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

韩非子寓言(精选25篇)

时间:2024-01-27 10:18:00

  韩非子寓言(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释义: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白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原文: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防洪,并勤查勤补,经常巡视,一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

  韩非子寓言(二):

  郑人买履

  释义:宁可相信自我事前量好脚的尺寸,也不愿意亲自用脚试穿。比喻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实际。用以讥讽墨守成规而不重视实际状况的人。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我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我的脚,事先量好自我脚的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拿了几双鞋出来,精挑细选了一番,最终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谁知走得匆忙,量好尺码的绳子忘在家里没有带。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瞧我这记性,在家量好了鞋的尺码却忘带了,我得回家取来尺码才能买鞋。”说完,放下鞋,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了,他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可是,集市已经散了,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自我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适宜不适宜呢?”这个郑国人一脸严肃地回答说:“那可不成,量出来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我亲自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我的脚。”

  韩非子寓言(三):

  买椟还珠

  释义:指买了装了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珺按:《韩非子》中的原意是“楚人鬻(yu)珠”,批评楚人“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之后引申的成语“买椟还珠”把原书对楚人鬻珠的批评,变成了对郑人买椟还珠的批评。违背了《韩非子》的原义。

  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他经常来往于楚国与郑国之间,做些珠宝生意。有一天,他准备了一些珠宝,打算拿到郑国卖。为了招揽顾客,卖上好价钱,他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找工匠做成一个个精致新颖的木盒子,并且请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在盒子的外面刻上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同时,他选用不一样名贵的香料,把做好的盒子薰得香气迷人。

  盒子完工之后,看上去金光闪闪,闻上去芬芳迷人,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他想,要是把珠宝放到这些盒子里,肯定能吸引郑国人,说不定他们会抢着买他本人的珠宝,到时候就能大赚一笔。

  这个珠宝商人细心翼翼地把珠宝放进特意做好的盒子里,带着这些珠宝,满怀信心地动身去了郑国。抵达郑国之后,他在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上展出了他的珠宝。果真不出所料,展出没多久,很多郑国人便都聚拢过来欣赏他盛放珠宝的盒子。眼见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兴,以为肯定能赚到不少钱。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些郑国人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珠宝,而是装珠宝的木盒子。他们两个一堆三个一伙,议论的话题都是盛放珠宝的木盒子,样式多么异常,装饰多么美丽。这不免令他紧张起来,额头上冒出细汗。为了把众人的视线转移到珠宝上去,珠宝商扯开嗓子叫卖着,推销他的珠宝有多好有多漂亮,可是周围的人个个充耳不闻,还是关心那些盛放珠宝的木匣。

  这时有个郑国人拿起盒子,仔细端详了一番,喜爱得不得了,便想出高价买下它。珠宝商看到最终有顾客上门了,激动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郑国人把钱交给了珠宝商,就带着盒子走了。可是他刚走了没几步,却又折回来了。珠宝商以为他改变了主意,想退掉珠宝。谁知那人走到珠宝商面前,细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给珠宝商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这肯定是先生您放到里面去的,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

  郑国人把珠宝还给珠宝商之后,便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走的时候嘴里还在小声地嘀咕着:“这木匣太漂亮了,这可是让我赚到了。”珠宝商拿着郑国人还回来的珠宝,惊讶得合不拢嘴。他还以为那人喜欢的是他的珠宝,没想到是他准备的木盒子太过精致,竟然抢了珠宝的风头,这着实让珠宝商苦笑不已啊!看来自我并不适合卖珠宝,更适合卖木盒子。

  韩非子寓言(四):

  智子疑邻

  释义:主人家看来,儿子是十分机智的,邻居的老人是十分值得怀疑的。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我的关系,对人不能够持偏见。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必须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很多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韩非子寓言(五):

  三人成虎

  释义:又作“三人言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会使人把谣言当成事实。

  原文: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寡人疑之。)“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韩非子·内储说上》

  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此刻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此刻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那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期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我明白。”之后,魏王果然听信了别人的议论,当庞恭陪太子从邯郸回国以后,便不再召见他了。

  韩非子寓言(六):

  老马识途

  释义:比喻富有经验的人熟悉情景,能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原文: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说林上》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终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景十分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那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能够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终最终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韩非子寓言(七):

  滥竽充数

  释义:比喻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傚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齐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我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貌,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进取练习,都想一展身手,仅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可是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韩非子寓言(八):

  讳疾忌医

  释义:隐瞒疾病,害怕医治。比喻掩饰自我的缺点错误,不愿理解批评帮忙。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韩非子·喻老》

  故事: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此刻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我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能够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此刻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韩非子寓言(九):

  守株待兔

  释义: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也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可是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最终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韩非子寓言(十):

  自相矛盾

  释义:比喻自我的言行前后抵触。之后用于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之后,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立刻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韩非子寓言(十一):

  鲁相嗜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下》)

  【注释】

  ①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②弟子: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理解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谏:规劝。③唯:因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别人的脸色。⑤此:这样。不必:未必,不必须。致:送给,给予。⑥为:帮忙,治理。

  【译文】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异常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可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异常喜欢吃鱼,又不肯理解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理解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理解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我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那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我’;并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忙,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我管好自我’。

  韩非子寓言(十二):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①,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②,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③,曰:“举烛者,尚明也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⑤,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所以大治。

  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先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在这篇寓言故事中,韩非子讽刺了当时学者的托古改制,虽然这些主张看上去很有道理,可是却不是完全基于历史而得来的。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必须要着眼于实际,绝对不能靠误打误撞获得成功。

  韩非子寓言(十三):

  郑袖不妒

  【原文】

  魏王遗荆王美人①,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②,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已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③。”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注释】

  ①遗:赠送。荆王:即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传说中有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的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唐沉佺期《巫山高》诗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②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之后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对主人妻子的称呼。此刻多用于正式场合。③顷:刚才,不久以前。尝:《广韵》曾也。④劓(yi):原意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适:如果,假如,假定。可:应当,应当。⑥揄(yú):挥动,拿出。

  【译文】

  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十分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明白我喜欢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我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所以,对魏美人说:“楚王十分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掩住自我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楚王时,都掩住鼻子。楚王对郑袖说:“新美人来见我,经常掩住鼻子,这是为什么呢”郑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装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明白其中的缘故。”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郑袖的构陷,不知不觉地落入了郑袖精心设计的圈套,硬要追问个水落石出。郑袖窃喜时机最终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说:“不久前以往听她说过,不喜欢闻到王的臭味。”楚王一听怒不可遏,大声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来!”

  由于郑袖事先以往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说明】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全书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作者善于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而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则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所以,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有的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自相矛盾>、<讳疾忌医>、<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更是耐人寻味、警策世人,所以流传数千年仍被广泛引用而不衰。

  张松如先生(笔名公木)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能够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郑袖不妒>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借以说明‘人主失诛,大臣成私’的道理。

  韩非子寓言(十四):

  卫人嫁女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意译】

  卫国有个人,在嫁女儿的时候说:“你到了夫家,必须要抓住机会悄悄积攒私房钱。因为做人家的媳妇,被婆家休弃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共同生活白头到老的.,算是侥幸得见的了。”

  卫女听信了父亲的话,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明白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卫女失去了丈夫也没了脸面,但她回到娘家时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所带去的嫁妆,有了成倍的增加。她的父亲不责怪自我教女不当,反而自以为聪明,认为这样能够使家里更富有。此刻国家大臣做官的(做法),都是这种样貌。

  韩非子寓言(十五):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我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我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样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寓意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说话都应当经过大脑思考,不要夸过头,要不然就可能会喧宾夺主了。

  韩非子寓言(十六):

  狗猛酒酸

  【原文】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

  【注释】

  ①酤(gū)酒:卖酒。②升:量酒的器具。为:酿造。③怪其故:对这种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④问其所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闾(lǘ):邻里。⑤挈(qiè):用手提着。瓮:盛酒浆的坛。⑥迓(yà):《尔雅》:迓,迎也。即冲着。龁(hé):咬。⑦明:帮忙开导。⑧蔽胁:蒙蔽控制。

  【译文】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并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按理说,这个酒家必须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也对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我的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抱起酒坛,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龇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还有多少人敢来买呢所以,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绝佳的治国方略与梦想,想去帮忙、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韩非子寓言(十七):

  夫妻祈祷

  【原文】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②,子将以买妾。”

  【注释】

  ①束:《易·贲》:束帛戋戋(jiān)。子夏传:“五匹为束。”(匹,四丈也。—《说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十分。

  【译文】

  卫国有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祷,并且恭恭敬敬地跪在神前三叩九拜,虔诚地向神提出真诚的期望,妻子念念有词地祷告:“仁慈的神啊!但愿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并赏赐我能得到一百来束布。”她的丈夫在旁边埋怨道:“为什么求这么少一点点呢”妻子回答说:“唉!太多了,你就会拿去买个小老婆。”

  【说明】

  <夫妻祈祷>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不一样——即“利异”,不仅仅君臣之间的`利益不一样甚至相悖,并且在金钱的驱使下,夫妻之间亦各怀异心。

  韩非子寓言(十八):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必须要三百人一齐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详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时,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齐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我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貌,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可是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可是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仅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滥竽充数的故事中,虽然南郭先生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可是我们也得看到他的优点,南郭先生是善于自我推荐的',这一点我们应当好好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貌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可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韩非子寓言(十九):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母亲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小孩的。”曾子严肃地说:“你怎样能欺骗小孩呢?小小孩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貌,此刻你欺骗小孩,就是在教小孩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我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我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所以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

  “要是之后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立刻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必须不会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明白,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此刻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韩非子寓言(二十):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我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我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回到家中拿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我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我的脚。”

  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的故事中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我的脚,不仅仅闹出了大笑话,并且连鞋子也买不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这种人存在的`,比如说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他觉得书上的东西都是对的,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这样古板的人是永久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奋力的打破常规。

  韩非子寓言(二十一):

  虞庆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辩士,能言善道是出了名的,据说他能把黄河说得倒流,凋谢的花儿说得再盛开,如果他生活在此刻的年代,估计会成为一名有大作为的律师。

  虞庆靠着能言善辩,很快地受到当时的赵王的赏识,当了赵国的大官。升了官发了财,虞庆就想着把自我的旧房子推倒了新建一所新房子。于是,他找来一群能工巧匠来帮他做房子。有一天,虞庆到新房子的工地去看新房子做得怎样样了,当他看到新房子的框架已经建起来了,可是虞庆嫌做得太高了,就跟工匠说:"屋顶做得太高了。"工匠跟虞庆说:"因为木头还没有干透,容易弯曲,而灰浆是湿的,潮湿的灰浆是重的,用没干透的木头来承担重的`灰浆,木头就更容易弯曲了,房子会容易坏掉的。"虞庆说:"错!椽子干了就会伸直,而泥巴干了就会变轻。如果椽子和泥确实是能够变干,一天一天泥土变轻木头变干,即使时间久了,房子也不会倒塌的,你就按我说的做,错不了。"木匠听了,虽然觉得好象不大妥当,可是也找不到能够反驳虞庆的话,只好拿没干透的木头做椽子,做好了房子。

  房子是做好了,不久,没干透的木头由于承受过重的泥巴而变弯,虞庆的新房子就这样倒塌了。

  读后感:能言善辩的人都能靠自我的说辞说服别人,可是有时候说服了别人的道理,不必须能行得通。

  我叫郑袖,我的夫君是王,是强大的楚国的王。在王宫里,他至高无上,虽然我是最受他宠爱的妃,可是后宫佳丽三千,要长久地得到夫君的宠爱,仅有美貌是不够的,还得要有不动声色的智慧。在这个比海深的后宫,如果失去了王的宠爱,就会万劫不复,只闻新人笑,哪管旧人哭,那些失去爱的妃子的哭泣声,让我不寒而栗。

  可是,我的夫君他是王,是强大的国家的王,所以,不断地会有新的美人入宫。最近,楚国的附属国魏国的王又送来了一个绝色的美人。魏国的女子柔媚无比,我的王他的心就这样被迷住了。有好几天他都没有叫我去伺宴了,虽然也会来看我,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要那个魏国的美人的一声娇唤,他就乐颠颠地奉上他的笑脸。

  韩非子寓言(二十二):

  鲁相嗜鱼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异常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可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异常喜欢吃鱼,又不肯理解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理解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理解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我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那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我’;并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忙,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我管好自我’。

  韩非子寓言(二十三):

  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并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按理说,这个酒家必须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也对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我的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抱起酒坛,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龇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还有多少人敢来买呢所以,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绝佳的治国方略与梦想,想去帮忙、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韩非子寓言(二十四):

  子罕辞玉

  春秋时期有个宋国人,一天偶然挖到了一块美玉,连忙跑去献给掌管工程建筑的新任‘司城’子罕。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子罕执意不收。献玉的人笑着说:“这块宝玉,我悄悄拿给雕琢玉器的工匠鉴定过,他认为绝对是块难得一见的珍宝,我才敢拿来敬献给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大人您还是收下吧!”

  子罕义正严辞地回答道:“我把洁身自爱、不贪图财物的操守视之为宝,你则把这块玉看作是宝。假如你把美玉给了我,我又贪婪地收下你献的美玉,我们两人岂不是都丧失了自我拥有的‘宝’吗不如各自珍视自我认为最宝贵的东西吧!”

  子罕的这一番话,说得献宝人满脸愧色,叩头至地多时,然后缓缓对子罕说道:“大人啊!小民献玉,并不是要攀附权贵。您可知如今恶贼猖狂,而我在南山偶得此宝,远近皆知。小人若怀藏着宝玉,走不出乡里就会遇到危险,保留着它就等于自我找死。我还是把它送给大人您吧!这样我就能够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了!”

  子罕明白了献玉人的苦衷,就把他安置在城里住下来,并且把美玉收下,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让玉工精雕细琢,再卖出去,把钱全部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一个富翁。最终安安全全地送他回家,还派人加强缉盗,保证百姓安宁。献宝人千恩万谢,欢天喜地回到家里,四乡百姓都敬佩子罕不占不贪的高尚品质。“子罕辞玉”的佳话从此流传开来。

  韩非子寓言(二十五):

  郑袖不妒

  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十分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明白我喜欢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我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所以,对魏美人说:“楚王十分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掩住自我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楚王时,都掩住鼻子。楚王对郑袖说:“新美人来见我,经常掩住鼻子,这是为什么呢”郑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装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明白其中的缘故。”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郑袖的构陷,不知不觉地落入了郑袖精心设计的圈套,硬要追问个水落石出。郑袖窃喜时机最终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说:“不久前以往听她说过,不喜欢闻到王的臭味。”楚王一听怒不可遏,大声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来!”

  由于郑袖事先以往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相关推荐
  • 动物寓言故事

    动物寓言故事(一): 吉姆新买了一辆吉普车,十分兴奋,便带着自我那条训练有素的狗,驱车去湖边打野鸭。 时值冬日,湖面已经结了冰。吉姆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炸药,准备在湖面...

  • 什么是寓言

    什么是寓言总结(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能够是人,也能够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 儿童寓言故事

    儿童寓言故事(一): 猴兄弟三个到田野里玩耍,玩着玩着,忽然远处飘来一阵浓烈的蜜桃子的香味。兄弟三个都闻到了,那红艳艳的桃子仿佛就摆在面前,一个个垂涎欲滴,口水都快...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一): 猴子与骆驼 在动物们的集会上,猴子登台跳舞,深受欢迎,赢得大家的称赞,个个为之喝彩。骆驼却十分嫉妒猴子,他也想获得大家的喝彩。于是,他站了起来,得...

  • 寓言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大全(一): 小男孩与蝎子 有个小孩在城墙前捉蚱蜢,一会儿就捉了许多。忽然看见一只蝎子,他以为也是蚱蜢,便用两手去捕捉它。蝎子举起它的毒刺,说道:来吧,如果...

  • 读伊索寓言有感

    读伊索寓言有感(一):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精品,书中的小故事大都讲的是动物们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龟兔赛跑》的故事,森林里要举行跑步比赛,由兔子来选对手,兔子哈...

  •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一): 《韩非子》寓言故事:莫辨楮叶 春秋战国时代,象牙雕刻工艺技高工巧,当时有个宋国人,用象牙为宋王设计制作了一件极为精致的楮叶工艺品,足足花了...

  • 英语寓言故事

    英语寓言故事(一): A WOLF who had a bone stuck in his throat hired a Crane, for a large sum, to put her head into his mouth and draw out the bone. When the Crane had extracted the bone and demanded the promised payment, th...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