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指的是几点详解(一):
三更半夜是指深夜子时23点至凌晨1点之间,又称午夜,过了午夜,则进入下半夜。古人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三更在子时,是夜色最深的一个时辰。古代的时候人们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所表示此刻的两个小时,而三更则是对应其中一个时辰的名称。
三更指的是几点详解(二):
半夜三更的三更是当天的23:00到第二天1:00。三更又名子时。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补充
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此刻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另外古人还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此刻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1、一更夜从黄昏始(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阳光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2、二更定昏人不静(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阳光出没的天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我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而成。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为一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又对应十二生肖中不一样的属相,且每一个时辰都有自我的别称。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扩展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十二)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三十六),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二点整)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两点二十四)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四点四十八)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三更指的是几点详解(三):
三更指的是晚上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
三更,又叫子时、子夜、夜半、中夜等,古代将一个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也能够分为一百刻,而处于夜晚的则一共有四十刻,每十刻划分为一段,共四段,五个节点,所以称五更。
一更即为黄昏,也称日夕、日暮、日晚等,在戌时一刻;二更又名人定、定昏等,在亥时三刻;三更又名子夜、中夜等,为子时整;四更又称鸡鸣、荒鸡等,在丑正二刻;五更则又名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在寅正四刻,是日与夜的交替之时。而我们所知的“打更”、“更夫”,则均来源于这种夜间计时方法。
三更又名子时,是古代的时间名词。古人将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其以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以此推算三更就是半夜,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到第二天1:00。因为夜晚古人无法再根据阳光确定时辰,便产生了更夫这一职业。每一天夜里更夫负责每隔一个时辰打更,以告诉居民此刻的时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日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