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名言:
1、我今年六十六岁,六十岁是本钱,我已经有六年的利息了。还怕什么?——马寅初
2、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马寅初
3、投资等于储蓄。储蓄仅为一消极之观念,使储蓄能发挥作用,则有赖于进取之投资。——马寅初
4、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马寅初
5、绝不向以力服人而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马寅初名言
6、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马寅初
7、大炮无论如何要做,憨大是决计要做到底的。——马寅初
8、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老夫年过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制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马寅初名言
9、要发展国外贸易,就要发展资本,尤其要注意人才。否则,愚昧无知,仅有处于被动,各种有利的事业,都要被别人操纵了。——马寅初
10、内价与外价同时稳定不可兼得时,与其牺牲内价维持外价,反不如牺牲外价维持内价之为愈。因内价稳定,利率无忽涨忽落之必要,企业家无所顾虑,可专心致志于国内事业之发展。——马寅初
11、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必须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嚐辄止。——马寅初(现代学者教育家)转引自年月日《北京晚报》
12、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马寅初
13、从经济的原则上说,农业国家是不能到达“富裕”的,事实上比较富裕的国家大都是工业国家。——马寅初
马寅初介绍:
马寅初,名元善,字寅初,浙江嵊县(今嵊州)人,著名的无党派人士,经济学家、银行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校长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公职。逝世后,马寅初获首届中华人口奖“异常荣誉奖”,又被中宣部、中组部等评为“最美奋斗者”个人。马寅初自幼刻苦勤学,成绩斐然,素来胸怀“教育救国、为民抗争”之志,遂造极学问于乱世,誉满桃李于天下,其“服膺真理、清廉正直”之风骨为当世典范,亦传为后世佳话。
翻开马老的生平,这些耀眼的履历格外惹人眼球,但更让世人为之动容的,是这些成就背后蕴藏的精神品格。早在1914年,马寅初便毅然拒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校任教的邀请,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回国后,他放弃高官厚禄的生活,秉持“教育救国”的情怀,先后在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职65年。1940年,马老因在陆军大学将官培训班演讲时直指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收到当时国民政府送来的两颗子弹“贺礼”,但他无所畏惧,坚持发声,誓与侵害人民利益者抗争到底。
爱国为民、敢怒敢言是马寅初先生的英雄本色,追求真理、无私无畏则是他对学术研究的毕生坚持。1957年,马老发表《新人口论》后,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应对险恶形势,马老毅然发表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而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郭沫若曾言:“马寅初真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句评价中的“响当当”三个字,不仅仅体此刻学术工作中,也镌刻于马老一生的为人处世里。
1928年,马寅初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期间,德清县县长入围候选人试图用1300银元作为买官铺路的筹码,马寅初怒斥买官者并当即退回贿款。1949年12月,马寅初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应对学生、亲友提出的为其解决工作的要求,马老一律表示,“共-产-党历来坚持按组织原则和人事原则办事,反对把私人关系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所以,过去凡给我写信要求调整安排工作的同学、亲友,都不能办。”
马寅初不愿做既风光又发财的官,却乐意做既出力又出钱的人民公仆。国难期间,他多次成立筹募委员会,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为十九路军、东北义勇军筹募抗战军费。回乡省亲时,看到家乡百姓日子过得清苦,马寅初自掏腰包,用自我的工资为他们改善生活。
谁能想到,对百姓如此慷慨的马寅初,对自我却无比“吝啬”。据悉,马寅初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时,当时的嵊县县长为方便马寅初开车回乡,决定将原东郭至马寅初家乡浦口的小路扩建成大马路,马寅初听说后断然拒绝,并严肃声明绝不将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在生活里,马老也常穿着衣领磨破的大衣、打着补丁或是破有小洞的衣物,真正将清正二字做到实处。
服膺真理,不屈不挠;心系群众,胸怀天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持原则,用权为公,这位公认的学界泰斗、党员干部的从政典范,用百年的坚守,为后人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相关经历:
马寅初早年理解私塾教育,中学就读于上海“育英书馆”,1903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北洋大学,学习冶矿专业。1907年获得官费留学资格,进入耶鲁大学学习,1910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底,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1911年6月经过题为《中国的公共收入》(PublicRevenuesinChina)的硕士论文,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13年完成题为《纽约市的财政》(TheFinancesoftheCityofNewYork)的博士论文,1914年经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也被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立即出版,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也被哥大列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
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后兼任经济系主任。1923年,马先生联合由清华留美归国的经济学者刘大钧、陈长蘅、陈达等人与燕京大学教授戴乐仁(J.B.Taylor)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经济学社”,马先生任社长。在此期间,马先生的主要学术活动主要集中经过演讲的方式,翻译、引进和评价国外经济学理论上,这些成果被商务印书馆集结成册,于1923年至1928年陆续出版,是为《马寅初演讲集》(四册)。
1927年至1936年,马先生先后担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国民党经济委员会委员长、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多项政府职务,并在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任教。
1938年,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这一阶段,马先生已经将目光转移到本土化的经济学研究上,先后出版了《中国关税问题》、《中国国外汇兑》、《中华银行论》等著作,在当时的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抗战爆发后,因马先生多次公开抨击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并将其批判的矛头指向“四大家族”,1940年12月6日,马先生被蒋介石秘密逮捕,直到抗战结束才恢复自由。尽管抗战时期马先生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但马先生的研究事业并未中断,先后出版了《经济学概论》(1943)、《通货新论》(1943)、《战时经济论文集》(1945)等多部颇具规模的著作。
1949年初,马寅初借道香港,转赴北京参政,先后被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参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51年5月,马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54年9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随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引起了马先生的忧虑:他认为当时的人口增长率似乎太高了,50年之后中国将难以供养庞大的人口。他将自我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并于1955年提交至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小组讨论。是为著名的“新人口论”。
1958年,“新人口论”遭到全面批判。此后两年的时间里,马寅初长期蛰居寓所,撰写初稿约100万字的《农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
1979年9月,马寅初被平反,担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逝世,享年101岁。
1999年,《马寅初全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马寅初年谱长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