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故事

中华美德故事(精选35篇)

时间:2024-01-18 20:56:30

  中华美德故事(一):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小孩,十分聪明,也十分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父亲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小孩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父亲之后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父亲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小孩,好小孩,你真是一个好小孩,以后必须会很有出息。”

  中华美德故事(二):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一样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教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教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之后,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中华美德故事(三):

  颜真卿是唐代名臣。他深明大义、志节凛然,是一位忠义之士。

  公元782年,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并自立为王,颜真卿由于得罪了权臣,被派去执行一项十分危险的任务—劝李希烈投降。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却毅然理解了这一使命,亲朋好友都替他担心。到了叛军那里,颜真卿遭受到李希烈手下的谩骂与恐吓,可是他镇定而又勇敢的气度,反而让李希烈敬畏不已。之后有人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唐朝德高望重的太师,相公您称王称帝,而太师他自我就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宰相的人选,除了颜真卿,还有谁会比他更适宜”

  颜真卿听到这番话之后,十分愤怒,大声呵斥他们不知廉耻,他说:“难道你们不明白我们颜家都是忠烈之士吗颜家的子弟只明白要守节,牺牲生命也绝不变节,我怎样可能理解你们的利诱!”最终,李希烈以死相威胁,颜真卿还是不为所动,他事先写好了遗书,作了必死的准备。叛贼看他毫不屈服,便杀了他。在生命的最终一刻,颜真卿仍在大骂他们是“逆贼”,当时,他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

  颜真卿坚持操守、刚强不屈的气节让后世的人们永久追念。颜真卿还是中国书画的书法名家,他的“颜体”字如其人,方正刚劲,洋溢着浩然正气。

  中华美德故事(四):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能够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以往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所以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理解皇帝的复试时,把情景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之后皇帝了解到这个情景,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中华美德故事(五):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十分悲伤。他本就十分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向不离左右,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异常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异常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父亲必须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那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我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我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中华美德故事(六):

  查道是宋朝的一名官员。年轻的时候,查道去参加科考,家里没钱,他的亲戚凑了三万文钱给他,作为进京赶考的费用。查道在赶考途中去拜见父亲的老朋友吕翁,很不巧吕翁刚刚去世,家里穷得连为他下葬的钱都没有,吕翁的哥哥打算卖掉自我的女儿来办理丧事。查道明白这件事后,便拿出所有的钱财,帮忙吕翁家人办理了丧事,使他们不用再卖掉女儿,之后又帮吕翁的哥哥操办了女儿的婚事,吕翁一家人对查道十分感激。

  查道在官府任职后,他的一位老朋友去世了,因为家中十分贫穷,把女儿抵押给别人做了丫鬟。查道明白此事后,立刻替朋友的家人赎回了女儿,并穿针引线,让这个女孩嫁给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之后,查道为了帮忙穷苦的人,不惜花掉所有钱财,还卖掉房子,搬到茅草屋里去住。

  查道的义举感动了很多人,他乐善好施的名声就这样传播开来。

  中华美德故事(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教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教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当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教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我的教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教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我对教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我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英国强盗把一种叫的,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的?。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提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天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小孩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小孩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小孩又说:“您说,应当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小孩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小孩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教师啊!”

  中华美德故事(八):

  美德是人们充满向往、无比渴望的。美德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乐于助人、有的人很坚强、有的母亲很勤劳……在我身边也发生过一件无不足道德小事。

  这天清晨天气晴朗,我和奶奶、老太婆一齐乘坐地铁去南京玩。因为是星期天所以地铁上的`人很多,上去时座位早已被坐得汇成商学院的。我们抓着扶手,站在三位年轻人身旁,一位男青年望着老太婆似乎在想:我身旁站着这么年迈的老太太,如果我不让座心里必须会十分惭愧。就在这时这位男青年果真伸着手对头发苍白的老太婆说:”老太太您老了不宜站着,您坐。“之后两位女青年微笑地对我和奶奶说:”您带着小孩,她又小,您年纪也大了你们坐。“我心想:这三位年轻人真有美德。

  美德不仅仅是乐于助人还是诚信。一节品德课上教师为我们讲了一个既诚信又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士的工作很繁忙,又想天天都买彩票,就托人帮自我买。最终一次,被托买彩票的人重了一百多万元的大奖。她完全能够在无人知晓的情景下再买一张彩票,把重奖的彩票给家人去对换。可她却把一百多万元寄给了那位女士。听完了故事,我心想:真是人与人之间诚信比金钱更重要啊!

  中华美德故事(九):

  前不久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触。异常是其中的诚信篇让我认识到了诚信的可贵。其中有一个故事名称叫《曾子杀猪》,讲的是孔子的徒弟曾子诚实守信,教育儿子时竟因妻子哄小小孩的一句话:“回来我给你杀猪吃。”便把猪给杀了,来实现承诺。之后他的儿子也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让人十分信任与尊敬。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狼来了的故事,那个爱撒谎的放羊小孩,只为多次骗人,最终他的羊全被吃掉了。真是应了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然而,此刻的很多人为了金钱而不讲信用,如:黑心奶粉、地沟油、瘦肉精,还有穿的黑心棉等等,都是一些商家为了赚钱,而不讲信用,害得我们老百姓吃苦,我母亲成天一买菜就会唠叨,“你说啥能吃,你说还能买啥?”一买电器就会问,“老板,不会是假的`吧?”让人们什么都不敢买,买了也不敢用,唯恐伤到人。

  这些唯利是图的人,害得人们真假难辨,真是太令人生气了,可是一次次的欺骗,只会让人更警觉,会让人们的眼睛更亮,从古至今,仅有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这是真理,那些不讲诚信的人们快点觉醒吧,否则你们会输得很惨的,因为仅有“诚”才能取“信”。

  中华美德故事(十):

  讲礼貌,懂礼貌,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它要求我们注意自我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在我们班,就有那么几个不礼貌的同学。

  排在头号的当数班上的”邋遢大王“。同学们叫她”邋遢大王“是有原因的,她不仅仅每一天穿的衣服皱皱巴巴邋里邋遢,并且很少洗手,异常是教师上课时,她总是趴在地上或坐在窗台上,教师说她她也不听,屡教不改,根本没把教师放在眼里。因为她老这样,我们班几乎没人跟她玩。好几次,看她那副我行我素的.样貌,我都想:要是我是教师,我会先平息怒气,跟她好好谈谈,让她明白什么是礼貌行为,什么是不良行为,我还要送她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真期望她能像动画片《小邋遢》里唱的那样:”忽然有一天,小邋遢变了,邋遢大王她不邋遢,我们大家喜欢她。“那样的话,我们都愿意跟她做朋友。

  另外,我们班有些同学爱讲粗话,动不动就爆*,习惯成天然后,几乎出口成脏,听的人觉得刺耳,而他们自我还察觉不到。我有段时间也受影响,跟着说脏话,还不以为然,教师和母亲批评了我几次后,我渐渐意识到自我的错误,慢慢改了不少。期望我们一齐改掉这个毛病,让我们班变得更礼貌。

  西班牙作家松苏内吉说,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礼貌人!

  中华美德故事(十一):

  在《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呢?这一句话来自“游子吟”这首诗里。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父母的爱既温暖,又伟大。父母往往是那么令人敬佩。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总把小孩放在第一位。父母的爱是那春天的阳光,不让我们受到刺骨的寒风给我们带来的寒冷;父母的爱是一把伞,这把伞不让倾盆大雨淋湿我们;父亲是船,母亲是帆,他们让我们游遍大江南北。我们在父亲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逐渐生长。父爱是一棵大树,让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下长大,母爱是一滴清水,滋润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不受一点污染。

  长大后,我们应当好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是,有些人不懂得洁身自爱,经常因一点小事而想不开,想放弃自我的生命,想放弃自我的前途。就在这个时候,你又没有想到你的父母。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个你、我、他。这使我想起了一首歌。“世上仅有爸妈好,有爸妈的.小孩像快宝,投进爸妈的怀抱,快乐享不了”。是啊,有父母多好!只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父母对小孩总是心软的,对小孩的乞求总是有求必应的。即使一开始铁定了心,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答应小孩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那样的任性、放肆。可是,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我们,而是加倍奋力地教导我们。

  但我们的父母生病时,还坚持去上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父母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到:我要让我的小孩快乐。父亲母亲,您们辛苦了,感谢您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永久不会忘记那深沉的父爱与母爱。我们要以最好成绩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愿天下的父母幸快乐福,开开心心!

  中华美德故事(十二):

  记得肖复兴说过“读书,能够寻找一块洁净地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能够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的尽情的飞翔。”这段时间以来,我阅读了很多的书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德书》。

  这本书让我逐渐的走向了光明完美的道德世界,也让我从一个个趣味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本中书经过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以及诗篇,还有寓言、童话等引人入胜的丰富资料,让我充满好奇心,睁开了秩嫩的双眼,展望人生中的道德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许多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看了《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故事。我觉的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的是久洗的'旧衣;吃的是普通饭菜;住的是简陋的屋子;坐的是瘦马破车。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坚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要明白,节俭难,而三十年如一日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一国之宰相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以他们的光辉榜样赋予“节俭”更丰富、深刻的意义。唐朝的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曾先后二百多次上书指谪唐太宗的过失,他提出欲“求国之安”必“戒奢以俭”的观点。__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仅有几件汗衫和破袜子;骁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更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这样的例子还能够举出许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居显赫之位而以俭为本,以俭自约,读后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节俭”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德。“戒奢以俭”是“修身齐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诀,更是“治国平天下”必不可少的“法宝”。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只顾装点自我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我的道德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是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色,笑着解释说: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俭用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

  “勤俭自强”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只喊着要学生们弘扬美德、勤俭节俭;要让勤俭节俭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他们的一生。

  中华美德故事(十三):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下头让我们来看看传统美德的故事吧。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应当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坚持肃穆恭敬的态度。之后,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可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仅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礼貌提高。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必须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坚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证明为了重信义能够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进取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一样,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小孩,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必须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样不极其珍惜!小孩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小孩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小孩坐在自我身边,若小孩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样得了呀!”小孩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中华美德故事(十四):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要传承这些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

  我很庆幸自我能结识这本书,它蕴含着许多的中华美德,以及最具有说服力的名人小故事。在当今社会中有许多的中国人还牢记着中华美德,所以至今还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此刻有的小学生对此很重视,可是有的根本就不把它放在眼里。今日我就要针对这两种情景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书的第一讲里明确指出要做个尊老爱幼的人,我们且不说尊老,来说说爱幼。“爱幼”顾名思义是爱护幼小的意思。我们身边有许多小朋友,可我们有没有爱护他们呢?我亲眼瞧见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事。

  一个烟雨蒙蒙的午时,我们放学回家。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降雨使得大多数同学没带伞。一路上到处都是抱怨声,我暗自高兴,因为我带伞了。不一会儿一朵朵伞花绽放了出来,同学们都钻进了别人的伞底下,街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我站在那儿等我的同学,飘飘洒洒的雨丝掀起了铺天盖地的珠帘,透过这细纱般的珠帘,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二年级的小同学正焦急的等待着家长,我靠近了一点,雨水顺着他那圆圆的小脸蛋淌了下来。雨骤然间下大了,正当我跑着想去帮他时,忽然一声稚嫩童音传过来:“哎呀,某某某,你怎样淋湿了!”我停住了脚步。一瞧,一位胖胖的小女孩握着把小花伞奔了过来,溅起的泥水弄脏了她的裤子她也全然不顾。“父亲还没来么?喏,这把伞给你先打着吧!”她把伞送给小男孩后,转身奔跑着消失在雨幕中去。在她转身的一刹那,我看见她肩上的端端正正的“二道扛”,被雨水冲刷的格外耀眼。再看看我肩上的“三道扛”真是后悔当时没有一个箭步冲上前去。这短短的两句话,令我惊讶万分,她才二年级呀,还是一个被人爱护的小女孩儿,居然有如此高尚的美德,平时仅有在书上看得到,未曾想过竟真有此事,真是难得。

  看见这件事情,我的心里真像是有千言万语,如果说世界上作恶的人能真正懂得中华美德里所讲的尊老爱幼,能想到做坏事给别人带来的后果,我想世界上的'恶人也不会增加了。反过来,会发生更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是吗?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任之本与!”期望这句话能让每一个人牢记于心,才能够做到扬孝悌美德,做尊老爱幼的人!

  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能够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当后悔,我不期望自我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日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教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母亲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此刻想想多不应当呀,孔子以往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仅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他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十分引人入胜,它即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礼貌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这部书经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愉,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终最终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教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我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最终成功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学家匡衡壁借光,远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仅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的果实。

  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景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力径,我们仅有艰辛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中华美德故事(十五):

  美德从哪里来读了这本《奔跑的快乐》你就明白了,因为它是27位儿童文学家书写的100位美德少年的故事,每一篇都会让你触动心弦。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被分为了十几个小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爱之名”这一小章,主要讲了一位叫徐爱的少年,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不堪承受生活的重荷竟不辞而别,徐爱虽然很想母亲再回来,可她并没有抱怨上苍对自我的不公,仍和爷爷奶奶一齐勇敢应对困苦的'生活,帮忙爷爷奶奶分担家务。当她上高中时,就下决心要回报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可爷爷却在这时得了肺癌晚期,也许是她名称里有个“爱”字吧!徐爱尽心尽力的照顾着爷爷,可爷爷还是离开了人世,于是徐爱又下决心必须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挽救像爷爷这样得病的人。于是,她就向着这个目标奋力……

  读了这个故事,我敬佩徐爱她那不被命运的不公而绊倒、而屈服的精神。看到那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小区前面的林荫道上,一向有一位残疾的叔叔在练习走路,听闻他是被车撞的,不管春夏秋冬,总能看到这位叔叔蹒跚的身影。几年下来了,由于他的坚持,一开始连站立都很困难他,此刻已经能自我缓慢的行走了。经过书本上的故事和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迹,让我明白了,不管发生多大的困难,只要你对自我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向着自我的目标去奋力,去拼搏,即使仅有一丝期望,也还会从黑暗中走出来!

  这就是美德,是人不可缺少的,它不仅仅感动了你我,还滋润了那原先破碎的心!从此刻起,让我们去与美德相约吧!

  中华美德故事(十六):

  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一生为官清正无私。《宋史》记载,京城开封府流传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王老包”。

  广东端砚为百砚之首,北宋时已成为朝廷贡品,端州地方官每年都要乘机从百姓身上无偿地敛取几十倍于贡品数额的端砚,拿到京城去,为升迁拉关系、疏关节、贿赂高官显贵。百姓们一年的劳动被他们夺去,生活苦不堪言。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很快下了一道布告,命令地方官吏必须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端砚贡品,不得多收。任意搜刮百姓端砚的严办。包拯以身作则,在端州为官数载,离任时连一方端砚都没有带走。

  包拯到家乡庐州做知州,由于他的堂舅平日横行乡里,到任后接到告他堂舅的状子雪片般飞来,而他的堂舅却以为有外甥做靠山,恶行更加有恃无恐。包拯将堂舅抓到府衙,亲自审问,依法处以鞭刑。堂舅疼熬可是,死在鞭下。在堂外观望的包拯亲戚心惊胆战,从此再无一人敢依仗包拯的权势胡作非为了。

  包拯做京城开封府知府时,为使百姓告状顺畅,大开府衙正门,让告状者能够直进官衙递状诉情,避免了官吏从中作梗索赂。由于包拯为官清正,加之性情刚毅,皇亲贵戚、内廷宦官仗势欺人的行为收敛了不少。

  包拯到开封上任不久,天降大雨,冲毁房屋上万间,开封城内汪洋一片。水退后,包拯立即带人查看灾情原因。原先贯通开封城的'惠民河,由于流经城郊的两岸风景秀丽,被京城的达官显贵圈起来盖成一座座典雅的园林别墅,然后在河中修堤,将河水围成私家的花园小湖,供其享乐。惠民河由此被完全堵塞起来。水害原是人害,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可又敢怒而又不敢言。

  包拯不畏权势,明知两岸的园林别墅是朝中显贵所建,仍张贴告示,命令惠民河上的亭台楼榭、围湖堤埂全部拆毁,疏通河道,拖延不办者惩。权贵们慌乱起来,有的公开对抗,有的坐岸观望,有的挖门子托关系,有的甚至私改地契上的步数,以证明所占河段是他的私产。包拯丝毫不为所动,分别查清了地契的造假者,上奏朝廷,严惩了这帮家伙。包拯对违法官吏严厉的惩处震惊了那些企图顽抗的显贵们,纷纷拆掉了建在河上的亭台楼榭,平毁了堤坝,使惠民河又变成了一条通畅的河流。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虽身居高位,但他的衣服、器用、饮食与没有做官时一样。他在晚年训诫后世子孙:“凡有作官者,如贪脏枉法,不准进包家门,死后也不准葬在包家墓地。如不遵照我的话做,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为官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成为我国历史上“清官”的化身,被编成脍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民所传颂。廉洁、清正、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为官者应遵循的美德。

  中华美德故事(十七):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就应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持续肃穆恭敬的态度。之后,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可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仅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礼貌提高。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必须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持续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证明为了重信义能够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用心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中华美德故事(十八):

  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天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小孩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小孩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小孩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小孩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小孩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教师啊!”

  中华美德故事(十九):

  岳飞精忠报国

  金兵攻城掠地,烧杀抢掠的消息不断传到相州陰陽(今属河南)岳飞的家乡。自幼习武研读兵书的岳飞再也抑制不住报国杀敌的心,参加了抗金队伍。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操劳一生的母亲。临行,深明大义的岳母为让儿子安心杀敌,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你一生的志向就在这四个字里面了,”岳母说,“我的期望也在里面了。只盼你早日传来杀敌立功的喜讯。”

  岳飞凭借他作战的英勇和韬略,很快成为抗金队伍年青的将领。

  1127年,岳飞率岳家军渡过黄河,与义军的八字军联合攻打金军。战斗中,岳飞将金军大将拓跋耶乌抓下马来,惊得金军弃甲而逃。

  1129年,为灭南宋,金军将领兀术率大军渡过长江,建康(今南京)、镇江、杭州、越州、定海纷纷攻陷。贪生怕死的宋高宗一路逃命,亡命途中还想与金议和。岳飞难忍亡国的仇恨,率岳家军与金兵殊死激战,连胜六仗,将金兵赶到长江边。之后,岳飞又与韩世忠合作,韩世忠在镇江黄天荡围住金兵十万,岳飞在建康郊外大败金兵,收复了建康。从此,金兵听到岳家军的名称便心惊肉跳。

  1140年,为收复江南失地,岳飞与儿子岳云率军渡过长江,到河南郾城,准备与金军决战。

  这次决战非同小可,宋军胜,金军就会被赶过黄河;金军胜,宋军就会败退长江以南,南宋朝廷便岌岌可危。

  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决战,还将训练多年的战阵“铁浮图”、“拐子马”带到郾城。“铁浮图”就是铁甲骑兵,士兵和战马头戴铁盔,身披双层重甲,战马以皮绳相连,上阵冲杀,刀槍不入,像一堵铁墙横扫敌阵。“拐子马”就是轻骑兵,配在“铁浮图”两翼,当“铁浮图”冲乱敌阵后,“拐子马”便在乱军中驰骋冲杀。

  金兀术怪异的战阵没有吓倒岳飞,他用极短的时间训练出一支使用长柄利斧和钩镰槍的队伍,来对付“铁浮图”和“拐子马”。

  决战开始了。金兀术自信地令士兵吹起进攻的号角。在充满杀气的号角声中,“铁浮图”像山一样压向了岳家军。

  岳飞下令擂起战鼓,战鼓震动了大地,令金军的号角变成了扰人的蝉声。一支步兵出此刻岳家军阵前,手执长柄利斧和钩镰槍,怒目躬身,等着金军的“铁浮图”冲来。

  两军冲撞的一瞬间,岳军兵士敏捷地钻入敌阵,飞快地挥斧砍战马的马腿,用钩镰钩立刻骑兵的盔甲。皮绳连着的铁骑一匹马的马腿被砍断便倒下一片;穿着厚甲的金兵被钩镰槍钩下马站立不起,只等着岳家军砍他们的头颅。战场上金军被杀得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此战不久,岳家军在朱仙镇再败金军。金军草木皆兵,如丧家之犬逃到黄河北岸。宋军在黄河南岸军旗猎猎。岳飞豪情万丈地指着北岸鼓励将士:“我们要一向打到金人的老巢黄龙府,在那里开怀痛饮。”

  金军上下哀叹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成了金国灭宋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就在收复中原失地指日可待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害怕岳飞功高威胁到他的皇位,便在奸臣秦桧的怂恿下,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

  这哪里是得胜“班师”,分明是临阵撤军,拱手将收复的失地再送给金人。岳飞悲痛欲绝,愤然道:“十年奋力,一旦付诸东流,收复各州,一朝全部丢弃。社稷(ji)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临安(南宋临时的都城)不久,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入狱,1141年农历12月29日深夜,将岳飞毒死在风波亭。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

  岳飞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取义成仁。“精忠报国”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毕生追求的美德。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

  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一样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教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我,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终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一):

  【阿寄报主】

  老仆阿寄。艰苦不辞。经商教子。婚嫁如仪。

  【原文】

  明阿寄、徐氏仆也。徐氏析产。伯得一马。仲得一牛。季寡妇。得阿季。年五十六矣。寡妇泣曰。马则乘。牛则耕。老仆何益。寄曰。主谓我不若牛马耶。乃画策营生。历二十年。积资钜万。且为延师教子。婚嫁皆如礼焉。

  许止净谓阿寄具绝大理财本领。而屈身厮养。主人辈视之。牛马不若。倘非寡妇一泣。激其义勇自献。岂不将终其身、善刀而藏。老死于鸡栖豕栅间耶。是知古今来、埋没于庸耳俗目中者多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一个名称叫阿寄的。是徐姓家里的底下人。徐家弟兄们分家的时候。大房里分得一匹马。二房里分得一只牛。小房里丈夫已经亡故了。寡妇分得了阿寄。这时候。阿寄的年纪。已经五十六岁了。寡妇就哭着说。马是能够骑坐出门的。牛是能够耕种水田的。仅有我分得了年老的用人。有什么益处呢。阿寄听了说道。主人说我及不来牛和马吗。就替主人筹划了计策去做生意。过了二十个年头。就积蓄得有动万两的银子了。并且替主人请了一个教书的先生来。教小孩们读书写字。一切婚男嫁女的事务。都照着规矩做。丝毫也不缺少的。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二):

  严慈有方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务必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一样,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小孩,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必须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样不极其珍惜!小孩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小孩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小孩坐在自我身边,若小孩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样得了呀!”小孩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三):

  赵轨杯水

  赵轨酬值。驻马待明。父老挥涕。杯水饯行。

  隋朝时候。有一个姓赵名轨的人。在齐州的时候。做着刺史下头的佐吏官。东边的邻舍。有株桑树结了子。那桑子熟了。落在他的家里。赵轨就把桑子尽数拾起来。送到邻家去还他。之后在原州地方。做了掌管军队的官。夜里骑了一匹马行走。那匹马走入田里。把田里的稻子踏坏了。赵轨就停着马。等到天亮了。访着那稻子的主人翁。算给他价值才去。之后赵轨被皇帝召了朝廷里去。送他的父老们。一齐流着眼泪说。我公和水一般的清洁。所以我们不敢拿壶酒来相送。请用一杯清水饯别你。可好吗。赵轨笑着把那杯水喝下了。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四):

  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五):

  【张桓詈盗】

  张桓被获。拥见渠魁。抗论逆顺。百折不回。

  【原文】

  元张桓、字彦成。汝宁盗起。袭获桓。罗拜请为帅。勿听。拥至渠魁前。桓趋据榻坐。与抗论逆顺。其徒摔桓起跪。桓詈叱厉声。且屡唾贼。贼不忍杀。谓曰。汝但一揖。亦恕汝死。桓曰。吾岂肯听汝诱胁而折腰哉。遂被杀。

  顺逆之分。即义与不义之别也。山贼久知桓名。特袭获。因拜请为帅。岂不可乘机利导。使入于义乎。乃避不义之嫌。竟与其渠魁抗论逆顺。贼欲得其一揖。而宁死不可。贼称张御史真铁汉。不亦宜乎。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有一个姓张名叫桓的人。表字就叫彦成。汝宁地方发生了强盗。这班强盗们、乘张桓没有防备的当儿、把他捉了去。大家团团的围拜着。要请他做元帅。张桓不肯答应。强盗们又把他蜂拥到强盗头儿的面前。张桓就走过去。在一只榻子上坐下了。和强盗的头儿辩论着顺逆的大道理。强盗头儿的手下人。把张桓拉下去跪了。张桓大声地骂着。并且屡次用口涎去唾那强盗。这时候、强盗们还不忍杀他。就对他说。你只要行一个长揖的礼。也就饶你的死。张桓说道。我那里肯听你的诱惑和压迫。来向你行礼呢。于是就被强盗们杀死了。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六):

  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就应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教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我的教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教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我对教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七):

  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我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八):

  儿童传统美德故事:郑濂碎梨

  明朝时候。郑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他家里的大门上。旌表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字。太祖皇帝召了郑濂来问着他道。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郑濂回对道。大约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问郑濂用怎样样治家的法则。郑濂回对说。仅有不听妇人家的言语罢了。太祖皇帝听了很欢喜。就送他两个梨子。郑濂拜谢着。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时候。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了他去。看他有什么举动。那里晓得郑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齐出来谢恩以后。便放下了两大缸的清水。把两个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大家分着喝了。太祖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十分的喜欢。

  儿童传统美德故事:廷机教弟

  明朝的李廷机。做了大学士的官。他的弟弟。是一个白衣人。打从家里到了京城里来问候他的哥哥。就戴了新鲜的方巾。穿了新鲜的衣服。进去拜见。李廷机问了他家里的事情。和寒暄慰劳的言语。讲完了以后。见了他弟弟的方巾衣服。很为奇怪。就问他弟弟道。你是不是已经进了学、中了秀才吗。他的弟弟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机又说。你是不是纳了粟、捐了官职吗。他的弟弟又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机问他弟弟原先的帽子。到那里去了。他的弟弟说。放在袖子里。李廷机说。你仍旧戴这个好了。不要跟着世俗去做。他的弟弟奉了命。就立刻把帽子换下了。丝毫没有为难的神气。

  儿童传统美德故事:董永卖身

  汉朝时候,有个姓董,名叫永的,天性十分孝顺。家里很穷苦,他的父亲死了,没有钱筹办丧葬,董永就出卖自我的身子,把卖得的钱葬他父亲。

  等到葬了父亲以后,便去偿还卖身钱的工价。走到路上,忽然逢着了一个女子,她说自我情愿和董永结为夫妻,便一同到了债主家里去做工。债主吩咐他织本色的重绢,满了三百疋,抵过了卖身的钱,方才准他回家。哪里晓得董永得了女子的帮忙,不消一个月工夫,就统统织成功了。债主十分奇怪,就准董永回去。

  到了那槐树下,就是从前和女子相会的地方,那个女子就辞别了董永说道,我就是天上的织女,天帝为了你的孝顺感动了他,所以叫我来帮忙你的。说完话,就腾上天空去了。

  儿童传统美德故事:丁兰刻木

  汉朝时候,有个姓丁的人,单名叫做兰,是河内地方的人。他的父亲母亲早已亡过了,丁兰就把一块木头,雕刻着他父亲母亲的形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和生前一样。

  有一天,邺的地方,有个叫张叔的,来向丁家里借东西。这时候,却巧丁兰不在家里。丁兰的妻子,就向着木像面前问筶,木像不肯允许。张叔刚刚是吃酒醉了,就生了气,骂着木像,并且又打了木像好几下。

  等到丁兰回到家里,看见了木像的脸色,似乎很不高兴的样貌。问他妻子,才晓得这个缘故,丁兰就用力去打张叔。衙门里的差人来捉丁兰了,木像的眼睛里,竟水汪汪的流下眼泪来。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感神明,就奏明皇上,皇上下诏,叫把丁兰的形像画上去。

  儿童传统美德故事:孟宗哭竹

  三国时候,吴国里有个孝子,他姓孟,单名是一个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纪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一个母亲,年纪已经是很老了。并且生的病症,又是十分厉害,却常想要鲜笋煮羹吃。这时候冬至节将要到了,笋还没有生出来,孟宗没有办法能够得到这个鲜笋。他就跑到竹林中,双手抱着毛竹,不觉两行眼泪簌簌的落下来,竟大大的哭起来了。

  哪里晓得他有了这样的孝心,竟能够感动了天地,一忽儿地下就裂开了,尖尖的露出几枝笋出来。孟宗就拿回家里来,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等到吃完,他母亲的病症,就居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说这是孟宗至孝的感动。

  中华美德故事(二十九):

  【包拯贡砚】

  诗曰:宋有包拯,出知端州,制贡足数,一砚不留。

  北宋有一个的清官叫包拯,字希仁,天圣年间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大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知州时,此地向来出产一种做砚台用的名贵石头。从前在那地方做官的人,都借着进贡皇上的名目,总要多取几十倍,拿去送给朝里面有势力的人。而包拯叫砚工只要做到进贡的砚数够了。等到他离任的时候,也不曾拿一块砚石回去。

  他做开封知府时,为官公正,执法严明。他处处以身作则,从不为自我谋私利。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罪,他照样依法论处。此后他的亲戚朋友再没有人敢依仗他的权势为非作歹了。当时的百姓都十分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包青天”。

  他平生没有私下的积蓄,以往警诫子孙们说:“我的后代做官的,有犯了贪赃的人,这个人就不准回到自我家里来;死的时候,也不准葬在祖坟里,倘若不照着我的志向做,就不是我的子孙了。”嘉佑六年(公元1016年)他任枢密副使,转年去世,谥号“孝肃”。

  【注释】①砚:yàn,砚台,写毛笔字研墨用的文具。

  中华美德故事(三十):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

  中华美德故事(三十一):

  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一个普通的商人,以贩牛为业。有一次他到滑国去做生意,碰上刚从秦国来的老朋友蹇(jiǎn)他。两个人一齐吃饭时,弦高问道:“最近秦国有什么战事吗?”蹇他反问道:“你还不明白吗?秦穆公任命孟明视为大将,挑选精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大队人马已经出发将要偷袭郑国了!你最好赶快带自我的家人出去避难吧!”

  弦高虽为普通百姓,却有一颗忠贞爱国之心。他对蹇他说:“国家将要遭遇战乱,我不去设法救助,反而想着逃跑,日后有什么脸面回故乡呢?”于是,弦高一面派人骑快马日夜兼程,回国向郑穆公通报敌情,作好迎战的准备,一面打着犒劳秦军的旗号,选了十二头肥牛,又买了许多慰劳军队的礼品,来到秦军之处喊道:“郑国使臣特来犒劳贵军,弦高求见主将!”

  弦高的到来让秦国大将孟明视吃了一惊,就对部下说:“我军千里跋涉,只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能够偷袭取胜。如今郑国已经明白我军的行动,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如果攻打他们,则城池坚固难以击破;围困他们,我们的兵力又不足,并且没有后继增援。此刻滑国没有准备,不如袭取滑国,掳掠财物,也能够回报我们的主公了。”于是,他们灭了滑国,随后带着战利品回国了。

  就这样,弦高用一个小计谋,加上一点小花费,却办成了一件大事:挽救了自我的国家,避免了一场战争。

  中华美德故事(三十二):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一天快欢乐乐地生活着、学习着,可我们想过吗?这一切是谁给予我们的?是大自然,是父母,是教师,是同学,是我们这个完美的社会!我们应当感激他们,奋力回报他们!大自然为我们带来了春夏秋冬,带来了鸟语花香,带来了绿树成阴,带来了硕果累累,还带来了雪花纷飞……我们感恩大自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从我们呱呱坠地起我们就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是那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教会我们走路,教会我们说话……他们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亲爱的父亲母亲,我十分感激你们,我长大了要好好报答你们,乌鸦还明白反哺,羊羔还明白跪乳,我们更应当感恩父母。

  上学了,是教师教给我们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让我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是教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师就是天使,就是大树,就是海洋!感恩教师!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是那无私奉献的春蚕,就是那默默燃烧的红烛!感恩教师!

  小鸟感恩蓝天,是蓝天给了它飞翔的欢乐,小草感恩春天,是春天给了它勃勃的生机!我们要感恩给我们帮忙让我们健康长大的一切!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发现这世界原先是那样的完美,让我们都学会感恩吧!

  中华美德故事(三十三):

  【缺妻敬馌】

  诗曰:晋郄②缺妻,馌夫冀野,相敬如宾,德之聚也。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郄缺,夫妻两个人互相敬重,好像宾客一样。有一天,郄缺在冀邑的郊野里耕田,他的妻子送饭到田头,双手捧了饭菜递给丈夫,十分地恭敬。郄缺也和颜悦色地理解了。刚巧这个时候,晋国大夫臼季走过这个地方,看见了这样情形,回去就对晋文公说:“恭敬就是德性凝聚的表现,一个人能够恭敬,就必定有道德,有了道德,就必须能够治理百姓的,所以请君侯任用他。”晋文公就叫郄缺做了三军中的下军大夫,之后在箕地方打仗,郄缺捉住了白狄国的国君,晋襄公就叫郄缺做了公卿,把冀邑这个地方赐给他。

  【注释】①馌:yè,往田里送饭。②郄:xì。

  中华美德故事(三十四):

  美德故事,在我们身旁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留意的时候,它们可能会偷偷溜走,消失在众目睽睽之下。可留心的人会发现它们,在草丛中;在树木下,找着它们存在的印记。

  我是一个喜欢出游的人,还喜欢寻找“美德”这个梦幻般的精灵。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苦苦追寻下,我找着了。

  这天,天气炎热,我走在院子里的一条平坦的小路上,四处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使人豁然有一种好的心境。正在我欣赏这美景,呼吸这清新空气时,一位老爷爷从后面闪此刻我眼前,我开始被吓了一跳,可之后就没什么了,只是心中充满疑惑。我还没走出这个老爷爷带给我的惊吓与恐惧,另一个人埋着头,急匆匆径直朝我冲来。可是,我命好,躲过这一劫,可前面的爷爷就倒霉了,那个人和爷爷正好撞在一齐,撞得天昏地暗,头昏眼花。两个人都躺在地上,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使劲揉自我眼睛,期望这一切都是假的,期望那个爷爷平安无事。正在我祈祷的时候,那个人晃晃悠悠地站起来了。这一细看,我才看明白,那个人是位叔叔。他抖抖眼镜,眯着眼,摇头摆脑地说:“对不起,小弟弟,撞到你了。”我摆摆手说:“不是我,你看。”说着,指了指地上的爷爷,叔叔的牙都快碰着我的头了,支支吾吾地说:“老爷子,你没事吧?”半晌,爷爷才站起,抖出一句话,让我倍受感动。他说:“没事,你注意点,别再撞着其他人了。”原先,那位爷爷是“传统美德”宣传人。他向我们细细地讲着,手还时不时的摸摸后脑勺。我明白,那是摔痛了,虽说不是我撞他,可心里还是不是滋味,像打翻了醋瓶,心里酸酸的。

  这件事过后,我明白了美德是靠大家去维持的,仅有这样,美德才会更多。而我也发誓:必须要做一位“传统美德”宣传人!让更多人来了解“传统美德”,让世界更美丽;让生活更完美!

  中华美德故事(三十五):

  【朱熹间居】

  诗曰: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②未离。

  南宋时,有个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头有人,下头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一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向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须臾,一会儿。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