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时光详解(一):
1、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
2、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
3、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
4、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
5、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
6、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
7、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8、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光、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9、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光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光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影响
开拓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在必须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朝贡贸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为大宗,甚至有学者认为寻找海外香料、满足国内需求,是促成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根本原因。
官方贸易是在官方主持下展开,遵循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等原则,其使用的“击掌定价法”传为美谈;民间贸易则由私人自发展开,例如据考证郑和船队的官兵便能够携带商品在沿线国家展开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时光详解(二):
郑和下西洋的时光是在1405年至1433年期间。郑和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其被皇帝派遣出海发展海上贸易,同时,郑和下西洋也有宣扬国威以及建立反帖木儿同盟的意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给我国礼貌与世界闻名的交流带来了极大地影响。
郑和下西洋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光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下西洋的时光详解(三):
2022年7月11号是郑和下西洋617周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太仓刘家港港扬帆起航,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到国内。
自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至1433年(宣德六年),郑和历时28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将先进的中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远播海外。此
外,中国丝绸、锦缎等纺织品,茶叶、瓷器、纸张还有纺织、造纸、印刷等物产,都是能够引以为豪的礼貌之果,郑和船队正是装载着很多具有中国文化基因与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国特产,这些中国特产为他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需要,所以能够顺利地开展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
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供给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最终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
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