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称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详解3篇)

时间:2024-01-27 11:34:06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详解(一):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七姐节、乞巧节。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感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感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天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感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感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详解(二):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双七节、兰夜节等。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节名的由来

  双七

  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七姐节

  七姐,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传说是她的诞辰。

  乞巧节

  “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女二节

  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节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穿针节

  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牛公牛婆日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详解(三):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感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感情的节日。

  七夕节的由来时间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情人节的意义

  在古代七夕,妇女们会在七月初七这天穿针乞巧,七夕情人节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感情和完美追求。从牛郎织女的感情故事中也能够看出人们赋予七夕情人节的意义,牛郎和织女打破世俗的标签,过着男耕女织的快乐生活,这其实就是古人对完美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虽然受到强大外力的阻隔,牛郎织女终还是在在每年的七夕得以相见,这体现的是一种对完美感情的坚持。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各地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完美愿望。“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