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临近读后感(一):
偶然在书店里看了《奇点临近》这本书,发现原先我当年看到的这篇文章中的资料其实就是摘抄这本书里面的资料。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他也是谷歌的首席技术总监。据说他是坚定的相信自我能活到奇点来到的那一天,也就是2045年,为此他每一天要吃几十种保健药品,为的就是能活到永生的那一天,要明白他是1948年出生的,到今年已经是一个73岁的人了(可是话说回来,他都这么坚定的能活到这一天,我们这些比他年轻20多岁的人,就更加要坚定的活到那一天才行)。
这本书是在2005年就已经出版发行,但国内的翻译版本直到2020年才出版。到此刻,距书出版的时间,十五年已经过去,这个世界也发生了很多巨大的变化,但很多场景也如雷·库兹韦尔所说的那样,例如人工智能AI,他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处在研发阶段,但此刻的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地方获得应用,并且之后的发展还会更加迅速;再如,马斯克在2020年进行的脑机互动实验,才不久还发布了一只嵌入了芯片的猕猴经过意念玩乒乓球游戏的视频,这个技术不出几年就会快速的应用到人类身上。所以,要如何定义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呢?描述科技的、人文的?好像都不太像,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是一本预言方面的书籍。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宇宙、智能的书,这本书提到一切物质都将会有智能,2020年人类将成功经过逆向工程制造出人脑;2030年,智能计算机将超越人类;2045年,我们身上的很多器官会被机器代替,成为“半人半机器”的新物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将会不复存在,这个时候,这种人和机器融合的人类智能,其创造的技术就会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他预计,到2045年由于计算本事巨增而其成本却骤减,创造的人工智能的数量将是当今存在的所有人类智能数量的大约10亿倍。从而正式证明,奇点已经来到。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永生的话题。直到几年前我才最终理解,人的死亡对于生命而言是有意义的,死亡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永生,因为我们死亡只是身体消失,但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而这本书中却异常提到,来到奇点的那一年,也就是我们能活到的2045年,人类会实现永生。但这个永生,是原先的“我”永生还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我”永生?这个很难去界定。因为到了那个阶段,基因、纳米、机器人技术,人类身体、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都会重新设计与制造,从本质上而言,那个时候的“我”已经不是原先的我,除了大脑还是以前的大脑,其它的都已经不是原先的身体。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某种意义而言这将代表着一个新物种的出现。也就是,那个时候的“我”已经不能再叫做“人”,至于是叫什么,不明白!!!想想这一切,兴奋?还是可怕?
奇点临近读后感(二):
首先需要申明的一点是,这是一篇科学幻想文,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的新思想和新概念,对读者的思维性要求很严格,可是我们那里不去深究作者的思想有多深远,仅仅珠海拾贝,介绍一下作者对未来的预想,有兴趣的同事能够深入阅读这本书。
大家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对奇点这个词语,肯定感觉不陌生,大家上高等数学,肯定接触过,可是用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并且上升为理论,有点发晕,不着急,慢慢来,后面再为您揭晓。再看后面的词语:人类礼貌延续,人类礼貌的未来在哪里,未来的礼貌是什么样的?不着急,这些悬念都隐藏在《奇点临近》这本书中了。今日有幸为大家做一次读后随想的报告,下头就为大家揭秘。
作者简介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人公美国预言学家雷库兹韦尔。他用20余年的时间记录历史的发展轨迹,以预测未来,被《华尔街时报》誉为“永不满足的天才”,被《福布斯》杂志誉为“最终的思考机器”,比尔盖茨称他是“在预测人工智能未来领域的最佳人选”。他拥有39项专利和13个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克林顿总统授予他国家技术奖章。人生经历很丰富,值得学习,可是经典的还没有揭开呢,请往下看。
接下来揭秘第一个悬念,在此先卖个关子,请问大家都明白哪些奇点。
众说纷纭——奇点释疑
目前奇点在多个学科领域均有涉及,下头就从各个学科的角度介绍该学科奇点的含义:
一、物理学奇点:是指物理学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空间-时间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空间-时间在该处开始,在该处结束。经典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奇点,但由于现有物理理论将在该处失效,所以现有的理论还无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奇点处的特征。
二、宇宙学奇点:是指宇宙产生之初,由爆炸构成此刻的宇宙的那一点。它具有所有物质的势能,而这种势能——正是由大爆炸而转化为宇宙物质的质量和能量,以及表现这种质量和能量的“空间”。能够想象,奇点是一种无形的、无限小的、很奇妙的存在。在那个时候它还不是宇宙,却是宇宙的初始和来源。作为一个世界的发生之初,它应当具有所有构成此刻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势能,而这种势能就是能量,能够想象,能量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所以奇点是无形的。也就是说宇宙的奇点所具有的势能是无形的,它只是一种很奇妙的存在而已。
三、几何学奇点:是指无限小且不实际存在的“点”。能够想象一维空间(如线),或二维空间(如面),或三维空间,当它无限小时,取极限小的最终的一“点”,这个不存在的点就是奇点。
以上三者的关系:物理学中的奇点也用于描述宇宙学中黑洞的情景。黑洞中心因为物质密度极高,空间无限大的压缩弯曲,物质压缩在体积十分小的点,在此刻的时空方程中,就会出现分母无穷小的描述,所以现有物理定律失效。而宇宙学认为奇点是宇宙生成前的那一状态(即大爆炸前的“能量汇集之处”)。“几何学奇点”加上时间一维,就是四维“空间”,即有了“物理学意义的奇点”。把“几何学奇点”、“物理学奇点”应用于宇宙大爆炸理论,即是宇宙“从无到有的那一点”,这个既存在又不能描述的一点,即“宇宙学奇点”。
四、数学奇点:数学上,1)称未定义的点为奇点;2)当一个点在异常的情景下无法完成序列延续时,此点称为奇点。高中和大学数学中的导数、极限值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上是其他学科的奇点的含义,那库兹韦尔的奇点又是什么呢?
独树一帜——库兹韦尔的奇点
库兹韦尔认为进化是一个创造持续增长秩序模式的过程,而模式的发展构成了世界的最终形态。(想必大家学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这样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进化的过程中(也就是中间阶段),每个阶段或纪元都是使用上个纪元使用的信息处理方法来创造下一个纪元。所以他从生物和技术两方面将进化的历史概念分为六个纪元:物理和化学纪元;生物与DNA纪元;大脑纪元;技术纪元;人类智能与人类技术的结合纪元;宇宙觉醒纪元。这贴合地球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物质、生物、技术到智能,最终智能将是宇宙中能量最大的体现。
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已经经历过了19世纪技术的兴盛,目前正处在第五纪元。他在本书中预测计算机科技发展的下一阶段:人类与机器的联合,即嵌入我们大脑的知识和技巧将与我们创造的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知识分享本事更强的智能相结合。而他所谓的“奇点”是指未来的一个时期,在那个阶段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将得到奇妙融合。这种融合便是奇点的本质。在那个时期,人类的智能会逐渐非生物化,其智能程度将远远高于今日的智能——它将使我们超越人类的极限,大大加强我们的创造力。在这个新世界中,人类与机器、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我们能够任意地装扮不一样的身体,扮演一系列不一样的主角。其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包括:人类将不再衰老,疾病将得到治愈;环境污染将会结束,世界性的贫困、饥饿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其实简单来说,奇点就是一个时期,它将随着第五纪元的到来而开始,并于第六纪元从地球拓展到全宇宙。它不是固定的一个点、一件事情,而是一个点,可是这个点的范围放在时间轴上,它能够代表很长的一段时间的一个点。它是一个过程,发生在逐渐的变化中。这个时间也就是我们所处的21世纪的前半叶。
“奇点”后续的衍生物包括:
“奇点主义”:“奇点”已经成为了一种思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关于它的争论从未停息,拥护者将奇点上升为“奇点主义”,从哲学、科学、技术、艺术等各个方面构建奇点。
“奇点大学”:2009年2月,谷歌和美国宇航局(NASA)联合建立奇点大学,旨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奇点临近》电影:由库兹韦尔自编、自导、自演,从艺术的角度说明“奇点”。
“奇点”临近
首先考考大家的数学知识。大家都接触过指数增长曲线,在第一象限中,指数曲线像一个大大的对号。大家也接触过线性增长,在第一象限是一条均匀上升的直线。有了这些感性知识,大家就能够理解库兹韦尔的思想了。库兹韦尔对人类命运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分析与总结,他发现了如下规律:社会模式变化的加速度将与信息技术的指数增长速度相同,都将处于曲线的拐点,在这个时期指数增长的趋势将变得十分明显。一旦越过这一阶段,这种加速的趋势将呈爆炸式地增长。这就是库兹韦尔的“加速回归定律”。
他在《奇点临近》这本书中指出,触动物种的遗传的基因技术(也称为生物技术)、复制物质的纳米技术、改变智慧和灵魂的机器人技术这三项技术将到达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基因技术、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呈几何级数加速发展,未来20年中人类的智能将会大幅提高,人类的未来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奇点”到来之际,机器将能经过人工智能进行自我完善,超越人类,从而开启一个新时代。
“奇点临近”暗含一个重要思想: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气也正呈指数级增长。指数级的增长是具有迷惑性的,它始于极微小的增长,随后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爆炸式地增长——如果一个人没有仔细留意它的发展趋势,这种增长将完全是出乎意料的(请大家想象线性增长与指数增长)。
根据该指数曲线,库兹韦尔预测,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人类将会成功地逆向设计出人脑。到20年代末,计算机将具备人类智能水平的本事。2045年出现“奇点”时刻。他预计,到2045年由于计算本事巨增而其成本却骤减,创造的人工智能的数量将是当今存在的所有人类智能数量的大约10亿倍。
到了这个阶段,根据基因、纳米、机器人技术,人类的身体、大脑、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得到重新设计与制造。奇点将使我们克服人类老年化的问题并极大地解放人类的创造力。我们将坚持并加强智能进化,以克服生物进化的限制。如果人的智能能够完全转移到计算机上,那么死亡将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人类与他们生产的机器完全融合,那么世界也将面目全非。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将代表着一个新物种的出现:奇点人。
“奇点人”的世界——人类礼貌的延续
“奇点人”指的是一个新物种。“奇点”时刻出现后,这个物种与此刻的人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为什么说是人呢?因为他们毕竟是由人类进化而成的。他们是人类更高一级进化的结果。他们共同构成一种活动,一种文化,库兹韦尔称之为一种礼貌,也就是人类礼貌的延续。这种礼貌中的人称为奇点人。
奇点人并不都是像你我一样的人,绝对不是。目前就专家而言,大家对“奇点人礼貌”也是看法不一。一些专家将库兹韦尔在科学和哲学上的理论称为“为对传统信仰失去信心的人供给的替代幻像”。其实这样的陈述也不难理解,因为关于奇点的猜想与关于传统信仰转化的猜想之间,至少存在着一些共性。但奇点人不与信仰有关,而只与认识有关,作者在书中对科技趋势做出预测时,不可避免涉及传统信仰试图去陈述的观点:死亡与不朽的本质、人类存在的意义、宇宙中的智慧等。可是库兹韦尔指出,当加速改变的暗示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狭隘的观点将会改变。那么奇点人有什么特征呢?
“奇点人”的生命将延长,直到永久。有人会问那地球岂不是会承受不了?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当人类智能到达寿命无限的阶段时,征服宇宙也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根据三大技术,他们将能够自我处理自我的生物体征,组成身体的元素能够每月更新,能够随心所欲地改变自我的身体。
新兴科技能够供应和存储可再生清洁能源,消除人体内部和天然环境中的毒素和病原体,供给战胜贫困与饥饿的知识和财富。
音乐、艺术、科学、技术等将嵌入在人体内部而不需要再学习。
他们相信技术的力气能够塑造历史。
在这种礼貌中,能够将人类意识扫描到计算机,并输入虚拟存在或将人类变成不朽机器人,并像星系间的神灵一样照亮整个宇宙。几个世纪后,宇宙中所有物质都会具备人类的智慧。库兹韦尔认为,这就是人类作为一个新物种的命运。
读后感想
本书思想高屋建瓴,论述深入浅出,资料丰富,天马行空而不失严谨,具有如下特点:
书中六个纪元的划分十分奇特而又富于哲理,宇宙的唤醒是个宗教式的命题,大脑的模拟、计算能耗、人与机器的相互融合等都是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结论。
书中前两章运用了归纳式推理总结,后几章又很多运用了演绎式推理预测,真正诠释了回溯有多远,预见就有多远的道理;作者经过追溯、分析以往的科学发展趋势和当今科技的现状,演绎并预测未来。
其重点论述的技术加速回归定律,已逐步得到现实验证。
章尾与未来的对话,是一种思想的博弈:经过设想中的未来去理解当今的技术发展和进化中的人类。
阅读本书,您将学会如何应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的纵深,正面思考科技的力气和人类的未来,并且从作者的论述中获得当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
奇点临近读后感(三):
闻名已久,奈何以往杂事颇多无暇拜读此等大作很是遗憾。如今抽出了时间并着《生机勃勃的尘埃》-克里斯蒂安·德迪夫开始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精神畅游之旅。
《奇点临近》中,雷·库兹韦尔将整个宇宙起源划分为六大纪元
第一纪元:物理与化学
第二纪元:生物与DNA(脱氧核糖核酸)
第三纪元:大脑
第四纪元:技术
第五纪元:人类智能与人类技术的结合
第六纪元:宇宙觉醒
《生机勃勃的尘埃》中,克里斯蒂安·鲁迪夫则将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划分为七个时代
第一阶段:化学时代
第二阶段:信息时代
第三阶段:原细胞时代
第四阶段:单细胞时代
第五阶段:多细胞生物时代
第六阶段:心智时代
第七阶段:未知时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不管是雷·库兹韦尔还是克里斯蒂安·鲁迪夫他们都将整个生命进程的演化和发生归结为从化学开始而后趋向于未知(亦或是觉醒)。当然,对于如此恢弘浩瀚的宇宙的起源史到我们的母亲地球的进化历程,作为百十年过往云烟的我们亦可是是天然进化和物质不断发展长河里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
记得书中引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印象异常深刻。赠予大家:“每个人都将自身所感知的范围当做世界的范围。”其实,不论是哲学家亦或者是科学家等等一系列的什么什么家。他们在不停探索人类和天然的同时,无一不是对自身的第二次认识。利用有限的时间,穷毕生心血或许只为了求证一个定理罢了。然而,这样的人生谁敢说是无聊至极,毫无意义的呢。至于他们的丰功伟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评判。虽然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名称和故事,可是更多的却是留下了他们一生智慧的结晶,造福了如今的我们并无尽岁月后的可能还存在的子孙后代。除此之外,还有远超于这些名人数量的那些在黑暗中默默燃烧的红烛!
愚蠢是人类的本性,可是思想启迪了我们的灵动。
无知是人类的通病,可是学习引领了我们的聪颖。
脆弱是人类的限制,可是生存激发了我们的坚强。
丑陋是人类的缺憾,可是抗争馈赠了我们的美丽。
奇点临近读后感(四):
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以生物医学和计算机信息学为基础,结合心理学、哲学宗教、社会学、天文物理学,大胆地预言了人工智能的奇点将至,并展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人类礼貌产生巨大的影响。全书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高深难懂的公式,最让人崩溃的是,翻译略显晦涩,语法错误也很致命,必须翻阅原文才能理解,给阅读带来不少障碍。
人工智能是当下争论最多的议题,霍金也一向警告,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人工智能的危险,大致可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从社会生活层面分析,人工智能的危险不外是替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导致人类失业,乃至一无用处。无所事事的人类,和完美的人工智能相比,将沦落为废物。在获取社会资源的本事上,贫富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此间的强烈反差,必然导致人类激烈的抵触。可是话又说回来,即便没有完美的人工智能,社会也一向存在另一种接近完美的生物——人类精英分子。从出生到教育到社会地位,人类精英分子犹如神一样的存在,主宰着整个世界的走向,头顶金灿灿的光环,同样将普罗大众闪得无法直视。当然,也有某些国家一向宣传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可是你信吗人类抵触完美的人工智能,本质和抵触完美人类精英一样,应对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既绝望,又妒忌。由此看来,该层面的危险,实际上并未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危险。难道阶级的鸿沟,不是一向存在着恰好因为阶级鸿沟的存在,人类奋斗的驱动力才得以一代一代地持续。毕竟,如果此生无望,谁不期望下一辈能出人头地精英分子和普通百姓的人生道路,犹如两条平行线,全世界都毫无例外。唯一不一样的是,有些国家在平行线之间设置了些通道,好让普通百姓能在阶级间流动,保证了必须程度上的公平。而在某些国家,平行线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通道,直楞楞地横亘在人与人之间,从
出生到死亡,没有任何交汇。平行线一边,有人在故宫举行婚礼,另一边,有人却用十年的奋斗换来一次星巴克体验。可是,近些年貌似有点改善,交叉点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为了进入交叉点,百姓的战斗力以加速度提升到MAX.,砸锅卖铁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个交叉点,就是学位房。
扯远了。
从哲学宗教层面看分析,人工智能的危险在于模糊了人与机器的边界。我是谁我和他人有什么区别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的存在不被感知,我还是我吗因为有我,才有我的意识,还是先了有意识,我才成为我哲学对人性的研究持续了两千多年,却一向没有明确的定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将哲学研究的议题,推到风口浪尖。如果“我”的身体充满了各种纳米机器人,四肢已不是原生四肢,五官已不是原生的五官,大脑已不是原生的大脑,那么,“我”还是原先我吗如果说,以上被纳米机器人替代的,只是人体有形的介质,而我的人性还没有改变,所以“我”还是我。那么,人性是什么如库兹韦尔描述,如果人工智能成功复制了我的大脑神经网络,能自主产生意识,那么,人工智能有人性吗如果有人性,人工智能是人还是机器人和机器的界限是什么
库兹韦尔在本书也回应了如何控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并列举了一些防范措施,可是对哲学宗教上的议题,只是模糊地一笔带过,并没有深入分析。弗朗西斯·福山写了一本书《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刚好分析了这个议题。有兴趣的同学,提议找来看看。
题外话。不久前,恰好读了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福山的《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把三本书摆在一齐对照,极为趣味。尤瓦尔·赫拉利用26万多字数的《人类简史》,用故事煽情地讲了一个故事:人类的发展建立在虚构故事之上,各种虚构故事,促使人类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结果并未能使人得到快乐和欢乐。而科技革命的突破,最终使得人类面临毁灭,进而呼吁人类提高警惕,力阻科技变革。雷·库兹韦尔用将近40万字的《奇点降临》,结合各种专业术语理论公式,论证了科技革命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大幅度改善人类生活,将人类礼貌引领到新的高度。弗朗西斯·福山用15万多字的《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深入而不浅出地旁征博引,讲述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利弊,并隐隐约约地表示了担忧。三本书结合一齐对照,个人心得是,讲故事最吸引人,反正不需要论据支持,口若悬河妙笔生花,就能引人入胜,至于虚虚实实,读者并不在意。理论论述最能考验知识储备,纵贯千年横跨五洲的理论知识,作者信手拈来,读者若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容易被淹没在各种引用中而挂掉。技术专业论证最难懂,全书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理论公式,让非专业读者望而生畏,不敢翻阅。这三本书,想从故事中获取
多巴胺飙升的愉悦感,听故事最适合,看赫拉利;想搞清楚事情的利弊分析,并期望深入理性分析思考,看福山;想跨领域获取专业知识,看库兹韦尔。
奇点临近读后感(五):
随着奇点临近,异常是G、N、R的技术革命,人类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改变这一章主要讨论这些可能的改变
关于人体
此刻人类吃东西,是为了获取营养,这些营养包括热量物质、蛋白质、葡萄糖、脂肪以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人类的消化系统是经过进化过的,此刻已经很强大,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它都能够提取我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并且能过滤掉多种毒素,然后排出体外。并且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人类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可能下一个月,就完全没吃的了,这就导致我们的身体进化成这样:对任何一个可能消耗的热量都抓住不放。
可是今日,我们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物质异常丰富的时代,大多数时候我们消耗的食物都是多于身体需要的,而我们的身体当前的机制(尽量的获取热量)就导致了当代肥胖的流行,也加速了如冠心病、II型糖尿病之类退变性疾病的病理过程。
人体的第一个改变就是:重新设计我们的消化系统
这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过药物或者补品的方式,防止吸收过多的热量
有个博士叫罗恩.卡纳,他识别出了“脂肪胰岛素受体”(FIR)基因,这个基因经过脂肪细胞来控制脂肪堆积。然后他拿小白鼠进行了实验,发现:抑制了FIR基因表达的小白鼠们,虽然吃的远远比其他小白鼠多得多,可是寿命却比普通小白鼠的寿命延迟了18%,并且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比率大大降低。此刻已经有很多制药公司在研究如何将这个成果应用到人类的FIR基因上。
第二个阶段:经过消化道或者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精准的提取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然后把剩余的物质转移,排出体外。这听着很科幻,可是此刻已经有类似的系统能够准确的传递多巴胺到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脑部了,也有系统能够为血友病患者供给凝血因子。
第三个阶段:精确确定出每个人坚持健康所必须的营养素,然后经过具有代谢功能的纳米机器人带入体内(作者预测在21世纪20年代晚期,这项技术会相当成熟!!!)
如果有这项技术,那么人类就能够吃任何食物了,吃这些食物并不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而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喜欢吃,想吃,吃了心境好,享受烹饪乐趣才吃)。并且我们的消化道可能需要改造,他能够拒绝任何食物被吸收到血液中,可是这样会增加我们结肠和直肠的负担。所以还需要一种叫排废纳米机器人的来帮忙,他能够将这些身体不需要的东西排出体外。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不再依靠
奇点临近读后感(六):
花了半个月读完了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
先简单介绍一下,雷库兹韦尔被誉为“爱迪生的法定继承人”,发明家、预言家,成功预言1997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人类象棋冠军。他的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为此NASA和谷歌联合成立了奇点大学,以此来迎接奇点的到来,雷出任校长。关于这本书所说的奇点就是指一个无穷大的点、一个不可能用现代数学解释的点。本书的奇点特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成为下一个称霸世界的物种,使宇宙充满智能。
整本书的核心就是一条指数函数曲线。雷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的数据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上升的。通俗的来说就是未来30年的发展并不等于过去30年的发展,而是相当于300年的发展,甚至更多。未来可能一分钟的发展增量等于过去3000年的发展增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发展催生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促进了科技的提高,科技的提高又改变了社会形态,文化又随之繁荣,从而思想更加解放……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并且循环的速度越来越快。本书是2006年出版的,所以文中有些话,在我们此刻看来不免有些哗众取宠。
比如,“当你开车时你只要说去哪,车子就能告诉你怎样走向哪里转弯,那将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事!”而这件事在我们此刻看来却是微不足道,别说开车就是骑车远行也会有导航告诉你怎样走而你只需要说出目的地。他花了大篇幅来讲纳米技术对奇点的意义和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地设想了纳米在实现奇点爆发的用处。而关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标准却并没有阐述清楚。暂且不提他所说的思想,至于他文中所提的“图灵测试”此刻就已经被学界广泛质疑了。图灵测试,指测试者(人)与被测试者隔开的情景下,经过一些装置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经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早在2014年就有人类制造的计算机经过了该测试,可该计算机仍旧没有主观本事,不能主动思考不能主观确定,控制其的仍是人类输入的程序。该测试的失败提醒人们,在人类尚未搞清楚大脑思维如何产生、情感如何产生,即大脑的逆向工程远远没有完成时,确定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类智能又从何谈起。人工智能确实很强。计算本事可达几十亿倍于人类。
存储本事可分布于全世界的终端并随时提取,单位存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本事方面,人类从婴儿智力到成人需要理解10到20年的教育,而人工智能只需要于另一台计算机连接几秒钟即可获得全部数据。……可当下的人工智能根本上受制于人,是人赋予它程序,它只是一个工具,它所做的一切它自我都不明白在做什么,它根本没有思考和认识的本事。比如网络上的主动抓取最新信息的机器,看似是主动可它归根结底还是执行人类赋予的程序和指令,仍旧是个被动的工具。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标志就是大脑逆向工程完全成熟,能够制造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能够自我去感知世界的大脑。那个时候人工智能便能够摆脱人类控制,凭借其强大的本事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自发进行科技创新,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难题。人工智能有了思想、有了主观能动性,再凭借其强大的客观条件它们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本事和科技转化成果将远远超越人类的想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能够使整个宇宙充满智能,不再死气沉沉。
这对人类是福还是祸,我们尚未可知。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物种发展的角度看,细菌、植物、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灵长类、人类……我们凭什么肯定我们是进化的终极阶段。下一个物种至少此刻看起来最可能是人工智能。甚至到时候我们也能够移植大脑安装接口,我们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现实实体。人类也不能是人类了,能够是人类2.0。
根据雷的说法大脑的逆向工程必不可少的就是纳米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他在书中预言21世纪20年代左右大脑的逆向工程将由于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获得突破,可当下纳米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迟滞状态,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计算本事的突破和存储容量的扩增。至于其2049年的奇点来临预言各界人士也是仁者见仁。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能够比喻为人类在月台上等列车。列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一开始只是一点灯光渐渐看清车头,然后是车身。它越来越近并且在不断加速直到它和人类处于同一水平时它不会停留而是加速驶向远方。但我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不应当是人类被抛弃,我认为更恰当的比喻应当是人类一向居住于山上,山脚下的人说山洪爆发了,人们就往山顶搬,洪水不断上涨越来越快,一向到淹没山顶,到时候人类就能够泛舟海上,直挂云帆。
至于是被淹死还是泛舟海上,关键是要造出那条船。雷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未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奇点临近读后感(七):
《奇点临近》这本书告诉我们,未来人类技术提高的速度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会大大改变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甚至技术会帮人类在1000年内占领宇宙。
第一,摩尔定律会让技术呈指数级增长,人类会在2045年到达奇点:
1.计算机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意思是说计算机集成电路上的电子元器件,每1到2年会翻倍,这样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会越来越快。并且,这种快不是线性的,它是指数级的。
2.指数增长它带有很大的迷惑性。经济学有个名词叫荷塘效应,意思是说一个池塘里边,荷叶如果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增加一倍的话,到三十天的时候,它就把整个池塘盖满了,造成生态灾难。可我们在第二十九天的时候,依然没有发现危机即将到来,因为这会儿荷叶只布满了池塘的一半,明天再捞也来得及。
3.摩尔定律到今日已经维持了四十年,中间不断有人说,摩尔定律是暂时现象,总有一天会停下来,无数次媒体都宣布,摩尔定律已经破产了,可是到今日为止,技术提高依然基本坚持了摩尔定律的速度。
4.奇点是指一个十分极限的状态,库兹韦尔把奇点这个概念引用到了技术上。他用奇点来指代人类技术在摩尔定律的支配下,不断指数级增长,到达某一个极限之后的状况。库兹韦尔预测,到2045年,人类的技术就会突破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到达奇点,那时候人类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二,生理层面的人类可是是一套算法,未来必将被更高级的算法智能代替
1.计算机的计算本事越来越高,但啥时候能超越人类,除了它自身的提高速度,还有要取决于人类大脑究竟有多大能耐。科学对人脑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但能够大概地做一个估算,计算本事约为每秒10的17次方次,仅比电脑快100倍。最多也就是七八年的工夫,电脑的计算本事就能够跟人脑完全一致。
2.到2020年的时候,一台1000美元的计算机,就已经超过了人类的计算本事。到2030年的时候,它就相当于人类计算本事的1000倍了。所以库兹韦尔才敢大胆预测,2045年人类会到达奇点。
3.人类所谓的创造力,计算机一样能够代替,需要人类创意、自主性的围棋、驾驶、艺术创作这些活动,此刻都已经被人工智能代替。没有什么东西是机器替代不了的。人和电脑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最底层都是靠一套算法在驱动,而人工智能是比人类大脑更高效的算法。
第三,人类到达奇点后,算法智能高度发达,我们能迅速统治整个宇宙
1.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观,他认为人类历史能够分成六大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信息传输效率都比前一个阶段大幅提高。
第一阶段是物理和化学阶段;
第二阶段是生物与DNA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人脑;
第四个阶段是所谓的人工智能时代;
第五个阶段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时代;
第六个阶段叫宇宙觉醒,人类智能将占领宇宙。
2.未来人类将经过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科技提高,逐步淘汰肉体的呼吸、血液循环、吃饭等低效率的信息传递方式,这会让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人类也升级为人类3.0。我们会在这时获得永生。
3.人类自我软件化后,就能去探索宇宙。我们先把纳米机器人发射到其他各星球去,纳米机器人迅速自我复制,造出人体3.0的躯体,关于我们的数据,用光速传输过去,对面接收后输入到人体3.0,就等于完成了一次星际旅行。
金句
1.人类技术一向是在加速提高。总有一天,我们人类一秒钟所造成的技术提高和对礼貌的贡献,将超过我们之前上万年所做的一切。
2.到2045年,人类的技术就会突破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到达奇点,那时候人类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3.科学上看来,情绪无非就是一些大脑皮层上的电子活动,计算机完全能够模仿你,并且模仿得比你自我还像你。
4.人类到达奇点后,算法智能高度发达,我们能迅速统治整个宇宙。
奇点临近读后感(八):
《奇点临近》的作者是雷库兹韦尔,世界顶级发明家、思想家、预言学家,入选美国国家发明名人堂。书是读完了,思绪却错综复杂,GNR(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的三重叠加所导致的科技“指数级”发展,可见的未来社会又会是怎样的世界呢?与之匹配的当下小孩们的教育应当是怎样的呢?这段时间的社会焦点是教育的“双减”,许多人高呼盛赞不已,却少有人去思考教育的面向以及教育的本来,如果培养的大多数“人才”整天纠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或者躺在“老祖宗“的智慧里生活,这个民族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
记得王东岳先生的一句话,华夏文化的发展趋势有点“杯壁下流”。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高点优势在后人的思想禁锢中一路向下,不但没发展并且还倒退有加,董仲舒的儒学、程朱的理学等等下流不止,以致会有华夏的百年奇耻。试问近代的华夏对人类的贡献又有多少呢?
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过去的文化,“变”是世界的永恒法则,纠结于过去的文化,咬文嚼字的解读,是“祖宗神思维”的自恋,中国的文字其本身就有局限性,象形文字固有的复杂性所带来的,这也为某些知识分子“混饭吃”的有利条件,看过《道德经》的后人解读文章吗?几千甚至几万种的诠释,常常不知所云。昨日无意中看这句话:恐惧源于无知。那么与“无知无畏”放在一齐又如何解读呢?百度一下,诠释的五花八门。
面向未来吧!把小孩们的时间还给小孩,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社会会是怎样的呢?他们长大成人所面临的就业工作问题与我们的过去差异有多大?一个加速度发展的社会,过去的经验都是过时的,不要把你的过时经验去教育自我的小孩,你能做的就是给小孩的教育平台经费以及最先进的思想理念,为小孩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仅有自由才有创新,笼子里的大鹏是不可能展翅高飞的,这是常识。
但愿奇点临近之时,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礼貌之巅!这是我的完美祝愿!
奇点临近读后感(九):
《奇点临近》这本书是当时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提及的一本书。当时很好奇,于是在2014年双十一从当当购入,没想到一向搁置箱底,不曾问津。今年十一,从北京回来,打算花一个月时间读完此书,以下便是一些总结和感想。
这本书一共9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点:
关于6大纪元。作者从生物和技术两方面,把进化的历史概念划分为6大纪元。第一纪元是物理与化学(原子结构中的信息),经过DNA进化,进入第二纪元——生物(DNA中的信息)。然后随着大脑进化,我们逐渐获得抽象思维,并且有推演本事,从而进入第三纪元——大脑神经(模式中的信息)。然后人类从最开始制造工具,到近百年来,自动化设施出现,技术的提高,让我们进入了第四纪元——技术(软件和硬件设计中的信息)。这个纪元也是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多机械、电子、软件等工具和产品,人类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开始只能适应大自然,顺从大自然,到此刻我们能经过自我知识创造出能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有了机械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机械化的生产,流水线的产品制造,智能的电子设备,连接你我他的互联网。这个是时代所产生的信息量相当于以前的很多很多倍,进化的时间在不断缩短(这也是第二点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点——加速
奇点临近读后感(十):
当前,各个学科领域都演化出了很多计算模型,如:图灵机、元胞自动机、神经网络、马尔科夫模型、遗传算法等等。虽然这些模型在某些现实问题的处理上取得到巨大成功,可是这些成功应当只是问题结果本质的一种高度近似。我们距离宇宙的本质模型依然是“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因为,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是:现存的所有模型其输出结果的复杂度都不能跟宇宙的复杂度相提并论。宇宙的本质模型应当是一个初始状态相对简单,能够按照必须的规则自我演化,输出近乎无限复杂度的模型。这类模型的研究我觉得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更加随机的方式构建模型,增加结果复杂度并降低其秩序,直至近乎不存在
为了增加模型输出结果的复杂度,应当进一步简化模型的演化规则。从另一个方面讲,就是要增加模型演化的随机性而降低其秩序性。这种方法也许会导致输出结果复杂度的增加和秩序性的下降。而一个具有高度复杂度和毫无秩序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而,秩序性的下降也许正说明了我们在寻找宇宙统一模型道路上的巨大提高。当然这种提高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模型的输出结果依然存在秩序的前提下。哪怕这份秩序微乎其微,小到我们的思想和认知近乎无法察觉和感知。可是,我们要明白,这种小的近乎不存在的秩序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后,仍有极大可能构成我们今日看到的复杂的宇宙。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一些看起来荒谬,不可能产生任何有秩序结果的模型也许最为接近宇宙的统一模型。可悲的是,以我们此刻的计算本事我们无法经过建模对这类模型进行验证。不仅仅如此,我们也无法经过形式化证明的形式验证这类模型的可行性。因为,以我们目前的智商,我们无法感知其输出结果中的秩序。所以,我们都认为其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也许这就是宇宙的本质,一切不可能其实才是真理。
2)从认识宇宙的起始状态开始
即使我们真的找到了能够对宇宙进行统一建模的模型,采用该模型对宇宙进行建模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当前所应对的宇宙状态太过于复杂,其输入和参数的数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并且,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我们不可能找到当前宇宙状态的所有参数。当我们十分自信的认为我们对宇宙某一个现象已经完全了解和掌握并能够进行精确建模的时候,其实我们都错了。因为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一现象只是我们当前技术手段和认知水平感知到的现象。哪怕这一现象就像扔硬币这么简单,其决定因素除了力、方向和风速这些我们认识到的元素外,也许还存在着很多我们所没有感知到的因素,就像我们没有研究美国的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对扔硬币的结果有影响一样。所以,我们当前对哪怕是最简单现象的建模方法都顶多只是问题本质的高度近似。然而,当我们用这种方法去对宇宙进行统一建模时,这份微乎其微的误差也许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此外,即使我们能够认知到现象所有参数,以我们当前的计算本事,我们也无法对模型进行正确性验证。
可行的建模方法应当是首先找到宇宙的起始状态。宇宙的起始状态应当没有当前状态复杂,我们更加容易找到模型的所有输入和参数并进行建模。在起始状态认知的基础上,经过模型的不断演化便可验证宇宙的进化史,甚至预测未来。
3)拥抱未知才能知之
如上所述,我们当前经过建模的方法解决的所有特定现实问题都只能获得近似解,那么我们如何提高结果的精度呢?既然我们承认我们无法分析获取现实问题的所有因素,那么我们的建模方法都应当将未知作为一个必要元素。贴合这一原则的模型好像就是最大熵模型或者其它研究了未知元素的模型。这类模型对现实问题的求解也许能获得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