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一):
计量经济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对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就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相关提议。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独立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对于掌握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经过学习计量经济学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本事与精确的表达本事。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定量分析对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所以,计量经济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
虽然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普遍反映“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一方面是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交叉构成的学科,是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行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资料,其学习具有必须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本事,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很值得考量。
对于如何搞好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很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教学工作。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第三批次,与普通本科的教学工作还存在必须差距。笔者结合自我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与提议,以期为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二、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计量经济学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前者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资料,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供给方法论;后者主要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根据计量经济学的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在经济类专业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应的本科阶段应学习初级计量经济学,研究生阶段根据专业需要学习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许多学校的本科、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衔接存在问题,导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资料有许多重复。这表现为对本科生的定位偏高,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弱化了实验教学与计量模型的具体应用与解释。一些教师对数学公式的大幅推导,导致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放弃。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大纲基本都复制普通本科院校,没有构成自我的特色。在普通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楚情景,在独立院校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各种理论和方法,对如何建立模型以及利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却讨论较少,对同步运用软件操作也介绍较少,以至学生学习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会实际运用或者不能对实证结论做合理的分析。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缺陷
现代大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可把计量经济学中的很多矩阵与公式推导用PPT展示,节俭板书的时间;多媒体教学也可方便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资料的动态性、趣味性与直观性。可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较大,且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幻灯片在瞬间将所有资料一次性播放出来,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资料,如不及时复习,学生很难消化课堂授课资料。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充当了放映员和播音员,那就容易变成“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构成有效互动教学。
(三)计量经济学课时少,很难开展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一些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如我校的计量经济学为51课时,且没有实验课。在较短的课时内要向学生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另辟时间专门学习软件操作。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十分烦琐,用手工计算几乎得不出结论,因而,必须借助软件才能估计与检验模型。如果学生不会运用软件操作,那么对模型估计就得不出结果,也就没有教学效果。在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教师只能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的过程,学生对计量软件难以操作与掌握。
(四)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拥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等先修课程扎实的基础。而一些学校对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课程的课时安排过少,采用考查的方式考核,导致部分学生的前期知识掌握不牢,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在前修课程中,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联系最为紧密。有些学校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第一学期修完统计学,要到大三才学习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的学习时间相隔较长。很多同学原本统计学的知识就较为薄弱,再加上时间长了统计学的知识遗忘较多,这也严重影响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五)学生的数量基础较弱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的综合,它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要弄懂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各种模型以及模型存在的问题,需要必须的数学与统计学知识。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兼招,一般文科生的比例较大,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通常要差些。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觉得较深的数学推导晦涩难懂,随着不懂的知识点增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在必须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三、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提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合理选取教学资料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独立学院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资料以初级计量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传统的经典模型,像离散模型与面板数据的资料能够完全略去,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对于同一种检验方法重点介绍常用的方法即可。如异方差,提议重点讲解White检验即可,其他方法可稍作介绍,这样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掌握与运用。
(二)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注重完善多媒体教学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清本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运用,并注重讲解它们的经济背景。由于计量经济学实质上是经济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可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数学推导也应不作要求。当然也需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完全不讲必要的数学推导,讲清其数学逻辑即可,这样才能帮忙学生理解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多媒体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来说是必备的,但除此之外应辅以板书教学与网络教学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必要的简单的推导可用板书书写,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重要的结论与一些常用的公式也可用板书书写,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反馈,某些重点难点可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增加师生的互动,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
(三)加强案例教学、建设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能够帮忙学生理解案例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最好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经济背景,共同建立模型以及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经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其次,尽量运用新数据新案例,最好能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进取性,让学生认识计量经济学的用途。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验课
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可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的要求,例如增加某些课程的学分,把考察的先修课程改为闭卷考试的方式。在课程安排上,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学完统计学课程,之后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这样学生只需稍微复习,就能回忆起统计学的知识,课外就不需花更多时间来复习统计学的资料,也更容易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开展实验教学一方面能够在鲜有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这样教师能够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也可开设专门的实验课,专门讲授Eview软件操作与应用。不管是增加课时还是开设实验课,都需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安排。
(五)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提高课程论文质量
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很重要,但课后的复习同样不容忽视。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能消化与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所授课班级较多、学生数量太多的话,教师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将会很大。所以,有必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或团队,每个小组或团队选择组长,组长搜集组员的各种疑难问题,每周由教师对小组长答疑,小组长再给组员答疑。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都十分强,如果学生不做必须的练习,很难到达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练习题分为理论习题与实验习题,这两类习题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前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后者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运用。所以,这两类习题教师都须布置,对于理论性习题教师可建设习题库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让那些勤奋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练习。为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除了进行实验练习外,布置课程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课程论文练习能在必须程度上帮忙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很多同学的课程论文修改后就是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课程论文一般分小组完成,同时也鼓励学生单独完成。为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教师也应进行课外辅导。从选题到建模以及结果分析,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能够帮忙学生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
二是教师的参与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降低学生网络抄袭的可能。课程论文需要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的最终几节课,每个小组可进行10分钟陈述,然后由教师与同学就论文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这样避免学生的偷懒和投机行为,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
摘要:计量经济学指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经过经济学及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和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计量经济学它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独特的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计量经济学也具有不精确性。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还需我们共同奋力。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此刻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仅有将三者构建在一齐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所以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齐分析,经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所以,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xx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必须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能够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经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经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经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梦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奋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提高,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本事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供给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梦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可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梦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明白如何避免这种情景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当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xx(五):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计量经济学论文(三):
1、引言
1.1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一词最早是在1926年由挪威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Frisch发表的《论纯经济问题》一文中,按照“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一词的结构提出的。但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正式确立,其标志一般认为是1930年12月弗瑞希(Frisch)和丁伯根(J.Tinbergen)等经济学家发起的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和1933年由它创办的学术刊物《Econometrica》的正式出版。1980年以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与飞速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计量经济学成为一门能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
1.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
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确定变量和数学关系式-模型设定;分析变量间具体的数量关系-参数估计;检验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模型检验;作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模型应用。
2、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经过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确认为可靠的计量经济模型才能够用于实际的经济计量分析。计量经济模型主要能够用于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等几个方面。
2.1结构分析。所谓经济结构分析,是指用已经估计出参数的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关系进行定量的考察,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分析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时,模型体系中的解释变量发生必须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2.2政策评价。所谓政策评价,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对各种政策方案作出评价。这种情景下,是把计量经济模型当作经济运行的“实验室”,去模拟所研究的经济体系,分析整个经济体系对各种假设的政策条件的反应。计量经济学模型用于政策评价,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工具-目标法。给定目标变量的预期值,即我们期望到达的目标,经过求解模型,能够得到政策变量值。二是政策模拟。即将各种不一样的政策代入模型,计算各自的目标值,然后比较其优劣,决定政策的取舍。三是最优控制方法。将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最优化方法结合起来,选择使得目标最优的政策或政策组合。
2.3经济预测。经济预测是指利用估计了参数的计量经济模型,由已知的或预先测定的解释变量,去预测被解释变量在所观测的样本数据外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是试图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寻求变化的规律,然后能够把这种规律用于样本以外的数据的预测。经济预测能够是对被解释变量未来时期的动态预测,也能够是对被解释变量在不一样空间状况的空间预测。
2.4验证理论。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去验证既有经济理论或者提出新的理论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理论仅有能够成功地解释现实,才能为人们所理解。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实际是人们对某种经济规律的认识,而样本数据是经济活动现实的体现。计量经济学将理论与事实结合起来,供给了一种检验经济理论的方法。如果依据某种理论建立的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样本数据,模型估计检验结果与理论相贴合,也就验证了既有理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述了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在认识计量经济学一般性研究步骤的基础上,介绍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着重对计量经济学模型四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其主要结论如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能够用于经济结构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和理论检验。诚然,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预测期限短、精准度不够、对非平稳发展过程和缺乏规范性行为理论的活动难以预测等情景,可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在诸多定量分析问题中仍具有较强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庞皓。计量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3]杜江,李恒,贾文。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计量经济学论文(四):
1引言
计量经济学涵盖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不一样于其他本科核心必修课程,它对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料有更为突出的强调,也是经管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在深入分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先修知识的衔接问题
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能够看成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当在先修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然而,我校的国贸专业基本都是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功底薄弱,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情景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出现畏难情绪。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不能很好领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与先修课程资料的衔接问题。由于该专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由其他院系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是由我院的教师任教,由于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程讲授难度和讲授资料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资料很好的衔接。
2.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此刻我校已经具备开展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有能够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及电脑相关设备,但软件建设不到位,目前尚缺乏可供计量经济学实验的相关软件。每次实验课时都需要学生自我从网上下载破解版的相关软件,临时安装的机子上进行相关的操作练习,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时可控性也得不到保证。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实验室计算终端的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布置实验资料和任务,下达操作指令,供给必要的帮忙与提示,同时,在实验室计算机坚持联网的状态下,学生在浏览查找数据时可能因其他信息干扰而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在实验课期间的行动有所监控,而目前我校实验室还不具备实现实时可控的条件。
2.3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本事,同时,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并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例如不能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本事、文献检索本事。
3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夯实先行课的知识
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本事,能够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经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3.2加强实验课环节
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完整性、配套性。在此基础上应当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课堂教学部分提议将2/3学时用于讲授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讲授相关的方法在软件上的实现,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不仅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效果更好。
3.3完善考核机制
全部课堂资料讲授完毕后,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的选题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结果构成课程论文,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设定、模型的优化和估计,以帮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升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课程论文的水平作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量经济学论文(五):
空间计量经济学逐渐成为计量学的主流,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地理单元(或由网络连接的个体)之间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的学科,它着力解决空间依靠与空间异质两大主题。空间依靠是某一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的功能性关系,是空间过程与空间(行政区)边界不一致的结果。空间异质是空间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它在模型中体现为异方差、因空间变化的系数等。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空间计量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最近研究尤其关注经济学领域,涉及的资料包括空间溢出、城市发展和组群经济、贸易和经济增长等。
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其发展过程,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
1979年,Paelinck和Klaassen出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Paelinck和Klaassen全面论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与基本模型,从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有两个。一个是能够追溯到地理学的定量革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Berry和Marble(1968)《空间分析》,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经典的论文。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定量的地理学家开始研究空间模型的估计问题。第二个起源源于区域科学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工作,他们把空间效应纳入到模型中。
萌芽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莫兰指数(Moran'sI)检验方法为主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估计、模型的识别以及模型的识别检验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很多的学者关注模型的识别和模型设定的检验,这一时期学者提出了许多不一样的模型设定检验的方法,比如Anselin(1984,1986)提出的非嵌套假设检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空间计量时空模型的初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资料是关于时空模型设定方面的研究,异常值得一提的是空间似无关回归模型方面的研究。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逐步正规化、严格化,尤其对模型估计量渐进性质的证明方面。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检验和估计方法对有限样本性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的模拟实验方法也为有限样本性质的研究供给了有效的工具。这一阶段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模型的设定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模型设定形式,如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面的进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技术改善,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他估计方法的应用,如贝叶斯方法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应用、蒙特卡罗模型(MCMC)和吉布斯抽样在模型中的应用。在空间检验方法的研究方面新进展包括:研究空间相关性与异方差同时存在情景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稳健形式的LM检验统计量,针对不一样模型的莫兰指数统计检验方法的扩展等。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应运而生,已有的统计计量、软件都相继增加了对空间统计的软件包。
进入21世纪后,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主流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认可。这一时期,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仅应用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并且被广泛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传统领域。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进一步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也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其标志是为了检验和诊断空间计量模型的各种误设情景进行的LM检验有了突出的进展。空间经济预测研究一向是空间计量研究较弱的领域,21世纪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代表性的研究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预测研究。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应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普遍地认可。这一时期,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杂志开始刊登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主流计量经济学教材增加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专门介绍的章节。空间计量经济学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趋势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空间计量经济学都有了十分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之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经济学处理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是经过空间权重矩阵来描述。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几乎都是基于作者的主观确定,且没有一种固定的评判标准。所以,如何较为准确地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空间权重矩阵的有效性是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二,非线性模型和限制因变量模型的空间效应设定。目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了线性模型的空间效应问题,而较少涉及非线性模型或限制因变量模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学者们更多地研究除线性以外的模型空间效应问题。
其三,空间异质性和变结构模型的处理问题。已有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围绕空间相关性展开讨论的,而较少涉及空间异质性的处理方式。所以,空间异质性的类型、检验方法和处理手段将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另一发展方向。
其四,不一样估计方法和模型设定的比较研究。目前的文献较少涉及不一样方法和模型之间的比较研究,如GMM和ML两种方法的优劣、贝叶斯和非贝叶斯估计量之间的比较以及变系数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在处理空间异质性的优劣性比较等。此外,把贝叶斯引人空间计量经济学,也是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计量经济学论文(六):
1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资料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资料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本事,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但实践教学资料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资料,从而使学生被动地理解相应资料,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资料。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
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贴合当下的实际情景,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贴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资料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所以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本事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提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经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景的案例库。案例素材能够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本事。并且经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能够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能够是学生结合自我感兴趣的资料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经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资料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本事,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必须的启发。
作者:黄敏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
计量经济学论文(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外出旅游成为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指标,与国内旅游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公路里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对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他们的定量关系,构建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给出了多种检验的详细过程并提出提议。
关键词:国内旅游;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旅游也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8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xx年的34195.1亿元人民币,发展速度惊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增加就业,且旅游业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能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研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的设定
2.1国内旅游人数(X1)
按照经济学理论,并根据现实的市场情景我们可知,当一个市场或行业中的消费人数不断增加,消费人群的很多集聚,这个行业的便会蓬勃发展,收入也会不断增加。旅游业也是这样,国内旅游人数不断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就会随之增长,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选择国内旅游人数(X1)作为解释变量。
2.2国内生产总值GDP(X2)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GDP越高,相对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越好,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富裕,从而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才会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即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所以我们选择国内生产总值(X2)作为解释变量。
2.3国内旅游人均花费(X3)
毫无疑问,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与国内旅游收入是成正比的,旅游的人均花费反映了人们的支付本事,人们的支付本事越强,则人们的旅游花费便会越高,从而国内旅游收入也会不断地增加。而国内人均旅游花费又分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但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在那里就仅选择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解释变量。
2.4公路里程(X4)
交通便利与否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交通越便捷,出行越方便,则对游客们的吸引就越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庭都更加倾向于自驾游,所以在此选择公路里程作为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
2.5其他因素
2.5.1家庭财产:
每个家庭的家庭财产的多少无疑会影响到家庭的旅游消费支出,但由于家庭的财产数量很难取得数据,不能够实际的度量,故将其归为其他因素。
2.5.2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对人们的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影响,消费观念越前卫,其在未来消费中住房、子女上学等的比重就越低,而在旅游等其他享受消费上的比重就越高;消费保守的节俭型消费者在未来的消费主要还是住房和子女学业等,而对精神享受方面的投入较少。
2.5.3偶然性的灾害:
从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出偶然性的灾害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如20xx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导致的传染性的疾病使得20xx年的国内旅游消费收入较20xx相比明显的下降。这些因素由于数据搜集等原因不易度量,故将其归为其他因素,在本文中用随机扰动项u表示。
基于以上分析,初步建立模型为:
3、数据的收集
本文收集了我国1996-20xx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数据。
4、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用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可得估计结果如下:
4.1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R2=0.9980,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9974,说明模型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解释程度高达99.8%,证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
F检验:在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F=1853.275,大于临界值3.06,其P值0.000000,也明显小于α=0.05,说明回归方程显着,即“国内旅游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公路里程”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内旅游收入”有显着的影响。
T检验: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证明各解释变量对国内旅游收入(Y)有显着影响。
但由于变量X2、X4的符号为负,就是说经济增长与交通的发展反而会使我国旅游收入减少,这明显与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不贴合,证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现对其进行计量经济检验:
4.2计量经济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选择的解释变量过多,所以在进行模型估计前,应对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及分析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利用COR命令进行相关系数检验,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经过计算证明,各解释变量都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高度相关,且解释变量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为了消除重共线性,将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对Y、X1、X2、X3、X4分别取对数,采用OLS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出模型估计结果为:
对双对数模型检验后发现模型中的两个解释变量还不满足t检验时的显着性水平,同时还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所以需要对该模型进行改善,在双对数模型中将解释变量X2与X4去除,再用OLS法重新估计模型得到:
4.3统计意义检验:
拟合优度:R2=0.9999,说明模型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解释程度高达99.99%,证明模型对样本拟合的十分好。
F检验:在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F=14864801,其P值0.000000,也明显小于α=0.05,说明回归方程显着,即“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内旅游收入”有显着的影响。
T检验: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证明各解释变量对国内旅游收入(Y)有显着影响。
4.4经济意义的检验
经检验,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1%时,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1.0005%;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每增加1%时,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0.9986%.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均花费都与国内旅游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贴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4.5计量经济学检验:
(1)自相关检验: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查DW表,当n=20,k=2时,得下限值dL=1.100,上限值dU=1.537.
(2)异方差检验。从White检验知nR2的P值明显大于0.05,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所以本文的最终模型估计结果为:
该模型表示,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1%时,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1.0005%;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每增加1%时,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0.9986%.
5、结论与提议
由于因素选择以及模型设定等问题,经过计量分析可知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是影响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最主要、最显着的因素,并且二者均与国内旅游收入是成正相关的,所以为了提高国内旅游收入,提出以下提议:
5.1国内旅游人数: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进行旅游消费,我国旅游企业能够对旅游客源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因地制宜,根据不一样地区的旅游资源设计出适合不一样层次的旅游消费者的产品线,将旅游产品及其价格差异化,来满足我国不一样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旅游业需要不断地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如分时度假旅游、古村、古镇与古院落整体开发的旅游、会展与生态旅游等,以此增强人们旅游的乐趣,吸引更多的人进行旅游消费,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5.2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增加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从根本上要提高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在城镇居民中,要提高并稳定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消除其消费预期悲观心理,增强其对未来收益的信心,来有效的刺激消费需求。对于广大的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而言,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增加其消费的最重要的措施,如鼓励农村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振兴乡镇企业来吸收剩余劳动力等来改善农民收入,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于消费,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2]叶银丹。国旅内游收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20xx(04):98-99.
[3]刘文斌。关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初步研究[J].经济师,20xx(08):275-276.
[4]田力。四川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xx.
[5]李云鹏。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06):55-5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stats.gov.
计量经济学论文(八):
论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假定;参数枯计;检验
论文摘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面广、计算复杂的较难学的课程。从学这门课应具备的知识条件入手。分析了学好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要学会建模,要懂得几种参数估计的方法,还要明白模型检验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以统计知识、数学方法为基础,以必须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手段,经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经济政策效果的一门十分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此刻很多专业都开设这门课。但由于这门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要求的应用手段高,所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比较困难,且学的效果也不太梦想。本人根据自我的教学体会,谈谈学好这门课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学生学这门课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统计学、数学和经济学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且缺一不可。
(一)对统计学而言,为了测定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量经济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的方法以及建立模型所需要的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等都离不开统计方法。异常是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所以,统计学就成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就成为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好坏、参数估计代表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对经济学而言,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计量经济模型描述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研究必须以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机制作为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如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建立,就是以不一样的消费理论和投资理论为前提的。此外,计量经济研究的结论反过来能够验证有关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
(三)对数学而言,为了将经济理论和客观事实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由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多个因素之间静态或动态的随机关系,所以需要引人数理统计以及微积分与矩阵等理论方法,这些方法成为计量经济研究的建模工具。如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就利用到微积分中的极值原理,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要用矩阵理论推导参数的性质,在搜集资料时要用抽样理论等。此刻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科学化的标志。这种科学化推动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如微分学与边际理论,优化方法与最优配置理论,所以,数学是计量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这是计量经济学的关键。
(四)对计算机技术而言,社会发展到今日,计算机已普遍运用到定量分析中,定量分析是依据数理统计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多数方法复杂,计算工作量大,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学好计量经济学,学生就必须要有厚实的统计学基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否则,分析问题时将会很困难,甚至分析不下去,即使分析出来,结论和实际也会有很大偏差或者根本和实际经济运行规律相违。
其次,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注意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
(一)几个基本假定是运用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条件。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估计的任务是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常用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简称ors法,为保证参数估计量具有良好的性质,就需对模型提出几个假定。如果实际模型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如果实际模型不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不再适用,这就需要发展其它方法来估计模型。所以它是运用ors法的前提。
几个基本假定是:1、假定解释变量xi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且之间互不相关。(是第i个解释变量);2、零均值假定,即,其中为随机误差项;3、同方差假定,即,其中为方差;4、无自相关假定,即COV;5、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即;6、随机误差相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假定,即。
(二)几个基本假定是贯穿计量经济学的一条主线。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检验,目的是检验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一般是检验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问题、解释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以及解释变量是否是随机变量,这些问题都是根据这几个基本假定而来的,即如果违背了同方差假定,模型就存在异方差,即;如果违背解释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即0;如果违背随机误差项在不一样样本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自相关问题,即0;如果违背解释变量是确定性变量的假定,那么模型就存在解释变量是随机变量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它产生的原因,会造成不一样的后果,所以,就有不一样的模型检验、处理和估计的方法,所以学生要异常注意把握这几个基本假定。
第三.学生学这门课要了解为什么要建模.以及如何建模
模型就是表达研究系统内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式。它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和样本数据显示出的变量间的关系建立的。如生产函数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经济过程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除了存在经济行为理论上的相互联系之外,还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关系可经过模型来表达。经过模型可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模型研究的是当一个或几个变量发生变化时,会对其它变量以至整个经济系统发生影响。如果人们不经过建模,而过分依靠直觉,即凭经验和学识去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则会很危险,因为可能会忽略或者错误地使用某些重要的关系。另外,凭直觉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充其量只能算作定性分析,它只能分析出变量发展的趋势,而不能分析出当一个或几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时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动几个单位,也就是说,它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不能证实变量变化的度以及进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
检验。再有,经济预测时,要供给预测的精度,凭直觉的方法通常会阻碍预测结果置信度的数学度量。所以,仅有经过建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象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的建模建模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因为它主要依靠建模过程中的直觉确定,而这些确定又没有清楚的准测。一般建模的方式有四种:一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运用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模型的具体数学形式;二是根据实际统计资料绘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图,由相关图现实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如果相关图中的点大致呈一条直线,那么就建立直线回归模型,如果大致呈一条指数曲线,就建立指数曲线回归模型;三是如果数列是时间数列,可根据时间数列的特点确定模型。例如,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K次差大致为一常数,一般说可研究配合K次曲线模型,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对数一次差大体为一常数,可研究配合指数曲线模型;四是在某些情景下,如果无法事先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那么就可采用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段模拟,然后选择其中较好的一种。这几种方式都是对理论模型的初步设定,在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过程中还需逐步调整,以得到一个函数形式较为合理的模型。一个合理的模型应包括三点:(1)要贴合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2)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参数的估计方法要科学;(3)数据要真实可靠。
第四.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掌握几个主要知识点。
这门课主要学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模型的应用,其中又以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不管什么样的模型,都要涉及到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模型的检验,这些其实就是这门课的主要知识点。模型的建立前己述过,那里主要谈谈参数估计的方法和模型的检验方法。
(一)参数估计的方法。模型建立以后,要想在实际中对经济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就必须估计模型的参数。参数是模型中表示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系数,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它是未知的,需要估计。所以参数估计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资料,可根据不一样的原理构造不一样类型的估计方法。主要方法有:
1、普通最小二乘法(OIS法),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估计的参数具有线性性、无偏性和最小方差性,即参数具有优良的性质。这种方法是从最小二乘原理出发的其它估计方法的基础,如加权最小二乘法、折扣最小二乘法、间接最小二乘法、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它的理论前提是各实际观察值与理论估计值离差平方和最小。
2、最大或然法(ML法),也称最大似然法。这种方法是从最大或然原理出发发展起来的一种估计参数的方法。虽然其应用没有最小二乘法普遍.但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原理是当从模型总体中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之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当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联合概率最大。这个联合概率又称为变量的或然函数,经过对或然函数极大化以求得总体参数的估计量。
3、高斯—牛顿迭代法。对于有些不能转化为线性方程的非线性方程模型,估计参数时用高斯—牛顿迭代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泰勒级数展开式去近似地代替非线性回归模型,然后经过多次迭代去多次修正回归系数,使回归系数不断逼近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最佳系数,最终使原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到达最小。它的程序是:(1)选择初始值;(2)把泰勒级数展开;(3)估计修正因子;(4)检验精确度;(5)重复迭代。
(二)模型检验的类型。参数估计出之后,模型便已确定。但模型是否贴合实际,能否解释实际经济运行过程,是否最大限度地拟合了样本数据,还需要进行检验,检验类型包括:
1、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各个参数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数值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例如,需求函数中,需求量一般与收人正相关,与价格负相关。所以,收人与价格的参数估计值分别应取正值和负值,如果结果相反,就应调整模型。又如,食品支出的恩格尔函数:其中:表示人均月食品支出水平,表示人均月收人水平,那么的取值区间应在。到1之间,因为食品的增长幅度一般低于收人的增长幅度,如超出这个范围,则不能经过经济意义的检验。
2、统计检验,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推断方法,对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一般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法、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法(F检验法)和解释变量检验法(T检验法)等。统计检验是对所有现象进行回归分析时都必须经过的检验。
3、计量经济检验,主要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如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基本假定)的检验、模型的识别性检验等。
模型如果经过上述检验,则证明所估计的计量经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进一步用于定量分析。若有些检验未经过,则证明:或者模型设定有错,或者搜集的统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景。这就需要重新设定理论模型或重新搜集统计数据。
计量经济学论文(九):
【摘要】计量经济学涉及到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研究计量经济学,加大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就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计量经济学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开始应用于管理、会计、教育等研究领域,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给了巨大的动力。就我国计量经济学研究工作来看,经过30多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瞩目成果,可是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还存在必须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此刻研究方法和水平上,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应用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所以,相关部门必须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主要问题
1.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理性认知问题
虽然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取得了瞩目成果,可是,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缺乏理性认知,在应用研究中还是停留在表面。一方面,对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扮演的主角的认知不到位,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围绕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对经验数据的深入分析不足,这种错误的认知直接制約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量化”发展,认为计量回归的技术先进程度是衡量文章学术层次的重要表征,在这种人之下,研究学者的研究倾向、方法选择上很容易进入“量化”误区,造成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可能产生“非理性”导向。
2.计量经济学研究模型的不合理
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模型设定是该学科的核心资料,合理、正确的模型设定是其应用研究科学性的保证。可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存在模型设定不合理的问题。在模型设计中,不能有效地结合理论与数据,有的建模理念脱离了实践,有的建模理念单纯的以经验数据为主,这种片面性的建模,很难发挥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模型的真正作用。以经济理论为导向的建模范式为例,这种模型主要根据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建模,然后进行回归分析,这种以单纯的经济理论为导向的模型应用性效果比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3.模型应用研究的技术问题
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受技术因素的制约,计量经济应用研究发展比较缓慢。以时间序列为例,就目前来看,时间序列模型设定时,为了获得更好的统计效果,会在模型中添加滞后项或移动平均项目,然而这种行为是没有经济学理论依据的,当时间序列模型中添加这些项后,回归模型的残差就可能存在时间序列相关,进而使得模型难以准确的反应时间序列动态变化,难以对变量作出准确的评估。另外,在时间序列模型中,误差的计量方法比较落后,在模型计量误差的时候是直接应用DF或ADF一般单位根检验临界值作为残差检验临界值,这种方法可能导致本来不具备协整关系的方程残差经过检验,进而影响到应用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科学性的提议
1.正确看待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型学科,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正确看待计量经济学。首先,要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理性看待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仅有正确认知计量经济学,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其次,要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深入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全面了解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从而更好地发展计量经济学,推动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
2.提高计量经济学研究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
经济社会里,计量经济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而要想推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就必须合理、科学设定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首先,在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设定中,要有效结合理论、数据,遵循理论和数据相结合的“关系导向”范式,设定合理的模型,保证模型、理论、数据三位一体,确保模型能够全面地反映经济规律;其次,要确保计量模型与经验显示相符,在模型设定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生成过程来建模,从而保证模型设定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确保模型本身与理论、数据相一致。
3.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技术性
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技术性是推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发展的关键,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能够提高计量经济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首先,要正确设定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进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误差项的源生性,模型设定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以相关数据为依据,以理论为指导,从而保证应用模型的科学性;其次,要加强模型协整关系的检验,明确数据生产过程,采用科学、先进的计量软件来完成计算过程,保证计算结果的科学性,进而推动计量经济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四、结语
综上,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加大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现阶段,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还比较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方法比较落后。所以,必须深入研究计量经济学,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供给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艳.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J].财经问题研究,20xx,(十):129.
[2]刘丽艳,朱成全.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46-52.
[3]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J].经济研究,20xx,47(02):120-132.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
摘要:建立计量经济建模的目的就是用来模拟现实,以到达经济分析。政策测定。预测与决策。理论的实证与检验等多角度的使用需求。然而在现实的应用中却存在着许多的不恰当使用问题,主要表现为模型不检验。甚至未经过检验就使用的问题。这些不恰当的使用主要是对模型及建模工具的理解偏差等原因造成的。如果不加以重视,不但达不到经济分析的目的,甚至会误导后续的研究,以及错误的决策,还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计量经济模型;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协整检验。
计量经济模型是对复杂的现实进行抽象和简化的有效工具。其将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关系以方程式的形式表达,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同时,这些主要关系往往都是经济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的反映。所以一个好的模型就应当反映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因果关系就能够有依据的制定政策和计划方案,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率。然而在现实的模型使用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将就模型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对模型的理解及其使用偏差。
在学生的论文答辩或中期的检查中,经常会遇到为什么不在文章的某处建个模型?或者是我想在某处建个模型该怎样做?甚至某些高校的论文规范中要求论文中都要包含模型才能及格等等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就是对模型一词的理解偏差,即认为模型就是一个方程式,所以在文章的某处加入证明某种关系的方程式就算是建模了。这种错误可能产生的后果就是局部的关系与全局系统是否恰当问题。即局部的关系在全局中是否真的起作用并没有得到实证,甚至是局部关系与全局的关系相矛盾。如果在论文写作的制度规范中要求有模型,则这种制度规范必然会引起学生们对模型理解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不但会迅速扩大,还会很容易导致很多的形而上学式的分析结果。
我们所写的任何一篇学术研究类的论文,都能够看做是一个模型,或者是更大模型中的局部细化。即使你没有使用模型一词,也没有想构建什么模型,你都避不开文章的框架和对现实的各类描绘。现实属于客观的存在,你的描绘就是对现实存在的抽象缩影,这种抽象就属于建模。只可是你使用的是语言描述,并非方程式而已。现代意义上的计量经济模型,是以方程式(组)加残差的形式构成的。往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简化描述,它应当是论文的核心,而论文的其他部分则是对模型解释、铺垫、基础说明等资料。
二、建模理论的恰当性。
任何一个模型的构建都有着其观察视角,及其理论或经验依据。仅有你依据的理论贴合现实时,你才能得到有代表性的有效模型。这种有效性在模型的使用阶段主要表现为预测性误差很小。这一点在现实的模型使用中是很难做到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我所依据的理论经验,多是盲人摸象式的观察和感受得到的。这种有偏感受的代表性,天然要影响到模型的质量。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形式化片面发展,使得其经济理论很难贴合我国的现实,其解释力也很有限,而我们的很多学者又以学习和借鉴西方理论来构建模型,所以这是目前的很多模型无效的根本原因。
其次,计划经济的实验性道路的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建时间不长。还有很多理论和猜想需要实践的检验。在没有实践检验之前,我们的猜想所产生的任何偏差都会引起模型的无效。
三、对现实观察的恰当性。
统计观察数据是决定模型有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在模型的初步设计后,我们多会感觉到观察数据的短缺,于是会产生很多获取统计数据途经,进而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代表性问题。这在论文写作中又是普遍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其具体的表现及成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相当一部分论文采取以相关数据来替代实证所需的观察数据,而已有数据的代表性就成为模型有效与否的主要问题。由于已有数据多是国家统计局的公开信息,所以很多模型的内涵不一样,实证的结果却都很相近,甚至模型的经济意义都变了味道。
第二,有部分论文采取了自我组织问卷或采访等方式来获取所需数据。这是值得提倡的做法,可是由于观察范围的有限,很难获得会面有代表性的系统数据。进而使得模型也不具有代表性了。
四、模型应用的条件及其恰当性。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系统性模型很多,常见的模型及其应用条件是人们经常忽略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第一,最简单和最常用的系统模型就是期望值为零,方差为固定常数的随机干扰系统。它是计量经济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模过程中以残差的方式出现。如果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能够很好的解释被解释变量的话,则残差将是零均值、同方差、无自相关的平稳变化的随机干扰子系统。否则,残差将表现出存在异方差或自相关等严重问题。
第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规律的研究,能够经过自相关、偏自相关、互相关等函数的分布特征,来确定计量经济模型中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即当某变量的自相关函数是拖尾的,而偏自相关函数表现为P阶截尾的特征时,则说明该变量为P阶自回归过程AR(P);如果某变量的自相关函数是Q阶截尾的,而偏自相关函数却是拖尾的,则该变量为Q阶移动平均过程MA(Q);如果一个变量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都是截尾的或都表现为拖尾的特征时,则该变量就是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ARMA(P,Q)。在回归模型中如果被解释变量是自回归过程,则该模型就叫做自回归模型ARM;如果解释变量是自回归过程,则该模型叫做分布滞后模型DLM;如果两者都是自回归过程,该模型就叫做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M。ADLM的分布滞后阶数能够经过互相关系数的阶数,或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来分析确定。
五、模型的估算和检验的恰当性。
模型的估算和检验多是采用固定的程序进行的,其中的算法、应用条件、使用原则等方面的不恰当使用,或者根本不进行检验等情景的广泛存在,使得模型的有效性大大减弱。常见错误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没有进行各类检验或检验资料不全面的问题。
在上期有关计量模型的检验知识介绍中,我们将对模型的检验分为四类,其中的绝大多数检验都是要做的。而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做检验就使用的模型,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很避讳的事情,然而这种避讳却是目前很容易出现问题。模型构建中的某些检验是必须要做的,如变量的显着性检验、残差的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检验等等都是不能缺省的。
(二)模型估算上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计量建模中的估算方法很多,尤其是机器学习思想引导下,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得到估算方法更多。而这些算法所产生的偏差及随机干扰性的误差,多数是不可控制的。其中经过证明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很少,很多方法需要逐步修正来完善。而这一完善过程需要收敛集中才有意义。可在实际建模中,却存在着很多的只适合内插预测,不适合外推预测的估算模型。
如很多的存在条件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类模型,以及向量自回归的、两点法、三点法、指数平滑和移动平均等方法得到的估算模型,往往都存在着这类不收敛问题。
(三)回归与协整分析的恰当使用问题。
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天然科学的研究中广泛使用,且效果很好。可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却广泛的存在着伪回归的问题。为了避免伪回归,恩格尔和格兰杰等学者研发出协整分析的相关资料,并所以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我们在使用和理解这些知识时却产生了很多问题:
首先,将协整与回归分裂开来,并视为豪不相关的东西。在天然界的很多平稳现象中,回归关系是稳定的,所以回归分析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绝大多数都是非平稳的(即单整过程)。在非平稳的现象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很容易产生伪回归的结果。即本来豪不相关的现象,往往被认为是因果关系,且统计上是显着的。仅有协整系统所表现出的回归关系,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我们称之为协整回归。
协整系统是指由一系列不平稳的单整序列构成的复杂稳定系统。在该系统中,就各个单整序列而言,都是不稳定的。而它们综合在一齐时,却表现为平稳的状态。所以在求解回归方程时,需要进行协整性检验,即观察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的,若残差平稳,则回归方程就是协整的回归。
其次,为了避免伪回归,提高寻找协整回归的效率,在建立协整回归之前,先要对各回归元素进行平稳性检验。一般要求各回归元素都是同阶单整过程,若单整阶数不一样,则要求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能单独高于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且最高阶的单整变量要在两个以上。这是保证多阶协整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
六、模型能否好用问题。
模型的作用一般认为是预测、政策模拟、结构分析、理论验证等四个方面。其中经济预测是最基本的使用,所以保证能够预测是对模型好用与否的最基本要求。由于早期的计量经济建模多是截面数据模型,用于动态性预测时很不准确,之后人们又开发出很多时序分析的方法。然而时序分析用于预测时,又多基于“鉴往知来”的统计经验规律进行的,所以在不平稳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中,由于历史重演的可能性不大的,所以预测也很准确。这样人们比较热中的向量自回归VAR、AR、ARMA、DLM等一系列序列模型的使用都未必是有效的。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倍受关注的面版数据模型,能够使用静态数据验证动态规律,使用动态数据来验证静态规律,这很可能是较为有效的建模途径。
上述所涉及的各类问题,都是我在教学和科研中发现的,多数同学容易犯的错误。而处理原则也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仅供同学们参考使用。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课程资料主要涉及到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它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并且需用运用很多的数学计算和证明,所以,在授课时不仅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学背景,还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本文就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改善教学的方法的提议。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与其它经济理论有所不一样,其自身没有固定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计量方法和技术,也大多来自于数学和统计学。我们必须以经济理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才能发挥计量经济学的重要作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异常复杂,一般来说,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并不是精确的函数关系,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不是十分确定,也就是说模型中往往包含了一些随机的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所以计量经济学要较多的依靠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同时,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各种实际的经济关系不必须都服从一般的统计规律,计量经济学还必须研究当一般的统计假定条件不完全满足的条件下将会产生的后果,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不能局限于概念和教材条例的介绍,应当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式教学,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讨论中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仅有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进取性,进而到达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而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由于此刻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信息流通也越来越迅速,教师所用的数据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师忙于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整理最新的数据和案例,使得教学和实际经济问题不能很好的结合。教师讲课的时候缺乏活力,学生听课的时候提不起兴趣,没有进取性,课堂效果不梦想。教育心理学阐释:“仅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使它们进取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感受充实和欢乐,在欢乐中学习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显然,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下,以陈旧的经济数据,来验算复杂的数学公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提议
基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议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进取引入实践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果。要引入实践教学理念,必须从教师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术交流。各院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和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经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能够扩大视野,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深入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也能使行业对人才的培育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教学资料和课程计划更加合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改善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2.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本事。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奋力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例如:自我动手设计与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新颖例题),怎样才能教好。认真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思考题。上课富有活力,在课堂上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加强师生交流,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到一齐,使学生学的容易,学的简便,学的愉快,掌握的牢固。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造实践性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相结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和数学相关的学科,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所以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必须紧密的结合。经过理论讲授让学生明白它的原理、意义和用法。经过相关例题让学生记住它的公式和如何应用。听完理论讲授之后,做相关的习题,做完习题同学会对刚才所讲的只是理解的更加深刻,并且也会更加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然后经过上机试验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本事,让同学们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经过案例导入要讲的资料、启发学生思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经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进取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经过讲授经济论理知识让同学没明白收入与消费的相关关系,然后让同学们研究抽烟对收入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对女生收入的影响大还是对男生收入的影响大同学们学习和参与的进取性也异常高,进取的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最终到达了很好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本事。
总而言之,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最新的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经济数据和发展动态,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当补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用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将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讲授给学生,并使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构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二):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异常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
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景,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景加以修改和补充。并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所以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理解,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本事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本事也较低。
所以,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并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景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本事。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
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提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本事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
另外,为了满足社会提高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资料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资料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很多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明白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很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一样的教材用不一样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明白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到达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本事、实践本事,笔者根据自我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头几点提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当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以往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能够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仅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可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
计量经济学笼统的能够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本事。所以,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资料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经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
学生能够经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先没有研究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当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进取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一样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当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明白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
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自我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终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并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本事。
2.3教材资料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一样的教材应当进行符号和资料统一,对于一些资料不一样的理解应当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当按照不一样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提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终,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三):
一、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合班教学资料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差异显着,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资料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景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资料设计的难度。
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资料存在必须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本事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资料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进行重新调整。
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资料。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可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
三是教学资料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景。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景。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受师资力气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一样,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
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资料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异常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本事相对较差,并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十分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并且其教学资料具有必须的连贯性。主要表此刻: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资料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资料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资料累积到必须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异常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异常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气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当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本事。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此刻:
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本事较弱。
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本事,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本事,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本事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资料,使学生被动地理解相应资料,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资料。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研究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本事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善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资料
1.加强统计学资料与计量经济学资料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资料应当保留,坚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资料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资料重复讲授,并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资料,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资料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能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景,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够组织学生一齐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资料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本事并重的理念,不仅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本事和动手本事,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1、针对不一样的学生群体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资料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本事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能够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经过举例进行巩固,最终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资料。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景,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经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本事。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资料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一样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本事。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景,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资料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进取性。经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习组长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本事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资料,设计贴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本事。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仅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本事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经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经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3、应采取“讲授”和“考核”适度分离的考核方法。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角度来看,教师授课应保证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操作方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结果的应用本事。而站在学生角度,他们当然重视考试分数。为此,考核的试卷设计应根据具体专业的学生差异凸显知识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四):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资料。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本事,异常是实证分析本事。
国内众多高校都十分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xx)[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xx)[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xx)[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资料及方式。
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资料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本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所以,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景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善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其主要资料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所以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
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一样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本事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景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一样;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应对这种情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资料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明白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资料,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本事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必须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资料,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资料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本事”。不一样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一样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可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可是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所以,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所以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本事”的教学理念。
“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资料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当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能够经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本事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本事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一样方法(即“具体怎样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经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一样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构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资料体系,并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
“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资料。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本事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
“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所以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资料密切相关。可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一样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经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本事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本事。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供给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
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可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所以,经过自我选择研究题目、自我设计研究路线、自我收集数据资料、自我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我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到达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或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职责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职责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资料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有其不一样的组成。就其资料体系看,在不一样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一样资料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一样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资料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一样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濟学》课程资料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一样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我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研究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一样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一样的研究特色,所以,在高级计量经济学资料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资料方面有所显现。
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资料,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资料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资料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资料。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资料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一样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资料体系通盘研究,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资料体系的建设。
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设计过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那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资料,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资料,但这些资料在不一样数据类型、不一样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构成具有不一样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资料。所以,“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资料,在不一样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适宜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资料,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必须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并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核心——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本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资料,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资料中没有讲到的资料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最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本事、提出问题的本事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本事。
参考文献:
[1]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xx,(二):69-83.
[2]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xx,(五):22-31.
[3]李子奈,齐良书.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xx,(九):133-146.
[4]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xx,(五):1-14.
[5]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J].经济研究,20xx,(二):120-132.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五):
摘要:企业统计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保证。可是目前,一部分企业中存在着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企业统计人员不能自觉的参加企业管理,所以,企业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统计工作;统计改革;国民经济
0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统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如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确立,新统计调查体系的逐步构成,但这些改革都是就政府统计而言的。相比之下,企业统计改革明显滞后,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这种状况,本文将就企业统计如何实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问题进行探讨。
1重视统计基础工作。
要做好任务工作,必须要抓住基础部分。我们要让企业统计为生产经营服务,就要强化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逐步做到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确保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做不好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统计工作的监督。企业统计的数据又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所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踏实与否直接关系最终的企业统计效果。企业统计为的是得到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这是企业经营者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以,做不好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偏离客观准确的统计数据,决策和管理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是企业统计工作正常展开的必备条件。要使企业统计为生产经营服务,首先就要确保企业统计中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最终要求企业统计做好快、精、准三点,有效的为生产经营供给准确的数据支持。
2建立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
要使企业统计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我们要围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战略,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和外部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体现企业统计的指标设定,遵循企业统计指标具有的可比性、层次性、科学性、简便性、发展性、可操作性、独特性。企业统计指标的设置主要从企业的生产流程指标、生产经营的成本价格、成品销售价格、产品获利情景、市场现状、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经过与企业会计的核算,来具体分析制定各项指标,做好可规范化、可执行性。
企业统计要与企业会计相互配合,统计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始凭证、单据、发票等。其次,企业统计工作经过对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相互配合,核算企业资料。就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来看,企业会计制度比企业统计制度体系要更完善更健全,所以,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充分借鉴会计核算与业务核算的指标体系,在它们基础之上构成适合本公司企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健全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3建立高效的统计信息渠道。
要使企业统计更好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为企业建立一个高效、系统、通畅的企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供给一个全方位、高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体系。信息能够产生效益,尤其在当今社会,企业的统计信息供给各类市场的信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运行的宏观信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建立一个高效的企业统计信息渠道,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企业统计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建立广泛的信息网,并及时收集与企业相关的市场信息。企业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产量与盈利,经营成效等等。经过企业统计,企业的发展以市场调查作为主要数据信息。经过企业统计的各种报表,把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各种数据信息集中统计,建立一个稳定的信息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各种竞争,企业市场信息的收集能帮忙企业及时跟踪、了解市场动态,经过企业统计使企业经营者能从全方位的信息中准确、及时地掌握各种信息,以便更好的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经过互联网等先进的手段,企业能够建立各种网络系统,使企业统计信息网络化,使企业更快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信息,经过企业的各种市场调研,实现统计资料分析与评估
的快速化、有效化,立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长远发展。所以,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渠道能为企业经营者供给科学有效的统计信息,从而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
4企业统计需要高素质的统计人员。
仅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统计人员的队伍,才能做出准确、严谨、客观的统计分析。所以,企业统计能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就必须需要一群高素质的企业统计分析人员。首先,企业业统计人员要全面提高素质,异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人员要有开阔的视野、多方面的知识、熟练的技术,能够详细的收集企业内部各种信息,又能深入进行市场调研,采用各种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经过统计人员的预测与分析,总结出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分析。所以,要使企业统计能够更好的服务与生产经营,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及有较强综合本事的统计人员。
5增强企业统计的服务意识。
企业统计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保证。可是目前,一部分企业中存在着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企业统计人员不能自觉的参加企业管理,所以,企业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在企业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增强企业服务意识,在强调企业统计监督与数据分析的同时,加强企业统计的服务职能,使企业统计工作很好地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不但能为企业生产经营供给有价值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在服务企业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的监督功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经过对企业工作和经营的参与,深入进行调研分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中去,让企业统计从根本上完成从上级定期报表为主体转向以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为主体,确保完成企业统计任务更好的实现企业生产经营。
6结束语。
企业统计分析能使生产经营活动得到准确真实的数据,围绕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的宏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过重视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高效的统计信息渠道;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员;增强企业统计的服务意识等方面使企业统计能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经过企业的统计分析使企业管理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很多的数据资料和生产经营实际情景结合起来,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资料,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瑛珊。对企业统计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统计,20xx(02)。
[2]苏永明。论企业统计改革中的几个关系[J].江苏统计,20xx(11)。
[3]王艳杰,李晓云。企业统计改革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
[4]杨翠玲。企业统计要立足企业搞好服务[J].山西统计,20xx(11)。
[5]王联荣。现代企业统计改革之思考[J].浙江统计,20xx(07)。
[6]贾龙杰。企业统计杂谈[J].浙江统计,20xx(11)。
[7]李国柱,郑炳章。论新形势下企业统计的定位[J].中国统计,20xx(01)。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六):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需培养的关键本事
1.1独立的思辨本事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的本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们往往盲从教师和教科书的话语,绝对相信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基本原理和以及教师在上课时的表述,很少有学生对教师上课所讲的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辨别,异常是,学生能否根据上课教师所讲的资料与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联系起来,经过比较和辨别,能否从中确定计量模型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能否从中提炼出可供研究的问题。比如,在建立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时,能否联想到中国不一样阶段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学生们能否以经济学的来观察现实中的经济增长,首先提出最近的经济增长下降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居民消费增长下滑,还是投资或出口下降进一步,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提出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与之前的经济增长的背后原因是否相同教师在讲授上述计量模型时,能否拓宽学生们的视野,经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经过对产生不一样经济现象背后原因的共性因素的分析,使得学生们加深对计量模型的现实背景的理解,以及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与所用计量模型之间适应性的思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辨本事的关键。
1.2对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进行抽象研究的本事
笔者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习惯于分析教科书上已有的计量模型或者是成熟的模型,而对于相对陌生的计量模型和研究领域,学生的理解和驾驭本事明显要弱于对既定计量模型的分析本事。那里面关键的问题,教师在上课时是否能够进取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索性、尝试性分析。我们明白,对于同一种经济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样的人会选择不一样的解释变量,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立足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和自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社会经济现象做出适当的抽象,选择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计量模型的解释变量。比如,在建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型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增长典型事实的关键变量,进行批判性思考。我国是一个城镇和农村区别十分明显的国家,所以,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农村劳动力流动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这与西方标准的教科书中所说的经济增长模型可能有所不一样。再比如,贝克尔在研究一个地区有关犯罪的经济模型时,在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如罪犯花在犯罪活动上的小时数、从事犯罪活动的“小时”工资、合法就业时的小时工资、其他收入(如财产继承)、被抓的概率、被抓后证明
有罪的概率、证明有罪后预期的判刑以及年龄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犯罪的适宜的计量模型。教师在上课时,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这样的思考和训练。
1.3比较和评价不一样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本事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一种本事异常重要,就是学习计量模型时需培养的比较和创新本事。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发展出一个更能解释和贴近现实经济问题的计量模型。这就需要学生阅读很多的相关文献,对其产生的背景和运用的计量原理、方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要学会经过不断的比较和深化,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学习本事上的一种升华。比如,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不一样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估计和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别等。要弄清上述问题,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之中,而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本身,选择和运用适宜的计量理论和方法,以及扩展和创新的前沿方法,等等。
2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本事,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的本事目标,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
2.1带着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领航员”和“引导员”的主角,在具体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学会经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概念学习中。在讲授参数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需要采用这种假设检验方法这种检验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让学生先尝试回答,然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在回答或准备问题的过程中,尽快地进入主角,熟悉上课所讲的资料。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让学生进取地参与到课堂的授课资料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不要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比如,在讲解经典回归模型中的样本回归函数时,教师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为200个家庭中随机选择20个家庭作为样本,然后根据不一样的样本估计出不一样的样本函数,并进行选择和比较。让学生自我随机选择样本,自我绘图,自我得到最终的估计结果,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他就会切身的感受到什么是样本回归函数;为什么不一样的选择会得到不一样的样本参数估计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地引导学生,督促学生投入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我的想法,实施自我的做法,最终经过比较、鉴别,得到
一个相对最优的结果。
2.2引进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计量的应用本事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很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学生们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所以,在计量教学过程中借助案例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地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出计量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从当前经济现象中的重点问题中出发,选择一些能够提炼出计量模型的案例,然后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到一个具体案例的始末,从基本假定、参数估计到各种假设检验,如t检验和f检验。师经过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完整地讲解上述计量经济学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本事。比如,同样一个关于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既能研究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增长问题,同时,也能够研究产业层面的行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函数问题,这种生产函数具有通用性和适用性,可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模型的适用前提和假设条件,以及在不一样场合下的不一样经济学含义。
2.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引入课程论文考核或上机考核方式
传统的笔试考试主要是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一些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是这种机械式的背诵既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计量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本事。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时,期末考核经常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且论文必须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因为在课程论文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学生完成从建立模型、数据收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到模型预测的整个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相对完整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另一方面,经过课程论文的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以及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本事。总之,经过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能够到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七):
一、问题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有目共睹的,1981~2009年的29年来,中国的财政收入也在高速的增长,从2002年中国财政收入不足2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再到2007年上半年突破2.6万亿元,短短5年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07年1至6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到达26117.84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预算的59.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收额创近几年同期最高。
2007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到达2.6万亿元,能够说是继2006年财政收入突破4万亿元大关后的又一个惊人数据。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异常是税收收入增长持续高于同期GDP增长,成为推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2006年税收收入已经占到了全部财政收入的95.7%。目前在我国税收当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增值税,由于现阶段我国依然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这也带来了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的结果。其实,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只是表象,而投资增长过快造成的经济过热的体制顽疾才是最需要担心的,所以,应对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人们担心的是经济过热问题还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远远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凡的作用。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通常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财政收入的增长情景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提高。所以,研究财政收入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项税收收入,此外还有政府其他收入和基金收入等。同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规模还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如何合理有效地制定我国的财政收入计划供给一些政策性
提议。
二、模型设定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回归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回归模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遗漏了某些重要变量,回归方程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研究过多的变量,不仅仅计算量增大许多,并且得到的回归方程稳定性也很差,直接影响到回归方程的应用。经过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
(1)税收。税收由于具有征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能够为政府履行其职能供给充足的资金来源。所以,各国都将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GDP会促进国民收入,从而会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储蓄量,并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坚持必须的同向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主要经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源,进而拉动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
(4)模型形式的设计
本文以财政收入Y(亿元)为因变量,税收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3(亿元)3个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函数,即:
lnY=C+C1lnX1+C2lnX2+C3lnX3+μ
三、数据的收集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源,使用了1981—2009年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做取对数处理,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排除以往模型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模型,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1981-2009年财政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年份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
国家财政收入税收(亿元)1175.81212.31367.01642.92004.82122.02199.42357.22664.92937.13149.53483.44349.05218.1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亿元)629.894891.6700.025323.4775.595962.7947.357208.12040.799016.02090.7310275.22140.3612058.62390.4715042.82727.4016992.32821.8618667.82990.1721781.53296.9126923.54255.335333.95126.884819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额(亿元)961.011230.401369.062450.502543.193019.623640.864496.544137.734449.295508.807854.9812457.8817042.94
19956242.26038.0460793.720019.26
19967408.06909.8271176.622913.55
19978651.18234.0478973.024941.11
19989876.09262.884402.328406.17
199911444.110682.5889677.129854.71
200013395.212581.5199214.632917.73
200116386.015301.38109655.237213.49
200218903.617636.45120332.743499.91
200321715.320017.31135822.855566.61
200426396.524165.68159878.370477.4
200531649.328778.54183217.588773.6
200638760.234804.35211923.5109998.1624
200751321.845621.97257305.6137323.9381
200861330.454223.79314045.4172828.3998
200968476.959521.59335352.9224598.7679
注:1.2006年以前,农业各税包括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契税和烟叶税;从2006年起,农业各税只包括耕地占用税、契税和烟叶税。
2.企业所得税2001年以前只包括国有及团体企业所得税,从2001年起,企业所得税还包括除国有企业和团体企业外的其他所有制企业所得税,与以前各年不可比。
3.国内增值税不包括进口产品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不包括进口产品消费税。
四、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1.参数估计与解释变量问题处理
假定所建模型及其中的随机扰动项μ满足各项古典假定。利用E-views对上述基本模型进行OLS参数估计:
lnY=C+C1lnX1+C2lnX2+C3lnX3+μ
Eviews的最小二乘法计算结果
根据表1中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1.69280.6930lnX0.3195lnX0.4719lnXlnYi123
(0.6921)(0.1687)(0.2476)(0.2424)
t=(2.4457)(4.1080)(-1.2903)(1.9466)
R20.9855R0.9838F=566.1477df25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由此可见,该模型R20.9855,R0.9838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的值为566.1477,说明回归方程明显显著。首先,由于税收是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坚持必须的同向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经过刺激GDP增长,间接影响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所以,财政收入一般和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即C1至C3应当均为正值。并且财政收入中税收应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即C1的数值应当比较高。上头模型得到的C1和C3都为正贴合经济理论,但C2却为负与经济理论相悖。其次,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4.1080、-1.2903、1.9466。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22t2(nk)t0.025(294)2.060,不仅仅lnX2和lnX3的系数C2、C3的t检验不显著,并且lnX2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证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lnX1、lnX2、lnX3数据,由相关系数矩阵能够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2)修正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lny对lnx1、lnx2、lnx3的一元回归,其中,加入lnX1的方程R2最大,以lnX1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经比较,虽然新加入lnX3方程R2=0.9833,改善最大,可是各参数(除了税收lnX1)在0.05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均不显著,说明均要剔除lnX2与lnX3,最终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0.70710.9336lnXlnYtt
t=(3.4049)(39.6998)
R20.9832R2=0.9825F=1576.071DW=0.3854
这说明,当税收每增加1%,平均来说财政收入会增加0.9336%
2.随机扰动项
自相关问题的处理
(1)自相关的检验
该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对样本量为29、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在0.05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可知,因为由表5的DW值=0.3854,查表得dL1.341,dU1.483,模型中DW
t0.7361et1e
0.7361,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由式可知
lnYt0.7361lnYt1C1(10.7361)C2(lnXt0.7361lnXt1)vt
对上式的广义差分方程进行回归,可得方程输出结果
*0.14420.9477lnX*lnYtt
Se=(0.1267)(0.0513)
t=(1.1375)(18.4734)
R20.9292F=341.2685DW=2.0120
其中lnYt*lnYt0.7361lnYt1,lnXt*lnXt0.7361lnXt1
由于使用广义差分数据,样本容量减少了1个,为28个,查5%显著水平的DW统计表可知dL1.328,dU1.476,模型中4-dU,>DW=2.0120>dU,说明在5%显著水平下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无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同时可见,可决系数、t、F统计量也均到达梦想水平。
由差分方程式有:
=0.1442(1-0.7361)=0.5464191
由此,得到最终的财政收入模型为
lnYt0.54640.9477lnXtt
由财政收入模型可知,当年税收第增长1%,平均说来财政收入会增长0.9477%
异方差问题的处理
(1)异方差的检验
由于各年存在不一样的税收收入,所以,每年对税收收入的数量存在不一样的变化,这种差异使得模型很容易产生异方差,从而影响模型的估计和运用,为此,必须对该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进行检验。
由表5的估计结果,对其进行White检验,根据White检验中辅助函数的构造,最终一项为变量的交叉乘积,因为本式为一元函数,帮无交叉项,则辅助函数为t212lnXt3,(lnXt)2vt
经估计出现White检验结果
nR2=27.4669,由White检验知,在0.05下,查2分布表,
2得临界值0)5.9915,同时lnX和(lnX)^2的t检验值也显著,比较计算.(052
2的2统计量与统计值,因为nR2=27.4669>0)5.9915,所以拒绝原假设,.(052
不拒绝备择假设,证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五、本文的结论
(1)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很明显,即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ln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当年税收每增长1%,平均说来财政收入会增长0.9477%;可见税收变化相当影响财政收入的变化。
第910页
(2)税收弹性系数为0.9477,与1十分接近,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上来源于税收的增加。
(3)当然,以上不必须仅有税收才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上述模型中不排除在多重共线修正的时候把一些相关的因素给排除掉,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4)模型的不足:模型样本采用时间序列分析,虽然在最终经过剔出线性解释变量使模型多重线性性质并不显著,但在此基础上的R2极高,仅能说明该方程能较好地解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而拟合率其实并没有实际看到的这么高。
六、政策提议
(1)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和税收收入。目前,我国的税收已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我国的税收已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经过预算安排用于财政支出,供给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务部门要大力组织税收,确保国家税收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供给可靠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依法征税,经过加强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坚持税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平稳增长。
(2)加强税费改革、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各项税收政策。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政府收费全部改为征税,而是要将两者之间的比例坚持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国家能够根据不一样时期的经济形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税务部门要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及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提高和能源节俭的财税制度的要求,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修订本)》谢为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计量经济学》(第二版)庞皓科学出版社
[3]《西方经济学》李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4]马海涛:中国税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陈共: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中国统计年鉴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八):
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摘要:能源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对于能源的消费也是非比寻常的。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对于能源的消耗占主要地位的就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从必须程度上来讲,能源的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着重分析了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旨在从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能源的消费之间寻找到一个协调点,促进工业经济的高效增长。
一向以来,工业都是能源消费的主体,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对我国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牺牲能源为代价的,由于在科技水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欠缺,能源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经济发展的弥补品。虽然说几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临近,以及世界对绿色生产的呼唤,我国也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等来限制能源的粗放性消费,可是毕竟我国还处于经济大幅增长的阶段,所以对于能源的消费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现阶段,对于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我国工业生产以及能源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协调经济与能源关系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能源消费能源生产计量经济学模型能源战略
总论: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可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及同期发达国家的15。能源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是必然的,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所以,怎样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我们清楚了解能源供需形势,做好影响能源消费因素分析,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定供给科学依据,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相关概念
在经济发展中,能源一向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的学者也都对能源做了很多研究,对其相关联的概念做了很多的界定。一般而言,在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需要探讨的概念主要如下:
(一)能源概念及其分类
所谓的能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源资源,它能够产生各种能量,并且被充分的应用到了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以及一些阳光能、地热能等等。这些能源由于其性能以及生产方面的不一样,能够将其分为下头的几类:
1.按照能量的来源能够分为三类: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比如地热、原子核能;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量,比如,阳光能,它为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矿物质能的构成供给条件;地球和其它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比如,潮汐能等。
2.按照能源的基本形态能够分为两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就是天然的能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则是在一次能源加工的基础之上构成的能源,比如,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等等。
3.按照能源的性质能够分为两类:燃料型能源与非燃料型能源。燃料型能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木材等,而非燃料型的能源则为水能、风能、地热能等等。
4.按其生产情景能够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就是能够经过一些形式能够得到不断的补充或者是在较短的周期内能够再次产生的能源。比如,风能、水能、阳光能、生物能等都是可再生资源;而反之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够再生产的能源就是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二)能源消费
在认识了能源的概念以及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再看看究竟什么是能源消费。其实能源消费故名思意就是对能源的利用以及使用,在使用中包括个人以及家庭对能源的使用,也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对能源的使用,这属于统计学的范畴。
(三)经济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
对于经济增长,经济学界有着比较统一的认定,认为经济增长是实际总产出或者是人均实际产出的不断增加。它的增长是指生产总成果在量上头的增加,在对其衡量的过程中要将所有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而工业经济的增长则是指在必须的时期内,全部的工业企业在实际生产总值或者是增加值上头的不
断增长的一个过程。它的界定是在一段时期内的界定,而并不是在一个点上头的界定。
二、中国能源供求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带动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53年—1978年GDP由1615亿元增长到6584亿元,再增长到2005年的183084亿元,1953年—1978年,1979年—2005年两个阶段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和9.7%;能源消费量由1953年的0.5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1978年的5.71亿吨标准煤,再增长到2005年的22.47亿吨标准煤。年均分别增长了9.9%和5.3%。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迅速增长,1953年—1978年由0.09吨标准煤增长到0.59吨标准煤,再增长到2005年的1.70吨标准煤。2003年全国城乡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73.7千瓦时,而1980年仅有10.7千瓦时。
从已收集来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且供求矛盾有扩大的趋势。
从图中可看出,1996年之前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呈温和上升局势,虽然能源的生产不能满足消费的要求,但二者差距也相对平稳。但1996年之后之一差距不断扩大,能源的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到2003年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而能源生产却不能同步增加,能源矛盾突出。1997年—1999年中国经济在坚持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出现了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出现需求疲软现象,能源产品需求减少;一些高能耗、污染大的“五小”企业被关掉;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由另外的资料证明,2002年—2004年连续三年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都大于1,说明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的能源代价在扩大。种种证据证明,我国的能源问题比较深刻,迫切需要解决。
三、数据选取
1、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Y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单位:万吨标准煤)。
2、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1)能源生产总量,在模型中用X1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该指标是观察全国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单位:万吨标准煤)。
(2)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X2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在在生活方面的消费量。(单位:万吨标准煤)。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模型中用X3来表示。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单位:元)。
(4)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X4来表示,是指工业方面的能源消费量。(单位:万吨标准煤)。
(5)其他因素,在模型中用U表示。我们将由于各种原因未研究到和无法度量的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如能源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国家的经济结构政策等。
原始数据: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四、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u
Y=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X1=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X2=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u=随机扰动项
β0β1β2β3β4——待估参数t=1980—2007五、模型检验
假设模型中随机扰动项u满足古典假定,运用OLS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DependentVariable:YMethod:LeastSquaresDate:52113Time:10:49Sample:19802007Includedobservations:28
VariableCX1X2X3
X4
R-squared
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stat
Coefficient
-1822.9750.5536140.2095481.5853960.568271
Std.Error
2572.3710.1072160.4057690.4297290.093726
t-Statistic
-0.7086755.1635530.5164223.6892936.063122
Prob.
0.48560.00000.61050.00120.0000
125790.955317.6017.7398317.977738176.4180.000000
0.999297Meandependentvar0.999175S.D.dependentvar1588.843Akaikeinfocriterion58061714Schwarzcriterion-243.3577F-statistic1.376476Prob(F-statistic)
回归方程为:
^Y=-1822.975+0.553614X1+0.209548X2+1.585396X3+0.568271X4
t=(-0.708675)(5.163553)(0.516422)(3.689293)(6.063122)22
R=0.999297-R=0.999175F=8176.418DW=1.376476
1、经济意义检验
由回归估计结果能够看出,能源生产总量、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呈线性正相关,与现实经济意义理论相符。
2、统计推断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能够看出,可决系数R2=0.999297,F=8176.418,证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地比较梦想。系数显著性检验:给定α=0.05,X1、X3、X4的t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理解备择假设,证明能源生产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对能源消费总量有显著性影响;仅有X2的t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理解原假设,证明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不显著。
3、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下表可看出,模型整体上线性回归拟合较好,R2与F值较显著,而解释变量X2的t检验不显著,则说明该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在Eviews中计算解释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得如下结果,也能够看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用逐步回归法修正模型的多重共线性。
运用OLS方法逐一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加入x1的方程-R2最大,以x1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经比较,新加入x4的方程-R2=0.998541,改善最大,并且各参数的t检验显著,可是x2的符号不合理,选择保留x4,再加入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
在X1、X4的基础上加入X2后的方程-R2明显增大,可是X2的t检验不经过。加入X3后不但方程的R2明显增大,并且t检验值也经过,所以选择保留X3,继续回归。
在x1,x4,x3的基础上,加入x2后,不仅仅R2下降,并且x2参数的t检验不显著。这说明x2引起多重共线性,应予剔除。最终修正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为:
DependentVariable:YMethod:LeastSquaresDate:52113Time:10:52Sample:19802007Includedobservations:28
VariableCX1X3
X4
R-squared
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stat
Coefficient
-1771.2540.5891431.4334970.563954
Std.Error
2530.8470.0809660.3084660.091915
t-Statistic
-0.6998667.2764514.6471766.135601
Prob.
0.49070.00000.00010.0000
125790.955317.6017.6799317.8702511245.400.000000
0.999289Meandependentvar0.999200S.D.dependentvar1564.382Akaikeinfocriterion58734956Schwarzcriterion-243.5191F-statistic1.371751Prob(F-statistic)
(2)异方差检验图示法:
从上图可看出,残差e随Y的变动趋势不明显,不规律,所以,该模型可能不存在异方差。是否存在异方差还应经过更进一步的检验。White检验
WhiteHeteroskedasticityTest:F-statistic
1.042741Probability9.595539Probability
Std.Error
479302012913.6080.0469550.2289510.09597612596.900.9903100.2256763099.9030.049458
t-Statistic
-0.6006220.969097-0.4767731.1453000.1462780.2236090.858107-2.160689-1.0743970.471785
Coefficient
-287879362823.568-0.0223870.2622180.0140392816.7810.849792-0.487615-3330.5260.023334
0.4458750.384209
Prob.
0.55560.34530.63930.26710.88530.82560.40210.04440.29680.6427
Obs*R-squared
TestEquation:
DependentVariable:RESID^2Method:LeastSquaresDate:52113Time:11:13Sample:19802007Includedobservations:28
VariableCX1X1^2X1*X3X1*X4X3X3^2X3*X4X4X4^2
R-squared
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stat
0.342698Meandependentvar0.014047S.D.dependentvar2715618.Akaikeinfocriterion1.33E+14Schwarzcriterion-448.3515F-statistic3.175863Prob(F-statistic)
2097677.2734894.32.7393933.215181.0427410.445875
2
nR2=9.595539,由White检验知,在α=0.05下,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因为nR2=9.595539<χ不存在异方差。
ARCH检验:
ARCHTest:F-statistic
0.731099Probability0.767152Probability
Std.Error
679705.50.196543
t-Statistic
3.542855-0.855043
0.4006480.381099
Prob.
0.00160.4006
2051841.2776010.32.5925132.688500.7310990.400648
20.05
0.05
(10)=18.3070。
(10)=18.3070。所以拒绝备择假设,不拒绝原假设,证明模型
Obs*R-squared
TestEquation:
DependentVariable:RESID^2Method:LeastSquaresDate:52113Time:11:18Sample(adjusted):19812007
Includedobservations:27afteradjustments
VariableCRESID^2(-1)R-squared
Coefficient
2408098.-0.168053
0.028413Meandependentvar-0.010450S.D.dependentvar2790478.Akaikeinfocriterion1.95E+14Schwarzcriterion-437.9989F-statistic1.850657Prob(F-statistic)
20.05
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stat
因为(n-1)R2=0.767152<χ不存在异方差。(3)自相关补救
(1)=3.84146,理解原假设,证明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
按照时间顺序绘制残差项e的图形。从图中可看出,e随t的变化逐次有规律地变化,呈现锯齿形的变化,可确定随机扰动项u可能存在正自相关。
由下表可得DW=1.371751;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n=28,K=3时,查Durbin—Watson表得下限临界值dL=1.181,上限临界值dU=1.650,可知dL
DependentVariable:YMethod:LeastSquaresDate:52113Time:11:26Sample:19802007Includedobservations:28
VariableCX1X3X4
R-squared
Coefficient
-1771.2540.5891431.4334970.563954
Std.Error
2530.8470.0809660.3084660.091915
t-Statistic
-0.6998667.2764514.6471766.135601
Prob.
0.49070.00000.00010.0000
125790.955317.6017.6799317.8702511245.400.000000
0.999289Meandependentvar0.999200S.D.dependentvar1564.382Akaikeinfocriterion58734956Schwarzcriterion-243.5191F-statistic1.371751Prob(F-statistic)
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stat
在不能确定的区域,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大样本容量。可是,由于数据收集有困难,又DW接近dL值,所以,我们可假设模型有正自相关。引入一阶自相关系数AR(1)得出回归结果:
DependentVariable:YMethod:LeastSquaresDate:52113Time:11:28Sample(adjusted):19812007
Includedobservations:27afteradjustmentsConvergenceachievedafter9iterations
VariableCX1X3X4AR(1)
R-squared
Coefficient
-3288.2210.5853171.1223990.6004100.344368
Std.Error
3341.5020.0955090.4092360.1084180.204720
t-Statistic
-0.9840556.1283972.7426715.5379321.682139
Prob.
0.33580.00000.01190.00000.0067
128217.454831.8017.62805
0.999368Meandependentvar0.999253S.D.dependentvar1498.621Akaikeinfocriterion
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
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stat
InvertedARRoots
49409060Schwarzcriterion-232.9787F-statistic1.850807Prob(F-statistic).34
17.868028696.0070.000000
从上图可知,可决系数R2的值为0.999368.十分接近于1,模型拟合度十分高。在1%的显著水平条件下,参数显著不为零,模型整体性良好。AR(1)对应的Prob值为0.0067,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D.W.对应的值为1.85,查解释变量为4且自由度为27的D.W.分布表,上下限分别为1.16,1.65.由于1.65<1.85<2.35,所以模型不再存在一阶自相关。
最终回归模型为:
^Y=-3288.221+0.585317X1+1.122399X3+0.600410X4t=(-0.699866)(7.276451)(4.647176)(6.135601)R=0.999368F=8696.007DW=1.850807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景下,当能源生产总量X1、工业能源消费总量X4分别增长1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Y分别增长0.585317、0.600410万吨标准煤。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元时,能源消费总量Y增长1.122399万吨标准煤。从模型还可看出,能源生产总量X1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小。不足之处:
①此案例存在的问题是样本容量太小,其可靠性受到影响。
②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出现的平稳性问题,本文未做处理。由于我们选取的数据都是宏观经济变量,极有可能出现非平稳性,但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无法对模型进行进一步调整。
③在研究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引入了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观点,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可是在具体回归时发现t检验值不经过,与统计意义不符。对于这一重要的影响变量,我们没有轻易剔除。可是在最终的尝试中发现,剔除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比保留时的拟合效果更好,所以,我们不得不研究将其剔除。
六、结论:
1、在多重共线性的修正过程中,能够发现,时间序列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工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具有共同变化趋势,在经济上升时期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在经济收缩期,又都呈现下降趋势。当这三者同时作为解释变量时,就很有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另一原因是:抽样仅仅局限于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的一个有限范围内。
2、在自相关的修正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等经济数据都具有时间上的惯性,即在经济高涨的时期,能源消费在各个领域的较高增长率都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一方面,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经济活动的滞后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会使居民能源消费的水平当期就到达应有的水平,而是要经过若干期才能到达。因为人的消费观念的改变存在必须的适应期。
3、虽然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未能在模型中得到量化和反映,但不是说这些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并不重要。事实上,这些因素越是得不到量化和反映,越是暴露了当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更应当重视和解决。七、提议: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我国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在工业方面,有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经济与能源消费的协调增长。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要合理的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进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而确保国民经济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人民生活方面,政府应当大力宣传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培养全民节能意识,倡导全社会节能降耗。
2、优化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科学技术在此类能源上的创新性。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风能、阳光能等可再生资源,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在中长期战略上做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3、加强能源统计,制定有效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能源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国际可比性,便于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战略,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八、参考文献
[2]刘宏杰,邱立成.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3.
[3]林伯强,中国能源需求的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12,10.
[4]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计量经济学论文(十九):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本科生阶段,除了经济、管理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外,不少高校将其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教学,异常是对商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文献评述
作为一门以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数学、统计学分析工具,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依托的计量经济学,其知识面涉及之广、综合应用本事要求之强,是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所罕见的,这也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资料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提议。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当加大实验教学力度,经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本事,提高学习效果。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供给了很好的借鉴,可是经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一个特点: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必须的偏见。
三、商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
(一)学生本身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很多计算与演算,学科本身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显得枯燥乏味一点。在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jyxm240):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中完全不喜欢,不太喜欢以及持中立态度的同学占比59%,超过半数的同学是不十分喜欢这门课程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高。
2.数学基础薄弱
商科学生有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而计量经济学需要良好的统计学,运筹学和数学基础,这就导致了商科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
(二)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目前,国内教学很多教师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理解理论知识,而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先讲理论和方法,最终留下几个学时来讲软件,又或者根本不讲软件操作就直接让学生上机操作。这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学习理论时不能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学习软件时理论知识又忘得差不多,最终,不能很好地结合这门课程。
(三)学校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
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偏少。虽然我国已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与相关课程的必修课程,但很多学校设置的课时都普遍偏少。在如此短的课时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十分困难。教学条件差。现代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视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对软件操作与训练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学院拥有配套的实验室。然而,在一般学校中,为计量经济学设置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被视为是一项成本很高的投入。所以,很多高校基本都没有这方面的实验室建设。
四、教学改革的提议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改变原先被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程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促使学生更多地进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参阅和学习课外相关材料、自觉地上机实践。
(二)问题导向型教学———研究型和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
对于各章节,教师经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理论教学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完全照抄课本资料的弊端。对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经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注解分析统计结果,并以此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
(三)合理安排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教学效果不佳。并且鉴于计量经济学的难度系数,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需要比一般课程多的时间。所以,要提高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时。注意课程安排的衔接合理。在安排这门课程的前一学期安排统计学,运筹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课程,使学生在数理方面的知识得到提升强化,为学习计量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升教学设施水平
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是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最直接的价值体现,而最大化发挥其价值的前提是拥有先进的专项实验室。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并发挥它的价值。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
一、引言
在古典主义时期,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源于对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的梳理和提炼,并且与道德哲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结合在一齐,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门注重社会制度改良和生活改善的福利经济学;可是,到了古典经济学中后期,经济学逐渐摆脱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的影响,并与道德哲学相分离,从而逐渐发展成一门非价值取向的并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纯理论”科学。发生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学受到了牛顿革命和物理学发展的影响,以致学院派的经济学家开始刻意地将政治经济学规律当作“社会物理学”规律、社会进化规律来规范和研究;在这种情景下,边际革命将经济学从古典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转向了“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在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开始注重演绎分析,并开始很多使用数理逻辑。同时,纯理论研究的兴起使得经济学将其研究重点从“应当是什么”转向了“是什么”,相应地就促进了实证主义思潮在经济学中的壮大,乃至逐渐成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这样,到了20世纪初叶,逻辑实证主义开始代替了旧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中的地位,并成为20世纪中期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由此产生出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计量经济学。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方法主要是整理事实的归纳法,科学命题能够且应当被经验证实,从而科学应统一于物理学;从这个角度上说,仅有实证方法才是科学的,其得出的结论才是客观的。
正是基于这种实证主义倾向,现代主流经济学极力批判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而推崇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一者,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没有将人的主观性排除在外而充满了价值观,从而是不科学的;
二者,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着眼于具体问题而没有构建普适性的理论体系,从而是含糊的。
问题是,实证主义崇尚价值无涉而批判和摒弃古典经济学以及其他非正统经济学流派,但那里的确定逻辑显然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根据实证主义,科学无法对任何价值进行评判,所以,科学永久不可能以某种学说具有价值倾向而否定它。
同时,现代主流经济学衷于应用所谓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计量工具进行实证分析,并由此发表了一篇篇“求新求异”的文章,可是,如此甚嚣尘上的实证分析果真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优化了吗?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过分偏重于计量实证,现代主流经济学无论是在现象解释、事件预测还是实践指导上都遇到了严重的危机,以致有人将经济学的性质也作了蜕化理解。
其实,在现代主流经济学看来,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具体理论上都已经过时了,从而不再注重从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中汲取营养。问题是,学术研究和思想发展果真能够抛开前人的智慧吗?当前的经济学人果真比以前那些经济学大师更加高明吗?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狂傲自大和自以为是的心态,使得现代经济学人并没有取得多少认知上的进展,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想深度总体上甚至并没有超越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的水平。是以本文对当前流行的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中的意义和问题作一剖析。
二、计量经济学贵在统计方法和经济理论的契合
计量经济学是以必须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而定量探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交叉性学科。显然,扎实而严谨的计量模型分析对事物之间因果机理的揭示是有帮忙的,因为描述经济现象之间联系的理论模型是整个理论分析的出发点,也是理论检验的必要阶段,从而有助于增强理论与检验事实之间的一致性。首先,即使仅仅限于对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而言,它对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也有这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提出以经验为根据的规律,它可能或不能随后进行演绎的阐释;二是经过检查演绎推理的结果并将它们呈送实验进行检测,对演绎推理予以补充,甚至促使理论前提的修正。
其次,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因而在构成之初就被赋予了必须的经济学特性;这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在理论性方面就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统计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因果机理的揭示。这一点在弗里希为《计量经济学》杂志创刊号所写的发刊词中就得到了说明: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能够从好几个方面入手,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与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决非一码事,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同时,计量经济学也不一样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必须的数量特征。在弗里希看来,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都是必要的;可是,任何一项都并非是充分条件,而仅有三者结合起来才构成计量经济学。关于这一点,法学家耶林也有相似的认识:“在各种科学中,都仅有专业人士才能够写出该科学的历史,因为唯有他们能找到并指明其知识来源,并且获得真正的理解。”
所以,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一方面,统计学往往是显示事物本身是什么的事实,譬如,根据统计知识能够说明一个国家在必须时期的生产和消费,也能够根据统计资料来显示一种事物或行为的分布状态。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却需要根据统计供给的事实,进一步指出这些事实的来源和后果,阐明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所以,如果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蜕化为仅仅是供给事实,而不去进一步了解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那么,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更不能由此提出政策提议。例如,萨伊很早就曾指出,没有一个荒谬理论或狂妄言论未曾援引事实以作说明;正因如此,欧美学术界对这两门学科的性质往往区分得十分清楚:一个是供给事实,一个是机理探讨;有人甚至认为,对那些统计学家来说,观察事物就是简单地收集很多数据,除此之外就无事可做了,因而统计学家仅仅是捆好小麦给他人去打场脱粒的人,而他们本身的思想是贫乏的。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一):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现状与改革创新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不仅仅无法满足实际经济统计工作的需要,也阻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要针对当前的经济统计工作现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
一、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我国企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企业发展与提高的重要辅助手段,不仅仅为企业管理者供给精准的信息和决策依据,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供给了有利的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必须的难度,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化活动资料,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优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的功能,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充分的完善。企业发展诈略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经济统计人员设置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从而统计出更加精准、完整的数据资料,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经营供给更加精准的评估,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所以,经济统计的创新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一是很多企业统计制度不健全。当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经济统计工作制度,使得企业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精准、完整的统一报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也比较凌乱,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时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同时,一些新兴的企业也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壮大,在这些企业中,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建立起标准的企业统计制度,相应的统计部门与人员也没有进行标准的划分和合理的配置,统计报表也没有专业的统计人员进行报送,职员也没有按照相应的统计制度去开展统计工作,进行报表的计算和统计。
二是企业经统计人员缺乏法制理念。在开展统计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可是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统计中常常会为了自身利益,制造一些虚假数据,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逃避税收而瞒报一些重要数据,严重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数据不仅仅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理解,也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三是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统计经验,企业也没有对相关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造成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而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由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一向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运用的统计方法也难以贴合企业发展要求,统计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导致企业统计信息不断弱化,也使得企业统计工作无法发挥最大限度的进取作用。
四是企业统计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对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可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统计手段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企业也没有为统计部门配备贴合工作要求的办公设备,不仅仅使统计部门供给的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也导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向无法取得显着的提高。
同时,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统计工作的进取作用,认为经济统计只是对一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如数据报表的制作和填写等这种简单的统计工作,造成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常常缺乏真实和完整性,也有很多企业由于严重缺乏统计方面的人才,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部门,使得很多企业逐渐忽略了统计部门和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资料分析。
(一)统计思维理念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统计理念早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企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开展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我们也必须要正视经济统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并分析总结出问题的成因,经过定期的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统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还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并要求统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统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统计工作情景,建立其合理的奖惩机制,从而充分调动起统计人员工作的进取性和职责心,多为职员供给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统计人员的全面发展,也确保统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统计资料方面的创新。
统计资料方面的创新,主要体此刻企业活动条件、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资料的补充和拓展,同时还要将一些已经过时的、没有实质价值的原始凭证,以及一些与实际情景不符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取舍,同时还要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呈现出来,使统计人员的工作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将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充分反映出来。
(三)统计功能和方法方面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创新主要体此刻完整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功能的创新,其功能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的制定供给更加精准的确定标准与评估数据,其进取作用主要体此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分析功能的创新,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统计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以及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对企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而企业统计方法的创新则要求统计人员,要充分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经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不断完善企业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统计人员管理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的管理,要不断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出能够被更多统计人员所理解和认可的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也要为人员供给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从而使其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统计理念和手段,知识结构和统计水平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提高,同时也要给予统计人员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倔,并探索和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
经济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可是目前很多企业开展的经济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使得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所以,统计人员必须要深入分析和总结不一样阶段统计工作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实行创新性统计,从而使经济统计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二):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相关专业中开设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克莱因(R·Klein)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萨缪尔森(P·Samuelson)认为:“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这是我国经济学学科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异常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量软件开发,为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供给了广阔的空间。应当说,经过多年的奋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目前,我们研究问题的分析方法已经实现了由过去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异常是计量经济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主流方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也是我们本科计量教学工作者的一大贡献,它彻底扭转了单纯的定性分析理念。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倾向:其一是把计量经济学当成了“圣经”,唯计量是从,似乎是没有计量参加的学科都是伪科学或者说不够科学,其结果是计量方法的滥用;其二是计量的数学化,也就是数学的计量而不是经济学的计量,其结果是使得计量经济学脱离实际,变成了数学游戏。就上述问题,结合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际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计量经济学不是“圣经”:完美中有折中
首先,计量模型是完美的。我们以一元模型为例:
Y=β0+β1X+μ(1)
其中,μ表示除X以外的所有影响Y的因素,模型(1)叫总体回归模型。该模型描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而非函数关系。对同样问题处理的数理模型:
Y=β0+β1X(2)
模型(1)比模型(2)完美,因为模型(1)比模型(2)研究问题全面。在模型(1)中,每给X一个值,从理论上讲,由于μ的存在,模型研究了和X对应的所有Y的值;模型(2)仅研究了因素X对Y的唯一影响,而没有研究X以外的其他因素对Y的影响,所以,模型(2)仅研究了和X“对应”的一个Y值,那里对应加引号是因为从理论上讲,那个Y值仅仅是无穷多个Y值中的一个,而未必就是真的和X对应的那个,这就是计量经济学家和数理经济学家的不一样之处,所以,我们说计量经济学是完美的(确切的说是计量模型比数理模型完美)。可是,完美的计量模型(总体回归模型)理论上是存在的,实践中是求解不出来的,不是因为我们的计算技术达不到而求解不出来β0,β1,而是由于总体的无限性和μ的复杂性(随机变量),异常是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总体数据搜集的困难)。所以,计量经济学家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总体回归直线:
E(Y)=β0+β1X(3)
总体回归直线(3)就是我们常说的函数形式或方程,它是由(1)两边取数学期望而得到(假定E(μ)=0),它揭示了,每给X一个值,有唯一的一个Y的期望值与之对应。那里的分析思路:从模型(1)到模型(3)就由相关关系转化为函数关系,从而计量模型的完美性在那里受到了挑战,这就是我们说的计量模型的第一次打折。那么总体回归直线(3)是否能够顺利的求解呢?在总体数据已知的条件下能够找到。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所以求解总体回归函数的思路也是行不通的。既然是这样,那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再次打折),计量经济学家天然就想到借助样本来分析问题,建立样本回归模型:
Y=■0+■1X+e(4)
那里,■0,■1是总体回归(1)中β0,β1的近似估计,残差e也是随机干扰项μ的近似估计。那么样本回归模型(4)能够容易求解吗?尽管样本的数据能够很容易的收集,可是由于残差同样存在和随即干扰项的一样困难,使得样本回归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很难操做。计量经济学家又再次退而求其次优结果,寻找样本回归直线(第三次打折):
■=■0+■1X(5)
那里,方程(5)是由(4)两边取数学期望得到的。参数的估计应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单就上述分析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计量模型是完美的,而模型估计是打折的不完美。
二、计量模型与模型估计一样吗?
计量模型指的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估计是样本回归函数(回归直线)。所以,用计量模型方法分析问题的实质是归结为模型估计,所以,这种方法也是折中(打折)的研究问题。那么这种方法可靠吗?当上述研究的问题(计量模型)满足基本的假定条件才是可靠的:(1)正态性假设: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等价于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在自变量的各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2)独立性假设,无自相关性假设;(3)同方差性假设;(4)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5)零均值假设。这些假定条件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是很难满足的,并且模型估计是直接对样本负责,而仅有样本满足简单随机抽样,才能够较好地描述总体状态特征。我们明白,真正的简单随机抽样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主张使用计量分析方法也要谨慎,它不是随便就能够使用的,尽管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大大简化了计量的运算。
三、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理论与应用并重
目前,与过多介绍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生动了很多,教师也会列举一些例子对所讲授的资料进行说明,可是多数仅限于此,并没有对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等进行深入分析,更谈不上与学生的互动。并且计量经济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可是实际教学中仍然缺乏包含经典案例的教材。同时,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使得目前的计量经济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案例分析。
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方法,也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在课程资料和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要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应成为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缺一不可的资料。尤其是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本事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如金融、财政、国际贸易)的不一样,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资料,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确定本事。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本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验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衔接,即应当将实验教学合理、恰当地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离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教师应当精心选择实验资料,编好实验计划,做好示范。在编写实验计划时不仅仅要加强基础资料的学习训练,并且要构建能有效将实践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本事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进而构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实验教学。第三,结合实际情景,要异常强调学生在处理数据(如:频率转换、季节调整)、建立模型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总之,为了实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的改革,突出基本思想、方法和应用的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熟悉数学和计量方法的教师队伍,使我们的计量经济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如在本科阶段学数学、研究生读经济、博士读数量经济等。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三):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所以计量经济学资料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本事,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本事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经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景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善理论教学,培养应用本事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本事。指导学生经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所以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本事。此刻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能够的,可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经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应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本事的提高。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能够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还能够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
操作,培养学生的本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景,自我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本事,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资料,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四):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现代很多学科的基础工具。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管理领域还是国际化金融领域,都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应用作用,同时,计量经济学家也十分受各方面专家的尊敬。所以,对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论就以此为初衷,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几点思考,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必须的把握,旨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1计量经济学学科内涵以及发展历史
1.1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是一门专业研究经济相关领域的经济学特征、经济数量模型和经济关系变动的经济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内涵和现实意义。计量经济学学科能够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很多其他各类学科的基础工具和分支资料。它能够经过将经济理论数量具体化等方式,经过经济数学模型和方法的不断钻研,更深刻地把握现代经济和客观规律,更好地根据规律来研究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社会宏观、微观经济问题都能够供给经济方面的智力支持。
1.2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相较于国际上的大国,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开发与应用比较晚。近30年我国才比较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阶段。我国的统计制度也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从物质平衡表体系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渡转变。在20世界90年代初期,恩格尔的ARCH模型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被推广到我国,结合我国对经济的重视,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走向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其学科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最近几年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逐渐普及以及被重视,关于其的应用以及学科研究文献已经比较广泛和常见。例如,经济时间序列、波普理论、VAR模型、CC模型、LSE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模型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研究领域最为广泛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同时,也有学者开始使用国际先进的DSGE模型,并在我国很多应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必须的成果[2].
2计量经济学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2.1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受宠诺贝尔奖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全球最受瞩目的经济学大型奖项,所以,直至今日,诺贝尔奖能够说仍然是众多经济学家们终生不断奋斗的最大动力和目标。第1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里希,还有荷兰“计量经济模式的建造者”---丁伯根。多年来,很多计量经济学家也都不断获得具有最高荣誉称号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近几年,诺贝尔奖又开始趋向于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有成就的学者,鼓励其对横截面数据方法的杰出贡献。这些接连不断的奖励,说明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受宠诺贝尔奖,该奖项也正在不断注重经济技术方向的应用以及向现代化不断创新,该经济学科的发展情景越来越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3].
2.2该学科更多的应用在全球各国的金融领域
目前,很多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已经被应用与世界各大国中央银行以及金融市场方面的基础学科资料,尤其是在一些金融比较发达国家的评估投资组合中,在金融系统风险这个方向具有十分高的价值和实际意义。许多计量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都逐渐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来诠释很多金融市场活动规律。在金融市场上,经济变量具有必须的变动性,这些变量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必须的波动,随机出现一些经济学实际意义。最常见的将其应用在全球的股票市场中来诠释很多方法、规律。例如,假设人们对股价的评估是比较理性的,则能够得出一个企业股票的价格应当等于其在未来某时间的预期股息的现值。再比如,恩格尔发明的计量经济学ARCH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十分有效地对金融经济数据在不一样时期时间的金融规律变化比较精确的估算出来。这个模型能够对金融投资等收益的风险和价格,经过不确定性的度量,采用必须经济学模型以及经济数据来阐述,并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这些都说明,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国金融领域。
2.3现代计量经济学趋向于把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结合得更紧密
近年来,由于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paneldata)等研究越来越丰富,经济学者逐渐利用数学等计数方法将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变为必须的方程和系统来更形象的表现,最终经过数学等统计方法来估算。这样的方法结合和流程转变,也更加促进我国计算GDP,以及各个行业的基准价格、利率、股票价格等很多经济数据的规律和变化。所以,新发展的趋势是经常采取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使得现代计量经济学趋向于把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结合得更紧密。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五):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对二本经管类学生在教授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思想的同时,更应当结合实际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本事为首要目标,选择经典案例、适宜的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尽可能做多的实验,运用并巩固所学知识。
关键词:二本经管类学生;计量经济学;
1.引言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发展时间较晚,到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才确定《计量经济学》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自此,才逐渐被各个高校重视[1]。作为经济学科的工具性课程,计量经济学运用到实践中,满足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才是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教授好学生计量经济学更是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创新本事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计量经济学对于二本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能够说一向是比较难的甚至是所学课程中认为最难的一门课。原因有多个方面,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综合,对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统计学都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可想而知,这对于经管类文科背景并且又是普通二本的学生是多么巨大的挑战。那怎样才能让二本经济类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呢?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根据实际情景教好计量经济学进行了探索,期望对相关同仁有必须帮忙。
2.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
笔者刚开始教学时也有很多误区,当时只想尽量的把知识教授给学生,每个过程尽量的给推导证明,可是效果却很差,进度慢,导致学生把计量经济学的运用抛诸脑后,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计量经济学所运用的数学方法上,从而最终学生认为太难而又没用。随后根据学生反应,笔者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不一样改变教学思路,多年下来,也有较明显的效果。所以,教学计量经济学首先要了解学生及所拥有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2.1计量经济学本身比较难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公式推导,比较繁琐,并且没有很好的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基础,理论与公式根本无法理解,教授过程也比较难。如果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只注意理论讲解、公式推导,学生只会感觉晦涩难懂,很难跟上,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大部分会半途而废。
2.2学生基础比较差
计量经济学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可是二本经管类的学生大部分文科多些,本身数理基础相对就差些,并且计量经济学的概念是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综合,这三门都较难,如果任何一门学的不好,以此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就更难学好了。另一方面,本身经管类好多课程记忆类比较多,二本的学生自觉性也差,好多学生养成了期末靠背,平时只听不练的习惯,而计量经济学一般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用此学习习惯学习计量经济学可想而知效果如何。
2.3学习认识有偏差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像与英语、会计、金融、保险、海关等方面的证书相关课程那么直接,有些学生认为上课学的东西将来没什么用,上课去了也不好好听,甚至看手机,做其他作业、看跟考证书有关的课程;即使有部分学生虽然想好好学,但听着听着就感觉难了,跟不上,也就不好好学了。
2.4学习知识太僵化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二本的好多学生的学习思维僵化,一是一,二是二,不会变化,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按照教师说的死记硬背,稍微一变,就错一片。不知是长期学习方法的结果,还是上了大学之后,一些课程学习习惯或认识导致的结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计量经济学,只能学到表面,根本无法灵活运用。
2.5教学课时少
除了基础差、缺乏兴趣,学习课时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此刻大多高校上课时间改为16周,每周课时,课程学分不断减少,计量经济学本身及所学的基础课程都是比较难,需要时间较长的课时,在仅有48课时情景下[3],学习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都困难、课时很紧张,更何况要理论与运用共同进行呢,最终就可能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可是即使学生理论学习的好,没有实践,理论也很快就忘,到期末学生就感觉什么都没学会。
3.改善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思考
随着计量经济学的越来越重要,在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以及相对简便最好能够感兴趣主动去学习的方法上,无疑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笔者经过教学,与学生交流,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
3.1适宜的定位
二本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有点低,学习的自觉性相对也较差,如果想让他们门门课都学好除了个别学生,有很大难度,并且计量经济学要求的基础课程较多,并且门门有难度,这样怎样办,让他们继续把所有理论与过程都掌握,这样显然行不通,结果只能是教师辛苦而学生人人如听天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我们不能像对理科的学生那样要求他们,也不能按计量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要按照他们的实际情景,结合我们的目标,我们学习计量经济学,如果所有理论与计算原理都掌握那当然是好,可是我们最终的要求是会运用,对于二本的学生既然达不到那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就更应当注重我们最终的目的,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掌握计量经济学思想方法原理,而不重视方法推导[4],会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到达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具性课程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少用数学与统计学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复杂的计算有软件帮忙,只要懂得原理,这样计量经济学减少了难度,以提高学生的进取性,减少畏难情绪。
3.2经典的案例
运用,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学生掌握了建立模型的步骤并进行检验,可是依然很难运用到实践中,如何运用?这才是我们教授学生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标。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太灵活,即使掌握较好地,让他们运用到实际中也很困难,这就需要很多的实际案例结合到理论教学中[5],目前,我国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偏理论,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这就需要教学教师,课下下功夫,寻找适合、浅显易懂、容易操作的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尽可能了解这门课的意义,为学生打好计量经济学的入门功底。
3.3选择适宜的软件
如上所说,我们对二本学生更重视结果——运用,而不是过程,那么复杂推导、计算不要求他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无法要求,那就需要运用辅助工具——软件,来帮忙所有的过程计算,软件给出最终结果,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原理从而能够对结果进行分析,就到达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学计量经济学让他们感觉也更有意义,而不会因为复杂的计算失去了兴趣,也不会让学生认为计算才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角。可是又一个问题来了,此刻大学课程所给的教学课时越来越少,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已经很紧张,再加上一个软件学习是不是更难?是的,有些软件确实很难,要编程,那就要单独学习,但对于本科学生的要求本身不是太高,有一个软件——eviews,能够解决本科生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傻瓜式的软件,操作起来也很简单,一般情景下不需要再编程,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同时就能够附带学习。
3.4适宜的实验
虽然理论教学课堂上理论加上案例,让学生基本理解计量经济学的运用,可是距离真正独立运用还有必须差距,更何况同时还要学会软件运用,所以必须安排适宜的实验。每章代表一个大的知识点,里面会有许多小的知识点,怎样才能更好的巩固这些,除了适当的课外练习,更需要适宜的实验,才能到达让学生运用的目的。实验课上,为了学习巩固课堂知识,同时学会软件运用,教师能够先带领学生完成教师自选数据的实验报告,课后再让他们自找数据根据所要求的知识点结合自我的专业特点完成实验报告,这样会具有明显的提高,也能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查找数据、独立思考的本事。
3.5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
在一学期仅有48课时的时间内,包括理论又有实验,想学完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材所列的资料,十分困难,那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但在大学中,比较自觉的学生,并且有兴趣,才会主动去学,很多都是被动的理解。如何进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觉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除了课后实验、练习外,同时给学生分组让他们课后完成经典案例寻找,引导优秀学生国外经典教材(比如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精要》、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的同步学习,并用软件操作训练,作为平时分的评价标准,起码让以后继续深造的学生,自学完成相关资料,不会感觉困难。
4.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学本事,打好计量经济学基础,因材施教,不能纯粹的理论教学,也不要妄想学生能掌握所有的理论,同时又要相关的辅助课程作为基础,要运用考试、小组讨论、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运用实际案例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引导学生独立分析经济问题及构建模型,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六):
摘要:根据亲身教学实践,发现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轻本事培养与实际应用等。针对上述问题,对计量经济教学改革给出若干提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问题、提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
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一样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一样,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异常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齐,应根据不一样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此刻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仅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
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资料,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掌握教学资料、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教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资料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本事培养与实际应用。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此刻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资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供给的案例都是与章节资料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明白,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当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终,经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
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资料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本事。
(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
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此刻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景,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资料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善提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教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当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资料。
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教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资料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样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景,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资料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能够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教师经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资料让学生参与、确定、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本事,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进取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所以,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资料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
(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
(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忙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
(4)教材结构和资料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课程,在当前高校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背景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应朝着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和创新本事方向发展。文章分析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越来越朝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些年来,国内的诸多高校在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也纷纷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本事上。仅有经过应用性教学,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与创新本事,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与统计学的交叉学科,是经济学最重要的方法论课程,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笔者所在的仰恩大学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本事和创新本事。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仰恩大学经济类核心课程,是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重点。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效果欠佳。为此,笔者经过向仰恩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学生投放《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调查问卷160份,其中回收有效试卷139份,经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反馈信息。同时,笔者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计量经济学是经过数学工具来描述和分析经济学问题,是经管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然而,对于调查问卷设置的“您认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对将来的工作有用吗”这一问题,仅有19.2%的学生选择“对将来的工作有用”,70.6%的学生选择“对将来的工作有必须用处”,还有10.2%的学生选择“对将来的工作无用”。从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可知,学生缺乏学习该门课程的动力,在思想上不重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核心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与学中体现出来。
2.课程定位不清晰。目前,国内各个层次的高校均开设有计量经济学课程。不一样层次的高校,学生的数理统计基础有必须的差距。可是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课程体系等资料,大多是采用重点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这些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仰恩大学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师资短缺,欠缺课程建设和课程创新的本事,在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主要是采用了研究型高校的教学版本,所以,课程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先修课程不足。计量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经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结合。所以,学生的数理统计基础与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要想学好计量经济学,学生首先应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还应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然而,笔者所在经济学院的学生是文理兼招的,根据调查问卷显示,65.5%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数学基础就相对较差,虽然在进入大学后对相关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但仍未到达梦想的学习效果。据调查,60.2%的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成绩低于70分。20.1%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理论部分“听不懂”,62.7%学生认为理论部分“难度较大”。根据问卷结果,学生认为,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排行前三的是“数学基础差”、“资料抽象”、“数学公式多”。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便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的进取性与学习效果。
4.教学资料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包括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与模型应用四个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者也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分布在讲解基本假设、参数估计与各种假设检验的理论与方法上。课堂中涉及实际应用的部分欠缺,比如如何根据经济显示建立计量模型、如何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等。学生也缺乏这些方面的练习。对于调查问卷中“您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印象是”这一问题,90.1%的学生认为是“理论的”,还有13.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是“无趣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进取性。
另一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计量软件的运用和操作。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了解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是实践操作本事却很匮乏,不明白运用计量软件进行案例分析。部分学生看不懂计算机软件的输出结果或者无法对输出结果做出解释,更有少部分学生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连基本的数据输入都无法独立完成。问卷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这一事实,8.5%学生尚未掌握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仅有12.7%学生既能建工作文件,输出模型结果,又能看懂模型估计的输出统计结果和图形结果。运用计量模型、软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学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应实施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设计科学合理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增加案例教学,增加上机实践时间,改革现有的成绩考核制度。
1.以应用为导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计量经济学资料。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目标是经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相应技能,能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将来的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有较强的动手本事和实践创新本事。与此同时,笔者所在的仰恩大学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在制定教学大纲和安排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就应当充分研究到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和层次要求。所以,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的安排应当以这一系列目标为指导,在教学资料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适当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和统计学只是一种分析工具,授课教师应当由浅入深,减少课堂讲授中的数学推导部分,将各个单元衔接起来,让学生了解将冗长复杂的数学推导背后的基本思路。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统计分析和数理推导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因很多的数理推导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加强了学生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本事。
2.以应用为导向,增加案例教学。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课程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付诸于实践,而案例教学法则是最好的展示。首先,更新现有的教学案例库,选取与社会经济运行现实的案例。完整且具有特色的案例库中应当包含一些“模糊的”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和主动性。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步骤:模型设定、参数估计、模型检验、模型预测贯穿在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中,在这一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经过一些列生动而具体的案例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充分结合,同时也体会到定量分析的实用性与重要性。经过案例的学习,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本事。
3.以应用为导向,增加实践上机时间。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际工作中的计量分析都是经过计量软件来完成的。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应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计量软件,如Eviews、SPSS等计量统计软件的操作贯穿到实际的经济问题分析中,增强学生操作计量软件的技能。所以,一方面,需进行课时的调整,以仰恩大学为例,仰恩大学计量经济学学习时间为18周,每周3学时,共54学时。按照目前的教学大纲安排,利用这54学时讲完所有的资料时间已经很紧张,安排上机的时间很少。所以,应当调整教学资料,增加实践上机时间,将理论的学习与计量软件的操作充分结合,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至少掌握一门计量软件的操作,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4.以应用为导向,改革成绩考核制度。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改革,在考试制度上,应充分考核学生的实践运用和操作本事。而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方法,如笔者所教学的班级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分布占比30、35%、35%,总成绩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加权平均。传统的笔试方法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很多冗繁枯燥的公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可是这些公式在实际分析经济问题过程中应用得比较少。所以,应改革现有的考试方法,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引导学生独立的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加课堂讨论,让学生掌握计量分析模型和基本理论并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加大实践操作在操作中在考核中的权重,学生需在实验室机房独立完成计量分析报告,同时,在学期末,上课班级以2~4人为小组完成一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相关信息
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分析经过经济学原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关于我国房屋征收补偿标准的法经济学特征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提升途径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允价值和市场价值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试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渔业经济学科的前沿与现实
相关信息
从行政科学到公共行政——学科史视角下的西方浅谈从科学发展模式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道路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协调文化发展内外关系关乎科学发展大势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浅谈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党的三代领导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浅议把握考试方向科学有序训练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并进行论文答辩。同时,在进行传统的笔试过程中,能够在试卷上附注相关的数学公式。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八):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首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靠性。然后,总结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主要包括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资料设置不合理、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提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核心理论课程,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其教学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甚至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本文旨在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提议。
一、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课,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挪威经济学家Frish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结合。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靠性的学课特点[1]。首先,计量经济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经济现象。这种学科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甚至还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及其操作。其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其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和数理理论,模型的回归和假设检验等需要统计学理论,而最终目的是分析经济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即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实践。最终,计量经济学具有数据依靠性强的特点,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性十分高。计量经济模型能否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和随机性的数据要求,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数据。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这些学课特点使得这门课的讲授和
学习都具有必须的难度。
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大多数本科院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多样性使得这门课对于先修课程的设置要求较高。通常情景下,大一、大二期间必须完整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基础。然而,部分高校在大二期间就开设计量经济学,或者与其它先修课程同时开设。此时,学生对于部分数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还未涉及,或者并没有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较多涉及到Stata、Eview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些软件往往涉及较少,这也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资料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大都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2]。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往往学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资料设置方面也不合理。有些教师授课过程中只给学生讲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资料,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资料从未涉及。还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授教学资料,讲到哪算到哪,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甚至还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花很多的课时在给学生讲理论推导,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3.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模型建立、数据收集和整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较多课时用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上,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资料十分欠缺。并且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设置当中,关于学生实践本事的实验课时比重较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其计量经济学总课时是48个,而实验课时是8个,这难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本事。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其操作不熟悉,或者仅熟悉一些过时的软件,而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更先进的软件及其操作,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和动手本事的提升。
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资料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资料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纸上谈兵”,难以体现学生的应用本事和实践本事,也不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写作的进取性。
三、改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提议
上述本科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提议:
1.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本科高等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必须充分研究并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明确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为必修课程,数理统计等相关专业能够作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必须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后,让学生在学习经济经济学课程时更游刃有余。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料。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来说,应当设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应用本事和实践本事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资料上,避免过多讲授数理推导,着重讲解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计量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适当讲授一些比较前沿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资料。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一方面,依据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生水平优化配置教学和实验课时,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能够设置为2:1,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能够设置为1:1,注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实验的交叉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当讲授应用以加强学生对于应用的理解,而在实验课时中也能够适当讲授一些计量理论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4.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够采用闭卷、平时成绩以及实操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保障学习效果的课堂考勤和课下作业,实操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又能体现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操作本事。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能够设置为5:3:2,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能够设置为4:4:2,着重考查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计量经济学论文(二十九):
伴随着经济统计发展,经济统计的经验累积,目前的经济统计所需要统计的数据已经十分庞大,数据统计者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如果仅适用数理知识的采集,并不会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造统计结果不准确。统计数据的数量逐渐增多,数据类别也同样增加,对此,如果仅仅是使用以往的数据统计方式,并不能准确、全面的实现数据分析并统计的工作。数据挖掘技术是目前全新的统计方式,其具备良好的数据统计方式,能够横向的对数据进行挖掘,进而更好的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经济统计数据的需求。
一、数据挖掘技术概论。
数据挖掘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的一种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将复杂的数据库变得更加的简化,进而从中发现能够利用的数据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整理,进而到达庞大且散乱的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数据统计信息量十分庞大,并且还带有数据不完整、随机性强的特点,这些都造成常规的数据统计方式和系统无法充分的分析并统计经济数据。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将这些具备随机性强、完整性低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最终构成一套能够合理利用的统计数据形态,以便于数据使用者更好的对数据进行应用和提取。这样能够将数据进行更准确、更全面的收集、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被称为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的特点是能够自动的将有价值的数据发现并收集,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加工,将很多的信息处理、加工之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实现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效果。
1、综合性应用本事较强。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许多的统计工作所合理应用,并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包括经济统计。数据挖掘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数据挖掘本事强、具备统计本事的技术,还能够根据数据使用者的要求将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所以,数据挖掘技术在经济统计中,能够有效地将数据进行开发、整理和分类,给统计数据的使用者供给更好的便利服务。
2、较强的有效性。数据挖掘技术目前在我国应用的实践并不长,可是其在经济统计的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十分好,并且还具备稳定的工作性能,不仅仅是能够对经济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还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
3、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更有效的应用于宏观型的数据库。目前,我国的经济统计多数还是使用的传统的经济统计方式,收集和统计的数据信息并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进行数据的管理时,仍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对此,就需要利用新技术来提升经济统计的有效性。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库能够给数据挖掘技术供给相当适宜的统计平台。对于经济统计来说,其统计的数据必须要准确无误,这就需要有很多且可靠的数据资源,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库的特点便在于此,所以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更有效的应用于宏观型的数据库。
三、数据挖掘技术的数据挖掘流程。
数据额挖掘的整个流程主要为在数据库中中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收集相关的数据,然后围绕着数据挖掘进行的预处理,进行多次重复的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整个数据发掘过程是由多个挖掘步骤所组成的,数据挖掘仅仅是整个挖掘技术的一个主要步骤。数据挖掘收集的主要步骤有以下四个。
(1)定义目标阶段。根据数据统计者的要求定义数据挖掘目标。定义目标的适配度会直接影响数据挖掘的最终效果,对此,就需要具有应用领域知识的专家和数据挖掘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写作对目标进行定义。一方面需要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最终确定最行之有效的算法之一,另一方面确定数据挖掘能够充分的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2)数据准备阶段。数据准备阶段是数据挖掘技术中最为重要且过程最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数据挑选,数据处理和数据变化。数据挑选主要是指从数据仓库或数据库中挑选所有相关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定义为目标数据。数据处理是指对目标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然后挑选出挖掘出贴合要求的数据。数据变换是指对挖掘出服务要求的数据进行精简,即从数据处理中挖掘出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挑选,最终挑选出完全贴合数据统计要求的数据。
(3)数据挖掘阶段。这一阶段是主要的数据挖掘阶段。首先是预定算法,换而言之就是采用怎样的条件挑选数据,并进行挖掘。
然后针对算法完成数据挖掘工作。在完成之后,便能够进行数据挖掘模块的计算。这个阶段是相关领域专家和数据挖掘分析者最为关注的一步,也能够被称为实际上的数据挖掘。
(4)评估阶段和结果显示。根据数据使用者的要求将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显示,将有价值意义的数据显示出来,并且将挖掘出的数据进行价值评估,对于无意义的或存在重复的数据删除。如果最终挖掘出的数据无法满足数据使用者的要求则回到到上一步,重新筛选。
四、数据挖掘在经济统计中的发展方向。
目前数据挖掘的发展方向能够从多个方面展开:
(1)根据数据使用者的要求开发出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具备较强功能性的数据挖掘系统仍然难以处理各种数据,对此就需要针对要求制定出各式各样的数据挖掘系统,例如空间数据库挖掘和关系数据库挖掘等。
(2)提升数据挖掘显示结果的确定性、可表达性和有效性。需要已经挖掘出来的数据能够充分证明数据库的主要资料,并且能够运用于实际的相关领域当中。对具备缺陷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以相似的数据或者有规律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来。
(3)数据挖掘结果简化。挖掘出的数据最终使用者并非是数据挖掘的专家,所以挖掘结果必须要简化。
(4)交互式、多抽象层数据挖掘。交互式数据挖掘能够准许用户对数据进行精确挖掘,数据的焦点具备动态改变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抽象的层次灵活的收集数据、挖掘数据。
(5)数据挖掘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因为最终的经济统计结果需要必须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此,就需要加强数据挖掘结果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以免数据造成泄漏,保密被别人侵犯。
五、结语。
经济统计工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挖掘技术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对数据统计的分析也更显高标准化和高质量化。对此,提升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的提升统计工作的统计结果质量,让其具备可靠、真实的特点,进而给政府供给指定社会战略发展目标的有力证据,帮忙工业企业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数据挖掘技术在经济统计中具备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计量经济学论文(三十):
计量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80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同时计量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授予了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做出出色贡献的计量经济学家格兰杰教授和恩格尔教授,足以见证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认可。
作为民办院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我们深知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求有必要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知识基础。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的兴趣。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对于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必须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计量经济学专用软件EViews,SPSS等全英文的修改,又会减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是经济学的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有必须的经济学基础。应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有必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对教学加以适当的调整,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基础数学模型教学
从一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我们就明白计量经济学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最先接触的数学模型就是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i=βxi+ei,给出一组样本观测值(Xi,Yi),建立X与Y之间样本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二元方程:y=ax+b,给出两组(x,y)的数据,就能够根据方程求出a和b的值。如给出(1,3)和(2,5)两组(x,y)的值,将这两组数值代入二元方程y=ax+b,即3=a+b,5=2a+b.
得出a和b的值分别为2和1,从而得出y=2x+1,计算出方程中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关系。若再给出一个x的值为3,便可得出相应的y的值为7。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假定x为某产品的价格(自变量),y为某产品的供给量(因变量),根据所算出的模型能够得知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还能根据价格的变动,预测出供给量的变化。如此一来,就利用简单的二元方程解释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二元方程不一样之处就在于:一元方程只是利用两组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数据,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计量经济学中,所利用到的数据多达几十组,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来精确地计算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经过引入二元方程来解释计量经济学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信心。
二、进取利用案例教学法
现今,越来越多的课程引用案例教学法,计量经济学也不例外。经过案例教学法,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本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较多,书上大部分都是模型和数学符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结合案例讲授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计量经济学,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从而引进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企业如何制定产品价格、如何制定生产计划、政府如何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银行如何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等等。经过一个个生动的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和有用性,让他们时时感觉到计量经济学的实际用处,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