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详解(一):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的梗概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我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我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回到家中拿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我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我的脚。”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我的脚,不仅仅闹出了大笑话,并且连鞋子也没买成,成为了笑柄。这个寓言故事通常用来讥讽那些“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的教条主义者,因为他们认为“仅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有个标准
我们许多寓言故事能够发现一个规律,大多数寓言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蠢笨的,被讥讽、被挖苦的,因为他们的言语或者行动以往闹出过笑话,是被世人视为另类或者蠢笨的。比如“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要买鞋,他忘了把量脚得出的尺码带到集市上,非要跑回家中去拿尺码,再回到集市上,集市都散了,最终没买成鞋子。人们就嘲讽他居然不用自我的脚试穿,而固执于要拿量好的尺码。但这个郑人也有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明白做事要有个标准,他想买鞋,就必须要量好尺码,凭尺码买鞋,这个尺码就是买鞋的标准。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做室内装饰就要有个具体的参照标准,没有标准,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问题。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二个道理:
事实是标准的基础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还告诉我们,客观事实就是标准的基础。这个寓言故事还暗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情景:郑人在家里量好的尺码是固定的,不变的,虽然也是根据自我的脚量出来的标准,但也有可能和脚的实际情景不吻合。比如,早上脚的长度和晚上脚的长度是有细微差别的;运动后脚的长度和安静时脚的长度也是有细微差别的。也就是说,脚的实际大小、长度会随着不一样的情景而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但量好的标准是不会变的。所以,如果为了让自我做的事情更加贴合实际情景,就不能依靠于所谓的标准,而要根据最新的实际情景。所以,我们制定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实际情景随时作出调整、修正、完善。调整、修正、完善的标准就是客观事实。比如理发,我们就不能把二十年前的标准拿到此刻来用,就要根据此刻人们的喜好,制定出理发的标准。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三个道理:做事要从实际出发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里的郑人之所以会被人讥讽、笑话,就是因为他做事情死守教条而不明白变通。客观来看,他的行为的确挺荒唐的,因为他似乎忘记了,这个量好的尺码是哪里来的?还不是量了自我的脚才得出来的尺码吗?直接穿上鞋子试一试,不就能够买好鞋子了吗?“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景出发,不要守着死教条。比如郑人放着好好的脚不用,偏要固执地回家去拿量好的尺码。在那里,量好的尺码就是死教条,实际情景就是自我的脚。明明用自我的脚一试,就能够买好鞋子,他偏偏不用,要回家拿尺码,结果就闹出笑话了。古代常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仅有在一线指挥的将军才是最清楚实际战况的,君王不在一线,当然是以一线将军的指挥为标准。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详解(二):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墨守成规,依靠既定的规则与教条,要学会随机应变,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不能让僵化的教条限制我们的行动。做事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行事,而非按照书本上写定的道理死板地按部就班。
郑人买履
韩非〔先秦〕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2、先:首先,事先。
3、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4、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5、者:(怎样样)的人。(定语后置)
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7、置:放,搁在。(动词)
8、坐:通“座”,座位。
9、欲:将要,想要。
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他首先用尺子度量好自我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回到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我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我的脚。”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详解(三):
这则寓言讽刺了固执迂腐,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蠢人,告诉人们做事应根据实际情景,采取灵活的对策。
拼音:zhèngrénmǎilǚ
来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我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我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我的脚!”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有个标准
我们许多寓言故事能够发现一个规律,大多数寓言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蠢笨的,被讥讽、被挖苦的,因为他们的言语或者行动以往闹出过笑话,是被世人视为另类或者蠢笨的。比如“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要买鞋,他忘了把量脚得出的尺码带到集市上,非要跑回家中去拿尺码,再回到集市上,集市都散了,最终没买成鞋子。人们就嘲讽他居然不用自我的脚试穿,而固执于要拿量好的尺码。但这个郑人也有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明白做事要有个标准,他想买鞋,就必须要量好尺码,凭尺码买鞋,这个尺码就是买鞋的标准。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做室内装饰就要有个具体的参照标准,没有标准,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问题。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二个道理:做事要从实际出发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里的郑人之所以会被人讥讽、笑话,就是因为他做事情死守教条而不明白变通。客观来看,他的行为的确挺荒唐的,因为他似乎忘记了,这个量好的尺码是哪里来的?还不是量了自我的脚才得出来的尺码吗?直接穿上鞋子试一试,不就能够买好鞋子了吗?“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景出发,不要守着死教条。比如郑人放着好好的脚不用,偏要固执地回家去拿量好的尺码。在那里,量好的尺码就是死教条,实际情景就是自我的脚。明明用自我的脚一试,就能够买好鞋子,他偏偏不用,要回家拿尺码,结果就闹出笑话了。古代常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仅有在一线指挥的将军才是最清楚实际战况的,君王不在一线,当然是以一线将军的指挥为标准。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三个道理:事实是标准的基础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还告诉我们,客观事实就是标准的基础。这个寓言故事还暗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情景:郑人在家里量好的尺码是固定的,不变的,虽然也是根据自我的脚量出来的标准,但也有可能和脚的实际情景不吻合。比如,早上脚的长度和晚上脚的长度是有细微差别的;运动后脚的长度和安静时脚的长度也是有细微差别的。也就是说,脚的实际大小、长度会随着不一样的情景而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但量好的标准是不会变的。所以,如果为了让自我做的事情更加贴合实际情景,就不能依靠于所谓的标准,而要根据最新的实际情景。所以,我们制定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实际情景随时作出调整、修正、完善。调整、修正、完善的标准就是客观事实。比如理发,我们就不能把二十年前的标准拿到此刻来用,就要根据此刻人们的喜好,制定出理发的标准。
作者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