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答题技巧

数学答题技巧(总结6篇)

时间:2022-12-15 16:44:49

  数学答题技巧(一):

  探究出题目的

  数学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要经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一节课与其抓紧时间大汗淋淋地做二、三十道考查思路重复的题,不如深入透彻地掌握一道典型题。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奋力摸索规律。一道题的价值不在于做对、做会,而在于你明白了这题想考你什么。

  换个方式看例题

  那些看课本和课本例题一看就懂,一做题就懵的学生必须要看这条!不少同学看书和看例题,往往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我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我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我做的哪里与解答不一样,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经过上头的训练,自我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

  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异常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①遗憾之错②似非之错③无为之错,原因找到后就消除遗憾、弄懂似非、力争有为,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学会优化解题过程

  不要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

  在做选择题时,尽可能小题小做,除直接法外,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计法来解题。在做解答题时,书写要简明、扼要、规范,不要”小题大做”,只要写出“得分点”即可。

  错一次反思一次

  每次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些错误,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今后的考试中重现。如”审题之错”是否出在急于求成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要看清楚,步骤要到位,动作要快,稳中求快,不要养成唯恐做不完,匆匆忙忙抢着做,寄期望于检查的坏习惯。

  另外将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作中考,从各方面不断的调试,逐步适应。注意书写规范,重要步骤不能丢,丢步骤等于丢分。另外,不要在一道题上花费太多时间,有时放弃可能是最佳选择。

  数学答题技巧(二):

  数学解题技巧

  1、首先是精选题目,做到少而精。仅有解决质量高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没有辨别、分析题目好坏的本事,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选择复习的练习题,以了解高考题的形式、难度。

  2、其次是分析题目。解答任何一个数学题目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相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分析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明白,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出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程度和数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本事。例如,许多三角方面的题目都是把角、函数名、结构形式统一后就能够解决问题了,而选择怎样的三角公式也是成败的关键。

  3、最终,题目总结。解题不是目的,我们是经过解题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的,以便改善和提高。所以,解题后的总结至关重要,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一道完成的题目,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

  ①在知识方面,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②在方法方面:如何入手的,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技巧,自我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③能不能把解题过程概括、归纳成几个步骤(比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就有很明显的三个步骤)。④能不能归纳出题目的类型,进而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通法(我们反对教师把现成的题目类型给学生,让学生拿着题目套类型,但我们鼓励学生自我总结、归纳题目类型)。

  数学答题技巧(三):

  一、历年高考数学试卷的启发

  1.试卷上有参考公式,80%是有用的,它为你的解题指引了方向;

  2.解答题的各小问之间有一种阶梯关系,通常后面的问要使用前问的结论。如果前问是证明,即使不会证明结论,该结论在后问中也能够使用。当然,我们也要研究结论的独立性;

  3.注意题目中的小括号括起来的部分,那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二、答题策略选择

  1.先易后难是所有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而数学卷上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后两题,填空题的后一题,解答题的后两题是难题。当然,对于不一样的学生来说,有的简单题目也可能是自我的难题,所以题目的难易只能由自我确定。一般来说,小题思考1分钟还没有建立解答方案,则应采取暂时性放弃,把自我可做的题目做完再回头解答;

  2.选择题有其独特的解答方法,首先重点把握选择支也是已知条件,利用选择支之间的关系可能使你的答案更准确。切记不要小题大做。注意解答题按步骤给分,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写出可能用到的公式、方法、或是确定。虽然不能完全解答,可是也要把自我的想法与做法写到答卷上。多写不会扣分,写了就可能得分。

  三、答题思想方法

  1.函数或方程或不等式的题目,先直接思考后建立三者的联系。首先研究定义域,其次使用三合必须理。

  2.如果在方程或是不等式中出现超越式,优先选择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应对包含参数的初等函数来说,在研究的时候应当抓住参数没有影响到的不变的性质。如所过的定点,二次函数的对称轴;

  4.选择与填空中出现不等式的题目,优选特殊值法;

  数学答题技巧(四):

  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无非是两点,第一、多练习;第二、多思考,多想想这道题还有没有别的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能够解答。

  先说说第一点:多练习。熟话说“勤能补拙、贵在坚持”,这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多练习不仅仅能够温故而知新,还能够锻炼速度。你能够人为的给自我设置“门槛”,从一开始的五分钟一题慢慢到十分钟三题再……逐渐缩短每道题占用的时间,长期坚持下来,速度就天然而然提高了,你觉得呢?

  再说说第二点吧:多思考。每做完一道有必须挑战性的题目,事后必须要注意总结思考,看看能否探索出一种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考试的时候你就能比别的同学节省很多的时间用来复查试卷,提高得分率。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还别说,这方法挺好的,呵呵,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啊。这是我老爸特意教给我的,美其名曰“举一隅而反三隅”。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种方法,还是象勤劳的小蜜蜂、孺子牛一样,吭哧吭哧地用着一力降十会的方法挥霍着大把的时间解题。俺老爸注意到后你猜他是怎样做的?他老人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和我玩起了“算24点”,于是小小的扑克牌、汽车牌照…一切带数字的东东都成了我们的道具,一种解法、两种解法……从此乐此不疲啊,唉,还是俺老爸的技术含量高啊!佩服,佩服!

  回过头来再想想,其实真正说起来,数学并不难,难的是,你对她是理解还是排斥,一旦产生了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并且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同学们,你说对吗?

  数学答题技巧(五):

  如何提高数学解题速度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要保证速度,这在高考的意义是非凡的。如何提高解题的速度有方法。在考试时,我们常常感到时间很紧,试卷还没来得及做完,就到收卷时间了,虽然有些试题,只要再努一把力,我们是有可能做出来的。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解题速度太慢。

  几乎每个学生都明白,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奋力学习,仅有加强练习,多做习题,才能熟能生巧。可是有些学生天天趴在那里做题,但解出的题量却不多,花了很多的时间,却没有解出很多的习题,难道不应找一找原因吗?何况,我们并不比别人的时间更多。试想,如果你的解题速度提高10倍,那会是怎样一种情景?解题速度提高10倍?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完全可能。关键在于你想与不想了。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解题速度呢?

  首先,应十分熟悉习题中所涉及的资料,做到概念清晰,对定义、公式、定理和规则十分熟悉。

  你应当明白,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是为阅读服务的,是检查你是否读懂了教科书,是否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能否利用这些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所以,我们在解题之前,应经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资料,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之后立刻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我指导学生按此方法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其效果十分之好。

  第二,还要熟悉习题中所涉及到的以前学过的知识和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

  例如,有时候,我们遇到一道不会做的习题,不是我们没有学会此刻所要学会的资料,而是要用到过去已经学过的一个公式,而我们却记得不很清楚了;或是数学题中要用到的一个物理概念,而我们对此已不是十分清晰了;或是需用到一个特殊的定理,而我们却从未学过,这样就使解题速度大为降低。这时我们应先补充一些必须补充的相关知识,弄清楚与题目相关的概念、公式或定理,然后再去解题,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当然,解题速度就更无从谈起了。

  第三,对基本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也要熟悉。

  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一些基本的、常见的问题,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常用的解题程序,我们一般只要顺着这些解题的思路,遵循这些解题的步骤,往往很容易找到习题的答案。否则,走了弯路就多花了时间。

  第四,要学会归纳总结。

  在解过必须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能够节俭很多的解题时间。

  第五,应先易后难,逐步增加习题的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由表及里地深入下去。一个人的本事也是经过锻炼逐步增长起来的。若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构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养成了习惯,遇到一般的难题,同样能够坚持较高的解题速度。而我们有些学生不太重视这些基本的、简单的习题,认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解这些简单的习题,结果是概念不清,公式、定理及解题步骤不熟,遇到稍难一些的题,就束手无策,解题速度就更不用说了。

  提高数学解题本事方法

  再过1个多月就要走向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考。同学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XX中学高级教师李XX就数学复习最终应注意的方面有几点提议。

  李XX教师表示,在最终这段时间,有的同学从思想到行动都放松了很多,没了方向,没了目标,认为自我没有什么期望了,索性在教师的“驱使”下艰难前行,殊不知,数学复习本身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我们仅有主动参与,才能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李XX教师提醒说,数学复习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必须量的数学习题。首先必须要信任教师,要明白凡是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上课讲的资料绝对不仅仅在讲一道数学题,而是会用一道数学题贯穿一些数学思想、解题技巧,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自我的“练”加上教师的“点”才能提高数学解题本事。其次要用一个正确的态度应对这些数学习题,要掌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诀窍,上课时不能只听教师讲,要敢于质疑,进取提出自我新颖独到的方法,与师生共享,既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创新本事。对于出错的题目必须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订正。最终,准备一个纠错本,把自我的问题集中在一齐,不时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相信在中考时你平时常犯的“病”必须会治愈!第三、要用规范的书写来完成这些数学习题。

  李XX教师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必须要注重基础题的训练,在目前的数学复习中,相信教师都会加大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会用小测、周考等方式强化基础题的训练,此刻的你千万不要轻视,必须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或技巧,必须要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为了保证中考试题能“正确、迅速、整洁”地完成,要做到“小题大做”,只要自我会做的题目就不要做错,在数学中考中,不会出现超纲的题,难题都是由基础知识堆积而成的,所以掌握好基础知识,就能做到易题不错,难题会做,小题快做,大题稳做。

  还有就是考生在注重基础题训练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我们所说的综合题的训练,李XX教师认为,这类题其实就是由有深度和广度的基础题演变而来的,从此刻开始到中考前,突破15-20道这样的综合性题目,不仅仅你的数学解题本事有所提高,你还会发现原先学好数学这么简单!

  数学答题技巧(六):

  数学解题八种方法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使数学资料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经过实物演示不仅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并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一样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能够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异常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靠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并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能够重复使用。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靠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景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终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能够帮忙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

  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

  例2:确定等腰三角形中,点D是底边BC的中点,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图略)

  思维方法:图示法。

  思维方向:先比较面积,再比较周长。

  思路:作条辅助线。图甲占的面积大,图乙所占面积小,所以“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是正确的。线段AD比曲线AD短,所以“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是错误的。

  3、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资料,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资料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用列表法解决传统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制作三个表格:第一张表格是逐一举例法,根据鸡与兔共20只的条件,假设鸡仅有1只,那么兔就有19只,腿共有78条……这样逐一列举,直至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第二张表格是列举了几个以后发现了只数与腿数的规律,从而减少了列举的次数;第三张表格是从中间开始列举,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之后根据实际的数据情景确定列举的方向。

  4、探索法

  按照必须方向,经过尝试来摸索规律、探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法叫做探究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在数学里,“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异常强烈。“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们在难以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基本的、熟悉的、典型的问题时,常常采取的一种好方法就是探究、尝试。

  第一,探究方向要准确,兴趣要高涨,切忌胡乱尝试或形式主义的探究。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创设“学生出题考教师”的.教学情境,师:“此刻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日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教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那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说:“教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忙教师,你们明白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资料“比例尺”。

  第二,定向猜测,反复实践,在不断分析、调整中寻找规律。

  例3:找规律填数。

  (1)1、4、、10、13、、19;

  (2)2、8、18、32、、72、。

  第三,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独立,有自由的思维时空;合作,能够知识上互补,方法上互相借鉴,不时还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让学生去探究的情景,创造让学生去探究的机会,鼓励有探究精神和习惯的学生。

  5、观察法

  经过很多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的方法叫做观察法。巴浦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永久当不了科学家。”

  小学数学“观察”的资料一般有:①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②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③题目的结构特点;④图形的特点及大小、位置关系。

  如:观察一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观察”的要求:第一,观察要细致、准确。

  例4: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1)25×16=25×(4×4)=(25×4)×(25×4);

  (2)18×36+18×64=(18+18)×(36+64)

  例5: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

  (1)3.6+6.4=

  (2)3.6+6.04=

  (3)125×57×0.04(4)(351-37-13)÷5=

  第二,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渗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研究对象。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要做到“有序”观察:

  (1)面--形状、个数、面与面之间的关系;

  (2)棱--棱的构成、条数、棱与棱之间的关系(相对的棱相等;相对的棱有四条;长方体的棱能够分为三组);

  (3)顶点--顶点的构成、个数,认识顶点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第三,观察必定与思考结合。

  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道思考题,如果只观察不思考,这道题目让干什么就不明白。

  6、典型法

  针对题目去联想已经解过的典型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找出解题思路的方法叫做典型法。典型是相对于普遍而言的。解决数学问题,有些需要用一般方法,有些则需要用特殊(典型)方法。比如,归一、倍比和归总算法、行程、工程、消同求异、平均数等。

  运用典型法必须注意:

  (1)要掌握典型材料的关键及规律。

  例6:已知父亲比儿子大30岁,父亲今年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7倍。父亲、儿子今年分别是多少岁?关键点在:父亲比儿子大30岁,父亲的年龄比儿子多几倍。典型题都有典型解法,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即要理解和掌握一般思路和解法,还要学会典型解法。

  (2)熟悉典型材料,并能敏捷地联想到所适用的典型,从而确定所需要的解题方法。

  例7:见到“某城市有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长16500米,平均每隔500米设一个车站。这条线路需要设多少个车站?”这样题目,就应当联想到上头所讲到的“锯木头用多少分钟”的典型问题。

  (3)典型和技巧相联系。

  例8: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82人,如果从乙队调8人到甲队,两队人数正好相等。甲乙两队原先各有多少人?这题目的技巧:调前、调后两队总人数没变。先算调后各队人数,再算原先各队人数。

  7、放缩法

  经过对被研究对象的放缩估计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放缩法。放缩法灵活、巧妙,但有赖于知识的拓展本事及其想象本事。

  例9: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般的方法是“短除式”方法,它是根据这两个数的质因数情景来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但也有两个典型方法:一是“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二是“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大数”。此刻我们根据典型方法二,进行扩展运用,放大“大数”来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12不是9的倍数,就把它放大2倍,得24,仍然不是9的倍数,放大3倍,得36,36是9的倍数,那么,12和9的最小公倍数就是36。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如果大数不是小数的倍数,就把大数翻倍,但必须从2倍开始,如果一下子扩大6倍,得数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不是最小的了。

  例10:期末考试,小刚的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的和是197分;语文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9分;数学和英语成绩加起来是196分。想一想,小刚的哪科成绩最高?你能算出小刚的各科成绩吗?

  思路一:“放大”。经过观察发现,语、数、外三科成绩在题目中各出现两次,我们求197+199+196的和,这个和是“语数外成绩的2倍”,除以2得三科成绩之和,再减去任意两科的成绩,就得到第三科的成绩。

  思路二:“缩小”。我们用语数成绩的和减去语外的成绩,199-197=2(分),这是数学减英语成绩的差。数学和英语的和是196分,再求数学的分数就不难了。放缩法有时运用在估算和验算上。

  例11:检验下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18.7×6.9=137.3(2)17485÷6.6=3609

  对于(1)用总体估计,放大至19×7=133,估计得数要小于133,所以本题结果错误。对于(2)用最高位估计,把17看作18,把6.6看作6,18÷6=3,显然答数的最高位不会是3,故本题结果也不正确。

  例12:把鸡和兔放在一齐,共有48个头,114只足,问鸡、兔各有几只。

  这是一道鸡兔同笼的典型问题,我们也用放缩法,不妨把鸡和兔的足数缩小2倍,那么,鸡的足数和它的头数一样,而兔的足数是它的只数的2倍。所以,总的足数缩小2倍后,鸡和兔的总足数与它们的总只数相差数就是兔的只数。

  8、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我心里要清楚,对自我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经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我的验证本事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一样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能够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贴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能够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贴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必须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贴合要求。如不贴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