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40篇)

时间:2023-12-07 21:19:36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

  (一)人生的好处与价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季羡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个性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好处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仅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好处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好处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好处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就应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处,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普通的真理”;可是真能了解其中的好处,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能够不烦不燥;对人,能够互相谅解。―――季羡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们仅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仅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仅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我决定的,也是我们务必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这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可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奋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仅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奋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就应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齐,就能够相比较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可是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能够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异常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职责。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当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我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可是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职责感是十分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礼貌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礼貌以往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此刻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天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天然的问题,季老一向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天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天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天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天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能够自行确定。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我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坚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终,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经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十分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

  “我认为人生中不能没有爽朗的笑声。”

  爽朗的大笑,畅然,舒顺,抑于狭小的自我内心世界太久,每日被繁杂的生活课业琐事充斥填满,且少了须臾停下来放松地大笑。常常有种感觉,人越往高处走,越深切地感受到自我的无知无助无力,心中越来越多的隙间被困惑渗满,越来越不易感受到欢乐。缜密的思绪仿佛一点点地使我们不易发笑,不易大笑,不易产生爽朗的笑声。何其可悲。然而,城市,纷杂,扰搅,压力,这些真的是我们不再大笑的理由么?实则不然,源者是我们的心,内心里的声音。静,使我们安逸;笑,看似动,扰动了平静,可爽朗过后是真实可触的舒畅,亦为获得更大的深层次的内心平静。躁动浮世间,愿一抹笑意,常挂于嘴角,愿银铃般的笑声萦绕耳畔,人生,因之,美哉。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但长寿,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语,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长寿,这常人看来求之不得的命运,对于真正长寿者来说,或许五五开,但,长与他人的那些时光加之利用乐观进取过活便最大程度享受其益利的一面。我想,人虽无力选择在世长短,但无论长寿短命,凡存活于世间,极力认真奋力过活便好,看世间冷暖,心,随之起伏,或许时时有叹息煎熬,但体味过,以心态化之亦非不可。于自我小小的内心,小小的过往,小小的人生旅程中,客观出现发生的事无力扭转,但主观待之的方式可控于己,临之于物,感之于心。活着,以心之力化物之逆。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我的任务,并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我的一段路要走,将视角拉远,再拉远,或许每个人,每代人的路渐渐渺小甚至虚无,但那并不代表人生无意义与价值。存在即合理。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的一环。或许日常中,我们不会常常,作为一个小小不言的个体,想到自我的历史价值,但立足眼下,步入大学,选择今后所走的路,踏出第一步,我想,我们每个人自我道路职业工作价值的认同自信将助于我们实干,完成实现自我的人生和职业的意义。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四):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天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天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天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天然,不是征服天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当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感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和实现自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构成了自我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必须有他们自我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忙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奋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奋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当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忙。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我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当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这真是奇怪啊?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五):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精通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长大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wg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可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可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并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奋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读罢全文,我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可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奋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可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可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奋力是必须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进取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这种心态。另外,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异常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六):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应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普通,一种朴素。应对繁华,应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能够了,从没有想过把自我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之后,我又最终拥有了一份我十分热爱的职业,应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齐切磋,一齐争鸣,一齐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一样阶段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仅有勤奋,自我能够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完美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天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异常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天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天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天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我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普通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当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七):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仅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品格。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而这位老者却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归集了季老对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我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开篇关于人生的探讨,发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这些问题。我虽得不出些确切的东西,但的确会使人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于人生,说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关于自我学习、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会的简单问题。因为人生万不可糊里糊涂地过,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而之后的再谈、三谈人生,着重谈到了人性。万事万物都有自我的本能赋予人类的优势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进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当我开始试图了解季先生所谓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职责感随着我一步步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慢慢由幼稚变为成熟,越来越觉得其重要性。我有职责去不断的提升自我,不仅仅是为我这个个体,往实际说也是为了自我的父母,今后自我的家庭,而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每个人不必须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这种职责感我觉得真的能够推动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是完全赞同季先生的观点的,并奋力肩负起属于我的那一份职责。我想这种使命感对我是一种激励吧,在长大的道路上的新社会人。

  在我慢慢长大成人,作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会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许多的迷惑与彷徨。而季先生的话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让我豁然开朗。对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实意,二要宽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绝不能超过一道底线。容忍是一种美德,对于现实来说,这个民族需要更多宽容的人们。这些都是为人处事方面的感受。

  在学习工作上,人们多谈成功二字。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人各不相同,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可预期,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勤奋是很重要的。所以,当一个人经历过打磨,奋力过甚至吃了亏,摔了较,在机遇来临时才能很好的把握。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经过思考后必定会有多少的提升。虽然有些道理是从小听到大的,当静下心来冷静思考,那种细微的抵触心理也将消失。用一种更成熟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会慢慢的平和。仿佛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给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让我们永久记住这位长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八):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我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欢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坚持平衡,情绪始终坚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我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研究自我生存不研究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九):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齐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可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午时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普通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午时,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我的人生,看自我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我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我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我的快乐。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天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可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奋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可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可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奋力是务必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一):

  (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季羡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异常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仅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意义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当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意义,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普通的真理;可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能够不烦不燥;对人,能够互相谅解。季羡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们仅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仅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进取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头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仅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我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日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可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奋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仅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奋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应当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二):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可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可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并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奋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可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奋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可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可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奋力是必须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进取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三):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应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普通,一种朴素。应对繁华,应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能够了,从没有想过把自我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之后,我又最终拥有了一份我十分热爱的职业,应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齐切磋,一齐争鸣,一齐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一样阶段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仅有勤奋,自我能够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完美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天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异常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天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天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天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我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普通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当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四):

  (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季羡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异常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仅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意义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当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意义,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普通的真理”;可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能够不烦不燥;对人,能够互相谅解。---季羡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我们仅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仅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进取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头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仅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我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日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可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奋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仅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奋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应当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五):

  今日读了《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书中《八十述怀》和《九十述怀》两篇文章,给我很多感受。

  文中说:“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我不会说大话,不敢说大话,在年龄方面也是一样。我的第一本帐只计划活40岁到50岁。因为我的父母都只活了40多岁……”读到这句话,我的心猛地一震: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在以往艰苦的年代,人的寿命仅有四、五十岁。而想想自我已经39岁,如果生活在以往那个年代,我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可是,回想一下,至今一事无成,这38年的岁月中,自我不知做了什么光阴怎样就如此飞快地闪过去了呢

  季羡林先生说:“在从80岁到90岁这个10年内,在我冲刺开始以后,颇有一些值得纪念的甜蜜的回忆……在撰写我一生最长的一部长达80万字的著作《糖史》的过程中,颇有一些值得记忆的情节。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我每一天跑一趟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仅有那里的书香……”我十分羡慕季老能够如此专注于一件事,即使到了耋耄之年,还有一件能够执着的事情“任性地做着”。想想自我活了38年,我究竟应当做什么,到此刻,还是不太清楚。有人说:“一生只认真做一件事。”想想真对,一辈子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已经足够了。我们的身边,管建刚一向在研究作文教学;薛法根一向研究版块教学;我的好朋友苏文娟一向在研究她的茶文化。他们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即使到了老年,退休了,他们依然有自我奋力的方向,能够为人们留下一些宝贵的东西。而我,至今不明白自我该做什么。今日,那里抓抓,明天那里挠挠,每一天忙忙碌碌,却不知干了什么。

  我想:我也应当为自我定一个奋力的方向,找到一件能够踏踏实实做一辈子的事情,为大家留下一些可贵的东西。这样,我才没有把我的生命白白浪费掉。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六):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齐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可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午时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普通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午时,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我的人生,看自我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我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我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我的快乐。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七):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异常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之后季老自我出来将四顶帽子一齐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异常异常地敬佩!在此刻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异常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可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异常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异常有活力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并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可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齐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明白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十分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以往错过了,此刻,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八):

  趁着十一小长假读毕了《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感受颇多,现分享些许读后感。

  作者在第一辑人生漫谈中提到: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仅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坚持心境的平衡。所以,中庸不极端的态度应当是,既能脚踏实地去耕耘学业事业,又能仰望星空顺其天然,而不是像我以往那样奋力一段时间后浑浑噩噩,与不可更改的事实作无谓的斗争。失之坦然,得之淡然,顺其天然,大抵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二辑做人与处世中,两篇印象较深。一则是引用冰心前辈为他人题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不必奢求太多,要有自知之明,知足常乐即可。做人也要有原则,各年龄段各主角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有取舍。另一则涉及到的是出自《论语》的典故,“三思而后行”这是众人熟悉的,多数人也认为反复权衡再抉择是必要的,以往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其后还有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做事诚然要细心谨慎,但过分犹豫则不可取。此刻想想,昔日被教诲的所言极是。

  再者就是,第三辑里我们应对的事实中《论恐惧》的文篇,作者以蒙田的短文为引,折射出其对待恐惧的态度,简而言之即是,遇事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这点于我是十分适用的,到了任何环境都应学会适应和融入,应对任何困难都应极力克服和解决。以上是较能打动我的章节,给予了我思维上的转变和行为上的指导,期望对于你们也有必须的进取意义。总之是一次很愉悦的阅读体验了,收获颇丰,我最期望的状态是,从书中习得的智慧将伴随着我,从容与自信地走完接下来的人生。期望你们也是这样的,自信而从容,笃定且真实。今日举国同庆,趁此良机,写下此文,与你们分享喜悦。祝你们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九):

  已经好久没有特意写读后感了,一向挺喜欢阅读,但也仅限于看,几乎不写评论或读后感。借这次参加局工会读书小组活动的机会,又开始重操旧业啦。可是,这次还真全凭兴趣,能够随意漫谈,而不是当年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刻意地去拼凑文字。

  我这次看的书是《季羡林谈人生》。其实,说来惭愧,对于季老,这位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让我真正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却是在今年,在他98高龄驱去世的时候。之前,是经过他的著名弟子钱文忠知晓他的。钱文忠的《三字经》火了,我也买了翻看过,还教年幼的女儿一齐学习背诵。

  于是乎,对季老也想有所了解。这次正好局里购置的第一批书籍中,有《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来。常说“书非借不能读”,对于借来的书,我总是第一时间消化。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铁车厢里阅读的。

  这本书是由52篇千字随笔组成,季老用极其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我们人生的纷纷扰扰。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他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他还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诚然,我们一生遇到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也有人告诉我,要常想那一二。“进取进取、奋力改善”是一种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同样也是一种人生,而我们的心境是至关重要的。改变心境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记得温总理曾对季老说过:“有个问题我研究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天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通读此书,感觉季老先生为人谦逊真诚、乐观开朗、淡泊名利。虽然社会外界给了他国学大师等多顶名誉光环,但他却以平和的心态,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岁高龄以后依旧坚持每一天四点半起床,勤奋写作。虽然身体上、地位上受到严重迫害,但用他自我话讲,却是精神极其丰富的时候,也正因为这段时间的空闲,他翻译、著作多篇极有价值的书籍。一位世纪老人,依旧关注、忧虑这社会的未来,异常对目前人与天然难以和谐的现象而呐喊。

  这本书每篇文字都较短小,语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我们这代青年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变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潜下心来阅读季老的文章,真能给我们打一针强心剂,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在此,我也向在座书友异常是年轻人强烈推荐此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

  一滴水能够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粒沙子能够看出世界,一张脸上能够看出一座天堂,而好书能够无数人的命运。

  最近读《季羡林谈人生》引来些许感慨,片言记述。书中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学——谈人生、谈读书治学、谈人生感悟。在我这个年龄,谈人生是否年轻了点?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年轻人都应留下一分钟思考,人生的目标是?留下一分钟领悟,人生的意义是?留下一分钟感慨,人生的价值是?留下一分钟,人生的真谛是?留下一分钟,细细咀嚼"人为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

  欲望,与生俱来就具备,能够说是人的一种本质的体现,欲望的存在促进整个社会礼貌发展,这无可置疑的,试想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更应当想想人为什么活着,有欲望才有动力。同时欲望也是烦恼的根源,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大烦恼:贪、嗔、痴、慢、疑、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怎样驾驭欲望朝正确的方面实现价值?他告诉我们要追求愉快的生活,追求心态的平衡和宁静。

  他说,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理解了这一番道理,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就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坚持平衡,情绪始终坚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样就不会有苦恼。即使在遭逢苦难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理解这些命运,或者坚持有个感恩的心,至少能够避免自我嫉妒和愤恨的心。季老的平和与淡泊也感染了我,应对发生于周围的种种,我也学会去坦然处之。放松、天然的心境让我活得不再那么累,并且竟能将自身的潜力挖掘。人首先选择了自我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欢自我的选择。女人往往喜欢比来比去,争风吃醋,东家长西家短,可我却天生对这个没兴趣,但可能同时了丢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可我却傻乎乎地满足于此,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挤满大脑,而减少我思考的空间。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依然习惯于从别人的评价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实所谓“名利”只是外部促进你长大的一种强化手段,可是却被

  大家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为之所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自我的长大。很多问题,当深陷其中时往往为其左右,不知所为,而当我们站在必须高度、必须角度时却能如季老那般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处之。可见,为自我寻找自我人生的基点的确重要,这时,想起最近常听到的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

  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有些东西,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研究了。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就好像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一):

  今日读了《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书中《八十述怀》和《九十述怀》两篇文章,给我很多感受。

  文中说:“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我不会说大话,不敢说大话,在年龄方面也是一样。我的第一本帐只计划活40岁到50岁。因为我的父母都只活了40多岁……”读到这句话,我的心猛地一震: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在以往艰苦的年代,人的寿命仅有四、五十岁。而想想自我已经39岁,如果生活在以往那个年代,我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可是,回想一下,至今一事无成,这38年的岁月中,自我不知做了什么?光阴怎样就如此飞快地闪过去了呢?

  季羡林先生说:“在从80岁到90岁这个10年内,在我冲刺开始以后,颇有一些值得纪念的甜蜜的回忆……在撰写我一生最长的一部长达80万字的著作《糖史》的过程中,颇有一些值得记忆的情节。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我每一天跑一趟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仅有那里的书香……”我十分羡慕季老能够如此专注于一件事,即使到了耋耄之年,还有一件能够执着的事情“任性地做着”。想想自我活了38年,我究竟应当做什么,到此刻,还是不太清楚。有人说:“一生只认真做一件事。”想想真对,一辈子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已经足够了。我们的身边,管建刚一向在研究作文教学;薛法根一向研究版块教学;我的好朋友苏文娟一向在研究她的茶文化。他们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即使到了老年,退休了,他们依然有自我奋力的方向,能够为人们留下一些宝贵的东西。而我,至今不明白自我该做什么。今日,那里抓抓,明天那里挠挠,每一天忙忙碌碌,却不知干了什么。

  我想:我也应当为自我定一个奋力的方向,找到一件能够踏踏实实做一辈子的事情,为大家留下一些可贵的东西。这样,我才没有把我的生命白白浪费掉。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二):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长大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一样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资料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美的人生梦想。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在书中,季羡林以自我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就应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三):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问题的短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最近有幸拜读之。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出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观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到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大智大慧者,天然返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词藻来修饰?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到: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我也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老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节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为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当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诚实意对待,不充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唯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事炎凉,还是对感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和实现自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季老的思想象一本厚厚的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四):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齐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可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午时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普通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午时,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我的人生,看自我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我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我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我的快乐。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五):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望九之年的季老,总结他八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开篇三节大谈人生,人生的内涵、意义。品读这本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体味,感悟到了他对自我人生旅途的总结。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是的,职责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提高的历史职责感,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这决不是在高喊口号,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进取进取、奋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坚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我们内心的芜杂、浅薄。

  我们应当做的就是经过进取奋力,把握有限人生,奋勇向前,勇于挑战,活出精彩人生,展现最完美的自我。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六):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先生还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散文家,早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创作并发表小说,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作的《年》、《黄昏》、《寂寞》、《枸杞树》等散文,直到此刻,还是赢得一片赞美之声。近年来集结成册出版并为大众所熟悉的散文集也十分多,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触颇深。

  该书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季老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感情、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谈感悟,细细品读,感觉自我在同大师对话,对人生的体会也随之得到净化和提升。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老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我的任务,并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承担职责”“有所作为”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若非要要求自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并为人类发展贡献力气就有些矫情了。可是一个成年人能够在单位和家庭里都承担好相应的职责,还是能够身体力行的。在供职的单位里,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庭里悉心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创造并坚持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我认为,做到这些也是“承担职责”“有所作为”,也实现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季老的座右铭是陶渊明的诗作《神释》中的最终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认为:成功来自于天资加勤奋加机遇,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期而来,我们也无能为力。仅有勤奋是有我们自我决定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我要做的事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其他不必多虑。中国古话说得好:“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我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仅有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久坚持心态的平衡。

  书中季老强调:“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其实在生活中芸芸众生大都是普通人,没有一个是一个完满的人,我们能够一向去追求完满但不必强求得到,只要脚踏实地工作生活,尽到自我的职责和本分,在自我能够掌控的范畴内不懈奋力,争取去做到最好,就活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七):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齐,就能够相比较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可是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能够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异常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职责。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当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我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可是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职责感是十分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礼貌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礼貌以往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此刻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天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天然的问题,季老一向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天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天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天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天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能够自行确定。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我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坚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终,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经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十分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八):

  喜欢季羡林先生的书,最开始读过他的《永久的悔》,语言简朴情感真实,能深深体会到老先生心中的悔,挥之不去却弥补不了。

  之后,开始寻找老先生的书,最近看了《季羡林谈人生》,体会还是颇深的。

  篇章分为不圆满才是人生,做人与处世,我们应对的现实,我写我,长寿之道。以自我经历的人生来漫谈人生,不圆满才是人生,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便是老先生的人生感悟。然而所对的现实,便是一寸光阴不可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有多少人悟到了却做不到无悔?

  看完这本书,老先生的谦逊和认真,无论是处世还是治学,都让我敬佩万分。博学多才,精通各国著作,却谦逊看待自我的功成名就,只是人世间一颗沙子。异常是对学术认真和严谨的态度,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老先生对生活的乐观和知足,这对于长寿功不可没!

  此刻的我,对人生还不敢轻易下定义,渐渐经历了,阅历丰富了,定会有自我的见解。我相信没有圆满的人生,可能都会那么点缺憾,这也是一种美?知足常乐,这是生活的窍门。此刻的我,做好时下的工作,争取每个自我想要的小小成就,很重要。

  这个座右铭,印象深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没错,顺其天然,随遇而安!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十九):

  一本书看完了,就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觉得应当从中找到一些能让自我受用的东西,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时就在想,也读了些许书,而有的到头来只记得只言片语,甚至有的一点也记不起了,那这样有用吗?我能肯定是有的,因为正是在这个忘记的过程中在不断找寻自我心灵的平衡点,明白生活的意义与乐趣。

  人生是什么?我想这个是没有人能、也没有人敢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人生是一个变化莫测的万花筒,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问一问自我: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饿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就会让我的头脑清醒点了,也减少了一些糊涂。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实有时我也不明白人要活着,但当我和家人,朋友,爱人在一齐时由心的快乐感,我就明白了;当我为自我的未来奋力学习,奋力生活时的愉悦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让自我的家人,朋友,爱人因为自我的存在而感觉更加欢乐、快乐;能让自我因为自我的存在而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能让自我感觉到生活的能量与欢乐。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可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可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并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奋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可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奋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可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可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奋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一):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季老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季老谈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季老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的人生画面。

  季老在书中谈到人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没有经历过是很难把它说出来。从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气时,已经接任了这项工作。在这期间,有人会怂恿你,还有人会鄙视你。无所谓,人生的步伐不在于走的快,而在于走的稳。俗话说“稳中取胜”。虽然别人鄙视你,但不代表自我鄙视自我。人生等着你探索,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为人生而精彩的背后就是志向。没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国古代岳飞,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视人生,也必定没有志向,因没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为人民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职责。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当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启后的历史职责就在于个人在人生阶段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有的人虽然有钱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从来没为社会做过贡献。那他的人生其实没有意义,一味的为自我着想,不为社会贡献,他的人生实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实,立志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升华,他们的事业是可逆的,贡献也是可逆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了什么。就像一位百万富豪,他取得了许多的财宝,但他未贡献给任何人。他死之后,将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奋力创造价值,你也会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为:立志,工作,成功。也许你会发现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也是这样。我看来人生三大要素可分为三阶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为立志阶段、中年就为工作阶段,成功阶段就在于晚年。得呼吸最终一口空气时,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我的贡献,后人会永久把你刻进辉煌的里程碑。这是成功的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二):

  季老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种语言。《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是我厂在读书月活动中发放的书籍,书中汇集了季老九十余年的生活感悟。读季老的这本书,犹如当面在聆听季老的谆谆教导。事实上对于季老的认知,并不是单一的从这本书开始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也是经历了一个只惟大师之名到逐步去了解季老人生轨迹的过程。

  常人看季老的人生,并不完美,逝世后的身后事纷争不断,或许有缺陷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什么叫人生,季老在《季羡林谈人生》中说他也不清楚,不但他不清楚,他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从季老的身上,从这本书中,我也只能愚钝的读到了“勤奋”、“随遇而安”、“坚持“、”尊师重道“,季老九十余年的生活智慧与感悟又岂是我短短数日经过一本书能够领悟的?季老的书,书读常新。

  季老所获得的成绩是与自我的勤奋分不开的,季老曾在书中谈到“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的关系,表面看是季老感激机遇的垂青,细细品味,季老的机遇是来自于他前期的勤奋,如果没有勤奋,机遇到来的时候也是难以把握的,到头来也是一场空。我觉得勤奋是季老获得人生辉煌的基础,是所谓的机遇垂青的前提。就如同我们当下的工作与学习,如果说各人的天赋秉性是有差别的,我觉得这种差别还是很小的,不能说没有,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其天赋秉性的水平是持续在一个水平线的,并且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有的人多一些勤奋,智力开发就会多一些,获得的结果就会好一些,相反的,有的人懒惰多一点,获得的成绩、创造的价值就会少一些。所以,勤奋对于一个人的长大至关重要,勤奋,勤勤恳恳的学习、工作、生活,取得成绩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一些。

  但并不是所有的勤奋都能获得成功,用季老的话讲,天才与勤奋的关系用“七十分的勤奋,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会更贴合实际一点。我姑且大胆的揣测季老并不是在否定勤奋的重要性,而是在阐述一种人生态度。在那里我的拙见是,倘若机遇不垂青,那就只好做到老实本分了。这种人生态度叫做随遇而安。事实上,季老的生活并不平静,经历的磨难多于常人,磨难反而没有把季老摧残倒下。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是人生哲学的大智慧,事实上,人,作为一个个体,有许多的事情是难以改变的,出身,学业,感情,工作……都是不能够推倒重来的,随遇而安就是要认同自我当下已经取得的、拥有的,是获得新丰收的基石,是传统文化中寻根的表现,是提高的跳跃板。随遇而安,不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是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下进取进取,奠定好基础,以期取得长足发展。季老晚年的随遇而安,其背后也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十里”的来日方长的愿望,却也有着“烈士暮年,壮心难已”的惆怅。或许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一个阶段,有心为,而力不足,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许能够给我们此刻的生活多一份指点的作用。随遇而安,对于人生的机遇就是要心怀大度的去理解,这是心态方面,而行动上还是要坚持那份勤奋。

  以当下的观点看,季老的成果多数是坐了冷板凳的结果,天下皆知季老为大师,且不知大师何以为大师之人何其多?我对季老的了解,是从大学本科时期开始的,当时有幸参加了一次学校的一个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有人提到季老的成果,才知自我愚钝了好些年。在那之前,我对季老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大师“这一名词的表面层次上。如今,从历史的观点看季老的研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等,这些语言方面的研究在当时那也是当年学者所不青睐的研究领域,属于学术界的“穷乡僻壤”,而今却由于填补了世界文化的缺失而成为了大师,大师之意不仅仅是大师本身,更在于大师的这份在学术殿堂里做冷板凳的依然坚持的执着的精神。这对于我工作上的启发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成果不明显的时候,往往令人心生浮躁,包括自我以及团队中的人,都会面临着一些压力,来自于自身的以及周围的,而事实上也是坚持不必须有结果,但不坚持就必须没结果。我觉得,季老这种能够做冷板凳搞研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另外,季老这种以冷门出奇制胜的研究之路其实也值得我们反思,当下的市场上的畅销的产品也必然依据它的生命周期的规律走向衰弱,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迎合未来之所需,也许才是我们产品研发的一丝曙光。当然,坚持还是

  要贯穿始终的,没有了坚持,可能带来的是更多的半途而废。而季老的坚持也让季老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桂冠,尽管季老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但其获得的美誉受之无愧。这种坚持的精神,坚持一天,容易,坚持几十年,难,令人敬仰。

  《札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要尊师重道。季老在书上言陈寅恪大师必开口”先师“,其尊师重道可见一斑。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在我们入职培训过程中所讲的”严师出高徒“、”不要让教师没饭吃“,是从企业的角度更契合实际的对尊师重道的阐释。当下由于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校长“、”领导“几乎成了邪恶念想的代名词,我们更应当提倡尊师重道的理念,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生活中的长辈、工作上教师傅也应当得到尊重,从内心上,我们都要有感恩,有敬畏。重道,天然讲的是我们也要遵守社会道德的约束,待人以诚,讲方法,讲原则,讲和谐,才能获得社会以及其他人的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就是这个道理。仅有尊师重道,知识上才能有序传承并得以发展,科技上才能坚持先进并得以创新,社会实践上才能应用并得以突破,文化上才能繁荣并得以延续。

  季老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取得了令世人敬仰、难以企及的成绩,读季老的书,犹如在听一个老人讲故事,讲他对生活、工作、感情、学习、事业等的理解,也是喃喃自语,更是教导,如今季老已经逝世多年,而身后事也曾惹得世人非议,但也因为这样,季老才更真实,季老的书也显得更真实、更真情、更智慧。我们都是自我最虔诚的信徒,或许走在负重前行的道路上,或许即将迎来康庄大道,或许依然在迷茫中徘徊不已,但不管如何,像季老书中说的“做真实的自我”、“一寸光阴不可轻”,对于世人都具有良好的教导之意。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是其精神财富的汇集,充满了人生智慧的真知灼见,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蓄意迎合,我更是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读懂了些皮毛而已。好书是常读常新,好书是百读不厌。这本书便是如此。

  最终,用季老书中的话做个结束语吧。“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我: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三):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不是很长,总共可是180多页,用了不到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老公都说我读得快了(呵呵,因为我一向读书不是很快的)。读过这本书,我对国学大师,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季羡林本人认识更多了。此前明白季羡林还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时,在新闻上了解到的,还有就是开心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明白了这位大师。《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收录了他对于人生,对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态度的小文章。这些文章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岁写的文章,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确实有更深的一个层次。让我异常难忘的是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的组成部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好这个环,推动历史向前提高,我觉得这个人生的意义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天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修养的关系。每次都异常强调人与天然的关系,并且认为在当前这个关系的处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他们所崇尚的“征服天然”确实让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不少,然而此刻凸现的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警示着人类不能再与大自然为敌,对立地去发展了,应当是弘扬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时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此点,说明了他对人类发展的担忧,是深刻的、长远的、应当引起重视的。

  此刻有“季羡林研究所”这么一个机构,专门做对季羡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说明应当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从这位大师身上学习,以后能够再读读相关书籍,能够使自我的思想也更为深刻和长远。读罢此书,我还绕有兴致地又查了一下与季羡林相关的资料,其中,他与小学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让人感动。在那里就不再多说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四):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不是很长,总共可是180多页,用了不到两个晚上就读完了。

  读过这本书,我对国学大师,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季羡林本人认识更多了。此前明白季羡林还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时,在新闻上了解到的,还有就是开心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明白了这位大师。《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收录了他对于人生,对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态度的小文章。这些文章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岁写的文章,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确实有更深的一个层次。让我异常难忘的是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的组成部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好这个环,推动历史向前提高,我觉得这个人生的意义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天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修养的关系。每次都异常强调人与天然的关系,并且认为在当前这个关系的处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他们所崇尚的“征服天然”确实让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不少,然而此刻凸现的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警示着人类不能再与大自然为敌,对立地去发展了,应当是弘扬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时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此点,说明了他对人类发展的担忧,是深刻的、长远的、应当引起重视的。

  此刻有“季羡林研究所”这么一个机构,专门做对季羡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说明应当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从这位大师身上学习,以后能够再读读相关书籍,能够使自我的思想也更为深刻和长远。读罢此书,我还绕有兴致地又查了一下与季羡林相关的资料,其中,他与小学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让人感动。在那里就不再多说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五):

  季羡林大师已经仙逝了,可是他说的“做人与处世”的道理依然鲜活,还会让人受益匪浅。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个: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天然”,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们征服了。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能惩罚的。报复和惩罚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我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天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当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出自私心杂念。解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认为大师的话说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性的“征服”,所以,我们目前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天灾人祸不断,天然灾害频繁,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前年,老天爷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灾;此刻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一向干旱无雨,天天说饮水困难、喊森林防火;此刻许多老年人的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也有高血压,富贵病越来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发病,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为现代人死亡的罪魁祸首,这些现象都与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有关。近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的产品层出不穷: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等,让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问题,令人沮丧和叹息,但老百姓对这些事又无能为力。

  我很赞同人与人的关系贵在真诚和包容。没有真诚难以产生互信,没有包容难以和谐相处。所以大师说的“真”和“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灭心中的私心杂念,一点也不错。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内心不会太纠结,天然也就平静下来了。这点老年人较容易做到,年轻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当年轻人正处在创业阶段就更难做到了。但期望年轻人也需要掌控好自我,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则,也会欲速不达的。

  我读了文字,谈了这些话,是为了让自我欢乐,也期望朋友们欢乐;但结果是感觉这些话题有些沉重,不可能让人欢乐,也许是事与愿违了,那就不再多说啦。还是抄几个笑话请博友们笑一笑吧。祝愿朋友们愉快多,苦恼少,健康、快乐到永久!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六):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_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可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可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并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奋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可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奋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可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可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奋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七):

  (一)人生的好处与价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季羡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个性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好处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仅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好处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好处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好处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就应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处,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普通的真理”;可是真能了解其中的好处,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能够不烦不燥;对人,能够互相谅解。―――季羡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_。我们仅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仅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仅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我决定的,也是我们务必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这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可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奋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仅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奋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就应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八):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00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终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所以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可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提高。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终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仅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可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提高,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我该怎样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奋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可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激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奋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十九):

  每次读季老的书,都能从他那简洁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与随和。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路要走,都会有自我独一无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么什么,是人生

  望九之年的季老,他八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开篇三节大谈人生,人生的内涵、好处。在文中,一代国学大师,一代圣人,还一口一个我辈凡人,这不免使得“我辈凡人”扪心自问,我该有怎样的人生

  品读这本书,我便和季老有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一齐探讨了一种用心的生活态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体味,感悟到了他对自我人生旅途的总结。关于缘分、关于命运、关于容忍、朋友、成功、知足、感情、、、、、、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好处,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是的,职责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提高的历史职责感,每个人都就应拥有。这决不是在高喊,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敢高声宣喊自我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与挫折、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与遗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的一句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准确的说明了这一点。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所以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普通的真理,对己,能够不烦不躁;对人,能够互相谅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记得他曾笑谈过自我,几度摔倒,又几度爬起。

  这种境界,是常人不可能拥有的。更是涉世未深的我们此刻无法到达境界。他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年纪越大,涉世越深,对世态炎凉的感受就会越深,越明了。

  季老或许不明白现代年轻人的感受,可关于世事人情,命运,容忍,成功,知足,友情的总结着实让我有些触动。

  人生慢慢旅长路,总会有福有祸。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祸福相通,所以走运与倒霉也是相通的。“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

  “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季老对祸福的态度已经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仅有心态的平衡,情绪的稳定,才是长寿之道。季老用实际论证了这一点!他很欢乐,生活很超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中,我们总会在特定的阶段遇到特定的人,相遇即是缘起,他们中总会有些人只会碰我们走过一段短短的旅程,总会有些人会和我们成为兄弟,成为知己,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和我们一齐应对多舛的现实生活,携手走过那些艰难沧桑岁月。一齐飞,一齐闹,一齐哭,一齐笑。。。。。

  所以,人生旅途中,我们永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我们并肩的有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要珍惜自我拥有的一切。

  我们还有很多梦没做,还有很多明天要走,要让世界听见我们的歌。准备好没有,时光不再停留,想要飞不要任何理由。我们说过不管天高地厚。想飞到那最高最远最洒脱,想拥抱在最美的那一刻。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资本,现代的年轻人都向往自由,这本身并没错,可如今的社会形势正一步步逼迫着这一代的年轻人抛弃自我所想所向往。在季老看来,这就是命运吧,“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仅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久持续情绪的平衡。”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却都被这骨感的生活磨去棱角,剩下的少数,不是牛X就是傻X。

  快乐是一种心态,不满足是人生常态,麻烦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切,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种心态,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对此,季老的态度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仅有透过用心有为的人生,促进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不满意态向满意状态转变。“知足者常乐”嘛!

  普通的人有不普通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季老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下。是啊!不抛弃,不放下。生活中,挫折、困难不可避免。应对不顺,正视它,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我投降。勇往直前,理解挑战,才能雨过天晴,见到彩虹。

  人生在天地间,不要天天为自我的事忧心忡忡,你该完成的使命,你该尽的职责,就自天然然地去尽职履责吧,不要去老是患得患失,不要老是害怕困难,害怕失败。做自我能做的,做自我就应做的,让自我问心无愧、不后悔就足够了。我们既然不能把握生死,又何必天天计较它呢我们就应做的就是透过用心奋力,把握有限人生,奋勇向前,勇于挑战,活出精彩人生,展现最完美的自我。

  最终,季老谈到了感情。“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务必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人间正道’。”对于感情,季老不相信一见倾心。一见倾心只是人一时的冲动,不相信冲动的感情。两个人务必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并且,季老还说:不能花费太多的时光在这上方,余出来的时光应当用到刀刃上,搞点事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世界。

  整本书读完,突然发现对于人生这个概念,读之前模糊,读时渐渐清晰,看完后又整个模糊一片。对于人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注解,这个注解需要我们每个人用我们一生的时光去摸索、去探寻。季老的人生,也只能作为的前人经验看待,每个人都有自我追求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我想要到生活。

  如今,虽然季老已经无法续写传奇,但,我的崇敬之心依存。季老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季老的一生就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品味。

  后记:说实话,季老这本书,在我浮躁的看完第一遍后,什么感觉都没有,更别提读后感了。想完成论文,又无从下笔。只好乖乖的读第二遍,于是很用心的品悟,才稍微有点感觉,写下这篇拙劣的文章。其实,对于每本书都是这样,仅有用心品读,你才能在身心触动的同时有所,有所收获。每一本书,都蕴含了作者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用心的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四十):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初始季羡林先生是在高中的语文课上,当时教师正在让我们畅想人生,一位同学提出此句,让我对于季羡林先生感受了深厚的兴趣,有幸拜读此书,感受颇丰,以作此篇。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长大与抗日年间的他经历很多,即在祖国的零落飘零中苦苦坚守心中正道,也在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中孜孜不倦,无数的经历以及先生心中的清醒促成了他更多的思考,而本书则是其大成集合,发人深醒。

  人的一生,漫长且绚烂,我们时常在思考说着的意义,但好像忽略了周遭点滴确幸的完美。而先生的散文也则用“真情”把世间万物相联系,文字朴实,却意蕴无穷,让人爱上这世间万物。钟敬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是啊,生于世间,难道必须是功成名就才是意义吗?必须要奋力奔跑至无比境地才是成功吗?一草一木,一花一草,一觞一咏,难道不是对我们生命的完美雕琢吗?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太多我曾忽视的东西,父母的嘱托,朋友的帮忙,天然的豁达,个人情感的喷涌……这些都太过完美,给大学以来迷茫的我太多鼓励,万物皆有灵,吾心亦非凡,如此便足以让我爱上这世间。

  先生在书中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开学以来,在全新的环境里,我渴望被人认可,所以我参与了很多面试,出乎意料的是大多失败,我深深迷茫,以为自我不再如当初般满身少年气,无畏破长空。直到看完先生的这本书,看到先生在漫漫求学路上所经历的失败,我才明白:我需要的不是被谁认可,而是先理解自我,发现我为什么要出发,如此我才能不惧怕失败,才能感受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落、得到与失去的种种,种种的情绪,种种的情感,才能称得上我这漫长人生中的一角。

  正如政治课上学的:要辩证对待人生的种种矛盾。结合本书,我想到了这样的一段话,留给自我,也送给大家:“这个世界包容开放,兼收并蓄,我们容得下波峰诡谲也容得下平平无奇,可是我们一生都在跟别人比高比低,一生都拿别人的眼光当作驯化自我的教条其实很累”活的简单些,难得糊涂,就已经难得。听雨滴滴哒哒,看花儿含苞待放,何尝不是梦的依托?何尝不是人生的多彩与绚烂?

  感恩季羡林先生。思考,是人生一大幸事,多去感悟吧,我辈青年,青年是我们的勇气,让我们发现人生,发现我们别样的生命吧!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