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的故事(精选10篇)

时间:2022-09-04 09:29:02

  梁思成的故事(一):

  此刻已经没人能说清他们彼此第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可是彼时,梁正是人生的最好年华——十七岁。家门风范使他看上去与众不一样,俨然一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言语间略显稳重但不乏幽默。而林则风华初露——十四岁,正值水般澄澈、花般娇艳的年纪,明眸皓齿,神采飞扬。她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语言所不能表达的魅力,似灵动的精灵,只一眼,便住进了梁思成的心里。

  世家的教育与文化的底蕴使他们志趣相投,心有灵犀一点通。经常是林笑谈之中迎上梁眼里闪烁着的调皮的火花,就明白他已经完全理解了自我的思想。还有很多时候,梁思成对林徽因讲着什么,使得她很吃惊,这正是自我想要说的,怎样从他的嘴里表露出来了呢。精神的交融和灵魂的互相抵达使他们的心渐渐贴近,终极碰撞出了爱的火花。

  梁并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但他不动声色的谐谑,经常让林徽因开怀大笑。他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笃诚宽厚却让林徽因感到有一种安全感。他又是个胸襟开阔、坦荡无私又能细致进微地照顾别人的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林在生活里所碰到的任何烦扰和偶然涌起的茫然心境,在他那里都会得到劝慰和开解。

  两个年轻人沉醉在爱的快乐中,充分享受着感情的欢快与甜蜜,他们第一次明白,原先真正的爱能够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柔柔。温情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沐浴在爱河里的两个人想诉说,想欢笑,想歌唱,想把这欢乐带给每一个人。这不是一般意义的欢乐,这欢乐来自灵魂,将引领他们飞往天堂。

  婚前,梁问林:“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我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我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从外地回来,林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明白怎样办才好?”梁听后十分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我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妻子: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久快乐。”而林不仅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

  “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明白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终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日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代替她。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貌,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终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终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我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我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所以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爱固然值得珍惜,可是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可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久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梁思成的故事(二):

  在军用地图上标古建筑

  1948年底,在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后,毛主席随即拟订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鉴于弃守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当局试图迫使在北平的高校南迁。

  就在迁与不迁争议之间的一天,有两位穿灰布衣服的人,在一位朋友的'引领下,来到梁思成先生家中。来人取出一幅北平的军事地图,说:“我们的部队正在做进驻北平的准备,出于完好保护北平城中珍贵的文物古迹、书籍档案的研究,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张和平解放北平,可是如果傅作义拒绝理解和平改编,我们只能强行攻城。我们早知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建筑学家,现请先生把有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地方在地图上标出来,以使之避开炮火。”

  当时,梁思成正为北平城中很多的名胜古迹、古建筑群落的命运担忧,他害怕北平遭受劫难,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毁于一旦。所以,以前从未直接和中-国-共-产-党人打过交道的梁思成听了来人的这番话,感到十分惊愕:共-产-党对保护文物古迹竟如此重视!而当他又听来人说他们的上级表示,宁可付出流血牺牲代价,也要尽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筑一砖一瓦时,他更被深深地感动了。他随即和妻子林徽因,用红笔在那幅军用地图上,把他们认为必须异常加以保护的地点,一一圈点了出来。北平最终获得和平解放,国人额首称庆。而梁思成夫妇昼夜圈点禁止炮轰地图一事,则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永久佳话。有了这次经历,梁思成毅然做出了留在清华大学等待解放军到来的选择,拒绝了国民党派飞机接他到台湾的邀请。

  如何在解放战争中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仅仅有高层领导人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措施保障。中共中央特地派人来请教梁思成,倾听他的看法和意见。这一做法正贴合梁思成千方百计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心愿,于是他慨然应允,为中央人民政府和解放军编印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供在解放各个城市和地方时用。

  梁思成担纲这件大事,率领清华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及中国建筑研究所人员一齐动手,从《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资料、封面到书的版式设计都亲自定夺。1949年6月,这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印出,发给各路解放大军。在该书的说明中,明确写道:“本简目的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

  这本饱含了梁思成等人心血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发到解放军手中之后,不仅仅在解放各个城市、地方时避免了不少盲目的破坏,并且对解放初期开展古建筑调查、保护、研究工作也供给了指导,它能够称为新中国文物保护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

  当时在中国建筑研究所工作的罗哲文,直接参加了《简目》的编写,并担任了初稿的全部油印刻制和印刷装订工作。

  梁思成的故事(三):

  梁启超梁思成

  梁启超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两个人物,梁启超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的名称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他是我国清朝末年著名人物,参与过维新变法,是维新派的代表性人物。

  梁启超的前半生都在为中国的政体而奋力奔走,他主张清朝实施改革进行君主立宪制,这样就能在保证国家完整的情景下,让祖国变得逐渐富强,于是他开始向着这个目标而奋力。

  可是他主张和领导的维新变法由于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了,最终梁启超不得不逃到日本避难,之后在袁世凯的政府中做官。梁启超的晚年开始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在学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改变中国的文体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认为清朝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他没有继承父业从事政治,而是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我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梁思成参与设计的,还有天津市的整体规划,梁思成也有进行参与,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建筑大家。

  同时梁思成还致力于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梁思成一生都在为保护中国的古建筑而奋力,他以往亲自和自我的妻子到全国各地去测量和研究古建筑,并留下珍贵的资料。他还以往呼吁保护老北京,可是这没有得到回应,为此还和北京市吴晗进行过激烈的争吵,但最终也没有将老北京保住。

  梁思成的故事(四):

  梁思成星座有两个说法,一说他是白羊座,一说他是金牛座,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星座呢,因为他出生的时间是1901年4月20日,在有些星座版本里,4月20日是白羊座,另一些星座版本里,4月20日是金牛座。

  认为梁思成星座是金牛座的人还是比较多,梁思成生活上比较保守,不喜欢热闹,追求稳定的生活,不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据说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林徽因邀他和同学一齐出去玩,他一般都不会出去;事业上把事情事先安排的井井有条,不期望别人打乱自我的步伐,他的建筑学理论确实是以严谨著称;感情上梁思成很讲究实际,他追求浪漫的方式给人安全感,正是这些原因,林徽因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他,他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她,从相识、相知到相伴,一同度过三十多年的岁月。

  再看看梁思成星座是否贴合白羊座,白羊座对自我热爱的事情永久满腔热情,从不说放弃,梁思成对建筑学永不停步的追求,不怕困难险阻,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中国的古建筑用,五年多的时间走遍中国一百多个县区,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必须有超人的决心和毅力。“认真的男人是最有魅力的”这句话用在梁思成身上是最正确的,梁思成认真和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让林徽因看到他对建筑学的热爱不是停在口头上,而是用实际的行动去证明。

  梁思成的故事(五):

  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此刻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提议,期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可是不在中国。”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提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在连连的炮火笼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国内几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盟军最终听取了梁思成的提议。

  硝烟散尽,隆隆的炮声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仍然难以愈合。然而幸运的是京都和奈良躲过了那场浩劫,两座千年古都,依然是生机勃发。时至今日,多处古建筑群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让日本人引以为豪,每一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光览胜。当人们漫步古都,徜徉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为人类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时,不会忘了60多年前的那个中国学者。

  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师的远见和胸襟令人钦佩,日本人尤其心存感激,都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之后梁从诫赴日本演讲,谈起此事,眼眶湿润的说道:“父亲当时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人都牺牲在抗日前线。”台下鸦雀无声,无不悚然动容。如果说这是两个人的战争,胜负其实早已分晓。

  古建筑和文物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人类有共同保护的职责。

  梁思成的故事(六):

  梁思成的故事首先是关于他建筑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出生在日本,到过美国知名大学学习建筑学,他学习建筑学的时候,接触过宋代《营造法式》,由于没有实地考察,当时他根本就看不明白。

  回国后,他和他的夫人用了长达五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记载和测绘当地的古代建筑,写出了《中国建筑史》一书,这是第一本中国人自我写的关于本土建筑的书籍。此外还写过《清式营造则例》等书籍,他的书至今都是学习建筑学学生必读的学籍。

  他参与了众多建筑物的设计,还亲自参加我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师,为建筑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一个关于梁思成的故事就是他的婚姻了,梁思成的一生有两次婚姻,两次婚姻都备受瞩目。第一次是和林徽因结为夫妻,林徽因既是建筑学家,又是文学家,被称为民国奇女子之一,她的光芒甚至比丈夫更闪耀,可惜的是天妒红颜,五十一岁的她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林徽因去世七年后,梁思成娶了第二任妻子林洙,由于两人的年龄差距,很受家人反对,六十一岁的他为了坚持所爱,不惜疏远家人,和林洙结婚,林洙陪伴他度过快乐的晚年生活。他一生有两个小孩,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是和林徽因生的。

  梁思成的故事(七):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能够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久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活力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天然的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仅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走。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貌,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存。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境,根据自我以往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之后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岩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的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的往刹尖攀援。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的上去,最终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难以想象梁思成这样的人应对每一个新的发现,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旅游观光者,尤其永久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他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代替。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可是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以为然。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久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我的全部生命,与他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仅有当人类将自我的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为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中,应当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他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筑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学问。仅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他们和创造他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境,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国耻家很,都完全能够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兴奋。

  然而,梁思成想的更远、更深。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明白,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日本的一些城市,对于梁思成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有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明白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

  在最终一篇描述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的报告文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在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递交一份奈良古建筑的图纸。

  应对那位不免感到有些困惑不解的美国军官,梁思成说了这样一番话:

  “要是我从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和历史职责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我不清楚报告文学的作者如何了解到这番对话的资料,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可是,这是贴合历史的虚构,是贴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梦想象。我相信它是真的。

  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代替了战争的非理性。梁思成的提议受到了美军的高度重视。保护奈良的计划最终得以实施。战争之后,在大轰炸中幸免于难的奈良,因其众多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名城。在奈良获此命名三十周年的那天,朝日新闻特此刊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梁思成当年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周恩来描述可能会消失的北京古都景象。也开始明白,当他读到北京城墙时,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诉说:“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不只是为防御而堆积的砖堆,而是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它轩昂的外象,或它历尽风雨,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

  五十年代,听说自我以往勘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之后,有感于自我的被误解,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

  梁思成的故事(八):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家,梁启超长子。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学教育事业。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他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奋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他还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由于父亲梁启超因“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梁思成的幼年时代就在东京度过,他就读于日本的华侨学校。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这让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自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来,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习。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并且兴趣广泛。他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1927年,梁思成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1931年,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并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向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梁思成在学术上是大公无私的,他期望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年轻一代。无论是过去积累还是新近获得的资料,他从不保密,尽其所有地为大家讲授。梁思成的学术成就还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梁思成的故事(九):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

  此刻已经没人能说清他们彼此第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可是彼时,梁正是人生的最好年华——十七岁。家门风范使他看上去与众不一样,俨然一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言语间略显稳重但不乏幽默。而林则风华初露——十四岁,正值水般澄澈、花般娇艳的年纪,明眸皓齿,神采飞扬。她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语言所不能表达的魅力,似灵动的精灵,只一眼,便住进了梁思成的心里。

  世家的教育与文化的底蕴使他们志趣相投,心有灵犀一点通。经常是林笑谈之中迎上梁眼里闪烁着的调皮的火花,就明白他已经完全理解了自我的思想。还有很多时候,梁思成对林徽因讲着什么,使得她很吃惊,这正是自我想要说的,怎样从他的嘴里表露出来了呢。精神的交融和灵魂的互相抵达使他们的心渐渐贴近,终极碰撞出了爱的火花。

  梁并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但他不动声色的谐谑,经常让林徽因开怀大笑。他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笃诚宽厚却让林徽因感到有一种安全感。他又是个胸襟开阔、坦荡无私又能细致进微地照顾别人的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林在生活里所碰到的任何烦扰和偶然涌起的茫然心境,在他那里都会得到劝慰和开解。

  两个年轻人沉醉在爱的快乐中,充分享受着感情的欢快与甜蜜,他们第一次明白,原先真正的爱能够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柔柔。温情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沐浴在爱河里的两个人想诉说,想欢笑,想歌唱,想把这欢乐带给每一个人。这不是一般意义的欢乐,这欢乐来自灵魂,将引领他们飞往天堂。

  婚前,梁问林:“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我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我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从外地回来,林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明白怎样办才好”梁听后十分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我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妻子: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久快乐。”而林不仅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

  “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明白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终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日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代替她。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貌,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终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终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我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我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所以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爱固然值得珍惜,可是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可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久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梁思成的故事(十):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梁思成明白旧城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如何保护不成的时候,仍然发出最终的呐喊。他退而求其次,期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终的徒劳辩护,能够使我们后人洞悉当年的情景(“”为毁城者的言论,“△”为梁思成的辩护):

  城墙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那么,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这一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用,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日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民族的纪念文物了。

  可是,城墙限制和妨碍城市发展。△现代城市为防止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大城市用园林地带分隔为小区域的办法。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当现代大都市的区间隔离物。而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用为放炮的阵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墙。人民政府所规划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政策方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墙所限制、所迷惑。

  城墙阻碍交通。△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几条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拆之无害,且有薄利可图。△城墙除1米厚的砖皮外,内皆灰土,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皮组成的列车日运一次,需83年才能运完。这一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用之物?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大的人力取得这一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大劳动力又可进取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不可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

  但这样的争辩很快就结束了。争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提议和童话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谈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内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完美的提议,都沉默了。

  这一次,是科学和理性的败退。于是,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了。随后,北京城墙不幸地被拆毁了。

  为保护北京城,梁思成哭了好几回。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因为妨碍“几十万人民群众的队伍在那里理解毛主席的检阅”,于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一座一座牌楼,梁思成与主拆派据理力争,在会场上痛哭失声。

  梁思成的确书生气,直到1957年,他还在抗辩:“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就针对北京市区规划提出,将北京的行政中心建到老城之外,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但这一方案很快被否决。批判者说,梁思成是为古而古,妄图将北京老城当做一个博物馆保存起来。对此,梁思成曾对当时北京市的一位负责人直言:“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跑了几年城建,王军越来越理解梁思成:“梁先生不是为古而古,而是与城市的现代化联系起来的。”

  梁思成当年躺在病床上预言:这个城市还没有长大,此刻只会得一些伤风感冒的小毛病,但我已经看出,他将来会心肌梗塞,得高血压。

  虽然他本人没有看到自我的预言变成现实,可是王军看到了这个城市心肌梗塞和高血压的病症。今日,北京城已经不堪重负,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稀缺,许多文物建筑被毁坏。

  在山西海拔2000多米的霍山,为寻访梁思成夫妇当年考察过的一处古建筑,王军驱车几个小时才上了山顶,而梁思成当年则花了12个小时步行上去的。

  “在那个高度,我最终理解了梁思成。”王军深有感触地说,“他实际上被一种文化所化掉了,化到他的血液里了。”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