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季度是几个月详解(一):
一个季度有3个月。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能够分为四个季度,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阳光公转而构成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阳光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阳光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阳光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构成四季的更替。
一个季度是几个月详解(二):
一年分为12个月,每3个月就划分一个季度。我们经常所说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故每个季度有3个月。
月份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四个季节
春季,地球的北半球开始倾向阳光,受到越来越多的阳光光直射,因而气温开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鸟类开始迁徙,离开越冬地向繁殖地进发。
夏季,各类生物已经恢复生机,大都开始旺盛的生命活动。很多生物会在夏季繁殖后代,各种动物选择夏季生育;植物竞相开花结果。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在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相对于夏季,秋季的气温明显下降。随着气温的下降,许多落叶多年生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色、枯萎、飘落,只留下枝干度过冬天。
冬季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选择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
一个季度是几个月详解(三):
一年能够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有3个月。第一季度:3-5月(春季);第二季度:6-8月(夏季);第三季度:9-11月(秋季);第四季度:12-2月(冬季)。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农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至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通常将北半球的公历3月~5月定为春季,而南半球则是公历9月下旬~12月下旬定为春季。中国现代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
03夏季是一年中具有“四季分明”地区的第二个季节,是四季之一。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但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一样,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不一样气候。
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0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至立冬结束。
冬季,是四季之一,传统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万物开始闭藏。“四立”划分四季反映了气候、物候等多方面特征。此刻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法,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等于或低于10摄氏度算是入冬。
季度的构成原因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绕阳光公转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23°26′),所以,当地球绕阳光公转时,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从南纬23°26′(南回归线)到北纬23°26′(北回归线)。
阳光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气温高,为夏季;反之,阳光斜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为冬季。当阳光直射到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反之,当阳光直射到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
阳光直射到南、北回归线时,分别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到赤道时,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1日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