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详解3篇)

时间:2024-01-18 16:21:35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详解(一):

  立 春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时至立春,在南方的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有的地方还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在我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雨 水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后,阳光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降雨逐渐增多,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惊 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十分形象。“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头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标示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现代气象科学证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天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光迟早不一。“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 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光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清 明

   清明是反映天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天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谷 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终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长大。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异常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构成较长时光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立 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前后,我国仅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若按现代气候(候平均气温)学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小 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江河满”的说法。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另有解释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北方)。

   进入小满节气后,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在北方,小满节气期间降雨很少,气温上升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

  芒 种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稻、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节气作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因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播种,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夏 至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天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光到达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阳光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是一年里阳光最偏北的一天,是阳光北行的极致。夏至是阳光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阳光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小 暑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长大。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长大阶段。

  大 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长大,农作物在此期间长大最快。

  立 秋

   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天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长大趋向萧索成熟。

  处 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阳光直射点继续南移、阳光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白 露

   白露是反映天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阳光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阳光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光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秋 分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阳光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阳光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阳光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阳光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寒 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必须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总体来说,寒露节气是一年中气温降得比较快的一段时光,北方大部都会开启秋冬的季节转换。

  霜 降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立 冬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光将继续缩短,正午阳光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必须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光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这段时光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小 雪

   小雪小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大 雪

   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 至

   冬致至是反映阳光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阳光南行到极致,阳光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光最短、黑夜时光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阳光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我国位于北半球)阳光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阳光高度自此回升,阳光光逐渐增强。

   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因为冬至这天北半球虽得到的阳光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可是因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真正寒天是在冬至之后,冬至后虽然阳光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一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小 寒

   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阳光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所以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大 寒

   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大寒以后,立春之后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阳光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详解(二):

  1.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2.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3.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4.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昼夜长度各半,冷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包含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6.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9.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能够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10.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11.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12.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13.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可是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14.处暑: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15.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16.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17.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18.霜降:由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开始有霜冻的现象出现。

  19.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田间的操作也随之结束,作物在收割后进行贮藏。

  20.小雪:大地呈现初冬的景象,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21.大雪:此时天气较冷,不仅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围也更广。

  22.冬至:与夏至相反,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数九”,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23.小寒: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天寒地冻,但还没有到达寒冷的极点。

  24.大寒: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光,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加剧。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详解(三):

  1、立春

  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多。在进入了雨水节气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气温回暖,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3、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从惊蛰起,春耕正式开始,广大农民以农谚为依据,从事各种农事活动。

  4、春分

  在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阳光到达黄经0度,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称春分。

  5、清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阳光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得名。

  6、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终一个节气。斗指辰;阳光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

  7、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因而是夏天的开始。从立夏这天开始,气温将逐步升高。

  8、小满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阳光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9、芒种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10、夏至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

  11、小暑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阳光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12、大暑

  2021年大暑具体时光为:7月22日(星期四),农历6月13号。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13、立秋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14、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的意思是“去也”,表示炎热渐消,暑气至此而止。

  15、白露

  白露是热与凉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

  16、秋分

  秋分节气的含义是秋季的中间。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日期是每年的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变大。

  17、寒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18、霜降

  二十四节气中,霜降这个节气是秋季的最终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0月22日至24日,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的一个节气。

  19、立冬

  2021年的立冬时光是2021年11月07日,星期六,农历十月初三。一般来说,立冬后,那么冬季也就正式来临了。

  20、小雪

  每年的11月22或23日是小雪节气的时光,当阳光到达黄经240°的时候,称为小雪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已经到了冬季。

  21、大雪

  所谓大雪,就是指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节气,大雪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3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22、冬至

  2021年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天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23、小寒

  小寒节气一到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凉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和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24、大寒

  大寒是24节气中最终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阳光到达黄经300°的时候“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含义。

相关推荐
  • 社区简介

    社区简介(一): xx社区位于xx镇中心区。社区设有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3人;监督站,监督员2人,信息员3人;居民代表人数51人。社区管理服务面积达4.1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民小组,...

  • 教师简介

    教师简介(一): __,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20年,其间连续15年担任语文教学并兼班主任工作。曾获省、市教研教改先进个人、洪江市首届十佳班主任等光荣称号。因成绩突出,...

  • 优秀共青团员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优秀共青团员个人主要事迹简介(一): xx是寒亭区外国语小学的班主任教师兼语文教师,她毕业于烟台大学很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所带班级曾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班...

  • 刘备简介

    刘备简介(一):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汉景帝之子...

  • 大学生个人简介

    大学生个人简介(一):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婚姻状况:未婚 高学历:本科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政治面貌: 现居城市: 籍贯: 电话: E-mail: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全...

  • 岳飞的英雄事迹简介

    岳飞的英雄事迹简介(一):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

  • 张海迪简介

    张海迪简介(一): 张海迪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 基本情景: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55年9月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文登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学历学位:在职研究生硕士...

  • 邓世昌简介

    邓世昌简介(一):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