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50篇)

时间:2023-12-05 11:53:04

  关于孔子的故事(一):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

  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

  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明白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这件事不仅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能够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能够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能够,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能够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我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此刻,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

  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评议: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就是孔子与程子故事的注脚吧?“倾盖而语终日”,相得何其深也!喻程子为美人,相知之乐溢于言表;而念及“终身弗能见”,又禁不住忧从中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富有感情的人。

  坚守原则固然可敬,扬弃原则显示的灵活性,则更彰显出人内心的丰富活跃,以及除旧布新的创造力。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样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仅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我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我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并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并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能够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必须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能够,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关于孔子的故事(五):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十分辛苦的工作,阳光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此刻有机械装置能够打水——你能够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此刻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能够十分容易,并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能够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仅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坚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并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坚持谦卑、单纯、天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教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教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教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理解别人批评和提议的人。

  关于孔子的故事(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哲人。在他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中,他曾率领弟子到过卫、陈、宋、曹、郑、蔡、楚七国,四处游说,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诸侯的重用。晚年的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其教学资料以仁学为中心,以周礼为规范,着重培养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许多过去根本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首次获得了理解教育的机会。他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注重复习、言教身教并重等。

  逆境中勤学不止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向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向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梦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每一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齐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此刻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十分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的老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见母亲今日异常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异常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我温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小孩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景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一样意儿子的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样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孔子告诉母亲,自我能够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能够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我就能够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能够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明白,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我分担忧愁,使自我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明白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我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明白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之后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之后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样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小孩,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关于孔子的故事(七):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细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教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立刻明白,愧道:"教师,是我糊涂啊,此刻我最终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齐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人多力气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细心行事,洁身自好呀!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齐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关于孔子的故事(八):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应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仅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适宜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样打法,你们会吗?”

  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我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齐,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关于孔子的故事(九):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此刻的山东)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教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必须要按照教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之后,"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到达目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回到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终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孔子的忠信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能够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那里的“忠信”便是掌握天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所以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仅自我恭敬诚信,并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一):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说:“昨日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母亲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齐。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母亲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必须十分悲痛和难过。不行,我必须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终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终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经过。母亲惊喜道:“这小孩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明白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二):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我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三):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诎,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

  评议:这段话写出了孔子在坚守与扬弃之间自由出入的境界。与他的四大弟子偏于一隅不一样,孔子亦信亦反、亦敏亦诎、亦勇亦怯、亦庄亦同,无所不守,却又无所坚守。

  管仲的主子被齐桓公杀死,管仲不能死节,还反过来辅佐齐桓公。子贡怀疑管仲不仁,孔子为他辩护,说如果管仲像“匹夫匹妇”那样株守小信,在沟渠里自杀殉节,那么大家早就披发左衽成为蛮夷了。这就是孔子的“信而能反”。

  子路是孔子得意门生,“好勇力,志伉直”。孔子既感慨“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又批评他,“由也好勇,无所取材”。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子路时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卷入权力斗争,失败死难。卫国国君父子争权,关卿何事?用故事四里的话,“死而无益,可谓狷矣”。这是子路的“勇而不能怯”。

  孔子提倡道德,仁义礼智,信敏勇庄,都是他想要的,可是孔子不是为道德而道德,而是想着道德后面的效果。在孔子眼里,道德是活的,如何实施,要看应对的具体情景。在很多时候,“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更能体现生活的智慧。

  颜回同学体会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的孔教师几乎是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孔子评价宁武子,“其智也可及,其愚也不可及”,孔子自我的“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或许正是弟子们捉摸不透进而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原因?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道德天地里自由驰骋,正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高度驾驭生活的本事写照。

  结语

  《家语》是一本有争议的书。《四库提要》云:“反覆考证,其出于肃(王肃)手无疑。”近人张绵周从书中儒道参合、德法并重的思想判定“《家语》非孔子之书也”。通读《家语》,这些结论大概是可信的。

  或许《论语》中的孔子更接近原始孔子的面目。可是《家语》中的孔子形象仍然有意义,至少能够说,后人这样装扮孔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诉求。《家语》中,孔子被赋予了对待原则的扬弃态度,究竟是不是更可爱更提高,我的朋友们自可做出确定。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四):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以往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掉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以往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能够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能够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那里有一间房子能够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此刻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忙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能够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bi,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天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我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我的言行,大概能够说子羔做到了。”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五):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孝”。曾子的懵懵懂懂与孔子的睿智深刻相映成趣。显然,曾子对于“孝”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人际的关系。就是说,您不能孝到父母受不了或社会不允许理解的程度。

  冯梦龙《古今谈概》里有个故事,就是把父亲“孝”得受不了:常熟周木尝朝叩父寝室。父问谁,曰:“周木问安。”父不应。顷之,又往曰:“周木问安。”父怒起,叱之曰:“老人酣寝,何用问为”

  孝子是忠臣至少是良民的伏笔,“孝”确实很必要。可是,如果不是从更广阔的层次上研究“孝”,“孝”就很可能走向“不孝”,甚至犯罪。正如孔子所说的,“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孝”,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六):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刘教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之后,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齐调查农业生产情景,还兴修水利。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孔子以往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他身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本应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可是贪婪的私欲导致他,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并且数额异常巨大。像这样的人就是贪官,我们不能够学习他。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当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们应当永久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七):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所以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坚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坚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之后,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之后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八):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齐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我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小孩说。

  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小孩,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

  这些都是天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此刻才明白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关于孔子的故事(十九):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说:“昨日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母亲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齐。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母亲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必须十分悲痛和难过。不行,我必须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终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终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经过。母亲惊喜道:“这小孩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明白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

  说到孔子,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吧!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必须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能够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能够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向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最终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一):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能够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明白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二):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可是是个十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智、聪慧。颜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并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受业。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终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先,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一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了回报十分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之后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港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三):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能够啊,可是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教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啊,问曰:“教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四):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小孩。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小孩,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此刻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明白怎样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一样凡响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五):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教师了。他总觉得自我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最终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教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我,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教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感谢教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必须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感谢教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必须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一天不离教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我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六):

  有一天,子贡气呼呼地对孔子说:“教师,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人子纠,这个管仲不但不为主人殉死,反而去辅助齐桓公。在我看来,管仲大逆不道,是不仁龌龊小人!”

  孔子听后微微一笑,问:“有一棵树栽在路中央,阻碍人们通行方便。有人拿斧头把树砍断了,作为树主人应当在砍断树的地方再栽一棵树,还是主动地帮忙砍树人把树挪移走呢?”

  子贡沉思须臾,答:“倒在路上的树妨碍人们通行,当然要把树挪移开!”

  孔子继续微笑着说:“树、树的主人和砍树人三者的关系就像子纠!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关系一样,管仲辅助齐桓公何错之有?”

  子贡听后一愣。

  孔子解释:“管仲之举乃真正仁德之举。因为,仁德是爱与善的具体表现,诚与忠的的闪现流露,不仅仅镶嵌在个人修养上,更要表此刻一个人的心界上。管仲辅助齐桓公后,使齐桓公称霸诸侯,国富民强,老百姓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还像以前一样生活,贫困潦倒,苛捐杂税压得百姓生犹如死。这是你和我愿意看到的凄惨景象吗?”

  子贡听后豁然开朗:“仁德是以拥抱天下人的情怀为己任,以别人的快乐为个人付出辉映,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与素养的饱满度。”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七):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能够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仅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终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孔子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教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惊呆了。客人立刻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教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样说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应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八):

  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齐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我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丘让路。孔丘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小孩说。

  孔丘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小孩,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天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此刻才明白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九):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孔子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具”

  “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守庙的人回答。

  孔子端详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我所知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一半水的时候就变正了,装满了水就会倾覆。”说完,他要学生们弄点水来,倒进去试试。果然,欹器里面装了一半水时就正了,水一盛满就倾覆了。孔子看后,很有感慨。

  “唉,哪有盛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呢!”孔子说。

  “盛满后有没有办法使它不倾覆呢”子路问孔子。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然后对学生说:“绝顶聪明的人,用持重来坚持他的聪明;功满天下的人,用谦逊来坚持他的功劳;勇力盖世的人,用谨慎来坚持他的本领……这就是所说的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

  你听说过一句话“知识使人谦虚,无知使人骄傲吗还有“半瓶子水哗啦响,满瓶子水没声响,”说的都是要谦虚的道理。因为仅有谦虚才会让你坚持冷静平和,正确地认识你自我,也才能进一步地充实和丰富你自我。所以,大话说得越大的人,往往就是懂得越少的人。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3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感觉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何不和大家一齐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我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小孩说。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小孩,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天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此刻才明白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一):

  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比孔子小九岁,出身比较贫寒,早年就以为亲负米而闻名,即使是在之后为官之后还是想念自我已经去世的父母,孔子评价其“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子路被孔子说服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对其也因材施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是孔子并没有改变子路的本性,所以孔子说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是直性子,对孔子有了看法也不会因为其是教师而不说出来,子路总是直言不讳的说出自我的不一样意见,这些意见孔子也很看重,所以能够说两人亦师亦友。

  子路具有不错的政治才能,自我也称自我能够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万乘之国,不仅仅能够使得民众勇敢,并且还能够使得他们明白礼仪,子路以往在鲁国做了很大的官,在蒲邑做邑宰的时候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子路具有爱民如子的心境,在鲁国做地方官的时候,民众开凿运河生活艰苦,子路拿出自我家里的粮食给他们吃,孔子听说了派子贡去砸破了煮饭的锅,子路急的跳脚。

  之后子路在卫国做蒲邑的邑宰,并且在听说政变后着急的赶去,明明白去了之后可能会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能够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是一个豪爽的人,一个直言不讳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才干的人,可是这样一个人却死的有点不值得。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二):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明白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这件事不仅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三):

  其实,孔子何尝不明白放牛、当吹鼓手之类的事情与自我的身份不符呢?家庭的熏陶、乡学的教育、社会的习染,早已在他心灵深处构成了贵族阶级的等级观念。然而,应对积劳成疾的母亲,应对无米下锅的生活困境,他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孔子明白,要想说服母亲不去上学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善意的谎言暂且瞒过母亲。

  从此,孔子真的到叔孙氏家放牛去了,并且他与人家讲定条件:他为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中藏书任他借阅。

  这可是一个奇怪的“条件”,孔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一方面在天地间饱览壮美河山,感受大自然所赐予的妙趣横生的景致,一方面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让自我的梦想不断地向前迈进。

  牧童们都愿与孔子结伴放牧,一则因为他身材高大,被誉为“长人”,力大无穷,和他在一齐,便没有人受欺侮;二则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异常是他腹中装着永久也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齐,胜似上学读书,所以,孔子所到之处,便有牧童尾随,牛羊成群。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四):

  孔子在周庙玩赏,发现庙里有一个奇器,就请教守庙的人。

  守庙人回答:“大概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

  孔子说:“我听说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装满了水就要倾倒,空着时就会倾斜,水量适当时才会立得端端正正。是这样的吗?”

  守庙人回答:“是的。”

  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装满了就倾倒,水量适当就端正,空了就歪斜。孔子叹息道:“唉!哪有装满水就不倒的呢?”

  子路说:“请问要坚持端正有办法吗?”

  孔子说:“坚持端正的办法,就是减损一点。”

  子路说:“有什么办法减损一点吗?”

  孔子说:“高的能够低一点,满的能够空一点,富有的能够节俭一点,尊贵的能够卑贱一点,聪明的能够愚笨一点,勇敢的能够怯懦一点,善辩的能够沉默一点,渊博的能够肤浅一点,精明的能够糊涂一点。也就是说,减损它使它不至于太满而溢出。能够实行这些方法的,仅有境界极高的人才能做到。”

  孔子最终的一段话,句句充满哲理,也充分说明了做人应给自我留点理解新事物新知识的空间,给心灵留一点理解他人的空间。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五):

  高柴是孔子的坐下弟子,是齐国人。关于高柴这一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曾在20的时候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担任管理刑狱一职。历史上的他更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弟子高柴,身材矮小,在孔子的门下悉心学习,而他的教师孔子则认为高柴的性格比较憨厚忠实。记得有一次,子路在季氏那里担任必须的职务,想要举荐高柴担任费宰一职。还没等高柴做决定,他的师傅孔子害怕高柴的性格恐怕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于是说道:““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

  关于高柴的为官路程,在历史上的记载说,高柴曾在在鲁国、卫国这两个国家先后担任了四次官职,担任过鲁国的费宰、郕宰以及武城宰,在卫国担任的是士师一职。从这看来高柴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也是做官时间最长的一个。曾在鲁哀公十五年的时候,由于卫国发生了政变,高柴被迫逃离卫国,同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可是子路却拒绝了他的劝阻,一心要回到宫中。谁知,回到宫中的子路遇害了。

  历史上的高柴还有着尊老孝亲的著称。自从拜孔子为教师后,从来没有违反过任何礼节。担任官职时,从来不徇私舞弊,依照法规办事。他的为官生涯清廉,执法公平,同时还有一颗仁爱之心,深受到孔子和民众的赞扬。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六):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小孩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小孩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小孩又说:“您说,应当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小孩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称,几岁了”小孩说:“我叫项襄。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教师啊!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七):

  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我就像举着阳光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曾到达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天然的交合中感受天然之性。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八):

  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我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小孩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当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我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小孩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小孩之后就说:“此刻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当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明白怎样回答了,他发此刻这交流中,小孩一向坚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小孩名称,小小孩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明白了小孩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我弟子讲:“这小孩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能够做我的教师的人啊。”

  关于孔子的故事(三十九):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并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

  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之后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此刻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

  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貌。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之后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当是明白就说明白,不明白就说不明白,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本事做到的就说没有本事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所以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齐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此刻,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那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那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教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能够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那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所以才会明白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所以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明白,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可是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一):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我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二):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能够吃。

  弟子们被饿了七天,各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所以而忧虑。但此时,孔子依然每一天不断的学习,弦歌不觉,没有一丝毫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我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期望给大家解解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会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气节?”孔子回答道:“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样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之后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的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我的祖先,想必是要保护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立刻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能够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将尘土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先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日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十分信服。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三):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吟诵起《论语》我们似乎依稀能看到,在三月春风中,一位教师带领着一群学生换上春服,沐浴、欢歌、远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春游活动,我们似乎也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这个春游的发起者是这群学生的教师,他的名称叫孔子。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刻进了国人骨子里的名称,这个不起眼的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后世成为万世吟诵的经典,甚至对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于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的一个小城镇,一家人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兴奋不已。那么孔子,叫孔丘叫仲尼,为什么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渴望生个儿子的孔纥,他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在《史记正义》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野合。传说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梦见山神驾着祥云,口中喃喃自语:“祷尼丘得贵子,继衰周而素王,择空桑为产地。”孔纥与颜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壮丁,即为孔子。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四):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以往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掉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以往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能够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能够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那里有一间房子能够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此刻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忙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能够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天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我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我的言行,大概能够说子羔做到了。”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五):

  孔子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在孔子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自我为儿子吹弹,有时让儿子自我玩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人们说:让小孩从小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小孩早点接触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长大是十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孔子成人以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把音乐当成自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三个月,整日沉醉其中。他说:“真没想到音乐的感染力有这么强!”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他弹一支名曲,连续将它弹了十天。

  师襄子让他换个曲子,孔子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但还没有将它掌握。”

  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能够弹别的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孔子说。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依然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能够换一支曲子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述的人物形象呢。”孔子说。

  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最终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方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就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子对音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子更加刻苦地学习音乐,他能从音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子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用到音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经”之一的乐经。他从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有着必须的规律,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想:音乐调节好,才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人际关系调节好,才能安守本分。

  在音乐的启示下,他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政必须要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这就是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中的资料。他的这一套儒家学说一向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六):

  孔子不明白为何没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于是请教老子。老子对他说:你应庆幸没遇上治世之君,否则你就有去无回了。你所推行的东西都是别人留下的陈旧遗迹,好比别人留下的脚印。你拿脚印当脚,脱离了本原啊!孔子听后,回家闭门三月不出。之后他跟老子说:我最终醒悟了。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又怎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听后说:“好。孔丘得道了!”其实对于孔子的“全盘周化”思想,卫国的师金也给予了严厉批评,说孔子是“在陆地上行船,绝对行不通,只能徒劳无功,并且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孔子虽然也深知做事应当顺应时代变化,但他只是认为这种变化无非是对礼乐进行必要的修正,而没有认识到应当从根本上破除这些精神枷锁。虽然这次闭门苦思了三月,好像觉得自我已经得道,其实离道甚远矣。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七):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小孩。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小孩,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此刻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明白怎样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一样凡响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八):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明白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样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仅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仅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样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景,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教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十九):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样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仅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我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我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并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并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能够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必须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能够,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关于孔子的故事(五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公元前496年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在卫国他得知师襄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便拜师襄为师学习弹奏古琴。

  师襄是春秋时期一位古琴演奏家,其时为卫国的乐官。见孔子来跟他学琴,很是高兴,他就教了孔子一首名为《文王操》的曲子。过了些时日,师襄听了孔子的弹奏就对他说:“你能够弹别的曲子了”(“夫子能够进矣,’),而孔子却认为自我没有掌握乐曲发展的逻辑性(“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要求继续弹奏《文王操》。又过了些时日师襄对孔子说:“你能够弹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认为自我没有掌握乐曲的意境(“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还要更深刻地理解乐曲的意境……

  就这样,孔子反复弹奏而一丝不苟,不断加深理解,至到掌握了乐曲的内涵——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乐曲。而师襄也明白孔子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知他学什么都要习焉不察,学而不厌和执着的追求,故采用启发式的循循善诱,使孔子发挥主动精神,能在实践(弹奏)中发现自我的不足而不断地进取。

  一“教”一“学”可谓配合默契。仅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琴艺求精。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