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故事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0篇)

时间:2022-12-13 09:01:25

  中华传统故事(一):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能够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能够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异常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奋力,最终成为一代学者。

  中华传统故事(二):

  东汉时期,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震。杨震家境贫寒,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只能一面教书,一面靠种地来维持生活。

  杨震五十岁那年,被派往东莱做太守,管辖好几个县。上任的路上,他走过昌邑县,住了一晚。昌邑县正属东莱太守所管辖,而县官王密,恰恰是杨震的学生。

  晚上,王密单独拜见杨震,看旁边没有人,悄悄从袖子里掏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在旧社会,下属给上司送礼以求得庇护,本是公开的秘密。杨震却很不高兴,沉下脸对王密说:“咱们相处了许多年,你怎样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呢?快把黄金收回去!”

  王密还以为他假意推让,连忙说:“这会儿夜深人静,您收下吧,没有人会明白的。”

  杨震摇摇头,说:“不对,这件事天明白,地明白,你明白,我也明白,怎样说没有人明白哩!”

  王密听了,满面羞愧地走了。

  杨震做官十分廉洁,从不理解私人的请托,不拿不应当得的钱财。他的生活也很俭朴,家里常吃素菜,出门不坐车子。老朋友劝他替子孙积点钱财,他说:“只要后世的人指着我的子孙说,这是清官的后代,就是最厚的遗产了。”

  中华传统故事(三):

  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十分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正因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刻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人生感悟】一位贤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国家强盛起来,就务必做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勤勉执政。商武王之所以能开创“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也正是正因他的贤明治国和知人善任。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但能够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做到勤奋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业。

  中华传统故事(四):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贫寒,所以他读书不多,懂得的知识很少。有一次,吴王孙权劝他多读些书,说读书对治军有很大的益处。吕蒙就决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负吴王的期望。从那以后,吕蒙不管军务如何繁忙,每一天都要抽出一些时刻读书,渐渐地,学问大有长进。一天,东吴大都督鲁肃跟吕蒙谈起了军事。吕蒙提出的见解十分深刻而精辟。鲁肃听后,觉得他跟自我以往印象中重武轻文的吕蒙大不相同,就大为赞赏。吕蒙开玩笑地说:“咱们三日不见,你当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看了)了呀!”

  【人生感悟】吕蒙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最终到达智勇兼全。对青少年来说,为了今后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满足自我的生存需要,务必从此刻开始,抓紧宝贵的学习时刻和机会,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竞争意识,树立忧患意识。

  中华传统故事(五):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自幼好学,喜爱读书,尤其善于吟诗作对。一年冬天下雪,谢道韫的伯父丞相谢安带着几个小孩赏雪。谢安一时诗兴大发,指着大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一个侄儿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当时谢道韫也在,她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十分高兴,一边笑眯眯地摸着胡子,一边反复吟咏称妙。原先,比拟最难得的是传神。空中撒盐固然能够描摹雪花的轻盈美妙。后世许多诗人都从这一精妙的比喻中寻找咏雪的灵感,“谢道韫咏雪”也成为千古佳话。

  【人生感悟】晋朝才女谢道韫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她才思敏捷且出口成章,成为了后世文人尊崇的楷模。她的天分来自于自幼好学,对知识的渴求和勤勉的学习态度。

  中华传统故事(六):

  战国时有个叫薛谭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学艺。没学多久,薛谭便自以为把教师的技艺全学到手了,于是向教师辞行。秦青也没挽留,只是说明日要为他饯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边的凉亭里为薛谭摆上了酒菜。酒过三巡后,秦青引吭高歌,对薛谭唱起了送别曲。这一曲时而高亢激昂,直入云霄;时而婉转动听,使整个树林充满回响。薛谭听后自愧不如,赶紧向秦青谢罪,期望留下继续学习。秦青见薛谭诚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从此,薛谭安下心来学习,再也不轻易说回家了。

  【人生感悟】薛谭学歌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学习要有始有终,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于表面,如果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到最终就什么也学不到。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端正学习态度,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精要,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

  中华传统故事(七):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

  天帝明白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众人听说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

  大家听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自的生命及财产。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中华传统故事(八):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样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我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齐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先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羞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中华传统故事(九):

  有一只猫,对于自我的过失总是百般掩饰。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打了一下,它说:“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

  之后,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走吧,”同伴们说,“它又在表演潜水了。”

  寓意:

  这是一只可怜而又可悲的猫,难道你没有发此刻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和它很相似吗他们自欺欺人,生活在虚无之中,认为自我的缺点是见不得阳光的,不能勇敢应对,于是极力去掩盖。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绝对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一个人如果能了解自我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这些优点和缺点在不一样时段对自我所代表的意义,那么他就差不多接近完美了!人的优点有的是与生俱来,无法加以改变的;有的则是被后天环境诱发而成的;有的则与性格无关,纯粹是一种外在的条件,例如美与丑。

  中华传统故事(十):

  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中有许多的宝藏,下头,我就介绍一下我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般仅有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一则故事组成,篇幅较短,里面却包含了深远的'寓意。

  我已经度过许多的寓言故事了,有告诉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的《刻舟求剑》,有告诉我们不能过分夸耀自我相对的两样东西的《自相矛盾》,其中的一篇《守株待兔》让我过目难忘,资料大致是这样的:

  古时候,宋国有个种田人,他的地上种着一颗大树。一天,他与往常一样在田里干活儿,忽然有只兔子不知怎样的竟然一头撞在树上,脖子断了,死了。那人没花一点力气就白捡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他以为这样的好事还能发生,于是,他不干活了,天天守在树下,期望再有野兔来。结果,不进再也没有一只野兔撞死在地头并且他的田头长满了野草,庄稼全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对偶然得到的东西不应当抱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寓言故事具有吸取教训,防范错误,追求真理与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我在读寓言故事的时候,也懂得了越来越多的生活道理。

  中华传统故事(十一):

  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一生为官清正无私。《宋史》记载,京城开封府流传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王老包”。

  广东端砚为百砚之首,北宋时已成为朝廷贡品,端州地方官每年都要乘机从百姓身上无偿地敛取几十倍于贡品数额的端砚,拿到京城去,为升迁拉关系、疏关节、贿赂高官显贵。百姓们一年的劳动被他们夺去,生活苦不堪言。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很快下了一道布告,命令地方官吏必须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端砚贡品,不得多收。任意搜刮百姓端砚的严办。包拯以身作则,在端州为官数载,离任时连一方端砚都没有带走。

  包拯到家乡庐州做知州,由于他的堂舅平日横行乡里,到任后接到告他堂舅的状子雪片般飞来,而他的堂舅却以为有外甥做靠山,恶行更加有恃无恐。包拯将堂舅抓到府衙,亲自审问,依法处以鞭刑。堂舅疼熬可是,死在鞭下。在堂外观望的包拯亲戚心惊胆战,从此再无一人敢依仗包拯的权势胡作非为了。

  包拯做京城开封府知府时,为使百姓告状顺畅,大开府衙正门,让告状者能够直进官衙递状诉情,避免了官吏从中作梗索赂。由于包拯为官清正,加之性情刚毅,皇亲贵戚、内廷宦官仗势欺人的行为收敛了不少。

  包拯到开封上任不久,天降大雨,冲毁房屋上万间,开封城内汪洋一片。水退后,包拯立即带人查看灾情原因。原先贯通开封城的惠民河,由于流经城郊的两岸风景秀丽,被京城的达官显贵圈起来盖成一座座典雅的园林别墅,然后在河中修堤,将河水围成私家的花园小湖,供其享乐。惠民河由此被完全堵塞起来。水害原是人害,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可又敢怒而又不敢言。

  包拯不畏权势,明知两岸的园林别墅是朝中显贵所建,仍张贴告示,命令惠民河上的亭台楼榭、围湖堤埂全部拆毁,疏通河道,拖延不办者惩。权贵们慌乱起来,有的公开对抗,有的坐岸观望,有的挖门子托关系,有的甚至私改地契上的步数,以证明所占河段是他的私产。包拯丝毫不为所动,分别查清了地契的造假者,上奏朝廷,严惩了这帮家伙。包拯对违法官吏严厉的惩处震惊了那些企图顽抗的显贵们,纷纷拆掉了建在河上的亭台楼榭,平毁了堤坝,使惠民河又变成了一条通畅的河流。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虽身居高位,但他的衣服、器用、饮食与没有做官时一样。他在晚年训诫后世子孙:“凡有作官者,如贪脏枉法,不准进包家门,死后也不准葬在包家墓地。如不遵照我的话做,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为官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成为我国历史上“清官”的化身,被编成脍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民所传颂。廉洁、清正、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为官者应遵循的美德。

  中华传统故事(十二):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下头让我们来看看传统美德的故事吧。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应当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坚持肃穆恭敬的态度。之后,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可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仅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礼貌提高。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必须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坚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证明为了重信义能够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进取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一样,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小孩,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必须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样不极其珍惜!小孩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小孩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小孩坐在自我身边,若小孩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样得了呀!”小孩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中华传统故事(十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教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教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当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教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我的教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教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我对教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我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英国强盗把一种叫的,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的?。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提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天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小孩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小孩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小孩又说:“您说,应当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小孩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小孩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教师啊!”

  中华传统故事(十四):

  美德是人们充满向往、无比渴望的。美德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乐于助人、有的人很坚强、有的母亲很勤劳……在我身边也发生过一件无不足道德小事。

  这天清晨天气晴朗,我和奶奶、老太婆一齐乘坐地铁去南京玩。因为是星期天所以地铁上的人很多,上去时座位早已被坐得汇成商学院的。我们抓着扶手,站在三位年轻人身旁,一位男青年望着老太婆似乎在想:我身旁站着这么年迈的老太太,如果我不让座心里必须会十分惭愧。就在这时这位男青年果真伸着手对头发苍白的老太婆说:”老太太您老了不宜站着,您坐。“之后两位女青年微笑地对我和奶奶说:”您带着小孩,她又小,您年纪也大了你们坐。“我心想:这三位年轻人真有美德。

  美德不仅仅是乐于助人还是诚信。一节品德课上教师为我们讲了一个既诚信又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士的工作很繁忙,又想天天都买彩票,就托人帮自我买。最终一次,被托买彩票的人重了一百多万元的大奖。她完全能够在无人知晓的情景下再买一张彩票,把重奖的彩票给家人去对换。可她却把一百多万元寄给了那位女士。听完了故事,我心想:真是人与人之间诚信比金钱更重要啊!

  中华传统故事(十五):

  记得肖复兴说过“读书,能够寻找一块洁净地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能够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的尽情的飞翔。”这段时间以来,我阅读了很多的书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德书》。

  这本书让我逐渐的走向了光明完美的道德世界,也让我从一个个趣味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本中书经过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以及诗篇,还有寓言、童话等引人入胜的丰富资料,让我充满好奇心,睁开了秩嫩的双眼,展望人生中的道德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许多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看了《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故事。我觉的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的是久洗的旧衣;吃的是普通饭菜;住的是简陋的屋子;坐的是瘦马破车。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坚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要明白,节俭难,而三十年如一日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一国之宰相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以他们的光辉榜样赋予“节俭”更丰富、深刻的意义。唐朝的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曾先后二百多次上书指谪唐太宗的过失,他提出欲“求国之安”必“戒奢以俭”的观点。__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仅有几件汗衫和破袜子;骁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更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这样的例子还能够举出许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居显赫之位而以俭为本,以俭自约,读后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节俭”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德。“戒奢以俭”是“修身齐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诀,更是“治国平天下”必不可少的“法宝”。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只顾装点自我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我的道德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是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色,笑着解释说: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俭用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

  “勤俭自强”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只喊着要学生们弘扬美德、勤俭节俭;要让勤俭节俭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他们的一生。

  中华传统故事(十六):

  早年间,曹州有个知府,外号“花霸”,他平时按刮民脂民膏不算,又用牡丹花发财。他一方面很多霸占名贵花卉,一方面又让百姓摊钱组织赛花会。比赛的时候,谁的花好谁就得这笔钱财。可连着两年都被他“不见绝色,难以发奖”的借口自得了去。第三年他又加码,赛花获胜者,奖银十千两,金匾一面,并誊为“牡丹王”。

  比赛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参赛的人们,个个手捧花盆,一字儿摆开;花盆上头都盖着花罩,赛花开始,人们逐个打开花罩,让大家观赏。当一个名叫赵蕊的小伙子揭开花罩时;但见一株枝叶繁茂、流光溢彩、花色红中透白的牡丹,把人们的视线“刷”地一下吸引了过去,这株名叫金丹的牡丹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随着习习春风,散发着清香。霎时,喝彩声响成一片。知府看到这情景,心想:这回的奖金要飞了。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无奈,眼巴巴地看着赵蕊拿走了白银和金匾。但他贼心不死,暗地派人找赵蕊要买下这棵金丹。赵蕊说:“任你拿出钱万贯,我这‘金丹’金不换”。花霸恼羞成怒。

  当天晚上,知府指使一帮衙役,黑布蒙面,偷偷跑到赵蕊家里,寻找“金丹”,赵蕊朦陇中听到外面有动静,明白不妙.急忙把金丹藏在屋角地窖里了。一位强盗找遍了院中的牡丹.一无所获。于是抓住赵蕊,又是打又是骂,逼他交出“金丹”牡丹。赵蕊宁死不交。达伙强盗气急败坏地对着满院的牡丹,又踩又砍。赵蕊为了护花,和强盗撕打起来,终因寡不敌众,被打得浑身是伤,跌跌撞撞地倒在大门口,昏了过去。这伙强盗没有找到“金丹”.无法向花霸交差,野蛮地抢走了金匾,翻走了白银。临走,把火点着了赵蕊安身的小土屋。

  当赵蕊苏醒过来的时候,这伙强盗已逃得无影无踪。只见满院是残花断枝,自我存身的小屋,也被大伙烧了。看到这一切,他猛然想起心爱的“金丹”。便挣扎着向地窖爬去。他不顾身体的疼痛,在灰烬中用双手拚命地扒起来,他咬着牙,扒呀扒,最终扒出来了。这盆花还在。奇怪的是这金丹虽然经了大火的烧焙,却丝毫也没有粘焦。赵蕊有了期望,浑身来了劲,连忙给花浇水,一连几天守在花旁,寸步不离。说也奇怪,这抹花发得很快,几天功夫花盆盛不下了,赵蕊便把它移到院子里,人们见它被火烧后更加旺盛,便叫它“火炼金丹”。赵蕊生伯这花再遭浩劫,白天看着它,夜间守着它,把它看得比性命还宝贵.村里众人也暗中相助,花霸怕犯众怒,不敢再派人捣乱。

  一天晚上,赵蕊根往常一样,躲在金丹旁边和衣而卧。三更时分;恍惚觉得一位美丽的仙女.手握一把牡丹扇,轻飘飘来到他跟前.对他说:“我本是牡丹仙女,我的小孩金丹大难不死,全亏你舍命相救。今再给你金丹数株,你要殷勤栽培,让牡丹开遍曹州、”赵蕊急忙起身,哪里还有仙女,只见十余棵金丹摆在面前。赵蕊拜罢花神,连夜栽下‘金丹”。这便是今日曹州牡丹园中的“火炼金丹”的祖先了。

  中华传统故事(十七):

  都说,松树只结松塔,只长松籽,不开花。那么,松花江的名称又是怎样来的听放山伐木的老年人说,早些时候,松树也开花,之后,让人给借走了。说起来,里面还有个故事呢。

  很早很早以前,咱黑龙江地面,满都是山呀水呀,树木琳琅,仅有很少的人烟。那时候,兴安岭和长白山都是连着的,数不清的江河湖泊,也都直通大海。整年是波浪滔天,没边没沿的。却说,就在这一片大水当中,有个生满莲花的大湖,取名叫莲花湖。

  这个湖可不一般。湖面上,不论冬夏,总是盖满荷花叶子,粉莲白莲马蹄莲,有红有绿又有黄,一茬接一茬地开,没有断捻儿的时候。再说那荷叶底下,脊梁挨着脊梁,腮帮挨着腮帮,里三层外三层,全是鱼呀蛤蜊呀。细一瞅,那每条鱼的眼睛,都是一对琥珀色的大琉琉儿,每个蛤蜊壳里,全含着一颗溜光锃亮的夜明珠。一到星星月亮出全的晚上,天上地下,瑞气千条,霞光万道,整个大湖,简直跟“聚宝盆”二样不差。

  可是就在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不知那年那月,闯进一条白翅白鳞的恶龙,它的外号叫“小白龙”。起初它在湖底藏着,不声不响。慢慢地,就放肆起来。动不动就翻横竖浪,蹿上趴下的,把碧碧澄澄的一湖清水搅个底朝天,末了,荷花谢了,鱼没了,蛤蜊也闭了嘴,夜明珠也不再闪光发亮了。眼睁睁一片宝湖,瞬时变成臭哄哄的死水了。这还不算,有时小白龙一炸翅,立时洪水翻滚,天昏地暗,方圆几百里的地方都受到牵连,总也得不到消停。

  闹来闹去,小白龙为非作歹的事,让威镇东海的老龙王发觉了。就派了黑翅黑鳞的大黑龙去降服小白龙。

  头一会去,大黑龙根本没有把小白龙放在眼里。他自我寻思,我身强力壮,五大三粗的,一到那里,还不是手到擒来吗这样,它就一路呼风唤雨,撒着欢儿来到莲花湖。大黑龙啥都没带,只拖上一条预备捆小白龙的锁链。半路上,为了显威风,还故意抖动锁链儿。这一抖不要紧,一声闪一声雷,给小白龙送了信。大黑龙走累了,在半空中停下来歇歇。这一歇不要紧,鸡蛋大的冰雹,掉在地上积有三尺厚。小白龙明白来了敌人,早有准备。它把鱼呀、蛤蜊呀填了一肚子。吃饱喝足之后,就躲在暗处。也是大黑龙胆壮心粗,在莲花湖上,闹腾了半天,也没见到小白龙。等大黑龙肚子饿了,身体乏了,劲也懈了,那小白龙猛得蹿上来,使龙角连豁带撞地,没使多大力气,就把大黑龙打退到三江口。

  头会在明里吃了亏,二次再来,大黑龙就顺江底走了。可是没料到,它游到哪儿,水是黑的,浪也是黑的,染得云彩雾气都跟乌漆似的。小白龙眼尖,老远就明白对手来了,赶忙鱼呀蛤蜊呀,又塞满肚子,养足精神,藏在湖礁背后。大黑龙一到,连打炸雷,猛下大雨,把莲花湖掀得底朝天。又折腾了大半天,只是不见小白龙出水。这时,大黑龙肚子又饿了,身体又累了。只见小白龙飞身出水,凶神恶煞似的没几个回合,就又把大黑龙追到东海口。

  大黑龙进不了莲花湖,降不住小白龙,明白自我总给对手送信号。仅有想个办法,让它神不知鬼不觉,才能把它擒住。可是,到底用什么办法呢想来想去,转眼已是第二年夏天了。地面,满是松树花,洁白一片。有的花,落在水面上,把江河湖泊都盖住了。大黑龙一看,乐坏了。“我何不到山上去借松树花”想罢,它吃饱喝足,收拾利落,来到长白山和兴安岭,飞来飞去跑了几圈,连趴带抓,不一会儿,把松树花打落在地,龙卷风一扫,就全聚到湖面上了。再一看,江面全白了,大黑龙吃饱喝足,偷偷离开东海,来到莲花湖,一下子就降服了小白龙。可惜,小白龙没锁牢,之后,从东海口拐弯朝南,逃到了如今的兴凯湖。从那以后,大黑龙把山呀水呀,都归置了一下,只留下三条大江,就是今日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那座莲花湖,之后水越来越少,成了半月形的五大连池。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也分开了,那边一座,北边一座。下江一些大黑龙到过的地方,有的地方把山削平了,有的地方成了沼泽地。

  从那以后,松树就不开花了。为了纪念大黑龙,就把那条江叫作松花江了。

  中华传统故事(十八):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能言善辩,是齐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当时楚王因为国力强盛,看不起弱小的齐国,就想借此机会刁难晏子。

  当晏子来到楚国时,楚国城门紧闭,出来迎接的人想带着晏子从城墙上新挖的小洞进去。晏子看着这个小洞,对楚国的人说:“难道楚国没有城门,仅有洞吗仅有出使国的人才会从狗洞进入,看来我今日是到了狗国啊。”晏子的这番话让旁边的楚国人说不出半句话,只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去拜见楚王,楚王从上到下轻蔑地打量了晏子一番,然后问道:“怎样齐王就派遣你出使楚国啊,难道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不动声色,只是笑了笑说:“我们齐国有个规矩,如果对方是上等国家,就会派贤能的人出使;如果对方是一般的国家,就只能派出我这样无能的人了。”

  楚王被晏子说得哑口无言。

  几天后,楚王宴请晏子。大家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侍卫押着一个犯人来到楚王面前,请楚王定夺。楚王想羞辱晏子,便故意大声地问道:“这个犯人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啊”侍卫回答说:“他是个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笑了笑,对着晏子说:“先生,怎样齐国的人都喜欢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道:“大王,橘树在江南一带会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实,我们把它称为橘;可是在北方,橘树就只能结出又小又涩的果实,我们就把它称为枳。您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是因为两个地方的水土不一样啊。以前生活在齐国的百姓不会偷盗,可是他一来到楚国,就习惯偷盗了,难道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学会偷盗”

  楚王听后,只能苦笑一番:“本来我想羞辱他的,却被他给戏弄了。”

  应对楚王的刁难,晏子不卑不亢,用机智和勇敢维护了自我国家的尊严,可谓真正的勇者。

  中华传统故事(十九):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向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样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异常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悲痛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明白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貌。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样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仅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仅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我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最终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之后,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境,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之后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鼎鼎有名的木匠师傅叫鲁班,传说他以往得到过仙人的指点,世间没有他不会做的东西。魯班把毕生所学都写进了一本书里,这书就叫做《鲁班书》。为此,天下学艺的人都争着来拜鲁班为师,期望得到《鲁班书》。

  鲁班挑选徒弟十分严格,不但要聪明勤奋,还要人品好,所以多年来他门下收的徒弟不多。

  有一天,鲁班去拜访一个住在山上的朋友,下山的时候,他不慎被草丛里的毒蛇咬伤了脚,情景危急。幸好有位青年走过,他看了看鲁班受伤的脚,然后毫不犹豫地蹲下身子,用嘴帮鲁班把伤口里的毒液吸了出来。

  鲁班十分感激青年对他的救命之恩,主动证明身份说自我就是鲁班,问青年叫什么名称,是否愿意学习木工手艺。青年高兴地连连点头,“咿咿呀呀”地比画说,他叫阿木。

  鲁班这才明白阿木是个只会听、不会说的哑巴,可是鲁班不介意,他把阿木带回家中,收为小徒弟,对阿木十分喜爱。

  时隔不久,鲁班得到鲁国国君的传召,宣他去宫里做一批木工活。鲁班拿出了珍藏的《鲁班书》,放进随身携带的工具箱中,叫阿木陪同他一齐去。

  师徒俩日夜赶路,这天经过东海边时,天已近黄昏,鲁班决定在海滩上歇息一晚,明早再走。

  阿木生起一堆火,准备做晚饭,到海边舀水时,一不细心将装干粮的包裹掉进了海里,包裹很快就被海水冲走了,急得阿木直跺脚。

  鲁班一边安慰阿木不要着急,一边从工具箱中拿出一截发光的木头、一个刨子和一个布袋。他用刨子在木头上刨了几下,很快就刨出一些刨花来,然后吩咐阿木将刨花用布袋装好,扎紧袋口,放入海水里,说过半个时辰再把布袋取出来,便有东西能够吃。

  阿木看得一愣一愣的,半信半疑地把布袋放入海里,暗想:刨花怎样能吃呢难道师父会变戏法他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布袋取了出来,解开袋口一看,袋子里面居然是十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阿木高兴坏了。要明白,当时大海里的鱼又大又凶猛,人们是根本不敢捕捞来吃的。

  阿木烤好鱼后,请师父先品尝。鲁班在吃鱼时,发现鱼头很难吃,剥开一看,里面竟然还有一些刨花。他明白必须是阿木过于心急,时间未到便把布袋捞出来,才导致鱼头还没有变全。之后人们就把鱼头像刨花的部位叫做鱼鳃,由于不能吃,在杀鱼时必须清理干净。

  两人都吃饱后,阿木把没有吃完的鱼放回了东海里。这种鱼很快在东海里繁殖起来,人们在海里捕捞到这种鱼后,明白是鲁班用刨花变的,便高兴地把这种鱼取名为刨花鱼,也叫黄花鱼。

  夜晚闲来无事,师徒俩一齐坐在火堆旁聊天,鲁班拿着那截发光的木头告诉阿木说,此木头来历非凡,是神仙赠送的,用这截神奇的木头做出的任何东西,遇水皆可变成活物。

  阿木听得两眼发光,比画着请师父用神木为自我做一个木头人,鲁班一时高兴,就答应下来。

  鲁班的手艺多厉害呀,不一会儿就做出了一个有手有脚的小木头人,可爱极啦!阿木捧着木头人爱不释手,鲁班见状就叮嘱他千万不要把木头人放到水里,不然一入水,木头人就会跑掉。阿木连连点头答应。

  看看时间不早了,鲁班就带着阿木,在海边找了个避风的地方睡下了。

  天快亮时,鲁班忽然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睁眼一看,阿木正从工具箱里偷偷拿出《鲁班书》放到自我怀里。

  鲁班眉头一皱,大声斥责道:“你在做什么!”

  阿木见被鲁班发现,慌忙奔到海边,把木头人放到海面上,只见木头人遇水就长,很快长得和真人一般大小。阿木赶紧爬到木头人背上,指挥木头人朝海的对面走去。

  木头本就能浮在水上,此时木头人在海面上如履平地,一下子就走出好远。

  阿木回头见鲁班已经追赶不上了,忽然出声狂笑道:“鲁班,枉你聪明一世,也上了我的当。感谢你的《鲁班书》,日后我学成了,必须带领我老家的人来好好报答你。”

  原先,当时海的对面有一座小岛,那里物资匮乏,住在岛上的异族时常渡海到中原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鲁班天然不会收这般凶残的人做徒弟,阿木是怕说话露出口音,才故意装作哑巴,处心积虑骗取鲁班的信任后,盗取了《鲁班书》。

  如果真让海岛上的人学会了《鲁班书》,后果不堪设想。鲁班又气又急,连忙回到家中,呕心沥血写出了《鲁班书》的副本,副本中全是克制正本资料的法术咒语,但凡偷学了《鲁班书》的人,命格必有所缺失,或鳏、或寡、或残,总之不得善终。据说,当年自以为得计的阿木,回去后真的吃了不少苦头呢。

  之后,本是木工宝典的《鲁班书》被人们改称为《缺一门》,成为大家避之不及的邪书,谁都不敢轻易去学习。鲁班的千古绝技,自此失传。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一):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之后,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飘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透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述,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进取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所写的诗句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一首《观沧海》便展现了他宽阔的胸襟和卓越的气度。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应当学习曹操对前途的乐观心态,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消极颓废。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二):

  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个性,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那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此刻有知识的教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期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之后,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人生感悟】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三):

  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样样嘛。”

  萨都刺听说后,立刻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萨都刺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

  【人生感悟】再高明的学者也会有疏漏的地方,所以,即使成就很高的人,也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提高。孔子曾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明白很多知识的,只可是喜爱读书并不耻下问而已。”著名诗人萨都刺的故事,再一次告诫青少年,无论对待何种形式的学习,都要以勤奋钻研、虚心求教的态度去践行。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四):

  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我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样轮到自我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齐分析病情,研究药方,最终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两人经常在一齐,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

  【人生感悟】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人向知识贫乏的人请教,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时,你的缺点正好是别人的优点,学习就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刘完素的故事告诉青少年,知识再渊博的人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虚心理解并采纳他人的意见和推荐,并诚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五):

  谈迁是明朝末年的穷秀才,他历尽千辛万苦,花费27年时刻,写出了一部关于明朝的史书,并将其定名为《国榷》。不料,就在书稿完成后不久的一个晚上,谈迁家里闹贼了。小偷见谈迁家里没什么可偷的,就顺手把谈迁的书稿拿走了。变迁发现书稿丢失了,不禁痛哭流涕。这一年,他已经53岁了。但谈迁很快就振作起来,并对自我说:“我的手还在,怎样能这么消沉呢?”于是他决定重新写《国榷》。4年过去了,谈迁最终重新写出了一本《国榷》。这部书资料翔实,资料完备,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明史的必读之书。

  【人生感悟】一介穷书生,用27年的时刻编纂史书,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他53岁那年,书稿丢失,能够想象他当时的心境是何等悲痛。但谈迁并没有消沉,再一次重写《国榷》,成为了千古美谈。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心胸,就应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去应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就惆怅、迷惘、灰心丧气,这是软弱的表现。”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六):

  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十分刻苦。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明白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有人问孔璠:“你做教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教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能够做教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人生感悟】《增文贤文》中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孔子说:“后生可畏。”李谧的教师孔璠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我们都不能轻视,新旧交替是天然规律的具体体现,前人已一语道破了其中玄机。青少年就应明白:只要别人比我们懂得多,无论他是什么出身和什么年龄,都有资格做我们的教师。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懂就问,虚心请教,不以向比自我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七):

  明朝末年的阮大铖是其名的戏曲家,在诗歌的创造上也很有成就。可是,他十分虚荣,爱慕权势,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甘心和魏忠贤这种奸邪的人勾结在一齐。之后,阮大铖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联合起来反对他,就辞官回家避风头。可是,他不甘心默默无闻,私下里对自我的亲戚和朋友说:“我还能好好儿地活着回来,那些人可不必须。”之后,魏忠贤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铖明白后很得意,就又开始勾结魏忠贤,为非作歹。然而坏人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阮大铖之后投降了清朝,在随军出征的时候惨死在途中。

  【人生感悟】喜爱学习的人就像禾苗一样,是有用之才;不爱学习的人就像野草一样,只能当柴烧;学习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马一样,依然改不了本性。阮大铖虽然在戏曲上很有成就,但他爱慕权势,和奸党魏忠贤勾结在一齐,为非作歹,最终落得了惨死的下场。青少年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就要切实地去实行,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千万不好步入阮大铖的后尘,为非作歹。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八):

  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方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大家都不坚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仅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他很惊奇,也不坚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

  梓庆笑了笑,说:“我可是是一个普通人,怎样会懂法术呢?”

  鲁国国君不坚信他的话,之后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在这三天,我使自我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我去掉杂念,忘掉技巧;之后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我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取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而这时锯子的样貌已经成竹在胸了。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能够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天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个性了。”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人生感悟】这个故事源于《庄子》,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庆已到达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天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持续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我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发奋追求。

  中华传统故事(二十九):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有一年,乐羊子决定外出求学,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纺线织布。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回到家,跟妻子说他太想家,不想求学了。妻子听后,什么都没说,而是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成了两半。然后才语重心长地说:“织布机上的这些布看起来很美丽,但他们都是由一根根丝线慢慢累积起来的,此刻我一刀就把他们剪断了,等于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你这样半途而废,怎能学有所成?”乐羊子觉得妻子说的很有道理,就又去继续求学了。

  【人生感悟】乐羊子因想家欲终止学业,遭到他妻子的反对。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要靠勤奋与坚持才能精进。在学习中,青少年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被一些表面的困难所吓倒,更不能为自我找一个看似充足的理由而停止。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

  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钟繇,他是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小时候聪颖好学,酷爱书法艺术。为了练习书法,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练习书法。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们在一齐玩耍时,还趁玩耍的间隙蹲在地上写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时刻在练习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发奋,钟繇最终成了一代书法名家。之后,有人登门去向钟繇请教书法秘诀,钟繇笑着说:“我哪有什么秘诀啊!我只可是是比别人更加发奋一点,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罢了。”

  【人生感悟】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泥土就会有绿荫,有艳阳也会有阴雨。一个耕耘者只要认认真真地劳动,定会有果实可收,也定能得到人们的爱戴。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别人取得收获的时候,有何感想?是喜悦,是嫉妒,是不屑一顾,还是其它“天道酬勤”,看到别人的收获,不论如何,我们正确的态度就应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家就应去思索,自我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负这大好时光,才能使自我的生命不致虚度。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一):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之后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一天的学习也个性用功,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二):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可是,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中国传统小故事5:水滴石穿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刻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三):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小孩!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向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孩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那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样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样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教师了!过十年,天

  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四):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先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之后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齐。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五):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先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向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样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忙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六):

  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

  中国传统小故事6:杞人忧天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貌,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可是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阳光、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阳光、月亮、星星也可是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管放心。”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样办呢?”热心人说:“地可是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热心人,正因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七):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中国传统小故事30(三十一):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齐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终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并且不到外边去寻找。此刻还少一个人,期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此刻有几年了?”毛遂说:“到此刻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此刻,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正因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可是这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八):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一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刻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刻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我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个性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3: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华传统故事(三十九):

  孔融小时候,不仅仅学习勤奋,并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我家庭是什么关联,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个性: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样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以前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联,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应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必须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就应持之以恒。”

  之后,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终写长大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人生感悟】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刻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明白潜质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一):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先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向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样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忙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样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二):

  亡羊补牢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必须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必须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向宠信这个人,楚国必须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三):

  忠孝仁义礼智信”

  应当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坚持肃穆恭敬的态度。之后,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可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仅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礼貌提高。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必须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坚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证明为了重信义能够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进取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四):

  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五):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齐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我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貌,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明白命令后都进取练习,想一展身手,仅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可是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可是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仅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六):

  在山东莱阳县有座美丽的小山,叫药泉山。山上,一股清清的泉水在日夜不停地流着。这水和一般的泉水可不一样,不但又清又甜,并且喝了以后还会使人耳聪目明,身体健壮。所以人们都叫它“药泉"。

  传说在许多年以前,有个猎人打伤了一只野兔,那野兔走到药泉边跌倒了,可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野兔喝了几口泉水后,伤口转眼长好,爬起身一溜烟向山下跑去。

  猎人见了十分奇怪,便捧起泉水喝了几口,立刻感到疲劳没了,浑身充满了力气。“啊!原先我找到了一股神奇的药泉。”猎人飞快地跑下山去,把这好消息告诉了村里的人。人们都高兴地来到药泉取水喝,治好了

  许多病。

  可这事被财主明白了,他便勾结县官把药泉给霸占了,派人看守着,并贴出了出卖药泉水的告示。人们为了治病,只好拿钱来买水喝。之后,财主又想出了坏主意,他为了卖更多的钱,便和县官一齐决定把泉眼开

  大,让水流得多一些。

  这天,财主和县官带人到药泉山,叮叮哨哨凿起泉眼来。忽然,“轰”的一声响,山石塌了下来,两块大石头不偏不歪,正砸在财主和县官的瞎袋上,把他们砸死了。

  打这以后,泉水就失去了那神奇的治病效力,可是仍然是又清又甜。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七):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子。在村边的破茅屋里住着一位老婆婆,她精心照看着茅屋后面的18棵老茶树。因为缺少肥料,每年只能从老茶树上采下来很少的茶叶,并且茶叶的质量也不好。

  老婆婆的生活很清苦,可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每一天,老婆婆都用从老茶树上采下来的茶叶沏茶,让过往的行人在那里歇歇脚、解解渴。

  有一天,一位老爷爷来到老婆婆那里喝茶。他看到茅屋外有一个破石臼,就指着它对老婆婆说:“这可是个宝贝,把它卖给我,行不行”

  老婆婆笑着说:“这哪里是什么宝贝啊,你就把它搬走吧。”

  老爷爷连声说“感谢”,就去找人帮忙来搬破石臼。

  老爷爷前脚刚走,老婆婆紧跟着就忙活起来了。原先,破石臼里面有堆放了很多年的草啊,土啊,动物粪便什么的,已经很脏了。老婆婆可不愿意把这样一个脏东西送给人。所以,她赶紧把破石臼里面的东

  西都埋在了老茶树下头,又把破石臼洗得干干净净的。

  老爷爷回来了,他看看破石臼,问老婆婆:“那里面的东西哪儿去了”老婆婆领着老爷爷来到老茶树前,把刚才做的事情说了一遍。

  老爷爷笑呵呵地说:“我说破石臼是宝贝,是因为它里面盛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贝呢!瞧,你把宝贝都埋在老茶树下头了,我也就放心啦。”说完,老爷爷潇潇洒洒地走了。

  之后,这18棵老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采下来的茶叶嫩嫩的。香香的,用这些茶叶沏的茶水味道可好了,再之后,龙井这一带都种上了茶树,那里出产的茶叶就是大名鼎鼎的“龙井茶”。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八):

  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所以称为《麻姑献寿》。画上的麻姑美若天仙,腾云驾雾;或是飘麻姑然行走于云端;或是双手托盘奉献寿礼:一壶美酒,数枚仙桃。酒是麻姑自我酿出来的长寿酒,桃则是王母娘娘所赠送的蟠桃;有时候是她肩挑一根细长的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旁边一个童子背着一个巨大的仙桃相随。可是,不管哪样的麻姑图,桃和酒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桃和酒都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图就是经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出献寿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长得俊俏美丽,穿着光彩夺目的衣裳,头顶结一个大大的发髻,脑后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间。麻姑不仅仅长得好看,并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忙穷苦的人。可是,麻姑的父亲却是性情暴虐、凶神恶煞、傲慢专横、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可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那时候,桃子可是水果中的上品,是十分难得的东西。麻姑自我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先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走回家去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眼看老婆婆很快就不行了。麻姑实在看可是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麻姑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可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小孩,太感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仅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显得极为珍贵。可是,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那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明白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并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十分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麻姑可是麻姑怎样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她的父亲睡着了,麻姑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来到白天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再也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小孩,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就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仅不觉得饿了,并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之后,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仅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麻姑十分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查出来竟是自我的女麻姑献寿儿在妨碍自我的功名,十分的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此刻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带花,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就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异常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中华传统故事(四十九):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孤儿,是好心的邻居们收养了他,才使他长大成人。小伙子长到二十来岁时,就在村边搭了两间茅屋,开始独立生活了。无论谁家遇到了困难,他都会热心地帮忙,大家都夸小伙子是个勤劳、善良的小孩。

  他每一天早出晚归地辛苦耕种,可是忙了地里的活儿,顾不上屋里的活儿,经常吃凉饭、剩菜。

  有一天,小伙子干完活儿回家,看见路边有一只很大的田螺,出于好奇,他就将这只田螺带回家,把它养在水缸里。

  第二天,小伙子照旧到地里去干活儿,可是当他回到家,准备做饭时却发现,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在桌上摆好了。小伙子以为这是好心的邻居们帮他做的

  没想到,接连几天,小伙子干完活儿回到家,都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于是,小伙子向邻居们道谢,可是邻居们都说不是他们做的。小伙子很纳闷儿,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天早晨,小伙子又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儿了,他没有等到傍晚,就早早地回来躲在篱笆外面看屋里的动静。只见一位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出来,忙着生火、做饭,不一会儿,屋里就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小伙子飞快地推门进屋,直奔水缸,看见那只大田螺只剩下一个空壳静静地躺在水缸里。小伙子走向正在做饭的姑娘,问道:“姑娘,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帮忙我呢”姑娘见小伙子突然闯进来,不知如何是好,她想回到水缸里,又被小伙子挡住了去路,只得说出实情。

  原先,姑娘是天上银河里的白水素女,因为玉皇大帝明白小伙子从小没有父母,很同情他,还因为小伙子乐于帮忙别人,就派她扮作田螺来帮忙小伙子。

  田螺姑娘说:“我本来想多帮忙你几年,等你生活富裕了、娶了妻子以后再走,可是你今日突然闯进来,明白了我的身份,我不能在人间呆下去了。”小伙子十分后悔,责怪自我的举动太鲁莽,再三请求田螺姑娘留下来。田螺姑娘指着水缸里的田螺壳说:“我把田螺壳留给你,你用它盛粮食,就会有很多粮食出来,你用这些粮食帮忙乡亲们吧。”

  忽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之后下起了大雨。风雨过后,田螺姑娘已经不见了踪影。小伙子望着田螺壳,呆呆地看了很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之后,小伙子就用这个田螺壳来盛粮食,壳里的粮食总是满满的,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多。但小伙子仍然辛勤地劳动,还拿出很多粮食送给乡亲们。

  受到帮忙的乡亲们都十分感激田螺姑娘,大家建立塑像,来纪念这位乐于助人的田螺姑娘。

  中华传统故事(五十):

  钟馗,是民间信仰中的门神,据说能够驱鬼逐邪。世人眼中的钟馗形象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可是他为人刚直,不惧邪祟。

  关于钟馗,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根据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记载,北宋皇宫中曾藏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钟馗像,其卷首“唐人题记”讲述了这幅画的来历。

  在唐开元年间,一次,唐玄宗从骊山刚回宫就病倒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一天晚上,唐玄宗忽然梦见一大一小二鬼,小鬼偷走了自我的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并绕殿而走。突然,身穿蓝袍、蓬发虬髯、面目可怖的大鬼抓住小鬼,并将其双目挖出,然后将其吃掉。玄宗惊问大鬼是何人,大鬼说:“臣钟馗氏,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说完,他化作一片红光飞驰而去。

  唐玄宗醒来后,病也减轻了。于是将画家吴道子召来,让他根据自我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图,并昭告天下。同时,有司奉旨,将吴道子《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都明白钟馗的神威。

  从此,钟馗捉鬼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一到岁末,家家都在门上张贴此画,以驱鬼避邪,并逐渐代替了以往门神神荼、郁垒的地位。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