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详解(一):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简单概况:
首先是开创了丝绸之路。张骞带去的丝绸让西域国家大开眼界,于是汉朝的丝绸和其它商品才开始成了贸易物品走进中西亚和欧洲市场。
其次是开阔了视野,那时候汉朝总认为自我是天下的中央,对其它地区情景不熟悉,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这些西域国家才开始互通有无。
第三是繁荣了文化和经济市场。张骞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并在西域及丝绸之路传播;西域和中西亚国家的农产品经过张骞带回中原,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张骞的成功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国家的友好往来,功不可没,意义深远,在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详解(二):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到了开拓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系,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标志着中西交流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对之后东西方礼貌的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十分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之后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礼貌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通西域的原因
匈奴威胁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春秋战国以后,匈奴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各部分别构成奴隶制小国,其国王称“单于”。楚汉战争时期,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相继征服周围的部落,灭东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器。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匈奴主力。结果,刘邦反被冒顿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七日不得食,只得采用陈平的“奇计”,暗中遣人纳贿于冒顿的阏氏夫人,始得解围。从此,刘邦再不敢用兵于北方。之后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研究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连合大月氏
天山南麓,因北阻天山,南障昆仑,气候异常干燥,仅少数水草地宜于种植,缺少牧场,汉初构成三十六国,多以农业为生,兼营牧畜,有城廓庐舍,故称“城廓诸国”。从其地理分布来看,由甘肃出玉门、阳关南行,傍昆仑山北麓向西,经且未(今且未县)、于阗(今于田县),至莎车(今莎车县),为南道诸国。出玉门、阳关后北行,由姑师(今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向西,经焉耆(今焉耆县)、轮台(今轮台县)、龟兹(今库车县),至疏勒,为北道诸国。南北道之间,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塔里木沙漠。这些国家包括氐、羌、突厥、匈奴、塞人等各种民族,人口总计约三十余万。张骞通西域前,天山南路诸国也已被匈奴所征服,并设“僮仆都尉”,常驻焉耆,往来诸国征收粮食、羊马。南路诸国实际已成匈奴侵略势力的一个重要补给线;三十多万各族人民遭受着匈奴贵族的压迫和剥削。
葱岭以西,当时有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大夏诸国。由于距匈奴较远,尚未直接沦为匈奴的属国。但在张骞出使之前,东方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对它们都还没有什么影响。故匈奴成了唯一有影响的强大力气,它们或多或少也间接地受制于匈奴。
从整个形势来看,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确实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事行动,最终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
汉武帝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中国古书上称“禺氏”。秦汉之际,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汉初,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先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汉武帝根据这一情景,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天山北路,是天然的优良的牧场,当时已为匈奴所有,属匈奴右部,归右贤王和右将军管辖。西北部伊犁河一带原住着一支“塞人”,后被迁来的月氏人所驱逐。而大月氏后又为乌孙赶走。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进取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研究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满怀抱负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生年及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张骞通西域的评价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到达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可是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并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并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景。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资料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详解(三):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张骞,做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是功绩,即使在今日也是举世无双的。
从公元前139年开始的西域之行,途中历经磨难,被匈奴扣押达10年之久,在异邦忍辱负重,艰难求生,如此绝境下,张骞心中依然没有忘记大汉皇帝的嘱托,要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即使已在匈奴娶妻生子,也没有让张骞归化,在找到逃跑机会后,张骞和甘父还有随从一齐又向寻找大月氏的路程进发。在一路上,他历经了西域诸国,领略到了各个国家的人文风情,他熟记于心,以备日后汉朝征服西域做参考。将大宛,康居,安息,身毒,条支,大夏,乌孙等散布在广阔无垠的西域的诸国信息,地理位置,人口,社会,特产,兵力等情景如实记录,这些资料之后被记载在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里。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成,带回的这些西域诸国的实地考察记录,却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次对这些地方进行的科学考察,至今仍是世界研究这些地方的古代地理人文的重要珍贵资料。
张骞的西域之行,把东方的汉朝礼貌传播到了西方诸国,并带去了汉朝的友谊,为东西方的互通交流供给的路线。并且在第二次西域之行后,双方建立起了稳定长久的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当时汉朝的物质生活,并进取的扩大了汉朝礼貌的影响力。
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
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委派张骞出使。
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委派张骞为特使,率一百多人的使团出使西域.可是,张骞的使团出了阳关不久,便被匈奴抓了起来.张骞被关押了十年之久,他最终逃了出去,到达了大月氏国.可是,大月氏已不想再与匈奴作战了.张骞只得再从大月氏国来到大夏国(今阿富汗).
从大夏回到时,张骞从昆仑山北麓穿越新疆、甘肃,最终回到了长安.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到达联合大月氏的目的,却打通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通商之路.汉武帝对此十分高兴,封他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张骞又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开拓的从长安到西域各国的通商之路也成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要道,人们将它称做“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详解(四):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
第一次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一百多人的出使队伍经陇西向西进发,不久就被匈奴俘虏。匈奴单于长期监禁张骞,并为之娶妻成家,期望他能投降。张骞始终没有屈服,在11年后乘匈奴防备疏松和随从人员逃出匈奴。张骞一行向西越过葱岭,经过几十天长途跋涉后抵达大宛(即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随后大宛王派人护送张骞前去康居,再由康居到达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已立新王,并越过阿姆河吞并了大夏故地,已然安居乐业,兼以距中国太远,不想再向匈奴复仇。张骞在此住了一年多,不得已而东返。返途中为了避免匈奴的拦截,张骞未走原路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进入柴达木盆地,绕道青海归国,但不幸又被匈奴捕获。所幸一年后,匈奴因单于去世而发生内乱,张骞才得以逃脱,最终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经过千辛万苦回到长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虽然没有到达与大月氏国结成联盟的政治目的,却了解了有关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等情景,为中原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基础。不久,张骞参与卫青出击匈奴的战争,因知水草所处,为此次军事行动的胜利立下大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击,西汉王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掌握了主动,前往西域的
道路也已基本畅通,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域诸国同西汉王朝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彻底铲除匈奴势力,实现开疆拓土的雄心大略,汉武帝在对匈奴展开第三次打击的同年再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设法联络乌孙等西域诸国,联合打击匈奴。这一次比较于第一次,出使队伍浩大,随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钱币、绢帛“数千巨万”。但张骞这次出使仍然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当他们到达乌孙时,正值乌孙因王位之争而政局不稳,国内贵族惧怕匈奴,欲同乌孙结盟攻打匈奴的政治目的再次落空。期间,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到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各国,广泛联络。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派使者到长安,见到汉朝人众富厚,回去报告后,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大为提高。不久,张骞所派副使也纷纷回国,并带回许多所到国的使者。从此中西之间的交通正式开启,西汉政府与西域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迅速发展。此后,中西之间的陆路交通继续向西延伸,一向到奄蔡、条支(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一带)等国。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张骞这次出使,经历了许多国家,明白了西域的许多情景。他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交往,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这次出使虽然没有到达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可是经过他的旅行观察,却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报告上奏汉武帝,之后司马迁即据此写成了(大宛列传),得以保存至今。这次出使西域,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于张骞随军与匈奴作战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又向汉武帝报告:“大臣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悦:‘安得此’大夏国人悦:‘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士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温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元寇。”
从这段话明白,张骞从地理方向及距离上首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即身毒(今印度)去蜀不远,如果从蜀身去身毒,再从身毒去大夏,则既无寇,路又直。汉武帝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当即要张骞去办这件事。张骞从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进发。各路只行了一两千里便受阻,各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了解,不让汉使经过。
张骞这次旅行虽然没有打通从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听到在昆明西边千里之外,有一个乘象的滇越国(今云南腾冲一带),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里做生意。可见,从中国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这些地理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开拓西南地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证明,张骞设想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只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未能实现。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尽管张骞这次出使也没能立即与乌孙结成军事联盟,但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而密切。乌孙回访使者一齐到达长安,并把他们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荣在乌孙广为传讲。汉朝与乌孙之间农牧产品的交流蓬勃开展起来,最终确立了和亲关系。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回国后升为大行,列于九卿。一年以后,这位功勋卓越的旅行探险家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遗的副使也陪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中国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来往使者络绎不绝。为了纪念张骞通西域的功绩,“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候。”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详解(五):
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②促进了西域社会的提高
③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④为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的发展供给了条件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景。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最终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贡献:
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之后,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