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一):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之后,才突然发现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原本晦涩深邃的宏篇巨著原先传递的是这样一种简单、朴素的人生态度;原先我们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纷繁复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各种思潮交替激荡的时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我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日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为,“道不一样,不相与谋”,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圈层,就有什么样的情趣与爱好,不如此,总是无法聚在一齐,结成圈子的;再则环境改变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浸润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品行相应就会有某种倾向,这些都是很天然的事。所以古人说,择交如求师,当慎之又慎。
对于孝顺,我过去有过误解,就是赡养好老人,使他们衣食无忧,按照我们的意志、想法,供给好的环境,营养的食品,足够的零化钱,就叫孝顺。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才明白,这不叫孝,《论语》上孝就二个字:无违。就是顺着他(她)。每一个人的此刻,都是他历史的总和,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的所有习惯,包容他的所有历史。想想生活中,明明是关心老人,却经常惹得他们不愉快,甚至生气,我们自我也觉得委屈。此刻明白了,顺着老人,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常在身边,常与之聊天,这才叫孝,所谓“常回家看看”是老人最大的心愿。《论语》在讲到孝时,又说了二个字:“色难“。色就是脸色,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并不难,难的是老给长辈一个好脸色。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天然界的一切生物。那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欢乐生长的状态。读《于丹〈论语〉心得》,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敬畏万物、顺应天然、进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终,我们要把《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我们心灵的鸡汤,让心得到滋养,在宽容别人、帮忙别人、给予别人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在自我的内心中,拓出一片乐土。心态决定状态,思维决定行为。当我们给予别人、帮忙别人、温暖别人的时候,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我
的心灵,你会感到周围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人们因信赖你而把你作为托付,回馈你真诚、友谊、热情、尊敬。你会因为他人的欢乐而欢乐,因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这时我们会感到心中有一座教堂,这教堂与我们的名誉、地位、财富无关,它关乎我们的内心,关乎我们的生命,关乎到我们一生,活出了多少好时节。
于丹论语心得(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分感激机关团委能够供给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我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
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所以,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此刻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能够让自我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这句话,能够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礼貌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能够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所以,我们应当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欢乐工作,欢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异常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梦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经过读《论语心得》,不仅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并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应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我所需要的欢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快乐指数(或欢乐指数)。所谓快乐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快乐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能够感受到:快乐感是一种进取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快乐,你欢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欢乐的理解却各有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欢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欢乐,认为仅有今后赚了钱或到达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天然就会很欢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仅有那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快乐欢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快乐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快乐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期望过上快乐欢乐的生活,而快乐欢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所以,一个富翁不必须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快乐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日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似乎确实这样,但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时间读书,却有时间喝酒、打麻将,其实,忙只是个借口而已。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所以,于丹教授说:我们无
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仅有让内心的选择本事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天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快乐的本事。
于丹论语心得(三):
1、《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2、既有一片梦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本事,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3、人对天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4、快乐欢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5、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样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6、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7、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他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8、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在今日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坚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9、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气去化解那遗憾。
10、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11、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过去,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境。
12、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当使用的地方。
13、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当保有。
15、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自我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16、慎言,就是说话要细心,不要说自我做不到的事。
17、能够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能够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18、能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我的的观点。
19、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研究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我要懂礼节。
20、君子的力气永久是行动的力气,而不是语言的力气。
21、我们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本事。我们应结交那些能够完善自我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22、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23、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
24、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终就会累于得。
25、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26、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27、成功的职业,不必须是你心中的梦想。
28、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我的生命。
29、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于丹论语心得(四):
初看《<论语>心得》是在《百家讲坛》节目中,看到于丹用一种泰若的淡定来细解这本古书时,我迷上的不仅仅是书的资料,更是于丹讲解时的感觉,但当她用论语精髓来破解现代人的迷惑时,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内心平和而满足。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结合现代生活、社会、人、道理,把《论语》的精髓“仁”、“仪”、“礼”、“信”表现的淋漓尽致。全书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论语》,讲解孔子及三千弟子对儒道的理解和诠释。行云流水,简简单单,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中庸、谦虚的行事之道。读《<论语>心得》,不仅仅只是读《论语》的`儒家哲学,也是在透过《论语》看于丹教师的心境,从她的悟中品味她的内心世界,品味她对生活、工作、人生、朋友的态度。古人云:“观明镜以正衣冠”,而读于丹则能够更加了解自我,让自我的修为更加长进。
其实,人生活在世间,家庭、工作、朋友是我们的中心,而与其相处的道理奥妙颇深,这本书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借鉴的道理,甚至能够说捷径,帮忙我们更好处理各种事情。于丹教授精辟的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我们奋力,我们上进,但有时也许不被领导认可,但我们充实的是自我,内心是安逸的;在生活中,我们尽好自我的职责,也许生活回馈我们的和付出不成正比,但我们奋力生活了,这就够了;对待亲人、朋友,我们付出尊敬和真诚;总之,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这样,就会使我们自我的内心变得完美而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真正的成功,才会从容地享受生活中的美满与快乐。
于丹论语心得(五):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教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教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仅有色彩”。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教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
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日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们也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今日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我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奋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天然就少了。你有你的欢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明白,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可是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生活中愉快地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我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天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欢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以往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温暖起来。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于丹对《论语》的心灵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忙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现代更多的中国人的开始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忙自我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忙自我为人处事、帮忙自我教育小孩。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景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
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的追求,但《论语》中的'一些资料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能够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能够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
中国传统的道德梦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本事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内心修为提升,自身本事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气的源泉,得到了欢乐的快乐,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快乐,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日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坚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应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欢乐更为重要。应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欢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梦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贴合。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梦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使我们正确处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奋力能够到达;必须经过奋力才能够到达;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必须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欢乐。
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拥有团队精神、远大的梦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国家拥有现代政体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忙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能够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在于丹对《论语》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简便天然的口吻娓娓道来。
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气,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于丹论语心得(七):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南桥小学校张大维随笔之一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以往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忙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忙自我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忙自我为人处事、帮忙自我教育小孩。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景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资料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能够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能够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梦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本事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本事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气的源泉,得到了欢乐的快乐,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快乐,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日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坚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应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欢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梦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贴合,仅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梦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奋力能够到达;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必须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
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欢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梦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忙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能够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简便天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气,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于丹论语心得(八):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国女心理博士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仅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小孩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小孩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读到那里,颇有感触,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是怎样做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父母对于小孩过分溺爱,对小孩应当做的事情大包大揽,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小孩不细心摔到了,家长慌忙跑过去把小孩扶起来,而从没想过让小孩自我爬起来。还有,小孩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怕小孩把衣服弄脏,或把屋子搞乱了,什么事情都替小孩做好,甚至小孩很大了还喂小孩吃饭,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喂女儿吃馅饼,小女孩非要自我拿着吃,母亲却怕她把馅饼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让她拿,这样母亲一边喂,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闹着伸手去拿馅饼。而等小孩上学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务都不让小孩碰,为的是让小孩专心致志的学习,这时候的小孩,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实话,目前我的小孩基本如此,并且每次吃饭,饭菜端到跟前,甚至连稀饭都准备的不热不凉,说心里话,自我也明白这样不利于小孩健康长大,也常对小孩说,母亲对你这么好,实际上是“害”了你,将来你到社会上,必须会不适应的,跟从小做家务的小孩比起来,你已经落后了,还不如此刻就开始锻炼自我。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对小孩还是十分民主和平等的,经常跟小孩探讨一些话题。
总之,由于父母长期以来对于小孩过分的“帮忙”,不仅仅妨碍了小孩独立意识、职责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健康长大,所以我国目前出现“啃老族”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总在报刊、网络上读到国外的年轻人如何自强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凯平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遗传性肥胖症却在年满18岁毅然脱离父母羽翼庇护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迹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当今父母和年轻人思考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效仿国外,当小孩18岁的时候,就把他推到社会上,毕竟我们的小孩跟外国的小孩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不一样,只是期望这种从小培养小孩自强自立的意识和社会风气能够逐步建立起来,那样,离给予小孩真正成功的父母之爱也就不远了。
于丹论语心得(九):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以往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日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供给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必须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当分为不一样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当,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应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当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我欺骗了,如果自我都要去欺骗自我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坚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坚持必须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必须是能帮上忙的必须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我看得起自我,悦纳自我。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可是,首先要自我尊重自我。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我,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此刻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触最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于丹教授解释说:君子心里面时刻装着法律法规,说话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小人则无视这些,心里老是想着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实惠。
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纪守法,礼让谦和,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违法乱纪,横行霸道,不讲公德,鸡肠小肚,阴险奸诈的人应当是小人。在工作单位上,那些遵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关心他人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无视纪律规章,自私自利的人应当是小人。
然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清的。芸芸众生,攘攘生灵,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所谓的君子细察其言行,偶尔也现“小人”之迹;所谓的小人观其言行,时常也有“君子”之举。这又应验了我们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梦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奋力摒弃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我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快乐。以后必须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于丹论语心得(十):
谈及梦想,不得不感慨自我永久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或许也以往有一瞬间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到达什么样的目标,最终亦不了了之。于丹对于梦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梦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欢乐的资源。”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
我的梦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为一个善良、欢乐的人。工作后对社会逐渐接触,越来越清楚这两个简单朴素的词组,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
书中有一段对于梦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梦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本事,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仅有梦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梦想主义者;仅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同学、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自我营造的世界里,其实我只是倾向于美化一点、乐观一点,笃信人性本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我设定的关于梦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从来不否认自我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欢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欢出行能够有车接车送……但一向很庆幸,仍旧能够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欢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
在此刻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进取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我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此刻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奋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能够看到他自我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我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主角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确定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我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到达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2....;《论语》,大家都明白,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日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日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梦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此刻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久都是朴素的,就好像阳光每一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欢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普通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到达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梦想:既有一片梦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本事,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梦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理解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长大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我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天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欢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十一):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梦想的天空,能够自由地翱翔,因为梦想带给我们未来和期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本事,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我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亲人离去、朋友背叛等这些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能够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遇事不仅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奋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十分重要了。心态不一样,也许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质量。一种遗憾,其实能够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我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我内心就应当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仅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以往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齐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必须是母亲打破的”。“你怎样明白”。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一样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完美!”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我。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欢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应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必须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日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我的主角应当承担的职责,职责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当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对自我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奋力发展着自我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痛苦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样办呢?仅有让自我的内心更强大。一个人仅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天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一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快乐感。尽自我的本事去帮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怀着乐观和进取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我成为一个使他人欢乐的人,让自我欢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我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十分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立刻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立刻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十二):
对于我们来说,《论语》接触得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而于丹却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对《论语》又有了新的理会,在心中也加深了对于丹的印象。
《于丹<论语>心得》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欢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教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就像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穿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和谐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仅有色彩”。
此刻说21世纪评估各国家人民生活得好与不好,不止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还要看国民快乐指数。我们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民快乐指数有64%左右,1991年提升到了73%左右,可在1996年却下跌到68%。这说明“在一个社会物质礼貌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礼貌成果的现代人仍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我认为“国民快乐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快乐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我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天然就渺小了。”自我劝自我,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日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今日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我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奋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一旦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天然就少了。你有你的欢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让我们了解过去,让我们明白了当今的生活。使我们豁然开朗,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十三):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梦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仅有温度。她把《论语》这部书经过白语化的方式,用许多浅易的故事,把一般人很难懂得的《论语》经过心得的形式来解读,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带领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20xx年前的圣人引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近了我们心里。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和道理,在今日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经过《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事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化为动力和力气,把工作做的更好更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恼,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心得,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中的梦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气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仅有让自我的内心选择本事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点,对别人就会厚道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别人的过错,能够实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所以仅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道。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十四):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欢乐的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小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我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到达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梦想:既有一片梦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本事,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梦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中一则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并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虽然其中映现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够在贫贱中坚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欢乐的风骨,无不吸引和震撼着我。或许很多人会说,这可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发现自我无力用事实来说服拥有这样思想的人,然而,这种天然、平和、进取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久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日,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通读下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应当是《论语·先进》“侍坐”,记载的就是孔子如何与学生一齐畅谈梦想。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梦想,可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我的内心呢?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主角,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正如于丹所说,梦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主角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也许不一样于“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样的沉重。但静下来想一想,它却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会梦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绝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职责,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们从小理解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长大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可是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气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论语心得(十五):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夏问教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日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小孩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景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可是,这样做竟然能够算”孝”吗?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于丹论语心得(十六):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能够。用这样的心境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确定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此刻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确定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
子女,对小孩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我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之后得知真相后,十分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头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
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走过他面前,他必须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期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我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理解不理解;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我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异常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明白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境,“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
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之后说,他感到了自我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理解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最终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到达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我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立刻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当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我的行为。
于丹论语心得(十七):
我不相信什么权威,也不刻意追随什么名人的“真理”,但今年寒假学习组织我们学习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打开书,我即被其深邃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使我没有任何拒绝看下去的理由。
于丹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活着,就应当学会去适应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事物,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自我的闪光点,永久坚持乐观进取、进取勇为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我,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有所作为。从她的书中,我读懂了一种解脱,读懂了一种期望与信心,天然也领悟到了一份真知。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特定的苦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于是,有人埋怨,有人放弃,殊不知天底下有更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21世纪把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淡,你不珍爱自我也就等于摧残自我,你不前进也就等于后退,你不自强就会变得懦弱,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去认识生活,去探索世界,心灵永久是自我的归属,何不好好活着呢
一个禅师对前来问道的人说:“你拿起来吧!”那人一愣,问:“拿什么”禅师说:“那你还是放下吧!”于是那人便有了顿悟。我没有那么深的智慧,但我想,人活在这个世界总得应对许多事情,乐也好,苦也罢,人总得前进,但前进不是用三言两语说出来的,你得战胜自我,我没有经历过生死与噩梦交集的“”洗礼,也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熏陶,正如于丹书中讲到的:我们的时代政治最为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但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年代,犹如足球赛场一样,正因为有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也就有着惨烈的淘汰。鲜花与泪水同在,提高与落后共存,想要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自我;想要不败就得自强。身在教坛的我们应敞开心扉,放下顾虑,抛弃那些沉积在心底的虚无缥缈的幻想,寻找一种更为实在的生活方式,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尽情的释放自我的能量,在踏过黑夜的沉寂以后,笑一笑,天亮了!
生活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而生活态度是心灵的滤色镜,你的生活态度端正了,你就会变得乐观,也天然会把普通的工作视为光辉的职业,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这能不欢乐,能不充实和快乐吗但若总是徒劳无功地埋怨与顾虑,何来欢乐与充实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不尽人意,重要是我们要用正确心态去应对所有问题。一个犹郁的人是不会有欢乐的。每个人都是哭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意味着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刻开始,苦难艰辛就伴随着我们。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正如触手不及的明月,它有圆有缺。因为有它的缺,才能感受到它圆时的惟美。
于丹论语心得(十八):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我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此刻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我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应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让我明白了自我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我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我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能够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奋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本事,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境。
于丹论语心得(十九):
《于丹谈论语心得》一书讲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人生之道。虽然社会上褒贬不一,但批评大多是学术上的,我觉得于丹说《论语》,给我很大启发。他围绕各样的心态问题,结合现实生活讲了很多故事告诉我们怎样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使我受益菲浅。
一、怎样应对遗憾
故事一:一个小女孩曾跟着母亲去看牙医。母亲应牙病引发心脏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这个阴影在她心中一向存在,她从来不敢去看牙医。之后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请来牙医。正当医生准备手术时,她却死去了。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明白了无论是谁总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可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缺憾与痛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愁肠百结或泪流满面,这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错过了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然后应对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我,谁也救不了你!想到自我曾因为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结果不仅仅病情没好转,反而,加重,长期耳鸣。
读了这本书,豁然开朗,今后我要
1、理解这个事实。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课用具,少说话。
4、多学习,多动脑,提高自身竞争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钟。
6、多锻炼。
生活中要多运用9010法则,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我不能选择,但能够选择应对它的态度。
故事二: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日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今日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我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奋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内心就会平和多了,怨气天然就少了。你有你的欢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要想到舍得舍得,先舍才会得。
像这样富有那里的故事在于教授的<<论语>>心得里比比皆是。,于教授用起来游刃有余。我们读了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以平常心善待周围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强人格修养。这样能够找到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欢乐秘诀。过上梦想的快乐生活。
二、怎样交友
真正的欢乐是心灵的欢乐,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梦想的追求,来自于对未来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师益友间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离不开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说为人要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的人格,为人诚恳,诚实,还要见闻广博。我想这与其说是交友之道,不如说是为人之道。仅有做这样的自我才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人不正直,诚实,对别人无所帮忙,只研究自我,以自我中心要求别人的甚多。给予别人的甚少,别人是不愿与你为伍的。更谈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时一事能够但决不会长久。要交上好的朋友还要有辨别本事,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则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异常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顺情说好话。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讨你高兴以便获得个人私利。对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久而久之使人飘飘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当你的面永久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赞同你、支持你,在背后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中伤,甚至咒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是人别后是鬼。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认识,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时悔之晚以。对这种我们决不姑息迁就,应当揭开其伪善的面目使其昭示无处容身。
“变佞”之人言过其实,夸大其谈。巧舌如置却不学无术脯内空空。我们能做到对其了解。敬而远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财富。朋友不是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么?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难时能给你帮忙,但不求回报。欢乐能与你分享。痛苦时又能与你分担;犹豫时能帮你选择。冲动时又能及时制止;得意时能给你忠告。失意却不会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时能给你坚强,委屈时能给你安慰。苦闷时能为你排解。寂寞时能听你倾诉,烦恼时能为你开导,迷惑时能为你指点,失误时又能直言规劝。人生能有这样的朋友相知相识是一件幸事,会丰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使你得到一种心灵欢乐。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如: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能够教给我们的欢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忙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立刻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仅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小孩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小孩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读一遍,就会有心的感悟,今后在与大家分享!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平。"有一首歌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以前只可是哼哼而已。暑假在家,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可是心灵也有所触动。
《论语》以往是我在念中师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它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当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曾想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日,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我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来阅读和理解,这的确是十分吸引人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一度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此刻,于丹教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此刻这个缤纷的世界理解起来,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教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仅有色彩"。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我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为人之道。
《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我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进取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君子"是孔子人学的梦想人格,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奋力的方向,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一个人,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人,"应当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父子、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在今日我看来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上要"耐心",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我们经常是这样说,也这样想。但事实上,我们许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教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小孩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小孩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期望小孩好好学习,好好长大,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能够
这样尝试一下?当小孩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小孩的事,他没做好,期望得到的是教师的帮忙;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小孩大呼小叫,我们应当研究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小孩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我的课堂,把小孩们吸引过来;当小孩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忙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小孩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小孩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小孩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小孩谈,帮他认识自我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我负职责,又对他人负职责。于丹《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我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教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天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丹教师所给我们讲述的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让我们从简单的事情当中明白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变化的今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才能使自我感受到来自工作的欢乐呢?当然是心态的和谐。"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神安",仅有坚持心态和谐,才能理性的处理期望所欲与利益所得的博弈关系,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合理定位自我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困难,这时我们就能够勇于理解挫折,乐于迎接挑战,客观看待奋力工作而获得的至上荣誉。作为一名教师,仅有做到
心态和谐,拥有和谐的教育职业心态,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业当中,不为世间的功利和浮躁所扰,从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献社会、奉献教育的欢乐,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三)、交友之道。
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可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也说道了,对待朋友也要有必须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坚持必须的友情距离。所以,于丹《论语》心得也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会社,交怎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天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进取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我成为一个使他人欢乐的人,让自我欢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我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四)、梦想之道。
人应当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怕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梦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本事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本事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是最终的总结,所以我们此刻只能说如何走好自我的人生路。于丹教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日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此刻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终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我想,这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梦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日欢乐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论语》能够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我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进取地去应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一):
昨日一个教师说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我在偶然的机会看了几十页,至今也没看完,可是于丹在《百家讲坛》讲的论语,我倒是在网上看了一遍。于丹讲了论语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普通人觉得她说的好,说出了他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想理清却理不清的人生思路。但一些大学教授联合把于丹讲的论语狠狠批判一通,说她根本不懂论语。一百人读论语就有一百种感悟,既然于丹说的是论语“心”得,也能够说是自我的人生感悟,她的理解能对一些人产生作用就不错了。别用学术的眼光苛求,说的太深奥了老百姓也不懂啊。以我看,于丹的论语心得还是有它的进取意义。
对个人,于丹强调要追求内心的坦然与淡定,要化解生命的遗憾,不要争名夺利,要认识自我的内心,把握好自我,关注自我的长大,追求快乐。在如今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人们很需要这样的心灵的指导,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彷徨,却无法化解,如果于丹的那一句话打开了一个人的心结,让迷茫的心灵看到光明,让痛苦得到减轻,那也算行善积德了。
对国家,于丹讲的论语流露着“和谐”的思想。她把论语分了七个部分,无论是说交友、梦想、还是谈君子、处世,看似从个人出发,实际上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公约的重塑。这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脉相通的。于丹的语言十分精妙,很动人,举止很优雅,用这样的美女教授来感化国人,效果天然更好。有人说中国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于丹让人们追求内心完善,心灵的宁静,身心具修,对于没有信仰的中国再适宜可是了。
对国学,于丹可谓贡献大大,论语掀起了国学热,《四书》、《五经》等经典论著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连《三字经》也占了国学的光。国学似乎不再曲高和寡,竟成了人人可谈的大众时尚。
古人说半部论语能够治(知)天下,于丹说半部论语能够修身。我的道行浅之又浅,对于《论语》我不敢评论,只是《论语》中的那句点拨了我,于丹的那句心得提醒了我,就感到幸运并心存感激了。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二):
阅读,不必须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必须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不必须改变我们的长相,但必须能够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不必须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必须能够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必须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必须能够使我们更接近人生的梦想。
后勤分会读书活动现场
湖南省结防所工会组织的“我读书给你听”活动,从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会为单位,组织职工共读一本书,共同创作一本有声书,为世界读书日打CALL。
今日的《我读书给你听》是来自后勤分会的《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创作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厚重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向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于丹<论语>心得》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古典文化,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梦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以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
读《于丹<论语>心得》,能帮忙我们解读当今社会面临的心灵困惑,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三):
听过于丹教师在百家讲坛的一些讲演,简直精彩极了!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掷地有声,话语中充满着对人生信念的执著,焕发着大方得体、健康豁达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买了《于丹<论语>心得》,的确是充满智慧的一本人生启迪书,看完这本书才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这种学者风范不仅仅影响了国学爱好者,更打动和挽救了许多彷徨于人生坎途中的人们孤寂无助的心灵。
100个人读《论语》就会有100个孔子,每个人对这本经典著作的理解都不一样,下头写一些我的体会。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第一)
贫穷却不向富人谄媚,富有却不恃财而骄。前者是一种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后者则是一种谦虚谨慎的低调作风。在如今这样的社会,能做到这两点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渊明式的桃源隐士。
孔子认为做到这种高风亮节是不够的,还要有内心的富足与安适。清贫却内心充满着期望,充满着人生的梦想,对生活始终没有失去信念,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境界啊!到达这种境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是如天地般宽广,如江海般豁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这是于丹教师最喜欢的一句话。“仁者”之所以“不忧”,“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惧”,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无比强大。禅学中有一句话:“见心见性”,就是说内心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所以,能够掌控内心,了解心性的人是相当了不起的。
同时,在那里我们还要探讨一下“勇”。
以勇猛著称的子路问孔子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当崇尚勇敢呢?),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可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以上是书中的一段解释,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苏轼的《留侯论》中也有一段关于勇者的阐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我对这段话中的“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十分钦佩。这是一种韩信式的隐忍的态度和精神,年轻人更应以此为戒。
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有人问孔子:井里有个贤德的人掉进去了,那么我是不是该也跟着进去?孔子说:“你用脑子想想嘛,那干嘛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能够被人欺骗了,可是他自我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我欺骗了。不能被自我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问在现代看来似乎有点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却也折射出了很多现代社会的现象。一个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从,而应当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终做出理性的、正确的确定与决策。
4,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那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还有一句话使用得更广泛:“过犹不及”。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对待朋友也是如此,有个豪猪的哲学,说豪猪们相隔太远会觉得寒冷,相隔太近又会被刺痛,最终它们找到了最适宜的距离。人也一样,朋友之间应当讲求一种适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
我认为这是一种关心朋友的正确态度,相信对方也不会因为你的不再劝告而觉得你有失朋友之义。
6,“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我们慢慢来看很有意思。多见阙殆,说你多听。你先少说多听,带着耳朵去,先别带着嘴,你多听了,听多了,你心中的疑问就少了。你听听别人的经验,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但听别人走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多听点间接经验,你心里头疑问就越来越少了。你就算是听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这些,其它的还是少说,尽量少说,则寡尤。
这是我所提倡的一种作风,少说话多做事,做个实干主义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该不该做,会不会产生什么令人后悔的结果,这是为人处世十分重要的一点。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这是一种评价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是众多孔子论君子的理论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一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君子每一天在牵挂的就是自我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样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一天就惦记着衣食居住等物质生活。
君子怀刑,“刑”是制度、规矩,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小人怀惠,这个“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小人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一个君子他容易处事,可是你难以取悦他,但他必须能够做到自我的本分,客观地处理问题;小人就是那些异常容易高兴,能取悦他,可是你很难处事的人,总是对人求全责备。这个中间表现的是君子与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能够映校你的人格,他能够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能够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细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气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我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忙自我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我的一个借鉴系统。
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这三者损矣。
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坏朋友为什么把便辟这种情绪暴躁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活力有可能出现永久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当以理性为先。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气异常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第三种,所谓友便佞,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明白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可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细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我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我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本事。
10,“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意思是说:和君子相处有三点要注意。第一,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第二,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天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第三,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别人期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适宜的话,你还需要自我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我,想一想是不是自我还不够好。
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最终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我,少责备别人,那就能够避免别人的怨恨了。”(责己从严,责人从宽,就会少招怨恨。)一个敢于承担职责而又敢于作自我批评的人,将能赢得更多人的拥护与爱戴。相反,一个揽功推过的人,到头来总是一个孤家寡人。
1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意思是说:不懂天命,不能够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这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了解社会、了解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用内心淡定的力气去应对外界。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四):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我在普通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着,应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欢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我的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我豁然开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教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此刻想来,是十分羞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教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仅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教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欢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期望过上欢乐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快乐欢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欢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以往夸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教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仅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坚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教师品位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先老婆婆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悲痛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悲痛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了钱,你是不是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开。欢乐如此简单,活佛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欢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说“无忧是佛”。欢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欢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欢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我的心态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五):
《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能够修身。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子对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可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解开我们现代人的心结吗?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呢?
孔夫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有兄弟,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他说: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就要学会承认。但有些事情却是能够经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比如坚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我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虚有礼。
一个人能做好自我,那么普天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要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这就是《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我能够做的事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奋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现代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种遗憾,在此刻生活中你也能够放得很大很大,也能够放得很小很小,这就取决于你的心态和素养。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样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一样,缘于心态不一样。在今日这么竞争激烈的时代,坚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论语》给我们现代人的,永久是最简单、最普通、最生动的道理。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论语》,认识它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六):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久都是朴素的,就好像阳光每一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欢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好喜欢!每一天倚在床头,欣赏几页,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品性得到升华。远离尘世的喧嚣,倾听灵魂深处的呼声。美哉!乐哉!
儒学渐热,孔子学院开到了很多个西方国家,可见儒学的魅力!《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如今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日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日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把这本书这段视频推荐给朋友们共享!
于丹紧扣现代人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梦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普通智慧。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七):
《于丹论语心得》中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缺憾和不如意,用不一样的态度去看哪些事,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那就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阳光而哭泣,那么你将错过星星了。”
遗憾,是可大可小的。如果把遗憾放大,你就将失去很多。书中讲述了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小孩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有一次,她和母亲去看牙医,这应是很小的事情,她认为母亲很快就能够跟她回家了。可她们不明白牙痛是能够引发心脏病的,结果女孩的母亲死在了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里伴随她长大。在她牙痛时只能做到回避,回避,再回避。多年后,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着富裕的生活,一天她牙病得受不了了,家人就劝她请牙医到家里,“有所有的亲人陪着,你还害怕什么”于是请了牙医。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做手术准备时,意外发生了:牙医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为什么有这种结果因为在她心里有一层阴影、许多遗憾,而她的死正是起源于那一个念头和多份遗憾。
遗憾会影响你什么它会影响你的生活,你的欢乐,你的生命!
遗憾会带来什么会带来很多痛苦,很多悲伤。
长时间被困于遗憾的人,会对一个人的生命有所损害的。
要做到不遗憾,就要用完美的心灵去应对现实!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八):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感触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跃床而起,舞笔畅言。该书从天地人、心灵、处世之道等为我们解读了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时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瞬即间涌上了心头。
感悟之一:快乐与贫富无关
《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气因而无比强大。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期望自我过上快乐的生活,而这些追求快乐的人们往往认为,快乐的定义是足金足银。一天a君这样对我说,他为了获得足够的快乐,每日超负荷工作,眼睛视力日渐衰退,身体越来越差。听后心里隐隐作痛,但不明白如何劝解。看完《论语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实快乐欢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
孔子在一次和子贡谈话中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才是快乐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他的内心还具有一种清亮的欢乐。假若他是一个富贵而骄奢者,他仍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当今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具有这样的胸怀,金钱与物质的诱惑,使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及夫妇反目成仇,“礼”又从而谈起。
感悟之二:宽容是给自我一片乐土
“仁者不忧”的含义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的胸怀无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将会遭遇很多不幸,失业、婚变、朋友落难、亲人离去,假设受到伤害的是一名娇娇小姐,她能够痛不欲生,所以日渐消极。相反应对灾难的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她可能会化悲痛为力气,转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因为悲与不悲的结果是一样的,惨剧依然不能还原为喜剧。所以,遇事不顺,要学会宽容自我,宽容别人,生活才会欢乐起来。
有一次,朋友b君对我说,她是世界上最无奈的人,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她在悲哀与痛苦中渐渐瘦去。我在劝解b君时说,一个人生活和两个人生活其实没什么区别,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要勇敢地应对婚姻中突然击起的巨浪,风浪过后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完美。
感悟之三:内心强大可填补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久不会有开阔的心胸。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关爱,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杂院里,街坊邻居有个风吹草动,大家伙儿都明白,人人伸出温暖的双手。此刻住上了楼房,街坊邻里的关系也逐渐淡泊,同处一楼的竟然从不打招呼。所以人们总会有时无时感到惶恐、担心。所以,仅有使自我的内心强大了,才能遇事从容淡定,同时也能填补其中的遗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规划
“人生有限,天然永恒”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孔子将自我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的这个人生坐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每个人都是从以往的意气风发走到不惑之年时才逐渐表现得淡定从容,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能够感悟四五十岁的境界,能够把生活中的压力变为一种生活的反张力,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规划才算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二十九):
说起《论语》,心中不禁然就会响起这样的声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几句简洁的话语却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在快节奏的生存环境里,太多灯红酒绿,声光电色的华彩刺伤了我们的眼睛,渐渐地我们心灵的眼睛被尘埃所掩盖,那种简洁淡然的心态渐趋远离我们,而读于丹的《论语》却让我们又逐渐找回心灵最初的情怀,那种简单朴素的美。
于丹说,世界上真正的真理都是朴素的。她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久都是朴素的,就好像阳光每一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久都是最简单的。”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的繁华最终都离不开剥去华丽外衣谢幕的一天,而最令人难忘的却是那种在一切华丽的涂饰褪去后剩下的来自天生的、简朴的原色之美。
我想《论语》之所以跨越了文字、时间和生命的界限仍被大家传诵、研读,正是因为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简洁和质朴。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鲜活灵动,时间的尘埃无法淹没她,无情的时光无法褪去她的色彩,在尘世中迷路的我们当看到她的身影时都忍不住靠近她,聆听它的教诲;欣赏她,感受她心灵的平静和淡然,并从她身上汲取我们所缺少的、匮乏的、遗失的,从而获得的人生的提升和心灵的释放,赢得快乐和欢乐的人生。
于丹还说到,快乐欢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却与内心相连。她写道:“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可是人会越来越不满,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你感到心理的不平衡,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是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快乐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简朴并非穷困,并非禁欲,简朴的美来自最朴实无华的本质。
感激于丹给了我心灵的指引,让我拥有一点智慧去领悟孔子平易近人的语言,去感受那种简朴的外表下透出的美丽和真正丰盈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教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奋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小孩的一生。下头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一):
什么叫心灵上的高兴,无欲无求、红尘看破也可是是避世;忙繁忙碌地名利追求又会错失良辰美景;人活于世,于大千天下,能够不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处,我们最近的关系网莫过于亲友好友、同事还有一些“假想敌”:
温暖、质朴的道理深化浅出让我们再度重温孔子,近间隔接触孔子,实在“道不远人”。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小人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辨别论述“怎样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高兴生活!”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蔬矣”,不论与领导还是朋友,都要守旧必须的间隔。与朋友相处时“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对的中央,要加之引导;要是他不听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见,孔子并没有倡导朋友有难,拔刀相助、出生入死的义薄云天,而是回归通常,讲究一个“度”,“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于刚了解的朋友是如许,而对于熟识很多的好友,要是每一天在一同,也不见得是一样功德,“小人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广遍天下,时不时电话信息联系,明白对方好欠好,相互交流思想、所见所闻,就能够了。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去年年末,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临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以往重印了七次,看后以为心里克制了很久的东西自我表达不出来,可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平静的门生。正如书中说,论语差别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导,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故意思。
仁是《论语》当中呈现很多的一个字眼,可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界说,仅有两句自制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差别的门生给于差别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于小人,书中也没有给出界说,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比拟。比如“小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门生,此刻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抽象,和门生探究题目总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门生要大很多多少岁。想想此刻的讲堂,教师在上头讲,门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二):
我和父亲一齐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经过我自我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资料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资料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欢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我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以往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可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气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当尽自我的本事去帮忙一些需要我们帮忙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当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可是也让我们明白,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明白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必须能够感受到欢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齐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快乐和欢乐。人人都期望过上快乐欢乐的生活,而快乐欢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欢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欢乐,那么我们就欢乐;心不觉得欢乐,那么我们就不欢乐。欢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欢乐一向在我们身边,让欢乐永久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三):
古代就有“半部《论语》能够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论语》这部书,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并且大家对这本书都明白那么几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的,当然这只是《论语》书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学过,能够说全中国人都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像《论语》这样的古书,都很难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个人逛书店,看见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就翻开来看了下,在我个人理解中,《论语》对它很熟悉,可是从来没有看完过,没想到看了第一章,发现还有人把《论语》讲解的这么简单易懂,并且十分有哲理,让我一下子有冲动要看完这本书,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把难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解释,并巧妙地把《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人生之道。让你从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谛。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难懂的古文,用现代的语言很好的表示出来,并且让人看了很容易记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现代的解释结合在一齐。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四):
最初明白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明白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异常。之后明白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我的舍弃。最近呢,庄子确实火了一把。这得归功于一个人——于丹。于丹何许人,她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当于丹把通俗化,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于丹也所以被称为“女易中天”。今日,我也粗粗浏览了《于丹庄子心得》,深入浅出,短小精干,确实引人入胜。庄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日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们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我能到达这种境界吗也许理性上我很向往这种境界,但感性的声音告诉我,我做不到。我也许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加做不到笑谈生死。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可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更何况,今日的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一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小孩、养车子,一不细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又怎样能笑谈生死。不要说应对死亡,就是想想也心存畏惧,养育之恩还待报,培养小孩的职责压在肩头,生命可不是我们自我的。可不曾想,奋斗令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职责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压力让我们不断长大,成就让我们充满自豪。原先,需要奋斗也是快乐的一种。不是吗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到达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五):
于丹教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奋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教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本事、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必须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六):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校长推荐给我们的《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简单的一百多页字却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心灵都有所触动。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并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一段。说实话,作为教师,作为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一年的我应对这个称号真觉得惭愧,想想我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此刻小孩们的面前,小孩做错了事犯了错误,要么指责要么批评教育,很少用一种平和的、从容不迫的心态来和学生平心静气的谈论,然后把道理给他们一一讲清楚。我明白我的`这种教学态度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见到一些教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教师没有到境界,真正的教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
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因为现代学生共有的特点让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态度。可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先贤“取经”。那么,以后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会以一种平和的、欢乐的、缓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人是值得(转载需注明来源ww。hawod。co)敬重的,人又是应当自重的”。
当然,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它将会作为我从教之路上一本永久的教育书籍教会我怎样教育学生。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七):
很多人都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进取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我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此刻社会中的理性德行。由于时间的关系,应当说对于丹的这本书只是粗略的读了,自认为还没有读透,但对与自我实际生活和教学相关的章节,读后确有感触。
一。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第一个态度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我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能够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奋力去弥补这种不足。此刻的英语教学结果应当说对我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语教师都在尽力,都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我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能够说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要有一段时间心境是很郁闷的。读完这一部分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应对,也许还要有很长时间需要应对的,我们要从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中跳出来,因为这样做,除了给自我填堵外,我们得不到一点好处。
反之,我们要进取思考,班级有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们做到了,我们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后加强的是如何找到并实施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困生的各项本事。将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二。明确的交友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能够映校你的人格,他能够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
他能够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细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气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气;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我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我的弊病,找到自我的缺失。
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忙自我做出选择。
明白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
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景,当你还需要理智确定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活力影响你的确定,让你做出可能永久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异常优柔寡断的'朋友。要明白,此刻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此刻的师生关系中最能起到辅助教学的就是朋友关系。那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论语中的这“三益友,三损友”同样适用,在给学生评价时要正直,公正;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除了必要的严厉,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的宽容,理解与引导;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多闻,此刻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仍旧是真理,只可是此刻的教师要想教好学,也许需要一缸,一池,甚至更多的水。而此刻少数破坏教师形象的个别人,其身上正体现了损友的特点,要么武断,让学生心生敬畏,恐惧;要么柔弱,让学生随意欺负,或只是错误理解了赏识教育的真谛;要么势利,自私,只求在学生身上获取眼前的物质利益,最终受人鄙视。
看了《论语》相信我们对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都有了自我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和生活中,论语将成为我学习,反思,感悟的最有力支持与后盾!也期望学校能给我们供给更多这样的好书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八):
从前阵子开始,貌似于丹就很红的样貌,学论语也就变得很红的样貌。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可是大概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啥心得。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就趁势读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此刻读完了,在此胡乱讲几句。
孔子有“圣人”之称,这个称谓令人肃然起敬。可是孔子的学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可是如此。老爷子整天念叨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谦逊知礼、尊老爱幼、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虽然说得都没错,但我以为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起码和“圣人”的名头不相符。我接触过一些老太太,当一辈子家庭妇女,打小没上过学(更没学过孔子),但也能讲出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这一点来说,我没觉得孔老先生和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孔老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应当没什么问题),心思也比较细腻(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值得我崇拜的独特的思想。理由很简单: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类似这样的话人人会说,故不足为奇。
另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也是我不以为然的。礼这个东西稍微有那么一点就能够了,太讲究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看上去很美,可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形式大于实质正是一种“中国特色”,但我以为这不是个好东西,由此产生的一些古怪现象更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虽然此刻很流行“传承传统文化”的说法,但“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很多时候可是是拒绝改变拒绝提高的借口。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像没有孔子这盏长明灯,我们中国简直麻麻黑不成样貌。对此我挺不认同的。西方世界就没有孔子(就算有也必须对西方世界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我早该明白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人家不是研究礼貌礼仪的——照理说西方世界该是麻麻黑伸手不见五指、道德沦丧礼貌荒芜才对,可人家照样礼貌发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纪守法也礼貌礼貌也敬老爱幼,
人家还不会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哪。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国没有孔子,中华礼貌会建立不起来。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说出做人的道理),没有长明灯,我们还能自我钻木取火呢不是。
大概有人要觉得我是故意和孔子抬杠了,其实不是的。我不崇拜他的学说,但他有两件事是我所敬佩和欣赏的。
一是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了不起的。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也会想去他老人家的学校听听课、参与参与讨论什么的,那种学习的过程和课堂的氛围应当是挺有乐趣的。可是老先生多半不愿收我这个女学生,否则男女学生共同学习实在是太违礼了,于是我只好女扮男装去上学,比之后的祝英台同学早了不明白多少年……可是话说回来,对他老人家的学说我不能像孟子他们一样学到骨头里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参合参合找个乐子,成不了优等生。
孔子第二件做得精彩的事,是贴合了后世皇帝治国施政的需要,因而得以被推广独尊。我以为这一点才是孔子由人变圣,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拉开差距的关键。如果孔子早早地就能预见到后世皇帝的心思,那岂止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简直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对此我肯定要膜拜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预见只是巧合,那其走运程度也足够让我羡慕了。
说到底,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东西,但我没有攻击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说出这样“亵渎”圣人的话来,就该拉出去吃枪子。幸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可能受些批评但罪不至死。既然没有吃枪子的危险,我就得寸进尺地再多说两句。
于丹教授试图用孔子的学说来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你要说这是为了迎合“建设和谐社会”我也没意见,孔子的学说不也是迎合了汉武帝才有今日的吗),我认为这个初衷相当好,但我对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抱怀疑态度。于教授看到的社会问题我也看到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有钱了,却不快乐
于教授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学学孔子的学说,修炼自我的思想,就会快乐。我却认为,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而不是修炼(想)得不够或者做得太多。
举个眼下现实的例子:诸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就很难觉得快乐。你能够要求人们像孔子那样修炼自我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工作仍然要心境平静欢乐——姑且不论这是否实际,我怀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这样固然能够使人们获得一些快乐感,但我以为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本质区别。要我说,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好好干点事出来:你要是政府官员和医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什么的,就要琢磨一下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我敢保证,你要是解决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必须会获得莫大的快乐;你要是干别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为社会为自我创造财富——实践了自身价值,人也会觉得快乐。有句话孔子没说过,但我以为是真理,那就是:快乐是靠自我双手创造的,不是坐着凭空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修炼思想境界炼出来的。
于丹论语心得(三十九):
可是,真等到我们回到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如此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有一次,宰我跟教师说:”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长了。”宰我走了以后教师就很感慨。孔子说:”宰我还是做不到仁啊!一个小孩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难道宰我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
《论语心得》书稿付梓中华书局,心下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我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我敢站在电视屏幕里谈谈《论语》的话题。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
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以往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我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本事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主角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我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能够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一样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礼貌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激《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可是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能够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能够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一):
前一阵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读后颇有感触,这本书名为《论语心得》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奋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是啊,一向是我们对生活要求的太多,还是现实生活对我们要求的太多,原先我们能够活得更简单欢乐!
记得于丹教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日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想当初做为一个刚迈上自我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我想这应当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估计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觉得这个世界和想象中的差别太大了,大的有些可怕!读完此书后我想可能问题是在于我们是带着完美的`想象踏上了社会,年轻气盛,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做事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比较,总拿自我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的好的方面做比较,不能理解别人比自我好。正如书中所说的佛像之所以能让千万人去膜拜他是因为他曾理解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学习。
所以,我们要对生活持有进取、乐观的态度、一种好的心态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要笑看人生,把饱满热情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不怨天忧人,不做盲目攀比,要有梦想,有追求,是我们起码的生活方向。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二):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日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应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坚持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自我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坚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我,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我。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如果一个人对自我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我每一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我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本事,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不一样于春节红红火火,读书要心天然凉,要的是专注修心,火候不可太过。
似乎以往见过,一千年前也许与他品过茶论过学;他对世俗施教对人民的教诲不难看出;看他风情淡雅学富五车书,那和睦之下更没有更深之意。如何想如何做又不温不火,如他是船夫不需钱直接渡河也许还能改变人心修教。
似乎与论语而从他相见,又于于丹更深领悟,更喜欢翩翩君子而不是庄重面孔,孔老夫子为何贤德贤能为何宽宏很多饱含其中,并不是在品书似乎更能亲人,似乎不是诵读而是直接对调,他为讲师,吾为学生,于丹为聚缘人。
妙句不说,精髓片面何处不在,置身仙境之处的人何不尝明白内也如凡尘一般。从偷窥者到胜任只一步之遥,只是否到情到义是否为洒汗好男儿亦或是郎才小书生时代随于变化,本心质不变便天变样,一千年前教书明白又岂是今日草草二十章能理解?解字解意最重要为解心,人又七情六欲但并不会看一字有同样体会,那些感觉岂岂可是千张便收尾?她所之事不可能只出于于丹之口但于丹之说定位他心之所向眼之所见只可是不一样之意不一样之人领罢。
如何?手捧竹卷书头扎发带盘头嘴里念念有词身旁是等石桌伸出桃园世外桃花缓缓落下,此处美景何处有?志心中心如神明便若斯飞天也不觉如读书来的轻盈,听他谈国家大事何治何说何学何亲,似以为朦朦欲睡安心睡便可,一切如他所说如果能一张嘴说完所有人睡熟无人高议自我飞上一片寂静又岂不是天下太平?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三):
在今日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经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气,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我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应对自我的内心,其实在今日这样一个后工业礼貌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气,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梦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够看到他自我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能够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梦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气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仅有让自我的内心选择本事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所以仅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四):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心得体会及对其弟子们的教导之言,作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文化基石,儒学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对国人的理念与信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古人对此推崇备至,呵护有加。
在我们这些年的学习生涯里,对于论语的学习却仅仅是将他放在学习文言文的位置,句子背得熟络,但却不必须真正明白其中的深刻涵义。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佳句,我们曾以之为警句箴言,常伴耳畔。可是,在去年十一的一档子“百家讲坛”节目里,北师大教授于丹告诉我们,这部以往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供给一份温馨的劝导。
以往,我们为那些圣言而仰视,其实,于丹教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哲理本就是朴素的,我们觉得他们高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领悟过,他教会我们每个人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获得心灵欢乐的方法以及为人交友处世哲学。“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及“人生之道”告诉我们怎样与天地万物、大自然友好相处,对于我们所处的这方土地给予感情,换不一样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处世把握好度,坚持君子本分,不违背原则,严于律己,宽待朋友,树立远大志向,三十而立。
尽管有“逝者如斯夫”的光阴之叹,但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溶入自我的生命,树立人之本,这是《论语》告诉我们的。也许,读懂《论语》,那是一种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五):
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与人交往态度恭谦而合乎礼节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君子,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此而勉之于丹教授对我们说:做事先做人,这是最朴实而最深邃的职业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都应当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兴国。
既然做事要先学会做人,那么我觉得,心态最重要记得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重大作用讲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仅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进取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好的心态决定我们好的状态,健康进取乐观上进的心态会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状态
今日我十分庆幸,成为了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的一员,得到了这次十分珍贵的学习机会即将成为一名护士的我,每一天都会问自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得越来越好呢?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奋力所能及的于丹教师让我明白,我应当把心态调整到最佳,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严于律己,才能对得起身边所有关爱我的人,对得起自我
一个人一生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我们不能控制自我的遭遇,却能够控制自我的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却能够改变自我;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能够改变此刻;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能够改变态度
人,不能样样顺利,但能够事事尽心记住,永久都不要抱怨什么,用进取乐观的心态做好自我的本分,这就够了!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六):
最初明白“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后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向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教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欢乐。于丹教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欢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我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欢乐的感悟。
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欢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教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日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经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进取、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欢乐愉悦、真实天然的心境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欢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到达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教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我,奋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能够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欢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教师告诉我们:“快乐欢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应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当向内寻求心灵的力气,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气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境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必须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应对,学会理解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理解,应当是以一种进取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应对,就会有不一样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我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齐,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思想力气,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虽然对于丹教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终借用于丹教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可是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我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貌,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七):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经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日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经过《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气,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梦想,《在论语》中孔子谈梦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梦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梦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久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够看到他自我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能够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气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八):
最近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可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明白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久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所以,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教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并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欢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可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天然、平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久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我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长大才是人性的长大,也唯有人性取得了长大才会使自我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鼓舞士气的话
于丹论语心得(四十九):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我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教师而言要求他能够到达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能够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教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日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我的事业。经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能够体会到一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于丹论语心得(五十):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梦想的天空,能够自由地翱翔,因为梦想带给我们未来和期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本事,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我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亲人离去、朋友背叛等这些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能够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遇事不仅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奋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十分重要了。心态不一样,也许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质量。一种遗憾,其实能够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阳光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我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我内心就应当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仅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以往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齐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必须是母亲打破的”。“你怎样明白”。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一样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完美!”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我。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欢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应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必须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日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我的主角应当承担的职责,职责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当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对自我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奋力发展着自我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痛苦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样办呢?仅有让自我的内心更强大。一个人仅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天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一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快乐感。尽自我的本事去帮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怀着乐观和进取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我成为一个使他人欢乐的人,让自我欢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我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十分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立刻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立刻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