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故事(一):
《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仅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二):
《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三):
《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我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样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当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明白传统美德。
三字经故事(四):
《孙敬悬梁》
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一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我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异常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三字经故事(五):
《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小孩。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故事(六):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三字经故事(七):
《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景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日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当刻苦读书。
路温舒抄书扩写:
汉朝有个叫路温舒的人,从小聪明好学。可是家里很穷,只好小小年纪就出来放牛割草,帮忙大人干活。
有一天,路温舒去割草,不知不觉来到了学堂,看见那些和自我一样大的小孩,坐在教室里学习,羡慕得不得了。回到家,他对父亲说:“我要去上学。”这下,可难倒了他的父亲,家里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来钱供小孩上学?于是,父亲就说:“上学有什么用?我们家三天两头没米下锅,没那闲钱!”可路温舒不死心,又说:“读了书,有了文化,长大了成为有出息的人,您就不会再饿肚子了。”父亲一听这话挺有道理,就只好说:“既然你这么热爱学习,让我再想想办法吧!”
他父亲左思右想,彻夜未眠,最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问自我干活的东家小孩借书。就这样,路温舒一边割草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书是别人借的,还没看完,就要还了,怎样办?每次还书拖拖拉拉,人家都不愿意借了,还讥笑他:你一穷小孩,读什么书?可他却固执地说:“不行,我长大了必须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一次,他来到河边放牛,突然发现沼泽地里长着一种蒲草,叶子很宽,就像一张厚实的纸,他灵机一动,嗨!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不是现成的纸吗?于是,他采了许许多多蒲草,编成一张张席子,然后把借来的书抄在席子上,那一本本书就能够慢慢地精心研读啦。
他用这样的办法,抄了很多古今名作,刻苦学习,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三字经故事(八):
《五子登科》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忙穷人。之后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我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之后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三字经故事(九):
《孙庸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异常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先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三字经故事(十):
《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最终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三字经故事(十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仅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是今日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十分担忧,小小孩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样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那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那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样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一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午时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教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这下子孟母才明白独生子逃学了。午时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样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我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孟子这才明白了自我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最终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三字经故事(十二):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我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三字经故事(十三):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我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天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走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齐,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头。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终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以往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头。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三字经故事(十四):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奋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三字经故事(十五):
昔仲尼,师项橐(音驼)。古圣贤,尚勤学。
那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可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我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我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以往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小孩怎样不让车呢?碰到你怎样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经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称,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明白”。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
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明白。”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小孩,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三字经故事(十六):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忙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忙赵匡义治理天下。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必须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先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样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
有半部能够辅助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三字经故事(十七):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明白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能够明白,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故事(十八):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唐朝李渤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说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国藩也说过:“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也”。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最终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着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异常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先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傅看过,自我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三字经故事(十九):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我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修改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三字经故事(二十):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明白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我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小孩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天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三字经故事(二十一):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理解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可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我顾全大局。
之后,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我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可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久留在人们的心中。
三字经故事(二十二):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我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我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纵横家。
三字经故事(二十三):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淮指淮河,济水很多人已经不明白了,这条河也很出名,发源于河南流入山东,最终入海。河南的济源,山东的济南、济宁、济阳,都是因为济水而得名。汉朝以后这条济水因为黄河改道,夺了水道,逐渐干涸,到了清朝时期,仅有济源附近还有水,水量仅能称为“渠",名叫千仓渠。而当年跟长江并称为渎,渎是指有独立的发源地,并最终入海的河流。那里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山南水北谓之阳“,济南就是在济水之南,而济阳是在济水之北。
三字经故事(二十四):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理解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可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我顾全大局。
之后,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我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可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久留在人们的心中。
三字经故事(二十五):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
教:那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职责。子:那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当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教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教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十分不应当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最终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终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明白,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悲痛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此刻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职责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可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明白因为自我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最终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故事(二十六):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明白,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一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那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明白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明白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三字经故事(二十七):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期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称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阜县。孔子每一天都会把家事做好,夜晚临睡前,还替母亲捶背,是个十分孝顺的小孩。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之后,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三字经故事(二十八):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几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尤其是第一句,当父亲的要注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只是给小小孩吃穿不愁,却不好好教育,就是父亲的过错,除了要养小小孩,还要教育小小孩。如果,教师管教不严,就是教师懒惰。在家听父母,在校听教师,所谓师傅,源于”师父“,古代拜师之后,就以师为父。逐出师门,就跟断绝父子关系一样,被视为奇耻大辱!现如今,小小孩还有敢打骂教师的,在古代就等同于打骂自我的父亲!!!!
三字经故事(二十九):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并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进取,之后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故事(三十):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可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当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当读读《说文解字》。
三字经故事(三十一):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所以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
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向被后人传诵。
三字经故事(三十二):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
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之后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三字经故事(三十三):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三字经故事(三十四):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明白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我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小孩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天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三字经故事(三十五):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我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我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字经故事(三十六):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阳光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
经过奋力他俩最终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向沿用到此刻。这就是“黄历”。
三字经故事(三十七):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
至今仍有进取意义。
三字经故事(三十八):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齐,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构成了地。
此后盘古每一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那里。这就叫“盘古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字经故事(三十九):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
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我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三字经故事(四十):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
经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之后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字经故事(四十一):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
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明白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终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向为世人所鄙视。
三字经故事(四十二):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三字经故事(四十三):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
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近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故事(四十四):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十分高兴。所以,后人称之为“柳絮才”,之后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三字经故事(四十五):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一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字经故事(四十六):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
之后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齐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三字经故事(四十七):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所以被杀。大禹之后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最终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三字经故事(四十八):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十分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终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
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三字经故事(四十九):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
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此刻,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三字经故事(五十):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我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修改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三字经故事(五十一):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可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当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当读读《说文解字》。
三字经故事(五十二):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一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十分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样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最终,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三字经故事(五十三):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我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之后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我已经把教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教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可是一年后不仅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貌,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貌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悲痛。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我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我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一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我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立刻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我的大腿一下,让自我突然“痛醒”。他的大腿所以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必须要成功的决心和心境我们能够理解,但不必须非要这样虐待自我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最终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我辉煌的政治生涯。
三字经故事(五十四):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
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三字经故事(五十五):
这是一个小故事。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仅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是今日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十分担忧,小小孩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样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那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那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样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一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午时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教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这下子孟母才明白独生子逃学了。午时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样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我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孟子这才明白了自我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最终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三字经故事(五十六):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一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我,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三字经故事(五十七):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我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天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走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齐,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头。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终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以往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头。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三字经故事(五十八):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并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进取,之后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故事(五十九):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奋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三字经故事(六十):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放弃自我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
最终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