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指的是哪些器官详解(一):
五脏六腑是人体脏器的总称,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与之相对应或者相表里的六腑是指胆、小肠、大肠、胃、膀胱,还有特殊的腑,称为三焦。五脏六腑各有功能,常见功能如下:
1、五脏功能:肝主疏泄、主藏血。心主神智、主血脉,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肺朝百脉、主治节、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等;
2、六腑功能:六腑与其功能相辅相成,相表里的腑与其脏器功能有相通之处;
3、三焦功能:三焦比较特殊,分为上、中、下三焦,主要作用是通调水道,属于气运行的通路。上、中、下三焦有所不一样,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胆、肾、膀胱、大小肠等。如果三焦不通,会出现气、水液代谢异常。
五脏六腑构成人体基本的系统,中医脏腑辨证,即以五脏六腑为基本元素进行辨证。
五脏六腑指的是哪些器官详解(二):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此刻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经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一样而加以区分的。
脏
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
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一样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所以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主要器官的功能
1、心:
(1)血液循环供给动力
(2)构成血压
(3)形状与自我的拳头一般大
2、肠
(1)结构:十二指肠——盲肠——肛门
(2)小肠:消化吸收主要场所;大肠:排泄
3、肝:
(1)解毒、代谢(脂肪)、免疫、分泌胆汁
(2)人体最大消化腺
(3)具有消化功能、排泄功能、解毒功能、贮血功能、胎儿时期承担造血功能
4、肾
(1)排毒
(2)调节体内水、调节酸碱平衡
(3)属于泌尿系统
常见误区: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5、脾
主要功能在与过滤和存储血液,被称为“血液仓库”
养生经
黄帝内经养生经:“怒伤肝、喜悲痛、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五味对应
五味”属于中药学概念,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中药学中根据中药的味道、作用将其概括为酸、苦、甘、辛、咸,题干中的甜属于甘,辣属于辛,随症用药对五脏(心、肝、脾、肺、肾)有必须的选择性。
《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说法
五脏六腑指的是哪些器官详解(三):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所以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经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的病变,可经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反映于外,因而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可了解病位之所在,分辨病邪之属性,把握脏气之虚实。
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肝与胆相络属,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脾与胃相络属,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
肾与膀胱相络属,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