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毒面具是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详解(一):
防毒面具是根据野猪发明的。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搪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就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这种防毒面具使用吸附本事很强的活性炭,猪嘴的形状也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如今尽管吸附剂的性能越来越优良,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向没有改变。
防毒面具是保护人员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免受毒剂、生物战剂、细菌武器和放射性灰尘等有毒、有害物质伤害的个人防护器材。防毒面具作为个人防护器材,用于对人员的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皮肤供给有效防护。
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绝式防毒面具。防毒面具主要用来阻断经呼吸道产生毒性的毒气,如氯化氰、氯化苦等;对于生物毒剂的防护,也有必须的作用。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后,防毒面具的需求曾一度降低;但随着全球反恐行动的加强,潜在的化学袭击的威胁依旧存在,防毒面具依旧是化学防护的重要器材,在各国的军队中都有相当的装备量。
面具由面罩,导气管和滤毒罐组成,面罩可直接与滤毒罐或滤毒盒连接使用,称为直连式;或者用导气管与滤毒罐和滤毒盒连接使用,称为导管式。防毒面罩能够根据防护要求分别选用各种型号的滤毒罐,应用在化工、仓库、科研、各种有毒、有害的作业环境。防毒面具主要是由过滤元件、罩体、眼窗、呼气通话装置以及头带等部件组成。
此外,在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工作的人群也在使用防毒面具作为防护;但一般民用防毒面具的结构没有军用的复杂,各项指标也不如军用的严格。针对民用的化学防护,设计出更多的外观,来适应不一样人群的需要。
防毒面具是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详解(二):
科学家从野猪身上得到启示,根据泥土能滤毒的原理,选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的木炭,设计制造出世界上仿照野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于1915年4月的第二次伊普雷战役上使用了有毒气体,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很多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而死,唯独野猪安然无恙。
经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本能地用嘴拱地,把长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下,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人们也由此受到了启发,采用猪嘴的外形,并仿造疏松的泥土采用多孔的物质来吸收、吸附毒剂。
防毒面具作为个人防护器材,用于对人员的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皮肤供给有效防护。面具由面罩,导气管和滤毒罐组成,面罩可直接与滤毒罐或滤毒盒连接使用,称为直连式;或者用导气管与滤毒罐和滤毒盒连接使用,称为导管式。防毒面罩能够根据防护要求分别选用各种型号的滤毒罐,应用在化工、仓库、科研、各种有毒、有害的作业环境。
防毒面具是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详解(三):
防毒面具的起源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了化学武器。1915年4月22日德国人在德法前线使用了瓦斯气,使数千名法国士兵受伤或致残。第二次德国人在东线俄德战场使用了瓦斯气,同样造成了数千名俄国士兵的伤残。从此,各国开始进取研制以消除敌方化学武器的杀手锏。
防毒面具为何会使用“猪鼻子”造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5年4月22日,德方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出其不意地向英法军队集结的阵地上,施放了180吨氯气,使5000名联军官兵当场中毒死亡,这就是世界军事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毒气战。
经此役后蒙受重大损失的英法联军,立即敦促本国政府尽快制造防毒器具。
不久,两国派出数十名最优秀的科学家,到曾被德方用氯气熏袭过的地段,进行考察取证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阵地上很多野生动物,包括树林中的雀鸟及蛰伏的蛙类与裸露的昆虫,都相继中毒死亡。唯独当地的庞然大物——野猪,却安然无恙地活下来。
经研究和实验,科学家发现野猪异常喜欢用强有力的长嘴巴,拱动泥土寻觅地里植物的根茎及一些小动物。当它们嗅到强烈的刺激气味时,常用拱地来躲避。当德军施放毒气突袭联军时,聪明的野猪把嘴鼻拱进泥土里,躲过了灾祸。再经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由于野猪用嘴拱地,松软的土壤颗粒吸附和过滤了毒气,使它们幸免于难。
两国科学家从中得到启示,根据泥土能滤毒的原理,选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的木炭,很快设计制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
1916年2月下旬,德法双方军队在惨烈的凡尔登浴血大战中,德军又重施故伎,在阵地上大放毒瓦斯,此时的法军已基本上戴上了防毒面具,较有效地抵御了德军的毒气攻击。在当时,英国年轻的科学家弗莱明(1881~1955年,1928年发现了神奇的青霉素)兴奋地说:“好哇,可爱的野猪拯救了士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