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故事

孝道故事(精选60篇)

时间:2022-12-20 19:30:56

  孝道故事(一):刻木事亲

  孝道故事篇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孝道故事篇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我方才食用,出门前必须禀告,回家后必须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孝道故事篇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孝道故事(二):涌泉跃鲤

  孝道故事篇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孝道故事篇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齐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明白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一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孝道故事篇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孝道故事(三):怀橘遗亲

  孝道故事篇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孝道故事篇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道故事篇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孝道故事(四):扇枕温衾

  孝道故事篇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孝道故事篇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孝道故事篇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孝道故事(五):行佣供母

  孝道故事篇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孝道故事篇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之后,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我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孝道故事篇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孝道故事(六):闻雷泣墓

  孝道故事篇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孝道故事篇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那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孝道故事篇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孝道故事(七):哭竹生笋

  孝道故事篇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孝道故事篇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之后他官至司空。

  孝道故事篇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孝道故事(八):卧冰求鲤

  孝道故事篇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孝道故事篇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孝道故事篇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孝道故事(九):扼虎救父

  孝道故事篇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孝道故事篇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终放下父亲跑掉了。

  孝道故事篇深山逢白虎,奋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孝道故事(十):恣蚊饱血

  孝道故事篇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孝道故事篇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我去叮咬父亲。

  孝道故事篇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孝道故事(十一):孝感动天

  孝道故事篇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孝道故事篇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孝道故事篇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十分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道故事(十二):戏彩娱亲

  孝道故事篇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孝道故事篇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小孩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小孩哭,二老大笑。

  孝道故事篇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孝道故事(十三):鹿乳奉亲

  孝道故事篇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孝道故事篇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道故事篇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孝道故事(十四):百里负米

  孝道故事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孝道故事篇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孝道故事篇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孝道故事(十五):啮指痛心

  孝道故事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孝道故事篇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我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母亲在呼唤自我,便背着柴迅速回到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道故事篇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孝道故事(十六):芦衣顺母

  孝道故事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孝道故事篇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小孩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道故事篇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孝道故事(十七):亲尝汤药

  孝道故事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孝道故事篇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道故事篇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孝道故事(十八):拾葚异器

  孝道故事篇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孝道故事篇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我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孝道故事篇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孝道故事(十九):埋儿奉母

  孝道故事篇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孝道故事篇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我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小孩,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能够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小孩。

  孝道故事篇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孝道故事(二十):卖身葬父

  孝道故事篇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孝道故事篇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我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忙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所以,槐荫改名为孝感。

  孝道故事篇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孝道故事(二十一):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最终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齐。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之后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

  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孝道故事(二十二):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一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

  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孝道故事(二十三):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之后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明白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孝道故事(二十四):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最终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明白原先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孝道故事(二十五):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十分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道故事(二十六):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道故事(二十七):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孝道故事(二十八):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道故事(二十九):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我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孝道故事(三十):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明白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孝道故事(三十一):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我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忙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所以,槐荫改名为孝感。

  孝道故事(三十二):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孝道故事(三十三):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我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母亲在呼唤自我,便背着柴迅速回到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道故事(三十四):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道故事(三十五):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十分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道故事(三十六):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我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小孩,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能够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小孩。

  孝道故事(三十七):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道故事(三十八):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之后,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我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孝道故事(三十九):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我方才食用,出门前必须禀告,回家后必须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孝道故事(四十):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小孩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道故事(四十一):

  一位13岁的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一天,主人家吃月饼。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女孩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不吃,在仅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的很模糊了。有一个熟悉的背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难地支撑起一个家。她就是小女孩的母亲。小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于是,她用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留意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让她的母亲尝尝啊!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小女孩最终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母亲,您尝尝……”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激,才能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孝心——不必须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从我出生以来,每时每刻都在父母

  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中,同时,我也学会了关爱,做有孝心的小孩。

  孝道故事(四十二):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孝道故事(四十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十分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道故事(四十四):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我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忙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所以,槐荫改名为孝感。

  孝道故事(四十五):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我方才食用,出门前必须禀告,回家后必须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孝道故事(四十六):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齐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明白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一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孝道故事(四十七):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道故事(四十八):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道故事(四十九):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我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小孩,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能够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小孩。

  孝道故事(五十):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孝道故事(五十一):

  吴猛,是晋朝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吴猛家里贫穷,家里空荡荡的,可谓是家徒四壁。甚至连一个便宜的蚊帐都买不起。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一群群的蚊子咬得他父亲,不能入睡。吴猛看着不能入睡的父亲,很难过。于是,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蚊子叮他,他也不驱赶。因为他担心蚊虫离开自我后,会去叮咬父亲。

  孝道故事(五十二):

  王祥,是琅琊人。他很小的时候,自我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又重新结了婚,为他找了一个继母。继母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甚至多次打骂王祥。渐渐地,父亲也不爱他了,对他很冷漠。

  之后,他继母生了重病。继母想吃活鲤鱼。那个时候呀,正好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要把冰融化,下河捉鱼。冰慢慢融化融化,他很快地便两条鲤鱼。继母吃了鲤鱼后,病很快好了。继母对他很惭愧。王祥长大后,做了大官,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孝道故事(五十三):

  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体弱多病。黄香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

  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先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使父亲能早些入睡。

  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父亲受凉,在睡觉前,先用自我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暖然,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我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孝道故事(五十四):

  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是中国人的目标,民以孝为天。

  教师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懂孝道、有孝心的好小孩,我把教师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记得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夏天,放学铃声一响,我就像出了笼的小鸟跑出了教室。可是,我感到几滴水滴到我头上,随后,倾盆大雨疯狂地下了起来。这时,爷爷赶了过来,撑着一把伞,递给了我。可是爷爷没穿雨衣,我说“爷爷你没穿雨衣,我就应帮您撑着。”说着就撑给了爷爷。当天晚上我就发烧了,爷爷心疼的说:“你真是孝顺的小孩,不然发烧的就是我了。”我说:“这是我就应做的事,您年龄大了。”

  夜晚,爷爷奶奶出门散步,我感到屋子很脏,就拿出清洁武器——扫把,拖把,抹布,增香剂,杀虫剂,那里一扫,那里一擦。最终屋子变得一尘不染,爷爷奶奶回家后夸我真棒。

  孝敬老人是我就应做的事,为爷爷奶奶做事让我感到很开心!

  孝道故事(五十五):

  在旧社会一个穷苦人家里,女人刚刚死了丈夫,拉扯着三个年幼的小孩艰难度日。十二岁的大儿子看到一家人饿得奄奄一息,于是作出一个决定:卖掉自我,以解燃眉之急。他不顾母亲的痛哭和阻拦,硬是跑出去把自我卖给人贩子,然后把一块银元和一小袋粮食塞给母亲说:“母亲,以后儿子不在您身边了,就让这块银元替我尽孝心吧!”说完,磕了几个响头,含着眼泪跟人贩子走了。那一小袋米,救活了全家人,而那块银元,被女人用布层层包好,揣在胸口。

  不久,为了躲避战乱,女人带着两个小孩加入了逃荒的人流。一天,当他们踉跄地走在路上时,忽然枪声大作,不断有人惨叫着倒下,人群顿时大乱。随着几声枪响,女人也应声栽倒在地,两个小孩扑在她身上哭做一团。不一会儿,女人渐渐睁开了眼,摸摸中弹的胸口,竟然不疼,也没有血流出来。当她疑惑地站起来的时候,砰地掉下一个东西,拾起来一看,是那块被她藏在胸前的银元。只见包裹银元的布已经焦糊,银元被子弹打了一个大坑。女人顿时泪流满面,喃喃地说:“儿啊,你变成了一块小小的银元,还在冥冥中保护着母亲呀!”经过那场劫难后,女人更加珍惜这块银元,她总觉得它就是儿子的化身。她叮嘱小孩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动它。一次,女人得了很重的病,小孩们只得把她送到郎中那里。郎中检查后说:“如果不赶快用药就没救了,可药很贵,你们有钱吗?”小孩们咬咬牙,从母亲怀中摸出一块银元。郎中端详了一会儿疑惑地问:“上头怎样有个坑呢?”小孩们讲了它的来历。最终说:“母亲说,这块银元就是哥哥,如果母亲醒着,宁可死也不会用它买药的。”郎中感慨地说:“还是把你们的哥哥交给你们的母亲吧,他的孝心就能够买这些药了!”受到感动的郎中把药送给了他们。女人吃了药果然好转了,当她得知真

  情后,流着泪长叹道:

  “儿啊,你的孝心感动神明,你又救了母亲一命呀!”

  多少次在最难熬的时候,女人和小孩们就把那块银元捧在手中摸一摸,看一看,就有了力气和期望。就凭着这一块银元的底气,一家人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解放初期的时候,年老的女人满怀对儿子的思念,寿终正寝了。那时,家境仍然十分贫困,实在没钱安葬。两个小孩流着泪说:“母亲,是该动用那一块银元的时候了。”然后从母亲的怀中摸出那块银元,买了棺木。他们又跪拜苍天说:“哥哥,你能够永久守护在母亲身旁了!”就这样,一个卑微如草芥的儿子,一个只换了一块银元、一小袋米的儿子,用自我的方式,为母亲尽了一辈子的孝。

  孝道故事(五十六):

  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五口人,三代同堂,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一个儿子。爷爷、奶奶七、八十岁了,老了,走不动了,父亲母亲很厌恶,觉得是一个包袱。两人一商量,决定把爷爷奶奶丢进大山里去。一天晚上,他们把爷爷奶奶装进一个大竹篮里,两人把他们抬进大山。当他们正准备把爷爷奶奶扔下不管时,他们的儿子在旁边说话了:“父亲母亲,你们把爷爷奶奶丢在大山里,这个大篮子就不要丢了。”父亲母亲感到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要把篮子带回家。儿子回答:“等你们老的时候,我也要用这个大篮子抬你们进山,把你们丢进大山里。”父亲母亲听了,心里慌了,赶紧把爷爷奶奶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这天,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言传身教”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其实,新课改并不是一味求新,更多的继承了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我们明白:在学校,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要为学生师表;在家庭,小孩是父母的镜子,家长要为小孩师表;

  设想一下:一对父母,如果事事认真,他们的小孩肯定事事认真;一对父母,如果事事马虎,他们的小孩肯定事事马虎。你迟到,他肯定迟到;你撒谎,他肯定撒谎;你爱发脾气,他肯定爱发脾气;你不认真填反馈表,他肯定不认真写作业;你这天骂小孩,日后小孩肯定会骂你。这天你主动与小孩握手,明天他肯定会主动与你握手;这天你主动与小孩打招呼,明天他肯定会主动与你打招呼。

  新课改有两句话,说得十分好:“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小孩没教育好,

  不能怪小孩”。教育小孩需要言传身教。

  孝道故事(五十七):

  在学习上,从不让家长担心,自我的事情自我完成,因父亲和母亲工作很辛苦,尽量不让他们操心。晚上会和他们分享学校里的欢乐事情,让他们能够笑一笑,放下疲惫的身心,好好放松一下。我会用我自我的方式让自我的父母感到欢乐,感到快乐。

  在生活中,我从未有过多的要求,不挑吃穿,不乱花零用钱。记得母亲有一次把手弄伤了,连端茶倒水都很困难,是我把饭菜端到她面前,吃完后,还帮着收拾。只要母亲有需要,我跑前跑后,都不觉得累。

  我十分喜欢帮母亲做家务,帮母亲分担一点家务能够让母亲不那么劳累,母亲要上班,上班本来就很累,如果再让母亲做一点比较重的活,母亲必须会体力透支,倒下来的。所以,我决定要帮母亲做一点家务。

  我决定洗碗,这虽然是个很轻的活,但只要我做了就必须能够让母亲少一点家务。我来到厨房,把碗放到洗碗池里,然后踮起脚尖把放在高处的洗碗布拿下来,开始洗碗了,我先把水龙头打开把碗接满水,用洗碗布擦一下,把水倒掉加上洗洁精,从里到外认真地擦一遍,再用水清洗一遍就完成了。随后还有两个碗要洗,我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另外的两个碗洗得干干净净,母亲直夸我长大了能够帮母亲做家务事了,我真开心!

  再一次是母亲生病了,又是腰痛又是肚子痛,我急了差一点哭了,我先帮母亲捶背,等到母亲舒服了我才松手,可是母亲的肚子痛该怎样办?想了想母亲要我带她去医院,我说好,我扶着母亲走出了家门,来到医院门口母亲要我等着,我不放心想跟着去,可是我总不能不听母亲的话吧,我只好在门口等着。过了一会母亲出来了,母亲说是肠炎,我很担心可是不是太严重。我和母亲回了家,因为母亲不想吃饭我就煮了一锅的白米稀饭,稀饭好了,我盛了一碗稀饭,轻手轻脚的喂母亲吃,一碗吃完了,母亲说好了点我我才去睡觉。

  我很喜欢帮母亲做事,我也很关心母亲,母亲对我的爱我永久还不完,所以我要好好对待母亲,不要母亲为我操心。

  尊师也是孝顺的一种,尊敬教师就像尊敬自我的父母亲一样,教师讲课,我能认认真真地听;布置的作业,也能认真细致地完成。还用心参加各种班级活动,为班级争光,为教师添彩,做教师的小助手。

  中华民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百善孝为先”,是我们民族优良的传统,我会把他发扬光大,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

  孝道故事(五十八):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

  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一样。

  可令医生十分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我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

  医生拗可是母亲,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之后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

  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可是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十分节俭的人,我不想她不高兴。”

  这样的孝心,这样的孝顺,这样的爱是不要回报的。

  孝道故事(五十九):

  一个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我。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小孩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血库中缺少能输给妹妹的血液。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颤抖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个男孩仅有十岁呀!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必须是下了死亡的决心,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呀!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他确认自我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孝道故事(六十):

  郭沫若的母亲由于劳累过度,母亲的身体十分衰弱,她每年初秋,总要晕到一两回,当时四川农村称这种病为“晕病”。郭沫若5岁那年,母亲的晕病又犯了。她躺在床上,成天呻吟呕吐,不仅仅饭不能吃,有时连水都不能喝。郭沫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样才能医好母亲的病呢?一天他听大人们说,芭蕉花是治这种晕病的良药。可是芭蕉在四川很不容易开花,不好买到。即使有卖的,价钱也个性贵,一朵芭蕉花竟要花上两只肥鸡的价钱。他心里暗想:要是我能找到一朵芭蕉花,治好母亲的病,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郭沫若同比他大4岁的二哥到外面玩耍,来到福建人的会馆天后宫,那里供的一位叫“天后圣母”的女神。无意中,郭沫若看见天后宫园内有一簇芭蕉,其中一颗正开着一朵大黄花,好看极了。

  郭沫若惊喜万分,悄悄地对二哥说:“二哥,你看,那园里有朵芭蕉花,咱们把它摘下来给母亲治病好吗?”二哥急忙拦住说:“不行!那是天后圣母的花,凡人是不能摘的!”“动了又怎样样!”郭沫若倔强地反问。他没听二哥的劝阻,拼命地爬上了一米来高的围墙,把芭蕉花摘下来藏在衣服里,气喘吁吁地跑回了家。

  郭沫若手捧着芭蕉花,连蹦带跳地跑到母亲床前。没想到,不但没得到夸奖,反而挨了父亲一顿打。

  郭沫若不服,理直气壮地说:“摘芭蕉花给母亲治病有什么错?管它是谁的花,只要能治好母亲的病就行呗!”郭沫若感到委屈,悲哀地哭了。

  之后,郭沫若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流亡日本。他时常思念年迈的老母,1932年母亲病逝时,他竟无法回国送葬。他在流亡日本期间写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著名论文,用的都是“杜衎”的笔名。他母亲姓杜,性格刚直。他所以取名杜衎,是用来纪念自我的母亲。郭沫若50岁那年,曾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说:“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