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书是什么意思详解(一):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就是在夜晚写下看见的东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我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书的古汉语解释
①写。《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记录。《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③文字。《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④书法。《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⑤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⑥文书;公文。《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⑦书籍。《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⑧指《尚书》。
⑨曲艺的一类。《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那里应读“jiàn”。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这几方面赏析。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天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夜书所见的书是什么意思详解(二):
夜书所见的“书”的意思是书写,诗题意思即“在夜晚写下看见的东西”。出自:叶绍翁《夜书所见》。原诗:《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我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的是景色,一开始就用秋风和落叶来烘托游子孤单寂寞的凄凉感情,三四句则从庭内转移到了户外,并且这两句诗是倒装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用小儿天真活泼的举动来反衬悲情,更加显示游子流浪天涯的估计无奈和强烈的思亲之情。
夜书所见的书是什么意思详解(三):
《夜书所见》的“书”是书写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夜晚写下自我所看见的。《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我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们在捉蟋蟀。
作品赏析
《夜书所见》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比较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我客居他乡的悲情。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