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详解(一):
铁杵成针的故事主人公是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学了很久都没有成效,于是打算放弃。在他外出玩耍的时候,走过一条小溪,溪畔有个老太太,正在用力磨一根铁杵。李白深感好奇,就问老太太:“这是在做什么?”老太太说:“我要把这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暗自发笑,老太太又说:“只要功夫到了,天然能将它磨成绣花针。”李白被老太太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回去继续完成了自我的学业。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详解(二):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李白
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铁杵成针的典故:
有一天,李白在做功课,外面来了一群小朋友,李白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一会儿再说。”于是,他就从窗户爬出去了。师父发现了,叹息道:“哎,孺子怎样不可教也!尽管聪明,一点就通,可惜心不在学习上头啊。”于是,有一位师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练武的时间到了,李白依旧心不在焉。趁师父不注意,李白朝伙伴们做了一个鬼脸,伙伴们忍不住笑起来了,师父见了,一掌就把李白打倒在地,不容李白解释,师父就撵走了这恨铁不成钢的徒弟。
李白想:“我也不想学,师父也不喜欢我,算了回家。”伙伴们都在挽留他,你一句我一句,可是李白两耳如同生锈根本听不进去,眼睁睁地看着李白收拾行李走了。其实这一切都在师父的安排之中。师父把这一切的后果都交给了一个老奶奶去处理了。
李白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看到前面有个亭子,就绕进去了,问:“老奶奶,可不能够给我一碗水喝。”老奶奶说:“能够,在桌上。”李白这时发现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天生的好奇心让李白停住了脚步,就上前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铁杵?”老奶奶答到:“我想要一枚针。”李白就更不明白了,铁杵那么粗,针那么细,这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啊!李白问老奶奶:“值得吗?”老奶奶答道:“当你把铁杵磨成针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李白的好奇心来了,说:“能给我磨一下吗?”老奶奶答道:“你这细皮嫩肉的恐怕做不了!”李白气匆匆地走了,当他走到门口时,老奶奶又说到:“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顿了一下,琢磨了一下这句话,懂得了老奶奶的用意。
这时,师父也正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怕李白真得一走了之。对他的师弟正在发火呢!此时李白回来了,师弟给师兄使了个眼法,师傅气冲冲地说:“走了,就别再回来了。”李白跪在地上说:“师父,我错了。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师父笑了。看到那里,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相信大家也已经了解了。
从此,李白一心一意学本领。长大以后,成了一名闻名国内的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启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功夫,就没有做不成的。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没有学懂的问题必须要学懂。如果我们能一天天地坚持下去,有一天也必须会学有所成的。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详解(三):
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学了很久都没有成效,于是打算放弃。在他外出玩耍的时候,走过一条小溪,溪畔有个老太太,正在用力磨一根铁杵。李白深感好奇,就问老太太:“这是在做什么?”老太太说:“我要把这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暗自发笑,老太太又说:“只要功夫到了,天然能将它磨成绣花针。”李白被老太太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回去继续完成了自我的学业。
李白简介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称。李白的父母亲就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小孩看书作诗,父亲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本事。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之后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白明白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终一句,期望自我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小孩的名称,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李白的父亲回到蜀中先给自我恢复了李姓后才给之后出世的李白取的名称,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称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