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精选30篇)

时间:2023-12-08 11:15:24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一):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一方面,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专业结构、地区结构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总量失业;结构性失业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xx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xx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xx年的五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九月一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到达73%;20xx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九月一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xx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到达495万,平均就业率到达70%;20xx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xx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到达74%;20xx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一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xx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xx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到达77.8%,连续九年坚持在70%以上;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①。

  从图中能够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能够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可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异常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构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本事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xx年仅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xx年到达了660万,十年间增加了515万,并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此刻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代替,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必须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到达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经过不一样产业、不一样行业的不一样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5.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构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此刻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本事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景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本事,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身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研究自身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不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本事、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位和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

  1.政府应加强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机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本事的培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3.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本事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本事和市场适应本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xx年11月2一日召开的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奋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经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经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20xx年二月八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就业规划(20xx-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供给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构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注释:

  ①资料来源:教育部对历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率的统计及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董兆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个体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xx(01).

  [2]张小英.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

  [3]王魏芳.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xx(10).

  [4]张干军.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现代企业,20xx(2).

  [5]李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及应对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经过创业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当前高校乃至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对高等教育教学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提议,以经过创业的形式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就业;对策提议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不断下行,其对就业的吸纳力气有所减弱,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断严峻化。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提出,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本事,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贴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所以,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提议,以全面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本事。

  二、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1.贴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要经过创业的形式来促进就业,这与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相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亟待创新,大学生作为年轻力气,其创新意识较强,创业意识不断迸发,在这一背景下只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就能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创业能够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能够活跃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经过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也是当前我国政策的重要趋向。

  2.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还有待于提升,而就业质量更是显得较低,很多新兴行业还没有充分引进人才,使其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大学生也出现求职无门的现象。而推动大学生的创业,使其在新兴行业实现必须的发展,将能够引导社会的就业方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吸纳到这些行业和领域中,不仅仅能够实现新兴行业的发展,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这与当前我国各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各高校应当重点从这几方面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3.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实现向前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可是在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方面却相对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而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提升其创业意识和本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大学生能够选择自我热爱的行业施展才能,并经过创业的形式促进行业的发展,进而能够带动更多大学生的就业,使得我国大学生现有的就业结构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这样一来就能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提议

  1.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

  创业所包含的资料较多,对大学生提出要求较高,而要想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必须要全面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指导,所以,高校必须要花费必要的成本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一方面,高校必须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经过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其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并帮忙其做好创业的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自身的资源和力气,为大学生供给更多的创业平台,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了解创业的基本步骤,对其管理意识和经营本事进行培养和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2.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创业的需要。所以,高校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实现对大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各产业的发展形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深入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其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要经过与各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供给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大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为其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利用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修正和指引,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此带动就业。

  3.争取政府及社会力气的协助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多方面力气的协助,所以,要想经过创业的形式全面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必须要争取政府及社会力气的协助。一方面,要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供给必要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为其供给必要的保障,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社会力气,为大学生创业供给更广阔的平台,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甚至促使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大学生的创业中,以全面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推进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

  四、总结

  不管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从教育事业发展层面来看,以创业带动就业都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所以,必须要从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争取政府及社会力气的协助等方面着手,全面经过创业的形式推进大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资料和方法的推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2]刘思超.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xx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三):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其就业压力则更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应对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也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政策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条件难以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经济来源不稳定,按其贫困程度分为特困生和困难生。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入学和在校学习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相关调查显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最为困扰的一件事情,贫困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更加忧虑和担心。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此刻: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偏差,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间上比较滞后,签约率偏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所以更倾向于分担家庭重担,为家庭出一份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直接就业,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贫困毕业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地区的选择和职业的选取上,功利主义色彩表现明显,他们往往不愿到基层单位、经济发展一般或较落后地区,而是倾心于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待遇、高福利、高地位。同时由于本身经济状况的局限,所以更倾向于工作、收入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所以,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毕业生就出现了上述就业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构成的原因

  (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到达699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到达727万,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新增劳动力显着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所以,我国的就业压力空前大,大学生异常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综合素质较弱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一点是不应否认的。

  同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其家长也不太可能对他们的社会交往本事,见识增长本事和实践本事进行系统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集中精力学,他们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只是读一些专业课以及相关书籍,不太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致使其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本事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中不少人往往会降低食宿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偏差等现象的发生。

  (三)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资源往往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还没走出校门或者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其家庭状况和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决定着他们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状况,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让他们的家庭在其就业过程中发挥一些送礼、走关系的作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里,造成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愿和不擅于与他人交往,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太容易得到教师、同学的帮忙。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应从政府、社会环境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应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毕业大学生的岗位选择和职业倾向。所以,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以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近年来,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形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误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国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和形势,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原因。然后,制定、出台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科学理解和认识。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义务为贫困大学生供给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培训,就业推荐等服务,降低其就业成本。

  (二)优化社会就业环境

  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人才市场,有各高等院校组织的学校招聘市场,也有许多私企性质的就业中介机构。虽然包含的职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但并没有构成政府主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规范管理的市场氛围,各个就业市场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分散经营缺乏沟通和互动。

  异常是有些私人创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可靠的行业信誉和工作安排保障,打着推荐毕业生的幌子,以盈利为目的,使得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良好的就业环境被破坏,对大学毕业生,异常是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此,全社会应共同营造和谐规范的就业氛围,使贫困大学生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参加工作,实现充分就业。

  (三)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实力

  改变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贫困大学生本身提高综合本事。在招聘时,招聘单位不仅仅关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和专业素养,还会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往往青睐社会活动经验丰富,实践本事强,并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所以,贫困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奋力适应社会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学习(综合),20xx,(12):108-109.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121-123.

  [3]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业战,中国大学生就业[J],20xx,(01):9.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四):

  摘要: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当中,从政府、高校和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探讨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问题。政府从规范就业市场、改革户籍制度、制定创业法律法规;高校从高校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和高校就业指导;学生自身从学习、心态、诚信和素质三个方面分析。三个主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对推进大学生就业有必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向以来都是个重要的话题,每年临近毕业季,我们就会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对于20xx年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更加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虽然这两年来政府和高校不断的鼓励大学生创业,可是真正创业的大学生还相对较少,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xx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为2.86%,创业比例虽然相比20xx届有所上升,可是对于庞大的基数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1〕在经济下行、就业艰难的环境中研究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推进大学生就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大学生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其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同时也兼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政府的原因

  第一,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经过不正当方式进入单位,这不仅仅影响用人单位的工作质量,也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第二,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必须研究户籍问题。没有当地户口,今后小孩上学是一个难题。由于受这个条件的约束,求职的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第三,创业政策不完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府出台一个政策之后,由于资金、服务等问题,各省市在执行时会出现偏离政策的现象。创业资金的优惠幅度太小。创业政策中免除的收费仅停留于手续费、证件费等占创业费用比例小的部分。由于目前法律体系中没有针对就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这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和大学生创业的保障性。〔2〕

  (二)高校的原因

  第一,高校教学模式。国内高校的教学、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的是一些除理论知识外的本事,例如沟通、组织、协作、创新等本事。第二,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提高的指导者,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竞争力。专业过时,照本宣科等教学方法都导致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低下。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就业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以及熟知国家的就业政策和需求。可是高校辅导员忙于担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工作,很难有时间进行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另外,辅导员部分是由刚毕业的学生担任,缺乏指导经验。〔3〕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基础本事和专业素养不足。此刻的大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缺乏独立性、耐劳性和职责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缺乏了社交、团队合作和组织等基础本事。另外,大学生沉溺于玩手机和电脑,学习时间短缺造成专业知识水平偏低。第二,眼高手低、啃老待业现象严重。一些大学生盲目自信,对一些工资少、环境差的公司根本不予研究,且缺乏进取心,总是想依靠家人或亲戚帮忙安排工作,没有找到心怡的工作之前,宁可在家待业。第三,诚信和素质低下。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临近时做文章,如买假的证书、盖假章以及做假材料等;和用人单位签约之后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随即毁约,这些造假因素把真正优秀学生应当获得的工作机会给挤占了。诚信和素质是招聘方十分注重的两点,一些招聘单位特地设置了素质测试,以此来作为衡量招聘优秀人员的重要标准。〔4〕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角度

  第一,规范就业市场,维护公平竞争。政府应加强监管就业市场,坚定消除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保护人才市场的诚信度,创立规范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第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就业地落户。“所谓就业地落户,是指将是否在当地合法稳定就业作为公民户籍迁移准入的唯一标准,即只要在某地具有合法稳定就业,他就拥有了将户籍迁入就业地的权利”①。就业地落户政策落实的话,因户籍制度制约就业的因素将不复存在。第三,制定创业法律法规,加强创业优惠力度。在法律法规的监督和保障下,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会到位,大学生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创业风险。另外,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上的扶持,如落实到税收优惠方面。〔5〕

  (二)高校角度

  1.高校教学模式。美国高校教育重视的是教与学的过程,并不是成绩本身。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是求职和工作工程所需要的本事。为此,我们需要分析其教学的两大模式。第一,阅读。美国学生的阅读量十分大,在课前教师会给学生供给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在很多阅读的基础上会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听课,其结果是事半功倍。在课后,教师又会给出相关的阅读材料作为作业。经过阅读,学生在课堂上提高了听课效率,同时也掌握比书本更丰富的知识,拓宽了视野。第二,讨论。经过课前的很多阅读,课堂上学生会根据教师给出的研讨方向进行讨论。课堂讨论之后,还有一个延续性的环节就是课后讨论。在课后讨论中,学生以之前的讨论分歧为起点,思考并讨论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课堂和课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演讲本事和思辨本事。美国高校的教学模式给予我们启发。除了专业课的知识理论之外,大学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本事。经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养成了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的本事、思辨本事、演讲本事等在求职和工作中备受重视的本事。〔6〕

  2.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应拥有职责心、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和采用进取教学方法的意识。高校教师要认真、细心的备课,认识到自我在讲台上的引导性和重要性。另外,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除了自身担任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之外,广度的学习也是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角,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仅有这两种作用同时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取得教和学的最好效果和最高效率。〔7〕

  3高校就业指导。第一,辅导员应加强就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本事。高校应定期的给予辅导员相关的就业培训机会以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水平。第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和明确就业方向的必要途径,这能够实现更好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学生的自我分析。经过分析,学生对自我的本事、性格、兴趣以及优缺点等有了醒目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找到自我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8〕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需要把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学校也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加重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占比。

  (三)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第一,学习方面。大学生要有自律性,学好专业知识。从大一开始制定一个学习规划,明确大学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如报考计算机、英语四六级,有出国计划的报考雅思托福等相关考试,打算考研的同学要提前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科目。另外,大学有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学习之余进取主动地参加,经过在社团活动中的接人待物,基础本事能够得到提升。第二,心态方面。大学生应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先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积累必须的社会经验。经过在任职工作中的锻炼,明确了择业的方向,这样在以后的求职中就有了目标性。适机就业再择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渠道。第三,诚信和素质方面。大学生应当讲究诚信,实事求是,在学习过程中奋发,提高自我的真本事、真水平才是长久之策。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逐渐养成好素养和高素质。〔9〕推进大学生就业与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的奋力和拼搏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是分不开的。其中大学生自身缺乏奋力、拼搏和坚持的精神是导致就业难的关键。从政府到高校再到学生,各个主体应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构成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这会让就业这个难题逐渐变得不难。

  注释:

  ①楚德江.就业地落户: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xx,(3):40-43.

  参考文献:

  〔1〕谬友银.走进《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N〕.吉林日报,20xx-12-19(006).

  〔2〕高丹.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完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8):178-179.

  〔3〕泰雷,李刚.浅谈高校辅导员的本事提升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14):13-14.

  〔4〕张瑾.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本事〔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5):79-81.

  〔5〕高丹.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完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8):178-179.

  〔6〕张丽娟.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xx,(18):62-63.

  〔7〕王盛.关于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20xx,(10):32-33.

  〔8〕赵娜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本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23):243.

  〔9〕张瑾.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本事〔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5):79-81.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五):

  大学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摘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向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

  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和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向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和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进取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退出机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机制

  应届毕业生需根据学校和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一样,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和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出机制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之后还没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本身具有必须局限性,不一样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情景实施监督。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筹资渠道与基金管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

  (1)财政补贴;

  (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

  (3)个人缴纳费用;

  (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景分为不一样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气,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本事。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

  (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应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必须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

  (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贴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景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

  (1)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向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必须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

  (2)从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向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和次数略有不一样,一向持续到12月份。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抵押归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领取待遇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能够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信用协议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如果六个月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和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六、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必须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进取影响。所以,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凤石.创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刍议[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xx,(十):131-132.

  [2]卢红梅,马杰.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xx,(四):116-118.

  [3]赵海峰.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xx,(十五):168-169.

  [4]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11-388.

  [5]李春鸽.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构建分析[J].经济导利,20xx,(四):57-58.

  [6]王静.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探究[J].法制与经济,20xx,(一):66-68.

  [7]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六):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校的毕业生迅速增加,社会的提高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更有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尤为严重,可是企业还是缺乏综合型的人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本文就是从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出发剖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和误区,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问题,从而客观理性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供给有利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学校教育;社会原因

  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解决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各个角度,不一样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毕业生就业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唯一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的,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教育措施。然而,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在政治上,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在思想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另外在专业学习上,学习本事差,创新本事差和治学的不严谨,少数学生学习不认真,考试作弊的陋习。

  2.高校在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20xx年中国的第一批入学的学生融入社会,为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改变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庞大的队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该地区的经济衰退,社会并没有供给这么多的工作。导致突然增加就业难现象,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其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本事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不强,很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另外,由于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一些高校仍然传达政策,组织信息,“双选”一刀切阶段,职业指导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改革的需要。

  3.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在当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很多大学生为了尽快求得一份工作,往往违背自我的主观意愿,随意选择工作。这样不能学以致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短期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准确的拥有供求信息。企业讲究低成本,高效益,不愿理解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宁愿研究那些在职培训中的社会人员,这些因素就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1.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

  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过渡段未配置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本质整体供应的矛盾。

  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拥有很多新增劳动力,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基数大,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这样的尴尬局面。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随之高校扩招成了一种必然趋势,然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迅速的增加。然而社会人力资源相应对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这必然就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长大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既期望谋到梦想的职业,又担心用人单位的拒绝,这样导致了精神上的紧张不宁,意志消沉,和行为上反应迟钝,无所适从。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在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走,期望找到适宜的工作,但又缺乏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些心理问题无疑给大学生在就业时带来不利影响,使得他们面临着现实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给就业率也产生了必须的影响。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

  大学生就业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严格,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这种状况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致使梦想的工作失之交臂。并且很多企业没有想过长远的人才战略,一味追求名牌大学,高学历,不研究用人为才,仅仅以这些硬性规定,将很多毕业生拒之门外。

  4.企业缺乏培养人才得长效机制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发展,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潮流,可是还是有一些因素是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如档案、户籍等。部分企业招聘的时候以不是本市户口而把求职者拒之门外,很多大学生所以与工作无缘。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我们必须对就业现状做出针对性的剖析,然后调动社会各层多种力气,对他们多多关注,做出多方奋力。针对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将各种措施和方案实施下去。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大学生自我做出调整和奋力

  首先,放低姿态,确定新的就业观。大学生应当放弃“社会精英”的复杂的现实,建立就业流行的看法,有许多空闲的位置,小城市,村庄和社区中的其他地方急需人才,应当建立一个基层的意识,职业意识到基层行使其挖掘潜在的斗争意识。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仅仅530万,20xx年拥有了580万,20xx年到达了630万人,20xx年毕业生人数已超过650万人,”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却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十分不利,迫使大学生就业走向大众化。对于这种情景,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的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仅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过硬本领,以便采取主动,在就业竞争中寻求自我的梦想的工作。其次,大学生能够选择自主创业,以自我的专业技能谋求发展。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拥有敏锐的眼光,瞄准商机,发挥自我的专业知识,来缓解就业的压力。不仅仅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给更多了求职者创造了就业机会。

  2.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机制,奋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为迎合市场要求,高校应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不仅仅能够提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进取吸收了很多专长的教师到就业指导的队伍中来。它以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队伍化、教学机构完善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学科研究先进化为目标,能够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这样,不仅仅打破了应届毕业生的局限性,也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3.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首先,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逐步纳入法制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和规范化的轨道。这样,就能够消除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歧视,从而打破了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其次,政府应当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能够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一旦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这样,不仅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另外我国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对此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不仅仅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失业率,也让我国的宝贵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4.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社会已构成各种形式,为大学生供给职业学校,中介机构,媒体多渠道的职业指导模式,经过不断的指导和服务,继续探索新模式的大学就业指导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教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总而言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正被就业压力困扰的大学生供给解决的方法,才能帮忙他们走向一条稳定的道路,从而选择一个更好的未来。我相信,经过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共同的奋力和帮忙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能够妥善解决的,高校毕业生必然实现充分就业。活跃的生产力作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xx.

  [2]孙雪菲.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xx.

  [3]周立.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大学,20xx.

  [4]冯彩虹.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J].榆林学院学报,20xx,04.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七):

  摘要: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就业市场不完善、大学生就业义务缺失、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落后(不科学)、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不成熟等。所以,以市场为导向,可经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从市场需要出发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等途径,探究”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策略。

  关键词: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困境与解决意义

  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仍是不可忽视的现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青年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仅有不断增强青年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找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并且应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需要结合市场信息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改善用人单位及大学生自身的用人观念和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义务认知,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到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目的。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进取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的方法,可为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完善供给必须的参考。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并不宽松,就业市场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并且由于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引起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所以,从市场角度出发,进取探索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固,已经成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在经济转型期,虽然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这只是短暂的,不能片面地概括为人才过剩,仍需要进取地探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破解方法,将维持的时间缩短,实现人才科学合理配置。

  二、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与障碍

  (一)就业市场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依旧不景气,并且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难以构成完善的市场准入原则。另外,由于人才与市场供求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我国正处于劳动力长大的高峰期,据相关数据调查,我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数量在1000-1200万人,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隐性失业人员转变为显性失业人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必须程度的压力与竞争,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波动性比较大,难以稳定地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

  (二)大学生就业义务缺失大学生就业义务缺失是不争的事实,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对公司或者企业的考量主要在于公司供给的薪资待遇是否贴合自身的要求,忽视自身能为公司或者企业贡献什么;重视公司或者企业是否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忽视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或者氛围中自身能够学习到什么等,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上”眼高手低“,只认识到自身享有的权利,忽视自身对公司或者企业应负的义务与职责,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由于大学生就业义务缺失,往往导致大学生就业信任危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一现状导致大学生就业信任危机,最终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落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运转的背景下,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却停滞不前,依旧十分注重人才的学历、在校表现等,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景,忽视考核人才的动手实践操作本事,也就是漠视人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一些企业在用人方面,依旧过分、不科学地”举亲避贤“,甚至在部分现代企业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走后门“”托关系“等现象的发生,只要有权有势有钱,便能够在某些方面垄断人才市场,最终导致单位用人不当,不但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对正常的人才市场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用人单位用人观念落后(不科学),在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同时,极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不成熟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点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否相符,也就是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否有效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而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比较落后、不成熟,虽然部分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就业视角,可是大多不切实际,有点梦想主义,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另外,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成熟,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养成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就业选择习惯,对社会产生误解或者认为社会不公平,甚至在特殊状况下,做出极端行为,这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构成威胁。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所以,不断完善、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总结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原因能够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与发展的背景下,仅有全面打开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才能维护大学生稳定就业。

  三、以市场为导向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路径选择

  (一)根据市场需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破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相关政策的扶植,并且教育部相关政策指出,大学生就业需要早立志,并且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在学习的基础上,进取地了解和掌握行业背景及岗位要求,并且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或者搭建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和平台,全面地推行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并且颁布众多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如”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支教“等,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农村支教、大学生村官行列之中。深入地剖析扶持政策,我们会发现,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植,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供给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经过奋力,顺利地就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

  (二)以市场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完善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并且全面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众所周知,教育水平直接反映出人才的综合实力。所以,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活跃的市场运行背景下,需要改变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采用灵活多变、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且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办学模式。并且,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安排专业的市场调研人员,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市场动态,将市场调查结果有效地融合在教育体系中,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自身的不足,及时地查漏补缺,完善自我,从而全面地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富有特色,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帮忙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三)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为了有效地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联合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在指导之前,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理解本事、自身的就业创业选择意愿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沟通,与学生共同探讨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鼓励支持(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帮忙学生及时地纠正自身的不足,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迎难而上,将自身的市场竞争魅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升单位或者企业对大学生应聘者的印象,给用人单位留下诚信、踏实等正面形象,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四)从市场需要出发强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大学生就业困局破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仅有全面地提升相关人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观念上打破传统束缚,进取地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大学生乃至用人单位及时地纠正就业、用人观念,有效地打破大学生就业难困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市场视角出发强化人才培养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地推广应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标准,实时地调查市场需求,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应用。在清楚地掌握市场信息的'前提条件下(专门成立市场调研组),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学生的纵深培养,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实践技能,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并掌握市场需求以及就业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定位,客观、准确、科学地选择就业方向,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全面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率及质量,并且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2.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锻炼同等重视。在重视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同等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锻炼,全面地实施”走出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到社会上亲身体验,掌握真正的市场需求状态,并且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或者学习问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质性地对教学或者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优化,促进教学、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与教师需要协同奋力,进取地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如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公司进行实习,把学生真正放置于工作岗位,真正地帮忙学生学习掌握具体的岗位职责、技能等。经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在思想认识层面重视全面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且能够将思想观念转化为行动力,注重实践锻炼,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本事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强大的师资力气,理论知识过硬、专业技能高超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更加容易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可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一般不是缺乏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就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忽视动态市场需求调查,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本事的提升。在授课方式上,往往出现严重的”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实质性的教学价值。所以,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全面地加强高校工商管理师资力气,进取地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学校需要选用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工商管理从业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优秀人士供给的市场信息、市场资源等,全面地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全面地优化教师团队,也为原有的师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调动原有教师团队的活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从而全面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走出去:鼓励支持教师深造学习,学校应为教师供给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能够定期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

  业或者培训机构学习,并且布置相应的任务,学习掌握工商管理企业的运作模式、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及转化渠道等,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融合在教学工作中,从而全面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且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经过言传身教,带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本事和综合素质,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从而全面地促进学生就业率的上升。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十分不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成为保障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共同奋力,在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同时,经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及时地纠正或者改变学生不成熟的就业观念、用人单位不科学的用人观念等,无论在政策、市场上,还是相关教育上,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对就业职责与义务的认知,弥补义务缺失,从而降低大学生就业难发生率。本文经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进取地探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方法,就是要经过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就业、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全面地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从而到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颖,孔维强。对破解高职高专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困局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3):121-123.

  [2]李亮辉。应用型法科生专业就业本事提升的教学对策研究---以劳动法教学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xx(6):174-175.

  [3]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xx(2):61-68.

  [4]张旭东,王宏蕾。大学生创业就业战略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xx(11):110-113.

  [5]许秀群。优化制度安排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J].改革与战略,20xx(6):182-185.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八):

  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主角定位导致的心理障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的主角定位、自我的合理评估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完成就业的前提条件。如果自身主角定位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就业。在客观方面,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一般都是非重点院校,其师资力气、硬件设施、社会影响力都与重点院校存在必须的差距,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居于劣势。有的招聘单位甚至会直接打出985、211、男生等条件,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于招聘门槛之外。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教师招聘实行统一的入编考试,也在客观上增加了起步较低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主观方面,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自负与自卑的矛盾,影响自身的主角定位。作为象牙塔里的天之娇女,她们一方面觉得自我拥有必须的竞争资本,应当是社会的宠儿;另一方面又会在就业过程中不断试挫,受到来自毕业院校、专业背景、实践本事、性别差异等各方面的压力,从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境地,造成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产生自负与自卑的矛盾,构成就业心理障碍。

  2.传统观念导致的思维定势中国封建社会对男女两性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道德要求,虽然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可是几千年来构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的影响依然在必须程度和范围内存在,这种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自身同样有影响。在就业态度上,女大学生容易表现出很强的依靠心理,期望依靠父母、师长、亲友谋取职位,缺乏主动出击、进取突围的勇气,表现出消极等待的一面。近年来,每逢就业季都有媒体报道,有些女生不忙应聘忙相亲,把个人的快乐与前途寄托在感情的归宿上,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期望找到一张长期饭票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仅使婚姻带有功利性,也将个人前途视为儿戏。在就业选择上,女大学生一方面期望获得社会认可,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会从性别特点出发,对工作条件有诸多挑剔,期望凭借女性主角获得社会的谅解和照顾。调查显示,大多数女生不愿意选择基层就业,不愿意从事繁重劳动,不愿意承担较大工作压力,这使得女大学生本就有限的择业面进一步收窄,加剧了就业矛盾。在对待创业上,很多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创业打拼是男性的事情,这种激烈的竞争和较高的风险不适合由女性去承担。从性别特征来说,男性喜欢冒险和刺激,女

  性则更多地追求安稳与平静,这也使得女大学生在应对创业的时候更多地表现出胆怯和懦弱,尤其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创业不仅仅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还受到师范专业的制约,更是举步维艰。事实上,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大学生创业,并给予了配套的政策支持,将其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淡薄无疑使其白白错失了很多良机。

  3.强求公平导致的情绪焦虑应当承认,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重男轻女”的情景是确实存在的。同等条件下,男生拥有比女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择业机会,这使得很多女生本能地对就业市场的竞争产生恐惧,还未真正上战场,士气上就先短了三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要面临来自毕业院校和性别差异的双重压力,其境遇可想而知。事实上,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就业中必然会有所体现。如果忽视差异的客观性,一味地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强求社会公平,显然是不贴合社会实际,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其结果只能造成自身更大的困扰。部分女大学生在错误思想的指引下,把就业中遭遇的挫折简单归因于性别歧视,使自我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女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原因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中积淀的男尊女卑思想渗透在方方面面,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宪法形式明确提出男女平等,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然而,想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使女性彻底摆脱依附的地位和顺从的潜意识,尚需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尽管新社会赋予了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可是女性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功能并没有改变,这使得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职责。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可“女性应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在事业和家庭相冲突的时候大多数女生会研究家庭优先,甚至有些女性在生育以后会选择放弃事业,回归家庭,这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对女性职业观的束缚。

  2.个人原因排除观念带来的差异,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也使其在选择职业时面临比男生更多的阻碍。首先,女性在体格和力气上弱于男性,有些工作做起来效率低下或根本无法进行。比如研究到女性自身安全问题,流动性强、危险性高、工作强度大的职业女性不宜从事;其次,女性特有的生育功能会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由于不得不经历的婚假和产假,以及生育后抚养子女的重任,使很多单位认为聘用女性员工支出的额外成本太高,导致其或明或暗地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所以,男女生在就业起点上就是不平等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容易遭遇挫折,构成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从就业环境上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毕业分配政策的改变将大学生就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对师范生而言,目前城市教师需要基本饱和,基层教师缺乏,可是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又不愿意去基层就业,这使得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从人才培养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环节比较薄弱。有的高校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可是起步较晚,课程不够合理,课时不够充足,师资不够专业,效果不够梦想。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情绪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在长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关爱,否则一旦受挫,就容易构成心理问题。

  三、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对于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能够经过内外两种渠道加以解决,外部渠道能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指导等;内部渠道能够经过培养认知本事、提升个人情商、强化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实现。那里,我们着重谈一谈如何经过心理调试解决心理问题。

  1.开拓视野,调整期望女大学生应当懂得放开眼光看世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进取培养自我的宏观视野。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早做准备,为自我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经济的走向、政策的变动都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要根据具体情景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准确的确定,调整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值。在对职业的选择上,不要紧盯着眼前的利益不放,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今日的冷门职业有可能变成明天的热门职业,今日的热门职业也可能在明天坐冷板凳。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各地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是当之无愧的香饽饽,多少人挤破了头往里进,如今却早已在时代洪流中走向没落,难觅踪影。

  2.扬长避短,合理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矛盾的,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劣势,同样也会存在优势。比如,女性虽然在体力上存在不足,不适合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可是女性具有男性欠缺的心思细腻,适合从事高精度的工作。女大学生要充分发掘自我的性别优势,进取培养想象力的丰富性、注意力的持久性、记忆力的精确性、表达力的清晰性、观察力的敏锐性。在校期间就应当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情景,分析把握自我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我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查缺补漏,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为迎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打破传统,超越自我尽管社会中确实存在对于女性的偏见,可是女大学生自我不应当陷入传统认知的泥淖,要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和实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就业而言,综合素质就是核心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聘用员工的重要考核标准。所以,女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全面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奋力学习各科文化知识,进取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赛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磨砺自我,为未来储备资本。要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方面入手,使自我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卓越的动手本事,优秀的组织才能,以全才的面貌应对激烈的竞争。

  4.尊重差异,力求公平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正视自我;作为一名女大学生,应当承认自我与男大学生的差异;作为一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应当明确意识到自我在社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无视事实情景,一味苛求公平,苛责社会,抱怨环境是弱者的行径。女大学生应当尊重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力求公平,以自我的实力赢得公正的对待。男女之间仅有分工不一样,没有尊卑之别,仅有把认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除女大学生的主观奋力以外,学校和社会也应当进取供给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克服歧视与偏见,为女大学生创设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帮忙她们顺利完成从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转变。充分关注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欢乐长大,对彰显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九):

  摘要:

  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经过抽样,采用追踪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其就业创业的价值取向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忙;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本事素养的特点。经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本事培养的指导意见和提议。

  关键词:

  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景和形势越来越严峻,异常是体育类专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更令人堪忧。如何针对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追踪考察不一样年级、不一样学习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从而有利于根据学生不一样年级阶段的求职需要和心理特点对其开展适宜的就业创业指导,切实提高该群体的就业面与就业质量。

  1、调查方法与设计

  采用追踪调查法,选取10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进行不一样年级、不一样阶段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追踪调查,经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本事培养的指导意见和提议。

  2、研究结果分析

  2.1云南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2.1.1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忙从表1中能够看出,调查学生就业意愿和是否期望得到相关部门辅导与帮忙的情景是:100%的学生想就业,并期望得到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忙。从而得出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忙。

  2.1.2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经过调查,所有人的就业标准单一,且几乎一样,入学的前两年,都期望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且到学校工作。后面几年20%的人出现了想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愿望,但还是期望工作要有必须的稳定性,需是在职在编人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不愿尝试、不愿冒险,讲求安逸、稳定,受“铁饭碗”思想的影响,趋于现实化:

  2.1.3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从表2中能够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展空间价值方面的需求调查,选择审美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人,占总人数的10%;选择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占总人数的40%;选择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认知需要的学生人数各6人,各占总人数的60%;选择自我实现需要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0人,占总人数的100%。从以上数据分析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发展空间价值是期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实现需要。这就能够看出该群体很想经过专业学习后,经过就业创业,从而改变此刻的命运,该群体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期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1.4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调查发现,该群体入学的前两年不想自主创业的人数到达100%,而后几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创业。除了有20%的人对自主创业从未想过,也不感兴趣和10%的人想开超市外,其余70%的人创业都基本一样,单一且跟专业息息相关,都是想开办体育类培训班、当教练。没有整体的职业规划和思路,创业观念不成熟。

  2.1.5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本事素养从表3中能够看出,对就业创业中专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调查,选择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学生人数仅有1人,仅占总人数的10%。从数据看出该群体对学校教育比较认同,对所学专业认可,择业态度主动自信,依重职业本事素养,期望经过专业的学习,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工作。

  2.2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2.2.1忽视学校因素从表4中能够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调查,选择学校因素的学生人数有3人,仅占总人数的30%;选择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学生人数各有9人,各占总人数的90%。从数据看出影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学校因素则显得不重要,所以经过本研究,如何加强学校对学生就业创业本事的培养,探索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本事培养的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显得尤为重要。

  2.2.2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势。就业都期望到学校当教师,就是偶尔有不当教师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稳定的,带编制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创业要不就没有想过,感兴趣的都是期望开办体育培训班,当教练。该群体就业创业都呈现单一化特性。

  2.2.3过分依靠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都是要与专业相一致,就业选择是当体育教师,创业则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体育培训班,而现实中体育专业的专业就业率历年都很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并不大,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不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该群体不会经过大学的拓展课程发展自身潜能,拓展专业以外的本事,他们过分的依靠专业,对将来的就业创业缺乏整体规划和拼搏冒险精神。

  2.3改善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的提议

  2.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需遵循“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区域特性、学校实际”等原则,不要一概而论,更不能照抄照搬。云南省各设有体育类专业的院校应当利用转型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论证,制定出能培养贴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目前,社会、家庭、高校等都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各尽所能。社会各界给予各种政策,创造各种岗位;家庭高度重视,为小孩想尽一切办法;学校调动所有力气,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这些种种,虽然有必须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构成行之有效的模式。所以,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异常是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指导模式,是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本事的最有效途径。

  2.3.3发挥榜样作用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意思就是见过就能照着摸索出来。没有主见和完全构成独立思考的大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学校应当利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性,定期邀请就业创业十分成功的校友来作交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大学生们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楷模,让他们感受到就业创业能够“依葫芦画瓢”,从而减轻压力,减少迷茫感,进而转变观念,进取主动就业创业,使之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

  3、结语

  从追踪调查及收集的数据综合分析看,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特点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忙;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本事素养。存在:忽视学校因素;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过分依靠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等问题。提议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发挥榜样作用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切实提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凡.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创新创业引导研究[J].径营管理者.20xx,(5):111-113.

  [2]任艳.“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4:3.

  [3]向凌云,蒋芙蓉.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7(6):142-145.

  [4]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结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5.

  [5]石志成,乔琳,孙莉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10(5):96-99.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在强调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同时,我们也应当从学生个体自身的就业本事上着手,经过社会实践,奋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竞争力

  就业,无疑是20xx年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据权威部门统计,20xx年大学毕业生到达611万人,加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共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

  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唯一可控的是自我的就业本事。就业本事是指获得与坚持工作的本事,包括专业本事与市场本事两个部分。专业本事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个体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市场本事取决于个体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当前各个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一项条件,而进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确保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1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本事的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十分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长大的有效途径。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长大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身长大产生紧迫感。经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我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本事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第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本事。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本事,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善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社会实践是完善和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和知识本事的有效平台

  第一、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经过社会实践,能够培养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创造的精神;能够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能够培养他们勤俭节俭、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能够培养他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采。在实践的困难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必须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大学生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第二、社会实践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发展需要,许多高校正在奋力探索教学改革,提出了文理交叉,学科交叉,增设选修课等措施。这些措施实施是必要和必须的,但教学改革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社会教育,让大学生到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经过社会实践完善知识结构。大学生是要把在校学到的知识和构成的本事运用到社会,大学生仅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社会需要。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得到课堂得不到第一手材料,在运用知识指导实际的过程中检验和升华课堂知识,进一步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

  第三、社会实践是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补充,是大学生成才的心灵保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本事。大学生经过参加社会实践,能够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克服盲目和轻信;能够提高确定本事,克服优柔寡断和草率行事;能够培养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克服怯懦和执拗;能够增强行为的自制力,克服犹豫、懒惰、任性等毛病。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学生必须适时地进行心理调整,才能构成心胸豁达、意志坚定、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兴趣广泛、个性完善的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人,才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四、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社交本事的有效形式。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交本事,这有利于大学生向社会推销自我,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中建立广泛而健康的交际网络,促进个人的长大成才。学会交际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本事。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本事,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社会实践是弘扬大学生的团体主义精神,提升团队意识的主要渠道

  社会实践一般有团队实践和个体实践两种方式,近年来团队实践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是由多种性格类型、各种专长的人组成的,作为团体中的一份子必须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些人既包括活动的同伴,指导教师,也包括实践环境中的社会群众。应对这些关系,大学生学会怎样与同学分工合作,怎样与教师、群众相互配合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尊重别人。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养成,提升团结协作本事和组织协调本事。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个人与团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发扬团体主义精神,以团体利益为先,以大局为重,发扬团结协作的风格。经过实践,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研究问题,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合作环境。同时也善于理解和原谅别人,还意识到要加强团队沟通,利用团体智慧。这些都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养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个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本事是其知识、本事、素质的综合体现,就业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比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苟瑞君,王凤英.浅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J].兵工高教研究.20xx年第1期.

  [3]王勇强.论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指导[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年第1期.

  [4]张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职业.20xx年第7期.

  [5]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本事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年第4期.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一):

  论文摘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中遭受性别歧视日益突出这一社会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环节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发生的基本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处置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心理学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界定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我们来说,应深人分析构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具体原因,研究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这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何为性别歧视何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对于性别歧视,联合国在1979年经过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后经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认为,所谓对妇女的歧视就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这应当是目前关于性别歧视的一个最为权威而科学的定义,它准确地阐述了性别歧视的基本含义、资料。而对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来说,我们则能够从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经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得到这样的解释与结论,所谓“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即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由以上两个概念的交叉、包容的部分,再结合大学生就业中女大学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现象,能够这样认定:所谓大学生就

  业环节中性别歧视实际上就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它损害的有关情景与现象。

  了解了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基本概念,既为我们正确识别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各种表现形式及现象供给了科学的客观衡量标准,也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现象供给了法律依据。一般说来,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此刻这样几个方面。

  I、女大学生求职经历普遍艰难,找到工作所需的时间和心理成本较高。根据王小波对南开大学20xx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证明,女大学生求职经历要比男生艰难得多。女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和心理成本更是普遍要高于男生,女生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而获得面试的机会却普遍少于男生。故往往心理压力和挫折感也就比男生大得多。尽管在付出更大的求职成本之后,多数具有较高素质的女大学生也能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但我们不能所以而就对此类问题有所忽视。

  2、用人单位提高或限制对某些专业的女大学生的录用条件。目前有两类专业的学生遭受性别歧视现象较为严重。一部分是长线专业的学生,如生命科学、化学、电子等专业,另一部分专业是受前些年市场导向的影响,以往是热门专业目前则是普遍供大于求的专业,其毕业生心理落差大,而这方面女大学生所遭受的性别歧视往往也就会更多。

  3、用人单位提高录用女生的标准。在同等条件下许多企业通常先录用男生,女生仅有比男生优秀很多才会要。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的要求近乎百般挑剔与苛刻,常对女生提出了除职业要求以外的一些特使要求,如身高、体重、容貌的要求,甚至还在有无恋爱上大做文章。即使有女生能够过关斩将经过面试,有的用人单位还往往额外要求在签约的三五年内不得生育。有一项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认为“相貌身高”在求职过程中很重要和重要的比例为29.9%,高于男生的19.3%。女生对“相貌身高”的感受明显强于男生,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外在形象等更加注重和挑剔。

  4、女大学生为获得工作机会时常在工资待遇方面做出让步。厦门大学人口所叶文振教授等认为要全面反映女大学生就业时是否受到性别歧视不仅仅要估算性别是否造成男女生一次性就业率之间的明显差别,还要分析性别是否明显降低女大学生从签约单位得到的包括协议工资在内的各种劳动待遇。他们对20xx年1068名本科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期望收人明显低于男同学,但即使是偏低的期望收人与雇佣单位的拟付收人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对数据的多元回归检验证明,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性别确实会减小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降低签约单位拟付的工资水平。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月工资水平要高出女生10.9%。显然性别对女大学生报酬率的影响比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往往更为显著。

  二、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社会心理成因

  (一)不健康的自我意识导致矛盾心理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过渡与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既要确立自我统一性,又要建立与他人亲密的人际关系。然而,青年人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在迅速长大、发展,常常会感到冒出了一个与以往形象不一样的自我,对自我的形象常常会发生怀疑、动摇或迷惑不解J。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在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念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倾向,自我意识仍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一方面,她们极力主张并奋力追求性别平等,另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她们身上又比较浓重。她们往往对一些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普遍的认同。比如对“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观念的认同。表此刻事业观上,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女性用不着在事业上太突出,对家庭和社会持有一份平和的爱心就足够。当代女大学生是集浓重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与浓厚的现代色彩于一身的矛盾统一体。她们从潜意识中渴望自强自立,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她们又从潜意识中压制自我,降低自我的成就期待值,降低自我的发展目标,只求谋个稳定、简便舒适的职位即可,从而抑制自身潜能的发掘。

  (二)女大学生诸多心理矛盾是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内在原因

  大学时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靠,建立起自我独立的心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诸多的心理矛盾冲突交织在一齐。例如,在大学这个社会气氛很浓的环境中,女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她们一方面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有些女大学生的依靠性强,工作要家人找,面试要家人陪同,就业要家人决定。这就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独立性和依靠性的矛盾,这一矛盾经常困扰着他们的心灵。又如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一方面,女大学生满怀活力,期望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称心如意、能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职位,许多女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就业期望较高;另一方面,她们在现实中,又不得不应对着就业市场上的种种性别歧视,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现实社会人才择用上男女差异往往使她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容易使梦想与现实相脱离。求职过程中的依靠心理和自恃过高心理则严重影响或左右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三)社会消极因素诱发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其一、社会偏见使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狭小。社会中对女生存在普遍的偏见和性别主角刻板印象,认为“女生智力不如男生”,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男女生在生理机制上并无明显的差异,也没有优劣之分,除一小部分智力超常和低下者外,75%以上的人的智力都处于常态分布,不存在男性天生在智力上优于女性的问题。但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女性没有男性能干,意志不坚强,承受本事差”的观念,于是逐渐出现了所谓的“性别职业”,把女性能够从事的职业限制在教师、护士、办公室秘书、助理等工作范围内,而竞争强、待遇优的高层次岗位则成为女性工作的禁区,成为女性难以进人和跨越的所谓的“男性领域”。其二、传统观念与大众传媒压抑女性就业发展。传统的性别歧视作为社会的潜意识,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不需要理由地”处于劣势。人们一般都认为女性的工作本事总是弱于男性。虽然不再狭隘地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对女性的家庭主角期待仍大于社会主角期待。尽管社会发展要求女性具有事业心和竞争精神,但当女性在职场中、在社会生活甚至在政治生活中与男性一齐竞争时,却会遭致许多非议和诘难。

  此刻的大众传媒在消费文化的泛滥下,普遍复制传统的性别主角,变相的宣传传统性别观念,甚至于片面强调女性的观赏价值与家庭主角。将女性塑造成“贤妻良母”和“成功人士太太”出此刻婚姻家庭领域,这必将强化和支持民众原有的传统观念,加剧女性在就业中的劣势地位。

  (四)大学教育的偏差是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外在原因

  其一、高等教育中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性别教育。从现行的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各科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资料上看,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性别平等和专门的女性心理学的资料。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女性问题,尽管今日的高等院校开放性、包容性都表现得很强,可是如果想在高等院校的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开设女性心理学系列课程,仍然要应对很多问题,女性心理学在高校中没有构成自我独立的学科门类和体系。此刻尽管有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一些女性心理学课程,但普遍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并没有纳人高校的主流课程中;一个针对高校领导和教师的调查显示,有77.5%的被访者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因而课程设置只需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不需要研究性别因素。以上种种现象对于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意识,实行性别公平,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都是不利的。

  其二、高校在女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不能满足就业需要。学校没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导致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就业心理指导中,没能主动帮忙女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导致部分女大学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就业心态和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心理学对策

  (一)女大学生自身要更新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女大学生要端正就业观、人生观,突破“女不如男”的心理定势,要抛弃“相夫教子”、“女性是弱者”观念的束缚,要强化主体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改变人们的偏见心理,确立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我的过程,首先在心理上要有信心,女性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心灵手巧,耐心细致,温柔体贴,在许多领域存在着男性不可比拟的优势。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本事的机会。

  (二)社会要转变传统观念,消除刻板印象,确立性别平等

  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和女大学生就业的战略意识,提高对女大学生就业的认识。社会要引导媒体正面宣传女性的社会作用,消除传媒中对女性主角和作用的负面评价,为两性平等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减小女大学生就业的阻力。媒体要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树立完美、成功、多样的女大学生形象,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本事,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

  (三)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女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

  其一、对女大学生采取差别教育。女性由于心理特点,往往注重对书本知识的阐释和记忆,忽略知识的运用,习惯于理解,不习惯质疑,所以要进取创造条件鼓励女性多参与、多实践、多质疑、敢创新,以利于更多创新人才的涌现。同时,女性富于情感,而理性水平较低,这与女性的知识面较窄,缺乏对抽象理论的兴趣有关。所以高等教育要重视提高女生的理性水平,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开设逻辑学等有关思维过程的训练,开设各种知识讲座,加强对女生的课外阅读辅导等。

  其二、针对女大学生身心特点,开设女性心理学系列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心理学系列课程,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对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改变社会的传统性别意识和观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设立女性心理学系列课程使女大学生普遍关注自身,以良好的心理和情感状态走向社会,协调好人生、事业、家庭的关系,选择有利于女性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实现自身价值。

  其三、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调整女大学生非理性就业偏好。高校要定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端正就业观念,指导就业方向,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疑问,疏解就业压力,对任何一个即将步人社会的大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适当的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所侧重,引导女大学生在正视自我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我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要引导女大学生进取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调整择业心态和择业目标,经过“自主择业”实现自身价值;要帮忙女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本事和心理承受本事,学会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坚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冲突,坚持一种进取的心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二):

  摘要:从1999年6月开始,随着全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涨,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却不大。本篇就此刻大学生对于初次就业应对劳动合同的梦想化及价值观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提议,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就业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初次就业选择心理落差价值观

  近年来,高等院校响应国家政策的扩招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的规模迅速膨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也使得大学生自我期望的发展和当下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深。同时对于90后个性鲜明的热血青年更是对初次就业的劳动合同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消极应对就业问题,不仅仅给个人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一、对于初次就业劳动合同的失望

  据资料显示,我国高校自从1998年开始扩招,大学生数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到20xx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到达630万,一向到今日,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比例只升不降。应届毕业生队伍逐年扩大,再加上往届数量的累积,此刻毕业生初次就业情景也不容乐观。然而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90后,从小没吃过苦,生活的平坦顺畅,没有生活压力天然对于未来梦想的工作抱有很大的期望。在毕业时期签订的劳动合同十分随意,但真正工作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与自我想象的白领生活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就开始抱怨,甚至提出解约等,这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落差产生的客观因素分析

  当下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倍增,具体原因如下。

  1.人力资源市场与大学生专业的岗位需求供过于求

  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深入,许多国家大型企业将自我的加工工厂建立在我们国家充分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可是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些基础岗位或是与自我专业不相关的职业或工作。由此,造成一种“就业不难择业难”的局面,觉得现实与梦想差距太多。

  2.招生眼光狭窄,人才的资源配置难以优化

  近年来,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化趋势将大学专业与当前的热门职业挂钩设立,然而准大学生眼光并没有多宽广,以为只要进入该专业以后工作就能一片光明。殊不知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大学四年毕业之后很多当下的热门专业早已变成了冷门。

  3.毕业生对初次就业期望过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当下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依靠家庭、父母,不肯吃苦,不愿受气,工作稍有不如意就当逃兵,对薪酬或是工作环境期望太过梦想化,一旦发现现实与自我预先设定的有很大差距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

  三、大学生初次就业心理落差的影响及调适方法

  1.产生初次就业心理落差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原因。与国外优秀的大学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一向是“难进易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之前都是发愤图强、高强度的学习,想要进入一所优秀的大学就必须付出汗水和奋力,这样才有机会进入梦想的象牙塔。虽然大学也是个小社会,但毕竟还是一个单纯的环境,刚毕业的学生肯定无法真实地了解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反而他们自我期望就业有十分好的收入来弥补他们多年的付出。所以大多数人期望初次就业就是梦想的工作。可是,现实社会的残酷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我国现阶段实际的就业形势肯定会使得大多数毕业生失望。天然这些毕业生就产生了心理落差。

  (2)毕业生家庭原因。“出人头地”是所有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中国90%的家长对子女的未来期望过高,虽然他们不是很了解就业形势。大部分学子都会为了父母的殷切期望而去选择一份薪资良好、前景光明、环境舒适的工作,学生自我并不满意但不愿意让家人失望还是会理解,天然就会出现心理落差。

  (3)高校教育体制的原因。近年来,教育机制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学校以市场现时的热门职业作为大学里专业设定的标准,但社会发展飞速短短四年热门就变成了冷门。毕业之后走入社会肯定会有差距产生了困惑,便会有极大的心理落差出现。

  2.针对心理落差的调适

  (1)分析自我,合理定位。大学是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度,一方面,大学生渴望能够早点进入职场,理解社会的洗礼与磨练;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和生理都不太成熟,价值观极不稳定很不理智,另外自尊心极强,很容易受到外来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他们很容易因为工作不如意、职场压力等情景而对自我甚至是社会失去信心。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学会自我情绪控制,消除负面情绪,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分析以及认知自我本事,从而学会更好地提升自我,进取应对初入职场的压力与挑战。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由于竞争压力大,此刻的人都变得十分“冷漠”,将自我很好的“保护”起来。可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毕竟职场经验不足。所以做人要谦和诚信,对人坦诚大方是初入职场也是做人应当有的原则。

  (3)做好职业规划。拥有风向标但不明白走哪个方向同样是会迷路的,所以必须要对于自我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方向。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有效地解决自身对于未来的迷惑,明确自我的目标和定位,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力并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正确合理的职业观,合理择业与就业。毕竟工作的薪金、环境和福利待遇并不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唯一目标要求,理性的培养自我宽广的视野与境界,奋力投入工作从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4)敢于创新与挑战。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接触到的是最新潮的观念与思想,有更好的机会能够大展宏图。年轻的一代不应当只追求稳定,应当敢于拼搏和奋斗。另外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创业的道路肯定是艰辛的,但只要敢于拼搏,加上政策的引领,相信年轻的大学生肯定会闯出一番天地。

  四、价值观转变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调适方法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确切地说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而大学生是当前竞争的主要成员和未来祖国建设的期望。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于大学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加大力度,政策上给予最大的方便与支持,另外教育资金的投入比重也逐渐升高。可是要想让当代娇生惯养的90后大学生学会从基层做起,明白服务人民与报效国家,使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逐渐从高学历精英教育逐渐成为普通的大众教育,而被寄予厚望的大学生们也从社会精英和社会价值创造着变为普通的基础劳动者,这势必会有很大的挑战。所以大学教育除了要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教育资金的扶持外,更重要的是使国家在整个高校教育观念和态度上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配合。一步步做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帮忙当代大学生顺利完成主角与态度的转变,并且毫无疑问这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艰难的核心所在。

  1.大学生初次就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生就业展现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作为良好公民的第一个民族精神就是拥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这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坚持树立的正确价值观。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不仅仅是完成自我的心愿和家庭所给予的厚望,同时也是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帮忙国家解决难题。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提高有一部分是已成年的公民拥有适当合理的工作和能够创造必须的价值,这也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顺利、社会稳定。大学生初次就业应对现实产生心理落差是不可避免的,而真正应当做的是调整自身的就业价值观,从自身做起实现自我价值,要学会进取主动地了解国家政策,学会与现实社会磨合并接纳长大锻炼,正因为有着高教育基础要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动态的调整自身发展。

  (2)大学生就业体现自强自立的价值观。自强自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不仅仅能够鞭策大家自我发展,并且也是保证人类全面发展提高以及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准则。大学毕业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既是大学生自身自强自立的价值观的实现,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现代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

  2.为减少心理落差,当代大学生应培养自身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1)树立进取乐观的心态。从古至今所有的科学都告诉我们心态重于一切,进取乐观的心态会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并且越走越好。对于90后大学生更应当要以进取乐观的、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来掌握自我的命运与前途,更要把自我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齐,坦然应对现实的挑战与困境。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最基础的也是要拥有一个进取乐观的心态进行对自身有全面的衡量,加强自身品德和素质的提高,脚踏实地做起。

  (2)拥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90后绝大多数是娇生惯养长大,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吃苦,梦想的工作就是做办公室喝茶、吹空调,所以在应对现实工作时会出现心理落差。可是年轻人应当要拥有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号召的完美品德,更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养和为人做事的准则。只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这样在初次就业时应对劳动合同就不会觉得心理落差过大,也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工作。

  综上所述,当前就业问题一向困扰着大学生,也是国家要加大力度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资料。一方面国家应当从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对该问题进行改善和完善,另一方面就是当代所有的大学生都应当坚持进取乐观的心态,改变自身就业择业不切实际的想法,理智应对初次就业劳动合同的心理落差。必须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价值观,相信一点“先做人再做事”,360行,行行出状元。将“勤奋、感恩、谦和、节俭”作为人生信条去奋斗,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完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宗传军,张颖,马彩霞.大学生心理落差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1):84-86

  [2]罗建远.大学生就业心理落差及价值观转变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xx(37):101-102

  [3]陈东果.大学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23):92-93+96

  [4]姚裕群,彭思舟.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20xx(3):36-40

  [5]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xx(11):44-47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三):

  摘要: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我、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El就业都是硬道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年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始终存在。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构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所以失去了许多原本十分好的工作机会。能够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不研究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我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经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我,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必须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景,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袁贵仁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进取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进取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奋力帮忙他们实现就业。

  袁贵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进取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制度。高校要进取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资料。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进取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他还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奋力构成自我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一样层次、不一样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我,主动适应社会,还应给自我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研究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又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研究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研究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因素。

  1.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当全面认识自我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并与本班同学作一个比较,了解自我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我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气,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我在择业过程中坚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我的本事,相信自我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我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最终,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要坚持进取主动、乐观奋进的精神。

  3.消除依靠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靠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自我和社会。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我的人,一般都能够把握好自我的择业方向,在择业中,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一个深人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时,原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个就业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我、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El就业都是硬道理。

  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梦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活动是人们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所以不应单纯地仅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就业视作为社会服务、体现人生价值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新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高飞西安科技大学2008-04-15

  2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李会勤社会心理科学2009-08-15

  3嬗变、现状与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跟踪调研(1982—2012年)优先出版李光红;亓晓庆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7:25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四):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社会岗位需求已经饱和,而是别有他由。本文浅析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从自身作为辅导员的角度提出帮忙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辅导员;缓解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第一是大学生人数,2012年毕业生人数到达了680万,到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到达了727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这庞大的群体将在短时间内迅速脱离课堂涌向社会,这就是大学生就业浪潮。就业是大部分人发挥其自身价值的通用渠道,对于大学生也一样,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实际本事不足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的用人单位甚至不需要大学生,以往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学生在此刻已经褒贬不一,大学生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大学生就业被一道道门槛阻拦,有时甚至爆出“毕业即失业”的消极言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起因

  (一)毕业人数太多,就业冲击波太大

  以大学本科四年为例,此刻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一个四年制本科大学生的计划中,会加入毕业实习这一必须经历的课程,但时间大多是大四下学期,实习结束后大学生将一齐奔向社会求职,很少留在原先的实习单位,而几乎全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季都在同一时间段,这也就产生了大学生求职热潮。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却不会因为劳动力的增加而遍地开花,它们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波动不会很大,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大学不是一所技能学校,她所培育的是综合性人才,所谓综合性也就是在思想和行动均要有所提高,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而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是学校,学习场地是在教室,应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教材与讲义,有的教材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书中的例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固然能够让学习的人深入浅出,但终究还是需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去转化并用之于实际的工作。

  (三)自身期望太高

  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依旧停留在以前大学生就业优势时期。跨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行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规模化、便捷化、高效率、高质量。对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想要找到好的岗位需要准备的还有很多,而大部分学生都不这么认为,他们要求的是高收入,高福利。还有很多的大学生期待的是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和发展,认为机会多,待遇高,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四)没有计划,职业定位不明确

  大学计划与职业规划其实只是一个大学生大学生涯开始阶段的起始课程,但笔者将之作为一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是有理可循的。一方面,此刻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问求职人员的兴趣爱好,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期望在什么地方工作等等。对于社会的主流工作岗位不是研究而是生产,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仅作为相应的参考,并不是择选的主要依据,往往得到这类公司青睐的恰恰是有计划、有目标、思想丰富、动手本事强的学生。另一方面,有份实际可行的学习计划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帮忙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而不会茫然无措,一技之长比一无所通要有优势得多。许多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总是乱投简历,而不会找准方向,简历资料也很普通,无法吸引注意力。

  三、辅导员怎样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一)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和生活的导师,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自我的学生,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当身正为范,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基层工作者应当更加深入基层,与学生拉近地理和心理距离,处理问题时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提高在学生间的影响力是辅导员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二)帮忙学生制定计划

  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毕业生,辅导员都要进取广泛的组织学生为自我的大学和将来就业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前奏。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召集大家开展座谈会,或者进行相关讲座,还能够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活辩论赛等等。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为学生供给引导,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帮忙学生修改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争取这份计划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而是切实可行的导航。在平时注意督促学生履行自我的计划,有长愿景,也要有小目标,并能够经过班会形式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疏导

  在以上的原因分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没有准确的定位,其就业思想与实际的社会发展变化相脱节。大学期间,对于就业心理辅导辅导员要密切关注这些学生,首先要动员班委会建立反应小组,要及时准确汇报学生的心理变化,经过谈话或者讲座为学生舒缓压力,解决难题。同时能够联系心理学教师,为学生进行应对就业的心理课,让学生有一个进取的心态应对就业。

  (四)帮忙学生实习

  大学生就业一向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争论也是雨未停、风又起。作为辅导员我们应当从本职工作中为大学生就业找方法,寻出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等党和结合时势,与全国人民一道为中国绘制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而大学生将是圆梦的一支重要力气。做好大学生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大学生进取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是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古啟玉.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现状及创新发展策略[J].中华少年,2016,(29).

  [2]焦洪磊.试论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7).

  [3]刘阳.新形势下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5,(06).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五):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奋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应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景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供给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头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十分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可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明白,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向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并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十分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本事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本事,可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本事,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本事。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

  自我高人一等,期望自我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必须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经过实践,他们能够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经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气,做出多方奋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奋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很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我,挖掘潜能,还能够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我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本事、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仅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我梦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必须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供给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进取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教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本事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很多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经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六):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期望自我在社会上能有一个适宜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必须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我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景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本事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本事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本事差,缺乏团队合作本事,"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贴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本事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梦想和利益,要把自我的职业梦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研究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本事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提高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理解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本事。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我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是大学生进取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当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我、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七):

  摘要: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心怀若谷,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认真做好就业筹划,以优良的“情商与智商”应对每一份工作,应对每一位招聘者,就必须会找到适合自我专业、能够让自我展开梦想翅膀、奋勇拼搏的广阔的就业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一、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每年临近年底,新一轮的“应聘季”就开始了。源源不断的、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蜂拥而入全国各个城市的人才市场或人才招聘场所,京津沪广等一线大城市更是拥挤不堪,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可是,深入了解一下实际情景就会发现,虽然每个招聘场所都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不是大学生们花费了几千元做简历、经过日夜奔波劳苦投了上百份招聘单位,也没有找到一家令自我满意的单位,就是一些招聘单位对前来报名应聘的学生们条件苛刻,首先第一条要有必须的工作经验,就让前来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们望而止步。

  2013年高校毕业生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年”,而201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到达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约27万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平息并且在一些层面进一步扩大,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在必须时期内不会减小,只能更大。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多层次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更多的是大学生自我的原因。这是一件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每一位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全社会都应伸出友谊之手,帮忙大学生们走出跨入社会的第一步,从而使其今后的人生之路充满正能量。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1.高校的快速发展、专业老化、教学资料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一样步,社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总供给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我国每年有很多的新增劳动力,同时适合大学生“口味”的工作岗位较少。由于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基数巨大,每年有2000万的新增劳动力,全国城镇每年只能供给1200万个就业岗位,可是大多数工作却是大学生们所不屑一顾的。所以,天然会出现一方面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许多工作岗位还得到偏远的山区招工,以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从2002年到2014年,我国每年所毕业的大学生由原先的145万猛增到727万,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就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变化,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始料未及的。如果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脱节的情景下,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2.大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原因所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一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职业取向导致他们梦想与现实严重脱节,“低不成,高不就”,“宁愿京沪广一张床,不要二线城市一套房”的传说已被大学生们变为现实。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顺序依次为:党政机关、科研单位、群众团体、大专院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选择排在后几位单位的人仅有7%;同时,选择回老家,尤其是回到小城镇、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仅有3%。这说明,作为家长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构成的“精英情结”也十分严重,好不容易将自我的小孩送进大学,上了4年,再回到老家农村工作,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所以,宁愿让小孩漂在“京沪广”,说起来是在一线城市工作,脸上很有光彩。其实小孩究竟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得如何,的确是“剪不断,理还乱”。轰动一时的北京的“井下人”事例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二是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差,缺乏社会各行各业对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有的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不能完整地表述自我的意思,在应聘的考试场合,面红耳赤,言不达意,失去了对方进一步了解自我的机会。三是一些大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忽东

  忽西,目的性不强,定位不明确,脚踩两只或多只船,最终连上一只船的机会也没有了。

  3.用人单位设置的苛刻条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招工单位往往首先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或者是“低职高聘”,办公室的文员也都要有硕士学历。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工作经验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这种重经验轻学历或重学历轻实践严重脱离现实的招工方法给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4.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如专业设置、教材老化、教师队伍不强等原因造成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追求大而全,办学理念与办学方法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开设的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专业不贴合市场需求,结构性的供需矛盾突出。还有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不够,有的学校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都没有设立,大学生无法在校内得到应有的就业指导。

  5.社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种种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必须时间内档案就得回到户口所在地,由于近年来有许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这就成了必须越过的一道坎。可是,在具体办起户籍、档案等手续来,实在不易。中央电视台曝光的一位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自我在中关村找到工作,先后耗时一年多时间,连续跑了8次河北省某县老家,都难以办到自我企业所需要的相关手续一事,让无数大学生扼腕感叹。正是这一道道有形的、无形的“网”,使许多大学生与自我所向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遗憾。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着多种因素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仅有依靠全社会的力气共同奋力,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同志在视察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没有必须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和培训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要想逐步解决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种种难题,就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经过国家、社会、企业、家庭与大学生自我的共同奋力,尽最大可能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职责。在招聘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很少具备必要的求职知识与技巧,一些很小的、本来不应当发生的问题反而会成为功亏一篑的导火线问题。同志不久前在与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交谈时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也就是适应社会本事。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要成为每一所高校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抓出成效,选拔一批有意愿为大学生就业奉献自我光和热的教师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要深入研究

  本校毕业生的流向,研究他们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辅导,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还要“走出去,请进来”,及时、主动地与各类用人单位加强联系,进取引导他们到自我学校里来选拔可用之才。另外,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小孩将来可能选择的工作岗位、地域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帮忙大学生们从多个方面分析自我、分析需求,尽可能地“贴近地气“,从而有效地解决”供需矛盾“。

  2.高校的职责。不解决好高校专业的配置、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想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与更新专业,设置最能代表时代特征、深深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学科,及时购置与更新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将那些已被社会淘汰的专业与课程及时“关掉”,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仅有及时补充正能量,接好地气,才能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3.政府部门的职责。一是要完善与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消除歧视,改革与简化户籍、人事、档案办理手续,真正为大学生供给方便、快捷、温馨的服务。二是要切实采取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山区、到农村去,必须要将奖励措施落到实处。以上海某区为例,虽然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在社区创业的相关法规。可是实施起来却极为不易,其中有一条就使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望而止步,这条规定是:“凡是在社区创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在本社区辖区内租赁房屋。”能够贴合此条规定者寥寥无几,奖励也就成了泡影。三是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制与失业保障体制,及时帮忙一部分尚未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主角转换的大学生调整思路,修正坐标,尽快完成主角的转换。同时,必须要珍惜经过多年培养的大学生人才,不能让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白白流失,要将必须时间内还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纳入社会救济体系,对他们实施必要的社会救济。

  4.社会的职责。全社会都要来关心这些天之骄子,大家都来伸出友谊之手,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决不能让前文所讲的那位大学生一年多内为了办好自我的相关手续,前后跑了8趟老家的事例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不让大学生们刚走出校门就遭受社会的冷遇,各方面都要尽可能公平地对待他们。以招聘企业为例,要根据岗位选拔员工,设立既实用又环保的招聘方案。只要本科生能做的,完全没有必要招来一位研究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同理,只要是高职生、大专生就能够胜任的活,也没有必要招来一位本科生来完成此项工作。要明白,人才的浪费,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同时还能够为企业降低人工使用成本。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理解新鲜事物很强、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完成好主角的转换。在他们步入企业大门后,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从厂纪、厂规、安全、技术、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强化学习,很快就能够使其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中。

  对每一位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一次次地参加笔试、面试,都是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心胜则兴,心败则衰。”仅有将自我的准备做得更好、更充分,才能从容应对新的、更大的挑战。要根据自我每一次的失败及时调整自我,找到自我的“短板”,尽可能地让对方看到自我的“长板”,从而使他们认可自我的这只“木桶”能够发挥最大的能量。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尽可能少走弯路。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可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阳光,期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笔者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也以往有过许多次对学业的荒芜、考试没有下苦功的后悔与遗憾,可是深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心怀若谷,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认真做好就业筹划,以优良的“情商与智商”应对每一份工作,应对每一位招聘者,就必须会找到适合自我专业、能够让自我展开梦想翅膀、奋勇拼搏的广阔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研究刘小玲南昌大学2006-06-30

  2、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郭冬青中国石油大学2006-12-01

  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石冰中北大学2014-05-04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八):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并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所以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当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我的职业梦想,更要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所以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梦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景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到达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教育”代替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可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能够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奋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此刻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可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此刻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此刻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本事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研究应聘人的行政办事本事、人际关系处理本事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景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进取参加各种活动,奋力拓展自我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经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进取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应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此刻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我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我、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所以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我,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我,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十分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坚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应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应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坚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久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我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我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奋力扎实好自我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我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本事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我与人沟通的本事。也能够学习一些自我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能够帮忙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期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我的知识面。同时进取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进取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我,为自我争取更多的机会。最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十九):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本文将经过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的现实路径。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达280万,2005年毕业生到达了338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递增,2009年竟到达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今年再创历史新高—660万人。根据人社部公布的资料,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但实际数据统计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劳动经济学惯例,攻读硕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不应纳入就业统计之内;二是近年国家迫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极大压力,出台进取的就业促进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启动重大科研项目供给岗位吸引应届毕业生就业等。以上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统计起到了进取作用,但多数措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只是一种就业后移措施,是人力资源的“蓄水”和“储备”。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实现率降低。按照“先择业,后就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较梦想,而按照“先就业,后择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则大多和自我的梦想有着较大差异。

  表现之一就是学科的两极分化与专业对口观念淡化,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日渐明显。综合以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分析

  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0%,并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明显偏低,仅为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7.5%,大大低于美国的81%,也低于印度的55%。“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李国英)。

  具体到某一个产业链,一般包含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品牌创立、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批发与零售等很多环节。在这个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多数国内企业仅承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利润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一些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而最关键的利润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环节则被国外公司控制。国内企业承担的低端环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而需要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参与的工作则较少,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中的“挤出效应”分析

  在经济学上挤出效应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必须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必须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中也存在着就业“挤出效应”。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缩减成本减招、不招新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重的“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因美国金融危机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其次,新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的再次就业者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在就业岗位减少或相对往年就业岗位增幅减少的情景下,留学生、企业裁员、名校好专业学生将使得原本一些可实现就业的非名校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被挤出就业范围。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一)宏观上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

  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仅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二)政府部门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和法规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有序,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主角。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之按照“自由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运行,规范就业市场以及供需双方的行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样既能够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又能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控制,加大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和领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动的层层壁垒,创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在户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放开户口包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对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允许合理流动,保证把企事业单位将自主权落到实处。

  (三)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业市场

  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应当随着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减。梦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间的是本科教育,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型,即绝大部分学生涌向本科教育,这种失衡的教育结构必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国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职业技能,这样不但会降低企业和社会的用人成本,还会降低民众理解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所以,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整学科、确定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时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场的调查结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而不能闭门造车。

  以学制四年的本科为例,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忙他们接触和了解经济的发展、人力市场的需求情景;第二年的时候,学生就应当会结合自我的个人特点、爱好和社会需求确定自我的职业方向;第三年要帮忙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同时,要让大学生掌握现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求,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本事。另外,高校应当重视创业教育,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进取鼓励广大学生依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举办多种创业活动。各级高校还应建有创业中心,具有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创业发展等功能。

  四、小结

  我国大学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占30%。从这个比例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国为例,该国大学生虽数量众多,但就业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其政府的立法保障、就业政策的引导等。在我国,之所以有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失衡”现象势必导致许多大学生“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仅有追根溯源,从“根”、“源”抓起,才能有“清如许”之“渠”。

  参考文献:

  1.Niallo,Higgins,GovernmentPolicyandyouthEmployment,PaperPreparedfortheWorldYouthSummittobeheldinAlexandria,Egypt,2002.

  2.周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4.黄永奎等.瓶颈与超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突破[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进行改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观、职业观、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教育。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把入学教育、素质本事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发展、择业和实现人生目标的本事。逐步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全面,专业知识不够强,与招聘单位的要求相差极大。从刚入学时,没有对自我进行规划,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不够过硬。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现象,主要表此刻薪酬、地域、个人的发展、假期的要求以及专业等方面。

  学校课程安排的不够恰当,资料过于笼统,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到就业的艰辛。学业上拖延,把所有专业上的事情拖延到最终去做,导致了最终的专业学习结果不梦想。生活上拖延,做事不够认真,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生活质量差。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导致就业的学生增加,相应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学生求职时表现出的不自信、紧张,导致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使本应当得到的岗位错失。还有许多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工作与自我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就放弃了就业的机会。

  二、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制定属于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从开始就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将来从事工作领域的相关职业信息,并结合专业和对自我的认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设计出贴合自我特点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行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二)引导学生做足准备,应对就业压力

  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确立新的现代的“先就业积累经验”就业观念,不要因为工作条件不好就不选择这个工作,让大学生做足心理准备,应对就业的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有“就业教育与学业教育并重”的思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同时,奋力学好自我的专业,为将来的就职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本事和就业质量

  就业本事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和保障,就业质量是就业好坏的标志,最终实现人职匹配,真正做到人得其职、职适其人,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全能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到达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四)学校开设具体的职业与就业课程

  课程需要注入本专业自我的特色,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我的专业。构建科学的、合理的课程安排。在专业课中应当渗透就业的理念,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过程。

  三、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特点

  (一)教学系统性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构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几年学习准备和奋力最终构成毕业的就业抉择。是贯穿整个大学始终的一种就业教育体系。

  (二)教学分段性的特点

  大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具有分段性,所以在就业问题上,不一样时期有不一样时期的特点和认识。在每个阶段上实施不一样教学资料和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模块化的特点

  从整体教学资料上看课程的资料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的特点,能够分为不一样章节不一样教师讲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授课。

  (四)教学实践强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择业观念的构成是随着不断变化的实践改变而改变的,就业技巧、笔试、面试等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实训为主。

  四、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的具体资料设置

  从入学开始,把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使学生坚持高考前的拼搏精神,确立属于自我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力拼搏,创造属于自我的未来。根据同学们在大一的表现,许多学生由于上了大学之后,出现了思想上放松、学习上出现了松散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及格的现象。学生对自我专业的前景和就业形式不太了解。教师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强专业的意识和职业发展的意识。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就业的艰辛,又要让他们体会到就业前景的光明。

  二年级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把专业素质本事的提高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进取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处在不一样的阶段,也应相应的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本事,成为全面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学习面,不光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动手实践的本事培养。开展好职业决策、思维创新、动手实践等多种本事的培养。

  三年级是专业知识学习提高阶段,把专业思想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择业观。学生仅有喜欢自我的专业,才会愿意去学这个课程,才不至于等到找工作时,发现专业技能弱,不被公司应聘。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无论选择的专业是什么,只要是自我想做的,就必须奋力去做好。必须要学一行,爱一行,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敬业乐业精神。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给学生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明白成功的背后得付出艰辛与奋力,激发学生从业敬业精神。

  四年级是学习实践的毕业阶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健康人生观。开始实习工作和面临就业时,这个过程许多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的帮忙解决问题。开始实践就要注重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事必须要遵循诚实守信道德原则,要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和尊重他人。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社会职责感意识强,单位团体个人就会更加地信任,对个人发展有进取的作用。

  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一个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个人发展指导为线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各种本事为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学生素质拓展本事、创新本事和创业本事,是一个立体式展示又相互交叉渗透的系统化工程。

  参考文献:

  [1]赵曼,罗明晖.大学全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R].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2008(5).

  [2]姜兴健.陕西科技大学2011届服设专业毕业生就业情景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11).89.

  [3]冯小湖.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逻辑学研究,2007,27(1):13-17.

  [4]周鸿雁.论学习的目的和动机[J].当代继续教育,2005,23(3):46-48.

  [5]韦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日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李芬.当前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文学月刊,2008(12):295-296.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一):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大多数青年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形势严峻。

  就业形势一: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的难度更大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应届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200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为495万人;到了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增至630万人。从2011年开始,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以每年近30万人的数量增长,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今年将达749万人。

  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水涨船高”,留在国内一线、二线城市工作、生活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了。据财新等媒体报道,有关部门缩减了2015年度高校毕业生进京落户的计划指标,各中央单位在2014年基础上指标压缩17%;毕业生进京落户条件比以往更加严格,并实施违规职责追究制等。

  部分应届毕业生还反映,称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国企以无法解决北京户口为由,要解除就业协议。引起应届毕业生不满的是,某一线城市对市属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毕业生提出年龄限制,要求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

  国内一线、二线城市高门槛、高房价、高房租的“三高”压力令大学毕业生对那里“望而却步”。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在互动空间上有28.6%的人认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国内某教育协会秘书长向本报记者透露,连他们这类中介组织都有很多人求着给小孩的就业协议盖章。有的家长就说,帮忙盖章先交差,毕业之后不来就业是另外一回事。

  就业形势二:大学生创业热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有的网友认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还是要进入用人单位工作,急需解决的是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当下,国内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感到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与用人单位却普遍招不到想要的人,高校毕业生规模与社会用人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

  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国内高校压力最大的是在每年6月,开具派遣证明、毕业生离校后,巨大的就业压力就由教育部门转到了人社部门。

  关于如何应对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有关人士介绍,首先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次是在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第三,在高校全面推进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

  此外,如何帮扶大学毕业生实现有序就业和科学创业?《中国工商时报》等媒体刊文提议,一方面,建立健全与实施国家层面的就业规划,确保各类毕业生均衡有序就业。另一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学历教育和学历待遇,对就业规划、指引、帮扶以及创业保障等一系列体系、机制进行再造或优化。

  有时候你必须硬着头皮,朝着你坚持的东西走下去!加油!同学们!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二):

  眼下,找工作成为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头等大事。某网站近日公布的就业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们对待遇的期望不低,在全国调查中,超过四成人对月薪的期望是8000元—10000元,在重庆,这个比例也接近三成。

  “薪梦想”很丰满,“薪现实”很骨感。2014年8月,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网站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相信今年的平均起薪也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

  首先要提醒的是,年轻人就业不能“只唯薪”,更不是“向钱冲”。可是,如果没有必须的期待,包括“薪期待”,那么大学生也会失去竞争岗位与选择职业的“薪动力”。薪酬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一面能够释放进取就业或者果断创业的正能量,促进就业创业;另一面也可能潜伏着负能量,让大学生在“唯薪”思想指导下错失就业机会,导致就业路上的畏难情绪与阻力。所以,不要立刻给“薪期待”泼冷水,如何兴利除弊才是正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要在抱负与报酬间寻求“最大公约数”。90后渐成就业主力军,或许,梦想与现实、抱负与报酬、书本知识与就业技能等都存在必须的距离,这是客观存在的。“薪期待”能够高一点,“薪起点”不妨低一些,奋力寻找适应自我的就业或创业“风口”,先实现顺利起飞,并且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实现个人价值与薪资的比翼齐飞。

  当然,我们要读懂大学生“薪期待”的公平诉求。一个公平的就业市场、创业市场,给年轻人供给“扣好第一颗扣子”的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就业季,还是创业潮,都要进一步落实好就业促进法,规范就业秩序,优化就业环境,维护就业公平。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告别“啃老”,才能从源头上“断奶”,也才能让市场产生吸引力与鞭策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及早“入市”,理解市场大潮的洗礼,为实现人生出彩积蓄能量。

  北京市对首批众创空间授牌

  北京市近日对首批11家众创空间进行了授牌,并授予中关村创业大街“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称号。“众创空间”这个概念备受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明确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目前,北京市各类孵化机构超过150家,国家级孵化机构50家,入驻企业超过9000家。中关村创业大街目前共入孵400多个孵创业团队,获得融资的团队超过150个。

  在这个创业创新的时代,政府官员拜访创新公司倾听学习,鼓励政策紧追市场先锋,为“众创空间”授牌不仅仅有着官方认可的实至名归意味,更多显示出典型模范的先锋力气。毕竟如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所言,发展众创空间不是大兴土木搞新建设,而是要在研究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创新无定势,这个平台的样貌似乎并没有标准答案,已经授牌的11家机构体现出的扁平管理、低门槛服务和以人为核心的创新氛围值得借鉴,期待以此迸发出更耀眼的创业火花。

  《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拟废止

  2001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简称《条例》)拟废止。《条例》实施后几经修改,例如2009年“明确禁止将高新区工业用地改变性质、协议用地补交地价后进入商业性房地产市场,明确禁止转让高新区内以协议方式获得的土地及建筑物”,遏制了高新区以创新开发为名恶意圈地的势头。2014年5月,国务院同意支持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市人大近日公布市科创委提交的《条例》等2014年度法规实施情景报告透露,拟废止《条例》,已起草《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从高新产业园区到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是也不能只是名称概念的变化,同一片建筑换个牌子了事。这后面,既有时代需求的转换,也有硬件和理念的更新。创业咖啡兴盛,此前集约化的科技产业分布和自上而下的创业服务需要变化,需要更灵活的组织、更贴地气的服务和更贴近市场的管理。新的规范适应新的要求出现,在法律和服务上为创新创业创造一个更适合的环境。

  天津大学生开网店最高可获50万元小额贷款

  天津市社保局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大学生开展网络创业活动。政策主要支持对象是在网上交易平台从事电子商务(网店),经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前2年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他们能够申请最高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按照规定享受贷款贴息。对毕业5年以内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及其所招用的高校毕业生,给予1年的岗位补贴和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标准为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30%。

  大学生创业,最发愁资金,政策解了燃眉急。就业季又将来临,在“互联网+”的大旗号召下,这帮充满创造力和干劲儿的年轻人将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再想远一步,如助学贷款的系统发展帮忙年轻人圆梦,创业贷款在数量和专业程度上的增加,构成踏实的系统,将带动一代年轻人。

  网店有望在线试衣

  手机淘宝团队透露,有望在今年推出“360°商品展示”、“360°虚拟试衣”功能。卖家用普通的智能手机,围绕商品转一圈拍上20~40张照片,上传照片到淘宝的云端,经过算法分析,即可构成商品的三维模型数据,便于用户从各个角度看到商品的三维细节,仿佛看见实物一般。京东商城2014年初开始推“虚拟试衣间”,可经过上传正面二维照片查看试衣效果,未来计划联合英特尔的“实感技术”加强3D体验。

  电商用快递缩短了距离,用数据云扭转着时空,逼着实体店变成了试衣间,手机变成了身体新延伸。此刻,他们正突破虚拟和现实在产业和生活方式上的最终一条防线:商品图和买家秀间的巨壑。看得见摸不着的误差下,模特穿着是韩范儿低领毛衣,买家一拿到拍成了开裆毛裤的杯具时有发生。如果技术真能到达,那么网络生活能更加透明,网络参与将更加深入,电商山寨的名头似乎也能够摘掉了。

  3月27日,由省教育厅、省军区司令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主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新梦想之——河南省第二届退役大学生士兵专场双选会”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双选会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以及河南本土的260余家企事业用人单位参加,共供给涉及IT、机械、经济、管理等8000多个职位,2000余名退役大学生士兵进场应聘。

  据了解,我省对参军入伍的大学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退役升学深造、公务员定向招录和考录成绩加分以及就业指导等,本次活动是新梦想就业创业公益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我省举办的第二届退役大学生专场双选会,旨在为这些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供给就业机会,促进其顺利就业,实现征与用、征与退的良性循环。对此次未能到场参加双选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后期还可在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三):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期望自我在社会上能有一个适宜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必须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我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景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本事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本事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本事差,缺乏团队合作本事,"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贴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本事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梦想和利益,要把自我的职业梦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研究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本事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提高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理解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本事。

  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我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是大学生进取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当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我、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四):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到达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到达495万,平均就业率到达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到达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到达77.8%,连续9年坚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①。

  从图中能够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能够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可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异常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构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本事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仅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到达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并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此刻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代替,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必须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到达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经过不一样产业、不一样行业的不一样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5.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构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此刻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本事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景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本事,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我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研究自我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我的发展,不是从自我所学专业知识和自我的兴趣、爱好、本事、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我的职位和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

  1.政府应加强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机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本事的培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3.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本事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本事和市场适应本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奋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经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经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2012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供给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构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五):

  北京市教委3月19日下发《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计划本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同时,构建“一街三园”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在中关村等地分别建设三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以及“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为大学生创业免费供给场地支持。建设“中关村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供给咨询、辅导、培训、融资、交流等全方位服务。

  创业服务纵深化、专业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咖啡模式将创业的各个元素以最具亲和力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糅合在一齐,满足创业者的多方面需求也推动产业发展,正在被全国各地有所创造地复制。模仿这种模式,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创业大街显然价值不小。能够想见的是:试错学习的需求更加被强调,和高校各院系的关系更加紧密,文化更加年轻化……当然,这些都需要在市场推动和政策细则引导下实现。如果仅仅是随便规划出一条街建起房子,那么就丢掉了创业大街的精髓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学生周雷成立的公司到昨日正好一年,他昨日盘点收入,这一年他个人获得纯利润8万元,这些是“诚信”的回馈。

  周雷是信息系大二学生,“重信”兼职团队负责人。周雷介绍,因家庭困难,他刚进大学就在校外做兼职。可是兼职过程中他遭受了很多不公正待遇。大一那年“十一”,他经过中介找到一份发传单的工作,讲好80元天,可7天下来,中介老板却变卦了,只给60元天,他只能自认倒霉。之后,他又不断听到身边同学朋友兼职中遇到的各类“不诚信”事件,拖欠薪酬、临时变卦、跑单等。周雷暗下决心创立一支“重信”兼职团队,为许多和自我一样的大学生兼职“保驾护航”。

  周雷告诉记者,去年4月团队成立,此刻核心成员有3人,“重信”是团队的名称,也是经营理念。团队出去“找活”,然后分给兼职的大学生,工资由他们团队发。

  去年9月,团队承接了一个房地产公司兼职,可完成后,事前和对方谈好的5万元报酬却迟迟不给,为守承诺,三人自讨腰包将5万元先垫付给学生。之后5万元虽讨回来了,可是中间曲折仅有他们明白。

  合伙人兼室友李闯说,周雷是一个有梦想、肯吃苦的人,他创立兼职团队,一方面是为自力更生,另一方面也是想为身边的同学朋友做点事,此刻同学们想找兼职,都会来找他,因为找他“靠谱”。

  在我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需求会有所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改变以“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重点对以后的“增量”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专业学位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一样于学术研究生,不是根据学科来设置的,而是根据职业和岗位需求来设计的。与学术研究生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模和结构更要密切集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保证。

  工程专业研究生比重会下降

  工程和工科类人才培养,无论是学术研究生,还是专业硕士研究生中都是占比最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占到了全部专业研究生在校生的29.65%,学术研究生更是高达35.64%。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工科人才所需占比会逐步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由中期阶段到后期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第三产业占比会进一步上升,第二产业占比进一步下降,我国工程专业研究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占比会进一步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培养的绝对数量与规模会有所下降,而是在研究生整体培养规模的相比较例可能会有所下降。

  从国际比较看,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一般高于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2011年,美国工学研究生占比约为9.0%,英国工学研究生占比为7.4%,澳大利亚工学研究生比为6.9%。

  从学科分布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在美国,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硕士学位年授予数与理工农医类学科的硕士学位年授予数渐渐拉开距离。在2000年,美国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学科共授予硕士学位32万个,占当年美国硕士学位授予总数的70%。至2010年,该类学位的年授予数已接近50万,占当年美国硕士学位授予总数的71%。而同期,在理工农医类学科,美国每年授予的硕士学位数均低于18万。

  2001年以来,英国在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数一向超过理工农医类的硕士学位授予数。自2001年至2011年,英国高校在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学科授予的硕士学位数由45095个增长为106290个,理工农医类学科授予的硕士学位数则由20000个左右增长至56235个。

  当然,日本情景比较异常,理工农医高于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自2001年至2011年,日本理工农医类学科硕士学位的授予数一向维持在4万个左右的规模,而同期,该国在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学科授予的硕士学位数则一向低于2万个。并且,日本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占比例较高,大约为40%。

  工科类人才除了规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应当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信息产业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行进一步优化培养结构,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起关键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其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长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事关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如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柱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动力,如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雷达及广播设备制造业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计算机辅助产业等是发展的重点,相关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应当得到加强。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供给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也是淘汰落后产业,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吸纳就业本事强的重要保障。应根据汽车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铁路运输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总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占比会有所降低,培养结构会进一步优化,这贴合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以科技提高、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

  扩大优化公共服务研究生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不健全,政府职责不到位情景突出,基本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导致我国各地发展严重不均衡,也导致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并且推进城镇化战略,挖掘内需潜力,关键在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进取发展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培养质量存在较大问题,关键是师资培养培训。2012年,我国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占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为4.35%,而美国教育类研究生占比为20.8%,是所有专业研究生中最高的,英国教育类研究生占比为16.6%,也是较高的。我国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培养还有较大空间。同时也存在结构优化问题,应改变师范类院校培养教师的单一渠道,扩大综合性大学参与培养培训教师的空间,这既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加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

  其次适度扩大医学类、健康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012年,我国医学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临床医学占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为13.0%,口腔医学为0.76%,药学为0.25%,中药学为0.34%,护理为0.1%,公共卫生为0.24%。在美国,医学及相关学科占比为10.1%,英国为13.4%。虽然我国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较高,但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应当加大医学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同时也要优化结构,加大护理、健康学科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规模。

  除教育、医学卫生健康之外,公共组织与服务、法律等也需要发展,但与国际相比,与我国实际需求相比,法律专业、公共管理专业占比已经很高了,高发展的发展空间不大。2012年,我国法律硕士占到了6.82%,公共管理占到了4.00%。美国公共管理与服务占比为4.7%,英国法律专业研究生占比为4.1%。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水的生产和管理业、燃气供应和管理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环境管理业等方面也急需一批专业高层次人才,能够研究适度提高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

  加快人才培养服务第三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中,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从1978年到2013年的35年,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3年的46.1%,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由1978年的12.2%上升到2013年的38.5%。服务化程度稳步提高,服务化占据经济和就业的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发展中,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文化艺术业、旅游业、体育产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等都既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又能拉动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新时期需求的文化产业、新闻传播、体育、旅游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这些方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如2012年,体育专业研究生占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为1.11%,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占比为0.31%,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为0.70%,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为0.16%,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为0.18%。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同时适当研究新设一批专业学位,因为原先的这些专业学位主要是依据公益性产业来设置的,此刻也要研究到营利性、经营性产业的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适度扩大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保障服务业、金融业、邮政业、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未来需要一批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为1.33%,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为0.59%,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为0.22%,还有许多新兴服务业缺乏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应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增加个别专业学位类型,适度扩大个别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

  进取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研究生

  2012年,我国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占比为1.87%,风景园林占比为0.42%,林业为0.12%。美国的生物与农业类研究生占在校研究生的比例为5.5%。我国是农业大国,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应提高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开设相关专业学位类型,除了现有的农林管理类专业外,更要根据产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本事和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六):

  摘要

  为进一步掌握毕业生就业准备情景,有计划、有措施地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拓宽就业准备的深度和宽度,笔者对所在的学院4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准备情景调查表”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议和对策。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准备对策提议

  为进一步掌握毕业生就业准备情景,有计划、有措施地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拓宽就业准备的深度和宽度,笔者于2014年10月对计算机学院4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准备情景调查表”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1相关数据

  本次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12个题目,以表格填空的形式进行,主要设计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将来就业前景态度、就业准备情景、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面临主要问题以及所需的帮忙等问题。

  2毕业生在就业准备中的问题

  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业方向不明确,求职步伐缓慢。41.8%的毕业生尚未确定求职方向,不确定是否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不确定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实习就业计划一再拖延,难以下手。归根于他们在目标性和主角意识上定位模糊,自我认识不清晰,不明白自我适合做什么,也不明白自我有没有任何的优势,没有坚定的求职目标,求职步伐缓慢。

  (2)专业学习不深,专业信心不足。40%的毕业生反映想找专业对口的职位,但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的专业学习没有信心。大学学的都是基础课程,课程资料多样化,但课程学习和探究深度不够,如编程、java等实用性、专业性课程。在求职期间看到公司对岗位的具体要求,觉得自我达不到公司需求,有畏难情绪,不敢去面试专业岗位要求较高的职位。

  (3)社会实践缺位,项目经验贫乏。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此构成鲜明对照的是,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必须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49.6%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求职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两者的错位脱节,必须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求职信心,使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4)主角转换较慢,毕业准备不足。部分同学尚未从大三的心态转变为毕业生的心态,认为自我离毕业还较为遥远,未将毕业及求职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主观上没有做好心态准备的因素;学校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上给学生的压力不大,就业形势介绍和就业氛围的营造上不够,学生存在主角定位不清的错觉。

  (5)行业发展了解不足,求职盲目随大流。43%的毕业生对专业市场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求职缺乏目标性及针对性,盲目投递简历。以本次调查主体的计算机学院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存在对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运用模式不熟悉的问题,即使有跨专业就业意愿的学生,也对要从事的行业没概念,认为找得到工作就胜利,不看行业发展情景。

  (6)求职技巧欠缺,技巧意识有待提升。招聘单位在一次招聘过程中可能要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筛选简历,进行面试。在时间极其宝贵的场景下,学生能在简历制作上能否吸引眼球,面试表现能否脱颖而出,取决于学生对求职技巧的掌握。毕业生求职技巧欠缺,包括简历制作及包装,面试中沟通和其他方面技巧。个别学生盲目认为技巧不重要,个人实力是面试成功唯一因素。

  3就业工作提议

  3.1学院层面

  (3)开展学校就业招聘宣讲,提高学生就业主动性。经过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机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以及加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渗透来为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供给有利条件。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增加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让在校大学生更了解社会更好地认识发展道路。

  3.2辅导员层面

  (1)加强学生思想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每个月定期深入学生宿舍、课堂了解学生就业观念,分层次、分类别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取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讲诚信、知敬业、懂感恩、明团体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筛选公布多元招聘信息,适应求职多样化。及时整理和汇总企业招聘信息,并经过各种渠道将招聘信息发给学生及班导师,有针对性发动学生应聘。针对部分不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可适当发布非本专业就业信息。对市场就业环境和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发展趋势等做全面信息筛选和公布,做到招聘岗位信息的多样化,为学生供给多元职业咨询服务。

  (3)开展求职技巧培训,提高求职成功率。举办求职技巧培训班,系统讲解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适当推行人际关系中的礼貌礼仪,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针对学生面试企业,单独为学生供给一对一的当面指导。指导学生经过提高就业准备度来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以自我包装、抓住机会来不断提高自我的本事和水平。

  (4)协同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共同推进就业工作。在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之间穿针引线,相互沟通,共享就业信息资源,将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拧成一股绳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3.3班导师层面

  (1)就业心理引导,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深入班级学生学习情景、家庭情景、心理状态等情景。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引导,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2)专业方向指导,提升专业信心。利用班导师对本专业行业发展方向较为熟悉的特点,增加与学生在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的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专业技术学习,重在培养学习本事及创新本事。

  (3)深入班团体,了解学生动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有针对性地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帮忙其顺利就业。及时和班干部沟通,督促、整理、汇总每位学生就业信息,掌握班级每位同学的就业状态。

  3.4毕业生层面

  (1)及时转换主角,做好求职准备。将自我的状态转换为毕业求职状态,增加求职及社会生存的危机感,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包括正装购买、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学习等。在就业前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做出估计和评价,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立主角转换的思想观念。

  (2)端正求职心理,准确自我定位。毕业生须要充分认识到求职就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遭遇挫折和失败实属正常,不能因为失败过一两次就畏惧求职。同时,准确自我定位,不盲目地对薪金有过高的要求。

  (3)应对客观困难,把握当前机会。因学分未满而留在学校的同学,须用进取的心态应对客观事实,安心留校上课,并尝试找本地区的实习岗位,把握每一个实习就业的岗位。在校的大学生应当奋力地学好专业知识,打牢自我的基本功,同时不断扩大自我的知识面,综合全面地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2]孙利,吴建民,李林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3]张函梅.广东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报告[J].学校管理研究,2014(4).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七):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客观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和高校都面临着挑战。近年来,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在满足更多的人理解高等教育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大,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再加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必须的压力和难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峻形势:

  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再认识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

  按我国目前的情景,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供给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进取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学生“就业优先”的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在全社会构成了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减轻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宽松、公平的环境。

  (二)不一样专业的就业形势

  外语专业的、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经济类的、管理类和财会类的学生将继续抢手;随着IT业的逐渐复苏,社会对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会有更高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可能比较乐观;中文专业学生适应面广,有必须的功底,社会供给了许多岗位:记者、秘书、管理等,都适合他们去做;社会科学等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能够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就业不太乐观等。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可是社会对不一样的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都能够找到工作。

  (三)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变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一样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民营企业有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然将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进取转变就业观念,不仅仅要将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业上,还要适应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1.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宽广、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决定着我国就业形势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有必须的差异。

  2.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有待于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一个改革性的大飞跃,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各种刺激。“双向选择”从不利因素上讲,给那些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开了“绿灯”,解决了工作问题。“择优分配”在“双向选择”中难以有效实行。虽然学校经过评选优秀毕业生或供给信息,主动推荐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体现到部分毕业生,而那些经过关系到好单位的毕业生无须与其他学生竞争,这样就造成毕业生素质好差与用人单位好差及需要脱节。

  3.结构性矛盾突出。庞大的就业力气,客观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大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

  4.高等教育和经济转型速度没有完全协调起来,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由于高校扩招造成了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在教学质量上增加了难度。所以,学生培养质量难以与市场需求接轨,远远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5.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现实。学校和社会不是隔绝的,社会上消极、腐朽的东西,弱化了他们将所学知识去报效祖国和人民,立志到艰苦地方去创业的思想。

  6.就业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由于人才市场的不完善、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到位、学校与社会单位的协调不够等原因,仍然存在信息和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就业竞争环境欠公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

  7.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家长、教师、学校环境对大学生长大过程中的影响都是十分广泛和深刻。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而对子女的道德品质培养、心理辅导、劳动教育等有所忽视,这些弊端影响学生在择业上,贪图安逸,讲究功利实惠;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敢严格管理学生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政治方向模糊,把文凭和学位当作换取名誉、享受地位的条件,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不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

  大学生职业本事不足。表此刻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1.职业规划本事比较欠缺,很少有大学生对自我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我的素质、本事、个人特长、兴趣、学习、工作方式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等,依次做出决定和计划。

  2.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回报期望过高、就业盲目性大。有的学生还无法理解就业制度的改革,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我的本事;有的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本事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我,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使自我陷于不战自败的困境中;有的学生在获取职业信息和职业目标的筛选本事上不强,常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等。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因为扩招、下岗工人多而再就业等多方面原因带来工资标准降低,进入大城市、大企业的要求更高、机会更小等就业行情,因而在就业中没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浪费了就业机会。

  3.大学生实践动手本事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依然居主导地位。学校培养高分低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许多高校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自觉意识不浓,条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

  4.部分大学生礼貌礼貌欠缺,不注重细节。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评判好与坏、对与错,在生活中表现得自私、封闭,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或与大家不能很好的合作。可是,现今的用人单位几乎都异常注重团队合作,所以很多学生失去了机会。

  三、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议

  高校毕业生毕业分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望与发展。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所以,高校的教育和指导也应当是广泛的,将就业指导和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仅为毕业生传递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补充自我,找到自我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

  1.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分配政策的内涵。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不意味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界定了择业的目标和出发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2.高校应以梦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科学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团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我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所以,学校要让大学生清楚: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只能使竞争越趋普遍和激烈,优胜劣汰,谁也回避不了,必须使个人适应这个要求。市场经济中,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要以这些人才的标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供给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我认知,对社会认知,对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等应有全面的了解;学校要帮忙毕业生了解自我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适宜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我条件或对自我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忙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控本事、受挫本事和社会适应本事。

  3.学校和社会经过网络、电话、邮寄等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使信息畅通无阻,保证大学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适合自我的信息。

  4.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实现各种就业渠道相互贯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见习、实行、参观考察、供给模拟招聘会和面试机会。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我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时时注意把自我打造成适合社会的合格成员。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教育艺术,1996,(4).

  [2]郭建峰,刘启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8).

  [3]高晓琴.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4]王宏卫.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八):

  【摘要】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的一大难题。应届毕业生难就业问题存在多方面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原因等。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奋力,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完善自身本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我的一份力气。

  【关键词】

  就业;薪金;社会地位;素养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奋力。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在这个大学就业精英走向大众化的社会,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坚持自身的优越感,在择业时研究较多的是薪酬自我提升空间、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薪金等因素,而在自身本事、自我价值等方面研究的不够,导致大学生职业和就业观念取向不合时宜,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2.薪金要求较高。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本事认识不足,盲目羡慕高工资、高福利。选择岗位的时候缺乏对自我的清晰定位、目标性不明确更多关注的是薪金的高低、工作环境好坏,而忽视了升职空间、未来前景、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导致工作一段时间后缺乏动力与目标,出现怠工以及跳槽等现象。

  3.目光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部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本事较差,难以贴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挑选岗位时,不能正视自我的本事,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精神。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加之语言表达本事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二)社会原因

  1.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有些高校对就业工作不够重视,就业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未能贯穿大学四年,仅仅是毕业前的一种介绍形式,与社会脱节。“调查显示,十分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仅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明白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户口成为就业的绊脚石。目前毕业生自主择业已经成为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困难。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中都遇到过“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当地户口,很多大学生与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社会舆论导向。此刻很多家长及企业对软件、金融等行业盲目追风,而对农业、林业、养殖业不甚重视,导致很多农业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相反走向销售等行业,导致了人才的很多流失。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气,做出多方奋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

  (一)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摒弃“天之骄子”的想法,从基层工作做起,从现实出发寻找自我的就业出路。其次,在如今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大超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高校改革

  高校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进行学科设置,并调整就业结构,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走向。另外,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实处。整体提高就业队伍的素质,定期对就业队伍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吸纳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教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

  (三)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推动作用

  首先,从政策法规入手,完善就业体系。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消除职业歧视,规划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流动。应当鼓励大学生进取投身西部,投身基层就业,锻炼才干。同时,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吧,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相信经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奋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大学生必须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军,必须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与提高奉献自我的一份力气!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二十九):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下降,供需比日趋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多个方应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现状

  此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有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三,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并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供给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很多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自身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我高人一等,期望自我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必须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经过实践,他们能够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经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很多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奋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很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我,挖掘潜能,还能够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我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本事、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仅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我梦想的职位。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必须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供给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相信经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三十):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市场新变化调查

  本课题研究小组,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以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材料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经过对一些在校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掌握到当前大学生市场就业情景的新特征。其特征主要有:

  1、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难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客观事实。由于每年大学生毕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梦想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适宜的职业才就业,意味着长时间会没有工作。这会给学生自身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不能自食其力、精神负担和压力很大、梦想和现实冲突,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感觉自我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先就业再寻找机遇奋力创造,去实现自我的梦想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2、大学生就业生源多样化,海外归来、高校国际联合办学以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不断增多,使竞争压力有增无减

  目前,不仅仅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他很多国家也都存在就业问题。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我国高校招生存在很大的竞争。国际联合办学,出国留学和国内高学历走俏都和就业竞争增加筹码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业来源的多样化,使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3、市场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状况差别较大

  用人单位需要综合素质较好的大学生。良好的素质会把专业知识和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和价值成果。但相当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不健全,创造精神缺乏,知行分离、对自身没有职责心,不懂奉献只知索取,缺乏社会交往本事,意识狭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令人担忧。这些尚需完善方应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他们需要的是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胜任的人才。所以,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差生很大的落差,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与数量的低下。

  大学生要能够参与社会竞争,适应社会要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能够脱颖而出,就必须从以往的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转到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轨道上来,仅有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游刃有余、主动把握自身命运,实现梦想和个人价值。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除数量过多,就业难还有其他原因:

  1、用人单位偏重利益选择和编织关系网

  稳定、待遇好的职业趋向于少数群体,造成分配不公。维持社会关系要靠金钱和关系,这是导致大学生认为学而无用的最重要因素。给大学生造成学好专业不如搞好社会关系的心理。不少用人单位在选人时由于这种关系利益导向,常造成受聘学生早有定向和被安排,水平和本事与岗位不相适应,甚至学与用专业不对口,造成精华人才因关系和金钱门槛而无法恰当择业与就业,不仅仅埋没人才,还会扼杀人的创造性和进取性,也会让社会关系更加金钱化和不公正化,无知者管理有知者,造成社会整体素质低下甚至影向社会的发展。

  2、单位用人唯利是图

  这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因素,思维、行为以及生育和女工劳动保护等方面原因,会给聘用者带来更多的不便和相应的利益消费,使很多招聘单位在同等学历和本事下倾向于对男大学生的选择,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大了女生就业的难度;有些单位为了节俭开资,两人工作用一人做,不仅仅造成在职职工的加班加点,付出廉价劳动,还会减少社会常态就业数量,增加社会就业负担。

  3、高校教育机制的封闭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我国此刻高校教育体制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实践教学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还有很大难度,基地选择和设置、资金、措施、规章制度等很多方面还在探索中。所以高校教育尚处于封闭式阶段。学生们除了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所以人际交往和专业实际操作本事得不到锻炼。大学生事业心和职责感淡化,社会实践本事差,经验不足,眼高手低等方面都需要锻炼和提高。而企业强调经济效益,刚毕业就就业很容易造成学生本事与工作需要间的矛盾。高校教育机制培养出的大学生存在的缺点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4、大学生价值定位缺失

  很多人把就业目标定位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认为待遇好,就业和发展机会多,收入高。能够选择城市就不选择农村,能够选择南方就不选择北方,能够选择东部就不选择西部。他们仍然把面子、收入放在第一位。所以,这种盲目的随波逐流很容易让学生忽视不发达地区为他们供给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活在高度集中人才的地区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竞争和饱和带来的人才的浪费,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就业难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涉及到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要得到健全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

  1、完善聘用单位选拔人才机制,并建构强有力的制约监督途径和机制

  以德用人、以才用人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才智,鼓励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实现人尽其才的最有效机制;制订相应规范人才录用的规章制度,以奖惩和法律、法规形式约束选拔人才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给学生和社会以正能量的影响;给社会的主导建设者---大学生以进取、能动、健康的进取力气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摆脱金钱网和人际关系网,实现充分就业。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摒弃用人歧视。

  2、大学生要奋力提高自身素质,拥有参与竞争更、胜任各项工作的本领

  社会需要有专业知识、创新本事、品德优良、善于交流、沟通、实践本事强,人际关系协调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大学生要奋力做到:

  第一、在高校中培养进取进取意识,建构强大的内心,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交往本事和实践活动本事,拥有事业心和对自身与社会的职责感。做好这些才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才到达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根本要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的重任。

  第二、摆正价值观定位。就业难已是客观现实,大学生价值观定位模糊对其就业影响是很大的。就业的目的一是生存,二是发展。求职择业必须应对现实,冷静、客观分析。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要懂得价值实现不在于职位高低、环境好坏,而在与自我本事与梦想目标的实现。

  首先,依靠专业知识开拓创新新的市场发展领域,打破人才过于集中,从而降低个人价值创造的局面。

  其次,转换地域发展和工资水平思路。全面考察就业利弊,更要看到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空间和前景,避免短期效益和误差认识。到缺乏人才的地区去发展,能够让本事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能够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人生梦想。

  再次,充分利用就业平台,掌握自我推销策略。当前人才招聘方式很多,中介机构或私人介绍,人才交流市场会,网络资源等等。寻找适宜就业岗位抓住机会很重要,但善于推销自我更为重要。善于自我推销的学生,往往容易把握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不懂自我推销的学生常常难以获得用人方的认可,容易被无情的竞争淘汰。成功的推销者首先要了解招聘者的需求和愿望,准确把握用人方的真正需要,然后必须面带微笑、满怀自信地向他们表达自我真实的求职意愿;向用人方表达信心,获得赞赏;向用人方展示实力,获得认可;向用人方表诚意获得成功。

  3、社会高校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应做的奋力

  第一、提高办学水平。要做到人尽其才,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创造出价值来。所以高校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的前沿步伐,不断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顺应市场需要,转变培养手段和目标。让高校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储备库,成为知识创新的生产厂,成为社会提高的启动器。而不是仅有知识没有本事的大学生的养育场。

  第二、健全高校与社会相联系的链接环节。高校大学生毕业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和我国教育体制有关。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封闭式的楼群居住环境等,加上基本属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使高校培养踏出校门即能顺应社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很少。专业知识停留在书本上、人际交往停留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成为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弊端。所以,高校需要打破这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本事上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如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怎样锻炼学生开放意识和工作本事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实践场所和走向社会的渠道,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第三、社会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给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资料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梦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进取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仅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造福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总之,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确定。我们经过奋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教育机制和就业体制,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本事和就业渠道,充分实现大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