高差1.8米。主殿当心间均为抬梁式和穿逗式梁架结合,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

  瓷佛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瓷佛寺位于峨眉山市北大门双福镇中心村,紧邻夹峨公路旁。该寺创立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时名拨云山庵,海拔高度约500米。明洪武初(约1368~1370)智元和尚重建,名普渡寺。智元法师曾命寺僧惠光往普兴场(市普兴乡境内)凿建千佛岩,整修普贤寺,造化一方。明永乐初年法师去江西景德镇募化观音瓷佛,末果而返。永乐十三年(1415)4月初8,景德镇瓷商谢元芳来峨与商家田万鳌结算帐务,由于屡算不清遂生口角,得遇惠光苦口相劝后和睦。为谢惠光之情缘,于是谢田二人同时发心在景德镇塑烧观音瓷佛敬奉该寺,取名“卢舍那佛”,意译为报身佛,故寺即以瓷佛为名。清同治时在维修瓷佛壁龛时,偶得一红绫,绫上有文曰:“明永乐十三年、田万鳌发愿塑烧于江西景德镇,腊月八日运至拨云山庵。”以物证史,史料确切。瓷佛供奉至今已有600多年,并完好无损。“十年动乱”年代将其搬迁到报国寺七佛殿,1985年重新请回该寺。

  该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四合院落,二重殿宇,中轴线对称,前殿弥勒殿,后殿为大雄殿,出前殿左侧为瓷佛寺山门,木结构,一坡水,穿逗式梁架,歇山和悬山式相结合,素面台基,小青瓦屋面,坐一级平台,山门略低,突显民居特色。

  万缘桥(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积善桥和万渡桥,清代建筑,位于洪椿坪 “洞天首步”坊下。该桥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横跨黑龙江上游,系石砌单拱平廊桥,为纵联式结构。全长16米,宽3.4米,通高11米。其中拱高5.5米,跨径8.4米。

  现存桥上木廊为光绪初重建,平面布局呈“工”字形,抬梁式二架梁用四柱,廊通高3.8米,两侧施座凳护栏,分四排用柱24根,沿桥缘二侧排成列,每行6根。桥旁有碑数通。

  红珠山蒋介石官邸(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官邸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薛岳部军长吴奇伟与峨眉县县长赵明松筹建。1935年8月~10月,蒋介石主办“峨眉军官训练团”期间在此下榻(另一处为报国寺)。

  该官邸坐西北朝东南,为森林式小木屋,建筑面积366平方米。建筑形式为木结构单檐庑殿屋顶,穿逗式梁架3穿用5柱,面阔7间25.7米,进深3间14.3米,通高6.7米,素面台基高1.5米,垂带式踏道分置东西两端各为13级。四周施通廊,廊道宽2米。廊缘有木椅护栏。

  金顶普贤菩萨铜像(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华藏寺(金殿)供奉的普贤菩萨铜像,应为西藏五世章嘉· 叶(意)熙(希)丹毕(贝)尼玛〈1849~1875〉活佛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4月8日铸奉的。质地铜,通高2.75米,象高1米,长1.55米,莲花座高0.55米,直径0.85米,普贤菩萨像高1.2米。造像艺术带有明显藏传佛教特征,2006年通体敷金,现供奉于华藏寺金殿内。

  在此之前,有关华藏寺普贤菩萨铜像的记载宣传上有许多谬误。关于峨眉山与藏传佛教以及喇嘛达赖的关系:藏传佛教与峨眉山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峨眉山在藏文史诗《赛马称王》中认为,峨眉山的形状象一头挺立的大象,故被称之为“大象之山”。在世界上最长的西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把峨眉山比喻为“大象山”,似大象横卧地平。据《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密传》考,清康熙年间(约1705),西藏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以其普通僧侣身份,曾来过峨眉山礼拜普贤,在金顶华藏寺受到寺僧的热情接待,意义非同寻常。还有华藏寺(金顶)普贤菩萨历来面朝雪域,佛光普照,保佑汉藏人民。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峨眉山普贤菩萨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徐氏民居(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民居属徐家祖上遗留,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位于黄湾乡(镇)万年村西北1.2华里,总建筑面积620 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50平方米。该建筑坐西朝东,后四合院套前三合院布局,木结构,单檐悬山顶,穿逗式4穿用4柱,小青瓦屋面。当心间(堂屋)面阔3间22.5米,进深2间6.65,通高5米。东面两侧为厢房,有走廊相通,房基台基高筑,构成与地表的距离约2米的吊脚楼,四周有回廊连通施“美人靠”,典型的川西南民居风格。

  堂屋南面后侧另有一“绣楼”, 通高6米,与厢房组成小四合院(天井),重檐歇山屋顶,穿逗式梁架。

  太子坪

  太子坪,原名万行庵,海拔高度2858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02)古智禅师开建,旁有“大欢喜亭”,喻登山至此,前行道路平坦,皆大欢喜也。清顺治时寺僧普权、闻达和尚先后重建,因供奉明神宗太子像而改名太子坪。为什么要供奉神宗太子像?传为明神宗之母慈宁太后朝拜峨眉山,到太子坪烧香许愿后果生太子神宗,故以太子之名名寺,并祀奉太子像。神宗在位期间,十分支持峨眉山佛教的发展。明清时从太子坪至万佛顶曾有许多寺庙,但因火灾频繁,屡建屡废。太子坪主殿是高山区留存下不多的清代建筑,具有必须的代表性。寺周地势较宽敞,冷杉环抱,山花烂漫。

  太子坪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原为四合院布局,现只存大雄宝殿及东厢房一部。大雄宝殿为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屋面原为木板树皮,现改成铝铁皮,素面台基, 坐二级平台。

  华严顶

  在九岭岗上,一峰耸翠,直摩云霄,峰顶即是华严顶,所处峨眉山第二层顶峰,素有“小金顶”之称,海拔高度1960米。华严顶古为玉皇亭(道教),清雍正七年(1729)通融、慧先二僧相继扩建为寺,后又几毁几建。华严顶的“华严”二字,按佛教有二释:一释因位之为万行如华(花),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二释“华严”意指《华严经》。《华严经》是佛教中最为上乘之典,以经名为寺,示佛地庄严之意。

  华严顶四周云遮雾盖,下临天梯,仰瞻金顶之奇,俯览玉笋之秀。附近有九龙井、桂花洞,相传在创立该寺时,因地无水源,老僧梦菩萨意旨,就地挖凿,水即涌出。桂花洞为桂花仙子住处,仙子常将丹桂芳香撒向人间,风景险奇。在此地可视诸寺群峰,声至遇仙寺,远及九老仙府。

  目前寺院建筑为1969年建立的“云雾物理观测点”( 云雾站)旧址,坐南朝北,三合院落,因地势原因南方未封闭,木制简易剪刀梁架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石棉瓦屋面,似寺非寺,坐一级平台。

  初殿

  初殿之名颇传神奇,相传初为蒲公私宅,海拔高度1740米。据史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有神奇隐士蒲公,采药上山,在此处见鹿迹现如莲花,寻踪至峰顶,忽现祥光,蒲公不解,去问西域来的宝掌和尚。宝掌云:“是普贤显象之兆。”蒲公被普贤菩萨应化后便改宅为寺,乃全山最早寺院之一,故曰“初殿”。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续恩禅师正式将初殿改建为大寺,崇祯时铸有铜铁佛诸天像30多尊。清康熙之际泓川禅师居此,江南比丘实林再进行修建,乾隆年间被火毁,南丹禅师又重建,与楚之、清学、月正诸师在寺精研佛法。清后期寺院又毁,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年间,规模甚小,原为四合院,后因破烂倒塌,现仅存大雄宝殿,房梁有题记。 

  初殿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和铝铁皮混用,素面台基,踏道数级,坐一级平台,殿前为山门和厢房遗址,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息心所

  寺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时为小庵一座。相传古为息心居士静习之处,后开建为寺,故名息心所,海拔高度1460米。蒋超《峨眉山志》载:有嘉靖八才子之一富顺人熊过撰写的《息心所颂》,记述一长者说偈云:“身相如虚空,不摄善恶念;是名息心所,菩萨方便力。”应为寺名之凭据,明末寺宇荒废。清乾隆初年(1736)德辉和尚重建,现存大殿为清光绪初年遗物。解放后叠经维修,恢复了四合院,寺后百米林中辟为读书习经之地。寺周附近有大小鹅岭、石碑岗、仙女桥等遗迹。石碑岗原立一碑,刊刻明代傅光宅撰《峨山修改盘路记》,为考察峨眉山游山道的重要史料,但现已无存。

  “万籁无声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寺前视野开阔,是习静、禅定的梦想之地。寺周高阁危悬,白云出岫,路颓雾接,如人身临其境,自会浮想联翩。

  息心所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主殿为木结构重檐穿逗式,歇山和悬山式屋顶均有,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多级,坐二级平台。原寺仅存主殿,近几年来进行了恢复维修,增建了后殿和附属厢房,恢复了四合院落。

  慈圣庵寺

  寺地处万年寺山门左下150米处,海拔高度970米。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时无穷禅师创立,因内祀明神宗母慈圣太后塑像而得名,规模较小,清代曾扩建。民国初年因建筑破烂不堪,二十一年(1932)被拆除,二十九年(1940)能海法师募捐重建。1980~2001年多次维修。

  慈圣庵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三合院,由主殿(大雄宝殿)及左右厢房组成,主殿当心间为穿逗式梁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阶梯式踏道数级,坐二级平台。

  华藏寺

  全称 “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顶峰,海拔高度3077米,与“金顶寺院”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其意各有所表。该寺其历史沿革缘起普贤显相的“蒲公追鹿”和奉汉明帝旨建之传,创立于公元一世纪,应为峨眉山最早寺院之一。汉唐时的普光殿、光相寺、祖殿(开山祖殿)等,规模须小,也可凭为山中最早建寺依据。史载:明洪武初(约1377)国师宝昙奉旨来山重修寺院,时仅板屋一椽,因山高风大,总兵祁三春捐资,遂将之覆为铁瓦,俗称铁瓦殿,后被火焚。明代万历辛丑二十九年(1601),妙峰(山西五台山僧)、惟密禅师来峨礼普贤,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以铜殿覆之,即募西蜀藩王等,得黄金数千两,送往湖北荆州监制。明万历壬寅(1602),先后铸造铜殿三处:一在峨眉山,一在五台山,一在普陀山。明万历乙卯(1615)秋天运至峨眉组装,在大峨山铁瓦殿后的最高处,做成了普贤愿王铜殿,铜殿通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四尺四,进深一丈三尺五。铜殿上部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殿中祀大士铜像,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雕画,云栈剑阁之险,顶部通体贴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称“金殿”或曰“金顶”,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该殿毁,光绪十八年(1892)寺僧心启、月照和尚新

  建砖木构造殿堂,铜碑、铜门、普贤铜像等法器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之庄严。寺东面的悬崖壁下,每当云雾相交,会出现奇妙的金顶祥光,即峨眉宝光(佛光)。“金顶祥光” 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 之一。         

  民国12年和20年(1923、1931)又两次失火再建。1972年4月华藏寺又再遭火毁。寺虽屡遭祸殃,但因名震诸山,1983年仍被国家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汉传寺院。1986年人民政府和峨眉山佛教协会,共同出资重建金顶华藏寺,1989年落成,1990年9月11日举行了开光法会。

  为恢复和庄严千座名山一座顶,把金顶华藏寺建成世界上著名的朝圣中心,2002年在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峨眉山两序大众勤俭集巨资,规划了重新“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并根据《普贤行愿品》十大愿含义,拟建高48米的“十方普贤”圣像方案。佛教的根本问题是明心见性之开悟,“十方普贤”是人间佛教的具体表现。该工程历经4年,举世瞩目,千秋功德,已于2006年6月圆满。同年6月18日举行了盛大的“金顶华藏寺改造落成庆典”暨“十方普贤圣像开光法会”,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诸山长老、特邀嘉宾以及数千名信众缘聚华藏寺,“天下峨眉、云上金顶”。

  万年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寺踞观心岭下,门迎玉女、大坪、牛心、钵孟诸峰,海拔高度1020米。晋隆安三年(399),道安门人慧远之弟慧持,以“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而远道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创立普贤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慧通禅师来山住赐,奉旨重建普贤寺,并因山形象火,寺院屡建屡毁,遂改“三云二水”压抑火神,将牛心寺改名卧云寺,中峰寺为集云寺,华严寺为归云阁,普贤寺为白水寺,华藏寺为黑水寺。黑水村的华藏寺称峨眉祖堂,那里指的华藏寺和金顶的华藏寺是不一样的两座寺院。宋代曾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题赠“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至今,为峨眉山最早六大古寺之一。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太宗意振兴佛教,又遣使入蜀,诏令重修峨眉山五寺,即白水普贤寺、黑水寺、华严寺、中峰寺、光相寺也,并于成都购铜12万4千斤(简称62吨),铸普贤菩萨像,分块运至峨眉,采用冷焊铆合,供奉在白水普贤寺,并建木制大象阁其上。雍熙四年(987)敕内侍携宝冠、璎珞、袈裟等往普贤寺,法物所到之日众见普贤大士乘紫云行空中。端拱二年(989),又敕内侍谢保意领匠作,携黄金三百两,往峨眉山装饰普贤,再修寺宇,并赐御制文集。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又诏赐黄金千两,增修寺院,设三万僧斋。

  明嘉靖十三年(1534),别传禅师铸大铜佛像三尊,供置毗卢殿,现供大雄宝殿内。明万历庚子二十八年(1600),神宗朱翊钧为母亲慈圣太后祝寿,赐重金与峨眉山白水寺,御令住持台泉和尚整修寺院,为了更好保护普贤菩萨铜像,特建砖殿其上。

  寺周红叶,迎秋放飞,是水似风,白水秋风。“白水秋风” 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 之一。         

  万年寺现存山门、观音殿(弥勒殿)、毗卢殿、般若堂、砖殿(即普贤殿)、三宝楼(行愿楼)、贝叶楼、新殿(即巍峨宝殿、大雄宝殿)。

  寺中的白水池,又名明月池,为唐著名诗人李白与广睿和尚抚琴酬诗之所,李白有《听蜀僧浚弹琴》一诗,以赋其事。该池至今有琴蛙和鸣,悦耳动听。

  寺中“第一山” 石碑,通高 2.51米。宽0.95米,厚0.1米,碑文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米襄阳)手书。因米芾未到过峨眉山,碑上有转拓时跋文载,系清代乐山谢礼貌拓于湖北江阳,“峨眉天下秀”五字已见其中。据考证,是目前已发现最早提出 “峨眉天下秀” 的文字实物,该碑原置四会亭。

  出山门右下为灵官楼(大峨楼),传为春秋时鲁国公输班所建,元代重建,明末毁,清初复建,楼阁横跨山道上,因供奉“灵官”像,故改名“灵官楼”。

  万年寺内环境整洁优雅,文人墨宝堪多,珍藏佛牙、御印、贝叶经,堪称峨眉山“三宝”。

  该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依次为山门、观音殿(弥勒殿)、般若堂、毗卢殿、砖殿(普贤殿)、三宝楼(行愿楼)、贝叶楼、巍峨殿和大雄宝殿,中轴线不对称。

  白水池中,山影斜横。寺外红叶,迎秋放飞。 “白水秋风”佳景,被清代文人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朱德、陈毅、贺龙三大元帅在工作之隙,先之后到该寺赏兰品茶。著名的峨眉山“竹叶青”茶叶,是陈毅元帅在寺中取名。1980年邓小平视察峨眉山时,7月8日晚曾在此下榻。

  离垢园

  离垢园为伏虎寺主殿之一。相传为晋末行僧心庵开建,时名龙神堂,海拔高度630米,与大雄宝殿及两厢组成四合院落。因园隐于苍翠之中,任凭风卷残叶飞,屋面四季无一枝败叶,清康熙皇帝曾御题“离垢园”三字赐赠该寺,至今墨迹犹存。

  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铸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通高7.35米。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跏趺坐莲台。六牙白象背负莲台,神态慈祥,步履稳健,似欲前行。为什么大白象有六颗牙,在佛经中曾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白象腹壁中空,系多块焊铆而成,体态匀称,造型逼真,技艺精湛,实为国内罕见,充分体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冶炼工艺技术。现存峨眉山万年寺砖殿内。

  卢舍那观音瓷佛像

  铸造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4月初8,名“卢舍那佛”,意译为报身佛,故以佛名寺为瓷教寺。瓷佛通高2.47米,色泽光莹,形态生动。佛坐千叶莲花,身缀千佛衣,是根据《梵纲经》“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之意而造型。

  阿弥陀佛铜像

  铸造于明代,通高1.75米,造型精美,通体敷金。现存万年寺巍峨宝殿内。

  三身铜佛像

  明嘉靖十三年(1534)别传和尚铸造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佛像均为紫铜铸造,每尊通高3.85米。原置于毗卢殿,民国年间殿毁于火后仅佛像尚存,1954年移至万年寺。三身佛像造型精美,历史悠久,是明代铜铸造像的杰作。现存大雄宝殿内。

  华严三圣铜像

  铸造于明代,左文殊右普贤,通高1.25米,中为释迦牟尼,通高1.3米,造型精美,通体贴敷金,现存纯阳殿内。

  七佛造像

  铸造于清代,是较早期的脱纱造像,工艺细腻,保存完好,现存报国寺七佛殿内。七佛名称面向从左至右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过去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毗舍浮佛、南无过去尸弃佛、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华严铜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铸造于元代末年,原置圣积寺,1972年迁报国寺,1982年4月迁至伏虎寺。该塔紫铜冶铸,属剌嘛塔造型,塔身为四角覆钵状,内有法相轮七层,呈八柱体,刹杆为六角,刹顶由宝盖、宝瓶组成。塔通高5.8米,7面,14层,原须弥座已毁,后补为砖石座。塔座、塔身、塔刹铸有佛像4700尊,塔体内外还有《华严经》文。现存伏虎寺 “华严铜塔” 亭内。

  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详解(三):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被命名为“丝绸之路”。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

  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曹娥江、钱塘江、海河六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红河哈尼梯田

  作为哈尼族创造的农耕礼貌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那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红河哈尼梯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疆天山

  新疆天山属全球七大山系之一,是世界温带干旱地区最大的山脉链,也是全球最大的东西走向的独立山脉。长达1760公里,占天山总长度的34以上,横亘新疆全境,跨越了喀什、阿克苏、伊犁、博尔塔拉、巴音郭楞、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9个地州市,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也是新疆地理的独特标志。2013年6月21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天然遗产。

  澄江生物群

  澄江生物群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光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供给了珍贵证据。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作为东方礼貌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2008年7月6日,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开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在国际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2007年6月28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南方喀斯特

  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天然遗产并获得全票经过。

  中国安阳殷墟

  作为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2006年7月13日,在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由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卧龙天然保护区等7处天然保护区和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9处风景名胜区组成,涵盖成都、阿坝、雅安和甘孜4市州的12个县,面积9245平方公里。它保存的野生大熊猫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所有温带区域(除热带雨林以外)中植物最丰富的区域。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获准成为世界天然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是由22座位于澳门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2005年7月15日,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礼貌。2004 年 7 月,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元上都遗址

  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立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2012年6月29日,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为3322.88公顷。该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异常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异常悠久、文化含量异常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

  丹霞地貌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一样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国丹霞”于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天地之中,包括少林寺建筑群、东汉三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8处11项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同时它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2009年6月26日,被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天然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2008年7月8日,三清山作为天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南“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构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天然地理景观。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欧亚大陆最集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人文资源、美丽神奇的天然景观使该地区成为唯一的、独特的世界奇观。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两千多年来一向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11月,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延续时光长,跨越朝代多,以很多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一样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11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存完好的是明清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永陵、清福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在2000年至2004年间先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

  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镇。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获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1997年12月,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与天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藏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玛布日山上,气势雄伟,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__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作为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12月,“三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九寨沟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峰顶和两侧山峰基本终年积雪。九寨沟以植物喀斯特钙华沉积为主导,构成九寨沟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天然遗产名录》。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天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天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总面积500平方公里。1992年《世界天然遗产》。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黄龙主要因佛门名刹黄龙寺而得名,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是中国唯一的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它是一条长约7公里,宽约300米的钙化山峡,那里山势如龙,又称“藏龙山”。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如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天然遗产名录》。

  安徽黄山

  黄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对黄山的秀丽这样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1990年12月,获准成为文化与天然双重遗产。

  明清故宫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故宫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能够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分别于1987及2004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的陵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能够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在不一样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其历史长达2000多年,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世界文化与天然双重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磅礴,风景壮丽。一向有“五岳独尊”的美誉。

  江西庐山风景区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1996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西递和宏村的街道结构、建筑和装饰、房屋布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状态。2000年11月30日,安徽古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庆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1999年12月1日,在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省武夷山

  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其中,天游峰有“天下第一险峰”之称。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天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颐和园

  作为古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圆明园毗邻,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推荐
  • 世界末日作文

    世界末日作文(一): 昨日我做了一个梦,并且还是噩梦。你猜猜是什么梦。猜不出来?我告诉你吧,是世界末日。差点把我吓死。 事情是这样的,昨晚我刚睡着,就发生这样的事:...

  • 我们奇妙的世界作文

    我们奇妙的世界作文(一): 世界上有许多奇妙之地,其中,森林也是奇妙之一。 那天是夜黑风高的晚上,作为探险家的我,和我的团队站在悬崖峭壁上,看着洁白的皎月。我们脚下...

  • 世界末日是什么时候

    世界末日是什么时候详解(一): 随着阳光的灭亡,地球也会被毁灭,世界末日也就到来。阳光目前年龄为45亿岁,它的寿命为80亿年,在经过几十亿年的阳光的燃料会被耗尽,由于燃...

  • 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化遗产有哪些详解(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我们所熟知的长城、颐和园、莫高窟、天坛、故宫等...

  • 王尔德名言

    王尔德名言(一): 1、世界上仅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还要糟糕,那就是不被议论。王尔德 2、如果将魔术的秘密全部公开,那么王尔德 3、女人是用耳朵恋爱的,而你们男人如果会产生...

  • 句子摘抄

    句子摘抄(一): 1、世界上最让人底气十足的,不是尊重与平等,而是被偏爱。 2、生命就是一个过程,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顺心的时候也有,失落的地方不少。我们就是在苦乐间进...

  • 世界各国的国花

    世界各国的国花总结(一): 日本樱花 樱花是感情与期望的象征,日本的代表物之一。在日本,相传在很久以前,日本有位名叫木花开耶姬(意为樱花)的仙女。有一年11月,仙女从冲...

  • 唯美歌词

    唯美歌词(一): 1、谁给我全世界,我都会怀疑;心花怒放,开到荼蘼。《开到荼蘼》 2、若生命直到那里,从此没有我,我会找个天使替我去爱你。《天使的翅膀》徐誉滕 3、微笑要...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