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观后感(精选20篇)

时间:2024-03-10 15:14:55

  黄埔军校观后感(一):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咱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个性签名)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领悟。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那里办公。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1924年1月28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就选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故简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当时黄埔军校的特色在于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黄埔军校的建制是领悟苏联红军的,设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之后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

  之后,我登上孙总理纪念碑参观。登上这山巔远眺,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刻,才对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有了些许体味。也遥想200多年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古黄埔港发祥,一时刻商贾云集,船只穿梭,几多繁华。古时的黄埔云樯便是黄埔十景之一。而今日更是锦上添花。

  咱们在军校门口前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咱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咱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咱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梦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领悟、训练,一同长大,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仅有把个人的梦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让咱们铭记!

  透过这次黄埔军校之旅,增进各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党员关注国家和党的发展。让党员们更加关注群众,服务群众!领悟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两会前后的时事,尤其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今后开展更多的党员领悟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埔军校观后感(二):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时,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奋力”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进取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今日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教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可是由于军校的经费十分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

  走过蒋介石的校长会客室,对面墙上的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遥想当年,蒋介石或许曾透过山墙眺望校门前波涛奔流的黄埔水面,不忘戎马军机,力求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最终却是黄梁一梦。

  即将走出军校大门的时候,注意到门两边的内壁上高挂着的八个木质条幅,上头用黄色的烫金字书写着四副对联,左右各两幅,从右向左依次是“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武略堪夸”、“军政诹诚为祖国,学校训诂报精忠”和“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这是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海内外的“黄埔人”捐赠的。最终这一联抒写的是黄埔军校不为外界熟知的文武兼备。其实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仅有风云战将,也不乏文坛巨子,如教官中的沈雁冰、郭沫若,学员中的臧克家,均属一代风骚墨客。

  回到的路上,脑中浮现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数段场景,随之浮想,不管是之后的文匠还是武将,也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梦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长大,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仅有把个人的梦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

  黄埔军校观后感(三):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进取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长大,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构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80多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今日的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富强民主礼貌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这是一堂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党课,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还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也将一向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会继续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观后感(四):

  一向以来以为遥望不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么近,个把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去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我们乘坐的客船发动了,江水传来一种微微的凉气,随手将被风吹到脸上的头发拨到后面,瞥见奔流不息的珠江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我心中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过了多少年月,见证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浑浊的江水一如既往的流淌着,猛地头脑一片空白,这年头,我们对崇高已经开始淡薄了,可能是因为英雄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的缘故吧。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地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

  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奋力”的大字,我们一一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来此参观的人很多,可是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脚步也放得异常得慢,老人们看得仔仔细细,回忆着相关的往事;中年人,看得明明白白,议论着那时的“时事”;年青人、小孩,走马观花,按动着手中的相机。也许每个人都在沉思,一个人仅有拥有远大的梦想才不至于迷失自我人生的方向,才不会彷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大门之外。进取的生活态度﹑坚毅不拔的品质都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民族有着异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都能够在黄埔精神中得到启示。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结束了,而带给自我的震撼和感悟却刚刚开始,

  我在沉思,任何一个文字组成的任何一个语句,在不一样的时代应当会有不一样的诠释吧!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奋力!过去的成绩和失败只是自我所走过的一段路的印证,想要自我的梦想延续下去,那就要继续走下去,即使到了自我走不动的那一天,想放弃的那一天,看看周遭,前进的人依然那么多,自我又为何不能坚持

  路,一向都在!梦想还未实现,我们继续奋力!

  黄埔军校观后感(五):

  20__年8月14日,工业城党委组织工业城全体党员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共有60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在军校门口前我们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我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我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梦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长大,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仅有把个人的梦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啊,让我们铭记。

  黄埔军校观后感(六):

  8月28日,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对于我们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学子来说,却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我们将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广州黄埔军校参加三天的军训。

  早晨,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早早地来到学校集合,差不多两个月没见面了,久违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激动,似乎要去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随后,教师在学校嘱咐我们一些细则之后,我们大家就满怀期待地出发了。

  一路上,大家热热闹闹,有的商量着去到军校有什么好玩的,有的则在讨论午饭有什么好吃的......每一个人都无比兴奋与期待。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军校。哇!这气派可不小。过了一会儿,教官就派给我们每人一套军服,命令我们立刻回宿舍换。当我们还在“憧憬”着宿舍的舒适时,不得不理解事实:一间宿舍有20多张床,全是双层的,简陋但却十分整齐。

  换好衣服到外面集合。炎炎烈日立刻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193人齐刷刷地站在阳光下练军姿,这可真不好受。教练要求异常严格。我们只要稍微动一下,就要被罚。稍息,立正,提指尖转法,敬礼,齐步走......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动作在阳光下变得异常的困难。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汗流浃背,汗水顺着脸颊流下,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好不容易熬到午饭时间,大家懒洋洋地坐下,教官不满意,让我们再起来。看着桌上用饭盒盖住的菜,我想着必须又是什么好吃的。“坐下!”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我们这次快多了。最终能够开饭了,可结果却让我们大失所望:桌上仅有几碟瓜,冬瓜、南瓜、节瓜......平时挺能吃的几个同学只装了一点儿饭。大家都勉勉强强把饭给咽下去。

  习惯了在“蜜罐子”里生活的我们,平时在家、在学校与黄埔军校的生活动简直没法比。顶着烈日训练,排队等洗澡,吃并不可口的饭菜......这一切的一切,我都在黄埔军校一一体会到了。这并非是故意刁难我们,而是给我们一项巨大的考验,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知足。短短的三天时间,竟能让我们明白那么多,既锻炼了自我的独立生活本事,又锻炼了身体,还锻炼了思想品质!虽然吃了一点儿苦,可是我觉得这是人生中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黄埔军校观后感(七):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时,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这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教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可是由于军校的经费十分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

  走过蒋介石的校长会客室,对面墙上的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遥想当年,蒋介石或许曾透过山墙眺望校门前波涛奔流的黄埔水面,不忘戎马军机,力求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最终却是黄梁一梦。

  即将走出军校大门的时候,注意到门两边的内壁上高挂着的八个木质条幅,上方用黄色的烫金字书写着四副对联,左右各两幅,从右向左依次是“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武略堪夸”、“军政诹诚为祖国,学校训诂报精忠”和“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这是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海内外的“黄埔人”捐赠的。最终这一联抒写的是黄埔军校不为外界熟知的文武兼备。其实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仅有风云战将,也不乏文坛巨子,如教官中的沈雁冰、郭沫若,学员中的臧克家,均属一代风骚墨客。

  回到的路上,脑中浮现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数段场景,随之浮想,不管是之后的文匠还是武将,也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梦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长大,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仅有把个人的梦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

  黄埔军校观后感(八):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其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我们要参观了解一座历史遗迹,首先要清楚它创立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的建立存在国内外因素。于内,建校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成果的,一系列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在革命斗争中,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队伍及其重要。于外,苏俄革命的成功也使孙中山的到极大的启示,他决心效仿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校。此外,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忙和国共两党的奋力也是军校创立的动力和支柱。

  走进军校大门,能够看到欧式风格的门上"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平添几分庄严与肃穆。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那是军校师生不为名利,家国至上的职责感与使命感。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奋力".从中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及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做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说"要从今日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明白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从中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及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深刻认识。

  校本部的建筑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它是两层砖木结构,有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整齐的房舍且以走廊连通,棕色的墙壁给人古朴雅致的美感。大门西侧有一幢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其中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如国民党将士杜聿明,关麟征及黄维等,共-产-党将领左权、林彪、罗荣臻等,周兴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齐建树了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在参观黄埔军校后,联想到两次国共合作中的精诚合作,能够说,在这期间,体现的是一种"黄埔精神"不论你是何种党派,在民族处于危难之时,精诚团结,亲密合作,临危受命,为国家统一大业共同抵御外侮。虽然在时代风云变幻,但黄埔军校永在,黄埔精神永存。

  黄埔军校观后感(九):

  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学校组织我们参观黄埔军校。导游的热情详细讲解,校内的文物景观都让我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

  在参观之前就停了导游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历史由来: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进取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中国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三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大门。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xx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xx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参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事军校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感觉一般的校门很不一样!

  第一个参观点就来到了黄埔军校的校本部。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xx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我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接下来我们来到纪念碑前,在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纪念碑,碑顶塑有孙铜像。孙纪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xx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像,东面为遗训,西面为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最终我们来到的是孙中山故居,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参观完黄埔军校后我更多的了解了当时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而我们更是理解了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

  黄埔军校后山顶有一座纪念碑,碑顶便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中山纪念碑”四字用以隶书,古朴且硬朗,碑上孙中山先生靠南面北,注视山下,右手前伸,俊才飞扬,仿佛能让人见到他当年挥军北上,平定中原的恢宏决心。登在山巅远眺,应对滚滚珠江,心中便觉豪气顿生,古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刻却觉得心中激荡之时,无处不是泰山。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而才从何来,便当奋力向学。为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进取支持下在珠江畔的长洲岛内一举创办了闻名天下的黄埔军校,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的篇章。“亲爱精诚”四字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训,孙中山先生期望经过此举,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在郭队的带领下,走在校舍的走廊当中,感受当年在战乱时期年轻的未来将领们为国家的兴亡而发奋苦读的精神。不禁有种泪蒙双眼的冲动。整个校舍如同一套大型的四合院,尽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自中轴线向两侧铺开的便是样式一致的校舍。据资料记载,这套校舍当年曾是一座清陆军的小学堂的校舍,孙中山将之进行了修缮扩建,便成了孕育近代无数将领的一个摇篮,既加快了修建速度,又节俭了人力与资金。历史的在那里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八十年前,中国的无数热血青年弃笔从戎,投入到了革命的大部队当中。他们来自不一样的地方,却怀着相同的目的,尽自我之才为祖国的存亡献上自我的全部。扶着校舍的门框,便能似握着革命的种子一样,细细地品味着在心中翻腾的那股热血。

  军校的大门大大出乎想象。朴素到了极致的漆白门柱,上书“陆军军官学校”,让人实在难以联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那里竟是无数英烈的腾飞源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奋力”这副对联,便是军校学员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所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革命的道路中,需要的不是那些华丽的装饰,而是一颗对革命坚信不疑的信心和兴复祖国的决心。看着门内硬朗挺立的古树,在这一刻仿佛一切都不用说了。中华民族,正会如这颗古樟一样,傲然立于国际舞台之中。

  岁月不居,时光飞逝,人非但物是,历史不能够被人所抛弃,而应当为人铭记。于校内辗转参观,心中的跌宕自不必说,待得出了大门,又觉得心中有些怅然。当国家被战争的车轮划过,才会让她的人民懂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的当今社会,便更该铭记这一道理。时刻准备着,为了人民,为了党而不断充实自我,坚持忧患意识,提升本事,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一):

  参观黄埔军校有感20xx年月号,我有幸参加了我系党支部为优秀入党进取分子举办的参观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的活动。我认为系党支部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是继党课以后进一步加强我们入党进取分子,尤其是优秀入党进取分子的党性,同时,也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党的历史,激起大家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和热情。

  我们早上九点就从学校出发,虽然外面下着雨,可是大家在校车上还是热情高涨地唱起了红色革命歌曲和校歌,同学的领唱更是将此次拉歌推向一个高潮,掌声经久不息。

  经过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最之后到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此时,雨也已经停了,我们下车后就开始往黄埔军校校本部前进。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明白了黄埔军校大门的一些历史。大门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20xx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奋力”。之后,我们整个系的优秀入党进取分子在黄埔军校旧址的大门前合影留念。

  导游带领着我们参观了校本部的会议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学生宿舍等地点,让我们在近距离中感受当时的革命前辈的生活环境和爱国主义情操。之后,导游带领着大家到展室里边参观,我仔细参观了设在馆内的《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等多个展室。我经过参观,缅怀了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让我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完美生活。

  之后是自主参观时间。我们服装支部一整个支部八个人一齐参观,我们在参观完了校本部之后,就去了孙中山故居。在那里,我们仔细地参观着,了解了一段在此之前完全不明白的历史,是关于中日的友好情谊,关于孙中山先生与梅屋庄吉先生的跨越国界、跨越生死的友谊。我们大家都感触良多,在对待中日关系的问题上,又有了新的想法,不会像之前那样貌武断。

  随后,我们参观了纪念碑。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雄伟壮观的纪念碑,那纪念着无数革命先烈爱国主义情操的纪念碑。我们对纪念碑并不陌生,可是,在特定的场合里看到,又是另一种感触。心中是从未那么强烈过的波涛汹涌。

  参观完毕之后,我们服装支部还去买了一些纪念品,作为以后激励我们要学习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事迹的动力。

  在回学校的车上,我总结了一下,经过这次活动让我的党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加强了我对党的认识,也使我对党更加的忠诚。与此同时也给我上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课。我明白,我要好好学习,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奋力学习,为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出自我的力气。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二):

  7月5日的上午,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感受一下那种历史的气息,和革命先烈们的那种舍身为国的精神。黄埔军校,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因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而被称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进取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联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由于当时急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今日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军事名将,有徐向前、陈庚,林彪、叶剑英、聂荣臻、许光达、陶铸、巾帼英雄赵一曼等,连周恩来当时也是在黄埔军校里面任教。

  在军校门口的正中央,有一块牌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门的两旁则写着孙中山的两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奋力。”站在黄埔军校的前面,给我的感觉是是朴素而严肃。它没有城楼高厦,仅有一些陈旧的建筑和少许补修之后较现代的楼房建筑:矮房,屋瓦,狭窄的道路等;没有给人花园式的赏心悦目,却仅有古树,古建筑的典雅和肃穆。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地方,革命前辈们过着艰苦奋斗的生活,身肩救国救民的使命,编写并改变着历史。

  走在展厅中,看着上头的资料和一些以前军校学员门用过的物品,一种历史的沉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听着导游小姐的讲解,我们能够想象得出当时黄埔军校的情景。一群心怀救国救民的伟大目标的学院,挤在这个小学堂里,一丝不苟地学习各种军事和文化知识。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生怕错过一个字,一个词。而在训练场上,夏天留着热汗,冬天抵受着严寒,但意志一向没有动摇过,仍然坚定地训练着。心怀远大志向,才能风雨无阻地前行。正如我们所看的“认识职场”培训视频中所讲的一样。我们要正确的目标,才能在事业人生中坚定地前行。乌龟能赛跑赢了兔子,就是因为它找准了目标。其实道理应用到每个领域都是一样适用的。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教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可是由于军校的经费十分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在当时,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试想一下,在冬天只盖一张薄薄的毛毯是什么样的感觉。把这个放到我们的工作中。或许我们公司给予我们的没有某些公司那么好,能供给的条件没他们那么的优越,可是公司的条件相比于其他大部分的公司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要学会满足。在以前条件这么差,黄埔军校的学院都能忍受,并且成为一位位伟大的军事人才。我们此刻的条件这么好,反而做得比以前的前辈先烈们还差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奋发。

  另外,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中,有一位伟人不能忽略。就是当时的国民党财政部长,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先生。在许多人的认识中,想起黄埔军校,就是想起孙中山先生,很少人会想起廖仲恺先生。在当时,廖仲恺先生对黄埔军校的创立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廖仲恺先生一向都为黄埔军校筹措资金,甚至把自我女儿的嫁妆钱都挪用了。军校的运作,没有了钱是不行的。所以说,廖仲恺先生是黄埔军校的关键人物。再次放到我们的工作中来谈。公司的工作人员很多,大部分都是干着一些不起眼的事情,人们不了解他。可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员工的参与,公司的运作才能顺利进行。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重要的。工作无轻重。

  游完黄埔军校,感受良多。每个人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个人奋力必不可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让我们共同奋力,为公司的成功贡献一分力气。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三):

  在历史教师的号召下,12月3号午时,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构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之后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我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普通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奋力”。往里,就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那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沿着走廊,能够参观到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能够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但就在这样客观条件不足的环境里,用此刻时髦的话来说,却培养出一颗颗勇敢与坚强的心!也很好地诠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名言。不是吗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

  从黄埔军校旧址出来是,已是黄昏,纪念馆都将要闭馆了,我们登上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纪念碑正面刻有“孙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像赞,西面刻有训词。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人们一看到铜像就天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乘船原路回到,尽管很累,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四):

  今日参观了黄埔军校,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我在这次参观中感触良多。

  此刻的黄埔军校大多是之后修建的,可是在展馆的一幅幅油画,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衣服都有着自我的故事,有着那个烽火岁月的印记,有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很难形容自我的感觉,起码在我积累的词语中是没有一个能够确切的形容我的此刻的感情。孙中山等一大批先烈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就是那些模糊的黑白照片,我也仿佛感到了他们的呼吸,内心呐喊,还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天下为公”,说得不但豪气,更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人们的追求。他们或是还很年轻,或是还没有享受人生,或是还有很多的牵挂,可是当国家到了危难的时候,他们没有犹豫的抛开了自我的一切冲上了战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中华民族屹立东方五千年不倒的原因,是因为我中华儿女在危难的时刻敢于用自我的血肉之躯去充当整个民族的基石。只要还有我中华的热血儿女在,中华民族就能够一向前进,不可阻挡!

  哪怕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用汗和血照样建立了不世的功勋,而今日我们生活在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快乐的年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躲避时代交给我们的职责在挨肚子的情景下,黄埔军校的学生们能够去为国家,为大义而战斗,那么我们就没有一点退缩的理由,我们应当昂着头,挺着胸去建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功勋!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五):

  在历史教师的号召下,12月3号午时,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构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之后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我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普通的小楼里面创造

  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奋力”。往里,就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那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沿着走廊,能够参观到孙中山、蒋委员长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能够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但就在这样客观条件不足的环境里,用此刻时髦的话来说,却培养出一颗颗勇敢与坚强的心!也很好地诠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名言。不是吗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

  从黄埔军校旧址出来时,已是黄昏,纪念馆都将要闭馆了,我们登上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纪念碑正面刻有“孙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像赞,西面刻有训词。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人们一看到铜像就天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乘船原路回到,尽管很累,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六):

  我参观了黄埔军校,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我在这次参观中感触良多。

  此刻的黄埔军校大多是之后修建的,可是在展馆的一幅幅油画,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衣服都有着自我的故事,有着那个烽火岁月的印记,有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很难形容自我的感觉,起码在我积累的词语中是没有一个能够确切的形容我的此刻的感情。孙中山等一大批先烈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就是那些模糊的黑白照片,我也仿佛感到了他们的呼吸,内心呐喊,还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天下为公”,说得不但豪气,更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人们的追求。他们或是还很年轻,或是还没有享受人生,或是还有很多的牵挂,可是当国家到了危难的时候,他们没有犹豫的抛开了自我的一切冲上了战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中华民族屹立东方五千年不倒的原因,是因为我中华儿女在危难的时刻敢于用自我的血肉之躯去充当整个民族的基石。只要还有我中华的热血儿女在,中华民族就能够一向前进,不可阻挡!

  哪怕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用汗和血照样建立了不世的功勋,而今日我们生活在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快乐的年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躲避时代交给我们的职责在挨肚子的情景下,黄埔军校的学生们能够去为国家,为大义而战斗,那么我们就没有一点退缩的理由,我们应当昂着头,挺着胸去建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功勋!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七):

  7月5日的上午,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感受一下那种历史的气息,和革命先烈们的.那种舍身为国的精神。黄埔军校,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因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而被称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进取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联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由于当时急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今日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军事名将,有徐向前、陈庚,林彪、叶剑英、聂荣臻、许光达、陶铸、巾帼英雄赵一曼等,连周总理当时也是在黄埔军校里面任教。

  在军校门口的正中央,有一块牌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门的两旁则写着孙中山的两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奋力。”站在黄埔军校的前面,给我的感觉是是朴素而严肃。它没有城楼高厦,仅有一些陈旧的建筑和少许补修之后较现代的楼房建筑:矮房,屋瓦,狭窄的道路等;没有给人花园式的赏心悦目,却仅有古树,古建筑的典雅和肃穆。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地方,革命前辈们过着艰苦奋斗的生活,身肩救国救民的使命,编写并改变着历史。

  走在展厅中,看着上头的资料和一些以前军校学员门用过的物品,一种历史的沉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听着导游小姐的讲解,我们能够想象得出当时黄埔军校的情景。一群心怀救国救民的伟大目标的学院,挤在这个小学堂里,一丝不苟地学习各种军事和文化知识。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生怕错过一个字,一个词。而在训练场上,夏天留着热汗,冬天抵受着严寒,但意志一向没有动摇过,仍然坚定地训练着。心怀远大志向,才能风雨无阻地前行。正如我们所看的“认识职场”培训视频中所讲的一样。我们要正确的目标,才能在事业人生中坚定地前行。乌龟能赛跑赢了兔子,就是因为它找准了目标。其实道理应用到每个领域都是一样适用的。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教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可是由于军校的经费十分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在当时,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试想一下,在冬天只盖一张薄薄的毛毯是什么样的感觉。把这个放到我们的工作中。或许我们公司给予我们的没有某些公司那么好,能供给的条件没他们那么的优越,可是公司的条件相比于其他大部分的公司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要学会满足。在以前条件这么差,黄埔军校的学院都能忍受,并且成为一位位伟大的军事人才。我们此刻的条件这么好,反而做得比以前的前辈先烈们还差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奋发。

  另外,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中,有一位伟人不能忽略。就是当时的国民党财政部长,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先生。在许多人的认识中,想起黄埔军校,就是想起孙中山先生,很少人会想起廖仲恺先生。在当时,廖仲恺先生对黄埔军校的创立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廖仲恺先生一向都为黄埔军校筹措资金,甚至把自我女儿的嫁妆钱都挪用了。军校的运作,没有了钱是不行的。所以说,廖仲恺先生是黄埔军校的关键人物。再次放到我们的工作中来谈。公司的工作人员很多,大部分都是干着一些不起眼的事情,人们不了解他。可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员工的参与,公司的运作才能顺利进行。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重要的。工作无轻重。

  游完黄埔军校,感受良多。每个人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个人奋力必不可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让我们共同奋力,为公司的成功贡献一分力气。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八):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构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之后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仔细参观了设在馆内的《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等多个展室。在参观过程中,思绪万千,主要的感想有:

  要革命,要内除军阀、外抗列强,就要锻就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1924年6月16日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对全体师生演讲中说:中国革命13年,只得到一个空名,是完全失败了。原因就是我们的革命,仅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作根本,为建立革命军做准备,学校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开办这所军校,独一无二的期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936年,“抗日红军大学”成立,毛泽东同志在开学典礼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气,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力气”。两位世纪伟人说得多好啊!实践证明,北伐战争的胜利,靠的是黄埔军校造就的军事人才为主导力气的革命军队;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是黄埔军校和“抗大”造就的军事人才为主导力气的抗日军队。这天,要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也要依靠强大的人民武装力气。综观世界,每一个强国都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军队。

  国共合作,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中坚力气。历史已经证明,第一次国共合作,赢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此刻,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肩负着伟大的历史职责。正如胡锦涛同志在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所强调的:“国共两党肩负着历史职责,就应胸怀全民族长远发展,以远大的目光,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解决两岸关联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不断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贡献。”

  黄埔军校观后感(十九):

  工业城党委组织工业城全体党员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共有60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在军校门口前我们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我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我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黄埔军校观后感(二十):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时,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奋力”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今日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相关推荐
  • 国防生和军校生的区别

    国防生和军校生的区别详解(一): 1、报考难度不一样 军校学员:2014年后,军校录取划线均为本科一批次控制线上,同时在提前批A招生。 国防生:仍在批前批A、B招生,按每年的招...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