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怎样死的详解(一):
孙坚是中箭身亡。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在击败了黄祖后渡过汉水,包围了襄阳。
刘表却闭门不战,并派黄祖深夜出城调集军队,黄祖带兵回来与孙军再战。战败后的黄祖逃到岘山之中,孙坚在追击时不幸遇到了埋伏,中箭身亡。
孙坚在与黄祖的战争中中箭身亡。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初平三年,(袁)术使(孙)坚征荆州,击刘表。
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
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
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将星就此陨落。扩展资料: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
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历史评价】洪迈:“董卓盗国柄,天下共兴义兵讨之,惟孙坚以长沙太守先至,为卓所惮,独为有功。
故裴松之谓其最有忠烈之称。然长沙为荆州属部,受督于刺史王睿。睿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及睿举兵欲讨卓,坚乃承案行使者,诈檄杀之,以偿囊忿。
南阳太守张咨,邻郡二千石也,以军资不具之故,又收斩之。是以区区一郡将,乘一时兵威,辄害方伯、邻守,岂得为勤王乎?刘表在荆州,乃心王室,袁术志于逆乱,坚乃奉其命而攻之,自速其死,皆可议也。”萧常:“自董卓称乱,四方倡义而起者非一,然皆负恃其众,因之以自封殖,卒无一人婴其锋者;独坚一战而败之,遂使西走,修复园陵,祗祀庙社,此其忠义奋发,岂袁、刘辈可同日语哉!惜其孤军无继,功弗克就,而其志有足尚也。”郝经:“破虏以雄才壮略,遭汉衰末,慨然有拨定之志。
崛起吴会,陵蹈中原,讨灭黄巾,劝诛董卓,识度远矣。逮卓废立劫迁,奋其忠烈,以偏师追亡逐北,使不敢东。修塞园陵,保完汉玺,威震函洛,向非袁术掣肘,扶义而西,汉未必亡。
”王夫之:“孙坚之始起,斩许生而功已著,参张温之军事,讨边章而名已立,非不可杰立而称雄也;奋起诛卓,先群帅而进屯阳人,卓惮之而与和亲,乃曰:‘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吾死不瞑目。’独以孤军进至雒阳,埽除宗庙,修塞诸陵,不自居功,而还军鲁阳。当斯时也,可不谓皎然于青天白日之下而无惭乎?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者,孙坚而已矣。
其次则曹操而已矣。”罗贯中:“谁道江南少将才?明星夜夜照文台。欲诛董卓安天下,为首长沙太守来。
孙坚怎样死的详解(二):
孙坚去世的时候仅有36岁,他去世的时候曹操也才36岁,刘备也才30岁。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孙坚英年早逝,那之后的三国鼎立,争霸天下,就应当是孙坚、曹操、刘备他们三位的事情。
孙坚的祖上,就都是在吴地做官的。在父辈、祖辈们的帮忙下,孙坚十分简便的就进入当地的县衙,成为了大汉王朝的一名公务员。17岁的时候,孙坚和父亲一齐,乘船前往钱塘,结果在半路上就遇到一伙强盗抢劫财物,坐地分赃。当时在场的大人们都被吓得不敢说话,可孙坚才17岁,就敢手握钢刀直面强盗,还做出正在指挥官兵包抄这伙强盗的姿态。这可把强盗给吓得,还以为真的有官兵来围剿他们,连忙四散而逃。
这件事情过后,孙坚的名声鹊起,等回去后就被郡守封为校尉,没多久又担任郡司马。郡司马一职,放到此刻就相当于地级市的军分区司令,这可是副师职,大校军衔的职务,孙坚可谓是年少得志,小小年纪就身居高位。虽然年轻,但孙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可是18岁的年纪,他就在地方上募集了上千壮士,还真的带领着他们平定了当地的叛乱。他也所以又被任命为县丞,放到此刻那就是常务副县长,妥妥的副处级干部。黄巾起义爆发后,孙坚就跟随朱儁镇压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孙坚的战绩,让很多人赞叹,他也所以被派到各个地方上去平定叛乱,在他32岁的时候还被派到长沙担任太守,去平定叛乱,而后便因功,被封为乌程侯。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他们的梦想都是封侯,可即便是李广,到他去世的时候都没能实现这一梦想,可想而知封侯的难度有多大。然而孙坚仅仅32岁就被封侯,这就足以看出孙坚的本事有多么的厉害。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麾下的部队,能够说是战斗力最强,战绩最好的。但可惜各路诸侯之间心怀鬼胎,最终导致董卓烧毁了洛阳。当孙坚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马率兵追击,成为了第一位进入洛阳的诸侯,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还得到了传国玉玺。董卓逃往长安后,各路诸侯的野心便纷纷暴露了出来。
这让孙坚十分失望,于是就领兵回到江东。在191年,袁术为了削弱袁绍的实力,于是他就命令孙坚,去进攻倒向袁绍的刘表。对孙坚来说,他也确实是想得到荆州,扩大地盘,增强实力。于是他就率领着江东子弟,向刘表发动了战争。
但他没想到的是,刘表的部将黄祖会诱敌深入,引诱孙坚追击,最终黄祖趁着夜色的掩护设下埋伏,一举打败孙坚,并射杀了孙坚。就这么的,年仅36岁的孙坚,就战死在了荆州。
初平二年(191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
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死。
陈寿著【三国志】中的孙破虏讨逆传这样记载: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也就是被黄祖的军士射死的。
孙坚怎样死的详解(三):
实际上关东联军并不是像演义里说的,各路赶来会盟,而是分散多处,各自打个招呼说我要反董卓了,然后开干,有的甚至就在原地声援而已,酸枣之会,袁绍应当都没有到场,他是在河北往南打,而不是如曹操等向西打。
所以,演义中孙坚和袁绍的对话是没有的,二人当时也没见面,孙坚也没发毒誓。当然,袁绍早就自我私自刻章了,也不是非要玉玺不可,当然,袁绍想要是真的,但孙坚得到了玉玺时,估计仅有袁术知情,其他群雄不明白的。
至于孙坚为何南下,那是因为初平二年,孙坚拿下洛阳,而袁绍派周昂、周兄弟来夺豫州,孙坚时任豫州刺史,豫州是孙坚的地盘。孙坚见袁绍来捅自我后面,撤出洛阳,和袁术合力赶走了二周。
那里说一句,孙坚绝非袁术的部下,他俩是盟友,类似当时的曹操袁绍,且地位高于给袁绍当小弟的曹操。毕竟曹操需要袁绍的帮忙,孙坚嘛……袁术确实坑啊!无论是从袁术入南阳,孙坚要军粮,还有孙坚率自我所有人去打刘表看,以及后面孙策直言二人是盟友,向袁术要孙坚旧部来看,孙坚的部队再他生前,都是只听自我的,被袁术霸占那是后话,下头我会再提。
所以,孙坚和袁术只是合作关系,孙坚不愿意,袁术是指挥不动的。且名义上,孙坚是豫州刺史,虽然是袁术推荐,但袁术仅是南阳太守,级别上孙坚也更高。至于曹操为啥听袁绍的,毕竟曹老板当时还没有自立的实力。
接下来不久,孙坚可能觉得豫州四战之地,且自我是真的牛X,毕竟是当时的第一梯队,不虚董卓。再一个应对自我栽树(杀荆州刺史王叡),刘表乘凉,孙坚不爽。且孙坚部下除了豫州兵,主力还是长沙一路跟上来的老队伍,占据荆州从长远发展肯定比中原乱斗适宜,且部下荆州将士思归(都出来快两年了),于是南征刘表。我更多认为是孙坚自我的主意,袁术和孙坚意见一致,当然不一致也不行,毕竟东南枝的张咨还天天盯着他呢。
至于演义中说,因为刘表拦截孙坚回江东,孙坚复仇,那是不对的。因为孙坚虽然是江东人,但势力在长沙,他要从洛阳回江东也不用非要经过荆州,从淮南也能走。再者,孙坚直到死前,再没回到江东。
演义为何这么写,我想是为了简化故事线。演义并没交代孙坚怎样来会盟(历史上有会盟,但并不是所有盟军都到场,孙坚没去酸枣),杀王叡也没有,而此事不提,就没法提刘表怎样来的荆州。同样演义里为了抬高主角二爷,将孙坚的事迹做了必须的贬低,又虚构了与袁绍争玉玺的情节,所以直接来吧,让刘表听袁绍之命,打了孙坚就完事了。毕竟孙坚他们不是主角,赶紧把剧情水完拉倒,孙坚死时可是连诗都没有,也是真滴惨。
同样,让孙坚回一趟江东,能引出孙策等人,同时老罗又删掉了孙贲,让前期孙家复杂的故事线更加简化,谁让三国演义实际上是汉魏演义呢。而受到演义的影响,以及孙家早期历史确实复杂,导致很多人认为孙策直接继承孙坚,孙坚地盘在江东,孙坚是袁术的小弟种种误解,只能说读者读史不细了。毕竟不是谁都是孔明,观大略便能知全局。
说回正题,孙坚击刘表的过程,演义丰富了一些资料,蔡瑁都跟着出演了,蒯良直接进化成之后游戏中刘表第一智将。历史上没有记载那么复杂,大体走向差不多,就是孙坚爆锤黄祖,围襄阳,刘表又派黄祖出城,然后再败。之后孙坚脑抽,单骑夜追黄祖,被黄祖反杀。
演义是杂糅了各种历史记载,说孙坚身中箭、石,能够说是我的幼年阴影,死状真的惨。历史上对孙坚之死的记载,除了《英雄记》说吕公砸死孙坚,其他的还是都说孙坚中箭身亡,只是时间有所不一样。
先说砸死说,《英雄记》称刘表部将吕公率兵沿山攻向孙坚,孙坚轻骑寻追吕公。吕公的兵从山上扔石头,孙坚爆头,脑子被打了出来,然后凉凉。我个人特地看了一下岘山,岘山并不陡峭,骑马也能走。并且无论春夏秋冬,岘山上的树都很密,更别说古代了。那里是设伏的好地方,射箭方便,但树木茂盛,石头不像箭的命中率容易控制,且不好锁定目标,打移动靶爆头其实很难。另外能爆头孙坚,石头不会小,也排除石子的可能。而因为地势和缓,难觅陡崖,在哪里扔石头也是个问题,石头顺着山坡滚,且不说那么多树,滚石头很难能把立刻的孙坚爆头吧。个人感觉射死孙坚比砸死更合理。
《英雄记》的作者据传就是同时代的王粲,但王粲在孙坚死后才去的荆州,虽然较其他史料距离此事的时间更近,但他也不是亲历者。我猜他是问了“当事人”,又或者是当地人,甚至就是吕公。吕公并不必须是真名,而是此人姓吕,王粲叫他吕公。吕公为了吹嘘自我,也许他是亲历者,但人头并不是他的。而如果真是他拿了人头,又怎样可能其他史料中一点记载没有呢?
又或者吕公是黄祖部下,受访者是黄祖的士兵,等他看到孙坚时,孙坚的脑子已经被砸碎了,他只见到了尸体,就说孙坚是被砸死的。而黄祖为啥砸孙坚,有可能孙坚当时没死透,又或者黄祖怕孙坚没死透,还有可能是荆州士族深恨孙坚(杀王叡),砸其尸体泄愤,还有可能就没有砸,是荆州士族为了解恨,直接编了这么个说法。
之后就是时间问题,其实主要集中在初平二年(191)还是初平三年(192)。按《吴录》中孙策上表,自我十七岁丧父。此书虽未见记载孙坚卒年,但称孙坚死时37岁,那么孙坚比孙策大20岁,能够推出孙坚死于191年,《吴历》《汉纪》包括裴松之都这么认为。但《三国志》《后汉书》《后汉纪》认为孙坚死于192年,《英雄记》则直接记载孙坚死于193年农历正月初七。
《英雄记》的明确记载不容忽略,毕竟这个时间给的太明确了。《后汉书》只说春季,《后汉纪》那个五月,我更多认为只是记载当年发生的事,《后汉纪》也不确定在哪月,其他书也只是说了年份,没说具体月份。下头说下我的推测,仅一家之言,以下时间均是农历:
191年二月,孙坚在阳人打败董卓,四月董卓到长安,这期间孙坚和董卓又打了几仗,之后孙坚赶跑吕布,入洛阳。而袁绍同年七月取得冀州,公孙瓒一方面因为袁绍取了冀州,另一方面,这前后公孙瓒弟弟公孙越被周昂射杀,二人所以结怨。
公孙越之死便是因为跟着袁术、孙坚打二周,此事确切时间无载,而袁绍劝公孙瓒取冀州,此时二人还没完全翻脸,那么可能公孙越还没死,至少公孙瓒没收到其死讯。而此事距离七月不会异常久,则能够把公孙越的死亡时间缩短至七月前后,那么此时孙坚还在豫州。
孙坚和二周并非打了一仗,加上休整,南攻刘表,最快也要是在八、九月,大概率是冬季南下,之后又要败黄祖,过汉江,围襄阳,基本上做完这些,也得是年底了。因为年终岁尾,所以确切时间是哪年不好确定。
接下来,王粲的记载派上用场了,193年正月初七。虽然年份应当不对,毕竟192到193年一年,孙坚没有任何记载,以他的性格,不可能一年什么都不做。而如果是192年正月初七呢?有没有可能王粲写错了年份?知情者可能说了初平三年正月的庚申日,但王粲一算,发现当月没有庚申日,而初平四年正月有,便推断孙坚死于正月初七。初平三年正月虽无庚申日,但有丙申日,不明白是当地人口音问题,还是记错了,毕竟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文化,王粲问的也未必就是文化人,所以有了如此错误,而初平三年正月七日正是丙申日。
之后是孙策的上表,孙策此时并不在孙坚身边,那么孙策在自述时,印象最深的便是父亲死于征荆州打黄祖,那件事是初平二年年底,孙策当时可能没想起来父亲的确切祭日。又或者孙策就按周岁算,正月初七也确实没离开初平二年多久,孙策便称自我当时十七。虽然父亲祭日应当牢记,但谁也不能保证,多年后能记得那么牢,又或者孙策的上表本就是他人代笔(材料狗应当深有体会),外人难以明白孙坚死亡的准确时间,故而按孙坚南征的时间算了。再者《吴录》作者张勃身为西晋人,距离孙策上表也近百年,材料来源也未必就完全是原文,这种情景在史书中很常见。所以我认为孙坚的卒日大概是初平三年正月初七。至于是37岁,还是38岁,也许吴录是按孙坚比孙策大20岁算的,那么孙坚生于155年的话,192年当为38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