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
【摘要】在近多年的发展中,人类的经济社会虽然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可是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异常是旅游行业本身就是依靠于生态环境进行,如果环境破坏情景过于显著,就会对旅游活动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本文先阐述了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景区发展中出现环境破坏情景的主要原因,最终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景区管理;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是近几年来逐渐开始提出并得到各个行业认可的一种经济理念,其能够很好的到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促进两者的共赢发展。在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中,这种经济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1]。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虽然在短期的时候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可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给旅游活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所以,探究循环经济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1相关理论概论
1.1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循环性利用和再生的经济,是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模式。综合来说,这种理念主要是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当做最主要的目标,并遵从天然环境对于物质能量的运转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其能够让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循环经济使得经济发展构成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环境污染。能够预见的是,这种理念在以后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好的应用。
1.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种开发性保护,保障生态系统尽可能的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本文探讨的重点主要就是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所以那里也着重说明旅游生态保护的资料。旅游行业跟其他行业有必须的不一样,行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依靠性十分强,这在那些天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所以,如果旅游景区管理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就会对景区本身的旅游活动产生波及,不利于区域旅游的发展。而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则是指在景区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探究影响景区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并不断的优化景区管理,保障景区管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到达双方的共赢发展。
1.3循环经济背景下旅游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①目前很多游客都有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多方面的意识,在平时的时候也开始使用那些绿色产品[2]。体此刻旅游景区中就是多数游客更倾向于那些环境良好并且没有太多污染的景区。而景区进取进行生态保护就能够迎合游客的这种意识,最终促进景区的发展。②旅游景区的发展本身就立足于生态环境之上。如果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那么景区也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所以,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开展旅游生态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2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生态保护没有组织
目前我国很多景区的旅游生态保护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并没有充分的融入到景区管理和开发的组织规划中。这种情景使得一些景区在进行扩张建设的时候,很有可能使得自身的行为跟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最终难以真正提升景区生态环境的层次,使得景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缺乏生态保护的人才
循环经济下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拥有景区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资料都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使得我国很多景区都很难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在景区管理中很难推进。事实上,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素养过低,使得景区管理无法找到最适宜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和策略,不仅仅不能充分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使得景区收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改善内部管理体系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旅游景区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开发行为,避免过度开发对于区域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很多景区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充分研究到区域生态环境承受力等多方面的资料,仅仅从利益的角度来开发景区周边环境,难以到达景区管理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发展。
3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优化规划和组织体系
在规划管理方面,旅游景区一方面应当依照行管的法律法规,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各类建设和开发工作;另一方面也应当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的实际情景和需求,对于建设中的项目进行密切的监控和管理,如需变更也要经过上级批准后才能进行调整[3]。在组织管理方面,旅游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在当地政府和旅游行业的综合带领下,结合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景区的相关管理部门直接制约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整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
3.2加强人才队伍培训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旅游专业,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和游客等多个主体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异常是对于旅游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掌握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生态系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我国很多景区在这些方面的人才都比较缺失。这也使得生态旅游开展的进程和效益都比较缓慢。在此基础上,我国景区应当加强对于该类人才的培训,进取使用派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训建设机制,综合提升现有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景区还应当进取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管理人眼,从而加强对于旅游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促进整个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很强计划性的活动,而为了避免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必须要在生态旅游全过程中加强对于旅游活动的管理。①我国景区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景设计旅游路线,保障路线设计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②景区应当进取的构建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导游队伍,并且引导当地旅行社有计划的组织展开各类旅游活动。③在旅游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景区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媒介(比如电影、录像、导游图等)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并有针对性的控制游客的数量、活动范围等,避免周围生态环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
4结束语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旅游景区管理也会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在以后的管理中真正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很多景区管理人员对于生态保护的认识程度依然存在较大的缺失,所以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我国应当有意识的提高景区管理在这方面的意识,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体系,从而在景区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层次。
参考文献
[1]史云,田甜,许晓明.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与管理———以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54~9256.
[2]张丽翠.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发展策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2~43.
[3]沈国斐.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湖州为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176~17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二):
摘要:经过分析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南通市的沿海开发战略问题。南通市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本事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障南通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
关键词:南通市;沿海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江海岸线372km,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南通市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总体规划纲要》、《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南通港总体规划》和《南通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总规划和分类规划先后编制,对江海岸线的利用与后延陆域的布局进行刚性约束和控制,统筹港口、园区、产业、城镇建设[1-2]。南通市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是江苏沿海地区“两纵六横多节点”生态廊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经过研究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探索南通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新道路,为南通沿海开发奠定环境基础,实现人与天然生态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南通市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南通市下辖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3个区和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等5个县(市),陆域面积8001km2,海域面积约1万km2,人口766.1万人,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2510.1亿元,同比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万元。南通沿海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沿海前沿区域,即南通沿海至规划中的海(安)启(东)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范围包括海安县、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4个沿海县(市)。南通沿海开发的总体目标是把沿海地区建设成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优、集聚辐射力强、功能配套全、生态环境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
1.1空间布局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以海岸带开发为核心,以沿海前沿区域开发为重点,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实现港口、产业、城镇的联运发展,并沿交通干线辐射带动整个市域的加速发展,逐步构成网络化开发格局。其中,前沿区域构成以洋口、吕四、冷家沙为中心,以重要交通线(临海公路、铁路、港口)、临港工业区、滨海产业园、临海重点城镇为依托的“三港三带三基地”空间总体构架。
1.2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
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构成多组式江海港群分布格局,建成以原材料、能源等大宗散货中转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国家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合强港。大力开发洋口港,加快开发吕四港,进取推进冷家沙海域的研究与开发,发挥江港的海港功能,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
在沿海沿江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加工制造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走廊,沿海重点发展石化、能源、冶金产业,沿江重点发展船舶、机械、电子新材料和轻工食品等产业。
1.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强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完善,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天然保护区建设,进取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修复渔场环境,加强珍稀生物资源、海洋天然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海堤及滩涂地区建设生态林、观赏林和经济林带,构成沿海天然生态保护屏障,在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围留有开敞式的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态隔离带或生态廊道。
加强陆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着重抓好沿海陆域、近岸海域、河口附近海域的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容量,统筹布局沿江、沿海达标水排放区及设施建设,实施环境治理江海联动,整体提升南通水环境质量。加强城镇污染治理,到2015年,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应到达90%。限制高污染燃料使用,控制SO2和颗粒物排放总量,逐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生态环境现状与环境压力分析
2.1环境质量现状2.1.1水环境质量2008年,南通市4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贴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断面数为30个,水质达标率为66.7%,水体污染特征表现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生化需氧量。主要河流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37,水质最好的数长江南通段,水质状况为优;污染最重的是如泰运河,综合污染指数为0.60;通扬运河、通吕运河、焦港河、九圩港运河、新通扬运河和如海运河等6条河流水质状况为“良”。
2.1.2大气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降水中,阴离子中含量最高的是硫酸根离子,其次是硝酸根离子,阳离子中含量最高的是铵离子和钙离子,年均pH值为4.73,低于酸雨临界值(pH值5.6),酸雨频率为44.4%,高于江苏省35.7%的平均水平。与2007年相比,酸雨发生率下降了6.1%。从降水主要化学组分情景来看,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均值大于硝酸根离子浓度均值,二氧化硫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研究证明,外部源对南通SO2浓度的贡献率为30.5%,南通的酸雨污染与其外部源所造成的影响有较大的联系。
2.1.3海洋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入海河口水域水质类别处于Ⅲ~Ⅳ类之间,主要污染物为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MO4-)等。吕四渔场、启东贝类增养殖区、如东紫菜增养殖区3个重点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养殖区水体中主要受氮、磷污染。8月在南通外海海域、南通吕四港外曾发现赤潮。
近年来,南通沿海贝体等海洋生物受到铅、镉等重金属及砷、滴滴涕的污染,蛎蚜山海洋异常保护区水质受到无机氮的污染[3-5]。
2.1.4生态环境
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天然保护区是江苏省第一个河口湿地天然保护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咸淡水河口湿地,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维持长江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沿海滩涂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域,总面积达200km2。近海海域分布有海门蛎岈山牡蛎礁1个海洋异常保护区,37个养殖区,11个增殖区;有190种近海浮游植物、98种近海浮游动物、150种鱼类。长江口北支海域分布有重要的渔业水域,其中吕四渔场为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是大、小黄鱼、鲳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
2.2环境现状问题
2.2.1产业结构不合理南通部分
地区现有产业结构比重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产业链体系尚不完善。化工、印染、电镀等产业布局趋同现象严重,资源环境利用同质化,结构性、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进一步调轻、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任务艰巨。
2.2.2土地利用功能区混杂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期以来处于城市远郊的产业基地与居住、商业、文教混合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造成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区与城市建设区交错混杂,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增加了发生环境风险与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2.3环境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南通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规模不能满足处理需求,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处理本事的发挥。现有17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中有6家尾水超标,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滞后,重点大气污染源治理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2.2.4生态服务功能有所退化
由于开发活动的加强,排污量的上升,南通滨江临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渔业过度捕捞导致吕四和长江口两大渔场的鱼类资源数量锐减、品质下降。长江河口区浮游生物的物种数量大幅减少,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长江和滨海岸线开发速度加快,滩涂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湿地鸟类数量与种类也不断下降。2004年以来,南通境内海域相继发生大面积贝类死亡和紫菜烂苗事件,导致南通两大海水养殖品种文蛤和紫菜遭受重大损失。
2.2.5酸雨问题突出
南通市多年来受酸雨问题的困扰,近年来经过采取多种措施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酸雨问题有所缓解,但酸雨频率依然偏高,局部地区酸雨问题依然突出。
2.3面临的环境压力
2.3.1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南通沿海地区天然保护区、海洋异常保护区、滩涂湿地、产卵场、索饵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密集。
滩涂围垦、港口及其临港产业建设不仅仅使很多滩涂湿地功能丧失,影响滩涂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占用近海滩涂养殖区和重要渔业水域,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必须冲突。港口开发、航道建设涉及占用或穿越海洋异常保护区、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
如何协调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确保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是首要问题。
2.3.2经济快速增长加重污染物减排压力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南通现有污染物总量基数较低。随着南通沿海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大幅增加,难以满足国家未来节能减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3南通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南通市沿海开发必须严格保护天然保护区、林地、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7],重点建设天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异常保护区等11大类、3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应到达江苏省环保厅对南通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占比要求,对异常重要和较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
3.1.1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天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海洋异常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等异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组织重建与恢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1.2限制开发区域
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天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海洋异常保护区的非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限制性开发;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引导人口有序外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消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
3.1.3优化配置海洋生态资源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引导,优化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用海的优化布局,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为科学用海供给依据。
3.2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2.1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南通市沿海地区及长江口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并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生动物,尤其是长江口北支水域中多种珍稀水生动物及珍稀鸟类的救护和繁育。到2020年,所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天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天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验区严格控制不恰当的开发行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
根据保护区内滩涂和沙洲湿地淤涨扩大的天然规律,采取动态保护的科学策略,处理好淤涨、种青、圈围三者关系。
3.2.2生态廊道建设
以滩涂湿地、物种保护、水源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构建“两纵两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天然生态、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增加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中,“两纵”为沿海湿地保育(南通段)、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水源保护(南通段)生态廊道;“两横”为里下河湿地—海安老坝港滩涂保护、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节点”主要为长江口北支湿地天然保护区、吕四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如东沿海滩涂湿地、长青沙及周围沙洲、狼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保证各节点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3.2.3滩涂湿地保护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里下河内陆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天然湿地。
坚持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充分研究沿海滩涂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论证滩涂围垦对泥沙冲淤、海岸演变、岸滩稳定的影响,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依法、科学确定滩涂围垦的范围、时序和规模。进取探索高效、节俭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2.4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栟茶运河等主要入海河口种植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利用入海河口湿地的净化功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并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系统。
根据近海资源的种类、资源量和资源补充水平,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对吕四渔场、长江口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南通国家级紫菜、文蛤等水产种质库,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
3.2.5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到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技术改造。提升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到2012年,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到达90%、70%和45%。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集约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开展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科学推进深海排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本事等的建设。
4结论与提议
针对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今后南通市沿海开发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本事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南通沿海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和环保支撑。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三):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旅游行业也随之发展。然而在环境污染越发严重的情景下,人们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具体为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旅游心理需求,实现人与天然和谐发展。本文在阐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以期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关系;具体措施
所谓生态旅游,主要是指经过创造良好的生态天然环境,获取旅游经济效益,并且经过该收益用于区域环境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已然受到了大众的高度重视。根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市场份额高达整个旅游市场的30%。我国生态旅游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与生态旅游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相违背。所以,我国要想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切实处理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对“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概述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一层复杂的关系,究其原因在于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进取影响,同样存在消极影响。为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对其加以具体分析。
1.1环境质量决定着生态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着秀色可餐的山川、风景秀丽的田园等,均是完美环境中的一部分。人们经过浏览大自然,能够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一旦生态环境遭受到人为破坏,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旅游心境,不利于满足人们精神层次的需求,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生态旅游的既有价值。由此可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生态旅游是否具有价值。仅有生态环境处于美的状态,人们才会去旅游,这样才能创造出旅游价值。
1.2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分析
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必须的进取作用。具体表此刻四个方面:
(1)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事业是否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是否能够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旅游区的环境是否优美,也能够说是旅游区的影响力与吸引了是否够大[2]。所以,开发商会经过投入很多资金,或者是人力、物力等,改善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促使旅游区变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等,以此有效提升旅游区的影响力与吸引力。除此之外,开发商会在旅游区大力建设垃圾处理厂,增加绿化面积等,以此为旅游区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综上,能够得出生态旅游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缓解当地居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大部分的旅游景区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生态旅游事业的兴起,能够切实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同时能够借助旅游事业供给更多的工作岗位。究其原因在于生态旅游需要建设美丽的环境,同时旅游事业本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具有就业门槛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等特点[3]。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便于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有助于缓解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压力,究其原因在于旅游区周边居民均参与到旅游事业工作当中,天然能够提升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有助于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破坏环境行为,进而缓解了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压力。除此之外,生态旅游有助于促进旅游资源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3)供给环境保护资金。当前,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然而由于地方财政有限,财政拨款往往不是足额,导致生态旅游区经常性出现环保资金不足问题,从而导致景区无法充分发挥出既有价值。然而生态旅游的兴起,便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生态旅游具有一条稳定的融资渠道,这样一来,就能够解决财政拨款不足的问题,为生态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4)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职责感。生态旅游区是否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旅游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此有效增强公众的社会职责感。综上所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保护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样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能够为环境保护供给更多的资金,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2发展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分析
生态旅游的发展,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相关法规,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政府有必要结合旅游区实际情景,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标准以及制度等的建设。同时需要加强执法,对一些违法法规破坏环境的行为,则需要加以严肃处理。除此之外,需要加强宣传,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此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旅游区。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则需要综合研究,具体为景观生态评价、旅游区地质资源以及环境质量等。在此基础上,需要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开发力度,有序开发,以此尽可能减少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规划时,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时需要充分研究我国国情,以此确保规划建设质量。
(3)实施环境评价,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所谓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项目实施之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此有效减少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综合研究资源开发、生态平衡等,以此分析出当前生态旅游的问题所在,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环境愈发恶劣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开始受到了大众的重视。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不利于环境保护,则需要人们加强生态旅游的认识,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森垚.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十一):178-181.
[2]徐贵华,何显升,杨万柳.天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园艺,2017(02):184-185.
[3]付景保,高军波.生态旅游背景下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生态经济,2013(03):170-174-18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四):
【摘要】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过程中,物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人类经济贸易供给了极大的帮忙,是现代化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行业。然而在物流活动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开展绿色物流刻不容缓。本文就对绿色物流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开展绿色物流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绿色物流;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也在持续发生着变化,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伟大的发展战略形式,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对物流也进行分析,是新时期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绿色物流与生态环境概述
绿色物流指的是在物流活动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不断的净化物流环境,充分利用物流资源。相比于传统的物流模式,绿色物流理念的目标在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经过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形式装备物流全过程,提升物流效率。现代化物流活动中包含的元素有输送、保管、加工、包装、装卸、配送等,不一样的元素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一方面,交通运输中,运输工具会产生较大的污染物,包括扬尘、噪音、尾气、光等;另一方面,有些运输的商品本身属于污染源,包括海运石油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则对海域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状态,指的是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状态,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导致人类生存条件下降,生活环境也会随之恶化。所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上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中。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紧迫性
绿色物流方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物流业重要的发展趋势。第一,绿色物流与国际社会潮流相接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传统关税壁垒逐渐被打破,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向着环境保护方向转变,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经历了必须的过渡期,物流海外市场逐渐被打开。相对于国外物流业来说,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物流管理水平低,为了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占据主动,绿色物流发展是十分正确的选择。第二,绿色物流是物流行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行业来说,物流业属于新兴行业的一种,依靠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存在。可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与人们生活观念相衔接,包括绿色消费观念、绿色营销观念以及绿色生产观念。第三,绿色物流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物流业是生产、销售中间环节,也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的中介。绿色物流的兴起与发展,则能够在必须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供给绿色健康的物理渠道。总之,绿色物流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绿色物流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体现,而绿色物流发展也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绿色物流并非是物流业自身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物流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第一,政府部门必须提高对绿色物流的重视。绿色环保应当始终作为政府部门经济发展的策略,同时不能仅仅强调生产、销售过程的绿色,同时也要重视物流绿色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经过政策加以引导,保证绿色物流业能够健康发展。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与物流企业一同构建绿色物流发展框架。第二,提倡全民参与。绿色物流是全新概念,要求物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长远利益为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同时至上而下树立绿色化观念,提倡全员参与,经过绿色理念指导企业未来的规划,全面推动绿色物流业的发展。第三,做好相关绿色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为了有效的实现绿色物流发展,必须培养一批熟悉并掌握绿色物流理论的人才。物流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人力资源培养计划,为绿色物流业供给人才储备,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绿色理论、绿色发展业务本事。第四,实现绿色再造。为了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效果,需要对物流运输过程进行有效的规划,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或者尽可能采用清洁能源的运输工具;采用统一送货能够减少货流,同时能够提升货
物运输的效率,减少空载率。
四、总结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重要选择。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全面发展绿色物流,不仅仅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求。政府部门、物流企业以及消费者必须齐心协力,共同为绿色物流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而奋力。
参考文献
[1]李丹丹.绿色物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地位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5,23(8):20-23.
[2]刘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16,25(3):99-100.
[3]王娟娟,杜佳林.“一代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及路径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7,25(8):64-6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五):
[摘要]生态环境为人们生存和发展供给基础条件,加强林业建设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从分析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入手,研究如何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期能为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供给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森林资源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日益增强。从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礼貌的目标,到我国推出植树造林的政策,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依然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奋力,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林业和生态环境。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大,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资源的匮乏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对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
调查显示,与西方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范围内仅到达了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左右,并且人均森林储存量仅是世界人均森林储存量的10%,这证明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较少,林业资源匮乏。但相关人员并没有掌握这一情景,不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2相关政策不健全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不够,未采取进取措施奖励进取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也未采取强硬的措施处罚破坏环境的人员,导致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政策不健全,生态环境投资不到位,我国并未足够地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有效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林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一向屡禁不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必须增强民众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各级政府都应出具有实施力度的政策和策略真正地对林业进行保护。
1.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尽管我国在草原植被保护、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不到位。所以,在看到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应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不认真执行任务的人,应采取措施严厉地惩罚。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2.1树立科学的观念
调节气候、坚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和美化环境等都是森林的功能。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森林的覆盖层厚,占地空间大,具有其他动植物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森林,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人类应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从全局研究,完善局部,改善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森林资源。
2.2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当如何保护林业,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从目前林业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所以,为让人们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进取落实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火山爆发、地陷、地裂、台风暴雨等天然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地球及相应的天然力作用导致的。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的发生,很多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破坏了天然生态环境;鱼类及微生物很多死亡则是由于污水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工厂的排气、排烟影响了大气层及气温,从而引发酸雨。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导致天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为此,人类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应总结经验教训以使下一代拥有美丽、干净、纯净的生态环境。
2.3多方面合作
我国针叶林很多增加,而天然林日益削减,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天然林的认识和了解不足,误以为天然林是天然生长物所以不需要计价,从而肆意砍伐天然林,且砍后用火清杂炼山,种上杉木等。目前,矿山开发、露天矿的开采混乱,征占林地现象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种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避免毁坏林地。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对于不按照要求执行任务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
2.4转变经营机制
产业型和事业型是现代林业的两大类。产业型林业又被称为“商业林业”,适用于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是为社会供给林产品;而事业型林业被称为“公益林业”,主要用于产生生态效益。当前,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社会力气不多,资金投入也较少,导致林业发展出现了资产、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天然林的保护。为此,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势,经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强林业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预算,引入先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所谓“科技兴林”策略,就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4]。节水和抗旱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鸟类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林木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等技术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推广和应用。要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各级部门应采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林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技术改造现有很多的针叶树低产林及老头林,对单一的林分结构进行改造,强度或适度间伐,以促进林业的更好发展。
3结语
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紧密相关,所以,应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和保护来维持生态平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人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能片面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认识和短视的行为,不值得借鉴。人们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林业发展,让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工作相互协调,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经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健全林业建设保障制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3]雍文诗.林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4]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六):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国家对于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工作高度重视。怎样采取适当措施来整治河道污染问题,是目前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基于此,先列出河道污染与水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意见提议和治理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随着当今社会环保理念的广泛深入,人们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爱护。
1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控污工作开展相对较为困难
工业发展初期,工厂难免会排放污水,这些污水一旦汇入河道,就会污染水资源,给水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尽管甘肃省的水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可是河道治理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晚,治理方法单一,再加上污染程度不一样地区存在,所以甘肃省的水环境和河道治理工作成效不明显。所以,应对水环境和河道污染问题,如果要想实现真正彻底的有效治理,到达环境保护的目标,则需要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对水环境加强治理。
1.2生态护岸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在河道水环境治理方面,治理观念比较滞后,与新时代建设的要求并不相贴合,而传统的陈旧的河道治理措施,则牵制着新型技术的发展,在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方面,技术还比较欠缺。制约生态护岸技术转型升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河道设计方面,缺乏长远性与有效性。在实际工程操作中,滞后的护岸技术应用效果并不显著,可是新型的生态护岸技术应用范围却比较小。其二,生态护岸技术在应用时,需要有专家对其进行评审,经过实践来增长经验,弥补不足,不仅仅要确保生态护岸技术的安全性,并且还要使其具有良好的水环境保护效果。
2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措施
2.1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首先就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甘肃省水环境和河道治理工程比较大,所以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河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治理方案。把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放在同等地位,这样有助于转变传统落后的治理理念,将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与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安全与资源的统一。
2.2落实监管措施,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区划分为不一样的网格单元,同时使网格内需要重点排污的企业落实到人的方面,初步构成由点到人、由横到边、由纵到底和由面到县的监管格局。二是严把环保审批关。要重视对源头的治理过程,对不贴合环保要求或产业政策的项目都不予审批,从而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加大督察督办力度。以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整改为契机,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督察督办力度,针对查办过程中的问题,下达督办通知,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四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进取借助新闻媒体、网络等传媒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扩大宣传面,增强环保宣传效果[1]。
2.3生态护岸,截污控污
在生态护岸的实施过程当中,必须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吸取教训,根据所制定的生态护岸规划方案,认真负责地落实多项技术要求。相关部门更需要推动新型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以期到达良好的预期效果。在河道截污控源治理方面,务必进行充分的科学调查研究。当前,河道污染治理刻不容缓,主要资料是进行工业与生活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其中工业污染的影响最大。所以,务必根据达标方案的分析,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控污与截污的处理,还能够经过采取污水与雨水分流排放的方式,避免污水流入河道。除此以外,政府务必加大污水管理力度,对当前部分严重污染的企业加强管理,引导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建立专业的垃圾处理厂,实现对生活垃圾中固体污染物的资源再利用。
2.4加强河道清淤工作
对河道的管理务必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科学的处理措施,加强对河道污染物的清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工农业污染程度,水资源管理部门更应将方案落实到人、到单位,层层传导压力,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到达水环境与河道综合治理的目标。
2.5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对于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整治,人民群众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甘肃省的不一样河流都流经多个乡镇,所以河道保护与沿线居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十分关键。水环境保护和河道治理工作,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务必要提高人民群众投身环保的进取性,促使其加入水环境保护的行列,使每个人都能为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做出自我的贡献。相关管理部门也要进取进行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将其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从而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使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工作得以落实,进而改善河道水环境。
3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河道进行整治,对水环境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工作,有利于排洪泄洪,更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水污染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所以这就要求人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规划,运用新型生态治理技术,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的宣传力度,从而增强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的效果。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七):
摘要: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实用性的处理策略,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供给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保护;化工企业;问题
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但化工企业又涉及到环保、安全、健康等方面问题,现代化社会发展下,人们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且世界上大约96%的产品和化学息息相关,包括卫生保健、通讯汽车、食物、建筑物等,化工无处不在。当代社会对化工企业的关注点主要是其环保、安全、健康等方面,而环境保护已是人类发展的焦点,要不断深化清洁生产方式,研发相应的环保技术,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供给技术支撑。化工行业应严格落实国家各项环保政策,强调污染物减排和清洁生产,更应注重减少各种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为人类未来的发展供给良好的环境[1]。所以,分析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1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1.1化工企业违法成本及其风险持续加大
许多化工企业经营只追求利益,严重忽略生产环节,更不注重排污问题,认为环境保护工作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与自我无关;或企业相关人员并未全面认识环境保护的职责,偷排及直排成为了污染物最大来源,且这也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一项手段,某些企业更是频频犯错,但又屡禁不止,异常是许多乡镇中小型企业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更没有环境保护的职责感。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指出,此方面问题是按日罚款,且罚款数额上不封顶,如果化工企业出现排污问题,未及时纠正,就会面临很多罚款,这时环境违法成本就加大;还有其间也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就是说对各种污染环境的问题,社会组织能够采用诉讼手段,这时化工企业就面临着被诉的问题。
1.2环境保护工作技术体系建设不完善
当下,中国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能源节俭、清洁生产、三废综合利用等工艺及技术,可是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及工艺较少,同时水平不高,没有关键共性技术,许多精细化工行业中产生的高浓度废水很难降解,或高浓度氨氮废水削减技术十分传统,效果不佳,不能构成有效的环境保护支撑,使得化工企业环境保护方面十分松散。
1.3环境保护理念较弱
尽管当下节俭资源及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其强调的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这已是化工行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推动力,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料。可是现阶段还有许多企业不注重资源节俭,忽略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没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常常是被动式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取性不高[3]。
1.4环保监督工作缺失
中国目前的基层环保部门均是双重领导的情景,异常是区域中环保部门是区域政府的管理范围,具体执法时地方保护主义性质较为严重,导致各项执法效果不佳。此刻实行的化工企业环保问题处理方面存在法律法规缺失,不能真正为环境执法工作供给保证,尽管化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环保工作,但其间仍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改善策略
2.1加强环保制度的完善
应构建科学合理的环保制度,降低化工企业违法成本及风险。中国颁布的新环境保护法中指出,企业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职责制度,严格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化工企业要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职责制,并注重政府环保部门核定的排污总量,全面分析企业的违法成本及风险,确定适宜于自身的环境保护指标目标,以此构建环保监测制度,采用专用设备和专业人员,以先进的处理技术定期测定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掌握污染物排放及其生产控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合理降低化工企业的违法成本及风险[4]。
2.2加强环保工作体系建设
环境保护关系到化工企业的各项环保工作管理,要有相应的监督与测试工作,监督检查化工企业中三废的治理情景,基于此提出适当的环保提议。同时,还应进行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各项原始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环保设备运行台账,强调环保资料归档及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定期上报各种环境保护数据及报告,包括对员工的环保宣传、培训与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加强环保工作体系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3树立环境保护理念
化工企业要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理念,强化社会职责感,并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潮流,承担起自身的环境保护社会职责。污染治理工作不可沿用传统的治理方式及理念,要强调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且防治结合。生产经营中不能忽略自身企业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注重对环境及社会的贡献,进取推行会计理念,从而将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工作理念充分渗透于各个环节,如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环境成本,更科学地管理环境经济,加强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之间的结合度,采用成本管理来提升环境效益,充分结合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5]。
2.4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不断增加政策扶持力度,化工企业中的环保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但更多的是技术改革,而许多化工企业根本支撑不起此类技术资金,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政府部门应出台科学有效的扶持政策,如对应的专项资金设立,为化工企业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供给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提升化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污染,保证化工企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其环境保护水平。
3结语
环境保护工作可帮忙化工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尽管中国化工企业环境保护水平在提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具体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严重制约着中国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为此也颁布了诸多政策,这使得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且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了中国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也将化工企业的被动环保转为主动环保,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具体而言,中国化工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仍较滞后,这也说明分析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霍建.企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探讨[J].资源节俭与环保,2013(11):118.
[2]陈玉伟,牟桂芹,姜学艳.新《环境保护法》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4(22):124-127.
[3]杨东.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11):46.
[4]席国荣.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及趋势浅析[J].化工管理,2013(24):8.
[5]祝艺宁,于凤阁,黄驿皓.石油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重要性探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12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八):
摘要:为了适应苹果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果农们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栽培技术,以提高苹果产量与质量,但对天然环境也产生了影响。基于此,结合四川康定地区,介绍了当前苹果栽培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现状,进一步探讨苹果栽培与环境保护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苹果栽培;环境保护;生态
此刻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环保,对于栽培苹果的果农来说,生产无公害果品是为人体健康供给有力的保障。在果园管理中,要改变传统栽培观念,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人与天然和谐相处,天然与经济共同发展,降低或避免栽培苹果对天然环境的影响。在保护天然环境的基础上,控制农药与肥料的配比,使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进而提高四川康定地区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当前苹果栽培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1.1栽培技术对环境的污染
此刻人们对苹果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经过苹果的外观就能够确定出苹果质量。所以,四川康定地区的果农为了提高苹果外观质量,采用果袋栽培技术,帮忙苹果着色,以美化果实外观。使用果袋的果实,外观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果实静观色泽鲜艳,这种技术由于效果明显而被广泛应用。但该技术也存在必须的弊端,果袋在果实采收前需要摘除,在收获的季节纸袋随风乱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塑料拉绳是为了树体整形和促花,需要拉枝开角,以提高产量。但塑料绳容易断裂,在果园经常看到断裂的塑料绳,环境因而被污染。
1.2实施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提高苹果产量,在栽培苹果时,通常会实施很多的化肥以实现高产目的,改变原有栽培苹果土壤结构,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现象,不利于苹果栽培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硝态氮由于容易出现流失状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对水源产生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1.3实施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苹果树发生病虫害会影响苹果质量与产量,所以,在防治过程中,为了到达快速、有效防治害虫的目的,通常会加大用药量,不合理地使用农药种类和用量,对空气、土壤与人体都会产生极大的污染与危害。比如,在除杂草时,大多会选择使用除草剂,而这种农药具有较长的残效期,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会造成土壤、水质污染,还会对苹果根系产生极大影响,抑制了果树正常生长。
2苹果栽培与环境保护的优化措施
2.1环保栽培技术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在四川康定地区栽培苹果幼苗时,能够铺设毡毯或防草布,具有保水、提温、防草效果,以提高幼苗成活率。同时,还能避免表土裸露而构成的风尘污染,具有环保效果。另外,还能够选择优良的苹果品种,免去套袋技术操作。大力推广铁制或塑料别枝器,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重复使用的优点,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2.2科学合理施肥
在施肥过程中,以有机肥料为主,起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以氮、磷、钾化学肥料为辅,结合果树生长需求科学、合理地施肥,降低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土壤已经产生结构变化的,能够使用Be°改善土壤。同时,提倡行间生草和树盘覆盖,从而实现果园环境的改良。
2.3生态防治害虫
生态防治是创造利于果树生长发育和天敌昆虫生存的天然条件,从而到达防治害虫的目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态防治是经济、安全、环保的防治方法,是控制病虫、预防虫灾的有效手段。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四川康定地区果园病虫害发生规律,再根据果园实际情景适时监测,合理使用农药,以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以提高苹果的食用安全性,同时,有效保护天然环境。
2.4安装阳光能频震杀虫灯
阳光能频震杀虫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以阳光能作为电能来源,白天贮存电量,晚上放电构成光波引诱害虫,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波性特点,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而到达灭虫的效果。并且在果园使用阳光能频震杀虫灯,能够有效降低害虫产卵量、减少害虫基数和农药残留。康定市达杠村果园2017年使用阳光能频震杀虫灯,产量大幅度提高,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3结论
栽培苹果是四川康定地区果农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随着人们对苹果需求量的增加,果农也在不断扩大果园种植面积,并且采用能够促进生产的栽培技术,以提高苹果产量。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降低对四川康定地区的环境污染,在保证苹果绿色、质优的基础上,维护天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性,以实现人与天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田林森,菅志武,姚红梅,等.金红苹果栽培管理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3)
[2]杨海林.有机苹果栽培技术要点[J].河北果树,2011(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九):
摘要:在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采矿事业为社会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在采矿过后环境的治理也成为了一个难题,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切实改善矿山人民的生活环境,国家应当加大对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在治理矿山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采用化学技术进行环境整治,虽然这种化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矿山环境,可是这种方法却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1]。
关键词:化学技术;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1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在进行矿山治理时不了解具体情景影响治理效果
人们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通常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会使人们在对矿山环境不了解的情景下就直接应用化学技术进行治理,这种错误的做法会使矿山受到二次污染,加重矿山治理的难度[2]。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时应当在一开始就对环境污染的种类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理。即使人们对化学试剂的特性及其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依然不能完全的去控制化学试剂的作用范围,使用的化学试剂可能会污染当地的水资源,并且使污染随着水资源的流动传递到各个地方。
1.2化学处理技术众多无法选择适合的化学技术
科学家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采用的化学技术,是经过将空气和水资源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并且对分离后的水和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再次回放到矿山环境中,在这种处理过程中,化学处理技术和化学试剂的选择是关键所在[3],可是随着此刻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污染物也在不断的出现,新出现的污染物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这为污染的消除带来了必须的难度。想要消除新的污染,应当对这种新的污染物进行研究分析,找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尽量减轻因使用化学物质而造成的矿山环境的再次污染。
1.3在化学反映上存在长期反应和短期反应
选用化学技术对污染的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是凭借化学物质之间的相关反应来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能够是对环境无污染的物质,也能够是对环境产生更大污染的剧毒物质,这些情景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原料和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在化学反应中如果选用的是易于挥发和易于溶解的物质可能会在还没发生反应时就已经进入了大气和土壤中,这种情景的发生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人们在化学反应的时间控制上无法做到精确,反应迅速的化学试剂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反应生成对环境没有污染本事的物质,剩余的化学试剂开始和新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反应,这种不在研究人员计划之内的化学反应对环境的作用无法进行预测,其反应产物可能对环境无害,可是更大的可能是会对矿山的环境造成破坏。具有长期反应周期的化学物质,有在没发挥作用的就失去价值的可能,对于这种可能发生的事件,研究人员应当及时的发现,在这种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对矿山环境造成更大污染时能够截断源头。
2解决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不足
2.1在技术的选择上要进行合理选择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国的轻重工业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轻重工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也会释放出很多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和有毒液体。在采用化学技术对这种现象进行处理时要注意根据环境和污染物的类型进行科学的选择,在对化学试剂进行投放时必须要做到准确适量,控制住投放各种化学试剂的比例,使各种化学反应在能够在控制之中准确进行,从而治理矿山的环境污染。经过精确控制用量和使用前污染物种类的确定,即使在经过化学技术的处理后无法将污染全部消除,也不会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污染。污染治理人员在研究污染种类后,应当制定出详细的策略方案,使工作的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到达治理环境的最大效益。
2.2在技术上经过研究解决问题
矿山环境的治理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付出自我辛勤的奋力和智慧的汗水。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在多个方面按序进行,例如在进行治理之前应当先对当地的矿山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在需要治理的地方进行取样,在取样之后将采集的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并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的进行记录实验进程和样本的变化情景,这些实验数据会为以后在矿山环境的治理供给相关的实验数据基础,在得出实验数据后,在较大的实验范围内进行实际的治理操作,观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查看试验后实验区域是否产生了新的污染物。
2.3在矿山的治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绿色化学的使用
环境治理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到无废物排放的绿色治理,这种绿色治理能够实现废物利用率的最大化,减少因化学反应造成的化学产物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治理人员应当大力的推广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一系列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在推广绿色化学的情景下,应结合相应的技术使产生的最终产物能够再次被回收利用,从而造福民众。处于矿山环境的企业应当加大对自身技术的改善力度,加快技术的创新,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仅有在源头控制住污染的产生才能到达改造矿山环境的根本目标。政府在矿山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不遵守法律法规造成矿山环境污染加重的相关企业进行处罚,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督促企业改善生产技术。政府对矿山环境治理者应当起到监督作用,防止在环境的治理中乱用化学技术,造成更为严重的化学污染。
3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矿山丰富的天然资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后,矿山环境却遭到了污染,这种污染使得矿山的环境急剧恶化。开采矿山后的环境治理与恢复是世界各国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讲出了我国在治理矿山环境采用化学技术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策略。治理人员在进行矿山的治理时对环境情景的不了解以及在治理过程中乱用化学试剂会导致矿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所以在对矿山进行治理时应当对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对化学试剂的应用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仅有做好这几方面才能在矿山的治理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曲鑫.简述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与防治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18(16):226-227.
[2]何淼.中国矿业用地法律政策博弈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3]滕永波.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
摘要: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鉴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阐述了自我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行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十分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能够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优化,经过。仅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天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天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情景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应对这样的情景,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经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为充足,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匮乏,应对这样的情景,在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就应因地制宜开展这一工作。在东北地区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西北等森林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先增加森林资源,然后进行环境保护,这才是正确的策略。所以,在森林资源匮乏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培育,育树成林,之后再落实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拓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资金筹集渠道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很多的资金,而此方面工作的落实资金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所以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资金也相应的增加,以进一步弥补资金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的资金缺口,避免由于资金不充足导致了这一工作的落实受到了束缚。与此同时,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因素,为了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这一工作,就应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景下,林业部门能够与林业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投资,然后每年适当地为其供给部分树木资源,以此来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适当砍伐树木之后及时的进行栽种,以此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在开发林区资源的情景进行林区保护建设
创新管护途径,寻求管用并行,是解决目前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难题的主要方法。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不应当局限思维、只从单纯的保护方面入手,应转变思维,从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林区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仅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林业市场才能发展下去,所以在利用过程中落实保护与建设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利用林业资源中,探索如何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彻底、更加多元化的利用,以此来提高固定资源的利用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而与此同时,在林业资源利用,还应思考如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其利用价值,这样方向都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能够探索的,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除此之外,我国是法治国家,坚持走依法治国道路,所以,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法律政策也要不断健全,使普通群众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避免群众破坏林业资源、大肆砍伐的情景发生。另外,在政策健全的情景下,林业部门在开展这一工作过程中也会具有必须的进取性,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2]。
4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景下,国家应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毕竟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存在。为了促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在此工作落实中,应增加资金,创新技术,从不一样角度入手思考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落实质量,促使这一工作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爱民.解析林业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C].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2015:4.
[2]蔡小芳,娄志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析[J].经济,2016(6):29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一):
摘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可是在注重施工技术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切实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而文章正是基于这一视角,对目前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促进技术问题优化和完善的对策,并提出加强环境保护的几点措施。期望经过文章的论述,更好地促进水利水电事业与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此而不懈的奋力。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环境保护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存在的施工技术问题较多。这些技术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高效的处理,将极大的影响工程质量,还会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技术问题进行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效。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最终实现双赢。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技术问题分析
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施工技术图纸方面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这主要是有时为了赶工期而发生图纸不完善的地方,导致施工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加上在施工之前对施工技术图纸的验收不完善,也可能所以引发技术质量问题。二是在施工技术人员方面,有的施工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施工中存在的一些技术质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而引发质量安全隐患,加上施工中忽视对技术人员的监督,使得质量问题频现。三是在施工管理方面,由于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当,导致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在施工中存在偷工减料和不按规范施工的情景,最终导致其技术质量问题突出。有时甚至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也没能引起重视,导致发生更大的质量安全事故,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四是在施工质量检验措施和设备方面,由于这些措施和设备较为落后,且设备的更新力度不足,导致工程质量的实际效果没有检验出来,最终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提升和完善[1]。
2解决技术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技术质量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提议,尽可能地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得以提升和优化。
2.1规范技术图纸,强化施工图纸预审
由于施工技术图纸在整个施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施工任务的实施,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之前,就必须对施工技术图纸进行审核,切实加强与设计方的沟通和交流,及时的提出自我的疑惑,并会同多方着力解决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切勿为了赶工期而盲目的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否则势必会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带来影响。所以加强图纸预审,强化图纸问题处理,对于促进施工技术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2.2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管理,切实提高施工技术质量
针对目前部分施工技术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作为施工企业,应采取优胜劣汰的机制,对于不思进取的技术人员及时淘汰,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做好未来技术人员的储备工作。经过强化对其的教育和培训以及激烈的竞争,不断的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应加强先进技术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促进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优化。此外,还需要切实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引导其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切实注重技术质量控制,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3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夯实施工技术质量
在水利水电工程现场管理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施工技术质量的提升,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在施工现场加强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偷工减料的行为必须制止,切实加强对每一道工序质量的检查,仅有确保每一道工序质量达标,才能确保整个工程质量达标。针对施工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进行更改和完善,切实强化技术质量的处理,才能更好地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得以提升和优化。
2.4强化施工技术投入,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
由于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必须在技术上不断的改善和优化。尤其是在施工质量检验措施和设备方面,应切实加强有关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和优化。而在施工中,更需要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质量的完善。例如加强GPS技术的应用,利用其对工程测量进行定位,不仅仅施工进度快,并且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再例如利用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也能更好地储存很多的测量的数据信息,并经过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促进测量数据利用率的提升和优化。同时还能为检索和分析等供给便利,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化全程化的监控,最终有效的提高整个工程的技术实力[2]。
3水利水电工程中强化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分析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加强质量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强问题分析和总结,为保护环境明确思路
就当前来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给周边环境带来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的森林植被被破坏,很多的施工任务实施势必会导致周边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加上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加上为了提高进度和质量,导致环境保护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环保工作难以得到及时的开展,最终影响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平衡,切实加强环境的保护,针对性的确保环保任务得以安全的实施。
3.2加强环保问题的处理,切实提高环境处理成效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施工企业,应切实注重生态因素的研究,紧密结合水利水电施工特点,针对性的制定环境保护方案,并对环境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充分研究在内。而在施工过程中,则需要切实注重防污控制工作的开展,确保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尤其是周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职责需要得到明确,尽可能地将其给周边群众正常生活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将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大气保护以及水源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的工作,确保防尘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并定期的强化施工设备的检查,以防出现漏气和漏油等情景的出现。此外,在整个修建过程中严禁破坏基本农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环保投入,注重环境保护问题的优化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在施工中加强环保方面的投入。首先是在环保制度上得到不断的完善,对环保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从而更好地在整个施工中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控制。其次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工作所需的资金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更好地为环保工作的开展供给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还应切实加强对环保资金的监管,从而更好地为环保问题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就是建立长效机制,尽可能地确保环保问题得到根本性的治理,严禁出现反弹的局面,最终更好地确保环境得以可持续的发展[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经常会面临诸多技术性的问题,并且还会遇到诸多环保性的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控制,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环保方面的投入,尽可能地加强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并为此而不懈的奋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卢锦华.水利水电施工工程技术中问题分析及环境保护[J].山东工业技术,2015(十四):92.
[2]庄伟,鄢旭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探析[J].科技风,2014(十):142.
[3]周拥军,刘明,丁善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科技与企业,2013(十四):203-20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二):
摘要: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进取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必须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进取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酸雨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进取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我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此刻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期望取决于此刻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提高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1]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此刻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日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职责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所以,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我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天然资源的权利,对天然资源的利用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天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靠性,而对天然界的改造本事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必须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可是,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本事,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能够施肥,相反的在必须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天然界的改造本事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应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
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进取呼吁人类应当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本事相适应,奋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经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经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快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期望和各国政府的职责。”“此刻已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研究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3]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异常会议经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
很多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进取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奋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天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天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天然而是与天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所以,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当奋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并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礼貌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礼貌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4]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俭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礼貌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构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5]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提高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景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天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坚持在地球承载本事之内。所以,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研究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本事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景,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当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6]这种观念能够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当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并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可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7页.
[2]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2页.
[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4]马骧聪、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制通论》,学苑出版社,1990年9月,第56页.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0页.
[6]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47页.
(作者:郑海,籍贯:浙江乐清,系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法律系2001级学生.)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三):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目前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落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造成城市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不一样步所致。文章经过深入剖析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出两者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字: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以人为本
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灰尘、臭氧、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很多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排水等废物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加之城市人口密度,废物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将导致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出现不一致的声音。基于此,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当前政府环境规划的重心。
一、城市规划的概述
1、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指以人民以经济发展和社会提高为根本目标,经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从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需遵循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天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优先,强调整体效果、因地制宜,突出环保主题四大原则。
3、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资料。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保护应当以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为主。
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1、生态发展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即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坚持其生产率的本事,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经济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两大方面。
2、资源分配公平性。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为了强调世界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公平分配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对资源,环境要求和权利之间的代际公平,当代资源的要求不能威胁子孙后代的需要。
3、发展本事系统性。发展本事系统性是指以天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们控制资源本事的本事,环境净化本事,经济增长本事,社会需求本事,环境治理本事以及协调各种本事建设。
三、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交通资源优化及空间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基点。空间环境保护和交通资源优化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城市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可分割,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实现城市综合规划与发展的多元化,经过建立多元化、立体化交通系统是全面发展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保护和综合利用城市的不一样天然环境、地形和地貌环境特点,以城市天然生态系统规划为环境资源利用的基础,结合城市特色,进行保护性的山水资源开发和综合治理,促进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精神礼貌的重要措施。
2、城市规划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对于环境保护,城市环境系统的承载本事是指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坚持城市环境结构不发生质量变化,环境功能不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条件下,该城市系统能够承受的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本事,所以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确保一个地区在未来必须环境支持下的最大环境容量,这是供给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3、环境保护平衡发展是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是环境保护平衡发展,这种平衡发展是经过城市规划调整城市环境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布局、比例、数量和增长、下降的手段。城市规划需要充分反映城市环境因素的天然属性,经过对要素的调整和协调来加强城市发展。同时,经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新的环境要素,使城市规划实现多样化,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稳定性。
4、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基于城市环境发展和天然资源之间的动态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系统发展。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佳目标是实现城市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与协同化。
四、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1、城市规划坚持全局性、长期性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要求高效和经济地利用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稳性和合理性。城市对环境资源的依靠比以往任何时候要更加紧密,所以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从长远目标出发,使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中抓住所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不断地发展自我。
2、城市规划以尊重天然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城市的天然环境是城市生存的基础,但往往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水容量,地质分布,植被条件和气候特征都是影响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全面研究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尊重天然环境的发展规律,经过深入了解城市的天然环境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规划。
3、城市污染整治体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重叠的过程,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城市污染治理情景,需要研究城市的资源分配情景和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在合理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等城市污染问题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城市规划。城市污染整治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环境保护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结论: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破坏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社会发展越快,城市规划的复杂性越高,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协调程度也越高。所以,我们应当综合分析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四):
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为城市居民供给良好生活环境的关键。经过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城市天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发展奠定基础。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所以,我们要增加自我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我的奋力。本文对环境保护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现如今,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能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本身和天然环境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一意识的产生和深化进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工程的发展。上世纪末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程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进一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必须时期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在我国经历了漫长时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的发展关系。21世纪初为了解决更加多元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以及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与此相应纲领和基本议程。充分肯定了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纪对外国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理论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产生共识。在多年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国进取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投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我国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目前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保护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包含的领域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能够作为环境保护资料。由于领域各不相同,所以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关于定义天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召开多次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议,会议指出,这一理念既要使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为子孙后代谋福祉,避免由于人类本事的提升导致环境破坏问题越发严重。
二、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国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四大礼貌古国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一向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在必须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并且每年人口数量正在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人口数量过于庞大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根据专家统计,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到达15亿。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问题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首先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约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问题一向是我国发展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将增加子女赡养负担,而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医疗等问题。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亿,这也意味着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
2.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环境建设的和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可是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此刻两个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向致力于环境保护,可是企业随意扩张等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国环境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提升,可是环境工程施工单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于管理,对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和资源因素
社会环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大气污染为例,对我国六百余座城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气到达国家一级标准,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汽车数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此刻我国内陆地区较多,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且空间分配极不均匀,北少南多。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环境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资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所以,应当逐渐提高这三个要素的比例,实现累积增长,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环境发展的重要力气。劳动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劳动力问题也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劳动力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可是却为第一产业的发展供给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上述三个要素中,要优先发展科技,仅有科技得到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稳步提升,从整体上来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没有取得提高,反而下降。科技创新率也在持续下降,这样一来,环境和科技就出现了矛盾,科技创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科技创新,从我国环境发展的实际情景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相应体系也将逐渐完善。环境体制的转型将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进取相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无论是在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是在人均资源利用率方面都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行工业转型,转型过程中必然需要对环境体系进行调整,而这一过程将会遇到重重阻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五):
人们能够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仅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景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提高。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仅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十分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并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景,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天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天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很多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景,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景。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2、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十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供给了保证。
2.2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进取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进取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所以,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提高。保证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提高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经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4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所以,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证做好立法工作,供给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5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2.6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提高,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提高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进取效果。仅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忙农业可持续提高,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提高,保证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六):
1.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畜产品增加,有效供给得到保障
在全国经济发展当中,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副产品在食品市场中占较大比重,肉、蛋、奶总产量约为821.5万t,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其中,占较大比重的生猪出栏量也呈现翻倍增长;同时,外销肉鸡、猪肉也增长至600.0万t,使国内外市场得到了有效供给。
1.2产值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为市场供给了充足的农副产品,更使农户经济收人增长,开始占据农业总收人的半壁江山,成为农业增收的关键,很多畜牧业养殖户经过发展养殖过上了小康生活,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3质量提升,使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
随着农产品整改力度的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全国开展的屠宰场抽检次数增加,在生猪尿样抽检中,共检样出56批次的盐酸克伦特罗阳性,同比降低了0.09%,实现了抽检性率将低至0.30%的目标。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痩肉精”抽检,存在零检出率,保障了全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2.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环境问题
2.1天然资源锐减
当前,随着土地沙漠化、草原侵蚀的日益加剧,草原上的可利用资源相继减少,天然灾害频发。其中,人为破坏占较大比重,是造成草原面积的锐减的重要因素。此外,与人畜禽争资源的情景较常见,造成饲料短缺,养殖成功率降低。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饲料用粮仅占总粮食利用率的13。足以证明当前饲料短缺问题已经威胁到了畜牧业发展。
2.2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养殖户的增多,污水、污染物等的排放量在不断增加,其中隐藏着十分多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流人河流、湖泊等地方将造成水资源污染,为周围的居民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生物多样锐减。
2.3化肥、农家肥出现积压
当前,化肥生产越来越便捷,产量也越来越多,很多化肥厂家可供给送货上门服务,为畜牧养殖户带来诸多便捷,由此,农业生产上使用化肥不断增多,造成农家肥很多积压,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公害严重。
“个人理解,猪的基因工程核心技术之一就是体细胞转基因克隆,从他们做的情景来看,技术体系有了很大幅度的完善和改善,整个技术体系经过他们团队已经提高了一大步。”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郭勇表示。
李奎还表示,由于猪的体形大小、身体生化指标都适合人类疾病的模型,所以猪正在成为人类疾病研究的梦想模型。进一步的研究将继续用猪创制疾病模型,为相关人类疾病治疗奠定科学
3.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对策
3.1进取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扶持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仅有规模化养殖才能使疫病防治更为方便,产业化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要因地制宜,将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真正落实,降低散养比重,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固定发展模式。同时,要对畜牧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发掘山地草多的资源优势,使饲料短缺问题得以缓解。
3.2加强疫病防治力度
免疫使防控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对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的防治与免疫,强制实行免疫病种,坚持“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的免疫原则,及时做好免疫效果的检查与监督,适时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做好免疫记录,使强制免疫制度真正落实,这样才能降低疫病发生率,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3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针对当前众多的畜牧养殖户,要因地制宜,不断对饲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综合饲养模式,实现“种、养、牧、沼气”四位一体的养殖模式,对畜禽废弃物开展无公害处理,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养殖、节俭能源与资源,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创新本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畜牧业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3.4使用环保型饲料,优化经济机构,提高畜牧养殖农户的素养
畜牧养殖户要坚持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和绿色的.养殖经营观念,不将数量作为养殖重点,而是在养殖中注重质量。对饲料进行合理调配,多使用环保型与节俭型的生物饲料,合理喂养,不随意乱用添加剂。畜牧养殖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区域机构与环境标准的统一,不断对畜牧业发展格局进行优化,使土地资源、能源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养殖地域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同时,不断提高畜牧养殖户的素养,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多为其供给技术支持,强化养殖管理,使之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强化其环保意识,加强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减少对周围环保、资源的破坏,从根本上抑制环境破坏行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该文主要介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几点阻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环境保护、资源破坏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表现畜牧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免疫防治、发展生态养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七):
摘要:我国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近年来,国家着重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保护环境的工作正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可是,我国农业环境问题频发,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了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挑战。基于这个问题,笔者对农业环境污染情景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构建生态农业提出一些个人的提议和想法,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供给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并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很多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很多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并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天然水源被污染。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是与农作物有关的,可是农业不仅仅单纯为人们供给食品,还要保证食品安全的问题,并且农业与环境相互协调,在维护国家的资源环境方面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天然物质的循环功能,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不但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并且种出的作物也到达了高效率、高产量、高营养的要求。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提议
1.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异常是省柴灶、沼气、阳光能等技术的很多推广利用,不但有利于净化环境,并且能够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
(2)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需要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3)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应进取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
(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增强人们节俭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
(1)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
(2)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
(3)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4)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本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必须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能够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天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必须经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异常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并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现如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应当从本文提到的上述方面着重研究,加大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八):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供给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农药的使用不仅仅对土壤造成了必须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必须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很多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构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的水土流失,天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天然生态环境带来必须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很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经过天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很多的垃圾产生导致农
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很多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构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能够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很多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很多的天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本事。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经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天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一样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天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农业发展方向。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十九):
河西内陆河流域由东到西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按流域等级划分,这三大水系均为三级流域,马营河作为黑河干流最大的支流,应为四级流域,在那里,重点探讨一下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马营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是黑河和石羊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黑河干流东部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总面积2347平方公里,总人口16。59万,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特点。区内年平均气温5。9度,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95—2246毫米,具有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的显着特征。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9398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值,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144%,余水下行至张掖汇入黑河。
马营河灌区是山丹县唯一的大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2。42万亩,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灌区奠定了必须的物质基础,但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人们对该流域生态的严重破坏,异常是山丹军马场,逐年开荒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与民争食,逐步蚕食包围水源涵养带,目前已扩展到了祁连山脚下,耕地面积已由80年代的30万亩,增加到此刻的40万亩,造成土壤严重沙化。据掌握,仅该地沙暴天气发生率就由70年代的每年5次增加到此刻的每年24次,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的严重破坏,逐渐引发了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暴天气逐年增多。据统计,灌区泉眼湖泊由70年代的3511眼萎缩到目前的125眼,泉水溢出流量由70年代的1。8立米秒,减少到了目前的0。8立米秒,导致部分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亡;李桥水库年拦蓄水量由80年代初的5500多万立米减少到此刻的3800万立米,减少了1000多万立米;祁店水库从1996年开始就无径流调节,只是为了维系1。37万东乐人民的生命,每年从李桥水库调剂300万立方米用于生计。
整个流域自下而上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并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支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威胁到黑河干流的生态环境。所以,马营河支流应与黑河干流的利用与保护同等重要,若支流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可能会破坏水文循环,也不能到达黑河流域乃至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流域水资源的承载本事
马营河属黑河水系,是山丹县境内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河道全长176公里,综贯山丹县全境,水资源总量9398万立米,而流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总量为10900万立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严重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本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水利的观念一向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水漫灌、串灌、明浇夜退的灌水陋习长期束缚着灌水方式的革命性突破和超越发展。以李桥水库为界,上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用水矛盾也很尖锐,上游水的浪费大的惊人,仅有40%的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其二,马营河流域内河床下切,水利设施基础掏空,上下游左右岸水土流失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坡地径流的汇集,缺乏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有效拦截,入河泥沙很多增加,加快了水库淤积,至目前李桥水库已淤积泥沙300万立米,严重影响到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其三,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流域水库上游缺乏控制性枢纽调蓄工程,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有些村社仍然沿用土渠或天然河道输水,使很多水被渗漏、蒸发掉了,水量损失较大。
其四,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失调,高耗水作物和高耗水企业使水资源总量不足,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研究水资源条件,农村人口的迅速膨胀,新的城市消费群体对给水需求的增加,导致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协调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山丹县解放初期有人口5。74万人,到此刻已增加到20。21万人,增加了14。47万人,增长252%;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从50—6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又使得到致富机会的农民更加过度地开垦草地、坡地,上游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下游保灌面积却越来越小,东乐乡6。0万亩土地沙化,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昔日绿洲面临沙化的危机。以牺牲下游的生态系统来换取上游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其五,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也相应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一些湖泊、湿地消失,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19米,井深发展到250米。祁家店水库出现库水倒灌现象,不得不从20xx年开始把调水以来每年3月1日开始的轮期推迟为4月15日以后,以减少库水倒灌,保证下游的灌溉。
所以,不论是水资源的的浪费,水环境的恶化,还是区域人口、数量、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远远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本事。
二、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应对不堪重负的水资源,应对有限的供水本事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办法经过建设水市场来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俭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事。
三、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经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运动,张贴节水标志和节水
标语,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病在下游,根在中上游,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湖泉打井,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流域内打井要建立监理制度,合理布井,制定取水标准,改善水量计量手段,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5、经过灌区改造,加大上中游节水工程的比重和力度,异常是上三坝灌区要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俭用水,把节俭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和生态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贡献。
6、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在马营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8、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本事。
9、对于上游异常是军马场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污染防治费,控制面源污染,恢复和保护好大马营滩地的植被,涵养水源,发挥湿地的自净功能,减少上游对下游的污染,以水环境承载力的提高推进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
10、进取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二十):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一样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本事,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天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1进取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俭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俭用水意识。
2.2进取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进取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进取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必须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提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进取性。
2.3进取保护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所以政府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设置好农业领域的区域划分工作。针对加以使用农业生产的区域,严禁外来的企业或工厂单位进入耕地区域,保障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政府职能单位要对自我的农业区域做好规划,划分好农业生产的红线。针对每一位实际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必须的指导和帮忙,确保每一位农户以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种植作业。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处理上,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一位农户都有水资源加以使用。此外,职能单位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每一位农户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污染破坏现象。仅有从根本上做好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二十一):
人们能够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仅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景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提高。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仅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十分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并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景,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天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天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很多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景,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景。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2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十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供给了保证。
2.2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进取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进取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所以,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提高。保证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提高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经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4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所以,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证做好立法工作,供给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5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2.6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提高,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提高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进取效果。仅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忙农业可持续提高,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提高,保证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2]宋洪远,金书秦,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礼貌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33-4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二十二):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之违反生态规律,滥用资源,必然导致人与天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仅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天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本事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天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从资源方面看,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气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贴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5)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最严重的长沙、南昌等测得的PH值曾到达2.9。
三、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条件的总和。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环境为人类供给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仅能为经济活动供给物质资源,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全世界有许多优美的天然和人文景观,征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境简便,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经济越增长,对于环境舒适性的要求就越高。
2.生态环境供给人类话动不可缺少的各种天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作为必须社会主体的人以及人的生产劳动,总要有必须空间和各种物质的、能量的资源,仅有劳动向天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供给保证。大自然慷慨地供给给我们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生态环境经过对社会生产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时,就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天然环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相反,环境保护好了,就能够提高天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本事,就有可能水远利用这些资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与此同时,保护天然环境需要经济发展,仅有发展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的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
4.生态环境具有自净功能。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即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土地、江河、森林、矿藏等是天然界给予人类的资源,但天然界不能赐给人类产品。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我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经济活动在供给给人们所需产品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限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这些副产品一时不能被利用而被排入环境,成为废弃物。环境经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化、生物反应来消纳、稀释、转化这些废弃物,体现了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功能,人类将无法生存。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与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进行下去。
(2)制定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环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加快了环境与资源的立法速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了较完善的中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3)加强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环境质量的变坏,不仅仅制约经济的发展,也危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首先要在经济活动中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增加环保投资。第三要明晰资产权关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控制人口是减轻环境压力的重要措施,当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人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人口增长超过天然界承载时,人口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便会使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5)合理布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在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经过合理的工业布局,规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技术变革,从被动应付环保法规和标准向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发展,大力推行“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工艺技术和清洁能源,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废物的排放,适应“绿色环保”潮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一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利用(资源)”的良性循环。
(7)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在农业方面,要继续推广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开发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灾害的本事,逐步建立集约化农业;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把草原建设与防沙、治沙结合起来,防止沙漠面积扩大;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大力开展节水和旱作农业,重视创造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经验。
(8)降低能源消费,开发利用水资源。在能源消费方面,要实施能源开发与节俭并重的原则,经过节能措施发展能源新技术,奋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率。要推行天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增殖并重的政策,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运用市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9)强化行政管理,深化环境教育。总量控制与绿色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环境目标实现的两大举措,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总负责,做到“职责、措施、投入”三到位;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重视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严格管理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工业污染治理,减少“三废”及噪声污染。
五、结论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并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可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迄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尊重天然,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天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与保护问题及其对策.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23(4)48-52.
[2]王宗耀.浅谈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21.
[4]左小平.保护峨态妹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xx09(上半月版)总第253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二十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供给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农药的使用不仅仅对土壤造成了必须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必须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很多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构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的水土流失,天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天然生态环境带来必须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很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经过天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很多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
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很多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构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能够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很多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很多的天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本事。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经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天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一样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天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xx(6):8-10.
[2]李敏.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36(5):145-148.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xx(15):23-2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二十四):
人们能够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仅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景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提高。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仅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十分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并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景,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天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天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很多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景,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景。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2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十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供给了保证。
2.2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进取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进取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所以,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提高。保证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提高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经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4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所以,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证做好立法工作,供给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5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2.6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提高,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提高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进取效果。仅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忙农业可持续提高,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提高,保证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2]宋洪远,金书秦,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礼貌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33-41.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21.
[4]左小平.保护峨态妹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xx09(上半月版)总第253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二十五):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之违反生态规律,滥用资源,必然导致人与天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仅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天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本事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天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从资源方面看,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气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贴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5)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最严重的长沙、南昌等测得的PH值曾到达2.9。
三、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条件的总和。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环境为人类供给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仅能为经济活动供给物质资源,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全世界有许多优美的天然和人文景观,征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境简便,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经济越增长,对于环境舒适性的要求就越高。
2.生态环境供给人类话动不可缺少的各种天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作为必须社会主体的人以及人的生产劳动,总要有必须空间和各种物质的、能量的.资源,仅有劳动向天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供给保证。大自然慷慨地供给给我们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生态环境经过对社会生产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时,就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天然环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相反,环境保护好了,就能够提高天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本事,就有可能水远利用这些资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与此同时,保护天然环境需要经济发展,仅有发展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的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
4.生态环境具有自净功能。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即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土地、江河、森林、矿藏等是天然界给予人类的资源,但天然界不能赐给人类产品。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我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经济活动在供给给人们所需产品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限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这些副产品一时不能被利用而被排入环境,成为废弃物。环境经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化、生物反应来消纳、稀释、转化这些废弃物,体现了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功能,人类将无法生存。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与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进行下去。
(2)制定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环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加快了环境与资源的立法速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了较完善的中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3)加强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环境质量的变坏,不仅仅制约经济的发展,也危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首先要在经济活动中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增加环保投资。第三要明晰资产权关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控制人口是减轻环境压力的重要措施,当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人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人口增长超过天然界承载时,人口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便会使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5)合理布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在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经过合理的工业布局,规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技术变革,从被动应付环保法规和标准向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发展,大力推行“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工艺技术和清洁能源,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废物的排放,适应“绿色环保”潮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一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利用(资源)”的良性循环。
(7)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在农业方面,要继续推广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开发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灾害的本事,逐步建立集约化农业;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把草原建设与防沙、治沙结合起来,防止沙漠面积扩大;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大力开展节水和旱作农业,重视创造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经验。
(8)降低能源消费,开发利用水资源。在能源消费方面,要实施能源开发与节俭并重的原则,经过节能措施发展能源新技术,奋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率。要推行天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增殖并重的政策,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运用市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9)强化行政管理,深化环境教育。总量控制与绿色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环境目标实现的两大举措,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总负责,做到“职责、措施、投入”三到位;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重视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严格管理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工业污染治理,减少“三废”及噪声污染。
五、结论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并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可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迄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尊重天然,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天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与保护问题及其对策.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23(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