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精选35篇)

时间:2024-01-13 09:45:39

  文献综述模板(一):

  论文论文摘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到达上千家,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当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资为目的的现象,这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股利政策之谜”,股利政策已成为国内外公司财务、金融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论文论文关键词: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股利政策

  公司税后利润究竟应当分配给股东还是留在公司内部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把股利分配给股东应当分配多少股利给股东股利分配的金额和方式对公司价值和股东财富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向没有得到一致的回答,因而,公司股利政策的问题也成为公司财务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一、国外研究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齐,还没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很多的论文,并构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构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构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此刻的留利并不必须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此刻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所以,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经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十分重要。可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能够不一样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一样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并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景下,资本利得仅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我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可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一样,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一样。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贴合股东的愿望到达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处于高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

  2.信号传递理论。股利具有信息内涵的思想萌芽于Lintner,由MM最早提出。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个股利的信号传递模型。该学派从放松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

  3.代理成本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学说为整个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其中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此他们将代理成本定位为委托人发生的监督支出、代理人发生的约束性支出和委托人承担的剩余损失。

  4.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长大机会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在有关公司信息方面存在时间及数量上的不一致性。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占有更多的内部信息,且在时间上也比外部投资者早得多。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虽然股东能够创造自制股利或将其所获股利用于再投资,可是在交易中会发生交易成本(如经纪人佣金等)。长大机会理论指的是当公司进入成就期后,通常从某一时刻起开始支付股利,并逐步提高所付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经验证据证明,公司股利政策的模式一般坚持不变,当股利政策改变时,股票平均价格会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公司一般坚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二、国内研究

  我国的股利政策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建立了资本市场,90年代中后期逐步开始股利探索。翻译借鉴西方成熟而完备的股利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景的股利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理论和实证研究对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侧重点不一样。对股权结构主要探讨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已有多项实证结果。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偏向于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多项因素的综合分析,较少从股权结构方面展开进行分析。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两者均较少涉及股权结构和配政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对于经营业绩的研究是针对一个过程的结果,属于事后控制的范畴,而股利政策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选择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分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业绩;另一方面,公司业绩反过来又会成为发放股利的一个制约因素,兼具事中和事后控制的作用,能够帮忙投资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护自我的利益。

  1999年,吕长江和王克敏采用因子分析法在对可能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38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8个与现金股利有统计显著性的因子,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因子与股利支付水平之间的关系显示,国有股和法人股控股比例越大,内部人控制度越强,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越低;国有股及法人股比例越低,公司越倾向于将利润留存于未来发展,易采用股票股利代替现金股利的支付政策。

  2001年,赵春光、张雯丽、叶龙选取1999年底前上市的210家公司为样本研究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结果也证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可能越不分配股票股利。原红旗2001年在对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1994-1997年除金融概念股外的.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分年度进行横截面分析,结论证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经过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而对以股票股利留存于公司内部的资金存在浪费现象。魏刚2001年以389家公司1367个样本观察值为基础,采用Legit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和股权结构的关系,发现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高;相反,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低。

  三、总结

  从目前相关的文献来看,无论是传统股利理论还是现代股利理论,无论是从税差理论角度、信号效应角度,还是从代理成本理论角度,中外学者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股利之谜”仍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现代公司财务学是在放松了MM定理的假设条件和基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的发展脉络能够看出,已经越来越多涉及到利益相关人之间以及股东之间的利益分化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在国外,股利政策的研究通常都以MM理论为研究线索,经过放松其严格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现实世界的股利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财务学者将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财务理论,这些理论对现实世界公司的财务决策给予了重新的解释,突破了传统只重视外部可见因素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可分配收益有决定权的个人动机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对称信息决定了契约的不完美这将导致作为决策主体的个人动机在财务决策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与动机相关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体现为:应用国外股利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特殊情景,很少系统地从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出发,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利益主体的股利支付动机。所以。在我国,从公司的治理机制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将会是一个新的亮点。

  文献综述模板(二):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我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一样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我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好的文献综述,不但能够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供给某种延伸的契机,并且能证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本事,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一样。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所以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资料,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一样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我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一样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资料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一样杂志有不一样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我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文献综述模板(三):

  【摘要】2世纪6年代以来,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被人们广泛理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本文就国外和国内对会计目标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国外会计目标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财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财务报告目标起到了逻辑起点的作用。理论界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始于2世纪5年代。

  Deuine(196)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或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

  在对财务报告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之后,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到底应当是什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受托职责学派、决策有用学派、折中学派。

  (二)受托职责学派

  受托职责学派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学派则构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它的发展与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制的发展休戚相关。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受托者理解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经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力、职责和利益,这样,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职责关系。而在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职责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职责,从而构成了以受托经管职责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职责学派。

  Chen(1975)研究了受托职责的本质、发展历史及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受托职责的概念起源于财产权利——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所有者将使用权交付给代理人的时候,代理人便负有受托代理职责。2.在明确了受托职责的起源后,Chen进一步研究了两种不一样的受托职责,即社会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3.在中世纪时期,受托职责带有浓厚的封建庄园色彩,受托职责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形式。4.受托职责的概念随着主流社会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商业社会中有两种主流的社会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别代表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应的,受托职责也有古典和管理两种形式。5.对于古典型受托职责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管理型受托职责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东财富最大化。6.财务报告是管理者基于其受托职责的基础上出具的,所以,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财务报告应有利于投资者评价管理者的业绩。7.管理者的业绩应当从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社会利益方面长久以来受到财务方面的忽视,所以,有必要对管理者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Gjesdal(1981)研究了在会计目标的确定上受托职责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异同。Gjesdal首先对会计目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出了研究目的,即系统地研究受托职责观下对信息的需求、受托职责与决策有用的关系,然后,作者建立了一个通用的代理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分析的主要结论有:1.在各个分散的组织中普遍存在对基于受托职责编制的财务报告的需求,需求产生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报告对预测未来有用。这样,受托职责与决策有用就处于同一个概念框架之下。2.受托职责与决策有用的标准并不一样,所以,将两者区分为两种会计目标是有必要的。3.分析结果支持Ijiri的说法,即基于受托职责下供给的会计信息是有用的。

  总的来说,受托职责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方法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职责及其履行情景。2.强调会计人员的中立性,会计人员以客观的立场反映受托职责及其履行情景,其行为不受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理解会计准则的指导。3.强调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三)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构成的。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很多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供给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所以,会计系统必须以供给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FASB,1978)贯彻的是决策有用的思想。公告指出,在一个经济社会里,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是供给企业决策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去确定这些决策应当是什么。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要求它供给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信息。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确定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财务报告对此刻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供给有用信息;

  2.财务报告应供给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

  3.财务报告应供给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本事的信息。

  (四)折中学派

  在受托职责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比较中,有的学者力图在二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笔者将其视为折中学派。

  Anthony(1983)认为在现时世界复杂的环境中,决策有用观不(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是一个适宜的会计目标的标准。供给对各种投资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不必须会导致财富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在使用者的需求与管理层的控制需求两方面作出权衡,以到达财富增加的目的。

  (五)对公告效用的研究

  美国概念公告第一号的颁布对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对于公告的效应,学者们也做了专门的研究。

  Dopuch(198)先对FASB1978年颁布的第一号概念公告的资料作了一个回顾,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目标与环境的关系、所供给信息的特征与局限性、潜在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外部财务报告的一般作用。继而挑选了三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以检验财务报告目标在处理具体会计事项中的作用。这三个会计问题是:递延贷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勘探成本的计量、资产和负债现值的披露。检验结果证明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公告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我国学者对会计目标的研究

  2世纪8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讨论也涉及受托职责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但从最近的文献看来,学者们倾向于结合中国的经济环境,将受托经管职责作为我国的会计目标。

  葛家澍、刘峰(23)对我国目前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职责的履行情景上,即向资源委托人报告所委托资源的保管与经营情景。将受托职责履行情景的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目标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具体到受托职责的评价上,委托人对管理当局经营业绩将是最关注的。所以,供给有关经营业绩的计量及其结果的信息将构成这一目标下的主要资料。此外,企业经济资源的保管情景也是委托人所关注的,所以,关于企业经济资源的状况及其变动信息,也是反映受托职责履行情景的重要信息。

  《会计目标》课题组(25)从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三个方应对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会计目标进行定位。表述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应当供给有助于各类会计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管理型投资人、职业投资人、企业经营者、贷款人、政府、公众等;二是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企业应主要为管理型投资人供给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为管理型投资人供给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各类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三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能够适当供给对职业投资者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梁爽(25)在剖析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几大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影响后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根据我国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银行和管理型投资人占所有法人企业投资者总数的绝大部分比例,证券市场的职业投资者比例较小,我国处于显性状态的投资人环境是管理型投资人,因而,应将会计目标主要定位在“供给经管职责信息”上。

  周守华、肖正再(25)经过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涉及会计事项的各类交易中利益冲突与“纳什均衡”转换机理的分析,逻辑推导出“纳什均衡”状态下的会计信息质和量的规定性和财务会计目标。主要结论:一是会计目标就基本层次上来说,就是使会计信息系统趋向权益最优纳什均衡状态运行,但能否趋向最优纳什均衡或帕累托均衡状态,还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即外生变量能否使交易各方之间的博弈均衡实现最优纳什均衡或帕累托均衡;二是不一样的外生变量即外部环境条件下,将有不一样的纳什均衡结果。

  文献综述模板(四):

  摘要:

  分级归纳了体育运动、体育艺术类项目、体育舞蹈中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根据体育舞蹈的专项特点,指出了体育舞蹈体能训练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体能训练要根据专项特点,从专项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可行的训练方法。综述中讨论了体能的概念、体能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和体育舞蹈的专项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文献综述

  体育舞蹈于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80年代发展较快,先后与日、美、英等国家进行交流活动。据我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调查及国家体育总局的权威统计,目前我国从事体育舞蹈锻炼的人群已达3000万人,经常参加各级体育舞蹈比赛的人数也在5万人左右。体育舞蹈的普及推动了我国体育舞蹈竞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各类体育舞蹈比赛的竞赛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体育舞蹈竞技的技术难度也大大增加,必须程度而言,现代体育舞蹈竞赛也是体育舞蹈选手体能的较量。体能是运动竞赛和训练的基础,是完美表现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保障。所以,选手在比赛中单单靠过硬的技术不必须能走到比赛的最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能。以近年黑池舞蹈节为例,各组别的参赛选手到达了两百对以上,多者近五百对,一天多者要进行七轮以上的比赛,所以没有良好的体能,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参加多场赛事,并完美表现其高超、精湛的技术。由此可见,选手要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除了要掌握各舞种的基本技术和具备必须表现力之外,对他们在训练与比赛中的体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手的体能水平对其竞技本事和竞赛成绩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体育舞蹈教练和选手逐步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渴望得到体能训练的新知识和新研究,而目前关于

  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的研究甚少。对这一方面进行专门研究并公开发表的文献仅有何忠发表在襄樊学院学报上的《论体育舞蹈选手的体能特征及其训练》,由此可见对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试图经过调查广东省六所专业体育舞蹈院校的体育舞蹈体能训练现状,结合体育舞蹈的专项特点,对竞技体育舞蹈的专项体能特征和选手的体能水平构成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期望对体育舞蹈教练员和选手的训练和竞赛供给必须的参考。鉴于体育舞蹈专业体能训练的系统研究对体育舞蹈发展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体能训练和体育舞蹈专项特点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体能的概念

  熊斗寅在《浅析“体能”概念》中经过对体能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认为“体能”是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就是泛称的身体本事,它包括身体运动本事、身体适应本事、身体机能状态和各项身体素质,小体能是

  (1)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赵志英、郑晓鸿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动员有机体机能本事时对抗疲劳的能

  (2)力。何雪德等在《体能概念的发展演绎着新时期训练思维的整合》综合分析了众说纷坛的体能,认为体能可进行广义与狭义定义,但都仍有不确定性。广义体

  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适应本事几个方面,与传统一般身体训练相比,它强调的是适应本事。狭义体能是指上述各种身体本事在技能类对抗项

  (3)目中的应用,与传统专项身体训练相比,它强调的是对抗性和竞技性。总的来说,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活动集中表现于力气、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水平的基础条件,而体能的概念应当根据各个项目专项的特点,在其基本概念上,有所偏倚。

  2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2.1体能训练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有李之文(4)在《体能概念探讨》中对体能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王兴、

  (5)司虎克在《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科学化探索》一文中对体能的定义和体能训练

  (6)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又在《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的研究》一文中对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科学依据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这些基础理论对本文的研究供给了理论支持。

  2.2指导各运动实践的具体体能训练理论

  2.2.1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理论

  这些体育项目的体能训练理论为本文的研究供给了思路,有起到重要启发作用的如袁运平(7)对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资料与方法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明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资料由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三个部分组成;谭肤斌、王保成等(8)经过分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特点,深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体能构成因素、训练原则、训练资料等)及具体的训练方法、手段,并进一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武冰冰在对足球体能训练的探讨中认为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分为

  (9)肌肉力气和身体协调、速度耐力训练、有氧训练、训练负荷四个方面。

  2.2.2体育艺术项目中的体能训练理论

  彭建敏、程在宽(10)在《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和《竞技健(11)美操体能的概念及其训练资料的理论研究》的研究中剖析了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和它的构成因素,认为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决非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素质训练,它是器官和机能系统在结构和机能本事上的适应性再塑造工作,是运动员心理意志品质的再塑造工作,它的结论得出健美操的体能水平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力度、整体力气、运动耐力、柔韧与协调和表现力。其中,表现力的训练是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独特之处。华中师范大学董丽丽在《竞技健美操

  (12)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及方法之探讨》中结合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和体能训练资料的构成及体能训练的原则及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水平由专项力气、成套耐力、高度协调性、动作速度、身体姿态、肌肉控制本事、动作力度、表现力构成。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要遵循:从竞赛实战出发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原则、体能训练系统性原则。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资料包括力气、耐力、柔韧训练等的基础体能训练资料和包括肌肉控制力、灵敏素质、力度、动作速度、身体姿态、表现力等方面的专项体能训练。张卫星等在《竞技体操体能训练的研究》

  (13)中分析了体能训练的意义,根据体操专项特点,为体操体能训练提出导向,对体操运动员的力能、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本事供给了一般和专项的部分

  (14)训练手段。李文川在《中俄男子高水平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比较研究》中经过比较分析中俄体操训练大纲资料,提出我国体操运动员在初级和中级前期阶段过分注重了一般体能训练,影响了技术训练,所以体能训练在专项训练中的比重必须要得到合理控制,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了技术训练。

  2.2.3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理论

  对于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理论仅有何忠发表在襄樊学院学报上的《论体育舞

  (15)蹈选手的体能特征及其训练》,作者经过分析体育舞蹈的体能特征,为体育舞

  蹈的身体形态训练,力气素质训练和专项柔韧素质训练供给了简单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有必须的指导作用,但全文对体育舞蹈体能训练的论述不太全面,与专项结合不是很紧密,所以体能训练方法的提出缺乏必须的针对性,难以取得十分有效的效果。所以,紧密结合体育舞蹈专项特点,对体育舞蹈体能训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因素,并为之供给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对提高体育舞蹈选手的竞技水平和竞赛成绩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体育舞蹈的专项特点

  3.1体育舞蹈的概念

  体育舞蹈是竞技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舞蹈,是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资料,双人或团体配合,既有娱乐健身作用,又有竞技表演的体育运动。它将艺术、体育、音乐等融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的典范,是世界通用的“情(16)感语言”。体育舞蹈是一门融体育、音乐、美学、舞蹈为一体,以身体动作舞蹈化为基本资料,以双人或团体配合练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娱乐健身型体育运动(17)项目。这必须义忽视了体育舞蹈的竞技特点。当今,随着体育舞蹈的发展,体育舞蹈不再只是一项娱乐健身的项目,目前它已经成为东亚运动会、亚洲室内运动会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所以,体育舞蹈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在各重大体育竞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性越来越强。

  3.2体育舞蹈的特点

  3.2.1体育舞蹈的风格特点

  体育舞蹈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摩登舞除探戈舞外,都起源于欧洲,具有端庄、含蓄、稳重、典雅的风格和绅士风度,舞步流畅,轻柔洒脱,舞姿优美,起伏有序,是老少皆宜的舞系;拉丁舞除斗牛舞外,都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动作豪放粗犷,速度多变,手势和脚步资料丰富,充满活力,具有热情、奔放、浪(18)漫的风格特点,尤为中青年人所喜爱。

  3.2.2体育舞蹈的运动特点

  体育舞蹈共十个舞种,既有身体运动幅度大的跳步、跨步,也有幅度较少的小跳、垫步、碎步,还有蹲、立、走、跑、转的变化和髋、四肢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交替和转换。仅有身体各部分的肌肉紧张、松弛、交替、依次或同时的恰到好处地协调用力,才能把每个动作以至全套动作完美地表现出来。这些变化与表现,对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动作的节奏感有着进取的作用。体育舞蹈每一个动作,其发力的根源、步幅的大小、进退的变换、重心的升降、稳定与平衡主要在于腿部,尤以踝、膝关节作用至关重要。而踝、膝关节的作用力又受约于其身体素质。经过练习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致使舞步开阔、富有弹性、前后移动自如和方向转换灵活多变。(19)

  4体育舞蹈专项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是体能的一项重要资料,虽然目前对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的研究甚少,但关于单项身体素质训练还是能够找到一些研究,下头将其分项列出。

  (20)4.1身体形态训练由北体大出版的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教材《体育舞蹈》

  第四章体育舞蹈的教学与训练中将体育舞蹈的身体形态训练分为站姿训练、芭蕾(21)手位、脚位训练。何忠将体育舞蹈的身体形态训练细分为挺拔直立训练、开胯练习、肩、胸、手臂练习、胯、膝、踝三部位练习、腰腹部练习和头部练习六个部分。

  4.2专项力气训练体育舞蹈专项力气训练的研究是最多的,可见力气对于体育舞蹈的重要性。其中何忠、许志琳在《体育舞蹈的运动技术特征及其专项力气训练》(22)中经过分析体育舞蹈专项力气的运动特征,认为体育舞蹈表现出来的专项力气有静力性力气、速度力气、力气耐力、相对力气,并为其供给了不一样的训练方法,另外他还从选手的身体部位出发,探讨各身体部位的力气训练方法。所以该文对体育舞蹈的专项力气的研究较为全面。刘光红(23)经过分析体育舞蹈的专项力气素质,认为针对发展力气素质目标,反复单个动作练习或套路练习,是所有运动项目最简单的也是较为实用的训练方法。腿的力气素质是影响和制约腿部柔韧素质的重要因素,所以该文着重列举了一些对发展体育舞蹈腿部专项速度力气直接有效的训练方法。

  4.3柔韧素质训练柔韧训练的方法主要有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两种方法。动力拉伸法是经过有节奏地重复同一动作的练习使软组织逐渐被拉长的方法;静力拉伸法是先经过缓慢的拉伸动作将肌肉软组织拉长,当拉伸到必须的程度时要暂时静止不动,使这些软组织得到一个持续被拉长的机会。在训练时常常将二者结合起来。练习时可采用负重和不负重的拉伸练习,负重一般不能超过被拉伸肌肉力气的50%.练习的组数和次数一般应根据关节的不一样特点,选手自身的情景而定,在静力拉伸时,当关节伸展到最大限度时,能够固定停留30秒钟左右的时间(24)。发展肩部、腿部、髋部和脚踝部的柔韧性主要手段有:压、搬、劈、摆、踢、绷和绕环等练习;发展躯干柔韧性主要手段有:站立体前屈、体后屈、俯卧背伸、转体、甩腰、吊腰和腰绕环等。发展手臂的柔韧性主要采用手臂波浪、臂绕环等练习(25)。

  另外,熊文在《拉丁舞选手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探讨》(26)中,指出拉丁舞选手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气素质、速度耐力素质、静力性力气和爆发性力气相结合的素质、良好快速平衡旋转的素质、弹跳柔韧素质和灵敏反应素质六大身体素质,对拉丁舞的身体素质训练起到了必须的指导作用,但并未依据这些专项身体素质,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而关于摩登舞选手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探讨的研究还未出现。

  5结语

  从目前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在国际、国内比赛中的表现来看,与国外高水平选手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选手舞蹈表现力和体能不足两个方面。其中,在比赛中因体能不足而导致比赛成绩不佳的现象是越来越突出(这一点从近几年体育舞蹈比赛成绩能够看出,我国选手在14岁以前比赛成绩与欧美选手没有多大差别,14()岁以后年龄组的成绩却不够梦想)事实证明,忽视选手的体能训练,不但会导致舞蹈选手不能很好的学习掌握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些高难度动作技术,并且还不能确保选手自始至终坚持旺盛的精力完成好比赛。所以,充分认识该项目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和体能特征,总结该项目运动训练规律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构建体育舞蹈的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以适应技术发展和比赛的需要,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献综述模板(五):

  1前言

  我经过登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查找有关文献,共搜集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献资料二十几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05年。现将有关的资料归纳如下: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2.1不一样类型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002年)一文中提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众的需要,能够将社会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息娱乐类等四类。”从上述文献资料能够看出,培养各个层次类别的体育指导员,能够全方位地为社会体育指导服务。

  2.2加大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

  廖军在《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003年)一文中证明:“高校体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任务,根据社会对个类体育人员的客观要求,其培养目标应主要是适应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应当把培养和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列入其职责范围。

  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

  3.1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更加细化

  倪同云、白云、陈琳等在《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研究》(2002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有国情特色的较细分类,如在大类上可分为管理型、经济型、技术型等,再在每个大类上分细,如技术型可分为:青少年指导员、老年指导员、妇女指导员等。”

  3.2建立健全的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布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技能审核事业来认定规程》。在《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指出:“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规,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报、培训、考核、授予称号、上岗经营、年审注册、晋级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职责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上能够看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4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4.1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情景及分布

  如付明、李飞杰在《武汉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2005年)一文中归纳出:“武汉三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表现出第一总体数量偏少,第二等级结构失调,国家级一级所占比例太少,而三级比例过大。”何敏学、都晓鹃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2005年)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1:3994,京津沪辽江浙等市处于领先地位。”

  4.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构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2002年)一文中指出:“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为职业女性和离退休人员,这一分布是与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对体育的价值观念相应的。”在武笑玲、马美荣等《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04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阳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与国家1998年的统计基本吻合,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高于女性,调查还发现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职业女性如文艺工作和离退休人员。”

  4.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

  孙培初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象调查》(2005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以上海为例:7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街道社区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培训各区省自我发证,除少量街道社区文教干部外,绝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4岁,平均57岁。”

  4.4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素质状况

  庄永达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研究》(2004年)一文中提到:“我国已经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律应当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说明我国的各级体育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如此高速度大规律地发展背后的质量保证问题。”

  4.5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状况

  付明李、飞杰在《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和研究》(2005年)一文中证明:“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中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5.9%,兼职的人员最多到达62.2%,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占26%,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少为0.5%,其他的为3.4%。我们能够看出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过少,说明体育教师的进取性还没充分的调动起来。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例不大,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先阶段还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

  5总结

  经过以上的文献资料能够了解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它的一些现状。荆州地处我国中南部,社会环境经济实力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人口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虽然要顺应我国这个大环境,但也必须体现指导员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文献综述模板(六):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很多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必须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我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供给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奋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明白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提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提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研究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进取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仅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善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到达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供给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能够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能够提出不一样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善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仅可帮忙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一样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供给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能够帮忙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一样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可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很多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很多引用自我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可是,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我批判的权利。由于很多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我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我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可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所以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能够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

  文献综述模板(七):

  1、前言

  我经过登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查找有关文献,共搜集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献资料二十几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05年。现将有关的资料归纳如下: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2.1不一样类型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002年)一文中提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众的需要,能够将社会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息娱乐类等四类。”从上述文献资料能够看出,培养各个层次类别的体育指导员,能够全方位地为社会体育指导服务。

  2.2加大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

  廖军在《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003年)一文中证明:“高校体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任务,根据社会对个类体育人员的客观要求,其培养目标应主要是适应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应当把培养和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列入其职责范围。

  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

  3.1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更加细化

  倪同云、白云、陈琳等在《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研究》(2002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有国情特色的较细分类,如在大类上可分为管理型、经济型、技术型等,再在每个大类上分细,如技术型可分为:青少年指导员、老年指导员、妇女指导员等。”

  3.2建立健全的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布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技能审核事业来认定规程》。在《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指出:“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规,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报、培训、考核、授予称号、上岗经营、年审注册、晋级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职责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上能够看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4、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4.1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情景及分布

  如付明、李飞杰在《武汉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2005年)一文中归纳出:“武汉三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表现出第一总体数量偏少,第二等级结构失调,国家级一级所占比例太少,而三级比例过大。”何敏学、都晓鹃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2005年)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1:3994,京津沪辽江浙等市处于领先地位。”

  4.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构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2002年)一文中指出:“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为职业女性和离退休人员,这一分布是与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对体育的价值观念相应的。”在武笑玲、马美荣等《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04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阳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与国家1998年的统计基本吻合,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高于女性,调查还发现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职业女性如文艺工作和离退休人员。”

  4.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

  孙培初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象调查》(2005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以上海为例:7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街道社区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培训各区省自我发证,除少量街道社区文教干部外,绝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4岁,平均57岁。”

  4.4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素质状况

  庄永达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研究》(2004年)一文中提到:“我国已经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律应当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说明我国的各级体育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如此高速度大规律地发展背后的质量保证问题。”

  4.5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状况

  付明李、飞杰在《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和研究》(2005年)一文中证明:“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中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5.9%,兼职的人员最多到达62.2%,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占26%,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少为0.5%,其他的为3.4%。我们能够看出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过少,说明体育教师的进取性还没充分的调动起来。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例不大,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先阶段还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

  5、总结

  经过以上的文献资料能够了解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它的一些现状。荆州地处我国中南部,社会环境经济实力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人口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虽然要顺应我国这个大环境,但也必须体现指导员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文献综述模板(八):

  一、序言

  伴随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日益激烈。相关领域(产业)不一样程度、有条件、分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大批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我国走市场竞争的道路可是20来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可是伴随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深入,有关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愈发重要。企业竞争力研究对企业良性长大壮大至关重要,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相关组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颇多,从不一样的角度和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重塑竞争力内涵,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及体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浏览、搜集有限的文献资料,经过综合、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求到达引导论文写作的目的。

  二、关于竞争力的不一样定义

  从目前看,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各式各样,众说纷纭。研究方法、资料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里经过综合本事论、生命论、功能论、状态论、机制论、素质论这不一样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初步概念能够简单明了地归纳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本事。包括在服务、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现出来的外显竞争力,在经营本事、信息技术体现出来的内在竞争力,以及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贾玉花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经过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1994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和日欧学者的比较研究等对企业竞争力归纳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经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构成的比较本事。

  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特征:

  ①企业竞争力最终体此刻持续生存和发展本事上,即体此刻企业的目标上。

  ②企业竞争力是个多层次含义的综合性范畴,不仅仅涉及到了企业内部要素结构和经营管理过程,并且涉及到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仅仅关系到了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本事,还关系到国家福利的多寡;不仅仅是静态的比较本事,更是动态的进化的发展本事。

  ③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构成的,即它是动态的产物,不是静态的结果。企业仅有经过各种资源的配置,在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采购,生产,销售及管理过程中逐渐构成企业的竞争力。

  ④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本事。这种比较本事是以厂商的竞争为前提的。它存在三种类型:强势竞争力,均衡竞争力和弱势竞争力,是被评价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竞争力的比较关系。

  ⑤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它是由市场指标来表征,由企业内部素质(信息、知识、创新本事、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来决定的。竞争力的强弱用单一指标是无法衡量的,需设计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科学评价。

  同时该文还比较得出:“企业竞争力”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特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经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构成的比较本事;“企业核心本事”更多地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强调企业组织内部的学习、协调、凝聚功能。

  从字面上来看,“企业竞争力”应当是较“企业核心本事”或“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更宽的概念,因为它不仅仅包括内部本事,还包括企业外部的'产品性能、价格或成本等方面的比较及由此构成的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定本事。基于以上理由,能够用“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统一“企业核心本事”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或者把“企业核心本事”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在消除概念之争和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

  刘忠敏《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比较狄昂照、吴明录、波特、钱德勒、普拉哈拉德等国内外学者和相关组织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本事,同时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形态之一,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经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能够持续地、有效地向市场供给产品或服务的本事,主要体现占有市场、创造价值、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本事。

  这必须义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①企业竞争力是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前提的。

  ②企业竞争力概念本身并不能证明竞争力的强弱,因为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中的本事。

  ③企业竞争力主要体此刻占有市场的本事、创造价值和利润的本事,以及创新发展的本事。

  ④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构成的。

  ⑤企业竞争力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张晓文等在《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中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过本事资源、制度与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内外资源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呈现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良性循环态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事。

  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认为: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在不断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效率,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到达市场份额的扩展和成本被有效降低的本事。其主要体此刻零售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顾客服务、关系营销、供应链管理、零售物流等方面。

  三、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体系构建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把零售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因素和分析因素分成三部分,也即:

  ①基本要素(由外显竞争力、内在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组成),

  ②评价要素,即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依据零售企业的特点,选取表示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的要素,

  ③指标层,把各种评价要素的状态进一步细化,用评价指标来表现。

  由此建立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0个评价要素,31项评价指标构成。最终从整体、全局出发,对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对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定性与定量采用不一样的赋值方法,建立模型,归属数据权重,比较分析所研究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张晓文等的《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构建了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关系式以及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从本事资源、本事制度与机制和本事状态三大方面外加环境因素构建竞争力体系。经过层次分析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1个评价要素,21项评价指标。

  邵一明、钱敏《零售企业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模型》一文中以市场占有本事、营运本事、获利本事、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这五大方面资料来设计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以上及细分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零售企业竞争力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图。经过比较判别法确定及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并且运用综合模糊评价的思想将各指标转换成相应的分值,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以此确定零售企业竞争力高低。从而转换成具体的公式,进而建立模型,结合数据,最终计算得到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即得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为零售企业改善经营,抵制外资零售企业的强烈冲击,确立竞争的优势,缩短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供给了强有力的依据。

  黄河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研究》一文中建立了以财务报表数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显在争竞力进行评价,同时力图反映企业未来竞争本事的真实状况。该评价指标体系分12大类,包括企业规模、营运本事、经营安全本事、盈利本事、市场控制力、技术创新本事、组织管理本事、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资本运营本事、跨国经营本事、环境协调本事。各大类下又有若干小指标,共58项。

  黄河在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评价准则,尤其是度量方法上遵循指数化原则。根据资产类和过程类的分类处理原则将58项指标分为六类,且按上述六类指标将各企业的每类指标内所含的具体指标的数值进行加总并求出平均值,从而便利相互间比较。再经过将每类指标各个被评企业的平均值加总然后再求出行业的平均值,以行业平均值作为标准参数同各企业的数值进行比较。最终分别用各个标准参数与各企业相对应的综合指标平均值相除,得出各企业六类指标相应的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建立及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权数的合理分配及方程的准确建立。

  李飞、刘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本事比较研究》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资料分为作为竞争资源的核心层、作为核心本事的中间层以及作为竞争优势的表现层,而文中着重强调中间层竞争本事的比较,也是该文的一大核心支出,文中提及的中间层比较包括业态创新本事、店铺扩张本事、营销管理本事、成本控制本事、财务运作本事。

  祝波、吕文俊的《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确定》把对商业零售企业的评价指标重点放在财务指标的数据上,经过企业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表面反映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祝波、吕文俊从企业的基本资源状况、经营本事、学习本事、创新本事和文化亲和力等主因素方面入手,衍生出包含人力资源状况、经营管理本事、营销服务本事、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评价的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子因素,从而构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最终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零售企业竞争力进行模糊确定,建立零售企业竞争力模糊综合确定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模型。

  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一文中认为国内外的竞争力研究文献中,对零售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总体层面上,大多偏重于定性分析,没有做出定量分析,缺乏直观性和实际应用意义,也很难为企业提升竞争力供给依据。

  因而作者采用量化的财务指标体系(选取了4个财务指标体系,即盈利本事、营运本事、偿债本事和增长本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独辟溪径地吸收“供应链”理论和“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设计现代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作者认为完整的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由2部分构成,即服务绩效(顾客服务绩效+供应链服务绩效)和内部绩效,同时从从财务、客户、流程、学习、长大4个角度构成了同样是4个角度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四流评价体系,依据四流评价体系,构建了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和语义差别隶属度赋值方法进行竞争力评价。

  四、内外资企业的选取及相关竞争力指标比较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认为,销售额排行第一的零售巨头沃尔玛,它的发展运营策略、顾客策略、人力资源策略创造其骄人的业绩。天天平价,始终如一、自有品牌全新感受、物流配送世界第一、营销互补共生共容等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沃尔玛的竞争优势在于后勤物流配送(存货补充)本事和吸引客户忠诚的经营本事,由沃尔玛的例子得出竞争力具有时间性,难于评价,受影响的因素很多。进一步讲,对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李飞、刘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本事比较研究》选取了10家进入中国的世界零售50强公司和10家中国本土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公司,着重在中间层的竞争力的五方面(创新本事、店铺扩张本事、营销管理本事、成本控制本事、财务运作本事)进行差别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中外零售企业的均值和最优值。

  刘星原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_兼析中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从中外零售企业出发,对这两大团体在拥有良好的商业门店地理位置、拥有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员工学习与培训体系、掌握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具有异质性特点、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经营资料或经营模式、具备对企业运行环节全过程的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本事、资金筹集本事与利润率水平、企业的利润率、销售额、资本积累与资金筹集本事这些方面进行了定性的陈述。

  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选取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结合统计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挑选出的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2005年的数据资料,进行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选取分析变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以及各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然后分析出各个因子及其贡献率后,构造出F函数。计算各个样本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并得出其F值,以F值为标准进行判别。

  五、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普遍意义

  刘忠敏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认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①进行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能够从定量角度科学、准确地描述和把握企业竞争力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②企业能够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竞争力的综合排序(异常是行业内部排序)及分布状况研究,从而激励企业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全面提高竞争力。

  ③开展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便于企业对影响竞争本事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供给自我诊断的有效方法。

  ④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能够为构长大期评价制度奠定基础。

  ⑤企业竞争力评价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一国的综合国力,并为政府政策及宏观决策供给依据。

  六、小结

  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兴未艾,企业竞争力也愈发受到有关人士异常是企业管理者的注意。虽然研究成果较多,成果也较丰富,可是作为核心力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不一样的学者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方法来研究、诠释有关竞争力的不一样方面;另一方面,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向来纷繁复杂,也由于竞争力评价的定性与定量比例不当(后者较难,前者较空洞),此外,对于内外资企业的数据比较分析实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涉及较少。正因为如此,也为论文的写作选取了不错的突破口。

  相信经过本文的概述能够为论文写作指路。

  文献综述模板(九):

  我认为文献综述的门槛不高,因为撰写文章之前,必须很多阅读。简单的文献综述法只描述各家思想尽量少加入自我的观点,我想这对于作者自身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不会很高,但这也不是说能够让对综述领域毫无了解的人随意阅读几篇一级文献,简单罗列文献中的观点;也不是说像介绍“研究进展”一样,只陈述科学的进程即可。综述的一个特点在于综,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了解的基础上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写出更有逻辑层次的文章;另一特点述,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我想要写好综述,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泰斗来做的,但在没有人生来就能够成为泰斗大家,在之前也需要不懈奋力地朝那个方向奋斗。

  依我看来,学习尝试写综述不失为了解某一个领域的一条道路。在写综述文章之前,需要尽量全面了解某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及各家观点。当然在了解这些的同时,也熟悉了搜集专业文献的方法和资料积累的方法。这能够说是我们图书情报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可是就我自我而言,在看家本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本科时学的很杂很浅,期望能在慢慢学习中逐渐得到提升。在综述的写作过程中,需要对一级文献中的各家观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这也提升了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本事,也在必须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本事和科研本事。

  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综述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多,如果有志于发表综述文献,就应当修炼好内功。当然在写综述文献时,应当注意选题,选题应当要做到三个字——“新、精、少”。“新”即选题反应新思路、新技术;“精”即关注国际国内的前沿研究,权威刊物的优秀论文;“少”就是有关领域综述文章不多。至于修炼好内功,我也在探索碰壁,期望早日找到出路!

  下头是约翰W克雷斯威尔曾提出过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期望能在大家撰写综述时给以帮忙。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研究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能够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可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当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在综述的最终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那里不仅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像我这样几年没学数学的人已经早已忘记自变量、因变量,并且我也有些被它们绕迷惑了,下头是我在理解上能稍微简便的的综述的部分:

  1、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一样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一样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异常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3、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我的见解。

  4、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并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供给了文献查找线索。所以,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资料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文献综述模板(十):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经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所以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经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本事,有利于独立工作本事和科研本事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我的本事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可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资料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我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异常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并且归纳整理困难,最终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所以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我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仅为撰写综述时供给有用的资料,并且对于训练自我的表达本事,阅读水平都有好处,异常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一样。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异常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所以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一样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一样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异常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我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并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供给了文献查找线索。所以,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资料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文献综述模板(十一):

  一、引言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教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样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可是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贴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

  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小孩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小孩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我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

  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可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必须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构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可是此时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正确确定,而他们又盲目的想自我做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家庭原因。家长们对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年代不一样了,管教小孩的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而他们对小孩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总想要替他们做决定。并且硬是把自我的思想和理念灌输给小孩。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小孩十分抵触,所以就会加剧小孩们的反抗,和家长的对抗也更加强烈。

  3.学校环境。与家长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学校的教师教育方式,他们也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对的。所以,对待青春期们小孩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冲突不会换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评学生。

  4.社会文化和传媒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还没有成型,所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本事。这个时候家长和教师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那么青少年就会和网络上学习他们认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对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响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我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也是影响着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一种社会学生物,青少年的长大过程属于社会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长大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的长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为经历了叛逆时期,他才回长大,才回促进自我思维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响。青少年这个时期是格外注重友谊的时期,为了融入这个群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公然对抗教师或者家长来赢取同伴的好感。

  (五)解决策略

  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在他们产生叛逆的时候,我们能够先关注一下是不是自我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一个小孩,而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社会方面,青少年最喜欢模仿偶像,能够借助于网络媒介创造正向的偶像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在模仿中,能够正确学会疏导叛逆情绪,平稳的度过这一叛逆时期。

  文献综述模板(十二):

  1前言

  我经过登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查找有关文献,共搜集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献资料二十几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05年。现将有关的资料归纳如下: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2.1不一样类型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002年)一文中提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众的需要,能够将社会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息娱乐类等四类。”从上述文献资料能够看出,培养各个层次类别的体育指导员,能够全方位地为社会体育指导服务。

  2.2加大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

  廖军在《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003年)一文中证明:“高校体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任务,根据社会对个类体育人员的客观要求,其培养目标应主要是适应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应当把培养和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列入其职责范围。

  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

  3.1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更加细化

  倪同云、白云、陈琳等在《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研究》(2002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有国情特色的较细分类,如在大类上可分为管理型、经济型、技术型等,再在每个大类上分细,如技术型可分为:青少年指导员、老年指导员、妇女指导员等。”

  3.2建立健全的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布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技能审核事业来认定规程》。在《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指出:“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规,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报、培训、考核、授予称号、上岗经营、年审注册、晋级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职责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上能够看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4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4.1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情景及分布

  如付明、李飞杰在《武汉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2005年)一文中归纳出:“武汉三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表现出第一总体数量偏少,第二等级结构失调,国家级一级所占比例太少,而三级比例过大。”何敏学、都晓鹃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2005年)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1:3994,京津沪辽江浙等市处于领先地位。”

  4.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构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2002年)一文中指出:“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为职业女性和离退休人员,这一分布是与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对体育的价值观念相应的。”在武笑玲、马美荣等《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04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阳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与国家1998年的统计基本吻合,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高于女性,调查还发现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职业女性如文艺工作和离退休人员。”

  4.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

  孙培初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象调查》(2005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以上海为例:7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街道社区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培训各区省自我发证,除少量街道社区文教干部外,绝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4岁,平均57岁。”

  4.4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素质状况

  庄永达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研究》(2004年)一文中提到:“我国已经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律应当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说明我国的各级体育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如此高速度大规律地发展背后的质量保证问题。”

  4.5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状况

  付明李、飞杰在《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和研究》(2005年)一文中证明:“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中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5.9%,兼职的人员最多到达62.2%,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占26%,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少为0.5%,其他的为3.4%。我们能够看出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过少,说明体育教师的进取性还没充分的调动起来。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例不大,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先阶段还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

  5总结

  经过以上的文献资料能够了解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它的一些现状。荆州地处我国中南部,社会环境经济实力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人口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虽然要顺应我国这个大环境,但也必须体现指导员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文献综述模板(十三):

  1.综述题材的选择

  撰写文献综述前,先要确定选题,进而广泛收集阅读与选题相关的文献。文献综述选题能够介绍某一专业领域近些年来研究进展;反映某一分支学科当前的研究进展;介绍某一研究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等。选题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选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贪大求全。要充分注意到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结合自我的实际工作,选择自我所从事的专业及研究课题,或者与自我学科专业及研究课题之问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二是要研究实际需要。主要选择当今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临床医疗中经常遇到,而目前尚未解决又迫切需要予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2.搜集和阅读资料

  文献资料的广泛搜集是写好综述的基础,这一方面除了靠平时积累外,还要靠有目的地搜集。能够先搜集资料,再确定文题;也能够先确定文题,再按照文题要求搜集资料。当然,往往两者是结合的,即在平时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选题,再根据题目补充搜集素材。阅读文献是综述写作的“前奏”。阅读文献时,应选读一些近期发表的综述、述评,因为这样能够了解有关专题的概况,而省去查找和阅读很多原始文献的时间。而对查获的文献,应先进行普遍浏览,以求对文献的初步了解,并选定重点参考资料。然后通读选出的文献。通读时,要全面掌握每篇文献的资料及重点,做出摘录或笔记,完成选材。此外,阅读一篇文献时,应先读摘要和结论,经此来初步了解文献的主要资料,权衡其学术价值,确定其对撰写综述有无用处及实用性大小。可将查到的文献分成“价值不大”“有价值”和“很大价值”三类。对有“很大价值”的文献要精读,仔细推敲和深入分析研究,并做好摘要,记下文献著者、题目、刊名、年、卷、期、页、和重要资料(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数据、指标、核心观点等)。

  3.写作构思与拟定提纲

  构思是在确定写作主题后,根据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及对其整理和分析的结果,确定如何围绕该主题进行介绍和论证的思维过程。提纲是构思的具体化,包括各级标题、每一段落所要证明的论点及论据等。提纲是文章的骨架,应力争详尽,层次分明,有纲有目,逻辑性强。

  拟定了写作提纲,能够说文章已写成一大半。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将摘录的全部文献浏览一遍,根据反映的资料主题,确定文章的主要段落和段落标题(一级标题);②将文献摘录中与一级标题资料相关的评论放置在一齐;③按照一级标题的资料安排,确定是否分出二级、三级标题;④对以上的编排反复推敲,重点研究编排顺序是否合理、标题与资料是否一致、各段落问是否呼应、论证是否贴合逻辑和学科原理等。

  4.综述的格式

  根据需要,综述能够从不一样的侧面、广度和深度阐述一个问题,因而其形式与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一篇综述一般包括这样几个部分:题目、作者和第一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部分、结语、参考文献。下头着重介绍题目、前言、正文部分、结语和参考文献5个部分。

  (1)题目

  题目应对综述资料起到概括和揭示的作用,要确切、简明、一目了然,且文题相符,切不可小题大做或文不对题。字数一般控制在20字之内。

  (2)前言

  又称概述,是正文的引言,能起到破题作用,简明扼要地介绍该综述的学术意义、资料主题和撰写目的,与文章题目相呼应,读者能对全文有一个基本了解。前言既要开宗明义,又需短小精炼,字数一般控制在300~500字之内。

  (3)正文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以论证过程为主线,一般程式是: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罗列证据,分析论点,得出结论,其问大多还进行历史回顾和现状介绍等。正文大多采用大标题下分列小标题方式展开,每段开头以论点引路,以论点带论据方式进行叙述,引用资料以使用公开出版的文献为原则,并尽可能引用近年出版的文献,引文应如实反映原文的观点及数据。正文的字数视资料而定,与一般论著一样,应控制在3000~5000字以内。

  (4)结论

  即综述最终结论的提出。著者在此对全文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指出本综述所涉及的专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向,或提出自我的意见或评价。字数一般在300~500字之内。

  (5)参考文献

  文章末尾附有较多参考文献,是综述的特点之一。开列引用文献的意义有三:首先,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应标明引文来源表示尊重被征引者的劳动成果;其次,能说明综述是言之有据的,反映综述的可信程度;第三,为读者供给据此查检文献信息的线索,所以引用文献均要求按正文中引用顺序编码,并注明了著者姓名及文献来源。目前,国内期刊对参考文献数量有限定,一般不能超过30篇,这些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参考文献。引用的外文文献直接用外文,不必译成中文。

  文献综述模板(十四):

  论文摘要:为了弄清我国小学游戏教学与研究现状,利用中国知网和Google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证明,2000年到2013年,游戏教学文章发表数量急剧上升,其中针对单独学科的游戏教学数量较多。本文就收集到的有代表性文章进行综述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1、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可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长大。游戏,能够说是儿童长大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本事。

  2009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经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向是研究热点,2012年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13年有所回落。

  2、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2009)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贴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奋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2005)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供给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能够依据学生不一样心理特征设置不一样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2013)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经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

  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2010)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欢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本事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一样,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构成系统。

  3、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异常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能够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十分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异常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天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异常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构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许多国家都提倡在小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日本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日本幼儿园的幼儿能够自由选择游戏资料。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性质不一样,所以小学的游戏教学相对受限。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在小学的教学方法上很多引入游戏成分,使美国小学课堂以“乱而无章”的感觉。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并构成一套适用的游戏教学的模式对于游戏教学能否在小学有效的体现其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4、研究总结与展望

  经过以上研究能够看出,国外对游戏教学研究较早,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是游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而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与教育相结合,经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认知水平。国内外对游戏在小学教育中功能和运用情景进行了必须研究,可是教学游戏在课堂中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大多数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的研究。这为之后研究者供给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模板(十五):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很多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必须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我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供给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奋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明白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提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提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研究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进取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仅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善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到达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供给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能够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能够提出不一样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善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仅可帮忙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一样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供给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能够帮忙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一样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可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很多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很多引用自我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可是,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我批判的权利。由于很多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我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我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可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所以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能够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

  文献综述模板(十六):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关乎民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资源调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践中,会构成一系列的丰富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有助于工作人员掌握水利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而提升水利建设的实践效率。在当前信息化大时代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探讨,发挥水利档案信息的价值,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信息资源;档案管理;价值;利用

  1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建设活动中所构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各样的记录信息的载体,和一般的档案一样,水利档案信息资源也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规范性的特性,但和其他档案也有区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有着一些固有的特点,表现为地域性和时间性。我国幅员辽阔,可是水资源的分布却极其不均衡,所以不一样区域的水利档案信息中有着当地的特色,而水利档案信息中包含着的是客观天然资源的观测结果,其信息资源所反映的价值只适用于当地区域的水利要素的变化。所以水利档案信息的资源具有地域特征。此外,历史数据的收集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十分重要,例如:“50年一遇的洪水”这样的信息都是依靠50年以来所有的洪水水位数据。又如:水文气象资料的记录中,每年的水文气候数据变化有着随机性和规律性,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将多年以来收集的档案信息进行比较、总结,建立模型分析。所以,即使一些年代久远的水利档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此外,水利档案信息的获取需要数据观测人员在特定时间、特定点进行观测和记录,而这个过程周期比较长,所以,水利档案信息具有时间特征。

  2水利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利档案信息分散,不利于资源利用

  水利工程周期较长,建设过程复杂,环节较多,包括项目的最初立项、实施的可行性分析、设计方案、项目决策、实施招投标过程、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及调试等。这些不一样的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的信息,分属于多个不一样的管理部门,而目前多个部门之间无信息共享渠道,导致了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分散,构成“信息孤岛”,无法发挥出水利档案信息的价值。另外,一些部门出于己方利益研究,对自我的技术成果会实行技术保密,给档案信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信息调取造成困扰,这些现象显然不利于水利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2.2信息资源安全性的不足

  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水利档案数字化管理已经全面推广,并且地方政府和组织机构也都建立了管理网络平台,这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可利用供给了有效的途径,可是网络信息时代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层出不穷的病毒、黑客等问题给档案信息的保管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此外,我国目前的水利档案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系统、利用平台和网站的安全保障技术完全无法满足安全保护的要求,安全性不足正在逐渐制约水利档案信息的资源开发利用。

  2.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缺少规划

  水利信息资源的原始信息采集关乎于水利档案质量和价值,但目前水利资源中的信息收集范围不广,涵盖的资料不科学、不全面,信息采集缺乏规范化。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对于专业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缺乏投入,使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3提升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提议和措施

  在当前网络化背景下,水利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多的渠道,更高的效率,可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所以需要从档案信息价值出发,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为水利工程建设供给助力。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的提议和措施。

  3.1进行前期信息需求市场化调研

  信息资源的利用要结合实际的需求,所以在对水利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前,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各个部门之间对信息的供需关系,并结合水利工作的实际开发重点,了解市场动态。水利档案信息的管理部门之间要打破技术封锁的局面,主动为技术开发和信息利用供给帮忙,对水利档案信息进行“产销适路”的加工,便于二次开发,主动与水利建设的一线工作者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信息的价值。

  3.2整合水利档案信息资源

  由于水利信息档案的管理涉及多个组织部门、多个工作阶段,使档案过度分散,不利于信息开发利用。为了破除“信息孤岛”的局面,首先,工作人员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将分散在各个工作环节、管理部门中的档案信息根据必须的分类标准归纳和整理,构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其次,鉴于水利档案的区域性特征和周期性特征,需要以地区为单位,整合水资源信息,成立水利信息资源组织。最终,水利管理部门之间要建立联动机制,破除技术和组织上的障碍,构成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挖掘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3完善档案安全建设

  第一,加强本地磁盘加密技术、数据库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避免数据丢失。此外,对水利档案信息也要进行字段加密、动态秘钥的管理。第二,实现安全授权,建立网络保密系统,保护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防止针对服务器的非法接入访问。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量庞大,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为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力气。

  文献综述模板(十七):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思是教师专业化长大的必经之路,教师长大分为三个阶段: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本文主要围绕教师教学反思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从教师专业长大的角度,期望能够为新手型教师的研究供给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教师;教学反思;专业长大

  近十多年来,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了影响教学的思潮之一,反思是一条教师专业长大的重要捷径。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相关的课题,发现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大约有2439篇,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21篇。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较多,十分缺乏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安富海(2010)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地自觉地思考并调节,在思考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申继亮、刘加霞(2004)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仇珍玲(2012)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教学行为、理念、效果等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许多学者都对教学反思进行了解释,结合先进理念和各学科,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各学科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行为和效果,进行进取、持续、周密、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二、教师教学反思现状

  经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并不梦想,尤其是对新手型教师来说。王青(2013)指出新手型教师对教学反思意识不高、教学反思资料较浅、教学反思的方法较为单一。田甜(2005)指出专家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新手教师反思则以自我为中心,只研究自我语言、教态、板书、时间安排、失败时大多选择逃避。仇珍玲(2012)指出目前新手型教师更重视教师自身、不重视理念、轻视发展、过多的重视方法,不注重感受。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教师教学反思的资料较为浅显、缺乏理论支撑、反思方式单一。结合田甜和仇珍玲的观点得出:新手型教师反思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反思,很少去研究自我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且不能将教学反思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关于教师教学反思对策的研究数量很多,经过文献搜集发现文献提及的策略、途径、对策属性相近,在那里统称为策略。费振新(2006)在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了对策:培育教学反思的文化、供给教师培训机会、重视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本事和反思意识的培养。隋小美(2014)认为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本事、学校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仇珍玲(2012)指出要加强学习实践,培养反思习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反思本事、改变管理方式、注重反思指导、对职初教师重规范、重积累、促进反思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注重教育理论、培养反思意识、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这些对策都能够被新手型教师所借鉴,但实施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

  四、结语

  经过研究发现,很多学者主要是从教学反思的宏观层面来研究的,更多的是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策略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但对新手型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缺乏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只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和众多学者的观点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初步的研究和分析,期望能够对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供给现实素材,为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尽绵薄之力。

  文献综述模板(十八):

  商业区位选择及商圈实务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国际性商业异常是跨国企业进驻中国市场。为了扩展商圈范围,提升企业竞争力,跨国商业企业往往选择那些具有优势的区位,以到达策略的可实施性和目标的可实现性。基于商圈实务理论,就沃尔玛超市进驻浙江省金华市这一实例,研究了沃尔玛商圈的范围及其实务,在此基础上指出沃尔玛超市在商圈扩张过程中应当规避的区位选择问题。

  关键词:沃尔玛;商圈实务;区位选择

  一、商圈理论和商业区位

  (一)商圈与商圈实务

  所谓商圈,是指以零售店所在地为中心,沿着必须的方向和距离扩展的、能吸引顾客的范围。简单地说,就是来店顾客所居住的地理范围。商圈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即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理论。本文所指的零售店的销售范围通常都有必须的地理界限,即有相对稳定的商圈。不一样的零售店由于所在地区、经营规模和经营条件的不一样,其商圈的规模和形态存在很大差别。同一个零售店在不一样的经营时期由于受到不一样因素的影响,其商圈规模也是时大时小,商圈形态表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型。为了便于分析,把商圈视为以零售店为中心,向四周展开的同心圆型。商圈包括三个层次,即中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国内外学者对商圈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有“地理范围”说,有“空间范围”说,还有“心理范围”说。能够说商圈是“地理范围”和“心理范围”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必须的地理位置为基础,满足顾客不一样时期的购物需求的企业的销售空间。

  商圈分析是指对商圈的构成、特点和影响商圈规模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也称为商圈实务,主要包括需求状况分析和竞争状况分析两个方面。

  (1)需求状况分析一般从人口与商业气候两处入手。人口分析,是对人口总量、密度、年龄分布、平均教育水平、居住条件、总的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职业分布、人口变化趋势和消费习惯等进行的分析。商业气候分析,是对主导产业及产业多角化程度等进行的分析。经过这些分析,商场可掌握商圈内是否存在产业、是什么产业以及会给商圈带来什么影响。

  (2)竞争状况是指零售商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及其对顾客的影响。就选购商品而言,顾客通常愿意去一个有两家或更多家商店的地方,以便进行挑选和价格比较。如果一个城市里有三家商店竞争销售相同的商品,那么集中在一齐的两家商店比离开一段距离的另外一家商店更具有优势。因为消费者还是愿意到能够进行货物比较的地方购物(除非实力雄厚的零售商能使潜在的消费者确信比较购物毫无必要,那他就能够利用孤店租金较低的优势,经销品种齐全、价格更低的商品)。另外,当店址周围有多种商店类型协调并存,构成相关商店群时,往往会对经营产生进取影响,如经营相互补充类商品的商店相邻而设,就可在方便顾客的同时,扩大自我的销售。

  (二)商圈分析对商业区位选择的意义

  对商场来讲,商圈分析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企业选择店址,在贴合设址原则的条件下,确定适宜的设址地点。因为商场在选择店址时,总是力求以较大的目标市场,来吸引更多的目标顾客,这首先就需要经营者明确商圈范围,了解商圈内人口的分布状况以及市场、非市场因素的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效益的评估,衡量店址的使用价值,按照设址的基本原则,选定适宜的地点,使商圈、店址、经营条件协调融合,创造经营优势。

  二、沃尔玛的商业区位选择及商圈实务

  (一)不一样空间尺度的沃尔玛商业区位的选择

  从宏观角度来看,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跨国企业,其在全球的分布是广泛的。就其在中国的分布来看,呈“沿海——中部——西部”三级梯度的分布模式。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三省为全国沃尔玛布点最多的省,并且集中分布与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各省都有分布,但数目较少;而广大的西部地区沃尔玛的足迹还未涉及。到目前为止,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等省还没有沃尔玛的零售点。

  从中观角度看,沃尔玛在浙江省的分布又不一样于广东、福建这样的沿海省份。广东、福建省境内沃尔玛集中分布于沿海一带城市,而在浙江省其分布具有明显的中西部倾斜的趋势。能够说在浙江整个范围内沃尔玛的布局比较均衡,完成金华、嘉兴、宁波、衢州和杭州的布点,基本覆盖了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从微观角度来看,2006年6月22日,沃尔玛进驻金华,成为浙江沃尔玛首店。在贴合沃尔玛进军的“二线模式”下,沃尔玛在金华的选址定在了穿越金华市整个城区中心的婺江的北岸,也是整个市区的几何中心上(八一北街与婺江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

  (二)沃尔玛在金华市商圈的界定

  在沃尔玛的商圈分析中,我们经过随机发放问卷法,共发放500份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并分析了沃尔玛的.商圈范围。调查的主要资料包括商店所在地的人口总数、客流量、消费水平、营业额预计值、竞争对手情景等资料。

  从分析中看出金华沃尔玛的核心商圈北与浙赣铁路相交,与环城北路邻近,附近有五星公园等设施;南则与中洋购物中心、福泰隆广场等商场接壤;西边至金华九中、汽车西站和火车西站;东边则能够到下沿和清风公园,是一个半径大致为2㎞的圆,人数占了消费人群的75.85%。这个范围几乎囊括了金华整个市区的大半,金发广场等人流聚集地也在其核心商圈内。而沃尔玛的次级商圈北接近了杭金衢高速公路,与郊区的一些村庄如六头塔村、上头塘等;南面位于环城南路以南,附近与金华市技师学院、姜家村等接壤;西与金干铁路相交;东有艾青文化公园、赤山公园等景区。大致是半径为5㎞的圆,该圈人数占了12.92%。次级商圈的边界多位于郊区,甚至农村。可见沃尔玛的消费者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并且在次级商圈中还包括了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众多的学生也为其带来巨大市场。次级商圈以外则是边缘商圈,消费人群比较分散,多为自驾车、公交车,人数占了调查人口的11.23%。

  (三)沃尔玛商圈实务分析

  1.需求状况分析。就金华市(婺城区和金东区)来说,2006年全市出生人口47235人,出生率10.37‰,人口天然增长率5.11‰。年末总人口456.80万人,其中市区92.21万人;非农业人口101.18万人,其中市区31.33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63人。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28.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9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62.62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498.05亿元,增长13.6%。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6元,比上年增长15.8%,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4.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37元,增长11.3%,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0.4%。从上头的数据能够看出,金华市具备了较强的支撑本事去满足诸如沃尔玛大型购物广场的需求。

  同时,笔者也经过另500份问卷调查了沃尔玛消费者的一些基本状况。在问卷统计中,男女比率分别为36.49%和53.51%;从年龄分布来看,大概以30岁为中心成正态分布,20-30岁的占59.86%,20岁以下的占14.29%,30-40岁的占14.65%,40-50岁的占6.80%,50岁以上的占3.40%。大部分为有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人群,月收入在2000-2999元之间的占17.65%,在3000元上的占9.15%。从购物交通方式来看,乘坐公交车的比重占了一半以上,其次为步行,使用小汽车的占12.16%。

  另外,调查还显示,在商业网点的顾客中,有22.72%的来沃消费者属于居住人口,23.76%的消费者属于工作人口,48.42%的消费者属于走过人口。不一样顾客有着不一样的购物、不一样特点和消费倾向。对于这样的购物人群结构来说,交通线的便捷和区位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商业气候,从调查中发现,来沃尔玛的人群中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居多,从事第一产业的仅占4.41%。从金华市来看,商圈内产业多角化发展,消费市场一般不会因某产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波动。而区域内的居民分散在很多行业工作,所以居民总体购买力水平的波动就不明显,对零售商店营业额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从这一点上看,金华市有着较好的购物环境。

  文献综述模板(十九):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进取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6月7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异常是教育界的震动......

  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经过了《儿童权益公约》,......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经过多种方式对不一样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1910月国家教委关于《进取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教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一样,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所以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能够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很多资料。可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明白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经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供给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资料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经过查阅很多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景,有助于研究者经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本事等方面限定研究资料,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可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异常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很多引用原文,要用自我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经过深入分析过去和此刻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当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我的观点、意见和提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景,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景和实际需要提出自我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资料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齐,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资料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一):

  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上边距、下边距均为2.5厘米,单倍行间距,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英语专业字以上)。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几个部分,其中题目:中文字体为宋体,二号字,加粗,居中;外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二号字,加粗。关键词要求3-5个,摘要字数300字左右。前言、正文、总结三部分中文字体为宋体,四号字;外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四号字。文献综述正文使用数字番号为“一、(一)、1、(1)”。

  2.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直接相关。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对文献综述的文献要求精读3-5篇,作为教师评阅的`主要依据,泛读文献要求为非语言专业原则上不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语言专业原则上不少于15篇;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失,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3.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所列参考文献基本一致,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未加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二):

  1.使用word文档制作

  2.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加粗、顶格

  3.作者:五号、居中,专业:

  4.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正文、参考文献:五号、1.25倍行距

  6.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页(共4页),小五号

  7.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2.54cm;左、右:3.17cm

  8.基本格式:

  (1)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

  (2)插图和表格

  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图用图1,图2表示

  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

  (3)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Y代表……;C代表……。

  (4)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末。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资料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景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文献的顺序号。比如,在引用第25个文献的地方所加的标记为[25]。

  给文献编序号要根据以下两点:一是仅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换句话说,一篇文献仅有一个序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注同一个序号。二是以文献第一次出现的前后次序,从1开始连续编序号。例如,第一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1;第二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2;……。

  如果文献的作用是对正文作解释,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都要使用比正文字号小,并把它们放在右上方(作为上角标);如果文献是作为句子的成分出此刻正文之中,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要与正文的字号相同,并且把它们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书写(位置与正文平齐,不做为上角标),另外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方括号前面加上“文献”两个字。

  如果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9.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顺序编码制)。

  (2)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4)所列的参考文献均须在正文中被引用过

  (5)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资料: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准].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其中,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期刊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外文可缩写),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职责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报纸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要求:

  1.字数:不少于5000字。

  2.选题,难易适度、大小适中,贴合本专业学科的发展需要;

  资料收集,能够根据课题任务,拟定检索标识、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运用检索方法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得当,结论科学;

  论文整体质量,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理通顺、总体结构完整;

  论文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3.如果出现雷同作业均按零分计。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三):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很多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必须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我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一样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我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能够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供给某种延伸的契机,并且能证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本事,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资料,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一样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我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一样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资料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我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资料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一样杂志有不一样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职责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来源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注解: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我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我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我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1500字。大约4000字左右。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研究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能够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可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当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在综述的最终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那里不仅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一、意义和目的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能够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二、主要资料

  (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我的见解和感想。

  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一样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四):

  XXX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小二号宋体)

  学生姓名XXXX

  学号

  专业XXXXXXX

  班级XX042

  指导教师XXX

  (以上全部用小二号宋体)

  附件:

  毕业论文题目文献综述(黑体二号字居中)

  作者署名(宋体四号字,居中)

  (所在院系指导教师:XXX)(楷体小五号字,居中)

  摘要:(黑体五号字)………………(摘要资料)…………………………………

  ……………………………………………………………(楷体小五号字)

  关键词:(黑体五号字)关键词1关键词2…………………(楷体小五号字)

  Abstract:(黑体五号字)…………(摘要资料)…………………………………

  ………………………………………………(TimesNewRoman小五号字)

  Keywords:(黑体五号字)Keyword1Keyword2…(TimesNewRoman小五号字)

  …………(文字)………………………

  ……………………………………………………………………………………………………………。(宋体五号字)

  一、研究背景及动态(黑体四号字)

  …………(文字)………………………

  ………………………………………………………………。

  二、评述(黑体四号字)

  …………(文字)………………………

  ……………………………………………………………………。

  三、结论(黑体四号字)

  …………(文字)………………………

  ……………………………………………………………………………。

  参考文献:(黑体四号字)

  [1].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职责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一般图书)(楷体小五号字)

  [2]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J].刊名(提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期刊)

  [3]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报纸)

  [4]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标准、法规等)

  [5]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出版日期.(专利)

  [6]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原件日期[B].收藏地:收藏单位(收藏编号):起止页码.(档案)

  [7]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O].其他职责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古籍)

  [8]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未定义文献)

  [9]析出文献主要职责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职责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析出文献)

  [10]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其他职责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载体为为“DK”、“MT”和“CD”等的电子文献)

  [11]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五):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证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到达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一样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构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能够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理解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取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进取的影响、各种不一样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一样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理解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终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终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所以,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进取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证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本事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确定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我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本事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确定本事,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梦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证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进取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我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构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气、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经过力气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天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证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气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证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资料,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进取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必须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奋力控制和约束自我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进取的影响”。[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一样体育活动资料、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不一样的教学资料是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教育作用。“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团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

  团体的良好心理素质。”[9];“太极拳异常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经过‘知己’功夫的锻炼,能够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10];“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本事、适应本事和自我表现本事,增强自信心的作用”。[12];“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那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13]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一样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团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供给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构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

  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本事,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我的提高,并及时肯定他们的提高,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我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我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14]

  2、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一样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认为:

  “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职责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本事,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本事;

  3)、创设情境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进取的感受和认识,产生进取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

  5)、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境,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主角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

  3、研究显示不一样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

  “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本事和生存本事;

  2)、加强主角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本事、适应本事和善处人际关系的本事,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

  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我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构成进取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本事”。[16]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构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我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供给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17]

  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所以,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一样情景,但平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本事,交际本事,行为本事,创造本事,预见本事,情绪反应本事,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18]

  [总结]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进取的影响。教学过程能够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经过不一样的资料、不一样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构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19]

  参考文献

  [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88-90

  [2]任长顺.不一样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02):36-37

  [3]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

  [4]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天然科学版),2003,23(1):18-21

  [5]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168-169

  [6]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7]李安民,等.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8]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9]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10]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63-66

  [11]张小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1-83

  [12]李晓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3):99-101

  [13]赵小静.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10-112

  [14]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天然科学版),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六):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一样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一样于一般的科研论文。所以,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很多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资料。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我的评论分析,所以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资料,不能篡改文献的资料。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能够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并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资料。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七):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一样。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所以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资料,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一样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我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一样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资料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我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资料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一样杂志有不一样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我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我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我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很多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资料。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我的评论分析,所以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资料,不能篡改文献的资料。引用文献可是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明白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能够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并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修改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必须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必须有作者自我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我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3)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职责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来源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职责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八):

  微电影音乐创作思考

  摘要:微电影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更加清晰、简短的语言和情节将完整的故事阐述清楚,满足当前大多数人快餐文化的需求。在电影制作中很多制作方会利用电影音乐提升影响力、创造经济利益。微电影亦是如此,本文将对微电影音乐制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电影;音乐;制作

  本文将对当前国内微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微电影音乐的表现和类型,以研究我国微电影音乐的发展。

  一、国内微电影音乐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微电影音乐创作刚刚起步,第一步在网络传播的微电影音乐是《老男孩》,我国微电影发展就此进入元年,但当时国内研究者并没有充分地注意到这点。之后随着微电影作品的不断涌现以及在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宣传,相应的关注和研究活动逐渐多了起来。这些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营销学、音乐学、传播学、经济学等,但涉及微电影音乐创作和表现方面的文章还相对较少。至今,关于微电影的文论已经到达432篇,其中有两篇研究文论是关于微电影音乐,为《<六个梦><我的诗篇>微电影创作计划启动》《音乐微电影<飘香>大结局曝光谭晶献唱》,在第一篇文论中通讯报道了谭盾发起的配乐微电影计划,可是研究旨趣的言论很少,在第二篇文论中阐述了音乐微电影《飘香》的专题创作。

  当前我国关于微电影的研究仍然主要局限于“戏剧电影与电视技术”和“文化经济”方面。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艺术种类,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背后蕴含的巨大文化经济利益在驱动。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我们产生很多的移动媒体使用者和网络用户,再加上公共空间媒体和新型公交媒体,我国新媒体平台用户数量惊人。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影院和电视媒体必然会受到网络和移动终端为平台基础的微电影的冲击,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性和便捷性决定了会有很多用户会在线观看微电影。所以,应当对微电影发展倾注更多关注。

  二、微电影音乐的类型和表现

  很多学者认为电影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功能音乐,对于微电影亦是如此。音乐在电影中起着支撑剧情发展的作用,有时微电影音乐是作为叙事结构的组成部分而存在,有时作为烘托电影气氛的重要手段使用,有时则是为了表达主角的内心境感。传统的电影作品中,都是根据音乐的功能性质来划分音乐类型。我国电影音乐研究的过程中运用的是波兰音乐学家《电影音乐美学》中的“功能性分类体系”。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就将这一部分资料写进了《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一书中,同时将其划分为四种基本功能类型,分别为背景气氛性音乐、表达作者主观态度音乐、表现主角心理体验音乐、描绘性音乐,这种分类是以电影音乐功能性和表现性为基础实现的,之后国内大部分学者也都理解了这种分类,并在电影音乐研究中广泛应用。虽然微电影与传统电影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传播途径、表现资料、制作方式,并且发展时间不长,所以不能按照分类普通电影音乐的方法进行音乐分类体系进行划分。

  笔者认为微电影音乐的划分可按照以下依据进行:首先,以微电影音乐素材为依据划分。根据微电影音乐素材的来源可将微电影音乐划分为原创性音乐和非原创性音乐。直接运用于电影中的既有音乐就是非原创音乐,通常该类音乐产生于电影之前,是完成剪辑后音乐制作人为了满足电影需要而进行剪辑的。实际当中通常有两种引用非原创音乐的方式,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在直接引用中,音乐制作人将未经过任何改编音乐的资料直接应用于微电影中。例如:制作人老狼曾将崔龙阳《再见克隆人》、荷西《布拉娃》、张智的《巴克图口岸》直接运用于微电影《音乐十诫》当中,并经过在背景音乐中使用这些作品收获了良好的成效。

  在间接引用中,音乐制作人为了到达更加契合电影资料和推动情绪、清洁发展的目的,会将原有音乐作品的配器、速度、力度、和声进行改变。例如:帕格尼尼的《钟》就被间接的运用于薛凌的微电影《造琴师的秘密》中,音乐制作人大胆的改变和剪辑了第三章中部分乐曲片段,使音乐更具时代感。当时微电影音乐制作的主流仍是非原创音乐,这种方式配乐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微电影制作中使用,相对于原创音乐其成本、资源、操作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可是要使影片资料和音乐的契合度高,就必须由高水平的剪辑者完成剪辑环节,另外这种直接应用造成侵权问题也相对较多。

  其次,以微电影音乐的剪辑方式来划分。根据微电影音乐的剪辑方式,能够将微电影音乐分为主题性配乐和拼贴式配乐两种。拼贴式配乐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式剪辑配乐,当前国内微电影配乐中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拼贴式配乐的剪辑采用的是音轨剪辑方式,经过拼贴或混剪若干知名乐曲到达衬托剧情和参与叙事的目的。《老男孩》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其主要资料表现为怀旧、励志、青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歌曲《粉红色的回忆》《十六岁的花季》《水手》《花仙子》都被经过混剪的方式运用到电影中。这些作品不仅仅将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都一一展现出来,还将观众带入到那个时代氛围,很多八零后很容易就会想起自我的青春岁月。

  三、微电影音乐的前景分析

  电影在经济学中作为一种商品存在,电影音乐在经济学中则是附属商品。很多人将电影从音乐中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归纳为三种:首先经过吸引观众的作用,带动电影票房提升。其次是电影音乐原声大碟等音乐衍生品,获取效益。最终,经过明星演唱电影歌曲,促进粉丝效应。笔者认为与电影音乐相同,微电影音乐的商业特征也是如此,这在它的应用价值上就能够体现出来。《老男孩》《一触即发》两部作品都产生于微电影元年,这也决定了微电影发展的两条路径,分别为品牌营销类、各门户网站发起并寻求广告品牌合作类。

  可见微电影的经济回报机制从最初就已经建立起来:一方面广告投资方加入到微电影制作当中,并将自身的商业品牌在特定故事短片中植入,甚至一些广告界认识直接将微电影表述为新的广告形式,虽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可是从中能够窥探出微电影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微电影音乐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势:第一种是以音乐微电影形势应用于传统唱片业市场。实际当中通常是由音乐发型公司投资拍摄音乐微电影,主角通常由歌手担任,拍摄的蓝本是新创作的单曲资料。这种作品能够为新专辑发行聚拢人气,或者帮忙歌手引起关注等。第二种是,利用单曲模式宣传微电影。近年来为了使即将发行的电影资料能够为更多人所了解,经常采用提前发行电影主题曲吸引观众的方法。例如:微电影《飘香》的制作方就在播映前,将微电影主题曲发布在乐视网上,微电影主题曲收获了五十万的点击率,宣传了这部微电影。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微电影音乐的创作,以求为推动微电影音乐的发展、提升微电影音乐创造价值贡献绵力。

  参考文献:

  [1]吴晓燕.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

  [2]陈越红.数字时代和传统时期的电影音乐有何不一样[J].电影艺术,,(03).

  文献综述模板(二十九):

  中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进取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可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所以,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能够计算2001―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应当理解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0)。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学论文)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6.9%,校办30.2%,民办48.3%(罗英智,李卓,2010)。很多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供给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可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职责。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职责(周芬芬,)。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可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向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0)。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职责(周芬芬,2006)。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教师一般由小学教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0)。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本事给幼师供给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供给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天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09;窦颖,2009;唐婷婷,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小孩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贴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忙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小孩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小孩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09;唐婷婷,2010)。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构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进取性(罗英智,李卓,2010;李晓菲,2009)。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06)。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当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0;罗英智,李卓,2010)。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能够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唐婷婷,2010)。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0;但柳松,2010)。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供给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能够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能够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06)。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进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一样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供给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美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发起了农村学校运动,补助弱势儿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周芬芬,2006;李秀芳,曹能秀,2010)。

  四、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这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要,奋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霍力岩,余海军,2010;刘占兰,2010)。

  五、文献评述总结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既有研究较多,一般都按照探究问题到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这些研究一般都有不一样的侧重,但较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构成权威的研究观点。已经构成的某些观点关于简单化,没有找出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的研究都没能依托有效的调查而进行,缺乏数据资料的支撑。同时,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没有更深入的、细微的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的研究大多只找到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无法分析到本质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较全面的概括了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是其中更深入、细致的问题仍需经过实地调查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的感性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不但要提出研究观点,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调查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学前教育研究,第10期;

  [2].窦颖,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百花园地,2010.9;

  [3].唐婷婷,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议,今日南国,20第4期;

  [4].李晓菲,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与研究,师德师资,2009.6中旬刊;

  [5].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6].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2;

  [7].李秀芳,曹能秀,美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8].霍力岩,余海军,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0期;

  [9].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10].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第4期。

  文献综述模板(三十):

  摘要:

  为了弄清我国小学游戏教学与研究现状,利用中国知网和Google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到,游戏教学文章发表数量急剧上升,其中针对单独学科的游戏教学数量较多。本文就收集到的有代表性文章进行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1、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可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长大。游戏,能够说是儿童长大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本事。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经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向是研究热点,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有所回落。

  2、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贴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奋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供给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能够依据学生不一样心理特征设置不一样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经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

  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欢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本事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一样,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构成系统。

  3、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异常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能够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十分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异常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天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异常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构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许多国家都提倡在小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日本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日本幼儿园的幼儿能够自由选择游戏资料。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性质不一样,所以小学的游戏教学相对受限。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在小学的教学方法上很多引入游戏成分,使美国小学课堂以“乱而无章”的感觉。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并构成一套适用的游戏教学的模式对于游戏教学能否在小学有效的体现其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4、研究总结与展望

  经过以上研究能够看出,国外对游戏教学研究较早,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是游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而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与教育相结合,经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认知水平。国内外对游戏在小学教育中功能和运用情景进行了必须研究,可是教学游戏在课堂中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大多数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的研究。这为之后研究者供给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模板(三十一):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我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并且归纳整理困难,最终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应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有多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所以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我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仅为撰写综述时供给有用的资料,并且对于训练自我的表达本事,阅读水平都有好处,异常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文献综述模板(三十二):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一样。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所以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一样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一样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异常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我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并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供给了文献查找线索。所以,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资料准确无误。

  文献综述模板(三十三):

  文献综述

  题目

  作者西北x大学x学院20xx级班

  二零xx年三月

  摘要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前言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正文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总结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

  【字体】中文:五号字,宋体,英文:timesnewroman10.5号字体(相当于五号字);

  【行距】1.25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1]”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标注顺序】按照人名的字母顺序标注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15个(含15个)以上,其中至少3个英文参考文献。(中英文参考文献需分别列出)

  下头分类列出各种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一)专著的著录格式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张为民主编:《21世纪的国际商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

  [3]M·Skolink,Radarhandbook,NewYork:McGraw-HillPress,1995,pp.26~28.

  [4]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沈利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附注:专著的一般顺序为:作者名,书名,地址,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1、页码不作要求,如果有的话也能够写上

  2、标点符号都按照以上示例;如果有两个作者以上的,作者之间用顿号;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之间不加标点符号;作者名和地名后用冒号,其他中间一般用逗号,句末加句号;如果图书上仅有主编人的,如第二个,需要在人名后加主编两字。

  3、英文的作者名需要大写的字母要大写,作者后面用逗号,地址后面用冒号,书名用斜体并加粗;英文的就应当用英文格式的标点符号。按照上头第三个参考文献的格式写。

  4、如果为译著,请参照示例[4]格式调整。

  (二)期刊的著录格式

  [5]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海关监察系统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第3期。

  [6]SamuelPHuntington,“TheClashofCivilizations”,ForeignAffairs,l993(3),pp.23-24.

  附注:

  1、注意文章名用引号,后面的期刊名(或图书名)用书名号。

  2、英文的格式:文章名用引号,无需斜体;后面的期刊名(或书名)加粗斜体。

  (三)报纸的著录格式

  [7]李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日报,203月20日,第2版。

  [8]SamuelPHuntington,“TheClashofCivilizations”,NewYorkTimes,July9,1984.

  附注:

  1、报纸名不加符号,文章名仍加引号。可是报纸必须要把日期加上。

  (四)论文集的著录格式

  [9]张佐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见张为民主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

  [10]ROdoni,“Theflowmanagementprobleminairtrafficcontrol”,In:SmithGorge,eds.FlowControlofCongestedNetworks,Berlin:SpringerPublishingHouse,1987,p.269.

  (五)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11]陈浩元:“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阅读时间:年2月22日).

  附注:电子文献的格式如上,必须要把具体的网址和阅读时间标注出来。

  (六)法律条文

  法律一般不列入参考文献,可是如果在文章中引用或者需要解释的能够在脚注中标注,标注就必须标注具体。

  参考文献的核对

  (1)参考文献格式是否合乎上述要求著录项目是否齐全,有无缺项排列是否贴合规定

  (2)正文引文与参考文献表是否对应

  (3)外文应大写的字母是否按规定大写外国人名是否合乎规范文章名是否加了引号,书名、刊物名是否用了斜体

  (4)标点符号是否合乎标准规定

  二、脚注

  脚注整体格式

  【字体】中文:小五,宋体,英文:timesnewroman9号字体;

  【行距】单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①”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页码】中文:第х-х页,如第16-17页。英文:pp.х~х,如pp.5~8,单页用pх,如p19.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要求】10(含10个)以上

  具体详细的标注方法同参考文献,可是必须标注出具体的页码。如:

  ①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3-44页。

  ②LindaSBeltran,“Reverselogistics:Currenttrendsandpracticesinthemercialworld.”LogisticsSpectrum,2019,Vol.36(3):pp4~8.

  文献综述模板(三十四):

  文献综述4

  关于英汉翻译中文化传达问题的文献综述

  前言

  在开放发展的全球化国际氛围下,社会科学研究正发生着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变化体此刻素有语言关怀传统的翻译理论领域则表现为“文化热”在翻译界的兴起。在《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一书中,郭建中教授提到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的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交际理论在翻译理论上的体现,二是对文化转换的重视深刻动摇了重视语言转换的传统(1:136)。换言之,因为交际与文化都具有以人为本人的特质,人文关怀在翻译界已经赢得高度的重视,翻译理论界正在加强宏观把握,拓展翻译视野,加强翻译工作的文化融合功能。

  摘要

  本文从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2:84)本文揭示了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指出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即坚持异化适度。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中新的潮流。

  关键词

  文化语境;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异化归化翻译

  正文

  一、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谓语词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语词都有:音义的理由和来源,语词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体现不一样民族,不一样历史文化的特点,使不一样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一样的特性。(3:38)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一样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所以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可见,不一样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一样文化的确定和理解。本文将探讨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对语词翻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3:46)。

  (一)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构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一样,因而天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一样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各有不一样。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

  (二)社会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构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一样,因而各自都有包含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meetone’s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一样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所以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三)习俗人情差异与语词翻译。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必须程度上制约

  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八”在汉语中是现今最受人们喜爱的数额――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迎合人们发财致富的心理,而英语中“eight”则没有这种意义。

  (四)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一样,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仅有超越一切世俗力气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helpsthosewhohelps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十分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五)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一样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S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汉语中有“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六)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差异。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意识的不一样,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在价值观念方面体此刻个体与团体的观念不一样,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英语中有不少表现语词的个人进取、个人力气、个人意志,如:“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竞成)、“Everymanisthearchitectsofhisownforune.”(天然的快乐靠自我)、“Youhavetoblowyourownhorn'’(应吹自我的号角)。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汉语中的红茶,英译为“blacktea'’。以上例子证明,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语词的翻译。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词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研究原语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语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坚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语词的翻译。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仅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86)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到达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而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一样民族社会文化体此刻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这就要求译者应异常谨慎,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篇,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到达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二、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在此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计原味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

  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本事,并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异常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构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必须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一样也会体此刻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礼貌的构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我的特色,故翻译时异常要引起注意。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竟然译成”Godblessmysoul”(上帝保佑),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又如“天诛地灭”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上帝或神)代替。某些含异域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翻译也是一个难点。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一书中指出“译文实际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作者的气质和风格+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5:18)由上可见,“文化翻译”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而文化“传真”是做好文化翻译的关键。

  三、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6:24-25)。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translation和free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坚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在英汉语中,异化与归化的内涵究竟有多宽?这是我们在研究和讨论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时得注意的问题。归化异化翻译的英文表达是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translation,它虽然和我们今日探讨的freetranslationliteraltranslation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就其本质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当我们说直译意译和形合意合,前者是方法,后者是结果,如果我们再说神似和形似,则是对这一结果的描述。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却是两个不一样的范畴,犹如两个圆,其边缘仅有小部分重叠。异化归化翻译的结果不能用形似和神似来描述。异化和归化是一种策略,在实践中,直译、改译、增译等方法都可能被采用。“看一个翻译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完全取决于文化形态的重构,翻译在这一形态中得到生产和销售;什么是归化或异化仅有在研究到改变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关系时才能得到界定。”(7:243)

  “当前在对‘归化’问题的认识上,译界同仁应当区分归化法的两种前提: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是规定性的,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7:33)国内学者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

  译等同的现象在葛校琴文章中得到了讨论。葛在探讨这一对概念时有一个前提,即在抛开归化异化的当下语境,并且根据的是字面意思。归化异化的两种翻译倾向自有翻译以来就经常交锋,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硬译”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鲁迅的‘硬译’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理念。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硬译’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之后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能够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可见,归化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说大家都赞成要保留洋味。”(7:

  33)葛文是针对国内兴起的新一轮归化异化讨论而来的。因为在这次关于异化归化的讨论中,人们几乎“一边倒地认为翻译应当提倡异化”。

  结语

  对于文化这个及其宽泛的概念,很多学者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定义文化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即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必须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罗伯特拉多和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儿也都指出文化行为的模式化特性。英国学者泰勒做出了另外一种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礼貌,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本事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5:1)虽然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无疑文化具有极大的含概性,包容了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9:59)所以,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鲁迅先生就充分认可了“文化传递”的重要性。然而,基于文化与语言的若干特点,翻译工作所能完成的只是尽可能多的文化传递,“文化传真”则是一种梦想的境界,或者说是一个终极的目标。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的讨论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应从跨文化的视野去思考异化归化问题,这样,它的影

  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能够肯定,这一讨论,不仅仅对翻译研究,对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都将产生进取的影响。总的说来,归化大都表此刻语言的层面上,为了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在文化传达上,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译者大都采用异化策略。可是,说到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做到真正的归化,也就是说使读者把原语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比较、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从新定位,在比较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即在文化意义上的完成真正的归化。

  文献综述模板(三十五):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①经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所以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经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本事,有利于独立工作本事和科研本事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可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资料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我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能够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所以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我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仅为撰写综述时供给有用的资料,并且对于训练自我的表达本事,阅读水平都有好处,异常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一样。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异常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所以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一样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一样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异常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我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并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供给了文献查找线索。所以,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资料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一样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一样于一般的科研论文。所以,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很多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

  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资料。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我的评论分析,所以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资料,不能篡改文献的资料。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能够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并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资料。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