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详解5篇)

时间:2024-03-25 21:00:54

  家庭心理学详解(一):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小孩进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会对小孩的心理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例如,过度保护的父母容易使小孩在长大过程中缺乏挑战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导致自我价值感的不足;而过度严格的父母容易使小孩感到压抑和束缚,从而导致小孩内心的逆反和叛逆。

  二、家庭亲密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亲密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个体的情感长大和社会适应本事的提高。在家庭亲密关系稳定的家庭中,小孩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社交本事等方面的发展更加良好。而在家庭中缺乏亲密关系的小孩,容易出现情感孤独、自卑、焦虑等问题。

  三、家庭主角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主角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扮演的主角。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通常扮演着不一样的主角,例如经济支柱、教育者、家庭组织者等。而小孩也会在家庭中扮演不一样的主角,如长子、次子、独生子女等。不一样的主角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例如,长子通常要承担更多的职责和期望,从而导致其内向、孤僻等问题。

  综上所述,家庭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亲密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主角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应当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整,以促进小孩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心理学详解(二):

  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心理学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小孩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所以,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都应奋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进取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小孩成为自我梦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心理规律一: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梦想。之后,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小孩在学习、长大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小孩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小孩尽情地说,说出自我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我对家长、学校、教师、同学等的不满。

  小孩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简便、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奋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二: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期望对方对自我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小孩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梦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小孩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小孩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三: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必须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能够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小孩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小孩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小孩一生。

  心理规律四: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齐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可是多地进行说教,而异常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我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资料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我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我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之后,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小孩吼“笨蛋”、“猪头”、“怎样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小孩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在教育小孩时,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小孩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五: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忙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到达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能够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小孩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小孩乐于无休止地进取奋发向上。

  家庭心理学详解(三):

  第一讲

  认识家庭与父母

  一家庭的起源及其发展

  家庭的起源: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当我们的祖先还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时,家庭的模式就构成了对男女共同承担保护和养育子女,直至成年的职责。

  当代认为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情感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也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必须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

  二家庭的发展

  1核心家庭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有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一对夫妻,且中间与断代的家庭。

  3联合家庭家庭中任何一代有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的家庭。

  4其他特殊家庭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

  2.2家庭的发展

  家庭结构的变化:从大家族到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到核心家庭。

  中国家庭关系的变化:

  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权威式到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民主式

  从奖励、惩罚、贿赂、威胁的教养方式到民主、尊重、平等的教养方式。

  三家庭的一般功能和意义

  3.1社会方面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

  家庭担负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供给基本生活保障和安全感的重要功能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力气;

  家庭的存在使得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成本和难度大大降低,是高效的社会组织化单位。

  家庭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社会提高的动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3.2个人方面

  家庭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保障和激励,不管是对于儿童还是对于成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个人情感寄托的重要单元,是休闲和精神放松的最长久的所在,也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来源。

  家庭能够带给儿童社会化、安全感,成人成就感、职责感。

  3.3资源方面

  家庭与其他社会性组织最大的不一样,也许正是在于家庭成员间的利他性关系,家庭需要职责来维系。(抗压资源:应对资源、社会成本。)

  四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1不一样因素的影响。

  4.1.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影响到家庭,继而影响到小孩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也逐渐由权威专制型转向民主平等型。

  社会政策如产假、育婴假的变化,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分工合作,进而影响小孩的发展。

  4.1.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儿童长大的重要环境,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如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活动等方面,根据家庭系统理论,整个家庭系统稳定、和谐、健康,对于小孩的长大有重要影响。

  4.1.3

  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指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婚姻质量、婚姻满意度,夫妻冲突等。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对家庭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4.1.4

  父母教养。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和管教小孩过程中的观念和行为,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教养投入指的是父母参与教养的水平和程度。

  父母教养关系指的是父母协同教养的一致或冲突。

  4.1.5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他是个体一生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主角。

  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进取的促进作用,包括主观快乐感等进取情绪更高,亲社会行为增加,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更和谐。

  4.16

  对父母行为的模仿。

  在长大过程中,儿童和父母的接触时间最多、联系最紧密,观察和模仿父母行为的机会也就更多。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有研究显示,父母不良的行为较之于良好的行为更容易被小孩模仿。

  总结一点:家庭对儿童发展的不一样影响因素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教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等6个因素。

  五中国父母面临的问题

  5.1今日父母的困境。

  1社会变迁的事实:民主时代的来临和小家庭的兴起。

  2今日父母的难题:新旧价值观交替、父母的主角并非是天生就能被胜任的。

  3亲职教育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小孩,有效投入,科学教养。

  5.2父母的压力与期待。

  5.2.1压力

  父母压力,一方面是竞争化和短视化,体此刻不能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

  另一方面是物质化和主观化。体此刻过分溺爱,满足小孩一切要求。主观臆断,不顾小孩是否需要。

  5.2.2

  父母的期待。

  1负向的期望:不相信小孩真能成功——一鸣惊人。

  2过高的标准标准超过小孩的本事——完美主义。

  3过分看重错误,找出错误,方能提高。——挑剔沟通。

  4过分强调,比较别人家的小孩。——竞争至上。

  父母的不合理信念

  1严重不幸——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应对一些不如意的问题,就视为“世界末日”,认为“糟糕透顶”。

  2我不能——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就认为自我无能,认为自我没办法控制和处理出现的问题。

  3我必须——当对养育小孩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有差异时,往往不能理解,产生负向情绪,导致困扰接踵而至。

  4自责——如果在养育小孩的过程当中出现任何差错,就会归咎为自我的职责,认为自我没有做好身为父母的主角。

  第二讲

  认识小孩发展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认识

  1.1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

  生长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提高。

  发展尤指一种持续的系列变化,异常是有机体在整个生命期的持续变化。

  成熟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天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长大与变化。

  n发展意味着变化

  随着年龄变化而出现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结构-功能,量变-质变

  1.2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A发展仅有数量的增减

  偏向连续性,多是强调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的理论,如小阿尔伯特恐惧实验、用奖惩纠正小孩不良行为。

  B发展是不断从量变到质变

  偏向阶段性,强调发展由内部成熟和遗传引起的,如强调性本能在小孩发展中作用。

  1.3心理发展具有必须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身心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指向必须的方向,并且遵循必须的先后顺序,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超越性(小孩发展毋需急躁)。

  a身体、运动机能发展遵循自上而下(首尾法则——从大脑到四肢)、自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从简单大动作到精细抓握动作)的发展

  原则。

  B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本事(语言、交往)→思维,遵循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的原则。

  1.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a人整个一生的发展不平衡,有时快有时慢

  b不一样组织、系统速度也不一样

  神经系统:幼儿时已发展80%,9岁已接近成人

  生殖系统:青春期才开始发育,但却又迅速成熟

  c不一样心理成分发育早晚也不一致

  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本事(语言、交往)→思维

  1.4关键期(CriticalPeriod)

  又称敏感期或者最佳期

  –个体发展在某一特殊的成熟时期,受适宜的环境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异常迅速;如果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

  –如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视觉形象发展的关键期,家长需要把握好关键期对小孩进行针对性教养。

  1.5心理发展具有不一样的发展路线

  由于个人天赋和周围环境的独特结合,每个儿童具有不一样的发展路线,

  不是“齐步走”,所以毋需与他人比较。

  –智力发展:个人优势领域、发展早晚、速度、最终水平均不一样

  (需要依据小孩各方面差异,对小孩因材施教)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矛盾

  2.1发展的基本矛盾

  先天和后天何者更为重要?儿童在其发展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1.先天vs后天

  遗传和环境,何者对儿童的发展更为重要?

  –Nature指天生的生物性状,即在受精时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遗传信息。

  –Nurture指出生后影响儿童生物成分和心理经验的天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历史上,关于遗传和环境关系的争论

  20世纪初叶:“谁起决定作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20世纪中叶:“各起多少作用”——两因素论

  现代(70年代以后):“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

  A遗传决定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

  心理发展是这些先天遗传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B环境决定论

  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可是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作用,认为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C二因素论

  基本观点: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决定。

  关注的问题:各起多少作用?或谁的作用更大?

  一致率:当双胞胎中的一方具有某种特质时,两个人都表现出这种特质的可能性。

  一致率的计算:如果同卵双胞胎的一致率比异卵双胞胎的一致率高得多,就认为

  遗传起主要作用。

  D相互作用论:

  基因影响着行为和经验,行为和经验也影响着基因表现。

  环境能够改变遗传的影响,所以我们能够改善环境以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

  E三元交互论:

  强调认知因素在环境影响行为中的作用。

  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2.2.主动vs被动

  幼小的小孩是一张白板,外在社会能够随意在上头书写。——洛克(行为主义,外铄论)

  儿童出生时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在受到社会的污染之前会一向按照自我的进取的天然趋势发展。——卢梭(人本主义,内发论)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客体互动的产物。个体的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经过同化、顺应,而到达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皮亚杰(主客体互动论,建构论)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一)智能差异

  3.1智能类型的差异

  pA一般智能(智力):指完成各项活动都需要的那些智能,如观察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

  pB特殊智能(本事):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的智能。

  3.2儿童智能表现早晚的差异

  智能早熟:莫扎特5岁能表演钢琴,18岁获得博士学位

  智能晚熟:爱迪生读书时常常补考,牛顿小时候也被教师和同学称为笨蛋

  更多人属于智能发展正常

  3.3智能水平的差异

  智力的三个水平:智力超常、正常和低常

  智商水平名称人数百分比

  140以上极优等(超常)1.33

  120-139优异11.30

  110-119中上18.10

  90-109中等46.50

  80-89中下14.50

  70-79临界5.60

  70以下智力落后2.90

  (二)认知方式的差异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儿童认知重构本事强,场依存儿童社会技能高;

  场独立儿童偏爱数学和天然科学,场依存型儿童偏爱艺术和人文学科;

  场独立儿童喜欢正规的、结构严谨的教学,场依存儿童喜欢松散的讨论式学习;

  场独立型儿童更多依靠资料本身,场依存型儿童在遇到困难时更喜欢请教他人。

  2、冲动型和沉思型

  冲动型: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3、同时型和继时型

  同时型(并行加工):在解决问题时,同时研究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继时型(串形加工):在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步骤只研究一种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

  (三)性别差异

  A智能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智力发展的年龄倾向性:

  男女两性在婴幼儿期智力差异不明显;小学阶段开始,女生智力明显优于男生智力;青春期,女生智力的优势开始下降。

  男女两性智力发展上的不一样优势:

  在感知本事方面,男性的视觉本事异常是视空间本事明显优于女性;女性听觉本事优于男性;记忆本事方面,男性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女性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男性偏向逻辑思维,女性偏向形象思维;女性言语本事优于男生。

  (三)性别差异

  B、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性侵犯性要强于女性

  女性更易受他人影响,容易被说服,易受暗示,也易产生从众行为

  女童倾向于找比自我年龄小的玩,男童倾向于找比自我年龄大的玩。

  C、自信心差异

  男性对自我的成绩倾向于高估,女性倾向于低估;

  在成败归因上,女性更多地把自我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本事;

  男性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本事,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

  第三讲

  认识小孩年龄特点

  一、婴儿时期的发展特点生理发展:

  大脑

  1形态:头重3岁时增至接近成人脑重;头围2岁前增长迅速;2岁时大脑白质基本髓鞘化

  2机能:1-3岁,脑电活动逐渐成熟;皮质由弥漫状态至反射动作减少,发展高级智力活动;大脑单侧化,由量到质生理发展:大脑

  婴儿脑的可塑性(早期经验剥夺:中枢神经发展停滞、萎缩;早期营养不良:脑细胞发育不正常——早期的探索和营养充足很重要)

  3婴儿脑的修复性(脑半球替代性。半侧受损,另外半侧可替代其功能,如语言)

  二0-3岁主要特征:动作发展

  1最早开始于胎儿期的胎动和本能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和抓握反射)

  2自主位移(爬行-独立行走)和手的抓握动作具有异常的意义。

  自主位移的意义在于:使活动具有主动性,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构成对世界的认知,能够辨别人与物的不一样,同时发展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机制。在确认环境安全时,应鼓励探索)。

  4手的抓握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从大动作开始训练,如身体和四肢的摆动,到精细动作,如抓握——吃饭掉米粒)——感知觉;手势——语言发展

  三认知发展

  3.1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4个月后有成熟感知觉行为,视触协调本事发展起来(开始探索世界)认知发展

  3.2注意9个月左右共同注意(儿童能够根据大人的声音或手势注意来注意特定的物体,社会交流开始)有显著变化认知发展

  3.3记忆和学习

  1岁之前已具备长时记忆本事,1岁以后再现和模仿本事迅速发展;

  2-3周新生儿可模仿成人表情,3个月可学习工具性行为,6个月再认本事、社会性知识的学习加强,12个月可学习基本数概念及对实际事物分类

  3.4思维

  直观性和行动性

  少概括性和间接性

  无计划性和预见性

  自我中心化

  四言语发展

  前言语发展01:出现咿呀学语、非言语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现象(很多而丰富的语言输入)

  言语发生02:有一些已具备概括性意义(不止我叫“宝宝”,但无法说出什么样的叫“狗狗”)

  言语发展03:19-21个月时的“词语爆炸”现象(是很多输入——听故事、讲故事等的结果)

  五社会化发展

  5.1情绪

  自发微笑(1月)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2-5月)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6月)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14个月到达高峰)

  5.2气质

  容易型40%(脾气好,进取心境,较强的求新性和适应性,生

  活有规律,易预测)

  困难型10%(活跃、暴躁,行为习惯不规律,反应过度)

  迟缓型15%(不活跃,忧郁,适应慢)——很难改变,要接纳并给予相应教养

  5.3依恋

  安全型依恋60%(母亲在时,探索环境;母亲离开时很难过;母亲回来时亲热问候;母亲在场时,与陌生人玩耍)

  回避型依恋15%(母亲离开不哭闹;母亲回来时回避接触;对陌生人不害怕,忽视他们)

  矛盾型依恋10%(母亲离开,十分难过;母亲回来,难以安抚;母亲在场,也对陌生人很警惕)

  5.4自我意识

  主体我的发展(9-15个月,将自我作为活动的主体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利用外部特征标定自我,使用人称代词,开始评价自我——宝宝乖”)

  六、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

  (一)神经系统发展

  皮质抑制技能从4岁开始蓬勃发展,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自我控制成为可能,能够慢慢

  训练“延迟满足”的本事。

  (二)3-6岁主要特征:游戏发展

  成人-婴儿游戏(1岁)(被动游戏)——实物游戏(2岁)(从被动到主动)——象征性游戏(幼儿)(探索世界,锻炼想象力)——模仿性游戏(幼儿末期)(学习成人生活)——规则性游戏(幼年)(遵循游戏规则)

  (三)言语发展

  01词汇发展: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资料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进取词汇不断增加。(以前不知对错,此刻会懂会用)

  02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本事的发展:口语表达本事发展:

  幼儿晚期可较清楚、系统、绘声绘色地讲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此时鼓励表达、不要过多纠正语法错误,用正确用法反馈)

  (四)认知发展

  4.1记忆

  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语词记忆发展速率高于形象记忆(用色彩、变化吸引小孩注意)

  自传式记忆较好(让小孩多参与才能记住事情,无法主动记忆,且遗忘很快)

  记忆策略(复述和组织)和元记忆的构成与发展

  4.2思维

  出现符号(象征性)功能

  具体形象性为主——思维不能摆脱感性经验的支持

  自我中心性

  (五)社会化发展

  1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本事、自我控制本事

  2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谦让、帮忙他人)、攻击行为(暴力行为、敌视)

  3性别主角:男孩不要“娘娘腔”,女孩不要“假小子”

  4同伴关系发展:地理位置相近,有共同喜好

  5第一反抗期:3-4岁,对父母有反抗行为(因为有独立自主的意愿,不想被限制,父母应予以充分理解,加以引导,并鼓励自主)

  5.2情绪识别与理解

  3岁幼儿能够区分和识别一些基本情绪,发展复合情绪,即自我意识情绪(尴尬、羞耻、内疚、自豪)

  4~5岁幼儿已经能够正确确定各种基本情绪背后的原因

  5.3情绪调节

  幼儿情绪具有冲动性、不稳定性与外显性的特点

  建设性策略、破坏性策略、回避性策略、释放性策略

  七、幼年时期的发展特点

  7-12岁的主要特征是学习

  (一)学习发展

  1学习的一般特点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必须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2学习兴趣的发展

  从对外部活动的兴趣转向学习资料的兴趣;从兴趣的不分化到对不一样学科的兴趣;对游戏兴趣的作用逐渐降低。

  3父母的重要作用

  应给小孩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小孩自行解决问题,帮忙寻找解决思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认知发展

  记忆01:有意记忆成为主要方式

  记忆策略:复述和组织(父母能够提出一些目标,多用、描述帮忙理解,培养小孩刻意识记,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思维02:具体运算阶段,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在锻炼下,这时小孩能够说出自我解题过程,并知为何出错,家长要予以帮忙理顺思路)

  (二)社会化发展

  2.1同伴关系

  (受欢迎:成绩好、有主见、独立、热情助人、善于合作;

  被排挤:攻击性、不友好、不尊重同伴、不良主意;

  受忽视:退缩、安静、依靠性)

  2.2亲子关系

  (交往时间减少,父母与小孩共同控制关系)

  2.3自我意识

  (自我描述由具体到抽象,自我评价越稳定,并由外向内)

  2.4师生关系

  (特点:低亲密、高反应、高冲突)

  2.5品德发展

  (言行一致,认为对的就做;从众性)

  八、青少年时期发展特点

  12-16岁主要特征:生理和心理矛盾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矛盾

  生理发育

  生理(身高、体重)发育高峰,身体外形、生理机能、性(第二性征)发育和成熟

  心理发展

  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靠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二)认知发展

  01记忆:个体记忆最佳期(11.04±0.4》7±2),能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02思维:形式运算阶段,能脱离具体情境进行抽象思维;但辩证思维刚初步发

  展——常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易走极端,大起大落)

  (三)社会化发展

  3.1人际关系发展

  (交友范围缩小,多为同性别,志趣相投,互相理解;依靠父母减少,反抗情

  绪增加;对教师开始评头论足,因喜欢教师而奋力学习)

  3.2自我意识

  (关注自我体貌特征、重视学习、关心自我人格和情绪)

  3.3第二反抗期

  (身体发育、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出现长大的职责感——父母应用心倾听小孩心声,尊重小孩独立意愿,平等对待小孩)

  3.4情绪变化

  (暴风疾雨式情绪、青春期躁动)

  第四讲

  适应父母主角

  在教养小孩的过程中,父母如何更好地适应初为父母这一特殊时期?

  初为父母始于小孩出生之日,甚至能够追溯到胎儿期,但初为人父人母在教养小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

  虽然在子女出生那一刻就拥有了父母身份,但这是为人父母的天然条件,还需要不断学习获得父母的社会资格。

  一

  1.初为父母的界定

  第一个小孩降生后,夫妻获得新的主角——父母。

  既给夫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又产生极大的压力。

  既是夫妻关系的转折点,又是家庭的重要转折期。

  第一个小孩降生的最初3个月内,大多数父母都感觉对生活方式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

  在承担新的主角和职责时有一个适应期,夫妻适应的过程因人而异。

  2.婚姻关系的变化

  第一个小孩的降生打破了夫妻二人世界固有的生活习惯,绝大多数夫妻感到家庭财务支出和夫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平均而言,初为父母的婚姻关系质量比没有小孩的夫妻更差。

  综合分析发现,大多数初为父母的婚姻关系发生小幅度到中等程度的变差,但并不是千篇一律,可分为四种情景:急剧变差缓慢变差没有变化缓慢变好

  3.影响因素

  4.1依恋风格

  高焦虑的个体,感受到的配偶支持越少,婚姻满意度更越低;

  高回避型的个体,感受到较大的家庭工作冲突时,婚姻满意度会大幅度下降;

  高焦虑高回避型的个体,对产后夫妻冲突的解决较差。

  4.2心理健康

  个体在孕期表现出严重的焦虑或抑郁症状,产后婚姻满意度较低。

  4.3收入水平

  孕期具有高水平的收入,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度下降速度变缓。

  4.4是否计划怀孕

  非计划怀孕,会使婚姻满意度大幅度下降。

  4.5关系功能

  孕期低水平的建设性沟通(或高水平的冲突),都会使产后婚姻满意度大幅度下降.。

  4.6关系特征

  刚刚结婚不久产子,婚姻满意度大

  幅度下降——先适应二人世界。

  4.7婴儿特征

  婴儿表现出很多睡眠问题,婚姻满意度大幅度下降;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使女婴母亲的婚姻满意度更低、父亲会有更多的冲突行为。

  5初为父母的分工

  夫妻获得新的主角认同,重新进行主角分工。

  很难平衡照顾婴儿的需要与其他职责之间的关系。

  通常一方负责照顾小孩,另一方则承担家庭经济职责,而母亲一般会

  比父亲更多地和年幼的小孩呆在一齐。

  母亲在教养中扮演核心主角、教养投入更多,会更重视夫妻关系。

  母亲需要提高对教养的敏感度(如父亲如何协助母亲履行教养职责)。

  父亲需要更多地投入到对小孩的教养中

  母亲对夫妻关系的评估会影响父亲的教养投入。

  二初为父母的压力

  1.初为父母的压力及后果

  压力:

  劳务分工改变,夫妻陪伴减少,冲突增加。

  母亲有经历产后抑郁的风险,父亲也可能产后抑郁。

  较难有效识别和回应小孩的需求。

  对与小孩互动感到困难(尤其是难养型小孩)。

  不良后果:

  导致抑郁和焦虑水平提高,影响身心健康。

  有些夫妻在这种紧绷的关系中无法恢复,冲突频发成为一种新的常态,会导致分居甚至离婚。严重的,还会引发家庭暴力。

  2.父母产后抑郁的状况

  2.1父母产后抑郁发生率:父亲10.4%,母亲在10–20%之间。

  2.2父亲产后抑郁与母亲产后抑郁高相关(0.31)。

  2.3父亲产后抑郁具有滞后性,母亲几乎在小孩出生后就抑郁,父亲则会晚几个月。

  3.母亲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3.1具有抑郁症病史和孕期心理健康问题,母亲产后抑郁多发。

  3.2非计划怀孕会在必须程度上提高母亲产后抑郁的概率。

  3.3小孩气质为难养型。

  3.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3.5在家庭和朋友中得到的支持较少,尤其是配偶的支持。

  3.6丈夫在孕期表现出较多的消极情绪。

  4.父亲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4.1母亲在孕期具有焦虑、抑郁症状,父亲也更可能产后抑郁。

  4.2夫妻关系持续时间短于2年。

  4.3感觉自我在夫妻关系或母子关系中被控制。

  4.4对性格特点的自我认知,如果觉得自我是神经质、情绪化的父亲,更容易抑郁。

  4.5父亲产后抑郁较少受到配偶影响。

  三初为父母的策略

  1.个体有效适应父母主角的意义

  提高个人主观快乐感;

  减轻抑郁与焦虑,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协助父母构成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提高教养质量;

  提高教养合作及从协同教养关系中获得对方的支持;

  构成更为进取的亲子互动;

  提高小孩的社会适应性。

  有利于家庭

  有利于父母

  有利于小孩的发展

  2.改善初为父母适应的策略

  a识别情绪

  自我的、配偶的、进取的、消极的

  b接纳情绪

  这个时期可能面临很多问题,但也是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

  c解决问题

  调整自我的认识,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职责归咎、自我是否有本事应对、如何应对。

  2.改善初为父母适应的策略

  2.1做好应对准备

  借鉴别人经验:倾听他人如何应对相似的问题。

  使经历正常化:不仅仅我们会遇到这些问题,天底下所有初为父母的,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预先应对:一般在产前3个月。

  既要理解和理解夫妻差异,又要研究隔代教育的差异;

  定期讨论特定话题(如每周一次):如何认识自我及双方关系,家庭劳务分工,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之间的差异,怎样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冲突,怎样获得家庭之外的支持。

  2.2父母共同应对

  婚姻关系与协同教养会相互影响。

  减少孤立感(“我们在一条船上”)

  不要轻易责怪自我及配偶

  与配偶分享初为父母时期的体验

  第五讲

  父母教养投入

  一、父亲职能的凸显

  1.1研究视角下的父母主角

  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对小孩发展均有影响,但母亲对小孩的影响总体上大于父亲

  1.2父母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

  母亲教养投入对父子依恋的负向预测作用

  1.3父亲的独特作用

  刺激和唤起情绪,如感到惊奇;超越极限,突破自我;勇于应对危险;抗压本事强;

  在陌生环境中无所畏惧;敢于独立生存。

  1.4实际的父母主角

  父亲虽然单独教养行为较少,但与母亲的合作教养行为较多。

  1.5父亲教养投入

  75%的时间与小孩游戏互动,25%的时间生活照料;身体游戏;较少互动性和可及性,职责性低。

  1.6母亲教养投入

  游戏与照料的时间各占50%;认知游戏;互动性、可及性、职责性均较高

  1.7不一样方面的影响差异

  小孩的不一样发展阶段

  a婴幼儿期的互动性——生活照顾

  b学龄期的互动性——学业支持、规则约束

  c青少年期的心理可及性和职责性

  d特殊家庭环境的儿童(如留守儿童)心理可及性和职责性的补偿作用——互动性

  家庭心理学详解(四):

  教育是一门艺术

  家庭教育则是一门“动心”的艺术

  父母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到小孩的心坎里

  了解这五大心理学规律很重要!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在家庭教育中超限效应时常发生。如,当小孩犯错时,父母多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小孩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厌恶。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父母对小孩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小孩“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能够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小孩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增减效应

  “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期望对方对自我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父母在评价小孩的时候难免将他的优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梦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小孩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小孩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小孩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小孩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构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当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异常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所以当发现小孩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小孩,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必须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能够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小孩无小事。父母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恰当的方式可能会促进小孩的发展,影响小孩一生;错误武断的方式则可能贻误小孩一生。

  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忙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到达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能够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小孩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小孩乐于无休止地进取奋发向上。

  教育是一门艺术,了解心理学,父母能够更好地与小孩沟通,成为小孩的良师益友,帮忙小孩健康欢乐的长大。

  家庭心理学详解(五):

  家庭心理学是指以系统观点为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对个体、夫妻和家人在相互关系中以及在他们活动的广泛的环境中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本论文对家庭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力图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厘清其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探究其研究方法的特点:梳理其关于家庭内涵的研究成果:并在对相关理论纷争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评价其意义和贡献。本论文期望经过对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对我国家庭心理学的建设有所启示。以系统观点为基础的家庭心理学的兴起是时展的产物,系统科学、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十分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关系取向的特点;第二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因受到女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呈现多元综合的特点。家庭心理学采用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控制、发展以及家庭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虽然家庭心理学的思想方法受到了个体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但它所提倡的系统观点,如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视为一个系统,用“不完全

  还原论”替代“完全还原论”,注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约束,以及采用非线性的因果观而不是线性的因果观,必将促进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在心理学内部掀起一场思维的革命。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家庭心理学的优秀成果,致力于建设中国的家庭心理学。

  人类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形态,其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思维成为继分析思维之后的一种主导的科学思维方式。在这个科学转型的历史时刻,系统思维的方法也在心理学内部,尤其是家庭心理学领域中悄然兴起。家庭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领域之间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突破了主流心理学以还原论为主的方法论,改采用系统的观点来探讨与处理问题。它坚持以系统观点作为最基本的立场和出发点,它的研究假设、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都是建立在系统观点基础之上的。家庭心理学的这种思想方法与整个科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我们看到,20世纪以来整个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系统思维的力气,系统思维成为继分析思维之后的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天然科学领域,采用系统观点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在数学中,有托姆创立的突变论;在物理学中,有哈一肯提出的协同学:在化学中,有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在生物学中,有艾根提出的超循环理论,并且后面三人都曾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在心理学内部,自觉地运用系统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能够这样讲,在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除家庭心理学之外),系统思想却仍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心理学的知识

  体系中,分析的研究很多,综合的研究很少,局部的研究很多,整体的研究很少。打开任意一本普通心理学的书,我们都会看到许多关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人格等等不一样领域的知识,但关于这些心理现象之间是如何联系、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却相对较少。此外,心理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体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对于关系、群体心理等这样一些模糊的概念不感兴趣。尽管也有少许关于群体作为一个系统的重要的理论建构(尤其是勒温等人的研究),然而这些理论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不仅仅如此,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普遍的,适用于所有个体的规律,而不研究这些个体在是生态上、文化上和历史上的差异。奥尔波特以往说过“关于群体的心理学本质上最终都是一种个体心理学。”’直到今日,这种观点在心理学中仍然是土导观念。鉴于主流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对家庭心理学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就凸现了出来。家庭心理学强调要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构成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建立理论等方面重新建构一种系统的心理学。这种观点必将促进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在心理学内部掀起一场思维的革命。

  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人们的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与自我关系亲密的家人一齐度过的。家庭对一于个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个人情感寄托的重要单元,是休闲和精神放松的最长久的所在,也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来源。快乐、和睦的家庭能使人心境愉快、精力充沛,反之,充满矛盾、敌意的家庭就像是灾难的源泉,使得置身其中的个人或愁闷、或痛苦、或愤怒,身心都受到损伤。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我能够拥有一个快乐、和睦的家庭,并将其作为人生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然而,家庭中不可避免地总会产生一些问题。异常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剧烈的变化,必然带来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改变。家庭中的冲突矛盾增多、离婚率上升、青少年问题增加等等现象都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庭问题。家庭心理学认为,家庭中的问题以及家庭成员个体的症状都是因为家庭中不良的互动作用和沟通方式引起的。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家庭功能呢家庭运作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对于存在症状的家庭,应当如何进行临床的干预呢家庭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帮忙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对我国家庭心理学建设的借鉴意义

  国外以系统观点为基础的家庭心理学研究己经进行了五十多年了,期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就学术建制来说,本领域的学术组织有6个,专业期刊有20余种,并且专门进行家庭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大学在美国就有近百所,独立的家庭治疗机构也有20余所,培养出来的婚姻家庭治疗师有5万余人。毫不讳言地说,中国的家庭心理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差距,就得学习,就得引进,就得摄取其中的营养。”’然而,学习不是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依葫芦画飘。在我国经济学中以往有过“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之争。持后发优势观点的人认为后发展的国家能够借鉴国外的发展成果,少走弯路,从而更快地发展:持后发劣势观点的人认为后发展的国家从一开始就依靠国外的成果,照搬照抄,亦步亦趋,长此以往会逐渐丧失自身的创造性,变成国外的附庸。其实这个问题在家庭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我们如何才能既学习西方家庭心理学的长处,又不在学习中迷失自我,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西方家庭心理学进行理论的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对它的思想方法进行审视和分析,辨析其成败得失,探究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本论文力求透过西方家庭心理学林林总总的研究成果,分析其

  背后的思想方法。我相信,这样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西方家庭心理学的精髓,并促进我国家庭心理学的建设。

相关推荐
  • 文明家庭事迹材料

    文明家庭事迹材料(一): 蓝金宝同志有一个崇尚文明、用心、相敬相爱的家庭。夫妻敬业爱岗,勤奋上进,十个月的儿子乖巧可爱,他们一家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就是在这种和谐...

  • 梦见假花

    梦见假花详解(一): 梦见假花的心理学解析: 梦见假花,容易高估自我的一天!今日的你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忽略了外在无法控制的因素。把心境放平和一点,太想取胜让你难以从...

  • 家庭饮食与健康

    家庭饮食与健康详解(一): 平衡膳食是基础,八大准则要牢记 什么是平衡膳食呢?简单来讲,平衡膳食模式推荐的食物种类、数量和比例,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不一样年龄、不一样身...

  • 心理学与读心术

    心理学与读心术详解(一): 首先,心理学和读心术在方法上也有所不一样。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来研究心理现象,而读心术则主要依靠观察和推断。心理学经过实验...

  • 心理学心得体会

    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经过学习《管理心理学》,让我学到不少的心理学知识,受益匪浅。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

  •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单亲家庭对小孩的影响详解(一): 单亲家庭对小孩长大的影响是复杂的,取决于很多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影响小孩长大的因素: 缺乏父母陪伴:由于仅有一个家长在工作,单亲...

  • 用电安全

    用电安全详解(一): 家庭日常用电安全知识 1、安装保护器。家庭用电必须要安装过压跳闸,漏电跳闸双功能保护器,以使在家电设备漏电,人身触电,供电电压太高或太低时自动跳...

  •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一): 摘要: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提高和发展,相当一部分大学存...

Copyright © 2016-2024 www.nan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1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